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22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语文备考优生百日闯关系列专题22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 专题 22 传记类和新闻类文本阅读 ☞基础勤梳理 名篇名句不离口 1.杜甫《八阵图》中用“ ,名成八阵图”来颂扬诸葛亮为创立蜀国基业所立下 的盖世功勋;而《蜀相》则感叹“ , ”。 2.李白诗中庐山之水神奇,“ ,疑是银河落九天”;天姥之水幽静,“谢公宿 处今尚在, ”;黄河之水雄浑,“ , ”。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推己及人,胸襟博大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 间, , ”;《蜀相》中高度评价诸葛亮一生功业的诗句是“三顾频 烦天下计, ”。 4.杜甫曾高度赞扬“初唐四杰”功绩并批判那些“轻薄为文者”“尔曹身与名俱 灭, ”;同时杜甫用“笔落惊风雨, ”,表达了对“诗仙”李白的 敬佩和颂扬。 5.同是写长江,李白《渡荆门送别》是“山随平野尽, ”;杜甫《旅夜书怀》 是“星垂平野阔,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则是“ , ,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答案】1.功盖三分国,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2.飞流直下三千尺,渌水荡 漾清猿啼,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3.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 不动安如山,两朝开济老臣心。4.不废江河万古流,诗成泣鬼神 5.江入大荒流,月 涌大江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易错成语勤温习 1.一名惯偷在车站行窃正要逃跑,两位守候多时的反扒队员突然拦住他的去路,二人 上下其手....地将他摁倒,结果人赃俱获。(“上下其手”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 法,串通作弊,与句意抓小偷不符。) 2.旧的梦想总是被新的梦想代替,很少有人能从一而终....地记住自己做过的华丽缥缈的 梦,因为现实需要人们不断调整梦想。(“从一而终”指用情始终专一,多指封建 礼教要求女子只能结一次婚,丈夫死了不能再嫁,与句中梦想的执着不符。) 3.伦敦奥运会主火炬点燃了,全场沸腾,焰火绽放,欢乐的音乐、热烈的呼喊振聋发... 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振发聩”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 清醒过来。用在此句不符合句意。) 4.昨天,红十字血液中心的两辆采血车开进卫生部机关大院,部长陈竺带头献血,相 信这一行动必将上行下效....,推动全社会开展无偿献血活动以应对“血荒”。(“上 行下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贬义词,用在这里不恰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 5.面对众人的啧啧称赞,他谦逊地表示:“除了舞文弄墨,就别无长物....了。(别无长 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用在此句不恰 当。)” 写作素材常积累 备考话题:善良 经典素材: 曾以影片《罗马假日》勇夺奥斯卡影后的奥黛丽·赫本,不只拥有清丽脱俗的容貌、出 众的演技,还拥有一颗善良仁爱的心。她不仅为电影和时尚作出了贡献,还为第三世界的孩 子做了很多善事。 1988 年至 1993 年,赫本担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她到过许多地方—— —埃塞俄比亚、苏丹、土耳其、中非、南非、越南、索马里,尽她所能帮助那些陷于贫穷和 疾病中的孩子。赫本说:“我希望我的名气可以用来帮助儿童。”她是最早披露索马里儿童 因旱灾和内战而遭遇悲惨境地的外国人士之一,也曾在埃塞俄比亚投入了大量精力。甚至临 死前,病痛中的赫本还念念不忘那些孩子,她说:“一个人总是要死的,我最依依不舍的不 是自己的生命,而是第三世界那些被战争、干旱和饥饿困扰的儿童。” 赫本毫无疑问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她同时也以一个人道主义工作者的形象被人们铭记于 心。善良和爱心使美丽的她更高贵、纯洁,因此人们称她为“飘落凡间的天使”。 时新素材: 2004 年 5 月 18 日晚,中央电视台 3 频道现场直播了“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 的最后一场比赛实况。只要看过这场现场直播的观众,都会记得这样一个镜头:当湖北籍 34 岁的歌手陈春茸唱完她的参赛歌曲后,文清采访了她。文清问:“主持人问你为何到现 在才来参加比赛时,你是怎样回答的?”陈春茸答:“我说因为自己形象不好。”文清说: “你说错了,知道吗?其实你很美。我现在请你帮我个忙,对着镜头微笑一下。”陈春茸对 着镜头很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你瞧,你微笑起来是那么美丽。对自己要自信,自信的女人 是最美丽的。”文清的话说完,观众看到的电视画面是陈春茸双眼溢满热泪的特写镜头。这 是何其真实、真切、感人的一幕啊!文清在采访的过程中,每一句话都透射着她的善良和对 人的尊重。 相信不少观众们的眼泪也会夺眶而出。不是我们的矫情,也不是我们的情感脆弱,而是 感到我们的社会太缺乏善良和关爱,太缺乏温情,缺乏对人的尊重,因此,文清的善良和关 爱之举便显得弥足珍贵。 清词丽句背一点 1.有一些宗教教义教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圣母玛丽亚”之所以备受人们仰慕、 崇拜,不就是因为她有着人间至纯至美的纯洁和善良吗?善良不能不说是一剂妙药,能使世 间芸芸众生皆为之化释前嫌,可是善良也被人的一些心思压抑着,遮蔽着,没有那么容易地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 流向周围的人,你我或许还提防陌生人不求回报的帮助。我们身为人,需要启开心灵的帷幕, 选择善良,并施于众人,同时让我们迎纳别人的善良。我要说:“莫要关闭你我的心扉,阻 碍你我的善心。” 2.或许,三字经上的一句话“人之初,性本善”还应让我们世代记住。毕竟我们是人 的团体,需要各自以及别人心灵善意的慰藉,从我们的心中选择善良,这是人人都希望获取 的资源,这种资源在看不见的心灵深处,但是你的一笑一视都可传递善良的佐证。 3.做出心灵的自然选择:去爱惜你手中的一只小鸟,因为它唱歌给我。 去轻轻擦掉孩 子满脸的墨水而别吓着她,因为我也如此过。 去拿出一元钱放进募捐箱里去,因为他们需 要我的微薄之力…… 4.有魅力的东西我见过不少,美人,财富,才学等等诸如此类,看多了这些,即使有 魅力也变成了一串符号,徒惹人厌烦。那么便有一种事物魅力永远不会消退——善良。 5.善良的魅力来自于那不经意时刻的惊艳,它不会悲春伤秋每天蹙眉美的令人心惊到 厌恶;也不会挥霍千金每夜纸醉金迷空乏人的身体;它不会狂草一笔日夜冥思苦想抑郁而终, 它谦卑的躬身立在名利身貌之下,抬眼淡淡扫你,整张脸并无特别,但是那双眼睛,点漆一 抹,就这样摄了你的心魄。 ☞技能再提高 一、考点综述 (一)传记有关知识 1.传记的定义和分类。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 精神风貌以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1)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写的《鲁 迅自传》,沈从文的《沈从文自传》。后者是他人撰写的,如:《华罗庚》、《“布衣总统” 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等。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 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 青》,朱志敏的《铁肩担道义》。 (3)从篇幅的长短来说,它可以分为大传和小传。历史性传记:以记叙翔实的史实为 主,用语比较平实。 (4)从创作方法分传记文学:多用形象化手法,描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 活动的历史背景等,以史实为依据,但又不排斥某些联想性的文学描写。 2.传记的文体特点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 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 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4 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3.传记的阅读要求根据传记的文体特点和新课标。 传记的阅读要求是: ⑴理清作品陈述的基本事实,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 ⑵分析传主的性格、情感,把握传主的性格、情感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⑶理解作者的评论、思想,分析作者的评论、思想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 ⑷通过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了解作者这样处 理的意图; ⑸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 法。 因此,学生在阅读传记时,除了完成一般文章阅读的把握文章结构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要 求之外,还要注意以上五点。训练时,建议按照以上五点要求分点训练。 (二)考查方向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 考查;③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④对作 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⑤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 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三)新闻有关知识 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体裁; 狭义的专指消息。 1.文体特点: 新闻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 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 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5 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 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 值得深思的问题。 消息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2.新闻类文本阅读考点 ⑴分析新闻的文体特征。⑵筛选并整合新闻的信息。⑶分析新闻思想内容。⑷鉴赏新闻 的表现手法。⑸评价新闻的社会功用。⑹探究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应试技巧指南 1.传记阅读解题方法 (1)把握传主的形象,概括传主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梳理出主要事件。 从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来把握其形象。如果是评传,要区分传记中的叙与评,把握事件 与观点的关系。同时又要注意细节描写。细节特别是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传神,最能打动人, 给人以深刻印象。阅读传记时要学会把握作品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并对这些细节加 以仔细思考。例如,这一细节表现了什么,它与整个事件之间是什么关系,它在事件或传主 的生活中起了什么作用,它表现了人物怎样的精神特质等。注意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 的关系去把握传主形象。“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是理解传记的经纬。首先要关注时 代、社会、家庭背景下的传主。要理解传主其人其事,就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 景、家庭生活背景等众多因素。其次,要理解关系网中的传主。传主的人际交往是影响他也 是组成他人生经历的重要方面,通过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去把握传主是阅读传记的一条通道。 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题,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并举出文中的具体例子 加以分析论证。 (2)分析传记的语言特色、文本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首先明确传记类别,了解不同类 别传记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如,自传采用第一人称,语言或自然亲切或幽默调侃,通常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 他传采用第三人称,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了解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文本加以 判断分析。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有首尾照应、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 议结合、正侧相映等。此外,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 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这类题目通常是简答 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6 2.新闻阅读解题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可以借鉴记叙文 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揣摩记叙类型”,则是指阅读的审题目 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 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论哪种类型,一 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借此 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是采用“倒金字 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次要内容),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 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 要求我们阅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 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 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一般可以从叙述、描 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 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 限,因此一般宜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基础提升练 一、(2016 届福州八中高三上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 分) 尼采——伟大的漂泊者 一百年以前,一位当时默默无闻的德国哲学家,携带一把绿色的小伞,一个笔记本,漂 泊于南欧的山巅海滨。他的文字,钟山水之灵秀,清新而隽永;他的思想,抒内心之焦渴, 激烈而唐突。然而,世界几乎把他遗忘了。直到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才小有名气,这个人 就是尼采。尼采在一首诗中写道:“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 必长久如云漂泊。”如今,漂泊者早已倒下,他的影子却笼罩了整整一个时代。1844 年, 尼采生于德国东部吕茨恩市附近的勒肯村。他的祖父是一个写有神学著作的虔诚信徒,父亲 和外祖父都是牧师。未满五岁时,父亲病死,数月后,年仅两岁的弟弟又夭折,幼年的尼采 深切地感受到了死亡的无常,因而变得孤僻敏感。小学毕业后他就读于普夫达中学。1865 年,二十一岁的尼采,在波恩大学攻读了半年神学和古典语言学之后,断然决定放弃神学, 专修古典语言学。对于一个牧师世家的子弟来说,这不啻是一个反叛的信号,后来他果然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7 了基督教的死敌——“反基督徒”。与此同时,这个曾经与同学们一起酗酒、浪游、殴斗的 青年人,突然变得少年老成起来。他退出了学生团体,离群索居,整日神情恍惚,冥思苦想。 这是尼采生涯中发生的第一次精神危机。难道人生是一番消遣,或是一场按部就班的课 堂考试吗?他心中酝酿着一种使命感,要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他偶然的在一个旧书摊 上购得了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他发现在他之前也有人受同一问题的折磨, 并且用哲学的语言表达了对人生的同一悲观看法,便顿有觅得知音之感。他从叔本华那里受 到启示,也认为世界的本体是生命意志。叔本华的阴郁色彩从此永久地印在尼采的思想中。 1868 年秋,尼采在莱比锡结识了他仰慕已久的音乐大师瓦格纳,一见面两人就久久谈 论着共同喜爱的叔本华哲学。可是,他渐渐发现瓦格纳歌剧中的那种歇斯底里的激情,过度 亢奋的敏感,对神经和官能的刺激,集中体现了时代的颓废症。这使尼采深感压抑,渐渐产 生对抗心理,最终二人决裂。 1869 年,尼采二十五岁,在李契尔的推荐下,到巴塞尔大学任古典语言学教授。仅仅 两年以后,尼采出版了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这本以全新的眼光研究希腊悲剧起源的 小册子引起了轰动,既受到热烈的赞扬,也遭到激烈的攻击。在正统语言学界看来,一个语 言学家不好好地去琢磨柏拉图古典语言的精妙,却用什么酒神精神批判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全然是荒诞不经。1879 年,尼采结束了十年教授生涯,从此开始了他的没有职业、没有家 室、没有伴侣的孤独的漂泊生涯。靠着微薄的教员退休金,尼采度过了 10 年的漫游和创作 黄金期。 1883 年,尼采著成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这部惊世骇俗之作。这本书卖了四十册, 送给朋友七册,只有一个人表示感谢,没有人称赞这本书,没有哪位哲人如此孤单过。尼采 借查拉图斯特拉之口提出了“超人”理想。他认为,生命的本质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人也 是“一种应该被超越的东西”,尼采的人性观以肯定人的生命本能为前提,以主张人的超越 性为归宿。他之所以否定旧道德,正是因为旧道德同时否定了这前提和这归宿。他认为“善 恶的创造者首先必须是破坏者,他必须摧毁一切价值观念”。朋友们眼中,这完全是一部怪 异的作品,这让尼采倍感孤独。他又开始了漂泊浪迹的生活,他坚持写作,最后将创作的箴 言、警句、辞条汇集起来,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在书中他呐 喊着摧毁旧道德,为超人的道德开拓道路。在 1899 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 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着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最终失去了理智。1900 年 8 月 25 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与世长辞。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一颗敏 感的心,太早太强烈地感受到了时代潜伏的病痛,发出了痛苦的呼喊。可是,在同时代人听 来,却好似疯子的谵语。直到世纪转换,时代更替,潜伏的病痛露到面上,新一代人才从这 疯子的谵语中听出了先知的启示。或许对他的理解富有争议,但尼采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和 德国散文的巅峰,使人们对过去一直认为理所当然的制度和观念进行了反思。他的思想就像 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8 (节选自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有删改) 链接: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1844~1900)德国著名哲学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 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现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受叔本华哲学影响, 提出“权力意志论”、“超人学说”等,尼采猛烈揭露和批判传统的基督教道德和现代理性。 尼采哲学所表达的正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崩溃时代的迷途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尼采深受叔本华哲学的影响,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生命哲学,但叔本华的阴郁色 彩也使他形成了沉郁孤独的性格。 B.尼采的首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由于全新的视角和大胆的批判遭到了正统学界 的批评甚至攻击,为此尼采不得不结束十年教授生涯而开始了漫长的漂泊生活。 C.作者记述了尼采与瓦格纳由最初仰慕到最后决裂的交往过程,展现出了尼采不迷信 权威,敢于坚持自我的性格特点。 D.文章结尾“他的思想就像闪电穿透乌云一样穿透了一个时代”,这个比喻形象地展 现了尼采哲学思想的锋芒及其产生的时代影响力。 E.本文以凝练深沉的笔触,全面详实地叙述了尼采的人生轨迹、思想形成过程和所处 的时代背景,凸显了他非凡的学术影响力和人格魅力。 (2)本文题目为“伟大的漂泊者”,尼采的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3)简要分析本文首段和尾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6 分) (4)文章结尾处作者评价尼采“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结合文本,谈谈你对这 句话的理解以及你得到的启示。(8 分) 【答案】 (1)CD (2) ①思想性格方面:有独立的人格,追求内心的真实。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勇于挑战传 统和旧道德、旧时代的价值观念。②成就方面:提出很多重要而且有开创性的哲学思想, 一生哲学著述很多,例如第一部哲学专著《悲剧的诞生》等。③地位影响方面:现代最 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之一,他的哲学是现代思想的里程碑,德国散文的巅峰;指出时 代的弊病,使人们对过去的制度观念进行反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 ①首段:用诗意的语言和尼采自己的话概括了尼采一生漂泊而又伟大的特点,抒发了 作者的崇敬之情,照应题目;同时引起下文对其人生经历及思想形成过程的叙述。②尾 段:再次高度评价了尼采思想的地位及影响力,深化主旨;③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 整圆合。 (4) ①这句话既体现了尼采的哲学思想,也概括了他的一生。②“在摧毁中创造”体现了 尼采的哲学思想,他认为摧毁旧道德才能创造新的价值体系,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9 精神。③“在孤独中思考”是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由于他向传统价值观念挑战,他的 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尼采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但他仍在孤独中坚 持创作,创造出非凡的哲学成就。④启示:任何新思想都是在打破旧思想的基础上产生, 要有批判的姜气,摆脱旧观念的朿缚,提出创见;在这个过程中,难免会不被认同理解, 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才会有成就。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 感知与理解,找到与“尼采的伟大之处”相关的信息,然后从思想性格方面、所取得的 成就方面、尼采的地位影响方面分别作答。从精神品质方面讲,尼采反叛了自己的家庭, “为自己寻求更真实的人生”,敢于对前人的思想提出疑问,用“酒神精神 批判苏格 拉底和柏拉图”,反映出他的独立人格,批判精神。从成就角度看,本文提到了他的著 作和思想情况“他的处女作《悲剧的诞生》……引起了轰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这部惊世骇俗之作”“组成了两个集子《善恶的彼岸》和《道德的谱系》”“提出了‘超 人’理想”等等 。从影响方面看,文章结尾写到“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 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可称之为现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要点、概括中心的能力和文段在文中作用的能力。既要概括 主要内容,又要分析该段在文本中的作用。分析作用时,不光要从内容方面分析,还要 根据段落所处位置从结构方面分析。 在内容即本段写了什么,作用一般指结构上的作 用。首段从内容上看,概括了尼采的一生,尤其突出了“漂泊”的特点,结构上领起下 文。尾段“尼采是……巅峰,使人们……进行了反思……穿透了一个时代”,高度评价 了尼采的影响,深化主题,与首段形成呼应。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在文中的体现以及启示的 个性化阅读能力。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段中的总结部分,由此可以断定,这个句子是对尼 采一生的高度概括。考生在解答时应首先明确这个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然后分析这个 句子的含义,点明“在摧毁中创造”“在孤独中思考”分别指什么,是对尼采哪些方面 的概括,然后再结合上述分析谈得到的启示。尼采的哲学思想集中起来说就是“在摧毁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0 中创造”,这句话凸显了尼采的批判与创造精神。尼采一生的主要特点就是“在孤独中 思考”,由于他的思想超越了时代,所以他的一生差不多都在漂泊与孤独中度过。在回 答“启示”时,可从要有批判的勇气提出创见、要耐住孤独坚持自己等方面谈出见解。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 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二、(2016 届甘肃会宁一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 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 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 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 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 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 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 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 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 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 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 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 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因林建筑,名曰“快哉 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 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 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 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 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 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 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 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令,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 描、油画,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两 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竞一发而 中,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 学业进步得快。 1947 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1 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 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 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 10 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 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 大胆独创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 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 做人本色之寓意。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 20 幅作品去的。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 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 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 华之气。黄宾虹 70 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 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 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 40 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 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 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 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 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 力量。 李可粢在 1986 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 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 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 70 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李可染出身贫寒,并没有很好的家庭熏陶,但他天赋聪慧,对音乐和书画有独特的 鉴赏能力,并最终在书画音乐方面都成为一代大家。 B.13 岁时,一个偶然的机缘,李可染开始接触书画,他的诚心和勤劳感动了画师们, 被收为入门弟子。 C.李可染与好友张眺相互帮助,互相影响,先后被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进入杭州国 立艺术学院学习。 D.李可染先后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都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并悉心指导。令 李可染的书画技艺大进。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2 E.李可染认为自己创作成功的原因在于对自然和传统的学习,师法先贤又不拘泥,创 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2)李可染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6 分) (3)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6 分) (4)李可染书画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这 对你有什么启示?(8 分) 【答案】 (1)选 E 得 3 分,选 D 得 2 分,选 B 得 1 分,选 AC 不得分。 (2)①小时候能感悟自然,在大自然中陶冶了心灵;②谙识民间曲调,拉得一手好琴,丰 富了艺术底蕴;③13 岁被画师们赏识,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步入艺术殿堂;④被 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生,学习油画,丰富了学养;⑤拜齐白石为师,10 年学画; ⑥求教于黄宾虹,促进审美观迅速成型,最终成为一代书画大家;⑦深入观察和思考, 有勇于创新的精神。(以上七点,答出六点即可得满分;表述正确即可,不需要与答案 完全相同) (3)①师法自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②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③气 质厚重、笔墨浑化。④重视意象的凝聚。⑤作品有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答案不求完 全一致,意思对即可,每项 2 分,答出 3 项可得满分) (4)①艺术需要师法自然。李可染幼年便能从大自然的万籁音响中体味感悟,他把对自然 的感悟融于艺术创作中,对他后来成为艺术大师起到重要的作用。(3 分)②不同艺术 形式之间是相通的,也是互相启迪的。真正的大师往往是通才,李可染在音乐方面的爱 好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对他的绘画创作有重要帮助,对他的整体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分)③我们应该亲近自然,提高艺术修养和品味,丰富学养,广泛涉猎不同领域, 使我们的境界不断提高。(2 分)(其他答案,若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 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 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 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3 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 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 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 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 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试题分析: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成为一 代绘画大师”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阅读全文,逐段 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根据时间变化,先圈出有关语段“时候第一次深深 吸引他的声音”“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11 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 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 不舍”“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1947 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 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也求教于黄宾虹”“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 然后分条概括。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思路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 生轨迹;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 握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归纳概括传主的主要经 历、重要事迹(事件))。掌握归纳人物经历(事件)的基本方法:1.时间变化 2.地 点变 3.职位(工作)变化。4.注意关键句子提示(过渡句)5.注意题目的附加条件 (对归纳内容的限制)。筛选归纳传主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方法: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2.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3.注 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4.关注文章的过渡句。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有哪些 特点”,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逐段逐句筛选有关信息,包括相关链接的内容,然后再 分条概括答案。意思答对即可。从题目的要求“李可染绘画艺术”,可判断答案应在整 篇文本中寻找,“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 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并且表现 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 的分值应取整数。这道题是最为基本的,一般是送分题,各点应找齐,能得的分数尽量 的满分。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思路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此 处的作用,那就是到文中找在绘画方面李可染的要求、做法、别人的评价。解答这类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4 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 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 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 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 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 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看似问答题,实际上是探究题,因此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首先必 须根据文章内容,确定一个探究点,再明确观点。如本题,首先审清题干“李可染书画 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即传主的行为 对我们的启示;其次从中抽取有效的信息点“书画技艺高超”“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 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可以作为切题的三个角度。再选择合适角度进行 探究。第二步再根据观点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条论述。探究题应遵循的原则:(1)探 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2)探究要有依据,要立足文本,从文本中寻 找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囿于文本;(3)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 限开放;(4)答题时一般先亮出观点看法,后依据文本进行论证。 三、(2016 届广东省实验附中高三上 10 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分) 刘文典:世上已无真狂徒 徐百柯 2005 年岁末,红学界颇不安宁,于是遥想当年,西南联大教授刘文典这样讲《红楼梦》: 其时天已近晚,讲台上燃起烛光。不久,刘文典身着长衫,缓步走上讲台,坐定。一位女生 站在桌边用热水瓶为他斟茶。先生从容饮尽一盏茶后,霍然站起,有板有眼地念出开场白“宁 -吃-仙桃-一口,不-吃-烂杏-满筐!仙桃只要一口就行了啊……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 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今天给你们讲四个字就够了。”于是 他拿起笔,转身在旁边架着的小黑板上写下“蓼汀花溆”四个大字。这次讲座原定在一间小 教室开讲,后因听者甚众,改为大教室,还是容不下,只好改在联大教室区的广场上,学生 席地而坐,洗耳恭听刘教授高论。 刘氏在西南联大开《文选》课,不拘常规,常常乘兴随意,别开生面。上课前,先由校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5 役提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讲到得意处,就一边吸着旱烟,一边解说文 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有一次,他却只上了半小时的课,就忽然宣布说,今天提前下 课,改在下星期三晚饭后七时半继续上课。原来,那天是阴历正月十五,他要在月光下讲《月 赋》一篇。有学生追忆:届时,在校园里月光下摆下一圈座位,他老人家坐在中间,当着一 轮皓月大讲其《月赋》,“俨如《世说新语》中的魏晋人物”。 刘文典讲课时,同样是守旧派人物的吴宓也会前去听讲,而且总是坐在最后一排。刘教 授闭目讲课,每讲到得意处,便抬头张目向后排望,然后问道“雨僧(是宓的字)兄以为如 何?”每当这时,吴教授照例起立,恭恭敬敬地一面点头一面回答:“高见甚是,高见甚是。” 两位名教授一问一答之状,惹得全场为之暗笑。 一日,日机空袭,警报响起,联大的教授和学生四下散开躲避。刘文典跑到中途,忽然 想起他“十二万分”佩服的陈寅恪身体羸弱且目力衰竭,于是便率几个学生折回来搀扶着陈 往城外跑去。他强撑着不让学生扶他,大声叫嚷着:“保存国粹要紧!保存国粹要紧!”让 学生们搀着陈先走。这时,只见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也在人流中,便顾不得自己 气喘如牛,转身呵斥道:“你跑什么跑?我刘某人是在替庄子跑,我要死了,就没人讲《庄 子》了!你替谁跑?” 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备至。 曾有人向刘氏问起古今治庄子者的得失,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 子》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狂则狂矣,当下不少见,但其 背后那股子傲骨嶙峋的气度,却是今人学不来的。 1928 年,蒋介石掌握大权不久,想提高自己的声望,曾多次表示要到刘文典主持校务 的安徽大学去视察,但刘拒绝其到校“训话”。后来,蒋虽如愿以偿,可是在他视察时,校 园到处冷冷清清,并没有他所希望的那种隆重而热烈的欢迎场面。一切皆因为刘文典冷冷掷 出的一句话:“大学不是衙门。” 后来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之前刘氏曾有豪言“我刘叔雅(“叔雅”为刘 文典的字)并非贩夫走卒,即是高官也不应对我呼之而来,挥手而去。蒋介石一介武夫耳, 其奈我何!”见面时,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蒋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 刘文典指着蒋介石说:“你就是军阀!”蒋介石则以“治学不严”为由,将刘当场羁押,说 要枪毙。后来多亏蔡元培等人说情,关了一个月才获释。 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我能知道的是,今天, 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本文选自徐百柯《民国那些人》【相关链接】 刘文典(1889-1958),安徽合肥人,字叔雅。现代杰出的文史大师,校勘学大师与研 究庄子的专家。原籍安徽怀宁。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国立安徽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国文系主 任。终生从事古籍校勘及古代文学研究和教学。著有《淮南鸿烈集解》、《庄子补正》、《三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6 余札记》等。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刘文典在西南联大易时易地给学生讲授《月赋》,将学生带进人生与自然交融的境 界,这番别出心裁之举,体现出他个性中的“魏晋风度”。 B.在一次躲避日机空袭的过程中,刘文典呵斥亦在人流之中的作家沈从文,是因为他 一向看不起搞新文学创作的人。 C.安徽发生学潮,蒋介石召见刘文典,见面时因刘称蒋为“先生”而不称“主席”, 一身傲骨,蒋介石很是不满。进而两人冲突升级,蒋将其当场羁押。 D.文末引用辛弃疾“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句,表明了作者对这位拥有大学问、真 性情的学者的追怀与赞慕之情,以及对当今社会缺乏像刘文典这样的学者的不满。 E.本文对刘文典在西南联大、安徽大学等校任教时生活片段的记述,夹叙夹议,综合 运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等手法,勾勒出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学者形象。 (2)刘文典作为一位“真狂徒”,他的“狂”在文中主要体现为哪些方面,试举例分析? (6 分) (3)刘文典在学界享有“活庄子”的美誉,根据传记内容,概括他被称作“活庄子”的原 因。(6 分) (4)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后人赞曰:“好个刘文典,名士风流,还是狷介狂人?我不知道, 我能知道的是,今天,这样的知识分子已无处寻觅,所谓‘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你是否赞同此观点?联系全文及现实,说说你对此的理解。(8 分) 【答案】 (1)答 A 得 3 分,答 C 得 2 分,答 D 得 1 分。 (2)(6 分)①授课不拘常规、乘兴随意。如讲课得意处,边吸旱烟,边解说文章精义, 下课铃响也不理会;如易时易地,专门在月下讲《月赋》、课上提问吴宓等。(2 分) ②做学问自视甚高。如认为自己对《红楼梦》的理解是“仙桃一口”;认为天下懂庄子 的除了庄子本人外只有自己;跑警报时自己是在替庄子跑,自己死了就无人懂庄子等。 (2 分)③面对强权有傲骨。如主持安徽大学校务期间拒绝蒋介石前去“训话”;学潮 事件后与蒋介石发生冲突等。(2 分)(每点中每个方面与举例各 1 分) (3)(6 分)①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序,推崇 备至;②与人谈论古今治庄子者得失,认为天下懂庄子者,除庄子本人只有自己;③为 人不拘常规、乘兴随意、有名士气度;狷介狂放、傲骨嶙峋,大有庄子之风。(每点 3 分。) (4)(8 分)赞同 狂来自其真才实学,潜心研究学问,并有所成就;(2 分)狂来自于 旧时中国知识分子在权势面前,勇敢地捍卫学校的独立和知识分子的尊严,捍卫这所神 圣殿堂的纯净的伟大精神。(2 分)现实生活中,很多所谓学问家趋炎附势,拜金,人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7 云亦云,学术风气极坏,我们应该坚守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不受浮躁世俗的影响,真 做学问,做真学问,不媚俗,保持一身傲骨。(2 分)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法点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 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 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 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 此题中 B 项以偏概全,原文为“他平素藐视的新文学作家沈从文”,不是所有搞新文学 创作的人。E 项中说夹叙夹议属于分析错误。 (2)试题分析:本文总共写了四件事来证明刘文典“狷介狂人”的特点。这几件事又可以 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讲学,做学问时的“狂”,比如讲《红楼梦》时自称“我讲《红楼 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讲《月赋》时, 将课堂放到室外,时间放在晚上。自称中国只有庄周和他才懂得庄子。第二类是对待权 贵的“狂”,如傲慢地对待蒋介石。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法点拨】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概括分析。此题可以分 析文中所写的关于传主的几件事,解答此题要先概括事件,本文总共写了四件事来证明 刘文典“狷介狂人”的特点。刘文典讲学,做学问时的“狂”,比如讲《红楼梦》时自 称“我讲《红楼梦》嘛,凡是别人说过的,我都不讲;凡是我讲的,别人都没有说过!” 讲《月赋》时,将课堂放到室外,时间放在晚上。自称中国只有庄周和他才懂得庄子。 而他对待权贵的“狂”,如傲慢地对待蒋介石。解答时注意概括是分类、分条表达。 (3)试题分析:“刘文典多年潜心研究庄子,出版了十卷本《庄子补正》,陈寅恪为之作 序,推崇备至”; 他大发感慨,口出狂言道:“在中国真正懂得《庄子》的,只有两 个人。一个是庄周,还有一个就是刘某人。”;再加上他狂士的性格,大有庄子之风。 【考点定位】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法点拨】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举一反三:概括他被称作“活 庄子”的原因,必须找出刘文典与庄子相关的信息,找出相似点,再加以归纳总结。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观点式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赞同,还是 不赞同。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围绕作品如何表现主旨展开 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8 【考点定位】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技法点拨】观点式探究题答题步骤:①亮出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 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④注意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此外,答题不求面 面俱到,只要能够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 ☞能力捷进测 一、(2015 年高考新课标 1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朱东润自传 1896 年我出生在江苏泰兴一个失业店员的家庭,早年生活艰苦,所受的教育也存在着 一定的波折。21 岁我到梧州担任广西第二中学的外语教师,23 岁调任南通师范学校教师。 1929 年 4 月间,我到武汉大学担任外语讲师,从此我就成为大学教师。那时武汉大学 的文学院长是闻一多教授,他看到中文系的教师实在太复杂,总想来一些变动。用近年的说 法,这叫作掺沙子。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 大约是 1939 年吧,一所内迁的大学的中文系在学年开始,出现了传记研究这一个课, 其下注明本年开韩柳文。传记文学也好,韩柳文学也不妨,但是怎么会在传记研究这个总题 下面开韩柳文呢?在当时的大学里,出现的柽事不少,可是这一项多少和我的兴趣有关,这 就决定了我对于传记文学献身的意图。 《四库全书总目》有传记类,指出《晏子春秋》为传之祖,《孔子三朝记》为记之祖, 这是三百年前的看法,现在用不上了。有人说《史记》《汉书》为传记之祖,这个也用不上。 《史》《汉》有互见法,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常常需要通读全书多卷,才能得其大略。可是 在传记文学里,一个传主只有一农书,必须在这本书里把对他的评价全部交代。 是不是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 呢?也不尽然。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 么用处的。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别传 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有些简单一些, 也可称为传叙。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没有那些阿谀奉承之辞,而且是信笔直书,对于传 主的错误和缺陷,都是全部奉陈。 是不是可以从国外吸收传记文学的写作方法呢?当然可以,而且有此必要。但是不能没 有一个抉择,罗马时代的勃路塔克是最好的了,但是他的时代和我们相去太远,而且他的那 部大作,所着重的是相互比较而很少对于传主的刻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个大略而看不到 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分析。 英国的《约翰逊博士传》是传记文学中的不朽名作,英国人把它推重到极高的地位。这 部书的细致是到了一个登峰造极的地位,但是的确也难免有些琐碎。而且由于约翰逊并不处 子当时的政治中心,其人也并不能代表英国的一般人物,所以这部作品不是我们必须模仿的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19 范本。 是不是我国已经翻译过来的《维多利亚女王传》可以作为范本呢?应当说是可以,由于 作者着墨无多,处处显得“颊上三毫”的风神,可是中国文人相传的做法,正是走的一样的 道路,所以无论近代人怎么推崇这部作品,总会不免令人有“穿新鞋走老路”的戒心。 国内外的作品读过一些,也读过法国评论家莫洛亚的传记文学理论,是不是对于传记文 学就算有些认识呢?不算,在自己没有动手创作之前,就不能算是认识。 这时是 1940 年左 右,中国正在艰苦抗战,我只身独处,住在四川乐山的郊区,每周得进城到学校上课,生活 也很艰苦。家乡已经陷落了,妻室儿女,一家八口,正在死亡线上挣扎。我决心把研读的各 种传记作为范本,自己也写出一本来。我写谁呢?我考虑了好久,最后决定写明代的张居正。 第一,因为他能把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国家拯救出来,为垂亡的明王朝延长了七十年的寿命。 第二,因为他不顾个人的安危和世人的唾骂,终于完成历史赋予他的使命。他不是没有缺点 的,但是无论他有多大的缺点,他是唯一能够拯救那个时代的人物。 (有 删改) 相关链接 ①自传和传人,本是性质类似的著述,除了因为作者立场的不同,因而有必要的区别以 外,原来没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在西洋文学里,常会发生分类的麻烦。我们則传叙二字连用 指明同类的文学。同时因为古代的用法,传人曰传,自叙曰叙,这种分别的观念,是一种原 有的观念,所以传叙文学,包括叙、传在内,丝毫不感觉牵强。(朱东润《关丁传叙文学的 几个名词》) ②朱先生确是有儒家风度的学者,一身正气,因此他所选择的传主对象,差不多都是关 心国计民生的有为之士。他强调关切现实,拯救危亡,尊崇气节与品格。这都是可以理解的。 (傅璇琮《理性的思索和情感的倾注——读朱东润先生史传文学随想》)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当年有所大学的中文系开传记研究课,课程内容却是韩愈、柳宗元的古文,朱东润 就是因为这件事决心献身传记文学的研究。 B.“我的命运是作为沙子而到中文系开课的”,这样的表述与其说写出了自己过去的 经历,不如说反映了朱东润写自传时的心态。 C.朱东润虽然认可国外的传记文学,但却担心“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拒绝把近代人 推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作为写作范本。 D.出于自己的现实关怀来选择传主,是朱东润传记文学创作的一贯原则。有学者总体 上对此表示理解,但在态度上略有保留。 E.朱东润虽然认为“传叙文学”的说法更加科学,但为了避免常会发生的分类麻烦, 还是在自传中釆用了“传记文学”的说法。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0 (2)朱东润的传记文学观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 分) (3)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冋答。(6 分) (4)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材料 说明理由。(8 分) 【答案】 (1)D3 分,B2 分,A1 分;CE 不给分。 (2)①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传记作品,如《史记》《汉书》《约翰逊博士传》《维多利亚 女王传》等,并比较它们的异同;②深入研究传记文学理论,辨析不同概念,如阅读 莫罗亚的传记文学理论,分辨史传、别传、自传、传叙文学等;③进行传记文学写作 实践,如给张居正写传。 (3)①偏重学术经历,主要写自己的传记文学观及其形成过程;②写生平和学术二者交融, 呈现学术背后的家国情怀;③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就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 (4)第一问①应该入情入理的细致的刻画传主的个性。如果只重比较就看不清传主的个性, 而要是像《维多利亚女王传》那样就不够细致,像《约翰逊博士传》那样细致则难免 琐碎。②应该信笔直书,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要是像有些古代文人的作品那样只 是歌颂死者就不是传记文学。第二问观点一:①只有入情入理地刻画传主的个性,才 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具有可读性;②人无完人,只有全面评价传主的优缺点,才能给 读者留下一个完整的人物形象。观点二:①细致刻画个性需要史料支撑,如果史料不 足而仍然强调这一点,就会导致不够客观,显得矫揉造作;②追求全面评价传主的优 缺点,不能有效凸显传主的个性。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答对读原文就能找到答案的方式, 每个选项都要分析段意,难度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 把原文和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 “因为”等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的内容涉及到全文,所以要对文章的内容 进行简单的划分。筛选出信息后对信息进行大致的归类,主要是学习,理论研究和写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1 作实践三个方面进行。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一改往年局部信息的筛选,增加了整 合的内容,难度较大,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信息,找到区位,提取关键词语, 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如此题的 关键就是把信息分为“阅读”“理论研究”和“写作实践”三个部分。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特征的题目,首先应从内容和风格两个角度入手进行, 首先内容和一般传记的区别,然后是风格手法方面的特征。内容上主要是以记述学术 为主,风格主要是平易近人。 【考点定位】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一直是两道信息筛选,今年加入文本的特色分析,迈出较大的一 步,有些同学可能不太适应,得分会较低,这样的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和一般的 传记不同,那就应该答出一般传记的特征,然后答出本文的特征,然后还要从语言风 格上分析,主要是材料的组织,语言的风格,选取的重点等。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课标卷这几年探究题说是探究实际就是信息的筛选与整合,今年真正的出现探 究,学生可能不适应。探究的重点是向内挖掘和向外延伸,此题是综合的题目,首挖 掘文本答出作者的观点,然后向外延伸,谈自己对这种观点的看法,答作者的观点的 时候要结合事例。延伸的时候要紧扣对作者的观点的评价进行。 二、(2015 年高考新课标 2 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将军赋采薇 戴安澜任第 73 旅旅长后,回顾多年对日作战的经验教训,认定要取得胜利必须依靠部 属努力,而部属的旺盛士气来自他们的爱国热情。他特意抄录民族英雄岳飞的《满江红》和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印发给各级官兵背诵吟唱,激发大家精忠报国的爱国热忱。 为了抗战大业,戴安澜摒弃党派成见,团结爱国人士。《自由报》记者宗祺仁前来采访, 与他彻夜讨论时局,探讨国共合作抗日的未来,两人很快成为莫逆之交。这时有人提醒戴安 澜,说宗是共产党,须多加提防。他坦然答道:“现在是国共合作坑战,何防之有?宗是否 共产党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是新闻记者,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我们 正缺少这样的爱国志士。”几天后,他还把自己的军事著作交给宗祺仁修改并题词。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决定派远征军赴缅甸对日作战。当命令到达时,已升任第 200 师师长的戴安澜高唱《满江红》,并向官兵宣讲诸葛亮远征的事迹,以“鞠躬尽瘁,死而后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2 已”的精神激励官兵。赴缅途中,他激情满怀,赋《远征》二首以明志。其一云:“万里旌 旗耀眼开,王师出境岛夷摧。扬鞭遥指花如许,诸葛前身今又来。”其二云:“策马奔车走 八荒,远征功业迈秦皇。澄清宇宙安黎庶,先挽长弓射夕阳。” 入缅不久,日军主力迫近东瓜,军长杜聿明决定集中主力击溃日军。戴安澜立下誓言: “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威之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这时,英军突 然撤走,我方援军未至,形势危急,戴安澜决心以身报国。他宣布:“本师长立遗嘱在先: 如果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参谋长代之……以此类推,各级皆然。”他给 夫人王荷馨写了绝命家书:“余此次奉命固守东瓜,因上面大计未定,与后方联络过远,敌 人行动又快,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报国家养育。为国家战死, 事极光荣。所念者, 你们母子今后生活,当更痛苦。望你珍重,并爱护诸儿,侍奉老母。老父在皖,可不必呈闻。” 面对日军发动步兵、炮兵和空军联合进攻,狂轰滥炸,施放毒气,戴安澜率部同仇敌忾,顽 强战斗,抗击四倍于己的曰军长达十余日。中印缅战区美军司令兼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史 迪威表示:“近代立功异域,扬中华声威者,以戴将军为第一人。”日本人战后回忆时也承 认:“该部队自始至终战斗意志旺盛……虽是敌军,但令人佩服!自司令官饭田中将以下各 将官无不赞叹其勇气。” 东瓜保卫战虽然给予日军沉重打击,但因盟军失利,缅北战局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远 征军被迫突围。这时,英国要求远征军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国军队收容。戴安澜发誓:“我 戴某人宁愿与日寇战死,绝不苟且偷生。”于是率部进入缅北野人山,向祖国方向艰难跋涉。 就在部队到达离祖国最近的一条公路时,突遭日军伏击,他立即命令分散突围,激战中,戴 安澜胸腹中弹,时值缅甸雨季,大雨滂沱,部队既要突破日军堵击,还需忍饥挨饿,穿越荒 山密林。1942 年 5 月 26 曰,他们行至缅北茅邦村,戴安澜伤势恶化,以身殉国,年仅 38 岁,弥留之际,参谋长问他下一步的行动路线,这时他已不能说话,手指地图,示意部队从 莫洛过瑞丽江向北回国,又让人扶着他面向祖国注视许久,安然而逝。 戴安澜牺牲后,遗体由官兵抬回国内,渡过瑞丽江后,乃将遗体火化,骨灰装入小木箱, 这一情景感动了沿途民众,一位老华侨痛心地说:“寿材这么小,怎能配得上将军的英名与 地位? ”随即捐出自备的楠木寿材。腾冲县长率全县父老乡亲万人,沿街跪迎将军灵车。 随后,国民政府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美国总统罗斯福追授戴安澜懋绩勋章。国民政府在 广西全州举行安葬仪式,中共领袖毛泽东派人送来挽诗:“外辱需人御,将军赋采微。师称 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堂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周恩来、朱 德等也敬献挽词、挽联。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戴安澜为革命烈士,并以毛泽东 主席的名义向遗嘱颁发“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摘编自茅海建主编《国民党抗战殉 国将领》等) 相关链接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3 ①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 破, 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俱,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矣。(戴安澜赠部属 各官长 题词) ②军人一般以彪悍为荣,但是戴安阑与众不同,他多才多艺,熟读文史,精通琴棋 书 画,如果不是因为战乱和外敌入侵,他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儒雅名士,但国家危难却把 他的 命运引上另外一条路。(戴复东等《我们的父亲戴安澜》)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戴安澜自幼对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的 《过零丁洋》等诗篇熟读成诵,常常 手自笔录并吟唱,以此激发自己和官兵的爱国热忱。 B. 在给夫人王荷馨的家书中,戴安澜表明了为国战死的决心,认为这是军人的极大光 荣,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妻子儿女日后的生活。 C.面对形势急转直下、腹背受敌的困境,戴安澜坚决不同意要他申请难民身份以便英 国军队收容的提议,奋而率部突围,与日寇死战。 D. 戴安澜从缅甸“马革裹尸还”的情景,感动了沿途无数民众,有人献出楠木寿材抚 慰英灵,也曾出现万人空巷跪迎灵车的盛况。 E. 戴安澜临危受命,率第 200 师官兵驰援缅甸,固守东瓜,收复棠吉,以浴血沙场、 为国捐躯的壮举,谱写了抗日救国的新《采薇》。 (2)有人说《自由报》记者宗祺仁是共产党,提醒戴安澜多加提防,他却回答“何防之有”, 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分析戴安澜这样回答的理由。(6 分) (3)戴安澜率第 200 师赴缅途中,赋《远征》二首以明志。诗中涉及哪些历史人物的事迹, 又表达了什么志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6 分) (4)作为著名的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不仅深受国人爱戴,甚至连敌人也不得不佩服, 其 中必有内在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 分) 【答案】 (1)E3 分,D2 分, B1 分 (2)①国难当头,应以民族大义为重,戮力同心,共赴国难;②宗的见解卓越,报道真实 感人,是少有的爱国志士;③作为莫逆之交,只应相互敬重,不能彼此防备。 (3)①第一首借诸葛亮远征平定蛮夷的事迹,说明自己率领的是正义之师,威武之师,表 达了荡平敌寇、解民于倒悬的信念; ②第二首借秦始皇开疆拓土的事迹,表达超越秦 皇、弘扬国威的壮志,,抒发了澄清宇宙、安抚黎庶的气概。 (4)①超越党派立意,献身正义事业,血酬壮志,精忠报国;②为人平和不求功名,临危 不惧,胸怀坦荡;③自关心家人,情真意切,侠骨柔肠,勇于担当;④身为军人,熟读 文史,精通琴棋书画,兼具文韬武略,志军有方,视死如归。(每点都结合文章的具体 实例分析)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4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题目设置基本选取文章的某句或某个部分进行命题, 主要是改变文中的说法是意思发生变化。做这类题目的基本方法是找到区位,把原文和 选项对读,发现细微的错误,注意题干中的一些词语比如“所以”“以致”“因为”等 表示因果关系的词语,还要注意“都”“全”等表示绝对关系的词语。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注意找准区位,选取关键的此句分条作答, 该题的答题区域在文章的第二段,注意对文段进行切分,提取关键词语“探讨国共合作 抗日的未来”“莫逆之交”“写过许多真实感人的报道”“有卓越的见解”“爱国志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局部信息筛选的题目,答案来自原文,答题时分析题干中要求筛选的 信息,找到区位,对文段进行简单的切分,提取关键词语,做到信息全,然后按着一定 的标准进行整合,做到不重复,然后分条作答。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文意的题目,注意找到历史人物,然后点明志向,人物主要 是“诸葛亮和秦始皇”,志向要结合全文的内容和“远征”相联系,答题时可以以一对 一作答,可以先答出人物然后综合分析志向。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章内容和诗歌内容结合分析的题目,首先要筛选出“人物”然后答 志向。志向要结合全文作答,难度较往年有所提升。这是一道文章和课外结合较紧的一 道题目,答题时注意既要从诗句中找到人物,还要结合人物的事迹分析其建立的功业, 然后集合文章内容分析表现传主的哪些特征。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的探究题目一般为两种,向内挖掘和线外延伸,向内挖掘主要 是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在文中寻找事例,关键点是对人物品质的概括;向外延伸首先明 确传主的观点,找到文中事例加以论证,然后然自己的看法,此题属于是第一种,要结 合全文概括楚传主的品质,然后找相关的事例加以论证即可。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5 三、(2016 届北大附中河南分校高三第一次考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 2 月 8 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 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 1926 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 学中文系学习。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正是在这样 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 1978 年到 1996 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 6 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 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 年到 1996 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 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 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他曾经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 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 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全 面观照,准确把握。正本清源,探明原貌。”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 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 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 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 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 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因此得出的结 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 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 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 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 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 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刘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6 勰的《文心雕龙》中 “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在上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 “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 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 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 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 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 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王运熙的治学正是 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 的良心。”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 1978 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 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 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 恰可比拟。 (节选自 2014 年 2 月 22 日《中国教育报》)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 )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 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 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 1978 年到 1996 年”“1983 年到 1996 年”“从 1978 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 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他 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 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2)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6 分)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7 (3)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学术创新?请简要概括。(6 分) (4)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请 结合全文简要分析。(8 分) 【答案】 (1)选 A 给 3 分,选 E 给 2 分,选 C 给 1 分。 (2)①用王运熙自己的话能从正面直接体现王运熙的学术观点和人生追求;②引用詹福瑞、 杨明等人的话,借其他专家教授之口侧面体现王运熙高贵的人格和治学精神;③使文章 内容更具真实性,使评价更具权威性。(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共 6 分) (3)对学术创新的理解:求实即是创新,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 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2 分)主要学术创新:①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有自 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 理论著作和美学著作。②对刘勰所谓的“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刘勰所 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③对 “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王运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 朗刚健的风貌。(学术创新理解 2 分;后面三个例子及解说各 2 分,答出两个即可得满 分。) (4)“平淡”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①王运熙先生的为人,甘于淡泊,安贫乐 道。②先生的治学态度,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或: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 是结合实际来讲)(或: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有丘壑”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成就巨大。①学术贡献。主持语言文学所,先后编辑 出版《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 度。②学术创新。忠于学术,对治学有自己的理解;对一些学术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并 产生很大的影响。③培养学生。培养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 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每点 2 分,答出任意 两点即可得 4 分。意思对即可)(共 8 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B 项“王运熙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 与众不同”不准确,与另外几位学者做对比,是为了体现王运熙学术观点见解独到,自 成一家。C 项“突出了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的说法不准确。前两个,可以说突出了 王运熙进行研究的持久,后一个则是说他居于 48 平方米的旧房子时间很久。D 项这句 话表明王运熙专心学问,甘于淡泊,他认为学术研究比物质享受更重要,但他并不认为 “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8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 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 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 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 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 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 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 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 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 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 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名师点睛】对于这类题目,主要是分析引证法的作用,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 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考生要熟知论述类文本中论据的作用。第一,分 清所议论的问题及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所持的看法。第二,注意论据在文中的位置:(1) 在文章的开头,能起到开宗明义、开门见山的作用。(2)在文章结尾,能起到归纳全 文,篇末点题,揭示中心的作用。还要熟知具体论证方法的作用。论证方法是指运用论 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 1.举例论证:是列 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的方法。因为“事实胜于雄辩”,所以举出确 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道理论证:是引用具有权威性的 言论证明论点的方法。所以这种方法使用得当,有很强的论证力量。分析引证法的作用, 应先弄清引用了谁的言论,是为了证明什么,再把握引证法的特殊作用──具有权威性, 论证有力。3.比喻论证:就是通过形象的比喻来证明论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可深入浅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29 出地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容易被人接受。4.对比论证: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和道 理进行鲜明对比,从而证明论点的方法。分析对比论证方法作用,两个方面 XX 比较, 使其对与错更加分明,正确的观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 (3)【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王运熙是怎样理解“学术创新”的,文中谈到了他的哪些 学术创新”这个题目有两问,都是间接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应先到文中找到具体 的内容,然后在进行筛选概括。文中第九节是王运熙对“学术创新”的看法,提炼其中 的关键字词就可得出答案:“求实即是创新”“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 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第九节往下的 10—11 节主要就是 谈论王运熙在学术创新上的一些具体做法,可概括为“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对 刘勰所谓的“风骨”、对“建安风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技巧点拨】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 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从第九节到十一节就是答案的所在区 间。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 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 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 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 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 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4)【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 的模式。题干问的是“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 与‘有丘壑’”,这是考查标题的含义。标题包含三个部分,一为传主——王运熙,第 一个特点——平淡,第二个特点——有丘壑。考生要做的事情就是,到文中找到体现其 “平淡”的内容,再找到体现其“有丘壑”的内容,最后整合作答即可。答题的时候要 注意模式:平淡指的是……,有丘壑指的是……。本文中“平淡”在文中的第五、六节 有明确的说明“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 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主要是指王运熙先生的为人和治学态度。 “有丘壑”(胸有丘壑: 指绘画、作文时,心中已把握到了深远的意境。也比喻对事 物的判断处置自有高下。)主要指王运熙先生各方面的巨大成就。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理解题能快捷、准确地考查出学生领悟作品内涵、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 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一般标题有两层含义,1.联 系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义、常用义。 内容(词语的含义,点明写作对象、概括文章 只有比别人更早、更勤奋地努力,才能尝到成功的滋味。 30 主要内容)。2.体会深层含义即比喻义、象征义、引申义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 之类,常常是文章要揭示的中心。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象征、 双关等),和 文章内容相关的引申义,双关。解答的时候要紧抓文章的内容,以文解题是不变的法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