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中考常考文言文虚词整理手打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之 代词,可译为“他”“它”“他们”“这”或自称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结构助词“的”‎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陋室铭》)‎ 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代词,代指这件事。‎ 闻之,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不译。‎ 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动词,译作“去”“往”“到”‎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自 用法 例句 自己,自身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从,自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十二则》)‎ 如果,假如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独自 归来倚杖自叹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自然 心远地自偏。(《饮酒》)‎ 而 连词,表修饰关系,不译。‎ 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 表示顺承关系,可译为“并”“而且”,或不译。‎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等。‎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十二则》)‎ 表示并列,不译。‎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连词,与“已”连用,“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表因果关系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焉 表疑问语气。‎ 夫子何命焉为。(《公输》)‎ 疑问代词,哪里。‎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句末语气助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 兼词,“与之”‎ 必有我师。(《《论语十二则》)‎ 代词,相当于“之”‎ 父异焉。(《伤仲永》)‎ 于 介词,和“是”连用,表示承接关系。‎ 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引出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介词,用在形容词后,表比较,译作“比”‎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译作“对于”。‎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介词,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从”。‎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记》)‎ 介词,译作“到”。‎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以 介词,表示工具或凭借,译为“用”或“凭借”“依据”“按照”。‎ 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介词,表示运作方式,可译为“把”“用”“拿”“靠”等。‎ 咨臣心当世之事。(《出师表》)‎ 动词,译为“认为”,有时与“为”连用。‎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连词。相当于“而”,表顺承。‎ 近岸,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连词,因果关系,译为“因为”“以致于”‎ 以中有足乐者,不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比得上 不以疾也。(《三峡》)‎ 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由”‎ 受命以来。(《出师表》)‎ 加点词 用法 例句 或 副词,有时 或王命急宣(《三峡》)‎ 副词,或许 或异二者之不。(《岳阳楼记》)‎ 有的人。‎ 令或闻无罪。(《陈涉世家》)‎ 虽 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故 连词,因此 故渔者歌曰(《三峡》)‎ 名词,原因 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的缘故 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副词,故意。‎ 广故数言欲亡。(《陈涉世家》)‎ 名词,旧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则》)‎ 其 代词,代人或事物,译为:“他(们)的”“它(们)的”;指示代词“这(个)”“那(个)”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曹刿论战》)‎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 其真无马邪?(《马说》)‎ 语气助词,加强语气,表猜测,译为“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副词,表语气,不译。‎ 其土石如何?(《愚公移山》)‎ 其中的 其一犬坐于前。(《狼》)‎ 为 名词,指心理活动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作动词,译为“是”“做”“成为”“担任”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论语十二则》)‎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译作“画”‎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画蛇添足》)‎ 也 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译为“……是……”‎ 小惠未编,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表示叙述,以加强语气,相当于“啊”或不译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醉翁亭记》)‎ 用于句中,不译,表示停顿。‎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马说》)‎ 表感叹语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表祈使(包括请求、命令、劝阻等)‎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用于句末,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则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 表示判断,译作“就”“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者 助词,跟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后面,可译为“……的人”“……的”‎ 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助词,跟在形容词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可译为“……的”“……的人”‎ 择其善者而从之。(《论语十二则》)‎ 表示停顿、提示,兼具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子中间。‎ 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放在数词后面,可译为“个”“样”等。‎ 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前面有“若”“似”“如”等词,译为“像……的样子”“……似的”。‎ 言之,貌若戚者。(《捕蛇者说》)‎ 用作助词,与动“词构成“所”字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 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所 ‎”“所……的情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 与“以”连用。“所以”。“所”和“以”连用,表示原因。‎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连用,表示手段或凭借。‎ 吾所以距子矣。(《公输》)‎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说》)‎ 且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况且”‎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马说》)‎ 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和”‎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副词,可译为“将”“将要”“暂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年且九十(《愚公移山》)‎ 然 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代词,可译为 “这样”“如此”‎ 然,胡不已乎。(《公输》)‎ ‎“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的情况,“而”表示转折,相当于“如此(这样),可是……”‎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然”和“则”结合,“然”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助词,用在名词后,作词尾,可译为“……的样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助词,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后,前面的“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可译“为……的样子”“一般” “那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表示赞成、同意,即“对的”或“认为是”“认为对”‎ 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 代词,常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前,作定语表近指与远指。可译为“这”“这个”“那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岳阳楼》)‎ 夫 ‎”“那个”。‎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言论和叙述的开端,称为“发语词”。‎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用在句尾,表示感叹,可译为“啊”“呀”或不译。‎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十二则》)‎ 介词,相当“于”,可译为“在”‎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介词,比。‎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介词,译作“对”“对于”“给”“向”“跟”‎ 吾尝疑乎。(《捕蛇者说》)‎ 助词,可作结尾词。‎ 盖 连词,放在句首,表示前一事情产生的原由或理由,可译为“原来是”“是因为”。‎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助词,用在句首,作发语词,表肯定语气,引发议论,不译。‎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核舟记》)‎ 副词,表推测,可译为“大概”“大约”等。‎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送东阳马生序》)‎ 通“盍”,可译为“怎么”“何”‎ 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乃 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主语、定语,不能作宾语,可译为“你”“你的”‎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副词,表示顺承,可译为“就”‎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具备了一定条件才发生、出现,可译为“才”‎ 乃悟前狼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连词,表承接,译为“于是”。‎ 乃重修岳阳楼。(《岳阳楼记》)‎ 连词,用于判断句主谓之间,起确认作用,可译为“就是”“是”等。‎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