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答案解析

‎《春》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lǎnɡ rùn( )起来了,水zhǎnɡ( )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ɡōnɡ fu( ),有的是希望。‎ ‎【答案】(1)朗润 涨 (2)抖擞抖擞 工夫 ‎2.结合语境,给加点的多音字写出正确的读音。‎ ‎(1)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 )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 ‎(2)(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 )着。‎ ‎(3)上灯了,一点点黄晕( )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答案】(1)hùn (2)hè (3)yùn ‎3.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B.朗润(明亮润泽)‎ C.卖弄(向别人讨好) D.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现在多写作“婉转”)‎ ‎【答案】C ‎ ‎【解析】“卖弄”在文中的意思是“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4.写出下面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 )‎ ‎(2)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 )‎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 )‎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 ‎【答案】(1)反复、拟人 (2)比喻、拟人 (3)比喻、排比 (4)引用、比喻、拟人 ‎5.综合运用。‎ 班级组织“我爱春天”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1)【古诗赏春】古人描写春景,因观察入微,写出了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有的一字传神,生动地表达了某种感受。指出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是从哪个角度写春天的。‎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 ( )‎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 ( )‎ ‎③踏花归去马蹄香 ( )‎ ‎(2‎ ‎)【妙笔绘春】从下面的备选词语中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写一段描写春天景象的话,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80字之内)‎ 张望 点缀 不知不觉 莺歌燕舞 万紫千红 眼花缭乱 心旷神怡 ‎(3)【广告护春】因为人类无止境地破坏自然,如今,朱自清笔下的“春”越来越难以寻觅。为了让人类重新拥有美丽的春天,请你拟写一则环保公益广告。‎ ‎【答案】(1)①视觉 ②听觉 ③嗅觉 ‎(2)示例:不知不觉,春天来了,好一派莺歌燕舞的景象。青蛙呼朋引伴,在池塘中放声欢唱;燕子拍着翅膀,在屋檐下探头张望;各种花儿争奇斗艳,万紫千红,叫人眼花缭乱。‎ ‎(3)示例:树林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解析】(2)(3)两个小题答案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 二、课内阅读 ‎  ①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②“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  ③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6.选文向我们描述了春天的三幅图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填空。‎ 第①段:       图;第②段:       图;第③段:         图。‎ ‎【答案】春花 春风 春雨 ‎7.第②段是从        、        、         三个角度来描写春风的。‎ ‎【答案】触觉 嗅觉 听觉 ‎8.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答案】“闹”字不仅写出了蜜蜂的声音,而且写出了春天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 ‎【解析】此题考查对字词的赏析。可先写出字词的原意,再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9.第①段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分句的语序可否颠倒?为什么? ‎ ‎【答案】不可以颠倒。因为这三个分句中的比喻分别对应前文的“桃树”“杏树”“梨树”以及后面的“桃儿”“杏儿”“梨儿”,与上下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解析】本题需要结合上下文来作答。‎ 三、拓展阅读 春之怀古 张晓风 ‎ ①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从绿意内敛的山头,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扑哧的一声,将冷面笑成花面,一首澌澌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软如一床新翻的棉被的春泥。‎ ‎②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可以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可以斗急了一城杜鹃花;一阵风起,每一棵柳都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每一丝飞絮都是一株柳的分号。反正,春天就是这样不讲理、没逻辑,而仍可以好得让人心平气和的。‎ ‎③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的:满塘叶黯花残的枯梗抵死苦守一截老根,北地里千宅万户的屋梁受尽风欺雪压犹自温柔地抱着一团小小的空虚的燕巢。然后,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柳树把皇室的御沟和民间的江头都控制住了——春天有如旌旗鲜明的王师,因长期虔诚地企盼祝祷而美丽起来。‎ ‎④而关于春天的名字,必然曾经有这样的一段故事:在《诗经》之前,在《尚书》之前,在仓颉造字之前,一只小羊在啮草时猛然感到的多汁,一个孩子在放风筝时猛然感到的飞腾,一双患风痛的腿在猛然间感到的舒活,千千万万双素手在溪畔在江畔浣纱时所猛然感到的水的血脉……当他们惊讶地奔走互告的时候,他们决定将嘴噘成吹口哨的形状,用一种愉快的耳语的声音来为这季节命名——“春”。‎ ‎⑤鸟又可以开始丈量天空了。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而所有的鸟全不是好的数学家,它们吱吱喳喳地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 ‎⑥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而风,交给檐前的老风铃去一一记忆、一一垂询。‎ ‎⑦春天必然曾经是这样,或者,在什么地方,它仍然是这样的吧?穿越烟囱①与烟囱的黑森林,我想走访那踯躅②在湮远③年代中的春天。‎ ‎(选自《张晓风散文集》)‎ ‎【注】①烟囱:文中指工厂向空中排放工业废气的管道。②踯躅:徘徊。文中指停留。③湮远:久远。‎ ‎10.对于春天的美景,作者展开了丰富奇特而又自然贴切的想象。请仿照下面的示例,在文章第②段中找出一处来赏析。‎ 示例:在文章第①段中,作者把春雪消融、流水淙淙,想象成白雪像人一样忍俊不禁,出声朗笑,一路欢歌,把春雪融化的景象写活了。‎ ‎【答案】示例一:第②段中作者把春雷、杜鹃和柳树想象成调皮的孩子,他们惹哭满天的云,斗急了一城杜鹃花,吟出一则则飞絮,把春天的景色写得富有生机,充满童趣。‎ 示例二:第②段中作者把柳树想象成一个多情的诗人,那纷飞的柳絮仿佛是他吟出的诗句,把春天写得情意盎然。‎ ‎【解析】本题答案不唯一,可选择运用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等句子来赏析。‎ ‎11.文章第⑤段中,作者把“鸟”比喻为“数学家”,去丈量天空,却不敢宣布统计数字,这里写出了远古春天的天空哪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1) ‎ ‎(2) ‎ ‎(3) ‎ ‎【答案】(1)蔚蓝 (2)澄净 (3)空旷 ‎【解析】结合第5段的内容,可从“有的负责丈量天的蓝度,有的负责丈量天的透明度,有的负责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和深度。”中概括出答案。‎ ‎12.按照要求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忽然有一天,桃花把所有的山村水廓都攻陷了。(从加点词运用的角度赏析) ‎ ‎(2)至于所有的花,已交给蝴蝶去数。所有的蕊,交给蜜蜂去编册。所有的树,交给风去纵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答案】(1)“攻陷”一般指在战争中某个地方被敌军攻占,桃花“攻陷”山村水廓,就把春天桃花开遍了山村水廓的景象写活了。‎ ‎(2)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蜂蝶翩飞、春花烂漫、春意盎然的景象,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愉悦之感。‎ ‎【解析】按照括号中的提示赏析即可。‎ ‎13.仔细阅读文章第⑦段,联系题目和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作者笔下唯美的春天都是作者所怀想的“必然曾经是这样的”古典中的春天,是“春之怀古”,而现实则多是“烟囱与烟囱的黑森林”,表达了作者对现代文明给自然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的遗憾,以及对美好的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济南的冬天》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发髻(jì) 澄清(chénɡ) 看护(kàn)‎ B.伦敦(dūn) 着落(zháo) 镶边(xiāng)‎ C.狭窄(zhǎi) 贮蓄(chǔ) 慈善(cí)‎ D.水藻(zǎo) 害羞(xiū) 地毯(tǎn)‎ ‎【答案】D ‎ ‎【解析】A项,“看”应读kān;B项,“着”应读zhuó;C项,“贮”应读zhù。‎ ‎2.改正下列句中的错别字。‎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蓝里。‎ ‎“ ”改为“ ”‎ ‎(2)这是张小水默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 ”改为“ ”‎ ‎【答案】(1)蓝 篮 (2)默 墨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 空灵: ‎ ‎(2)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贮蓄: ‎ ‎(3)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秀气: ‎ ‎(4)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 安适: ‎ ‎(5)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境界: ‎ ‎【答案】(1)灵活而不可捉摸。‎ ‎(2)存放,储藏。‎ ‎(3)清秀。文中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4)安静而舒适。‎ ‎(5)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4.从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将字母序号填在横线上。‎ ‎(1)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 (A.狭窄 B.狭小),城外又那么 (A.宽阔 B.宽敞)……‎ ‎(2)这块水晶里, (A.包着 B.裹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 (A.济南的冬天 B.冬天的济南)。‎ ‎【答案】(1)A B (2)A B ‎5.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作者是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家,被授予“ ”的称号。代表作有小说《 》。‎ ‎【答案】老舍 人民艺术家 骆驼祥子(或:四世同堂)‎ ‎6.综合运用。‎ ‎《济南的冬天》中,老舍笔下的山是秀气的,水是清绿的,多美的冬天啊!为此,七年级(1)班的同学决定开展一个“我爱济南的山和水”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试完成下列各题。‎ ‎(1)【山水名句】请分别写出两句古诗词中写山、写水的句子。‎ ‎①写山: ‎ ‎②写水: ‎ ‎(2)【学做导游】如果你是一名导游,请用一句宣传语向游客推介济南这座城市。‎ ‎(3)【治污行动】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的河流污染严重,请你为当地政府提出两条治污的合理化建议。‎ ‎【答案】(1)①示例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示例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②示例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示例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示例:山水名城,秀美济南。‎ ‎(3)示例:①出台一些限制排污的有效措施,加大治污力度;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解析】此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答案都不唯一,符合题意即可。(3)提出的建议要具有可行性。‎ 二、课内阅读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7.请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答案】济南冬天薄雪覆盖下的山景。 ‎ ‎8.“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解析】句子的作用可从内容及结构两个方面来思考。‎ ‎9.这是一个精美的写景片段,请你从“动词之美”“修辞之美”“色彩之美”“动静之美”中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 ‎【答案】示例:动词之美——一个“顶”字准确地表现了树尖儿上白雪的位置和形状;一个“镶”字形象地写出了白色的山尖与蓝天相接的景象。‎ ‎【解析】赏析句子可从词语、修辞、描写等角度来鉴赏。从词语的角度赏析要注意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10.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最后一句既是与苍天商量的语气,怕秀气的小山被大雪压垮了,又是一种赞许的口吻,流露出作者对济南小山的爱怜、赞美之情。‎ 三、拓展阅读 北京的冬 北京的冬天才是冬天,但北京的冬天如果没有下雪的话就不像冬天。整整一个冬天人们都在盼望下雪,天气预报也时不时地提醒人们要下雪了,但雪愣是不肯光临。媒体说北京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最脏的一月,空气甚至达到了重度污染的程度,北京的冬天一点也不可爱。‎ 后来,忽然雪就来了。‎ 雪让北京人过节似的快乐。院子里雪人被调皮的孩子和一样调皮的父母堆起来了。父母在为孩子堆雪人的时候,其实也是为自己不泯的童心建一个回忆的坐标。这坐标虽然消失得容易,但在心里贮存着,每次大雪都被激活。‎ 有雪的北京生动可爱,无雪的北京的冬天则显得有些肃杀,树木简练得只剩下枝干,绝不拖泥带水地隐藏些许的叶片和绿意。整个北京的冬天像一幅鲁迅小说里的木刻插图,冷峻而凝练。‎ 我有些喜欢这种冷峻和凝练,有些喜欢北京的冬,这虽然不是我北迁的全部理由,但其中季节的成分也占了相当的因素。记得20年前第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时候,问一位老师,北京有什么特产。这位老师半开玩笑地说,暖气。我起初以为只是调侃的一句话,等我享受到北京暖气的种种好处之后,我也由衷地说,北京特产,暖气。‎ 在北京生活惯了的朋友可能没有我这南方来的外来者这样的深切感受(这个南方不是广义上的南方,可能叫东南更合适)。南方的冬天是不方便学习和写作的。我在《南京的冬》一文中曾“痛说”南京的冬天的种种不适,潮湿,阴冷,做什么事情都束手束脚的,尤其是看书、学习、写作这种轻活,时间越长越是寒冷难当。而北京的供暖,让室内的小环境有了春意盎然的温暖,甚至有初夏般的自在和舒适,非常适合做文字这类轻活。我对北京的冬天心存感激。‎ 如今,我迁徙到北京,不仅可以感受到北京温暖而漫长的冬天,还可以感受到北京的四季变化物转星移。在他乡回忆或想象南方冬天的种种趣事,也是人生的另一种滋味,就像我现在穿着夏装看北京窗外的寒冷的雪景一样,不同季节的感受和反差让你想起丰富的生活和单调的生活之间的联系。‎ ‎11.结合全文,谈谈北京下雪的冬天都有哪些特点。‎ ‎【答案】生动可爱、温暖、自在和舒适。‎ ‎【解析】本题是概括题,可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作答。‎ ‎12.运用对比可以使被说明的事物特征突出。请找出文中的对比,看它们各突出了什么内容。‎ ‎【答案】有两处对比:第一处是把无雪的北京与有雪的北京进行对比,突出有雪的北京生动可爱。第二处是把南方的冬天和北京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北京冬天的温暖。‎ ‎【解析】根据全文内容,找出对比点分析即可。‎ ‎13.下面句子中的“特产”各是什么意思?‎ ‎(1)记得20年前第一次到北京学习的时候,问一位老师,北京有什么特产。‎ ‎(2)等我享受到北京暖气的种种好处之后,我也由衷地说,北京特产,暖气。‎ ‎【答案】(1)“特产”是指北京特有的或特别的著名的产品。‎ ‎(2)“特产”是指北京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结合语境分析即可。‎ ‎14.文章第四自然段写到“有雪的北京生动可爱”,这与第一自然段中“北京的冬天一点也不可爱”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不矛盾。前者说的是有雪的北京,后者说的是受重度污染的北京,用的是欲扬先抑的手法。‎ ‎【解析】本题可从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来分析。‎ ‎15.本文所描述的北京的冬天和老舍先生笔下的济南的冬天都是温暖的,成因一样吗?请简要说明。‎ ‎【答案】成因不同。北京的冬天温暖是因为室内有暖气,济南的冬天温暖是因为济南独特的地理位置。‎ ‎【解析】结合文本内容作答即可。‎ ‎《雨的四季》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娇媚(mèi) 甘露(lù) 斗笠(lì) B.粗犷(kuànɡ) 一脉(mài) 绿茵茵(yīn)‎ C.冷冽(liè) 诱惑(huò) 彩棱镜(línɡ) D.浆汁(jiānɡ) 草垛(duò) 咄咄逼人(chū)‎ ‎【答案】A ‎ ‎【解析】B项,“犷”应读ɡuǎnɡ;C项,“棱”应读lénɡ;D项,“咄”应读duō。‎ ‎2.请找出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1)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旷。(    )‎ ‎(2)而荷叶铺满了河面,迫不急待地等待着雨点。(    )‎ ‎(3)但是,人们受够了冷洌的风的刺激,讨厌那干涩而苦的气息,当雨在头顶上飘落的时候,似乎又降临了一种特殊的温暖。(    )‎ ‎(4)在冬日灰濛濛的天空中,雨变得透明,甚至有些干巴。(    )‎ ‎【答案】(1)旷—犷 (2)急—及 (3)洌—冽 (4)濛濛—蒙蒙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的异同。‎ ‎3.下面两句话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春雨具有滋润万物,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要求。‎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运用了科学的复习方法,她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改进。‎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万物”之后加上“的作用”或“的功能”。(2)把“改进”改为“提高”。‎ ‎【解析】(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答案】(1)比喻 (2)比喻 (3)排比 (4)拟人 ‎【解析】(1)比喻标志性词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 (2)比喻标志性词语“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3)排比标志性词语“使人” (4)拟人标志性词语“化了妆、莅临”‎ ‎5.指出下列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 ‎(1)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 ‎(2)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 ‎【答案】(1)本体:叶子 喻体:波浪 (2)本体:雨水 喻体:丝帘 ‎6.将下列诗句补充完整。‎ ‎(1)__ ________,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暝》)‎ ‎(2)渭城朝雨浥轻尘,_______ ___。(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3)水光潋滟晴方好,___ ___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4)青箬笠,绿蓑衣,______ _____。 (张志和《渔歌子》)‎ ‎【答案】(1)空山新雨后 (2)客舍青青柳色新 (3)山色空蒙雨亦奇 (4)斜风细雨不须归 ‎7.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通过对雨在四季中的不同特点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雨的爱恋之情,感情真挚而浓烈。‎ B.文章从多个方面写出了雨的趣味、雨的性格,将雨写得可感可触,可亲可爱。‎ C.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对雨的描写形象生动,语言古朴典雅。‎ D.文章条理清晰。先总写对雨的感受,再具体描绘不同季节的雨的特点,最后抒发对雨的爱恋之情。‎ ‎【答案】C ‎ ‎【解析】C项,“托物言志”和“古朴典雅”不妥,应为“写景抒情”和“优美活泼”。‎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好雨随风 乔忠延 画家说,春雨是春天的颜色。‎ 诗人说,春雨是春天的歌声。‎ 小时候我则认为,春雨是春天的奶水。春雨比奶水更甜美,更养人。它飘落到哪儿,哪儿就滋润了,鲜嫩了,翠生了,就活活泛泛显出了生机。‎ 春节过后,人们就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春雨却总是不来。天不再像年前那样灰蒙蒙的,变得蓝蓝的,空空的,那么高,那么远,不见一线云丝丝。看看风,还是西北风,虽然稀少了,劲小了,却仍然硬硬的,干干的。‎ 太阳暖暖地照着,照得地上也暖了。冬日僵硬的地皮早软了,踩上去面团似的,河边、泉边更是软得淌水,水渍渍的,走过去会粘鞋子。‎ 没几日,地皮不再软了,像往常一样瓷实,不粘鞋子,不陷车子了。风依然吹着,太阳依然晒着。暖和多了。又过了几日,路上裂开些小缝缝,人来车往,表面的那层土就离了地皮,土越积越厚,越碾越细,踩上去和冒烟的一样,裤腿上溅得花花点点的,都是尘土。‎ 田里的麦苗早渴了,泛黄了,没有了先前的精神头。浇地的人多了,水流进田里,“滋——滋——”地响,还咕咕嘟嘟地冒泡。(A)看着溪里的水不少,淙淙地流着,进了田却慢慢地爬,比日头爬得还要慢。田浇过了,人们仍然盼着落雨。说是浇过的地,土会变硬,下些雨土才会酥些,麦苗长得才起劲。‎ 雨来了,突然间就下起来了。是夜里来的。待人们知道下雨的时候,雨早淅淅沥沥的了,唱小曲似的。有人从被窝里撑起身子,趴在窗台上,掀起窗帘的一角,朝外瞅瞅,院里的地上白白地泛亮。于是,忽然想起昨日后晌太阳落在了云里,风也是东南风,还潮潮的。接着又倒头睡下,梦里也就多了几分甜蜜,不睡到吃早饭不会起来。‎ 雨来得快,天晴得也快。一大早,天上还满是乌黑的云团。端上碗吃早饭,云变得丝丝蔓蔓的,天有些亮了。吃完饭擦嘴时,云就散了,太阳露了脸,鲜亮鲜亮的。(B)天空如刚擦过的镜子,没有一点尘色;地上如刚落笔的图画,到处洇①着水色。人们的心里也像刚冲洗过一样清爽,脸笑成了花。‎ 田里泥了,无法干活,仍有人踩着泥到田头去,看看嫩嫩的禾苗,心更喜了,喜滋滋地唱出声来。‎ ‎(选自《中国散文选》,有删改)‎ ‎【注】①洇(yīn):液体落在纸或其他物体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 ‎8.作者写“雨来了”之前,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 ‎【答案】作者花那么多的笔墨写人们“眼巴巴地”盼望春雨,是为下文写春雨来后人们的喜悦之情做充分的铺垫,突出了春雨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性。‎ ‎【解析】本题可从结构方面的作用来分析。‎ ‎9.作者笔下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答案】甜美、滋润;来得快,去得也快。‎ ‎【解析】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即可。‎ ‎10.请从文中画线的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写出它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效果。‎ 我选( )句,赏析: ‎ ‎ ‎ ‎【答案】A 示例:(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溪水流进田地时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 ‎(2)“爬”这一动词用得生动形象,写出了溪水流进田地时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3)通过对比,写出了溪水流进田地时的缓慢,突出了人们希望溪水流得快一些的焦急心情。‎ B 示例:(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天空的明净,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雨后大地的美丽,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赏析句子可从修辞、描写、字词等角度来分析。‎ ‎《古代诗歌四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 ‎(1)水何澹澹, 。‎ ‎(2) ,洪波涌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 。‎ ‎(4)《观沧海》一诗中,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5)《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既写景又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 。‎ ‎(6)《天净沙·秋思》中的语句,“ , , ”将不同景物组接在一起,从正反两方面烘托出羁旅游子内心的凄楚与悲怆。‎ ‎(7)《天净沙·秋思》的主旨句是: , 。‎ ‎【答案】(1)山岛竦峙(2)秋风萧瑟(3)随君直到夜郎西(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6)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7)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有错别字该题不得分。‎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答案】A ‎【解析】B.作者曹操,字孟德。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七言绝句。D.《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小令。‎ ‎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 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 山静鸟________天 ‎【答案】谈 ‎【解析】对仗的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4.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答案】(1)示例:对抗赛、问答赛、擂台赛、积分赛。(2)①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②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3)朗诵经典诗词,触摸名家心灵 ‎【解析】联系材料,温故知新,按照要求答题。‎ 二、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思乡。(意思对即可)‎ ‎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 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分析示例: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解析】分析合理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曲,回答问题。‎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7.对这首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答案】C ‎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呈现清雅、安适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羁旅之苦、思乡之情,也是“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解析】答案不唯一。符合诗意,语言优美。‎ 三、课外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雨 晴 ‎[唐]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9.这首小诗的一、二句描写了哪两种景致?‎ ‎【答案】描写了雨前花蕊初现、雨后花落春残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 ‎【解析】根据诗句概括即可。‎ ‎10.这首小诗的最后一句可谓神来之笔,尤其是“疑”字,用得极妙,请简析该字的表达效果。‎ ‎【答案】“疑”是“怀疑”之意,诗人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而产生奇妙的联想:春色真的“有脚”,跑到邻家去了。“疑”字极为巧妙地表达出诗人希望春色没有远去的惜春之情。‎ ‎【解析】结合诗意,分析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夏 意 ‎[宋] 苏舜钦 ‎ 别院深深夏席①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②时一声。‎ ‎【注】①席:竹席。②流莺:即莺。流,指其鸣声婉转。‎ ‎11.本诗通过描写院深席清、 、树荫满地、 等四幅夏日画面,流露出诗人 ‎ 的心情。‎ ‎【答案】石榴开遍 梦觉流莺 于炎炎夏日悠闲旷达(或恬然自在)‎ ‎12.赏析“石榴开遍透帘明”中“透”字的妙处。 ‎ ‎【答案】透,穿透。石榴花盛开红红如火,却无刺目之感,展现出明艳的风姿,意境十足,令人赏心悦目。‎ ‎【解析】本诗大意:院子幽深宁静,远离喧嚣,透过窗帘可以清楚的看到满院子石榴花。正午时分太阳直射,树阴满地,也是最适合午休的时候,快要睡着的时候偶尔听到有鸟在鸣啼。结合诗意,分析“透”字的表达效果。‎ ‎《秋天的怀念》同步练习 ‎1.根据下面的拼音写汉字。‎ zá(  )碎    shì(  )弄   bào(  )怒 tān huàn(   ) chuí(  )打 沉jì(  )‎ 淡yǎ(  ) 翻来fù(  )去 ‎【答案】砸 侍 暴 瘫痪 捶 寂 雅 覆 ‎ ‎【解析】区别同音字、形似字:侍-恃 覆-复 ‎2.请根据括号中的意思在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词语。‎ ‎(1)妈妈在医院看护我,一夜没睡的她显得十分________(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看到妈妈的黑发中已经夹杂了根根银丝,我的心都疼了。‎ ‎(2)在秋气肃杀的日子,和一个知心朋友________(指无会期的离别;死别),是什么心情?‎ ‎(3)春天到了,漫山遍野山花________(颜色鲜明而美丽)。‎ ‎(4)他再三________(恳求,乞求)父母让他暑假去华山玩耍。‎ ‎【答案】(1)憔悴 (2)诀别 (3)烂漫 (4)央求 ‎ ‎【解析】根据语境,解释词语。‎ ‎3.指出下列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 A.“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 B.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C.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D.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答案】B ‎【解析】A项将“喊着”后面的逗号改为冒号;C项将第二个逗号改为冒号;D项“跑”和“踩”加双引号。) ‎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史铁生先生的代表作《我与地坛》,曾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杰出作品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 B.读着《秋天的怀念》,我们无不被母爱的无私与伟大感动。‎ C.史铁生的作品《合欢树》大约有2000字左右,被收录在高二语文教材中。‎ D.这部学术著作的作者是由北京大学的两位年轻教授写成的。‎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删掉“以及中国当代50本经典著作”;C项语义重复,删掉“大约”或“左右”;D项句式杂糅,可删去“的作者”或“由”“写成的”。‎ ‎5.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 ‎【解析】提取句子的主干:史铁生发现气息。据此适当补充,以使句子表意完整。‎ ‎6.根据括号内的提示,体会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 ‎(1)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母亲忍受的是什么?)‎ ‎ (2)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案】(1)母亲忍受自己病体和儿子不幸遭遇的双重折磨。‎ ‎(2)她怕儿子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伤感痛苦,对生活逃避,丧失信心。‎ ‎【解析】联系本文的主旨,思考两个问题:母亲忍受的是什么?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7.你所在的育英中学七年级(1)班准备开展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请你参加下列活动,完成相应任务。‎ ‎(1)你准备在这一主题下设计哪些活动项目?请列举出两项。‎ 示例:主题班会 ‎(2)请你给母亲制作一张母亲节贺卡,并写上祝福语。‎ ‎(3)主题班会结束前,老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一则材料:‎ 调查显示,我校中学生清楚自己、明星、好友、母亲生日是哪月哪天的人数比例依次为100%、62%、40%、8%。‎ 请概括材料的关键信息,并谈谈你的感想。‎ ‎【答案】(1)主题板报、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 ‎(2)示例:不管身边还是天边,你总是把我牵挂;不管贫穷还是富有,你总是待我如初;不管年幼还是年长,你总是为我奔忙;不管快乐还是悲伤,你总是伴我身旁。亲爱的妈妈,您辛苦了,愿您永远幸福健康,快乐吉祥!‎ ‎(3)示例:清楚自己母亲生日的中学生人数最少。 感想:母亲对子女的爱博大无私,却很少有子女懂得感恩和回报。 ‎ ‎【解析】根据题目要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情即可。‎ 二、课内阅读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8.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文中“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答案】母亲身体不好,却不告诉“我”;“我”的心情不好,经常向母亲发脾气。‎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意理解词语。‎ ‎9.简要分析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1)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 (2)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答案】(1)这个句子描绘了肃杀悲凉的环境,烘托出了“我”孤独、痛苦、无望的心情。(2)通过描绘生命力蓬勃的菊花,渲染出悲壮、深沉的氛围,烘托了“我”走出孤独、痛苦、绝望的心情谷底后的坚强、乐观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一、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景,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四、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五、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打铺垫。六、酝酿诗情画意,深化作品主题。‎ ‎10.说说你对“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母亲充分体谅儿子的痛苦心情,所以在儿子发脾气时,悄悄躲出去,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但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就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这句话充分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11.文中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答案】母亲说“好好儿活”指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是指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12.文章中的母亲令人难忘,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文中母亲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答案】示例一:从母亲忍受肝病折磨可以看出母亲的性格坚韧、顽强。示例二:从母亲央求我看菊花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爱与关心,以及母亲坚韧、乐观的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评价。分析人物的形象,把握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1)从正面描写入手;(2)从侧面描写入手;(3)从细节描写入手;(4)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 三、拓展阅读 十毫升母爱 邓琴 ‎①这半年,我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孩子,疲惫不堪,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慢慢变差。虽已立春,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瘦弱的我受了风寒,终于熬不住,病倒了。‎ ‎②丈夫建议:“要不把孩子姥姥接过来吧?帮忙带带孩子!”我却犹豫了。‎ ‎③我从小就怕母亲。记忆中,母亲脾气暴躁,一直以凶神恶煞的面目出现。我有丝毫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她便会严厉地指责我,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浓浓的阴影。‎ ‎④母亲几乎没有夸奖过我,也许是没有文化的缘故,她甚至不懂得在我难过之际给予一点安慰。高考结束,我的成绩不太理想,母亲却没有安慰我,只是忙着做自己的事。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递给母亲看,她没有接,低着头冷冷地说:“叫你不要报这么差的大学。”我默默收回了通知书,流着泪转身离去。‎ ‎⑤这些年,我们母女的关系一直淡淡的,交流很少,彼此都习惯了对方的淡漠。‎ ‎⑥丈夫瞒着我给母亲打了电话。没想到,她竟然很快从千里之外坐车赶来了。打开门,看见母亲扶着墙壁站在我面前时,我竟有些不知所措。母亲晕车厉害,一上车便开始吐。等到下车,虚弱得像丢了半条命。‎ ‎⑦我赶紧把母亲迎进门,母亲顾不上自己身体不适,一个劲盯着我看,说:“就你逞能,都累成这样了!”语气一如既往的不中听。我已经习惯了,无声地笑了笑。‎ ‎⑧母亲来了,我的担子被她分去一部分,顿感轻松多了。我的病却很奇怪,药吃了一周,‎ 不见好。尽管穿着厚厚的棉服,还是咬着牙关瑟瑟发抖。晚上我早早地躲进被窝,母亲则在客厅打电话。连续几个晚上,她都在电话里和她的老姐妹拉家常。‎ ‎⑨一天早上,母亲从外面回来,放下包便进了厨房。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看着她期待的眼神,我忍着怪味把那碗汤水一饮而尽。和小时候一样,看到我乖乖的表现,母亲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⑩连续几天,母亲都会做一碗这样的汤水让我喝。我实在忍不住,问这是什么东西。母亲说是一位老姐妹提供的秘方,专治体虚怕冷的毛病。听了这话,我感觉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原来那些天,她和老姐妹们煲电话粥,是在帮我找药方。‎ 病假结束了,我得赶早上班。早上七点,母亲已不在家,她每天早早去买菜,按她的说法,早晨的菜新鲜。我从小都在服从她,自然无法说服她多睡一会儿。‎ 我骑车赶往单位。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路上,有个声音夹杂着风声钻进了我的耳朵:“阿姨,今天又这么早来接露水啊!”我好奇地循声望去,一片树丛中,蹲着一个人,竟是母亲!‎ 我远远地站着,听着那人和母亲的对话。‎ “阿姨,你在这接了一周了吧?每次一个多小时吧?这露水真的能入药吗?”‎ “我老姐妹说,不同叶子上的露水有不同功效,不管它有没有用,总要试试。药方所需露水不多,每次只要这么一小瓶。”‎ 母亲扬了扬手中的瓶子。那是一个口服液的瓶子,容量为十毫升。母亲腰椎间盘突出,不能久坐,为了十毫升露水,却在寒风中不知疲倦地蹲着。‎ 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我站在风中,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不禁潸然泪下。有些爱很微小,微小到只能用毫升衡量。即便十毫升的瓶子,里面装的也是满满的母爱——是我从未靠近却真实存在的亲情。‎ ‎13.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但春寒料峭,凛冽的风仍不时从门缝往里吹。‎ ‎(2)母亲捶打着腰,蹒跚着往家的方向走去。‎ ‎【答案】(1)料峭:形容微微寒冷,这里指刚入春时的寒冷。(2)蹒跚:这里指母亲因为腰椎间盘突出,而腿脚不灵便,走路摇摇摆摆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结合文意理解词语。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 ‎14.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许久,从厨房猫着腰出来了,手里端着一碗冒着热气的汤水,递给我,催促我快点喝完。‎ ‎(2)风直往衣服里钻,我不由得缩紧了脖子。‎ ‎【答案】(1)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如“猫”“端”“递”“催促”等一系列动词突出母亲重视手里的汤水,把母亲对“我”的细心呵护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从侧面反映母亲对“我”的关爱。(2)这句话既点出了天气寒冷,为母亲出场准备了典型环境,又以“我”的表现为母亲冒寒接露水做了铺垫,渲染了母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重点语句,赏析句子方法:寻找赏析点,综合运用学过的各种方法进行分析。如修辞,该句在文中的作用,语言风格,用语、遣词,蕴含的哲理,给你的启迪,作者的描写角度(听、视、嗅、味、触觉)等。‎ ‎15.文章第③段有何作用?‎ ‎【答案】本段回忆母亲对我的严格要求,与后文母亲大清早为我接露水治病形成对比,更突出母爱的深沉。其次,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展现了作者由畏母到敬母的心路历程。‎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的作用,结构上作用的分析:结合内容看位置。包括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巧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推动情节发展等等。内容上的作用: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包括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等等。‎ ‎16.“十毫升母爱”这个标题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好。①标题中的“母爱”点明了文章的主题;②新颖,“10毫升”将母爱这一抽象的东西具体化;③以小见大,用“10毫升”这极少的体积来表现深沉无边的母爱,给我留下强烈的印象。(答出一两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标题的理解,在记叙文中标题有如下作用:1、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2、点明文章中心思想。 3、交代文章写作情感。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5、作为文章的线索。‎ ‎17.母亲节快到了,请给你的母亲发一条信息,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50字左右。‎ ‎【答案】示例:母爱是雨,沐浴着我长大;母爱是光,照亮了我前行。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我祝愿您身体健康,笑口常开。‎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延伸,解答此类题目,一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阅读全文把握主旨。(2)要注意审题,把题目看清楚。(3)要有清晰的思路和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 ‎《散步》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酷冬(kù) 散步(sǎn) 很累(lèi) 信服(fú) ‎ B.嫩芽(nèng) 铺着(pū) 熬(áo) 水泡(pào) ‎ C.分歧(qí) 还小(huán) 拆散(chāi) 蹲(dūn) ‎ D.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lín) 鱼塘(táng) 稳(wěn) ‎ ‎【答案】D ‎ ‎【解析】A项,“散”音应为sàn;B项,“嫩”音应为nèn;C项,“还”音应为hái。‎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田野 外套 茂密 各得其所 B.平顺 取决 强状 严重关头 ‎ C.折散 委屈 整齐 水波粼粼 D.鱼搪 幼小 习惯 产生分歧 ‎ ‎【答案】A ‎ ‎【解析】B项,“强状”应为“强壮”;C项,“折散”应为“拆散”;D项,“鱼搪”应为“鱼塘”。‎ ‎3.下列文字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1)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 ‎(2)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  )关头时那样。 ‎ ‎(3)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  )地铺着。 ‎ ‎(4)不过,这一切都(  )于我。 ‎ A.信服 庄重 注意 取决 B.佩服 严重 随意 决定 ‎ C.信服 严重 随意 取决 D.佩服 庄重 任意 决定 ‎ ‎【答案】C ‎ ‎【解析】结合文意,母亲不可“佩服”“我”。“庄重”表示神情、态度。“任意”和“随意”有区别,“任意”的意思是没有拘束,不加限制,爱怎样就怎样,一般指人。而“随意”是任凭自己的意思,小草是随自己的意愿而长,第4句话的主语是“这一切”,所以用“取决”,“决定”的主语应是人。‎ ‎4.简答题。‎ ‎(1)“‎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我”为什么劝母亲散步? ‎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句话包含了什么感情? ‎ ‎(3)“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两头不能兼顾时,“我”的原则是什么?这表达了“我”的什么情感? ‎ ‎【答案】(1)“我”希望母亲通过散步,多活动筋骨,延缓肌体衰老,保持身体健康,能够长寿。 ‎ ‎(2)这句话饱含着“我”对年老力衰、身体不好的母亲终于经受住又一个严冬考验的万分庆幸之情。 ‎ ‎(3)“我”的原则是“委屈儿子”。这表达了“我”爱幼子,更尊老母,对慈爱的老母亲的孝敬之心和热爱之情。‎ ‎【解析】理解词句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作者感情以及上下文意等,准确地把握住词句与文章整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词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含义。我们可以打一个比方:一篇文章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文中丰富多彩的词句就好比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有了词句的绿叶,才有大树蓬勃的生命;同样,只有与大树血脉相连,词句的绿叶才能闪现生命的光彩。因此,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5.理解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2)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答案】(1)“熬”字形象地写出了老母亲面对漫长的严冬,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所经受的磨难之巨。 ‎ ‎(2)“慢慢地”写其速度慢,“稳稳地”说明脚步沉稳而有分寸,“很仔细”形容走路很留神。表明了“我”和妻子对生活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揭示文章中心。‎ ‎【解析】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词句在文中的含义。一个好的写作者在遣词造句的过程中,总是紧扣中心思想来选择他认为最恰当的词句。因此,当我们剖析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在文中的含义时,首先要考虑这个词语或句子与文章中心思想的关系,想一想,这个词语或句子在体现文章主旨上起到什么作用。 ‎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体裁是散文,运用了“小中见大”的表现手法。 ‎ B.课文的中心人物是“我”,线索是“我”和母亲的关系。 ‎ C.这篇课文记叙的同时穿插议论,以议论为主,揭示中心。 ‎ D.课文通过散步这一小事,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渗透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 ‎【答案】C ‎ ‎【解析】以记叙为主。‎ 二、课内阅读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7.选文有多处描写初春田野的美好景色,请找出来,并说说其作用。‎ ‎【答案】选文共有三处景色描写,即第④段、第⑦段和第⑧段。第④段中关于初春田野景色描写的作用是引发联想,为表现“我”祝福母亲健康长寿的孝敬之情服务。第⑦⑧段中的景物描写,是以景衬托,以景物美烘托祖孙三代人互敬互爱、和睦融洽的亲情美。 ‎ ‎【解析】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表达情感,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等角度来分析。‎ 8. 阅读选文第③段,理解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 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 ‎【答案】两个“太迟”表达了“我”对春天久盼不至,致使一些老人经不住严冬折磨而在清明将到时死去的怅恨之情,其间交织着对自己母亲身体的担忧和焦虑之情。‎ ‎【解析】理解词句的含义,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透过语言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词句在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深层含义及言外之意。‎ ‎9.阅读选文第⑤段,文中写儿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文中写儿子的话语,活画出儿子的天真可爱、聪明智慧,渲染了欢快、和睦的气氛,同时也写出了散步之趣。‎ ‎10.阅读选文第⑥段,文中画线的句子是在祖孙俩产生分歧后的一段什么描写?这一描写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谈谈你的理解。 ‎ ‎【答案】心理描写。这一描写并非小题大做,作者意在通过散步这一小事来揭示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及肩负着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使命感这重大而深刻的主题。(答案不唯一)‎ ‎11.阅读选文第⑧段,理解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答案】 “我”和妻子背上的分别是家庭中的上一代和下一代,这一比喻形象而生动地抒写了“我”和妻子对生活的使命感、责任感。 ‎ 三、拓展阅读 听懂母亲讲的故事 母亲已经老了,头上寻不见一丝黑发。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我的外公,从前偷过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的菜园偷菜,被人看见了。谁看见?就是菜园的主人呗。可是那主人看见后却不制止外公,反而转身就走。”这情节让我十分好奇。母亲继续说,外公想了想,上前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呢,咱们是邻居,你只是想知道我那菜为啥长得漂亮,对么?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不信?你先尝尝。”说着,他真的去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 ‎ 小时候听故事,我只想笑。童年时,我们的精神被熏陶得相当无私,所以,故事中的偷菜人即使是母亲的外公,我也认为“看见坏人应该冲上去”,菜园主人怎么能掉头就跑呢?‎ 听懂母亲的故事,我费去了二三十年的时间,也许是某个极糟糕的日子,忽然发现母亲讲述的故事原来包含着对人的尊严的爱护。原来,在老掉牙的故事里,同样蕴藏着生活智慧和人生哲理啊。 ‎ ‎12.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 ‎ ‎(1)品行 (2)熏陶 (3)蕴藏 (4)哲理 ‎ ‎【答案】(1)品德 (2)熏染 (3)蕴含 (4)道理(其他符合要求的同义词亦可) ‎ ‎13.体味以下句子的意思,然后作一点赏析。 ‎ 母亲在满头乌发时代讲过的一些故事,至今仍在我心中绿油油的。‎ ‎【答案】“满头乌发”说明人年轻、青春。“绿油油”说明植物新鲜,充满生机。此处用来体现母亲年轻时讲的故事直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解析】赏析句子可从词语、修辞、描写等角度来分析。‎ ‎14.母亲讲的故事中,那位菜园主人明明看见“外公”偷菜,为什么掉头就跑?‎ ‎【答案】因为菜园的主人怕外公因为偷东西被人发现而难为情,伤了自尊,所以转身就走,是对外公的尊严的爱护,给外公改过自新的机会。‎ ‎【解析】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作答。‎ ‎15.文中说“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口称赞的好品行的人”,这与菜园主人有无因果关系?‎ ‎【答案】有因果关系。因为菜园主人保护了外公的尊严。‎ ‎16.母亲对“我”讲这个故事,是想让“我”明白些什么? ‎ ‎【答案】示例:要学会宽容,爱护别人的尊严,别人犯错误后,要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散文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基础巩固 ‎1.给加点字注音。‎ 匿笑( ) 祷告( ) 嗅觉( ) 罗摩衍那( ) 并蒂( ) 姊妹( ) ‎ 莲蓬( ) 菡萏( ) 攲斜( ) 荫蔽( ) 徘徊( ) 烦闷( )‎ ‎【答案】nì dǎo xiù yǎn dì zǐ péng hàn dàn qī bì pái huái mèn ‎【解析】区别下列字音:nì-y ì dǎo-zhù qī-y ī huái- hái ‎2.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臭到这花香。( )‎ ‎(2)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荫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 ‎(3)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篷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 ‎【答案】(1)臭—嗅 (2)荫—阴 (3)篷—蓬 ‎【解析】注意形似字字形差异。‎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偷偷地) 沐浴(洗澡) B.攲斜(倾斜) 观摩(研究、切磋)‎ C.祷告(向天神求助) 妄想(荒诞不合理) D.无端(原因,起因) 至爱(最)‎ ‎【答案】A ‎ ‎【解析】“沐”指洗头发,“浴”指洗身体。‎ ‎4.下列两个句子都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1)诚挚深沉的感情、清新的语言使《金色花》成为名篇的重要原因。 ‎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 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把“使”改为“是”(或:去掉“的重要原因”)。‎ ‎(2)“突然”与“渐渐”前后矛盾,应删去其中的一个。‎ ‎【解析】(1)句式杂糅。(2)前后矛盾。‎ ‎5.按要求变换句式,不得改变原意。‎ ‎(1)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改为“被”字句)‎ ‎(2)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吗?(改为否定句)‎ ‎【答案】(1)我小小的影子便要被我投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2)你不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解析】肯定的反问句表达否定的意思,否定的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6.说说你对《荷叶·母亲》结尾一段“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的理解。‎ ‎【答案】示例:荷花是“我”,荷叶是母亲,温馨感人,爱意浓浓。母爱博大无边,伟大无穷。“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帮助我们渡过难关的人。‎ ‎【解析】结合文章的主旨,文从字顺即可。‎ ‎7.综合实践活动。‎ 每年五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是母亲节,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敬意,七年级(2)班的同学开展了主题为“献给母亲的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也来参加,并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请你写出一句关于母爱的古诗词名句,并向班内同学提出一项活动倡议。‎ ‎①诗词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②活动倡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请你根据李睿娜同学搜集到的如下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仿照示例,把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 材料一:每天吃过晚饭,往往九点来钟,我们上床睡,母亲则坐在床角,将仅仅20瓦的灯泡吊在头顶,凑着昏暗的灯光为我们补缀衣裤。 ‎ ‎(梁晓声《母亲》) ‎ 材料二: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啊!这个人就是娘,这个人就是妈。 ‎ ‎(刘和刚《母亲》) ‎ 母爱是儿女离家时亲切的叮咛,那份牵挂陪伴我们远行;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1)①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②举办一次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演讲或征文比赛活动;替母亲做一次家务劳动;为母亲送一束康乃馨。 ‎ ‎(2)儿女酣眠时细密的针脚  那份辛苦陪伴我们入梦  儿女童年时风雨中的接送  那份呵护陪伴我们成长 ‎【解析】根据要求答题即可。仿句补写要能构成排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洁白的栀子花 ‎[美国]玛莎·阿伦 邓笛(编译)‎ 从我12岁那年起,每次我过生日的这一天,花店都会将一束洁白的栀子花送到我家。花是给我的,可给我送花的是谁,连花店跑腿的小伙计也说不知道。花束上没插贺卡,也没留便条,事后也没人打电话说自己是送花人。几次以后,我也不再去打听是谁送的花了,我只是快乐地看着它,嗅着它,这神秘、漂亮的花儿迷人地躺在粉红的包装纸里散发出醉人的香味。‎ 但我心中一直在想象谁是送花给我的人。这个人,或许有点害羞,或许很有个性,不想让人知道身份,但不论是谁,肯定是喜欢我或对我心存感激的人。由于处于人生花季,最让我激动的想象是,送花人可能是个男孩,与我相识相知,或对我一见钟情。‎ 我的妈妈也帮我猜想谁是送花人。她问我,有没有做过什么好事。她的话使我想到了邻居的太太,我放学回家,常碰到她从车上卸一大堆东西,而她的几个孩子则调皮地跑来跑去,我不是帮她搬东西,就是帮她照看孩子,防止他们跑到大路上去。我又想到路对面的一个老人,每年冬天都是我帮他取邮件,以免他经过台阶时滑倒。或许是他们中的一个送花给我表示感谢?‎ 妈妈利用洁白的栀子花启发我的想象力,她希望她的孩子们想象力丰富,希望我们不但感受到她的爱,也能感受到别人甚至是全世界的爱。‎ 我17岁那年,一个男孩伤了我的心。他最后一次给我打电话的那天晚上,我伤心地哭成了一个泪人。哭泣中,我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早晨醒来时,我看到梳妆台的镜子上妈妈用唇膏给我留下的一行字:“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就会打开。”我看着这句话反复琢磨,并让它留在镜子上,一直到我从失恋中恢复过来,才将它擦掉。‎ 但也有些伤痛是妈妈无法医治的。在我高中毕业前夕,爸爸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我悲痛、害怕、绝望,对即将到来的考试及我期盼已久的舞会、话剧表演等各种庆祝毕业的活动失去了兴趣。我甚至不想报考我一直神往的远方的一所大学,而只想留在家里在本地一所大学读书,因为我觉得这样才有安全感。‎ 妈妈尽管也悲痛欲绝,但还是没忘掉我的事。在爸爸去世前一天,她和我一起在商场买了一套连衣裙,是那种有着红白蓝三色的瑞士产的连衣裙,妈妈说我穿上它一定会成为舞会上的公主,但回到家我们发现营业员把尺寸搞错了。我们还没来得及去调换,第二天爸爸就去世了,后来我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而妈妈没忘记。在毕业舞会前一天,我在床头发现了已经调换过的连衣裙。‎ 妈妈总是关心子女的感受。她让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让我们在逆境中也能看到生活中的美,让我们觉得生活就像那束洁白的栀子花,漂亮、迷人、有生命力,还带着淡淡的香味和一丝丝的神秘。‎ 我22岁那年,妈妈去世了,也就是从那一年开始,花店不再给我送栀子花了。‎ ‎8.你认为是谁给“我”送了十年的鲜花?请简述理由。‎ ‎【答案】妈妈。结尾写到,妈妈去世后花店就不再给“我”送栀子花了,由此可知,这十年来,其实是妈妈一直在“我”生日那天给“我”送花。‎ ‎【解析】本题考查重要信息筛选。理清记叙的要素,尤其是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就能概括出文章或片段的基本内容。表述时,可省去时间、地点两个要素,用“人物+经过(或目的)+结果”三个要素,或者用“谁”“怎么样”“做什么”三个意思(即:何人+何样+做何事),汇成一句话就可以。‎ ‎9.妈妈利用神秘人送来的栀子花,给了“我”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案】启发“我”的想象力。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想象力丰富,希望“我们”不但感受到她的爱,也能感受到别人甚至是全世界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文意理解。概括记叙的内容方法:关键词句捕捉法。关键词在此处指的是文中反复出现的表意强烈的词,关键句是指文中的起始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抒情、议论的句子。这些词句往往是文章内容、中心的集中表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对内容的概括大有好处。‎ ‎10.如何理解妈妈写的“一道幸福之门关闭时,另一扇就会打开”这句话? ‎ ‎【答案】示例:人生中的幸福之门有很多扇,不能因为某一扇关上了就失去生活的勇气,而要对人生充满信心,这样人生的另一扇幸福之门才会为你打开。‎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深刻含义。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1)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 ‎(2)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3)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 11. 文中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是一个有爱心、坚强乐观、热爱生活、富有教育智慧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人物形象是阅读的重点,主要命题方式有:概括形象的特点;文中的某个人物是个什么样的人,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要重视文章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和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其次,要结合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等描写,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再次,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时就要把他们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去理解。最后,还应注意作者对人物的直接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其他人物间接议论的语句,弄清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等等。‎ ‎12.文章以“洁白的栀子花”为题有什么作用?‎ ‎【答案】《洁白的栀子花》既是贯串全文的线索,又象征妈妈美好的心灵;以此为题,使文章富有诗意,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文题的作用。标题的作用常见的有以下几类:(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很多文题是对文章所叙之事的概括,抓住了这样的文题也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事件。(2)作为文章线索。文章标题就是线索,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语带双关。很多文章的标题语带双关,具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比喻义和象征义)。(5)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章的中心。(6)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世说新语》二则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陈太丘与友期行 ( )‎ ‎(2)太丘舍去 ( )‎ ‎(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4)友人惭,下车引之 ( )‎ ‎【答案】(1)约定 (2)舍弃 (3)舍弃 (4)拉,牵拉 ‎【解析】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2.说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义。‎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 ‎ ‎(2)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 ‎ ‎(3)元方入门不顾。‎ ‎ ‎ ‎【答案】(1)古义: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今义:指儿子和女儿。(2)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与“来”相对。(3)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解析】要注意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感情色彩变化。‎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B.白雪/纷纷何/所似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C ‎ ‎【解析】A句正确朗读节奏为:撒盐/空中/差可拟;B句正确朗读节奏为:白雪/纷纷/何所似;D句正确朗读节奏为: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待君久不至,已去。‎ ‎【答案】(1)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们谈论文章的义理。(2)等您好久您没有来,他已经走了。‎ ‎【解析】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5.填空。‎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行》两篇文章都出自________,它是由________(朝代)__________组织人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这两篇讲述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第一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第二篇故事的主人公叫________。‎ ‎【答案】《世说新语》 南朝宋 刘义庆 智慧儿童(表现儿童聪明才智) 谢道韫 陈元方 ‎【解析】南朝宋,不是南宋。‎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与儿女讲论文义 ( )‎ ‎(2)俄而雪骤 ( )‎ ‎(3)撒盐空中差可拟 ( )‎ ‎【答案】(1)谈论 (2)急 (3)相比 ‎【解析】解释词语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文言现象。‎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未若柳絮因风起。‎ ‎【答案】(1)谢太傅高兴地说:“这白雪纷纷扬扬的像什么呢?”(2)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漫天飞舞。‎ ‎【解析】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总述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代了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等要素。‎ ‎【答案】寒雪日 内集 谢太傅与儿女 讲论文义 ‎【解析】结合语境答题。‎ ‎9.为什么要在结尾交代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答案】作者通过这种方式表达对谢道韫才情的赞赏。‎ ‎【解析】起到强调的作用,用语郑重。‎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②奕世:累世,一代接一代。③踧踖(cù jí):局促不安的样子。‎ ‎10.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是( )‎ A.随父到洛(洛阳) B.为司隶校尉(担任)‎ C.既通,前坐(……以后) D.君与仆有何亲(仆人)‎ ‎【答案】D ‎ ‎【解析】“仆”指代“我”,古人的谦称。‎ ‎11.对下面加点的名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文举年十岁(孔融,字文举,孔子二十世孙) B.先君仲尼(即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 C.君先人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D.太中大夫陈韪(是皇宫里的御用医生)‎ ‎【答案】D ‎ ‎【解析】“太中大夫”是指朝廷中的文职官员。‎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②人以其语语之。‎ ‎③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答案】①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啊。②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③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 ‎【解析】古文今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所谓直译,是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词和句子进行对等翻译的方法。它要求忠实于原文,一丝不苟,确切表达原意。所谓意译,是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古文直译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对译、移位、增补、删除、保留等。‎ ‎13.孔文举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让陈韪感到“大踧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因为孔文举话中有话,意思是,想必您小时候一定非常聪明,所以现在才变得这么笨。‎ ‎【参考译文】‎ 孔文举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登门拜访的都是杰出的人才、享有清名的人,以及与他有堂表关系的亲戚,只有这些人才被允许通报进门。孔文举到了他门口,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孔文举进去坐在前面。李元礼问道:“您和我是什么亲戚啊?”孔文举回答说:“从前我的先人孔仲尼和您的先人李伯阳有师友之亲,因此我和您是世代交好啊。” 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一个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有人把孔文举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的时候聪明,但长大后未必还是一样出色。”孔文举说:“想必您小时候一定是聪明伶俐的了!”陈韪听后非常尴尬。‎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确凿(záo) 菜畦(qí) 皂荚(jiá)‎ B.相宜(yì) 油蛉(líng) 斑蝥(máo)‎ C.珊瑚(hú) 骨髓(shuǐ) 秕谷(bǐ)‎ D.蝉蜕(duì) 盔甲(kuī) 觅食(mì)‎ ‎【答案】A ‎ ‎【解析】B项,“宜”应读yí;C项,“髓”应读suǐ;D项,“蜕”应读tuì。‎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书塾 规则 淋漓 人声鼎沸 B.捕获 绣像 罚跪 风流倜傥 C.云宵 纳凉 严厉 人迹罕至 D.蜈蚣 啄食 蚂蚁 学识渊博 ‎【答案】C ‎ ‎【解析】“宵”应为“霄”。‎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鲁迅故乡绍兴的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的地方。‎ B. 我国未成年人所占网民比例不断提高,调查显示大约有92%左右的未成年人使用互联网。‎ C. 在异国他乡,不论华人华侨还是中方项目员工来中国大使馆求助,总是能第一时间得到回应与帮助。‎ D. 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让我体味到了童年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答案】C ‎【解析】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 、语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要尽量不改变原意,在原意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改动的字数要尽量少。A.“春天”与“地方”搭配不当,应将“地方”改为“季节”;B.“大约”与“左右”语意重复,应删去一个;C.正确;D.缺少主语,应删去“让”。‎ ‎4.“三味书屋” 的先生是一位学问渊博的老者,文中鲁迅对他的看法是( )‎ A.他挫伤了学生的求知欲,鲁迅很讨厌他。‎ B.他对鲁迅很严厉,鲁迅认为这束缚了儿童的身心发展,所以对他很不满。‎ C.他没有多少真才实学,只是常读些令学生难懂的文章,鲁迅觉得他很可笑。‎ D.他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鲁迅对他很恭敬。‎ ‎【答案】D ‎ ‎【解析】从文中第段“我对他很恭敬”一句可判断应选D项。‎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B.本文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小说。‎ C.本文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 D.“三味书屋”不是“我”的乐园,但其中也不乏乐趣,如大家放开喉咙读书的情形以及到后园去折蜡梅花、寻蝉蜕都是好玩的事情。‎ ‎【答案】B ‎ ‎【解析】B项,本文文体是散文,不是小说。‎ ‎6. 下面句子的正确排序为:____________‎ ‎①在泥墙的南端,即与鲁迅家后门墙角接壤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 ‎②大园在南,西边有一垛长达四十四米的泥墙,作为与西邻梁家后园的分界线。‎ ‎③百草园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后面,有小园、大园之分。‎ ‎④这块界碑和这垛被鲁迅称为“有无限趣味”的“短短的泥墙”至今仍留存如故。‎ ‎⑤小园在北,向西北角突出,面积约为大园的四分之一。‎ ‎【答案】③⑤②①④‎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阅读这五句话,分析各句的意思,可知③句是总领句,应放在第一位;⑤句的“小园在北”和②句的“大园在南”分别与③句中的“有小园、大园之分”相对应,所以⑤句应放在第二位,②句应放在第三位;④句的“这块界碑”与①句的“有块刻有‘梁界’两字的界碑”相承接,所以④句应放在①句后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③⑤②①④。‎ ‎7.仿照例句,再写两个你对“童年”的理解的比喻句。‎ 例句:童年是萌芽的小草,充满了生机。‎ 仿句:童年是__________,充满了_______;童年是_________,充满了_______。‎ ‎【答案】 示例:童年是初升的太阳, 充满了活力; 童年是含苞的花朵, 充满了希望。‎ ‎【解析】仿写句子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先分析例句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主题是“童年”,形式上是两个分句,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特点;其次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按示例的结构形式“童年是xx的xx,充满了xx”仿写即可。‎ 二、阅读理解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8. 选段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9. 按要求赏析下面的语句。‎ ‎(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加点的词语有何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我”在泥墙根一带动手做了哪四件趣事?‎ ‎11. 下面对本段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写景调动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如“光滑”就是从触觉角度来写的。‎ B. 作者写景注重详略,略写了整个百草园之景,详写了泥墙根一带。‎ C. 作者写景注重顺序,前一个“不必说”写静物由高到低,后一个“也不必说”写动物由低到高。‎ D. 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童心童趣:拔何首乌一事体现了儿童天真的好奇心,“又酸又甜”则表明作者亲自品尝过覆盆子。‎ ‎12. 请仿照本段的写法,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写一段话。‎ ‎【答案】8. 百草园春、夏、秋三季的景色  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 ‎9. (1)‎ ‎.“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 (2). 拟人。从听觉的角度,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叫声的悦耳动听,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 ‎10. 翻砖找蜈蚣,按斑蝥,拔何首乌根,摘覆盆子。 11. C ‎ ‎12. 不必说翠绿的青山,苍劲的松柏,浮动的白云,湛蓝的天空;也不必说画眉在婉转地歌唱,白头翁在喳喳地嬉戏,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单是山间的那条窄窄的小溪,就有无限乐趣。‎ ‎【解析】‎ ‎8.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阅读选段,结合关键语句来理解。因为菜花是春天开的,鸣蝉在夏天,而蟋蟀鸣叫在秋天,所以本段文字主要写的是百草园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色。根据“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可知本段文字突出了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9.(1)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找准赏析的角度。这个句子以“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连接,说明了百草园中的有趣景物比比皆是,并做到了详略分明,最后“单是”句,指出了本段描绘的重点,“泥墙根一带”,地方不大,何况又“短短的”,“单是”它就有“无限趣味”,表明百草园中的趣味到处都是。根据这些理解来整理作答即可。 ‎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从句子内容来看,作者将油蛉、蟋蟀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给泥墙根一带带来的无限生机与乐趣,表现了愉快的心情,更符合儿童心理。‎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10.本题考查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在熟知段落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指定的方式概括即可。“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有啪的一声”一句写了两件事,分别为:翻砖找蜈蚣、按斑蝥。后面还写了拔何首乌和摘覆盆子的事。据此作答即可。‎ ‎11.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C. 此项说法不准确,“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来写静物;“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写动物。‎ ‎12.‎ 本题考查语言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这个句式的特点,然后写话。“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是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前两个“不必说”“也不必说”是略写,后面的“单是”句是详写。解答时可用此句式来介绍我们的课余生活。我们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不必说足球场上的激烈拼杀,也不必说乒乓球台上的风风火火,单是篮球筐下传球投篮的精妙配合,就充满着无限乐趣。‎ ‎《再塑生命的人》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截然(jié) 搓捻(niē) 疲倦(pí) 小心冀冀(yì)‎ B. 惭槐(kuì) 争执(zhí) 绽开(zàn) 花团锦簇(cù)‎ C. 涨红(zhànɡ) 恍然(huǎnɡ) 喷水(pēn) 不求甚解(shèn)‎ D. 唯恐(kǒu) 企盼(qǐ) 譬如(pì) 由然而生(shēnɡ)‎ ‎【答案】C ‎【解析】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 应为搓捻(niǎn)、小心翼翼;B.应为惭愧、绽开(zhàn);C.正确;D.应为唯恐(kǒng)、油然而生。‎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这些词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绵簇,美不胜收。‎ B.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C.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架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 D.从母亲的手势以及家人的来去勿忙中,我猜想一定有什么不寻常的事要发生。‎ ‎【答案】B ‎ ‎【解析】A项,“绵”应为“锦”;C项,“架”应为“驾”;D项,“勿”应为“匆”。‎ ‎3. 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姑妈是宽宏大量的人,难道还在我们小孩子身上计较不成?‎ B. 同学们喜欢在课余阅读一些经典作品,每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春天到了,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D. 双方代表经过几轮艰难谈判,一拍即合,签署了合作协议。‎ ‎【答案】D ‎【解析】A宽宏大量:待人宽厚,度量大,能容人。使用正确。B开卷有益:打开书本阅读,就会有所得益。使用正确。C草长莺飞:形容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象。使用正确。D一拍即合:比喻双方很容易一致,也比喻因情意相投或有利害关系,一下子就说到一起或结合在一起。与语境不符。据此,答案为D。‎ ‎4.下面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 B. 朱自清曾这样赞美春天:“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C. 把报刊亭改造成志愿者服务站?还是生活服务便民亭?人们对此意见不一。‎ D.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知书达礼……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 ‎【答案】C ‎【解析】C项中的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选择问中间不能加问号,因为一句话还没有说完。‎ ‎5.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表达方式。‎ ‎(1)下午的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射到我仰着的脸上。(_____)‎ ‎(2)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_____)‎ ‎【答案】(1)描写 (2)抒情 ‎【解析】常见的表达方式就五种: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1)此句描写了阳光穿过阳台的金银花,照到脸上的景象,所以这是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2)此句运用感叹词“啊”和反问句来抒发情感,所以此句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 ‎6.下列对本文写法特点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 从自己的进步、成长过程体现老师的辛勤培育,从侧面烘托老师的形象。‎ B. 直接描写老师的外貌、动作,表达了自己对老师的思念之情。‎ C. 运用形象化的比喻来说明抽象事物的本质。‎ D. 凭借触觉去感受大自然,感受老师的关爱,接受老师的教导。‎ ‎【答案】A ‎【解析】文章中没有对老师的外貌描写,故B错;C项太过于笼统,D项没有提到写法上的特点。‎ ‎7.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莎莉文老师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师。‎ B.一位好的老师能改变学生的成长道路,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 C.莎莉文老师把爱和欢乐带给了“我”,给“我”的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D.由于莎莉文老师的教育,“我”成功地掌握了学习语言的钥匙,最终成为一个作家。‎ ‎【答案】B ‎ ‎【解析】A、C两项的理解不够全面,只说出了一部分;D项在文章中没有涉及;只有B项紧扣文章标题,揭示了文章主旨。‎ ‎8‎ ‎.4月23曰“世界读书日”期间,你所在的学校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请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班级举行“亲子共读”活动,要求家长和孩子共读一部经典,可你的家长借口工作忙迟迟未读。一天,看到他(她)正在刷微信,请你写几句话劝说。(6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活动结束后,有同学写下两句读书感悟,请你以此为例,仿写一个句子,表达你的读书体会。‎ 读书就是到智者家串门儿,可以开阔你的视野,増长见识;‎ 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爸爸(妈妈),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的兴趣以及对书籍的喜爱,始终离不开你们的引导与帮助,爸爸(妈妈),请您把刷微信的时间留给我,和我一起读书吧。 ‎ ‎(2)示例:读书就是享受乐趣的过程,可以愉悦身心,倍感幸福。‎ ‎【解析】(1)劝说时要注意以下几点:称呼恰当,理由充分,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商量的口吻,语气柔和委婉而不生硬,文明得体,表达清楚明白。不能偏离“经典阅读有益身心”这一劝说主题。(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读书就是进行生命的化妆,可以充实自我,改变气质”。句式结构为“读书就是……可以……”的比喻句。内容要与前两句相谐,谈的是读书的意义。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问题。‎ ‎9. 作者将受教育之前的自己比喻为“大雾中的航船”,有何精妙之处?‎ ‎10. 本段中“光明”一词反复出现,有何表达效果?‎ ‎11. 本段以心理描写为主,采用该描写手法的好处是什么?‎ ‎12. 结合全文,说说莎莉文老师带给海伦·凯勒的最大帮助是什么?请简要总结。‎ ‎【答案】9. 生动而确切,有力的突出了“我”当时的迷茫与失望的心理。 ‎ ‎10. “光明”一词反复出现,烘托出“我”对光明的极度渴望。 ‎ ‎11. 更为全面地突出了作者陷入黑暗世界后内心的痛苦与无助,为下文莎莉文老师的出现埋下伏笔。 ‎ ‎12. 示例:我认为莎莉文老师带给海伦的最大帮助是信心与希望。正是因为拥有了自信与毅力,海伦才最终取得了成功。‎ ‎【解析】‎ ‎9.本题考查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这种问题,首先对句子进行定性,看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次结合该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句子的含意分析作用,即写出了什么。题目中“将受教育之前的自己比喻为”已表明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依据比喻修辞的答题模板“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写出了xx事物的……特点,表达作者……的情感或心理”进行答题。这里要写的对象是“我”,“大雾中的航船”及“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等词句写出了“我”当时的迷茫与失望的心理。最后,要精炼的整合答案。‎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对反复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把握能力。要结合文章内容回答,抓住关键词句,依据反复修辞手法作用的答题格式“突出强调了……的心情”回答即可。如“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了“我”对光明的极度渴望。‎ ‎11.本题考查把握心理描写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从两个方面回答,内容上和结构上。首先要了解心理描写内容上的作用:对人物心理的描写,能够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更为全面地突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然后结合文章内容,抓关键词句回答。本段开头看似是对读者的提问,其实是对自己心理的描述,把陷入黑暗世界比作在雾中航行,“小心翼翼”“心儿砰砰直跳”“唯恐”等词突出了作者陷入黑暗世界后内心的痛苦与无助。结构上的作用要结合上下文回答,照应上文或是为下文做铺垫。下文写“恰恰正在这时,爱的光明照在了我的身上”,即指莎莉文老师的出现拯救我于黑暗之中。最后从这两方面精练地整合答案。‎ ‎1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本题要结合全文内容,抓住体现莎莉文老师来到海伦身边后,海伦的感受回答即可。紧抓住关键词句,如“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等句子都表明了海伦由陷入黑暗世界后内心的痛苦与无助都变成了对自己的信心与探求世界的美好希望,这些正是莎莉文老师带给海伦的。‎ ‎《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______) 学而不思则罔(______) 思而不学则殆(______)‎ 不亦说乎(______) 三省吾身(______) 传不习乎(______) ‎ 不逾矩(______) 一箪食(______) 好之者(______) ‎ 曲肱而枕之(______) 博学而笃志(______) 逝者如斯夫(______)‎ ‎【答案】 (1). yùn (2). wǎng (3). dài (4). yuè (5). xǐng (6). chuán (7). yú (8). dān (9). hào (10). gōng (11). dǔ (12). fú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省”是多音字,shěng,xǐng,“三省”读“xǐng”,“说”是通假字,通“悦”,要读通字的拼音“yuè”。“愠”不要读成“wēn”。“笃”不要读成“mǎ”。“夫”不要读成“fū”。“好”是多音字hǎo,hào,“好之者”拼音是“hào”。‎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有朋自远方来 ‎ ‎(3)人不知而不愠 ‎ ‎(4)思而不学则殆 ‎ ‎(5)吾日三省吾身 ‎ ‎(6)学而不思则罔 ‎ ‎(7)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8)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 ‎(9)博学而笃志 ‎【答案】(1)按时。同“悦”,愉快。(2)从。(3)生气,恼怒。(4)疑惑。(5)自我检查、反省。(6)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7)越过。(8)喜爱,爱好。(9)坚定。‎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说”在这里指:同“悦”,愉快;“愠”,生气,恼怒;“罔”,迷惑,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3.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 博学而笃志。‎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C ‎【解析】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C项中“说”通“悦”,喜悦,高兴。其他选项没有通假字。‎ ‎4.下列句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 B. 温故而知新 C. 学而时习之 D. 择其善者而从之 ‎【答案】A ‎【解析】A项的“而”:表转折关系;B项的“而”:表承接关系;C项的“而”:表b承接关系;D项的“而”:表承接关系。故选A。‎ ‎5.下面各项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 B. 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C. 温故而知新;博学而笃志 D. 学而时习之;传不习乎 ‎【答案】D ‎【解析】A.了解/得到;B.指学过的知识/指学问和事业;C.表承接/表并列;D项“习”均译为“复习”。‎ ‎6.下面语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C.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D.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C ‎【解析】C项有误,该项应为“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7.文学常识填空。‎ ‎(1)《论语》是记录____________言行的一部书,是______家的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________家。‎ ‎(2)人们常说的“四书”是指《________》《大学》《中庸》《________》这四部书。‎ ‎【答案】 (1)孔子及其弟子 儒 丘 仲尼 教育 ‎ ‎ (2)论语 孟子 ‎【解析】牢记有关孔子和“四书五经”的文学常识。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四书五经”是四书、五经的合称,泛指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 ‎8.按要求用课文中的原句填空。‎ ‎(1)《论语》中表达要善于学习周围人的长处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往的朋友中,许多人都是优点和缺点并存的,怎样对待他们的优缺点呢?《论语》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给出了答案。‎ ‎(3)《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5)孔子强调要珍惜时间,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 ‎(2)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 ‎(4)饭疏食 饮水 曲肱而枕之 ‎ ‎ (5)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解析】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罔”“殆”“曲肱”“斯夫”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古诗文名句的书写,要想得满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0. 文中谈学习态度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态度?‎ ‎11. 文中谈学习方法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对待学习应有怎样的方法?‎ ‎12. 文中谈品德修养的句子有哪些?本文教导我们应有怎样的品德修养?‎ ‎【答案】9. (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3)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4)军队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是一个最普通的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5)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定志向,恳切地发问求教,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 ‎ ‎10. 语句: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态度:学习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 ‎11. 语句: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方法:注重复习,学思结合。 ‎ ‎12. 语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吾日三省吾身。③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匹夫不可夺志也。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修养:要宽容别人,心态平和;要坚持自我反省;要能坚守节操和志向,安贫乐道。‎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殆”疑惑;“博学”,广泛地学习;“切问”,恳切地发问求教。‎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导我们应该具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应该谦虚好学,善于借鉴别人的优点,以学习为乐。‎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教导我们在学习时,注重复习,学思结合。‎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熟读文本,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句意来判断,然后分类概括。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教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宽容别人,心态平和;要坚持自我反省;要能坚守节操和志向,安贫乐道。‎ ‎《纪念白求恩》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狭隘(yì)   解放(jiě)  微不足道(wēi)‎ B. 殉职(xùn) 极端(duān) 拈轻怕重(zhān)‎ C. 鄙薄(báo) 纯粹(cuì) 漠不关心(mò)‎ D. 热忱(chén) 派遣(qiǎn) 冷冷清清(qīnɡ)‎ ‎【答案】D ‎【解析】D项正确,其他各项错误的应更正为:A项“隘”读音应为“ài”。B项“拈”读音应为“niān”。C项“薄”读音应为“bó”。‎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白求恩同志支持中国人民反法西斯斗争的事迹在中国家喻户晓。‎ B. 正是凭着这种对群众负责和对案件精益求精坚定信念,十年来,她经手的三百余件案件,无一起错案。‎ C. 有了乐于吃苦的理念和心态,就不会在工作中拈轻怕重。‎ D. 张先生如往常一样漠不关心地上网核对前一天下午买的五注双色球机选号码。‎ ‎【答案】D ‎【解析】D项使用有误,“漠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儿也不关心,不符合语境,可改为“漫不经心”。‎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日前热播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当下文艺创作创造了榜样。‎ B. 通过“七七事变”80周年参观活动,让我们回顾了历史,更加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C. 面对紧急的汛情,长沙工商部门加强汛期市场监管,防止不出现利用洪灾哄抬菜价、掺杂掺假等违法经营行为。‎ D. “光盘行动”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跟我们息息相关的理念。‎ ‎【答案】D ‎【解析】A项,搭配不当,把“创造”改为“树立”;B项,缺主语,去掉“通过”或“让”;C项,“防止”有否定的意思,“不”也是否定,两个一起用,语义相反了。把“不”去掉。故选D。‎ ‎4.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③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④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 ‎⑤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作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A. ②①⑤④③ B. ②⑤④①③‎ C. ③①④②⑤ D. ③①⑤②④‎ ‎【答案】B ‎【解析】②句是总说,提出了“死”的意义不同引出话题;⑤提出有什么不同;紧接着④和①解释怎么样“死是重”,怎么样“死是轻”;最后③说出为什么“张思德同志的死是重的”。本段的逻辑顺序是:引出话题,提出话题,解释,得出看法。故选B。‎ ‎5.在下面文段的横线上选填恰当的称呼。‎ 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______,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______的治疗和亲眼看过______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______ 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A.白求恩同志  B.白求恩  C.白求恩医生。‎ ‎【答案】 (1). B (2). C (3). C (4). A ‎【解析】转述从前线回来的人说的话,直称“白求恩”;就从事医疗工作而言,人们则称之为“白求恩医生”;从其作为共产党员来说,则称“白求恩同志”,突出他与中国人民的亲密无间和共产主义战士的身份。所以答案为:BCCA。‎ ‎6.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 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答案】A ‎【解析】。A项分析错误,这个句子运用的是“设问”,不是“反问”。二者的区别是:“设问”是有问有答,而“反问”是问后没有回答,但文中后面就带有答案了。‎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7. 请简要概括选段文字的内容。‎ ‎8. 说说“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中的“只”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9. 请根据选文第一、二段的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 对工作 的态度 对同志、人 民的态度 对工作 的要求 白求恩 极端的负责任 ‎①____‎ 对技术精益求精 不少的人 ‎②________‎ 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③_____‎ ‎10. 阅读材料,仿照示例,至少运用选文中的一个成语为白求恩同志写一段颁奖词。‎ ‎【材料】亨利·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国际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胸外科医师。1936年德意法西斯侵犯西班牙时,他曾经亲赴前线为反法西斯的西班牙人民服务。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于1938年初来到中国,3月底到达延安,不久赴晋察冀边区,在那里工作了一年多。有一次为伤员施行急救手术时受到感染,1939年11月12日在河北唐县病逝。‎ ‎[示例]201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火海救人英雄——王锋颁奖词: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11. 学习课文运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写一个描写人物的片段。要求:中心明确;200字左右。‎ ‎【答案】7. (示例)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表示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 ‎8. “只”字强调了作者与白求恩见面的次数之少,突出对白求恩逝世的悲痛之情,同时也为下文作者的感悟作了铺垫。 ‎ ‎9. (1). 极端的热忱 (2). 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 (3). 见异思迁、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 ‎ ‎10. (示例)一个异乡人,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来到这个与他毫无关系的国度,精益求精,尽职尽责地奉献着他的一切,甚至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在枪林弹雨中,他抢救伤员,虽未请缨提旅,已是鞠躬尽瘁。他是共产主义一面不倒的旗帜! ‎ ‎11.‎ ‎ (示例)洪灾暴发,肆意的洪水翻滚着、怒吼着,冲向无尽的田野。在那发疯般的洪流中,一位女子紧抱着一棵摇摇欲坠的小树,眼看着要被洪水带走了。就在这时,一位身穿军装,有着阳光般灿烂笑容的小伙子游了过来,他是那么年轻,年轻得让人为正当青春的生命喝彩;他是那样朝气,朝气得让人不禁想到正值中午的太阳。他微笑着递过救生衣,铿锵有力地说:“穿上吧!”“可是你呢,你也需要它!”女子含泪喊道。“我是游泳冠军,我不怕水!”说完,他松开手,被裹进了洪水中,再也没有浮出水面……面对生与死的抉择,面对自己与他人的取舍,他从容地作出了大义的选择……他的选择,惊心动魄,催人奋进!我仰慕这位光辉英雄!‎ ‎【解析】‎ ‎7.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应概括得完整简要。本文题要结合第一段开头、结尾语句分析即可。‎ ‎8.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的基本能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一是要善于抓住关键词,这里的关键词是“只”;二是要联系原文,找到语句“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来分析。可知,“只”是仅仅的意思,说明和白求恩医生见面次数之少,对他的逝世感到悲痛,据此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筛选信息。①抓住语句“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分析作答;②抓住语句“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分析作答;③抓住语句“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分析作答。‎ ‎10.本题考查颁奖词的写作。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颁奖词写作的基本要求,用简洁的语句描述人物事迹,并赞美其突出的精神品质。要注意情感与内容的融合,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例:作为一名加拿大共产党员,您不远万里,带给中国人民的不仅是您 精益求精的医疗技术,更重要的是您的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精神,您用您的一生很好地诠释了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含义。您的死重于泰山,您的精神将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心里。‎ ‎11.‎ 本题考查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作文片段的能力。“夹叙夹议”中的“叙”,实际上就是事例的叙述。它不同于写人记事的记叙文中的“叙”,记叙文中的“叙”要求完整地记述事件发展的过程和人物活动,须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等写清楚。“夹叙夹议”的叙述是为议论服务的,它要和议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作者的思想和观点,一般具有概括性,简明扼要。但是,这并不等干说“夹叙夹议”中的“叙”就是千篇一律的平铺直叙。根据内容的需要,它也可以有所变化,有所侧重,呈现出多样性。一般说来,“夹叙夹议”中的“叙”常见的有三种情况:记叙性叙述、描写性叙述和议论性叙述。例如:逆流而上,一位老者在水一方。他那爬满皱纹的额头,那微微弓着的瘦弱身躯,那沉吟江边满脸的迷茫……我忆起了他,“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他在江边徘徊着……突然,仰天长叹:“天啊!奈何你这般对待我?圣上啊,你为何听信谗言,疏远我啊!天下之大,无人明吾心意也!”纵身一跃,投入了滚滚奔流的江水之中……我欲哭无泪,欲助无能。只能对着江心,对着屈原呼喊道:“我懂!我真的懂!”屈原为国为民捐躯,这份真挚强烈的感情铭记在后人的心中,永远不会忘记……小人当道,统治者无能。屈原满腔热血和报国之心,换来的却是“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谬谓余以善淫”。悲哉!哀哉!‎ ‎《植树的牧羊人》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坍塌(tān)   慷慨(kǎi)   缝隙(xì)    热腾腾(ténɡ)‎ B. 废墟(xū) 流淌(tǎnɡ) 浇灌(ɡuàn) 刨根问底(páo)‎ C. 呼啸(xiào) 干涸(gù) 湿润(rùn) 沉默寡言(ɡuǎ)‎ D. 微薄(bó) 薄荷(bò) 挑拣(jiǎn) 一丝不苟(ɡǒu)‎ ‎【答案】C ‎【解析】改为,干涸(hé)。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帐蓬  琢磨  硬朗  爆发 B. 张扬 呼啸 流倘 添置 C. 滚烫 干躁 酬劳 地毯 D. 荒地 废弃 飘荡 水渠 ‎【答案】D ‎【解析】A帐篷。B流淌。C干燥。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 ‎3.下面加点词语的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天到了,普罗旺斯地区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B. 林伟光这个“沙漠地上的创业青年”在庙庙湖这片沙漠地上一待就是四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万顷良田。‎ C. 贵州一个4岁的男孩被父母丢在幼儿园6天,他的冷血父母竟然刨根问底,相互推脱责任。‎ D.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在政和县,身为县委书记的廖俊波没有高高在上,没有拈轻怕重,而是带头扑下身子,工作在一线。‎ ‎【答案】C ‎【解析】A项,生机勃勃:自然界充满生命力,或社会生活活跃。句中形容春天的普罗旺斯富有生命力,使用正确。B项,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泛指贫瘠、荒凉的土地或地带。句中形容原来的沙漠地带不长庄稼,使用正确。C项,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不符合语境,此处可用“不闻不问”。D项,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使用正确。‎ ‎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B.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C.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D.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 ‎【答案】B ‎【解析】A项,将狂风比作野兽,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C项,将白桦树比作笔直站立的少年,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D项,将以前猛烈而干燥的风和现在飘着香气的微风对比,运用的是对比的修辞手法。‎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②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③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④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⑤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A. ①⑤③②④ B. ⑤④③①②‎ C. ④①②⑤③ D. ①④③②⑤‎ ‎【答案】B ‎【解析】通读语段,由第⑤句的“那是”可知此句是领起句,总领下文的回忆,应放在第一位。第④句点明旅行的地点,应放在第二位。第③句的“光秃秃的山上”与第④句相接,应放在第三位。第②句的“倒塌的房屋”与第①句的“废弃的村庄”相接,第②句应放在最后。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应排序为⑤④③①②。故选B。‎ ‎6.参照下面的例句仿写句子,写出你对人生的感悟。要求所写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并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 ‎[例句]人生是一支歌,悠扬的旋律谱写出春天的耕耘和秋天的收获。‎ ‎【答案】(示例一)人生是一首诗,悠远的意境抒写着失意的懊恼和成功的欢欣。(示例二)人生是一台戏,精彩的剧情演绎着离别的悲苦和团圆的喜悦。‎ ‎【解析】仿写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仿句与被仿句不能雷同,二者的内容要做到:“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要有创新。2、修辞要恰当。熟知各种修辞的特点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3、用词不能重复。除了明显的供用词语以外,仿句的用词尽可能不与被仿句重复,避免语意雷同。分析例句,可知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将“人生”比作是“一首歌”。仿写时也要运用比喻的修辞,可将“人生”比作是“一首诗”或“一台戏”,结合这两个喻体的特点来仿写即可。‎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二百米。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那一大片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他是对的。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 ‎…………‎ ‎1945年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7. 根据以上语段描述的内容,简析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8. 请从写法和内容两个方面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2)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9. 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牧羊人的行为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10. 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的人”的句式开头,介绍一个自己熟识或者崇拜的人。‎ ‎[示例]他是一个极为认真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从他挑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他工作起来心无旁骛,认认真真;从“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等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一丝不苟的。‎ ‎【答案】7. 从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的回答与态度可知,他是一个单纯而勤劳的人。而他在遭遇失子丧妻的不幸后,独自一人从山下的农场中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牧羊植树,由此可知他是一个能够经受挫折,始终充满自信、意志坚强的人。 ‎ ‎8. (1)运用动作描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的仔细认真,表达了“我”对他的赞美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又生动地描绘出白桦树茁壮生长的状态,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 ‎ ‎9. 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启示人们,面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与其唉声叹气,不如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这样我们依然可以重新拥有美丽富饶的家园。只要愿意,敢于实践、坚持不懈,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能创造奇迹。 ‎ ‎10. (示例)她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阴晴雨雪,都能触动她内心深处那根弦。从她读书看戏时沉浸其中而无法自拔的状态可知,她是一个极易动情的人;从她常常一个人沉默寡言、无语凝噎的情况可知,她是一个非常敏感的人。她常常见花落泪、对月伤情,他人一句无关轻重的话语、一个黯淡无光的眼神,都能刺痛她敏感而脆弱的神经。她永远都是眉峰紧蹙,正应了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解析】‎ ‎7.本题的考点是人物形象描写与分析。解题思路:从具体的人物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从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可知他是一个意志顽强的人;从“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虽然失去了妻子和孩子,但是却坦然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乐观的人。‎ ‎8.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时首先考虑运用了描写,还是使用了修辞,或者词语运用准确。然后结合句子的含义内容进行赏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哪些种类,然后结合句子去分析作用。(1)从“收拾,洗,上过,煮、刮过、缝”等动词,可见这是对牧羊人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牧羊人整洁、干净的房间及衣着,说明他是一个极其认真、一丝不苟的人。(2)这个句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桦树比喻为“笔直站立的少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牧羊人在谷底种的白桦树充满生机的壮观景象,表达了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美。‎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9.本题考查阅读感悟的能力。完成阅读感悟启示题,要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注意表述流畅,语言要简洁明了,最好能做到有创意的表达。回答时观点一定要明确,不可模棱两可。根据牧羊人坚持种树的行为,围绕“积极行动起来,植树种草,改善生态环境”来回答即可。‎ ‎1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解答此种类型的题目,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要加强语言的系统训练。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注意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介绍,结合具体的事件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做到语言流畅即可。‎ ‎《走一步,再走一步》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灼人(zhuó) 滑稽(jī) 模糊(mó) 参差(cī)‎ B. 恍惚(huǎng) 突兀(wù) 臭椿树(chūn) 严禁(jìn)‎ C. 目眩(xuàn) 挪动(nuó) 耸立(sǒng) 附和(hé)‎ D. 凌乱(líng) 抽噎(yē) 哭泣(qì) 弹珠(dàn)‎ ‎【答案】C ‎【解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C加点字注音有误。“和”应读“hè”。‎ ‎2.下列各句中都有一个或两个错别字,请在括号内改正。‎ ‎(1)幕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_____)‎ ‎(2)当我感到惊慌失错时,我都能够轻松应对——因为我回想起了很久以前悬崖上的那一课。(_____)‎ ‎(3)这个时候,再回头看,就会对自己走过的这段漫漫长路感到惊讶和矫傲。(_____)‎ ‎(4)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呯呯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_____)‎ ‎【答案】 (1). (1)幕—暮  (2). (2)错—措  (3). (3)矫—骄 (4). (4)呯呯—怦怦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幕”与“暮”、“错”与“措”、“矫”与“骄”、“呯”与“怦”造字法都为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地震灾情发生后,街头的流动采血车前,等待献血的群众排起了长队,这场面让人感动得头晕目眩。‎ B. 莫顿·亨特告诉我们,遇到困难不要灰心丧气,要想办法将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一步一步去战胜它。‎ C. 从电视上看到叙利亚无辜平民惨遭轰炸的情形,我不禁有些心惊肉跳。‎ D. 超暖心的松鼠妈妈,小心翼翼地叼着睡梦中的小松鼠搬家。‎ ‎【答案】A ‎【解析】A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头晕目眩”指头脑发晕,两眼昏花。用在此处明显不当。‎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历史发展中,“国”“家”“天下”的内涵及外在表现都经历了复杂而深刻的变迁。‎ B.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门。‎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首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征稿活动,目前已全面启动。‎ ‎【答案】D ‎【解析】A.语序不当,“国”“家”“天下”改为: “家”“国”“天下”;B.成分残缺,句末加“话题”;C.有歧义,在“连胜三局”前加“阿尔法狗”;D.正确。故选D。‎ ‎5.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纵观历史,凡学有所成者莫不深谙此理。‎ ‎②古时学者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故有纵横捭阖之才,经纶世务之智。‎ ‎③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 ‎④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 ‎⑤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经世治国之栋梁。‎ ‎⑥王右军临池练字,在池中洗笔,竟染黑了一池水,乃有“书圣”之美誉。‎ A. ⑥①④⑤③② B. ④⑤③①②⑥‎ C. ④①②⑥③⑤ D. ①④③⑤⑥②‎ ‎【答案】C ‎【解析】仔细阅读,中心议题是:严于律己的精神。故“④对求学的人来说,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应是首句,①句中“深谙此理”承接“严于律己的精神必不可少”。然后举例论证。结合历史事实的先后顺序“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早于“王右军临池练字”。故②⑥,然后总结“③他们这种精益求精、严于律己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结论“⑤正因为这种精神,他们一个接一个地成为了经世治国之栋梁。”正确顺序是:④①②⑥③⑤。故选C。‎ ‎6.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作者之所以要写小时候脱险的故事,是因为这件事蕴含了一种生活的哲理。‎ B.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和意图是以事传理,即借“我”爬悬崖遇险,最后脱险的事,告诉人们要正确对待困难的道理。‎ C. 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可见父亲的细心。‎ D. 本文是作者对自己童年一件重要往事的回忆。全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由冒险到遇险再到脱险的过程。‎ ‎【答案】C ‎【解析】ABD三项正确。C项错误。应为:父亲看到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不上去营救,是因为父亲想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磨炼,以增长勇气和经验。‎ 二、阅读理解 阅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7. 在父亲的鼓励下,“我”面对困难的心理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结合原文回答这一心理变化过程。‎ ‎8. 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9. 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做法,请结合当时的情况谈谈你的理解。‎ ‎10. 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开头突出天气的闷热,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B. 文中父亲看见孩子在悬崖石架上下不来,却没有去救他,是因为怕惊吓到孩子。由此看出,父亲当时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C. 文中对“我”主要进行了心理描写,细腻地展示了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 D. 文章主要采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结尾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答案】7. 从“啜泣”,害怕到“我顿时有了信心”,再到“我信心大增”,最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 ‎8. 面对困难,不要想着困难有多大,要走好第一步,然后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就会到达胜利的彼岸 ‎ ‎9. 示例:我赞成父亲的做法,儿子体弱多病,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在父亲的指导下独自走下岩石架可以磨练儿子,事实也证明父亲的做法对儿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10. B ‎【解析】‎ ‎7.‎ 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逐段了解基本意思,特别是主要段落、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依据题目要求筛选有效信息,选取原文中词句作答或对其内容进行概括作答。作答时可结合“我大哭着说”“我怒吼着”“这看起来我能做到”“再一次,我做到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等内容概括作答。‎ ‎8.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内容和主旨理解题目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标题中的关键词往往为一种具体事物,具有多层含义,除了表面上意义之外,文章还赋予了它更深刻的内涵,要深入思考结合主旨挖掘出来。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意思是“我”一步一步地走下悬崖;其深刻含意中:人在面对困境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心,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终就能战胜困难,到达胜利的彼岸。据此理解作答。‎ ‎9.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可以从积极正面的角度来分析,因为父亲的行为可以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和增强孩子的信心,体现的是父亲教育的智慧。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B项理解与文章实际不符,父亲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据此,答案为B。‎ ‎《诫子书》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淡泊(bó) 险躁(zào) B. 致远(zhì) 枯落(kū)‎ C. 淫慢(yíng) 穷庐(lú) D. 励精(lì) 治性(zhì)‎ ‎【答案】C ‎【解析】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C项的注音有误,“淫”应读“yín”。‎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非淡薄无以明志 B. 非宁静无以至远 C. 淫慢则不能厉精 D. 险躁则不能治性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薄-泊;B.至-致; C.厉-励。故选D。‎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夫君子之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____________‎ ‎(3)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___________‎ ‎(4)险躁则不能治性_________________‎ ‎(5)年与时驰_____________________‎ ‎(6)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 ‎(7)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 ‎(8)遂成枯落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品德高尚的人。 (2). (2)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3). (3)放纵懈怠。 (4). (4)修养。 (5). (5)疾行,指迅速逝去。 (6). (6)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7). (7)增长才干。 (8). (8)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淫慢则不能励精”的意思是“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淫慢”的意思是“放纵懈怠”;“非学无以广才”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学”的意思是“增长才干”。‎ ‎4.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非学/无以广才 B. 非淡泊/无以明志 C. 夫学/须静也 D. 淫慢/则不能励精 ‎【答案】C ‎【解析】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C项的停顿有误,正确的节奏划分应为:夫/学/须静也。‎ ‎5. 翻译下列句子。‎ ‎(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以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以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 (2)不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能平静地集中精神学习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3)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 (4)放纵懈怠便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便不能修养性情。‎ ‎【解析】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静”“俭”“致远”“淫慢”“险躁” 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 ‎”“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填空。‎ ‎(1)《诫子书》的作者是____,字____,被称为“___”,___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谥_____。‎ ‎(2)对那些心气浮躁、生活铺张浪费的人,我们可以用《诫子书》中的“____,___”来劝勉他们。‎ ‎【答案】 (1)诸葛亮 孔明 卧龙 三国  忠武侯 (2)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解析】(1)“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它主要考查:识记中国重要作家的时代及代表作;识记外国重要作家的国别与代表作;识记文学体裁常识。《诫子书》的作者是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他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2)此题考查学生对古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这两句话符合题干的要求,作答时不要出现错别字。‎ 二、阅读理解 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韩婴《周公诫子》)‎ ‎7.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_____________‎ ‎(2)悲守穷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无以鲁国骄士________________‎ ‎(4)又相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9. 这两篇短文都是告诫儿子的文章,但中心内容不同。其中甲文中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 _____;乙文中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_______。‎ ‎10. 甲文中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请结合原句表述,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 ‎11. 关于修身养性的问题,古人有过许多名言警句,请你任意写出两句。‎ ‎【答案】7. (1). 增长。 (2). 陋室。 (3). 因为。 (4). 辅佐。 ‎ ‎8. (1)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消失,于是成为没有用处的人,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陋室,又怎么来得及! (2)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 ‎ ‎9. (1). 要立德、修身  (2). 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10. ①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③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感悟示例:要内心宁静,俭朴节约,立志高远,珍惜时间去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 ‎11. 示例:①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 ‎7.试题分析: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要求学生注意积累识记,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注意“博闻”“广”“庐”“慎”的意思,注意积累。‎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本题中要注意“驰”“去”“接”“庐”“及”“谦德”等的含意。‎ 同时,注意第一句中的被动句和第二句的判断句的翻译。‎ 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9.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概括中心。甲文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明诸葛亮要儿子立德、修身;乙文中“夫此六者,皆谦德也。”表明周公希望儿子伯禽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失去谦德,就怠慢轻视人才。‎ ‎10.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中的相关句子。结合文中的“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等句子可知,诸葛亮认为一个人的成材,必须内心平静,不仅要有志向,爱学习,还要珍惜时间。在谈自己的感悟时也要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强调立志和惜时的重要性。‎ ‎11.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言警句的积累,在平时要注意归纳总结。关于修身养性的名言有很多,任选两句作答即可。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厚,君子以厚德载物;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专题16《猫》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失踪(zōng) 似的(sì) 颈下(jǐnɡ) 娱乐(yú)‎ B. 污涩(sè) 叮嘱(zhǔ) 红绫(líng) 怅然(chàng)‎ C. 怂恿(sǒng) 屋脊(jí) 懒惰(duò) 凝望(níng)‎ D. 蜷伏(quán) 活泼(pō) 郁闷(yù) 惩戒(chěng)‎ ‎【答案】B ‎【解析】A项,“似”应读“shì”;B项,正确;C项,“脊”应读“jǐ”;D项,“惩”应读“chéng”。据此,答案为B。‎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隔壁 消耗 隐约 妄下断语 B. 讨厌 忧郁 安祥 若有若无 C. 预警 偶然 挣扎 提心掉胆 D. 愤恨 辨护 衔着 畏罪潜逃 ‎【答案】A ‎【解析】A项,正确;B项,“安祥”应为“安详”; C项,“提心掉胆”应为“提心吊胆”;D项,“辨护”应为“辩护”。据此,答案为A。‎ ‎3. 写出下列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1)后来这只猫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 (___)‎ ‎(2)三妹便怂恿着她去拿一只来。 (___)‎ ‎(3)我也怅然的,愤然的,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___)‎ ‎【答案】 (1). 肮脏且不光滑。 (2). 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3). 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解答时要根据语境推断词语的意思,而且词语书写还要准确无误。‎ ‎4. 根据语境,选词填空。‎ 悲楚 酸楚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______),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 ‎(2)它很(______)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答案】 (1). 酸辛 (2). 悲楚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辨析同义词,每组同义词既有相同的语素,又有不同语素,关键在了解共同点的基础上,抓住它们的不同语素,仔细体会其意义和用法上的细微差别。两个词语都有悲苦之意。(1)第一只猫病死,我们一家辛酸苦楚,非常难过,选择酸楚能准确表现失去爱猫时难过的心情。(2)第三只猫无辜被打、逃上屋瓦、凄惨咪呜,体会出猫的悲伤凄苦,选择悲苦恰当。‎ 点睛:辨析同义词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1. 从感情色彩上进行辨析,也就是从词的褒贬义去辨析。如"顽强"与"顽固",前者表示赞许,后者则表示憎恨。2. 从语意轻重上进行辨析。如"破坏"与"摧毁",前者程度浅,后者程度深。3. 从范围大小上进行辨析。如"战争"与"战斗",前者范围大,后者范围小。4. 从对象的不同去辨别。如"沉重"与"繁重",都有分量重的意思,但"沉重"指精神或思想负担重,而"繁重"则指工作、任务的数量重。‎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它常常对鸟笼凝望着,也许是羡慕鸟儿的美丽,也许是感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 B. 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艰辛,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 C. 每个学生都有创新的潜能,要激发这种潜能,就要看能否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D. 猫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小动物,因为它非常惹人喜爱,所以很多家庭都养它。‎ ‎【答案】C ‎【解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项,正确;B项,正确;C项,一面对两面,删掉“看能否”;D项,正确。据此,答案为C。‎ 二、阅读理解 阅读“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回答下面的问题。‎ 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婶把它拾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它渐渐的肥胖了,但仍不活泼。大家在廊前晒太阳闲谈着时,它也常来蜷伏在母亲或三妹的足下。三妹有时也逗着它玩,但没有对于前几只小猫那样感兴趣。有一天,它因夜里冷,钻到火炉底下去,毛被烧脱好几块,更觉得难看了。‎ 春天来了,它成了一只壮猫了,却仍不改它的忧郁性,也不去捉鼠,终日懒惰的伏着,吃得胖胖的。‎ 这时,妻买了一对黄色的芙蓉鸟来,挂在廊前,叫得很好听。妻常常叮嘱着张婶换水,加鸟粮,洗刷笼子。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妻道:“张婶,留心猫,它会吃鸟呢。”‎ 张婶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 一天,我下楼时,听见张婶在叫道:“鸟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了,笼扳上都是血。是什么东西把它咬死的?”‎ 我匆匆跑下去看,果然一只鸟是死了,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与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我很愤怒,叫道:“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于是立刻便去找它。‎ 妻听见了,也匆匆地跑下来,看了死鸟,很难过,便道:“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婶要小心了。张婶!你为什么不小心?” ‎ 张婶默默无言,不能有什么话来辩护。‎ 于是猫的罪状证实了。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找了半天,却没找到。我以为它真是“畏罪潜逃”了。‎ 三妹在楼上叫道:“猫在这里了。”‎ 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一时怒气冲天,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它很悲楚地叫了一声“咪呜!”便逃到屋瓦上了。‎ 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没有快意。‎ 隔了几天,李嫂在楼下叫道:“猫,猫?又来吃鸟了。”同时我看见一只黑猫飞快的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的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6. “我”在处理芙蓉鸟遇害事件时,为什么认定罪魁祸首是第三只猫?‎ ‎7. “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中的“似乎”一词为什么不能删去?‎ ‎8. 第三只猫在“我”家的地位如何?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9. 体会“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表达的思想感情。‎ ‎10. 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层层推进,重点写第三只猫,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笔墨写前两只猫?‎ ‎11. 对于第三只可怜猫的枉死,你想对文中的“我”说些什么?‎ ‎【答案】6. 因为“我”本来就不大喜欢这只猫,加上它常对着鸟笼凝望,发现时嘴里好像还吃着什么,“我”从主观上认定是第三只猫吃了鸟。 ‎ ‎7. 因为花白猫对这一对黄鸟特别注意,只是“我”的猜测和主观臆断,所以“似乎”一词不能删。 ‎ ‎8. 地位是“若有若无”。原因是:这是一只捡来的猫,不好看,也不活泼,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性似的,所以不能引起家人的关注。 ‎ ‎9. 因为“我”的过失而导致了猫冤死,表现出“我”深深的自责和无穷的悔恨之情。 ‎ ‎10. 写前两只猫是为详写第三只可怜猫做必要的铺垫,也是为了与第三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更好地凸显中心、揭示主旨。 ‎ ‎11. 示例: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 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解析】‎ ‎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在阅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意筛选符合题意的内容概括作答即可。选文第1段“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第3段“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第13段“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我”因这三点,再加上自己的主观臆断,认定罪魁祸首是第三只猫。据此作答。‎ ‎7.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理解词语的含义不要仅浮于语句的表面意义,要重点进行片段研读和探究,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似乎”一词之所以不能删,原因是这个词语暗示了第三只猫并没有吃“芙蓉鸟”,只是我的主观臆测。去掉则不能表达这层意思了。据此理解作答。‎ ‎8.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能力。可根据文章第1 段中的“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但并不好看,又很瘦……但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它不活泼,也不像别的小猫之喜欢顽游,好像是具着天生的忧郁性似的,连三妹那样爱猫的,对于它也不加注意。如此的,过了几个月,它在我家仍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阅读文本,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所写的处理“芙蓉鸟事件”中,“我”的主观臆断最终害死了第三只猫。“我”之所以这样说:“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表达了因“我”的过失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据此理解整理作答。‎ ‎10.考查对写作手法的理解。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作者之所以写前两只猫,采用了反衬的手法,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为表达作者的情感变化做了铺垫,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据此理解作答。‎ ‎11.考查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根据文章叙写的“芙蓉鸟事件”中,“我”凭借主观臆断而过失杀害了第三只的事实来分析作答。可以从“不能主观臆断,要重视证据”“人要宽容、仁爱”等方面作答。‎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是正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用“坏的”衬托“好的”是反衬。其目的都是为了突出主体事物的特点。‎ 专题17《动物笑谈》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嗔怪(chēn) 哞哞(mōu) 煞白(shà) 匍匐(púfú)‎ B. 俯冲(fǔ) 孵卵(fū) 羞怯(qiè) 嘎嘎(gā)‎ C. 哺乳(pú) 小凫(fú) 驯养(xùn) 蹒跚(pánshān)‎ D. 模样(mú) 虐待(nüè) 麝香(shè) 禁锢(gù)‎ ‎【答案】C ‎【解析】C项有误,“哺”应读“bǔ”。‎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1)可可伸开了翅膀迟疑了一会儿,然后敛翼腹冲而下,只一下就停在我伸出的手臂上了。(______)‎ ‎(2)过了好几个礼拜,这个可怜的家伙才渐渐从它因长期禁固所受的精神虐待中恢复过来。(______)‎ ‎(3)实在不能嗔怪有些外行人批评:研究动物行为的科学家实验的方法怪旦不经。(______)‎ ‎(4)晚上我们通常把它关在屋里睡觉,早晨一放它出来,它总是迫不急待地来找我。(______)‎ ‎【答案】 (1). (1)腹—俯 (2). (2)固—锢 (3). (3)旦—诞 (4). (4)急—及 ‎【解析】字形题从表象上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会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辨析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腹—俯”“固—锢”可从形旁辨析。如“急—及”可从词语语境来辨析,“迫不及待”的“及:到”,不是“着急、急切”。‎ ‎3.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九寨沟地震发生以后,全国各方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包括腾讯、京东……等在内的科技公司也付出了行动。(应删去“自”或“以后”)‎ B. 近日,献县相关部门组织了“万人万米健身跑”活动,这次活动正将掀起全民健身新热潮。(应将“正”删掉)‎ C. 夏天的白洋淀荷花盛开,是个非常美丽的季节。(应把“季节”改为“地方”)‎ D. 能不能具有坚定的意志,能不能持之以恒地为之努力,是实现理想的重要因素。(把两个“能不能”去掉)‎ ‎【答案】A ‎【解析】A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省略号与“等”字不能同时使用。应将省略号删去。‎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这些小鸭子一点儿也不怕我,它们信任地望着我,挤成一堆,听任我用叫声把它们带走。‎ B. 在实验开始时,我原和小鸭子一样匍匐在草中,后来我逐渐换成坐的姿势。‎ C. 由人工孵卵器养出的小凫,总是极其羞怯。‎ D. 把一整团线都打开来,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答案】B ‎【解析】A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C项,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项,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B项没有运用修辞。‎ ‎5.选出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  )‎ ‎①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 ‎②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③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 ‎④例如,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 ‎⑤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A. ③①⑤④② B. ③④①⑤② C. ③⑤④②① D. ④②③①⑤‎ ‎【答案】A ‎【解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③句介绍欧洲,①句“该地区”承接。然后出现转折⑤“即便如此”,答案为A。‎ ‎6.填空。‎ 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国籍)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获197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著有《__________________》《攻击的秘密》《__________》《狗的家世》等。‎ ‎【答案】 (1). 康拉德•劳伦兹 (2). 奥地利 (3). 所罗门王的指环 (4). 雁语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考查与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相关文学常识。注意“兹”字的写法。‎ 二、阅读理解 读课文《动物笑谈》第10-19段,思考下面的问题。‎ ‎7. “另一次我差点儿被送进疯人院里,这得怪我养的那只黄冠大鹦鹉‘可可’了”‎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8. “它总是迫不及待地来找我”句中“迫不及待”一词怎么理解?‎ ‎9. “到底叫不叫它呢?那一刻真叫我为难呀,如果我叫了,它竟然理也不理地飞走了,我怎么向旁边的人解释呢?”这一传神的心理描写表达了“我”怎样的心情?‎ ‎10. 这段话一共写了黄冠大鹦鹉的几件趣事?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7. 这句话既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也起到了设置悬念的作用.它使文章波澜叠起,曲折丛生,既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又可以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 ‎8. “迫不及待”一词写出了可可深通人性,它对“我”的依恋之深. ‎ ‎9.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纠结不已又矛盾的心情,既怕被周围的人当作行事怪诞的疯子,又怕可可迷路不能回家. ‎ ‎10. 一共写了可可的三件事:①可可到处追寻“我”;②可可的恶作剧;③可可把毛线缠到树上.‎ 表达效果:‎ ‎①可可到处追寻“我”.写出了可可因获得自由后变得活泼而神采奕奕,并且对“我”恋恋不舍.‎ ‎②可可的恶作剧.写出了可可的聪明,它知道如何来排这些扣子,更突出了可可与作者一家人的亲密.‎ ‎③可可把线缠到树上.可见可可是多么的富有想象力,它与“我”的母亲是多么的融洽.‎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本段文字中的“另一次”紧承上文,后半句又引起下文,所以它起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中重点词语含义的能力。作答时,需正确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即可。迫不及待:形容心情十分急切。在这里形象的体现了可可的聪明和对我的依恋。‎ ‎9.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理解语句一定要遵循“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把句子放到语段中,把语段放到原文,结合上下文内容,结合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及作用,做出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出语段的意思。联系具体的语境分析即可。这句话写出了我心中的纠结,想喊又不想喊,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1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细读文本可知,这几段重点写我与可可之间的三件趣事,一是可可到处找寻我,表现了它对我的依恋。二是可可把父亲衣服上的扣子拧下来,而且还整齐的排列起来,表现了它与我们一家人的亲密和聪明。三是可可把毛线缠到树上,表现他与我的母亲关系融洽,富有想象力。‎ 专题18《狼》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困窘(jǐng)  苫蔽(shàn)  尻尾(kāo)‎ B. 狡黠(xiá) 缀行(zhuì) 积薪(xīn)‎ C. 弛担(chí) 眈眈(dān) 目似瞑(míng)‎ D. 假寐(mèi) 禽兽(qín) 少时(shǎo)‎ ‎【答案】A ‎【解析】A项,“窘”读音应为“jiǒng”。‎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缀行甚远(_____)‎ ‎(2)屠大窘(_____)‎ ‎(3)弛担持刀(_____)‎ ‎(4)眈眈相向(_____)‎ ‎(5)一狼径去(_____)‎ ‎(6)止露尻尾(_____)‎ ‎(7)目似瞑(_____)‎ ‎(8)狼亦黠矣(_____)‎ ‎【答案】 (1). 紧跟; (2). 处境困迫,为难; (3). 放下 (4). 注视的样子 (5). 径直走开 (6). 屁股 (7). 闭眼 (8). 狡猾 ‎【解析】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缀”紧跟;“径去”, 径直走开;“瞑”, 闭眼。‎ ‎3.解释下列词类活用的加点词语。‎ ‎(1)其一犬坐于前______用作______‎ ‎(2)一屠晚归______用作______‎ ‎(3)一狼洞其中______用作______‎ ‎(4)恐前后受其敌______用作______。‎ ‎【答案】 (1). 名词; (2). 状语,像狗一样 (3). 动词 (4). 名词,屠户 (5). 名词 (6). 动词,打洞 (7). 名词 (8). 动词,攻击 ‎【解析】文言词语的词类活用包括:(1)名词作动词;(2)动词作名词;(3)形容词作名词和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4)名词作状语等。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辨析其用法即可。“犬”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代词,指代的内容是根据每句话的意思所决定的本文中指代A.两狼B.麦场C.柴堆D.屠户E.半身入垛的狼,指出下列各句中“其”指代什么,将指代的字母写在括号中。‎ ‎(1)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_____)‎ ‎(2)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____)‎ ‎(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______)‎ ‎(4)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______)(_______)‎ ‎【答案】 (1). (1)A (2). (2)B (3). C (4). (3)E (5). (4)C (6). D ‎【解析】此类题主要看语境,如果出现代词,那一定是在前面有了主体之后才会出现的,所以可以到这个代词前面去找指代的主体。(1)“恐前后受其敌”的意思是“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其”指代的是两狼,故选A。(2)这句话的意思是: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由此可知,第一个“其”指的是麦场,第二个“其”指的是柴堆,故分别选BC。(3)“屠自后断其股”的意思是“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其”指的是半身入垛的狼,故选E。(4)这句话的意思是: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第一个“其”指的是柴堆,第一个“其”指的是屠户,故分别选CD。‎ ‎5.请选出下列各句中含有通假字的一句(  )‎ A.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B. 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 C.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D.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中通假字的掌握情况。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C项中的“止”通“只”。‎ ‎6.本文的中心意思是(  )‎ A. 说明对于狼那样的坏人,可以作必要的让步,如果他们得寸进尺,贪得无厌,那就必须把它们消灭掉。‎ B. 说明狼是一种贪得无厌、狡猾残忍的动物,我们必须坚决消灭它,否则它将危害人类。‎ C. 说明对于狼那样的拦路打劫的坏蛋,不能给他们财物,只能把他们消灭掉。‎ D. 说明对于像狼那样的敌人,不应该有丝毫畏惧,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战胜他们。‎ ‎【答案】D ‎【解析】要想抓住文章的中心,必须从故事入手,理清故事的大意,感知故事的情节,结合自己的感悟去分析。本文主要从屠夫的角度记叙内容,所以他的做法才是作者所要提倡的,故选D。AC两项中的“必须消灭掉”“只能把他们消灭掉”的分析错误,B项中没有点明狼的象征意义。‎ 二、阅读理解 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小题。‎ ‎7.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8. 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9. 如果要用“屠户遇狼”概括第一段的内容,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__________、屠户御狼和__________。‎ ‎10. “一屠晚归”的“晚”字用得十分精妙,试简要分析其作用。‎ ‎11. 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阴险?‎ ‎12. 下面有关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章主要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的性格。‎ B. 文章的主旨主要是为了表现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 文章写屠户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心理和动作表现出来的。‎ D. 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个故事启示我们,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答案】7. (1)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得像小山似的。‎ ‎(2)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 ‎8.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9. (1). 屠户惧狼 (2). 屠户杀狼 ‎ ‎10. 一个“晚”字,既写出了时间,又表明了屠户在夜晚走路,环境十分恶劣。 ‎ ‎11.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12. B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苫蔽”“变诈”“几何”“止”“耳”等字词的翻译。‎ ‎8.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如文中最能表现屠户勇敢的一句话可提取“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作为答案。‎ ‎9.本文是叙述类文体,概括情节内容首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按着题干中的提示,先找出所示情节,然后再根据情节要素(地点、时间)和情节之间的关联性了解情节的变化,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依照所示情节概括方式概括出其他情节。如第一段“屠户遇狼”,后面三段的内容依次应为“屠户惧狼”、“屠户御狼”和“屠户杀狼”。注意关键性的词语“屠户”与“狼”;还要注意使用能够体现主人公具体的行为的词语。‎ ‎10.考查文中重要词语的表现力。“一屠晚归”的“晚”字是“傍晚”的意思,写出当时时间、天色不明亮,环境恶劣,暗含杀机。更能反衬屠夫的勇敢机智。‎ ‎11.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的提取。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提取信息的前提和基础。如文中表现狼的狡诈阴险的语句可提取“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等句作答。‎ ‎12.B项有关文意的理解有误。本文的主旨是讽喻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让步,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除恶务尽,要像屠户那样两狼齐毙,不留后患。‎ ‎《皇帝的新装》同步练习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滑稽(jī) 陛下(bì) 头衔(xián)‎ B. 赏赐(cì) 御聘(pìn) 爵士(jué)‎ C. 愚蠢(chǔn) 妥当(tuǒ) 更衣(gēng)‎ D. 炫耀(xuàn) 勋章(xūn) 称职(chèng)‎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和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D项有误,“称”读为“chèn”。‎ ‎2.下边加点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忙碌(lù) 御聘:皇帝请的人 B. 滑稽(jī) 害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 C. 赏赐(chì) 精致:精细别致 D. 花盖(huá) 随声附和:跟着别人说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解释词语要结合语境。B项“害人听闻”应当是“骇人听闻”;C项应为赏赐(cì),“精致”的解释是“精巧细致”;D项应当是“华盖”。故选A。‎ ‎3.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字,并改在后面的括号内。‎ ‎(1)头一天夜晚,两个骗子整夜点起十六支以上的腊烛。(______)‎ ‎(2)这两个家伙正在以全幅精力织布,但是一跟丝的影子也看不见。(______)‎ ‎(3)于是他们就把色采和稀有的花文描述了一翻,还加上些名词。(______)‎ ‎(4)他即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喜欢去看戏,也不喜欢乘着马车去游公园——除非为了去炫要一下他的新衣服。(______)‎ ‎【答案】 (1)腊(蜡) (2)幅(副)跟(根) (3)采(彩)文(纹)翻(番) (4)即(既)要(耀)‎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此题要注意“幅”和“副”的区别。“幅”一般用于布帛、图画等;“副”通常用于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 ‎4.选词填空。‎ ‎(1)仍然觉得先派一个人去看看工作的进展情形比较________(A.适当;B.合适;C.妥当;D.稳当)。‎ ‎(2)皇帝亲自带着一群最________(A.高贵;B.高雅;C.富贵;D.富有)的骑士们来了。‎ ‎(3)大家也都渴望借这个机会________(A.考验;B.检验;C.测验;D.了解)一下:他们的邻人究竟有多么笨,或者有多么傻。‎ ‎(4)这些衣服________(A.轻软;B.轻盈;C.柔软;D.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 ‎【答案】 (1)C (2)A (3)C (4)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妥当”指妥贴恰当,十分合适,符合此处的语境,故选C;“高贵”指高雅不俗,符合骑士的特点,故选A;“测验”指用仪器或其他办法检验,用在这里比较恰当,故选C;“轻柔”指轻而柔和,符合语境,故选D。‎ ‎5.根据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 ‎(l)比喻人或事物已坏到无法挽救的程度。(________)‎ ‎(2)使人听了非常震惊。(________)‎ ‎(3)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毫无主见、一味盲从。(________)‎ ‎【答案】(l)不可救药 (2)骇人听闻 (3)随声附和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根据所给意思写出对应的成语,这需要平时养成多积累多记忆的方法,再抓住只要词语不难写出成语。“已坏到无法挽救”——不可救药。“人听了非常震惊”——骇人听闻。“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随声附和。‎ ‎6.下列语句中,标点使用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 B. 最后,他们齐声说:请看!新衣服缝好了!‎ C. “你看这段布美不美?”两个骗子问。‎ D. 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掌握和运用情况。这是学习语文的基础知识,平时要善于归纳整理各种标点符号的正确用法。此题解题时要细读语句,了解标点的正确使用方法。A项的冒号应该改为逗号;B项应该在“说”的后面加“上引号”,句末加上“下引号”;D项最后的句号应在引号里。故选C。‎ ‎7.童话往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来叙写故事,表现主题。下列句中没有运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 他们说:“……这些衣服轻柔得像蜘蛛网一样,穿的人会觉得好像身上没有什么东西似的——这也正是这些衣服的优点。”‎ B. 他们摆出两架织布机,装作是在工作的样子,可是他们的织布机上连一点儿东西的影子也没有。‎ C. 城里所有的人都在谈论着这美丽的布料。‎ D. 他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 ‎【答案】B ‎【解析】B项,织布机上本身就什么东西也没有,没有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A项,“没有什么东西”运用了夸张的修辞;C项,“所有的人”运用了夸张的修辞;D项,“每一天每一点钟”运用了夸张的修辞。‎ ‎8.填空。‎ ‎(1)《皇帝的新装》作者是______,______(国籍)童话作家,从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创作了160余篇童话。有______、______、______等大量优秀作品。‎ ‎(2)童话属于儿童文学。童话通过丰富的______、______和______来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答案】 (1)安徒生 丹麦 《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 《海的女儿》 (2)想象 幻想 夸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儿童文学体裁之一,经过想象、幻想和夸张等编写而成适于儿童看的故事。《安徒生童话》是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集,共由166篇故事组成。其中较为闻名的故事有:《小人鱼》、《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拇指姑娘》等。‎ 二、阅读理解 阅读《皇帝的新装》,回答问题。‎ ‎9. 这篇课文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 情节线索:(____)新装→(____)新装→(____)新装→(_____)新装→(_____)新装。‎ ‎10. 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来回答。‎ ‎11. 文中的皇帝、官员、大臣等面对不存在的新装都不敢说出真话,小孩子为什么敢说出真话?‎ ‎12. 在我们的生活中如果遇到假、恶、丑,你会怎么做?‎ ‎【答案】9.爱 做 看 穿 展 ‎ ‎10. (1)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开头置装费用、心思兴趣、换衣次数三个方面写出皇帝爱穿的癖好。(2)极为愚蠢。从被两个骗子投其所好,上当受骗可以看出。(3)自欺欺人。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但怕别人说他不够资格当皇帝,便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并赐给骗子“御聘织师”的头衔,封他们为爵士,授予他们勋章。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肢,使大家觉得他在认真地观看他的美丽的新装。(4)虚伪昏庸。在参加游行大典时,他听到老百姓说了真话,十分恐慌。他摆出一副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惊慌。 ‎ ‎11. 小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 ‎12. 示例:我们应当坚决打假,去伪存真,与丑恶的现象作斗争。‎ ‎【解析】‎ ‎9.考查学生对文章线索的梳理把握。仔细阅读文章,以“新装”为线索,文章开头运用夸张写出皇帝酷爱穿新衣服,所以才有了两个骗子来行骗,说能织出世上最美的衣服,骗子做新衣;皇帝想知道新衣服做的如何了,就派大臣去看看,大臣看新衣;老大臣看后都说新衣服很漂亮,皇帝亲自来试穿新衣服,皇帝穿新衣;而后穿着这件并不存在的新衣服去大街上游行,展新衣。‎ ‎10.本题主要考查我们对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要求语言简洁。分析人物形象要结合人物在文中的言行举止来分析。从皇帝,为了要穿得漂亮,他不惜把他所有的钱都花掉。他既不关心……,也不……,也不喜欢……——除非是……。他每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人们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皇上在更衣室里。”这些夸张的描写,看出皇帝的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从皇帝明明没有看到衣料,还极口称赞骗子织的衣料。穿新装的时候,明明什么也没穿,还在镜子面前转了转身子,装作在展示他美丽的新装。看出其自欺欺人。从在参加游行大典时,用更骄傲的神气,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恐慌。看出其虚伪昏庸。两个骗子的技术并不高明,但皇帝却上当了,骗子是抓住了皇帝的心理,投其所好。看出其愚蠢透顶。‎ ‎11.‎ 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大臣们都是些虚伪狡诈、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明明看不见衣料,却极力称赞布料的美,称赞皇帝的新装多么合身,多么好看,多么贵重。孩子天真烂漫,无私无畏,所以敢于说真话。‎ ‎12.开放性表达题。这则童话它告诉我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要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那么对待假、恶、丑,也要像文中的孩子一样,坚决与丑恶的现象作斗争。‎ 专题20《天上的街市》同步练习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今天我去了博物馆,在________的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________的物品。在探索中原人起源的场馆中,设计者用模型和灯光模拟出原始居民生活的场景,远远望去,像piāomiǎo的仙山楼阁,令人shèn为神往。‎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陈列(____) 模型(____)   模拟(____) piāomiǎo(_____) shèn(____)为神往 ‎(2)请选用《天上的街市》中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chén mó mó 缥缈 甚 (2)宽广 珍奇 ‎【解析】(1) “模型”:模式,样式;照实物的形状和结构按比例制成的物体。在这个意思上“模”念“mó”。(2)要求选用《天上的街市》中的词语填空。也是在考查对《天上的街市》的背诵情况。如形容“博物馆里”可提取“定然是不甚宽广”中的“宽广”一词。形容博物馆里的“物品”可提取“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中的“珍奇”一词。‎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B. 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C.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D. 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答案】C ‎【解析】‎ ‎【详解】C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应为“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3. 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缥缈: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珍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闲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 (2)珍奇:稀有而珍贵的东西。 (3). (3)闲游:闲暇时到外面随便走走。‎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词义有几种方法,结合词句理解字义;看图理解字义;运用形声字的特点理解字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看实物理解字义;本题为结合诗句理解词义。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如“珍奇”在宾语的位置上,它就不是形容词,是名词了。即稀有而珍贵的东西的意思。‎ ‎4. 下面对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1节描写诗人面对街灯和明星所引发的联想,表达了作者向往光明的思想。‎ B. 第2节作者想象天上街市中的珍奇物品,含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C. 第3节描写作者想象中的牛郎织女在天河骑牛来往的动人情景,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厌弃压迫、追求自由幸福生活的理想。‎ D. 第4节描绘作者想象牛郎织女正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抒发了作者的喜悦 之情。‎ ‎【答案】 D ‎【解析】D项有误,D项抒发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之情。‎ ‎5.诗中多次使用了“你看”“定然”“不信”“请看”等词语,有何作用?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表明作者看得仔细、清楚。‎ B. 这些词语用得肯定,把想象的内容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历历在目。‎ C. 联想自然,表明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D. 表明作者态度亲切,用语客气,为人谦虚。‎ ‎【答案】B ‎【解析】联想,是一种心理活动的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构思方式。它的特点是,从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一定联系的另一事物。想象,是一种有目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你看”“定然”“不信”“请看”这些词语是想象的写作方法,故选B。‎ ‎6. 按要求填空 本诗作者__________,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诗人、作家、历史学家。他的著作很多,文学方面有诗集《__________》,历史剧《__________》等。‎ ‎【答案】 (1). 郭沫若 (2). 女神 (3). 屈原 ‎【解析】文学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中外的作家、作品、文学现象、文学流派,文体知识等。重点记忆课本涉及到的和经典阅读中列出的作品。平时注意积累,理出线索,形成体系。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 ‎7. 作者在《天上的街市》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从人间到天上,由物到人,描绘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按要求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1)在诗人心目中,这个天上社会是非常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诗人心目中,这个天上社会是极其富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在诗人心 目中,这个天 上社会是自由和幸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2). (2)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3). (3)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这句诗体现了天上社会的自由和幸福。‎ 二、阅读理解 阅读全诗,回答下列问题。‎ ‎8. 说说第一小节中“闪着”和“点着”的表达效果。‎ ‎9. 第二小节中使用了两个“定然”,有什么好处?‎ ‎10.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11. 诗中的牛郎织女和传说中牛郎织女的命运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答案】8. “闪着”突出了街灯明灭变化的特点,“点着”一词富有立体感,天上点满了街灯,引人生发出无穷的想象。 ‎ ‎9. 两个“定然”强调了诗人的肯定语气,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天空的向往。 ‎ ‎10. 比喻;将“流星”喻为“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比喻新奇、生动。 ‎ ‎11. 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悲惨,两地分离,一年仅能在七夕见一次面。诗中的牛郎织女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还可以闲游天街。这样写表达了诗人对人压迫人的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解析】‎ ‎8.‎ 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闪着”写出了街灯忽明忽暗不断变化的特点;“点着”突出了天空中的星星像街灯一样明亮,引发了人们的想象。‎ ‎9.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词语的赏析。两个“定然”的使用,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天上的街市的美好,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对生活的向往之情。作答时要结合诗文的主旨和上下文来理解分析。‎ ‎10.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诗句“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作者把“流星”喻为“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牛郎织女在天上的幸福生活情景,突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深化了诗歌的主旨。据此理解作答。‎ ‎11.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在整体感知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主旨分析作答。传说中的牛郎织女命运悲惨,他们长期两地分离,只能在每年七夕才能见一次面。而本诗中所写的牛郎织女能够在天街闲游,能幸福地在一起生活。二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突出地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 专题21《女娲造人》同步练习 ‎1. 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女娲(wō)    寂寞(mò)    蓬勃(péng) 莽莽(máng)‎ B. 澄澈(dèng) 崛起(jué) 掺和(cān) 揉团(róu)‎ C. 气概(kài) 幽光(yōu) 藤条(téng) 不堪(kān)‎ D. 溅落(jiàn) 挥洒(sǎ) 泥潭(tán) 省事(shěng)‎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A项应为女娲(wā),莽莽(mǎng);B项应为澄澈(chéng),掺和(chān) ;C项应为气概(gài)。‎ ‎2.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B. 接着一阵兴高彩烈地跳跃和欢呼.‎ C. 看起来似乎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慨.‎ D. 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意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湛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常用汉字的能力。书写汉字时,要注意形近字的写法,对常见的、易写错的多音多义字应重点关注。A正确; B有误,兴高彩烈-兴高采烈; C有误,气慨-气概;D有误,疲倦不湛-疲倦不堪。据此,答案为A。‎ ‎3. 选择恰当的动词填入下面文段中的横线上。‎ 最后,她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她从崖壁上_____下一条枯藤,_____入一个泥潭里,_____混了浑黄的泥浆,向地面上这么一_____,泥点溅落的地方,就出现了许多小小的叫着跳着的人儿,和先前用黄泥_____成的小人儿一般无二。“妈妈,妈妈”的喊声,震响在周围。‎ ‎①捏   ②搅   ③伸   ④挥洒   ⑤拉 ‎【答案】 (1). ⑤ (2). ③ (3). ② (4). ④ (5). ①‎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以及选词填空的能力。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此题应为“拉下枯藤”“伸入泥潭”“搅泥浆”“向地面挥洒”“捏小人”。‎ ‎4.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 ‎(2)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加入到世间呢?‎ ‎(3)如果生命是树,尊严就是根;如果生命是火,尊严就是燃烧;如果生命是鹰,尊严就是飞翔。‎ ‎【答案】(1)反复  (2)反问  (3)排比,比喻 ‎【解析】反复: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辞格。(1)句,三个“工作”的重复使用。反问:是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它是用肯定或否定疑问句的形式来表达否定或肯定的含义。反问是无疑而问,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因此,反问句不同于一般问句(2)句,根据句子的特点可以判定运用的是反问的修辞。排比:是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组成的句子。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3)句,根据句子的特点可知运用的是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 ‎5.填空、简答。‎ ‎(1)______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映,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______和______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人化的结果。‎ ‎(2)本文是根据古代神话改写的,其体裁是______,它详细叙述了______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答案】 (1). (1)神话 (2). 想象 (3). 幻想 (4). (2)神话 (5). 女娲造人 ‎【解析】‎ ‎【详解】考查对神话这种体裁的理解。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文化现象的理解和想象的故事。它并非现实生活的科学反应,而是以远古人民贫乏的生活为基础,借助想象和幻想把自然和客观世界拟化人的结果。《女娲造人》是一篇神话,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着力刻画了女娲的母亲形象。‎ 二、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女娲造人》选段,回答问题 文段“不知道在什么时候” ……“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6.文段中的女娲虽说是“神”,但也有许多“人”的东西。‎ ‎①她的“神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②哪些地方表现了她的“人性”的一面?‎ ‎7.哪些词语体现了生命诞生的欢乐?请把这些词语摘抄出来。‎ ‎8.你认为哪句话(一句或几句)写得好?请写点赏析性的文字。‎ ‎9.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是据《风俗通》里的两则短文改编的,下面是这两则短文的译文。‎ 通常说天地开辟以后,还没有人类。女娲揉团黄土造成人,这项工作太费力了,女娲忙不过来,就把一根绳子放到泥浆中,拉出来,溅出的泥点子就成了人。‎ 女娲在神祠里祷告,祈求神任命她做女媒,于是女娲安排男女婚配。‎ 课文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能表现出作者的想象力?‎ ‎10.在封建社会里,有人借用此则神话把人剥削人现象说成是人命中注定的,天经地义的,他们说女娲用手揉团黄泥做成的人便是社会上那些有钱有势的统治阶级的前辈,那些用柳条甩出的便是无权无势的下层百姓一的先人,对此,请你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①一天有七十次变化,能造人.②有时候感到孤独,自己对着自己水中的影子摆样子。‎ ‎7.兴高采烈  跳跃  欢呼  满心欢喜  眉开眼笑 ‎8.示例:“澄澈的池……向着她生气。”这几句把一个神写得像人一样有生机有灵气,甚至像一个孩子一样顽皮地对着自己水中的影子嬉闹,显得有血有肉,十分可爱。‎ ‎9.课文增加的内容: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 其中女娲造出小人之后欢欣鼓舞的场面以及对女娲的人性化描写最见作者的想象力.‎ ‎10.示列:持这种邪说的,从根本上看是在为维护封建社会人剥削人的不平等制度服务,是存着愚昧、麻木人民群众思想险恶用心的。‎ ‎【解析】‎ ‎6.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所谓表现她“神性”的句子,就是表现她神通广大的地方,比如:她一天有七十次变化,能用法力造人等。所谓表现她“人性”的地方,就是体现她有人的感情的句子,如:她会因为世界上只有自己一个人而感到孤独寂寞等。‎ ‎7.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达他获得生命的快乐。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提炼作答。‎ ‎8.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不设统一答案,从文中找出运用修辞句或是描写的句子进行赏析即可。‎ ‎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细读文本与题目中给出的材料可知,文本中增加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人造出来之后欢欣喜悦的场面;女娲像常人一样具有心理活动和喜怒哀乐等情绪;作者的评述等内容。人被造出来后的喜悦与对女娲人性的描写,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 ‎10.本题考查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不设统一答案,只需言之成理即可。题目中所给材料中的观点是错误的,这是一种为封建等级制度张目的说法,是统治者出于愚昧人民,奴役人民的需要而编造出来的一种说法,这是一种歪理邪说。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专题22《寓言四则》同步练习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爱慕(mù)    溉汲(jí)   躇步跐蹈(chú)‎ B. 庇护(bì) 饶头(ráo) 舍然大喜(shě)‎ C. 中伤(zhòng) 强大(qiáng) 身亡所寄(wú)‎ D. 较量(jiào) 崩坠(zhuì) 闻而传之(chuán)‎ ‎【答案】B ‎【解析】舍 (shì)‎ ‎4. 挑出并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别字。‎ ‎(1)他想知道自己在人间受到多大的遵重。(____)‎ ‎(2)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暮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____)‎ ‎(3)蚊子唱着铠歌飞走了。(____)‎ ‎【答案】 (1). (1)遵:尊 (2). (2)暮:慕 (3). (3)铠:凯 ‎【解析】注意辨析形似字。‎ ‎3.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 ‎(1)家无井而出溉汲(________)‎ ‎(2)及其家穿井 (________)‎ ‎(3)得一人之使(________)‎ ‎(4)求闻之若此(________)‎ ‎(5)身亡所寄(________)‎ ‎(6)因往晓之 (________)‎ ‎(7)若屈伸呼吸(________)‎ ‎(8)只使坠(________)‎ ‎【答案】 (1). (1)从井里取水 (2). (2)待,等到 (3). (3)使唤 (4). (4)像 (5). (5)无,没有 (6). (6)告知,开导 (7). (7)你 (8). (8)即使,纵使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此题要注意“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无,没有”的意思;“若屈伸呼吸”的意思是“你身体曲伸和呼吸”,“若”的意思是“你”。‎ ‎4.下面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及其家穿井 B. 闻之于宋君 C.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 D. 其人舍然大喜 ‎【答案】D ‎【解析】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ABC三项中没有通假字;D项中有通假字,“舍”通“释”,解除,消除。故选D。‎ ‎5. 根据解释,写出成语。‎ ‎①傲慢自大、得意或满不在乎的样子。 (______)‎ ‎②原指野兽的凶猛模样。现常用于形容坏人凶相毕露的样子。 (______)‎ ‎③形容称心如意而自得其乐。 (______)‎ ‎④目空一切,认为世界上无人能与之相比。形容狂妄自大到了极点。 (______)‎ ‎【答案】 (1). ①大模大样 (2). ②张牙舞爪 (3). ③洋洋自得 (4). ④不可一世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成语的积累与理解能力,要求学生在日常读书与写作中,注意多积累,多思考,正确使用成语,拿不准的,多查字典。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即可。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洋洋自得”不能写成“扬扬自得”。‎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儿。”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 蚊子和狮子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若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起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6.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如何理解句中的“笑”呢?‎ ‎7. 《蚊子和狮子》中,蚊子在与狮子战斗前吹了一次喇叭,战斗后又吹了一次喇叭,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1)战斗前: ‎ ‎(2)战斗后: ‎ ‎8. 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概括两则寓言的寓意。‎ ‎(1)《赫耳墨斯和雕像者》:________‎ ‎(2)《蚊子和狮子》:__________‎ ‎9. 下列表述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寓言往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深刻的道理。《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是以神喻人,《蚊子和狮子》是以动物喻人。‎ B. 两则寓言都采用了对话描写。‎ C. 两则寓言结构相同,都是先叙述故事,篇末点明寓意。‎ D.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构思精巧,文章采用三问三答的形式,这三问三答略有变化,有起伏。‎ ‎【答案】6. 此“笑”揭示出赫尔墨斯内心的骄傲,极传神地表现了他轻视别人的心理活动。 ‎ ‎7. (1)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必胜的信心。(2)得意忘形,炫耀自己的胜利。 ‎ ‎8. (1). (1)自命不凡(或:妄自尊大) (2).  (2)骄兵必败 9. B ‎【解析】‎ ‎6. 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这里的“笑”揭示出赫尔墨斯内心的骄傲,表现了他对其余的神的轻视。‎ ‎7. 此题考查梳理文章故事情节。首先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从前向后精读各部分文章,根据故事情节概括出切题的答案,原文中有词语(句子)的,可首选原文中的词语(句子)。文中蚊子一共吹了两次喇叭。第一次是在战斗前,它是在分析敌我条件后,充满必胜的信心;第二次是胜利后,蚊子得意忘形,庆贺自己战胜狮子而奏乐。‎ ‎8. 本题考查学生对《伊索寓言》经典名著的阅读情况。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平时多阅读、多积累,了解作品的内容和写作方法、主题思想等。《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讽刺那些爱慕虚荣,自高自大的人,可概括成语为: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告诉人们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只有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可概括成语为:骄兵必败。‎ ‎9. 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的答案。B.《蚊子和狮子》主要运用的是动作描写。‎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0. 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身 亡 所 寄,废 寝 食 者。‎ ‎11. 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12. 本文主要使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杞国忧天者是个怎样的人?‎ ‎13.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14. 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杞人忧天”现在成了一个成语,请说出它的意思。‎ ‎【答案】10. 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 ‎11. (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 ‎(2)即使掉下来,也不会伤害什么。 ‎ ‎12. 语言描写;胆小怕事,患得患失。 ‎ ‎13. 反问句;突出强调了“天是不会塌下来”的结论,暗示杞国忧天地者的担心是多余的。 ‎ ‎14. 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解析】‎ ‎10.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做“断句题”要通读全句,理解句子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可以根据句意进行停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耳”“亡”“只使”。‎ ‎12.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描写方法的辨析和人物形象的分析。从“其人曰”“晓之者曰”等句子可以看出,文章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法。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的意思是“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由此可以看出杞国忧天者的胆子之小。‎ ‎1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一般来说,要求学生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这就要求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奈何忧崩坠乎”的意思是“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由此可知,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加强了语气,说明天是不可能塌下来的。‎ ‎14.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和主旨进行分析。杞国有个人担心天会塌,地会陷,自己无处存身,便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是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这篇文章讽刺了对不必要的事或基本上不会发生的事而担心的人。“杞人忧天”比喻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