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时分层作业3宋明理学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3
课时分层作业(三) (建议用时:35分钟) 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D [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佛经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 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 C [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3.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 A.“克己复礼”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只是一个天理” D [本题考查识记能力。A项为孔子的主张;B项为孟子的主张;C项为王阳明的主张;D项为“二程”的主张。] 4.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是指( )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天人感应”理论 D.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 [朱熹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 5 - 其所宣扬的“天理”只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D项正确。理学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A、B两项则是唯物主义思想,排除;C项是董仲舒的观点。] 5.文天祥被俘后,在强权面前正气浩然,风骨铮铮,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他的这种气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思想主流是( ) A.道家学说 B.佛教 C.程朱理学 D.道教 C [文天祥作为南宋大臣,宁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也不愿背叛朝廷,这体现了理学中的“仁”“忠”等方面的观念,故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程朱理学。] 6.陆九渊认为“理”就像太阳、月亮一样明显,不用学习也能够体会,认为“求理”应该是( ) A.格物致知 B.研究圣人之道 C.进行内心反省 D.致良知 C [陆九渊是心学的重要代表,他认为“心”即“理”,天地万物都在心中,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7.理学家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说。这里“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 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A [王阳明认为“良知”就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8.“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A [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就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可以排除;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程颐:“天下只是一个理”“万物皆是理”;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材料二 朱熹:“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材料三 王阳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为圣人教人第一义”。 - 5 - (1)材料一中的“理”指什么?他们认为“天理”与“人欲”是什么关系? (2)材料二和材料三中朱熹和王阳明关于贯通明理的途径有何差异?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第二小问可根据“存”“灭”两字分析。第(2)问,“差异”可根据朱熹和王阳明的主张分析作答。 [答案] (1)“理”指儒家伦理道德。关系:对立的关系。 (2)朱熹主张“格物致知”,即通过实践、学习明事理;王阳明主张“致良知”,即通过自我反思,回复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10.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译文屡遭改动,例如,“丈夫供养妻子”改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改成了“妻子敬其丈夫”。这种现象反映了( ) A.佛教思想遭到了士人抵制 B.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儒学吸收了佛教基本教义 D.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 D [根据材料“丈夫供养妻子”变成“丈夫支配妻子”,“妻子体贴丈夫”变成“妻子敬其丈夫”等佛经译文的改动可知,体现出佛教逐渐与儒学的三纲五常思想融合,佛教借助儒学实现中国化,故D项正确。] 11.以下是根据汪玢玲《中国婚姻史》中统计的历代节妇烈女人数绘制的柱状图。由图可知,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这跟下列哪一史实联系最为紧密( ) A.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B.明清出现进步思潮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专制皇权的加强 A [宋以后节妇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主要是受强调三纲五常和名分等级制度,压抑、扼杀人们自然欲求的理学的影响,故A项正确;明清进步思潮批判纲常礼教,追求个性发展,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以后烈女人数增加较快,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关联度不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专制皇权的加强,故D项错误。] 12.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 5 - 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 ) 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 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 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 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B [题干中朱熹的言论实际是解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且题干强调“君之尊又系于二者(国、社稷)之存亡”,故A项错误;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实际阐述了“民惟邦本”,故B项正确;题干主要讲述君、社稷、民之间的关系,未提及压制人欲而合乎天理(三纲五常),故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阐释而已,非新发展,故D项错误。] 13.王阳明与友人的书信中说:“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他有感于“世衰俗降”,发出“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的感慨,遂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心学论题。据此可知其心学理论( ) A.核心是强调认识与实践相统一 B.根植于小农经济主导的社会现实 C.主旨是培养君子道德端其志向 D.从哲学高度论证儒家伦理合理性 C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王阳明心学理论主要强调人的本心作为道德主体,自身就决定道德法则和伦理规范,使道德实践的主体性原则凸现出来,故C项正确。] 14.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流派,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1)材料一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2)材料二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解析] 第(1)问,从“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第(2)问,“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理学形成的角度来思考。 [答案] (1)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光大儒学, - 5 - 最终能够战胜佛教。 (2)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形成新的儒学体系——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 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