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3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第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北京四中 2019—2020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学科 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基础知识(共3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哂笑(shěn) 铿锵(kēng) 弱冠(guàn) 千乘之国(shèng) B. 挑衅(xìn) 剽掠(piāo) 商贾(gǔ) 直栏横槛(jiàn) C. 忖度(duó) 孝悌(tì) 莅临(lì) 庠序之教(xiáng) D. 骊山(lí) 饼铛(dāng) 罢黜(chù) 朝歌夜弦(xuán)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D项,饼铛(chēng) 朝歌夜弦(xián) 故选D。 2.下列文学文化常识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作品,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等编写而成,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 B. 《孟子》一书主要是孟子的谈话记录,后世将其与《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C. 《左传》相传是左丘明为注解《春秋》所作。《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其记事语言简练。 D. 《谏逐客书》、《谏太宗十思疏》是古代优秀公文。“书”、“疏”即“奏章”,是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文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科考、文化典籍、称谓以及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春秋》是中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纪传体史书”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故选C。 3.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等待)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才能) 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怜爱) ④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延伸、扩张) ⑤强公室,杜私门(堵塞、封闭)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物体) ⑦藉寇兵而赍盗粮(送给、付予) ⑧总此十思,弘兹九德(光大) ⑨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 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民族) A. ①③⑥⑨ B. ②⑤⑧⑩ C. ④⑦⑧⑨ D. ⑤⑥⑨⑩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用排除法。 本题,③“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的意思是齐国虽然狭小,我怎么会吝惜到舍不得一头牛的地步呢?“爱”,作动词,译为“吝惜”。排除A项。 ⑥“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的意思是得志以后就放纵自己傲慢地对待一切人。“物”,作名词,译为“众人”。排除D项。 ⑩“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的意思是消灭秦国的是秦王朝自己啊,不是天下的人。“族”,作动词,译为“灭族”。排除B项。 故选C。 4.下列加点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赞同) 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亮) ③缘木而求鱼(攀援、爬) ④董之以严刑(督查) 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队) ⑥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率领) ⑧缦立远视,而望幸焉(被宠幸) ⑨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延续) ⑩洎牧以谗诛(等到) A. ①③⑤⑩ B. ③④⑥⑧ C. ④⑥⑦⑨ D. ②⑧⑨⑩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用排除法。 本题,②“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的意思是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明”,形容词作名词,译为“眼力”。排除D项。 ⑤“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的意思是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军”,名词作动词,译为“驻军、驻扎”。排除A项。 ⑦“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意思是“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率”,副词,译为“全都,一概”。排除C项。 故选D。 5.下列加点字不属于“使动用法”的一项是( ) A. 却宾客以业诸侯 B.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C. 欲辟土地,朝秦楚 D.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词类活用有名词动用,名词做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动词的意动用法和数词的活用等,根据具体的句子具体的分析。这道题重点考的是文言实词的使动用法。 A项,业,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成就霸业。 B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奇怪,对……感到奇怪。 C项,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D项,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稳固。 故选B。 6.下列对特殊句式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吾知也”“何厌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 B. “天下可运于掌”“日削月割,以趋于亡”都属于“状语后置句”。 C. “百姓之不见保”“函谷举”都属于“被动句”。 D. “是寡人之过也”“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都属于“判断句”。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文言句式有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等。 B项,“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句意为: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此句不属于状语后置句,只是一般句式。 故选B。 7.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吾其还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B.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多于机上之工女 C. 因之以饥馑 因人之力而敝之 D.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A项,“其”表示祈使语气,同时带有商量的语气,译为“还是”;代词,代指“他们的”。 B项,“于”,介词,对;介词,比。 C项,“因”,动词,继,接续,接着,译文“接着把灾荒加在这国家上”;动词,依靠,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 D项,“所以”,“用来”,两句相同。 8.与例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 夫子哂之 B. 牛何之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孝公用商鞅之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 例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A项,“之”,代词,代指子路。 B项,“之”,动词,“去”“走”的意思。 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D项,“之”,助词,的。 故选C。 9.与例句中“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子路率尔而对曰 A. 夜缒而出 B. 貌恭而不心服 C. 舍瑟而作 D. 赂秦而力亏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道题重点考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子路率尔而对曰”的意思是子路轻率地回答说。其中“而”,作连词,表修饰,可译为“地”。 A项,“夜缒而出”的意思是深夜,烛之武用绳子吊出城墙。其中“而”,作连词,表修饰,可不译。 B项,“貌恭而不心服”的意思是表面上恭顺但不是内心服气。其中“而”,表转折,却,但是。 C项,“舍瑟而作”的意思是放下瑟站起来。“而”,连词,表顺承,在时间顺序上连接前后两个动作。 D项,“赂秦而力亏”的意思是拿土地贿赂秦国,因而亏损了自己的力量。其中“而”,作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而”。 故选A。 10.与例句中“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以其无礼于晋 A.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 B.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C.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道题重点考文言虚词“以”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义和用法的正误。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的句意,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其中“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A项,“以吾一日长乎尔,毋无以也”的句意: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些,不要因为我(年长而不敢说话)。其中“以”: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其中“以”:作连词,表因果,可译为“因为”。 B项,“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的句意: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其中“以”: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 C项,“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的句意:秦国除了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方面就获得城镇,其中“以”:介词,表方式,可译为“用,凭借”。 D项,“加之以师旅”的句意:(大国)用(强大的)军队来施加侵犯。其中“以”:介词,表方式,可译为“用,凭借”。 故选A。 11.下列各句,全都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鼓瑟希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③凡百元首,承天景命 ④失其所与,不知 ⑤遂散六国之从 ⑥暴霜露,斩荆棘 ⑦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⑧振之以威怒 A. ①②③④ B. ⑤⑥⑦⑧ C. ①③⑤⑦ D. ②④⑥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文言实词中通假字能力。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本题采用排除法。 本题,①“鼓瑟希”中的“希”通“稀”,稀疏。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中的“颁”通“斑”。 ④“失其所与,不知”中的“颁”通“智”,明智。 ⑤“遂散六国之从”中的“从”通“纵”,合纵。 ⑥“暴霜露,斩荆棘”中的“暴”通“曝”,冒着。 ⑧“振之以威怒”中的“振”通“震”,震慑。 ③⑦句中无通假字。 故选D。 12.下列各句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敬爱自家的老人,从而推及到(敬爱)别人家的老人 B.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越过别国,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难的 C.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等到燕太子丹把荆轲刺秦作为策略,开始加速了灭亡进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句子翻译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注意重要实词的意思,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还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等是否译对。 本题D项,“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句意: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其中“速”,动词,招致。该项把“速”的意思译错。 故选D。 二、默写(每空1分,共20分) 13.根据原文,填写文句。 ①莫春者,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_____。(《侍坐》) ②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___,___。(《谏逐客书》) ③ _____,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 ?(《阿房宫赋》) 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_____,_______。(《六国论》) ⑤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奔车朽索,其可忽乎!(《谏太宗十思疏》) ⑥五花马,_____,呼儿将出换美酒, 。(《将进酒》) ⑦花径不曾缘客扫,______。(《客至》) ⑧______,玉垒浮云变古今。(《登楼》) ⑨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锦瑟》) ⑩六国为秦所灭,秦历二世而亡。在《六国论》中,苏洵指出,六国为强秦长久积累的威势所挟制,不断割让土地,最终走向灭亡。因此,统治者可从六国灭亡史实中吸取的经验教训是“______”。在《阿房宫赋》中,杜牧认为后代统治者哀而不鉴,不肯引以为戒,只能重蹈前人覆辙,即“ ______,______”。 ⑪在《蜀相》中,诗人借明媚春景抒发内心忧伤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 【答案】 (1). 春服既成 (2). 咏而归 (3). 王者不却众庶 (4). 故能明其德 (5). 长桥卧波 (6). 不霁何虹 (7). 奉之弥繁 (8). 侵之愈急 (9). 载舟覆舟 (10). 所宜深慎 (11). 千金裘 (12). 蓬门今始为君开 (13). 锦江春色来天地 (14). 只是当时已惘然 (15).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6).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17).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8). 映阶碧草自春色 (19). 隔叶黄鹂空好音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既”“咏”“庶”“霁”“弥繁”“载”“覆”“深慎”“裘”“惘”“哉”“鉴”“复”“映”“隔”“鹂”,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文言文阅读(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司马谏议①书 王安石 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②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 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④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注:①司马谏议,指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当时司马光任翰林学士,写信给王安石反对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 14. 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故:原因 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强:加强 C.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恤:顾念 D. 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膏泽:施加恩泽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而议事每不合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B. 终必不蒙见察 冀君实或见恕也 C. 故今具道所以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D. 为天下理财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1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在朝廷上讨论法令制度并进行修订 B.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施行前代贤君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不能算生出事端 C.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迁都,遭受百姓的埋怨,除了地位特殊的朝廷士大夫(都埋怨他) D.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 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做,只要墨守前人的做法就行了 1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王安石和司马光交情很好,议事不合,只是因为政治主张和方法有所不同。 B.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招致天下怨谤,是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指责。 C. 文中有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的保守思想的不满。 D.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18. 请结合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 19. 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答案】14. B 15. B 16. C 17. D 18. (1)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2)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立场。(3)对保守派的无端指责的愤慨。 19. 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B项,“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的意思是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其中“强”,译为“勉强”。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而”:连词,表转折,却,但是;连词,表顺承,那么。 B项,“见”:都作代词,我。 C项,“所以”:……的原因;表方式,用来……的。 D项,“为”:介词,替,给;介词,因为。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句子翻译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要注意重要实词的意思,尤其是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还要注意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特殊句式等是否译对。 C项,“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句意,盘庚迁都,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该项把“特”意为“地位特殊”错,应译为“只、只是”。 故选C。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筛选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题干要求“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做题时要回归语境,对选项中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译错等。 D项,“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错,引用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作类比,是为了表明作者推行心法的决心。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分析概括文中重要内容的能力。题干要求阅读文章②③段,分条概括王安石面对怨诽的态度。首先要读懂②③两段,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分条概括即可。 第二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概括为:对保守派的指责给以坚决的反驳,表明自己力主变法的坚定立场。 第三节,“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概括为:作者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概括为:王安石对司马光的指责的愤怒。“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概括为:对推行新法义无反顾的坚定态度。 综上分析,分点回答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略。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能断开的地方先断开。 本题,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谁没有过错,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他有过错时人人看得见;他改过时,人人都仰望他。这何损于日月之明?句中“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译为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月蚀。“君子之过”作主语,“如日月之”作谓语,语法合理,句意流畅,所以要在“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的前后断开,且主语与谓语之间也可以断开。“也”表陈述语气时,一般置于句末,所以应在两个“也”后都停顿。“人皆见之”和“人皆仰之”句式对称,所以应在两个“之”后停顿。这样,整个句子的特点如下:夫人谁无过/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何损于明? 【点睛】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 参考译文: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因此只是很简略地复上—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本来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注重于名实是否相符。如果名和实—经辨明,天下的是非之理也就清楚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四、古诗鉴赏(共1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观残菊追怀眉山师伯浑① 陆游 空山菊花瘦如棘,倾倒满地枝三尺。 阴风冷雨不相贷,烂草苍苔共狼藉。 人虽委弃渠自香,讵②必泛酒登华堂③。 君不见仁人志士穷死眉山阳,空使后世传文章! 注:①师伯浑:陆游的友人,有才华,遭人嫉妒而不得用,终身隐居于眉山。②讵:岂、难道。③泛酒登华堂:重阳节,菊花常被拿来泡酒,在华美的殿堂上被人享用。 20. 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空山菊花瘦如棘”:残菊枯瘦得如同荆棘,写出了残菊的凋敝之貌。 B. “倾倒满地枝三尺”:三尺菊枝倒伏在地上,写出了残菊的颓败之貌。 C. “阴风冷雨不相贷”:严酷的天气摧残着残菊,突出了残菊恶劣的生存环境。 D. “烂草苍苔共狼藉”: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同流合污。 21. 下列诗句中的“菊花”意象蕴含的情感,与陆游这首诗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陶渊明) B.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黄巢) C.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残菊》贾探春) D.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赠刘景文》苏轼) 22. 陆游借在山中看到的残菊追怀自己的好友师伯浑,请你谈谈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分条作答。 【答案】20. D 21. D 22. ①对友人有才华却因遭人嫉妒而不得用的惋惜和愤慨。②对友人超然脱俗、不慕名利的高洁品德的敬仰。③对友人立志以文传世,终身隐居于眉山的赞美之情。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把握诗中的意象及其文化内涵,准确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以及诗句中饱含的情感,最后仔细分析每一个选项的意思是否和全诗意思吻合。 D项,错在“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同流合污”。“烂草苍苔共狼藉”:即使残菊只能与腐烂的野草和杂乱的苍苔倒伏在一起,同流合污不恰当,只是强调了菊的生存环境。 故选D。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句中的意象的情感内涵的能力。这道题考的是赏析诗句中的“菊花”意象蕴含的情感。首先要正确理解本诗和所给的四句诗的“菊花”意象,然后结合全诗把握“菊花”这一意象所蕴含的情感。陆游这首诗中的“残菊”象征处境不好的贤德之人。 A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菊”比喻超脱尘世的隐士,这一意象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B项,“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金甲”指金黄色铠甲般的菊花,诗人赋予菊花以英雄风貌,菊花象征广大被压迫人民。 C项,“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出自《残菊》一诗,“残菊”即“残局”,暗寓大观园少女们的悲剧命运。 D项,“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中的“菊花”有一种傲霜斗寒的气概。 故选D。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精读诗歌后四句,根据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人虽委弃渠自香”意为:即使朝廷抛弃了他,但是他依旧保持自己的芬芳,抒发了诗人对友人有才华,却因遭人妒忌不被朝廷重用的惋惜、愤慨之情。“渠自香”写出了诗人的孤芳自赏的品性。“讵必泛酒登华堂”意为:难道菊花一定要在重阳节时在华美的殿堂上被人享用吗?也就是说,友人不会投身到朝堂谄媚当朝统治者,抒发了诗人对友人不追慕名利的赞赏之情。“君不见仁人志士穷死眉山阳,空使后世传文章”意为:你不见那些仁人志士即使一生困厄在眉山,也要让自己的文章和声名传于后世,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终身隐居于眉山,立志以文传世,不改自己志向的高洁、坚贞品行的赞美。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分析景物的色彩倾向,一般来说景物的色调和作者内心的情感是相辅相承的,暖色调和积极向上有关,冷色调和哀愁有关。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后面的注解。⑦关注体现情感的重要词语。古代诗人特别注重关键词,并以此作为情感表达、意境营造的核心。如“残、缺、断、愁”等词语常与诗人内心的寂寞和孤寂有关。 五、名著阅读(共22分) 阅读下面《红楼梦》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少顷,荷叶汤来,贾母看过了。王夫人回头见玉钏儿在那边,便令玉钏与宝玉送去。凤姐道:“他一个人拿不去。”可巧莺儿和喜儿都来了。宝钗知道他们已吃了饭,便向莺儿道:“宝兄弟正叫你去打络子,你们两个一同去罢。”莺儿答应,同着玉钏儿出来。莺儿道:“这么远,怪热的,怎么端了去?”玉钏笑道:“你放心,我自有道理。”说着,便令一个婆子来,将汤饭等物放在一个捧盒里,令他端了跟着,他两个却空着手走。一直到了怡红院门内,玉钏儿方接了过来,同莺儿进入宝玉房中。 ②袭人、麝月、秋纹三个人正和宝玉顽笑呢,见他两个来了,都忙起来,笑道:“你两个怎么来的这么碰巧,一齐来了。”一面说,一面接了下来。玉钏儿便向一张杌子上坐了,莺儿不敢坐下。袭人便忙端了个脚踏来,莺儿还不敢坐。宝玉见莺儿来了,却倒十分欢喜;忽见了玉钏儿,便想到他姐姐金钏儿身上,又是伤心,又是惭愧,便把莺儿丢下,且和玉钏儿说话。袭人见把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的,又见莺儿不肯坐,便拉了莺儿出来,到那边房里去吃茶说话儿去了。 ③这里麝月等预备了碗箸来伺候吃饭。宝玉只是不吃,问玉钏儿道:“你母亲身子好?”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了一个“好”字。宝玉便觉没趣,半日,只得又陪笑问道:“谁叫你给我送来的?”玉钏儿道:“不过是奶奶太太们!”宝玉见他还是这样哭丧,便知他是为金钏儿的原故;待要虚心下气磨转他,又见人多,不好下气的,因而变尽方法,将人都支出去,然后又陪笑问长问短。 ④那玉钏儿先虽不悦,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他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宝玉便笑求他:“好姐姐,你把那汤拿了来我尝尝。”玉钏儿道:“我从不会喂人东西,等他们来了再吃。”宝玉笑道:“我不是要你喂我。我因为走不动,你递给我吃了,你好赶早儿回去交代了,你好吃饭的。我只管耽误时候,你岂不饿坏了。你要懒待动,我少不了忍了疼下去取来。”说着便要下床来,扎挣起来,禁不住嗳哟之声。玉钏儿见他这般,忍不住起身说道:“躺下罢!那世里造了来的业,这会子现世现报。教我那一个眼睛看的上!”一面说,一面哧的一声又笑了,端过汤来。 ⑤宝玉笑道:“好姐姐,你要生气只管在这里生罢,见了老太太、太太可放和气些,若还这样,你就又捱骂了。”玉钏儿道:“吃罢,吃罢!不用和我甜嘴蜜舌的,我可不信这样话!”说着,催宝玉喝了两口汤。宝玉故意说:“不好吃,不吃了。”玉钏儿道:“阿弥陀佛!这还不好吃,什么好吃。”宝玉道:“一点味儿也没有,你不信,尝一尝就知道了。”玉钏儿真就赌气尝了一尝。宝玉笑道:“这可好吃了。”玉钏儿听说,方解过意来,原是宝玉哄他吃一口,便说道:“你既说不好吃,这会子说好吃也不给你吃了。”宝玉只管央求陪笑要吃,玉钏儿又不给他,一面又叫人打发吃饭。 ⑥丫头方进来时,忽有人来回话:“傅二爷家的两个嬷嬷来请安,来见二爷。”宝玉听说,便知是通判傅试家的嬷嬷来了。那傅试原是贾政的门生,历年来都赖贾家的名势得意,贾政也着实看待,故与别个门生不同,他那里常遣人来走动。 ⑦宝玉素习最厌愚男蠢女的,今日却如何又令两个婆子过来?其中原来有个原故: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那傅试原是暴发的,因傅秋芳有几分姿色,聪明过人,那傅试安心仗着妹妹要与豪门贵族结姻,不肯轻意许人,所以耽误到如今。目今傅秋芳年已二十三岁,尚未许人。争奈那些豪门贵族又嫌他穷酸,根基浅薄,不肯求配。那傅试与贾家亲密,也自有一段心事。今日遣来的两个婆子偏生是极无知识的,闻得宝玉要见,进来只刚问了好,说了没两句话。 ⑧那玉钏见生人来,也不和宝玉厮闹了,手里端着汤只顾听话。宝玉又只顾和婆子说话,一面吃饭,一面伸手去要汤。两个人的眼睛都看着人,不想伸猛了手,便将碗碰翻,将汤泼了宝玉手上。玉钏儿倒不曾烫着,唬了一跳,忙笑道:“这是怎么说!”慌的丫头们忙上来接碗。宝玉自己烫了手倒不觉的,却只管问玉钏儿:“烫了那里了?疼不疼?”玉钏儿和众人都笑了。玉钏儿道:“你自己烫了,只管问我。”宝玉听说,方觉自己烫了。众人上来连忙收拾。宝玉也不吃饭了,洗手吃茶,又和那两个婆子说了两句话。然后两个婆子告辞出去,晴雯等送至桥边方回。 ⑨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家宝玉是外像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倒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又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的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似的,他反告诉别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且是连一点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的。爱惜东西,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糟蹋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两个人一面说,一面走出园来,辞别诸人回去,不在话下。 (选自《红楼梦》第35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 2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莺儿是宝钗的丫鬟,玉钏儿是王夫人的丫鬟。她们一起来给宝玉送他想吃的荷叶汤。 B. 进了怡红院,莺儿不管是杌子还是脚踏,都不敢随意入座,可见平日里宝钗立下的规矩非常严整。 C. 袭人拉着莺儿去另外的房间,是为了让宝玉和玉钏儿单独说话,可见袭人对玉钏儿的体贴。 D. 金钏儿投井自杀,玉钏儿因为姐姐的事情怨忿宝玉,她在宝玉面前毫无遮掩地表现了这种情绪。 24. 下列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宝玉“走不动”,央求玉钏儿为自己端荷叶汤,因为宝玉刚刚挨了贾政几十板子的痛打。 B. 宝玉故意说荷叶汤没有味道,让玉钏儿尝尝,实是想讨好玉钏儿。一则宝玉对金钏儿之死愧疚,一则关爱女孩是其常态。 C. 从婆子们的对话可以看出,宝玉平日里的言行流传于贾府,并传播到府外,形成了一定的舆论。 D. 宝玉本不喜欢与婆子们搭话,之所以愿意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主要是因为贾政很看重傅试。 25. 请结合文章③④⑤段,梳理玉钏儿对宝玉态度的变化,请分条作答。 26. 请结合《红楼梦》中的相关情节,简要回答宝玉挨打的原因。 27. 小说第3回有《西江月》两首,“批宝玉最恰”。其中第一首是: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请阅读《西江月》,结合本段选文或联系小说相关内容,谈一谈你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不多于200字。 【答案】23. C 24. D 25. 玉钏儿对宝玉的态度先是怨怒不悦,然后是惭愧不好意思,最后是欢喜。 26. (1)宝玉会见贾雨村时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意。(2)宝玉与琪官的交往激怒了忠顺王爷,给贾政无端招来政治纠纷。(3)贾环搬弄是非,诬告宝玉逼死金钏儿。 27. 《西江月》这首词是模拟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叛逆性格,这是宝玉的本质特点。贾宝玉出身不凡,聪明灵秀,但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说明了他厌弃功名的性格,“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是说他否定封建正统,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的性格。他的叛逆性格成长原因:一是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对她的影响。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首先要阅读全文,然后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关注上下文,最后从人物、情节、手法等角度分析各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 C项,“袭人对玉钏儿的体贴”错,原文,“袭人见把莺儿不理,恐莺儿没好意思的,又见莺儿不肯坐,便拉了莺儿出来,到那边房里去吃茶说话儿去了”,所以应是袭人对莺儿的体贴。 故选C。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重点考查对名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首先要阅读全文,然后找到选项所在的段落,关注上下文,最后从人物、情节、手法等角度分析各选项的表述是否正确。 D项,“主要是因为贾政很看重傅试”错,原文,“只因那宝玉闻得傅试有个妹子,名唤傅秋芳,也是个琼闺秀玉,常闻人传说才貌俱全,虽自未亲睹,然遐思遥爱之心十分诚敬,不命他们进来,恐薄了傅秋芳,因此连忙命让进来”,所以,宝玉之所以愿意见傅试家的两个婆子,主要是因为“恐薄了傅秋芳”。 故选D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红楼梦》中人物的情感态度的把握,这就要在文中找到有关此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的语句或段落,分析该人物对他人的态度变化。 本题,阅读③④⑤段,找到有关玉钏儿的言行举止的描写语句或段落,然后从文中提取或概括她对宝玉态度的变化。第③段,“玉钏儿满脸怒色,正眼也不看宝玉,半日,方说了一个‘好’字”,可见玉钏儿对宝玉很生气。第④段,“那玉钏儿先虽不悦,只管见宝玉一些性子没有,凭他怎么丧谤,他还是温存和气,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了,脸上方有三分喜色”第⑤段“玉钏儿听说,方解过意来,原是宝玉哄他吃一口”,此时玉钏儿对宝玉先是不悦,接着是惭愧,最后是欢喜。 综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这道题主要考查对《红楼梦》中情节的了解,要求考生熟读《红楼梦》,并熟悉小说全部情节,考试时考生只需要按要求选取原文中相关段落,把相关情节的开端结局概括地叙述出来即可。 本题考的是分析宝玉挨打的原因。这是一道原因概括题,要从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直接原因等多种原因分析。阅读相关的语段可知:宝玉会见贾雨村时,半天才到,而且“全无一点慷慨挥洒的谈吐”。这个事情的起因即是宝玉刚刚向黛玉诉完肺腑,把心底最私密的话都向黛玉和盘托出。黛玉说“有什么好说的,你的话我都知道了”让宝玉“心迷”,像着了魔一样,所以见贾雨村时的宝玉正是半清醒半迷糊之间,脑袋里装的恐怕也全是黛玉。他哪有心思和雨村“挥洒谈吐”,这让贾政有了怒气。宝玉私交琪官,二人互赠红汗巾子。而琪官又多日未归,忠顺王府怀疑是宝玉私藏了琪官,气汹汹来贾府索要,来者自然不善。宝玉与忠顺王府“抢”戏子,给贾府带来隐患。贾政会大怒,说宝玉不单祸及于他,还可能波及贾府,因此贾分生气。宝玉被贾环诽谤强奸王夫人婢女未遂,导致婢女跳井自杀,使贾政火上浇油。火上浇油的事是贾环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强奸金钏未遂,导致金钏被撵出贾府,含羞饮恨跳井自杀。这是宝玉挨打的导火索,宝玉见雨村是他挨打的引子,招惹忠顺王府是他挨打根本原因。综上,三件事接踵而至,一件比一件严重,由不得贾政会如此动怒,宝玉挨打也是难免的了。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名著阅读的能力。题干要求谈谈对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此题是一道写作题,重点考查对名著中人物的看法。首先要读懂小说第3回中的《西江月》,再结合本段选文或联系小说相关内容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以及他性格形成的原因。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使他称心。他读过四书、五经,对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格格不入。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丫鬟们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他,丫鬟们遭到的种种不幸启发他。所以,在贾宝玉的性格中最主要的是叛逆。写作时,一定要抓住这一点来分析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注意有字数限制。 【点睛】 名著阅读的方法:1、感知内容,把握情节。通过阅读首先是要感知作品内容,了解它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人、什么事,故事的情节是怎样发生、发展、达到高潮且结束的,矛盾又是怎样解决的等等。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及主题思想都是在情节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因此阅读小说必须把握故事情节。2、了解作者、作品背景,把握作品环境。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倾向,了解一些作品写作的历史时代背景、作者的创作动机以及作品问世以来人们的评价等。3、分析人物形象。不同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可能表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侧重于通过人物的外在肖像、语言、行动去体现人物性格;而外国小说尤其是现代小说更侧重于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展示,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的主要特征及个性是分析理解人物形象的关键。一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是多侧面多层次的,一般来说少见单一集中的,可是在诸多方面中往往有能够集中鲜明体现其主导思想性格的因素,使他有别于其他人物而不雷同。4、理解作品思想主题和意义。小说主题蕴藏于作品的所有艺术形象中,它有待于读者去寻找、去挖掘、去发现、去获得。有些小说的主题不是单一的、可确定性的,而是立体的、多层次的、不确定性的,还需要读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去理解。有些名著需要多次阅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新的收获。5、感悟与收获。在阅读过程中,要及时抓住感悟,可以采用圈点批注法、抄录精彩片段法,写读书随笔、札记、读后感、人物评论、书评、艺术评论等,随着读书量的增多与质的深入,必将会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与能力。除此之外,小说作家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习写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六、作文(共50分) 2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四川女孩李子柒,以自家院落为背景,拍摄了一系列富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唯美视频。她的作品题材来源于中国古朴的农村生活,既包括乡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也包括松墨、蜀绣、染布等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9 年,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化走出去,期待更多“李子柒”》,共青团中央新浪微博号发表文章《因为李子柒,数百万外国人爱上中国》。2020 年,她和袁隆平等人一起受聘为首批中国农民丰收节推广大使。 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就像一扇窗,向当代中国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 请你以“窗”为话题,角度自选,题目自拟,立意自定,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例文 读懂“李子柒”,此中有真意 一个网红,可以有多红?最近,美食视频播主李子柒在海外走红的现象引发热议。在国外视频网站上,这个四川女孩拥有几百万粉丝,她的视频作品动辄收获上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浏览量。 李子柒为什么这么火?不妨先看看她的作品。三月桃花开,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摘来制成琵琶酥;手工造纸,养蚕缫丝,制作各种精美家常食品……李子柒的视频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光影之间,流动着烟火气和田园气息。看这些视频,乡土生活可感可亲,气质是古典的,而呈现方式又是现代的。 每一个物件、每一道美食、每一个场景,仿佛都在讲述生活的酸甜苦辣,又在不经意间,让人们感到勤劳、勇敢、友爱、自强、爱护自然等理念静水流深、沁人心脾。这是生活的诗意,也是人性的呼唤,道出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热爱。也正因为这样,不同肤色、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对李子柒所讲述的中国故事能够产生共情共鸣。直击人心的力量是永恒的桥梁。 今天,全世界都在向东看。在世人关注的目光中,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和众多精彩纷呈的窗口一起,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 中国之美,有大漠戈壁的雄浑,也有小桥流水的恬静;有现代都市的霓虹闪烁,也有静谧乡间的袅袅炊烟;有风驰电掣的高铁列车,也有细品香茗的慢生活。正如汉学家寇志明所说:中国是一个很大、很复杂的国家,想找一条捷径去了解中国是不可能的。 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各方力量都在各显其能,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世界“我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600岁“网红”故宫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让世界感受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创新力;自称“滇西小哥”的云南妹子,通过拍摄自耕自种、自养自产的云南美食,为世界送去“滇的味道”;年逾古稀的博物馆义务讲解员、“网红大爷”胡昇,通过网络直播讲述改革开放40年来市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文明交流互鉴有了更多载体和渠道,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有利于跨越差异、打破隔阂,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个精彩无限的文化传播与交流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形象,我们需要更多的“李子柒”打开这扇窗,需要更多有品质、有温度的好故事,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 【解析】 【详解】 (一)审题:本题为材料式话题作文。一般情况下,材料式话题作文的要求只规定话题范围,而不限定作文的主旨。考生在题目、选材、文体、立意、想象空间上有极大的自由性和自主性。本题话题是“窗”,窗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心灵之窗、成功之窗、命运之窗、文化之窗、社会之窗、国家之窗、文明之窗等。当然审题时还要看话题中涉及的材料,材料是确定话题或立意的凭借,因此,审题时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反复阅读。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词,可以快速、准确立意。本题要注意抓住材料关键句“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就像一扇窗,向当代中国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也向外国人介绍中国文化”,可知材料倾向于文化传承和文化交流,倾向于文化之窗、国家之窗、文明之窗。李子柒用自己的力量做到了由内而外、让人感动的文化输出,她的视频输出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曾经影响世界的那些文化,包含的是最精华、最珍贵的精神内核,这不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代表吗?当然考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只要紧扣话题,符合材料立意即可。 (二)立意:①用好传统和自然这扇窗,影响全世界②网红也可打造文化之窗③给“文化输出”打造另一扇窗⑤打开中国之窗,需要更多李子柒⑦让文化传播照亮心灵之窗 (三)素材: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面貌美丽动人、中国精神气象万千,要让全世界都听到中国故事、听清中国声音,只有一个李子柒是不够的,需要更多李子柒脱颖而出,用心讲好中国故事、做好文化输出,打开一扇窗,让世界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2、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2号航站楼国际出发候机厅里,有一座半开放式的小型博物馆。阳光透过候机厅的巨型落地窗,洒在摆放在展品柜里的一件件珍贵文物上,旅客们即使推着行李车也能从容地穿梭期间,驻足品评。上海浦东机场博物馆是全国首家机场博物馆,也是上海浦东机场打造永久性专属文化空间的初次尝试。开馆以来,机场博物馆同上海历史博物馆、中国航海博物馆等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物展览,成为面向全球旅客展示海派文化的重要窗口。 3、业内专家表示,长沙机场和天津机场在展示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时候,在内容上都紧系当地文化特色,突出重点,在形式上则采取同当地文化部门合作的方式。有助于传播地方特色文化。当前卫的建筑风格遇上古朴的书法国画;当智能化的配套设施与戏曲杂耍交相辉映;当引擎的轰鸣与箫声笛韵此起彼伏。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结晶邂逅了源远流长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一扇扇同时面向过去和未来的文化之窗正在各地机场缓缓打开。 4、现在,在传播环境的巨变之下,短视频以前所未有的跨文化融合优势,大大降低了人们的理解门槛,让一名博主收获不同文化背景的海外粉丝成为可能。及时丰富自己的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传播效果。此外,大众文化的生动性和亲和力,相比那些主题鲜明的内容可能更有传播力,就像美国电影、日本动漫等各种软文化产品,让人爱看想看,才能把具象文化传播向外。作为这一路径的探索者,李子柒的经验值得借鉴。 (四)写作思路:立好议论文的总体框架——基本结构是考场作文提高分数的重要手段。应试作文时间仓促,不可能反复琢磨,须以基本结构为依托,迅速立好框架,才能步步到位,写出切合试题的文章,赢得全局,获得好评。本文先从李子柒海外走红的现象说起,在探究走红背后的原因,接着分析李子柒的视频打开了一个精巧别致的窗口,向世界展现一个多元而美丽的当代中国。然后深度思考怎样让世界了解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最后呼吁更多“李子柒”,让更多的人读懂中国、爱上中国。本文层层递进,思维开阔,见解深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