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5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套
1.1 听听声音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1.5 声音的强与弱 1.6 声音的高于低 1,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1,8 制作我的小乐器 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2.3 测量肺活量 2.4 一天的食物 2.5 食物中的营养 2.6 营养要均衡 2.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2.8 食物在身体的旅行 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3.3 用橡皮筋驱动下车 3.4 弹簧测力 3.5 运动与摩擦力 3.6 运动的小车 3.7 设计制作小车(一) 3.8 设计制作小车(二)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目录 声音 呼吸与消化 运动和力 2020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一)2-73页 第一单元 声音 1.1 听听声音 教学目标 1、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引导学生用心去倾听、分辨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学会对各种不同的声 音加以简单的区别和鉴别,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加以适当地了 解。 3、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乐于 交流,激发学生探索声音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并对声音的大小、高低、远近、方向能加以 区分和鉴别。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课件、钉子、一个乒乓球、小鼓、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听声音,分一分类 一、听听声音 (1)猜教师正在利用什么物体发出声音? (2)听一段声音,找出里面有哪些物体在发出声音? 二、分一分类 (1)说说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给同学们模仿模仿。 (2)你能给这些声音分一分类吗? 教师播放声音,学生听一听,回答,并总结。 你能分辨哪是动物的叫声? 哪是自然界的声音? 哪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声音? 三、练一练 (1)完成填写记录表 听到的声音 对声音的描述 (2)汇报。 我听到的声音,注意对声音的描述要从高、低,轻、重、远、近等叙述。能 说出人对这种声音的感受是悦耳还是刺耳。 第二环节:区分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声音 1 声音有强弱之分,你能做出一个轻音,一个重音吗?自选器具 补充:教师做一个音,问:这是一个重音吗? 2 声音有远近之分,教师播放一个声音,引导学生听一听,这是一个从远到 近的声音吗? 3 声音有高低之分。你能按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给听到的声音排排队吗? 第三环节:听《闪烁的小星星》 1 听一段简单的乐曲《闪烁的小星星》,你听到了哪些音符?这些音符中, 哪个音高?哪个音低?声音的高低与强弱相同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2 噪声 听一段乐曲,感受优美的旋律。 听一段嘈杂的声音,理解噪声。 感受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动听悦耳,不和谐的声音让人感觉刺耳。 讨论?生活中我们应怎样避免噪音污染? 第四环节: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声音有高低 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后, 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究竟是怎 样产生的。 第一单元 声音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状态,并记录下来。 3.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 4.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课件、鼓、钢尺、皮筋、音叉、豆子或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与记录了许多声音,并描述了声音,知道声音可以 分为大自然的声音、动物发出的声音、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今天,让我 们一起走进第二课——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这 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二、聚焦 出示一些发声物体,仔细观察它们在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怎样的。 学生说一说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提出自己的观点。 三、探索 活动一:研究皮筋的发声,寻找皮筋发声的原因。 将皮筋的两端固定在木棍两端,轻轻弹拨皮筋,观察皮筋发生时的状态。 提示:仔细观察皮筋儿的运动状态。 学生弹拨皮筋,观察皮筋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初步提出观点,皮筋振动 产生声音。 活动二:研究钢尺的发声,寻找钢尺发声的原因。 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另一端在桌面边缘用力压紧,弹拨钢尺,仔细观 察钢尺发声时,钢尺的运动状态。 提示:钢尺可以用一本硬皮书在桌面边缘压紧,防止钢尺和桌面边缘撞击, 影响我们的实验探究。 学生观察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钢尺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三:研究敲鼓的发声,寻找鼓发声的原因。 敲击鼓面,仔细观察鼓面的振动发声。 提示:鼓面振动不是很明显,可以在鼓面上放一些黄豆或者沙粒,观察其 它物体在鼓面上的跳动,从而体现鼓面的振动。 学生观察鼓面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鼓面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活动四:研究音叉的发声,观察音叉振动发声的现象。 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当音叉振动停止时,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提示:音叉的振动不容易观察,可以用其它的方法帮助证明音叉的振动, 如在音叉侧面粘贴小球,或将音叉浸入水中,观察振动现象。 学生观察音叉振动发出声音的过程,总结音叉是靠振动产生声音的。 总结验证自己的观点,物体振动产生声音,振动停止,声音也会随之消失。 三、研讨 完成了以上这些实验后,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同学们肯定认为声音 是靠物体振动产生的,因为皮筋的震动产生声音,钢尺、敲鼓、音叉都是 振动产生声音,这些也可以作为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 四、应用 那利用振动产生声音的这个观点,我们猜测一下竖笛是靠什么振动产生声 音的呢?让我们拿出一支竖笛,感受一下它是怎样振动产生的声音? 在竖笛出气口上方贴一张纸条,仔细观察竖笛振动发声的过程,理解竖笛 的声音是靠空气振动及空气柱共振产生的。 五、拓展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研究我们人类自己是如何发出声音的,提出问题:我 们每人身上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振动发出声音的器官,猜猜它在哪里? 学生用手指轻轻按压喉咙处,同时发出啊的声音,感受手指上的振动,从 而认识声带振动发出声音。 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教学目标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环 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 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能听到。 2、教师引导: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哪 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教室 的每一个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 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仍然能够听到 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还能 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璃 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音会 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罩 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最后 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会 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端 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听 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先 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下听 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学 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声音 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关 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呢? 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叉 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 4、出示课本第 7 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击打音叉后,要立刻用 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室 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 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关 系。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声音在传播的过程 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 8 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 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讯 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这是对的。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宇航员只能借助 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没有 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在 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一 试。 2、实验材料: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 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 8 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的 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 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土 电话”的效果。 8、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中 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且 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那么,我们又 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目标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3、通过学习,知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了解我们是怎样听到 声音的。 教学重点 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 学生仔细聆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预设: 风声、雨声、呼吸声、读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走廊上有人走路的 声音、远处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等等。 这些声音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大,有的小,他们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 耳朵里,那么,耳朵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朵 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发挥哪些作用呢? 活动一:观察耳朵结构图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耳朵结构图,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耳朵的结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等一些方面的知识。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人的耳朵从外到内,分别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 经。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耳廓吗?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廓。 我们的耳廓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然后 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实验要求: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第 1 次是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 音,第 2 次是去掉“纸喇叭”再听一听这个微弱的声音。每次实验的声音 都要小一点,而且声音一样大。 全班分小组进行实验,注意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学生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两次听到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预设: 使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拿掉“纸喇叭”再听一 听,发现声音很微弱,听不清楚。 交流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耳廓在听到声音这个方面起 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类的耳廓有着特殊的用途,不仅可以收集声音,而且可以将过大的声音 进行折射,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引导: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 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 10 页上面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这两幅图上方 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一块布、橡皮筋、音叉等等。 实验方法: 第 1 步:如图所示,先把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用橡皮筋固定,模拟鼓膜。 第 2 步:在鼓膜的上面放上少量的碎纸屑。 第 3 步:用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 同的声音。 实验要求: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并且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要领:这块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是为了模仿耳朵鼓膜。在鼓膜的上 方用音叉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同时要仔细观察鼓膜是否发生 震动。检验鼓膜是否发生振动的标准就是看碎纸屑有没有在鼓膜上振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说一说自己得出的结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空 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耳朵工作的原理。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震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小 骨可以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觉神 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膜 的作用是什么? 耳廓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里面有两个振动片,人体器官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的传 送,直接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听诊器利用的就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的原 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我们是怎样听 到声音的。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下一节课, 我们将来探讨声音的强和弱,请大家课后预习。 1.5 声音的强与弱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2.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把物体的 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3.懂得声音的强与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 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振动幅度与音量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使物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观察物体振动幅度的不同,探究物体的 振动状态和发出的声音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钢尺、皮筋、鼓、细沙、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懂得了我们是怎样听见声音的,我们周围的声音 是不一样的,这些声音有强有弱,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和学习声音的强弱。 板书课题:1.5 声音的强与弱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强弱变化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强弱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探索 活动一:研究钢尺的振动 利用钢尺的振动,研究声音的强弱变化。 记录钢尺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钢尺的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活动二:研究皮筋的振动 用不同的力量拨皮筋,当皮筋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 么变化。 记录皮筋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皮筋振动的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活动三:研究鼓面的振动 用不同的力量敲击鼓面,当鼓发出强弱不同的声音时,它振动的幅度有什 么变化。 提示:鼓面上放一些轻质小球,如细沙或黄豆等物体。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鼓面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 结论: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幅度与声音强弱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幅 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四、拓展 还有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 说一说生活中的事例,并利用音叉弹开小球的实验进行验证。 学生利用知识来解释实验现象和生活中的现象。 1.6 声音的高与低 教学目标 1.知道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表示,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通过尺子实验,探究尺子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高低的关系,懂得振动 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3.通过分析柱状图,将不同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与其声音高低联系起来, 提高整理和分析数据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得出振动频率快慢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铝片琴、口琴、钢尺、竖笛、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探究了声音的强与弱,知道了声音的强与弱与物体振动的幅 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音量就越大;物体振动的幅度 越小,声音越弱,音量越小。其实,声音不仅在强弱上有区别,在声音音 调上也有区别。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高与低。 板书课题:1.6 声音的高与低 二、聚焦 声音为什么会有声调的高低呢?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声音的声调的高低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铝片琴的音调高低 敲击铝片琴,观察铝片琴各个铝片的长度与音调高低的关系。 铝片越长,发出的音调就越低,铝片越短,发出的音调就越高。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铝片琴中铝片长度与声音高低之间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口琴的音调高低 观察口琴各个金属簧片的长度与声音音调高低的关系。 较短的簧片发出的声音较高,较长的簧片发出的声音比较低。 学生通过实验,认识口琴中簧片长度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活动三:探究钢尺的音调高低 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钢尺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发出的声音 有什么变化? 提示:用柱状图或图表的形式表示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长度之间的 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钢尺振动的长度、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 总结: 通过以上实验,得出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与低之间的关系,物体振动的 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四、拓展 推测其它有规律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高低将怎样变化。 学生利用知识来回答问题并解释这三个现象。 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学目标 1、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 音的。 2、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 素有关。 3、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 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种弦乐器、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些 乐器有什么共同点?(这些乐器都是弦乐器,都依靠弦的振动发出声音。) 2、播放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弦乐器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3、教师引导: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这一类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 高低不同的声音的,那么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 个问题。 4、板书课题: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探索 1、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就要小组合作,依 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2、第 1 步: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各小组讨论商量,选定一种弦乐器作为本小组的研究对象。 讨论交流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3、第 2 步:预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的 规律。 教师引导: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弦的音高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测。 预设一:弦的粗细 预设二:弦的松紧 预设三:弦的长短 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究竟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我 们进一步来预测。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各小组进行预测,并填写好“音高变化预测”这一栏的内容。 4、第 3 步: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预测。 教师引导:我们对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都做了预测, 下面我们就一一的对这些预测进行验证。 各小组对本小组的预测进行验证,填写好“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5、第 4 步: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引导:刚刚我们初步验证了琴弦与音高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设计能让弦 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预设: 方案 1: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琴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高的 变化。 方案 2: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 方案 3: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继续验证这些方案,进一步探讨琴弦的音高与什么因素有关? 6、第 5 步:修正方案,并在弦上试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学生继续验证这些方案,并进一步修正,在琴弦上试弹,进一步寻找影响 弦的音高的因素。 7、第 6 步:全班交流,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 生 1:弦的音高与振荡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生 2:弦的音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琴弦调的越紧,震荡频率就越高,音调 也就越高。 生 3:弦的音高与琴弦的距离有关,固定琴弦的两端距离越近,振荡频率就 越高,音调也越高。 生 4: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有关,琴弦越细,震荡频率越高,声调也越高, 相反,琴弦越粗,震荡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 三、课堂总结 1、播放一段弦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体会弦乐器发出的高低不同 的声音。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弦的 音高与弦的频率、琴弦的距离、粗细、松紧都有一定的关系。了解了这些, 我们就可以来制作小乐器。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制作我的小乐器,请 大家准备好制作乐器的材料。 8.制作我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1、复习弦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进一步了解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原 理。 2、能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 3、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 并加以改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加 以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且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小乐器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振 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 体振动的越缦,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关,琴弦越粗、越松、越长,琴弦 的音高越小,反过来,琴弦越细、越紧、越短,琴弦的音高就越大。 4、教师引导: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探究了乐器发出声 音的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不想自己 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呢? 5、出示各种各样的以前的同学制作的小乐器,激发学生制作乐器的欲望和 兴趣。 6、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7、板书课题:8 制作我的小乐器 二、制作我的小乐器 1、第一步: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讨论制作小乐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第二,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全班分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本小组的制作方案,并且画 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2、第二步: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制作完成后,试一试 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强调:我们制作好的小乐器,一定要动手试一试,看一看自己的小乐 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小乐器才算是初 步成功。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不断的完善自己 的小乐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乐器的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3、第三步:全班展示 教师出示课本第 19 页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制 作的三种小乐器。 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乐器,并且介绍自己的小乐器,其他同学认 真观察,并听一听小乐器奏出的乐曲,提出修改意见。 4、第四步:学生分小组改进本小组的乐器。 三、班级演奏会 教师引导:经过我们的合作和努力,我们制作出了比较完美的小乐器。下 面我们就来开一个班级演奏会,请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本小组制作 的乐器,上讲台给大家演奏一段乐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第一单元进行了一个复习回顾,同时还利 用第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合作制作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小乐器。 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希望大家课后仍然能够注 意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进一步探索声音的奥秘。 第二单元 呼吸与消化 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教学目标: 1.呼吸是人体的重要活动,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氧气对生命具 有重要的意义。 2.开展呼吸体验活动,感受呼吸时身体各部分的变化。 3.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4.了解人体的呼吸器官,知道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了呼 吸活动。 5.认识到氧气和二氧化碳与人体生命活动的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呼吸过程及呼吸器官,知道鼻腔、口腔、气管、肺等器官共同参与了 呼吸活动。 教学难点: 进行人体呼吸的模拟实验,了解呼吸器官在呼吸过程中的协同合作。 教学准备: 课件、呼吸过程模拟装置、学生活动手册、呼吸系统结构图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同学们你能说说这个同学在做什么吗? 学生观察图片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把问题集中到呼吸上来,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聚焦 出示图片 问:大家有游泳的经历吗?你能说一说你在水里游泳时憋气的感受吗? 答:自己憋一会儿气就抬头露出水面呼吸。不然会溺水,所以不能长时间 憋气。 问:这是为什么呢? 答: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因为我们需要呼吸维持生命。 问:能再说一说你对呼吸的了解吗?关于呼吸你还知道什么? 答:我们用嘴巴和鼻子在呼吸、呼吸有时快有时慢、吸进来的是氧气,呼 出去的是二氧化碳。 问:你知道人体有哪些器官参与呼吸吗? 答:鼻子、嘴、肺等等参与了呼吸。 三、探索 活动一:感受吸气 出示图片:吸气时的图片 谈话:这个同学再给我们演示如何吸气,请大家按照他说的方式吸气试一 试。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吸气。 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会进入你的肺。把手放在你的肋骨上,感受胸的 变化。 学生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胸的变化。 讲解: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 此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倾听教师介绍,与吸气时自己的感受进行对比。 活动二:感受呼气 出示图片:呼气时的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并进行模拟呼气 感受呼气:将你的手放在肋骨上,慢慢呼气,感受胸又有什么变化? 讲解: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 此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将手放在肋骨上,感受呼气时身体的变化 交流: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与你原来的想法有什么不一样?跟大家一起说说 吧。 预设: ①我原来认为吸气时肚子会变鼓,呼气时肚子会变瘪。 ②通过老师指导我现在发现了吸气时肋骨向上,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 气时肋骨向下,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活动二:模拟吸气、呼气实验 实验装置介绍: 1、一个去底的塑料瓶子,将瓶底用气球套住代替身体的膈肌。 2、取一根吸管将吸管一端做成人字型代替人体的气管。 3、取两个气球与吸管人字形一端连接好代替人体的肺。 4、将装置密封好,代替人体的胸腔。 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瓶底气球(膈肌)的变化,当我们向气球里吹气 时瓶底的气球向下放松,当我们将气球里的气吸出时瓶底的气球收缩。 小结:我们发现:吸气时,胸腔扩张,腹部收缩;呼气时,胸腔收缩,腹 部放松。 四、拓展 1.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 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2.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物质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3.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教学目标 1.知道呼吸的过程是气体交换的过程,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 碳,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 2.懂得人体运动量越大,消耗的氧气也就越多,就需要加快肺的呼吸,以 吸进更多地氧气。 3.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加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呼吸功能和过程及其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了解呼吸功能与身体健康的关系,懂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课件、计时器、学生活动手册、与呼吸相关的科普视频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呼吸,知道了一吸一呼为一次呼吸,知道 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我们的呼吸器 官承担着将氧气带入体内,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作用。 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出示图片,引导:我们每天都处于不同运动状态,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 是离不开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讨呼吸与我们的健康生活之间的关系。 板书课题: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聚焦 教师引导:人在不同状态下,呼吸也很发生变化,那么,呼吸会发生什么 变化呢?请同学们举举例子。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上体育课后呼吸比原来变快了。 三、探索 谈话提问:上节课我们研究了呼吸过程,知道我们无时无刻都进行着呼吸。 呼吸过程中我们吸入什么气体?呼出什么气体? 预设回答:人体呼吸时吸进来的都是氧气,呼出去的都是二氧化碳。 问题:这个同学说的到底对不对呢? 出示:一般情况下人体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柱状图 教师分析:首先我们看到用两种不同的颜色表示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我 们还能从图中看出来有多种气体。 观察柱状图,结合教师介绍从中获取信息 强调要点:对比吸入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多少。 观察回答:我发现了氧气和二氧化碳吸入量和呼出量变化很大。 问题:为什么会吸入和呼出氧气和二氧化碳量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呢? 讲解: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 的氧气可以帮助我们正常地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 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问题:我们知道人的呼吸是进行气体交换,在生活中我们呼吸快慢是变化 的,都有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快慢呢? 介绍过程:首先,我们静止时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为 了更准确请大家至少测量 3 次。 结合生活经验,你能说说有哪些活动会影响呼吸次数? 做有可能改变呼吸次数的活动,并测量固定时间内的呼吸次数。(测量 3 次) 班级分析数据 结论:运动可以增加呼吸次数。 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满足身体 所需氧气。 四、拓展 1.人体的生命活动是由很多器官共同完成的。呼吸次数的改变带动着心跳 次数的改变,增加身体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2.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 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必须 更加卖力地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3.如果呼吸功能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体育 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3.测量肺活量 教学目标 1、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身体发育是否 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对照《国家学生体 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看一看我们的肺活量是否符合健康标 准。 3、知道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并能够为提升肺活量制定一个体育 锻炼计划。 教学重点 了解肺活量,并能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能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提升肺活量。 教学准备 课件、口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只口哨,提出要求:我们来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吹一吹这只 口哨,看谁吹的时间最长。 学生吹口哨,比一比谁吹的时间最长? 采访吹口哨时间最长的同学,问一问吹口哨时间最长的秘密是什么? 教师引导:为什么有的人吹口哨的时间长?有的人吹的时间短呢? (与人的肺活量有关。) 什么是肺活量?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小结: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刚刚我们深吸一口气, 吹响这个哨子的时候,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长一些,而肺活量 小的同学,吹响这只哨子的时间短一些。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一次测得的肺活量的数值。 人的肺活量的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发生 变化。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肺活量的数值? 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 板书课题:3 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 1、要想测量肺活量,需要专门的工具,今天我们测量肺活量使用的是简易 肺活量测量袋。出示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简易肺活 量测量袋的外形特点。 2、讲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本 26 页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 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第 1 步:展开测量袋。 第 2 步: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 3 步: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去。 第 4 步: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我们测得 的肺活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好数据。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肺活量,选出班级肺活量冠军。 出示课本 26 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学生自由 读一读并对照自己测得的肺活量,看一看自己的肺活量是否符合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 1100 毫升-2600 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 900 毫升-2000 毫升。 4、教师引导: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肺 活量高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也好;而肺活量低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就 比较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我们的肺活量。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肺活 量呢?我们来采访一下班级中肺活量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有什么小秘诀。 预设: 生 1:我们可以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用鼻子呼吸时,要缓慢平静的呼吸, 让氧气充分进入我们的肺部组织,并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生 2:我们可以做一些运动来提高肺活量,比较常见的运动有慢跑、跳绳、 游泳等等。 生 3:游泳在改善肺功能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人体在水下的时候,肺部受 水的压力,呼吸肌需要提高力度,才能维持正常状态,因此有利于呼吸肌 的锻炼。 生 4: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虽然运动量小,但长期 坚持,对于提高肺活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 5:吹气球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肺活量的方法。 5、刚刚我们分享了提升肺活量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没有提升自己肺活量的 打算呢?你又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完成自己的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6、教师引导:计划表仅仅是一个计划,要想真正提升我们的肺活量,还需 要把计划落实到实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己的 肺活量,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 标,并且我们还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的肺活量。课后,希 望大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4.一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懂得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个重要活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每天的饮食情况,说一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 哪些。 3、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分析我们每天吃的 食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合作交流、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并且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概括每一类食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的图片、一天的食物记录表、食物分类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引导:我们人类从外界获得能量,一个是呼吸,另外一个就是饮食了。 出示课本 27 页的这张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特 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板书课题:4 一天的食物 二、探索 活动一:一天的食物 教师引导: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回顾自己昨天吃的食物,并且记录下来。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提出要求: 第 1 步: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录 一种食物。当然还可以在卡片上简单的画上实物的图片。 第 2 步:按照早中晚餐的顺序,将实物卡片摆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食 物? 第 3 步:将同小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 食物?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以上三步的操作要求动手进行操作,并且完成以下 的活动记录。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午餐 晚餐 教师出示学生一天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每天吃 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少则几种,多则十几、二十几种,下面我们来给我们 每天吃的食物分分类。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一步进行 研究。 2、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标准。 预设: 可以按熟食和生食的标准来分; 可以按照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划分; 可以按照肉类、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四类来划分。 教师小结: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分类,因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分出 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每天吃的食 物进行分类。 3、提出活动要求,根据我们的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根据不同的 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将食物分类的题目。 4、全班交流,各小组分享食物分类的方法,并且展示本小组的食物分类结 果。 食物种类 食物数量 5、出示课本 29 页的中间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幅图中是怎 样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的,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预设: 这幅图上是安照果蔬类、蛋白质类、淀粉类、零食类为标准对食物进行划 分的。 果蔬类:香蕉、苹果、菠萝、芒果、西红柿、黄瓜、青椒、圆白菜、韭菜、 茄子、西兰花等等。 蛋白质类:鸡肉、蛋、猪肉、香肠、牛奶等等。 淀粉类:饼干、土豆、粉丝、面条、面包、大米等等。 零食类:罐头等各种零食。 6、出示课本 29 页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在这张记录 表上,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分别又有哪些食物? 预设: 食物是按照肉类、菜类、主食类三大类进行分类的。 肉类:烤肉片、丸子、牛肉、火腿、烤鸡翅。 菜类:青椒、菠菜、土豆、白菜、黄瓜。 主食类:小笼包、豆沙包、米饭、面包、包子。 7、出示本班同学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在这些记录 表上,一天的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并且每个类别各含有哪些食 物? 三、研讨 刚刚我们展示了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且将一天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 行了分类,请大家回头再看一看我们吃的食物,想一想一天中我们吃的最 多的食物是什么? 预设: 生 1:一天中,我们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主食类食品,如米饭、包子、面条等 等 生 2:是淀粉类食品,如米饭、面条、包子、面包等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动。 了解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种类,并将每天吃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 了分类,同时还知道了在这些食物中,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主食类食 品。那么,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又有哪些营养呢?对我们身体又有哪些 作用呢?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第 5 课《食物中的营养》,请大家课后认真 预习。 2.5 食物中的营养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 2.认识到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 无机盐和水。 3.懂得没有一种食物会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所以我们要吃各种不同的食 物。 4.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重点: 识到人体保持健康需要的营养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 机盐和水。 通过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辨别食物中的脂肪、淀粉和蛋白质。 教学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卡、蔬菜、食用油、花生、馒头、棉签、白纸、碘酒、 滴管、镊子、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知道我们一天要 吃各种各样的食物来保证身体的正常工作,保持身体的健康,并且我们根 据不同的标准对我们所吃的食物进行了分类。那么,大家知道,我们每天 为什么要吃不同的食物呢? 学生回答:因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板书课题:2.5 食物中的营养 二、聚焦 出示图片:丰富的饮食 问:每天我们都会食用种类丰富的食物,为什么要吃这么多食物?只吃一 种可以吗? 答:只吃一种食物是不可以的,这样会造成营养不良。所以我们要吃很多 种食物。 问:吃这些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 答:这些食物可以给我们提供丰富的营养,促进我们身体健康成长。 三、探索 出示图片:牛肉、鱼、鸡蛋、馒头、米饭、牛奶、西红柿、黄瓜、苹果等 食物图片。 问题:你知道这些食物中都有哪些营养吗? 学生观察图片信息,进行思考,回答问题。 预设:牛肉能够提供脂肪、馒头米饭能头提供淀粉、鸡蛋能够提供蛋白质, 苹果、西红柿、黄瓜能够提供维生素和水分。 小结:这些食物都是我们经常吃的食物,这些食物经营养专家研究发现: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问题:怎样才能知道食物中含有那种营养成分呢? 实验一: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材料:馒头、碘酒、滴管、培养皿方法:在食物上滴一滴碘酒,观察 食物颜色的变化。 现象:滴碘酒的地方变为蓝色,说明这种食物含有淀粉。 按照教师介绍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材料:食用油、花生米、棉签、白纸、培养皿 方法步骤: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物中存 在脂肪。 再用其他食物(花生)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做比较。 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含有脂肪。 倾听实验介绍,按照教师要求,应用对比的方法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三: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实验材料:蛋清溶液、双缩脲试剂、滴管、试管 方法步骤:用量筒取 2 毫升蛋清稀释液,再用量筒量取 2 毫升双缩脲试剂 A 液,将双缩脲试剂和蛋清倒入同一试管混合,并振荡均匀,液体仍为无色。 再用滴管向试管中加入 3 到 4 滴双缩脲试剂 B,振荡均匀。 现象:试管内出现紫色,这就表明蛋清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四: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学生应用所学实验方法检验其它食物是否含有淀粉、脂肪、蛋白质。 全班交流,汇报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馒头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 白质,马铃薯中既含有淀粉又含有蛋白质,西红柿中都没有,花生种含有 淀粉、脂肪、蛋白质。鸡蛋中含有蛋白质。 实验小结:通过实验检验我们发现在食物中有时含有一种营养成分,有时 含有多种营养成分。 但有时有些食物的营养成分难以通过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这时食品包装 上的“营养成分表”会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要留心一下。 四、拓展 生活中没有一种食物能够提供丰富的全面地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通过食 用多样的食物来获取各种营养成分,这样才能健康成长。 2.6 营养要均衡 教学目标: 1.懂得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 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明白搭配膳食营养要做到品种多样,并保持合理数量。 3.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 配菜品。 4.在理解平衡膳食的基础上,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有效处理营养需求量与食物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处理后的信息科学地搭配 菜品。 教学难点: 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建立健康生活的意识。 教学准备: 课件、平衡膳食食物搭配记录表、平衡膳食宝塔资料、挂图等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案例:小明今年 10 岁,喜欢吃肉,不喜欢吃蔬菜,但家长认为他现在 是长身体的阶段,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和水果。 教师引导: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请大家分析一下小明家 长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小明家长总让他除了吃肉之外还要吃些蔬菜和水 果?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家长想让小明吃更多种类的食物提供更多地营养物质。 教师引导:怎样做才能营养均衡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6 营养要均衡 二、聚焦 出示丰富的食物图片: 问题: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蕴含不同的营养成分,怎样合理搭 配食物才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呢?有的人说喜欢吃的就多吃,有的人说各种 食物平均吃,有的人说哪个食物营养多就多吃……说说你的想法。 预设:我觉得我们要根据不同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进行搭配着吃才健康,如 果我们总依据个人的喜好去吃东西,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或营养不良的现 象。 三、探索 介绍中国居民膳食宝塔: 许多国家都很注意居民的饮食健康,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是根据中国居 民膳食指南,结合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特点设计的。 它把平衡膳食的原则转化各类食物的重量,并以直观的宝塔形式表现出来, 便于群众理解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衡膳食宝塔共分五层,包含我们每 天应吃的主要食物种类。 介绍具体信息: 谷类食物位居底层每人每天应该吃 250-400 克; 蔬菜和水果占据第二层,每天应吃 300-500 克和 200-400 克; 鱼、禽、肉、蛋等动物性食物位于第三层,每天应该吃 125-225 克; 奶类和豆类食物占第四层每天应吃奶类及奶制品 300 克和豆类及豆制品 50 克; 每天烹调油不超过 25g 或 30g,食盐不超过 6g。 膳食宝塔为居民健康饮食提供的信息是什么? 预设: “平衡膳食宝塔”告诉我们,在一天中要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平衡膳食宝塔”下一层的食物食用量要大于上一层的食用量。 问题:我们如何依据平衡膳食宝塔设计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呢? 举例说明同类互换,多种多样原则。 膳食宝塔包含的每一类食物中都有许多品种,虽然每种食物都与另一种不 完全相同,但同一类中各种食物所含营养成分往往大体上近似,在膳食中 可以互相替换。 例如: 50g 瘦猪肉相当于 30g 牛肉干,相当于 80g 生鸡翅。 50g 大豆相当于 110g 豆腐干,相当于 350g 内脂豆腐。 1500 毫升的水相当于 6 瓶 250 毫升矿泉水。 250 克谷薯类相当于 2 到 3 碗米饭。 鸡蛋一个大约 50 克重。 组织学生设计自己一天的食物。 分享交流 四、拓展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惯。 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到身体健康。人体所需的营养种类和数量是 有一定范围的,所以我们需要搭配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7.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知道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 叫做消化。 2、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在口腔中 完成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知道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过 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教学重点 1、懂得什么是消化,了解消化器官的组成。 2、明白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知道牙齿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牙齿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牙 齿。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馒头、牙齿的分布排列图、蛀牙的示意图、制作牙齿模型的 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化吗? 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器官有哪些?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部分。 我们每天要吃很多食物,我们吃东西时,食物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 我们的口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板书课题: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咀嚼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 录表。 出示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动记录表。 全班交流实验过程,及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表面被浸湿 活动二:初步了解牙齿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馒头经过咀嚼发生了变化,在这 一过程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 35 页的牙齿的分布排列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旁 边的小提示,了解我们的牙齿分布排列及各种牙齿的作用。 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牙齿的作用: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三次 开始被浸湿变软 五次 被浸湿变软 三次 五次 学生分小组活动,先咀嚼馒头,再仔细观察馒头发生的变化,然后完成活 3、教师相机补充有关牙齿的资料 人的一生共有两组牙齿,幼儿时长出的一副牙齿,称为乳牙,共有 20 颗。 从 6 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恒牙是人的第 2 副牙齿,共 32 颗。 人的一颗牙齿分为三部分牙冠、牙颈、牙根、牙冠部分,表面有牙釉质, 一种质地坚硬的白色物质,牙釉质包围着牙本质,接下来是牙神经和牙髓, 在牙齿周围的是牙龈。 牙齿是人类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质地坚硬。 活动三:角色扮演,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以此 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全班交流 三、研讨 1、馒头在口腔中经历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怎样的变化? 馒头在被咀嚼的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2、牙齿和舌头在消化过程中,都承担了什么工作?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各 自的作用,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的 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的和食物混合。 3、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其他的参与者吗? 在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唾液腺等器官。唾液腺的主 要作用是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初步 消化为麦芽糖。 教师小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过程,其中牙齿、舌头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消化腺等器官,也起着非 常重要的作用。 4、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经过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食物将会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继续进行消化。 研讨牙齿的作用和保护 四、拓展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食物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消化, 其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 36 页的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牙齿的 重要作用。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 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的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3、有很多同学在小时候得过蛀牙,大家知道蛀牙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本 36 页蛀牙的结构示意图,了解蛀牙的结构。 教师讲解:蛀牙有时也叫它虫牙,学名龋齿,是细菌性疾病。未经治疗的 龋齿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其特点是发病 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4、如何保护牙齿,才能让我们的牙齿不会成为蛀牙呢? 预设: 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少吃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酸性食品,少喝碳酸饮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了解了食物在牙齿和舌头的作 用下,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的消化。认识到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 具,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8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教学目标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哪 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 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4、知道消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养成良好 的用餐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情况,体会这两个消 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人体内部的“旅行”过程。 2、懂得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图、模拟食道和胃部工作的实验操作材料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课 的学习情况。 1、食物进入的第一个消化器官是( 口腔 )。 2、人的牙齿分为( 门齿 )( 臼齿 )( 犬齿 )。其中门齿的作用 是( 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的作用是(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的作 用是( 用来撕碎食物 )。 3、食物在口腔消化的过程中,有( 牙齿 )和( 舌头 )等等消化工 具发挥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会在口腔 中完成初步的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食物进入人体之 后,又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 续探讨食物的消化。 板书课题: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人的消化器官 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活动二: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是怎样“旅行”的呢?请大家将食物在人体各个 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左边的人体轮廓图中。 同学们画的对不对呢?出示课本 37 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 察,进一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 行”的过程。 请将我们绘出的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与科学家绘制的 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比较,看一看我们画的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学? 学生对照,并且做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体 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过程。 活动三: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教师引导:食物离开口腔之后,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食道,食物 又是怎样经过食道的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2、出示课本 38 页的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了解食道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一只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一小块馒头。 实验方法: 把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道。然后把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内, 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实验目的:体会食物在食道中的旅行过程。 实验要领: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塑料管要竖直摆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模拟我们的 食道。 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使馒头顺着塑料 管向下移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食物在塑料管内的蠕动 过程。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 4、教师小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部,食道本身 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部,当食 物进入咽喉时会触动吞咽的反复动作,这个吞咽的反复动作主要是蠕动, 以将食物吞入胃中。 活动四:模拟胃的工作 1、刚刚我们模拟了食道的工作,下面我们再来模拟胃部的工作,体会胃部 是怎样工作的。 2、出示课本 39 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看图,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塑料袋一个、一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等。 实验方法: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然后扎紧塑料 袋口部,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里的食物,观察里面的食物有什么化。 实验目的: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体会胃的作用。 实验要领:这个实验过程中,要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中的食物,一边挤 压、揉搓,一边仔细观察塑料袋里食物的变化,以此来体会人体胃部的工 作情况。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塑料袋中的食物变 化情况,体会胃部的工作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观察到的食物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胃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进入胃部以后,就会 被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胃部消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消化和 化学消化。机械消化主要是依赖胃壁肌肉的收缩运动,化学消化主要是依 赖胃液强烈的化学消化作用。我们刚才所做的反复挤压、揉搓的动作,就 是胃部的机械消化。 5、讨论交流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部这个器官带 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力, 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口腔可以把这些 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口腔中 有唾液消化酶,可以初步分解一部分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口腔的作用 是非常巨大的。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块的、坚硬的食物在口腔中, 通过牙齿的咀嚼分成细碎的、小块的食物,然后进入胃部,可以缓解胃部 的压力。 三、研讨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 食道和胃部的工作过程。 出示三条问题,全班进行研讨复习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 系?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四、健康小提示 1、出示课本 39 页下面的一段提示内容,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段 文字的主要内容。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 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咀 嚼的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健康。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 1:明白了我们的消化器官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生 2:明白了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过冷、过热和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宜食用, 并且吃的时候,食物还要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去,这是对我们 消化器官的一种保护。 生 3:通过这段提示,我明白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 程,要想了解更多,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人的消化器官,知 道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情况,同时明白了消化器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一个 器官,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保护好 我们的消化器官。 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 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力可以改变物体运 动的方向和速度。 2.了解车的发展历史,调查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3.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教学重点 通过让小车运动起来,体会力的作用。 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课件、小车、绳子、曲别针、垫圈、计时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这些物体有的是静止不动的,有的是处 于运动中的。 学生分别列举静止不动的物体和运动中的物体。 物体的状态也不是始终不变的,有的物体会从静止状态变成运动状态,有 的物体会从运动状态变成静止状态。那么怎样才能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 运动的物体静止呢?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一想并回答问题。 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以小车为例,想办法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二、聚焦 教师引导:几千年前,人类就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车,同学们,你们知道哪 些类型的车?它们都是怎样动起来的? 学生观察各种车的样式,思考它是怎样动起来的。 三、探索 活动一:让小车动起来 教师引导:接下来我们试一试如何利用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怎样利用垫 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想一想如何让小车运动起来。 全班交流,总结方法: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在桌面下方。 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活动二:拉力大小对小车运动快慢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指导:增加垫圈数量使拉力变大,用计时器记下小车运动相同距离的 时间,比较不同垫圈数量时,小车运动的时间长短。 1.标明小车运动的起点和终点,每次实验都要从起点开始,终点结束。如 何使小车在终点处停下来呢?(用手挡住小车,可以让它停止。) 2.从挂一个垫圈开始,一个一个增加垫圈,直到小车可以动起来 3.再多个多个地增加垫圈,观察小车的运动是怎样变化的。 4.记录每次垫圈的数量和小车运动的时间。 各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依据记录单和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总 结出研讨结果。 四、研讨: 问题一: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怎样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问题二: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总结: 1.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就必须对小车施加力,比如用垫圈的重力让拉小 车的绳子具有拉力,使小车运动。而我们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也必须对小 车施加阻力。就如我们实验中用手挡住小车一样。 2.垫圈达到一定数量也就是说拉力到达一定程度时,小车才会运动起来, 结合实验数据我们会发现,垫圈少,重力小,拉力就小,小车运动的慢; 而垫圈多,重力大,则拉力大,小车就运动的快。 五、拓展 提问: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预设:对足球施加力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快慢。比如用脚踢静止的足球, 启动足球,用脚踩住运动的足球时,可以使其变成静止状态。通过改变脚 施加给足球的力的大小来控制足球运动的快慢,脚施加给足球的力越大, 足球运动越快,力若小,足球便运动的慢。 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 叫反冲力。 2.懂得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就要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反冲力越大, 小车行驶得越远。 3.小组合作,动手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 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4.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 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重点 组装使用气球反冲力作为动力的小车,并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 冲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会推测,并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改变喷气管粗细和气球充气 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教学准备 大气球、小气球、打气筒、小车、粗吸管、细吸管、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方法,你还记得吗? 利用垫圈、绳子让小车运动起来。将绳子和垫圈安装在小车上,将垫圈垂 在桌面下方。运用垫圈重力,转化为绳子对小车的拉力,使它运动起来。 今天我们来尝试使用一个新的方法,同样也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当我们把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会怎样运动?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回答问题。 预设: 我们自己也可以玩一玩试一试。当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时,气球运动不是 朝着一个方向,而是胡乱变化方向的。 那么,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试一试。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的关系 教师引导:首先请同学们想一想气球喷气方向与气球运动方向有什么关系 呢? 教师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 运动方向,试着做出解释。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 实验要求: 用打气筒将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气球向下喷气时,把手放在气球上方,感受气球上升的力; 气球需要朝着上下左右不同方向喷气,仔细观察气球运动方向。 重复进行实验,将现象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然后全班进行实验交流。 教师小结:同学们,在实验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气球向下喷气时,气球所 受的力是向上的。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 力,这个推力叫反冲力。 活动二:利用气球驱动小车 教师提出要求:给气球充足气,放开气球的喷管,让小车运动起来。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让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三:改进小车,让小车行得更远 教师引导: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使小车运动。 怎样才能使气球小车行驶的更远? 学生进行预测 教师引导:利用实验证明气球的大小和喷管的粗细是否会影响小车行驶的 距离? 学生分小组做对比实验,完成记录单。 用笔标出小车起点,同一个喷管分别吹成大小不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 距离进行比较。 选择粗细不同喷管、大小相同的气球,测试小车行驶的距离。 实验研讨: 问题一:你知道气球是怎样使小车 问题二: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全班交流实验情况,各小组依据记录单的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研讨问题, 总结出研讨结果: 1.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产生了和喷气方向相反 的反冲力,小车就在这个反冲力的推动下向前运动起来了。 2.使用更大的气球,用更粗的喷管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四、拓展 在我们的生活中,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 的。我们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列举反冲力的例子,感受生活中反冲力的应用。体会到 反冲力在生产生活的运用及发挥的巨大作用。 总结:过年时燃放的烟花也是靠火药产生的反冲力飞上天空的,乌贼是靠 喷水产生的反冲力向前运动的。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查阅更多资料了解 这方面的实例。 3.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教学目标 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 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的 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皮 筋、砝码等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呢? (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那么, 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小 车。 2、出示课本 46 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段 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 1 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 2 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 3 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4、讨论: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 5、出示课本 46 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 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我们今天所做的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离 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全班交流,选择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板书在黑板上,建议大家选择使用。 3、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卷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然后使小车运动起来,分别 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得出结论。 实验要领: 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实验时注意观察,橡皮筋缠绕不同的圈数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力 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解 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5、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 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度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认识弹力 教师引导:橡皮筋产生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呢? 出示课本 47 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认识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状 时,他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7、得出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产生 的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反之,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少,橡 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短,产生的弹力就越小,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就越小。 三、研讨 1、在实验中,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来自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会 有这样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 多,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因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弹力就大,缠绕的圈数少,弹力就小。 四、拓展 1、橡皮筋的弹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是不是的,那么我们能不能 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想出方法,并且通过验证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缠 绕的圈数可以无限制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也可以无限制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个 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橡皮 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生 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动的 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4.弹簧测力计 教学目标 1、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2、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和挂 钩组成。 3、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保用注意事项,会 读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指数。 4、了解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会用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简单 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能够 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橡皮筋、硬纸板等制作 测力计的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 我们在研究运动和力的时候,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道 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看一看。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弹 簧测力计。 板书课题:4 弹簧测力计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出示课本 48 页的弹簧测力计结构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 2、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 5 个部分组成。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弹簧——测出力的大小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3、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慢慢的拉挂钩,注意观察弹簧是怎么变化的?指针是 怎么移动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慢。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弄清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力? 最大能测多大的力? 出示课本 49 页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他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顿 的名字命名的。 课本上的测力计,每一大格是 0.5 牛顿,一小格是 0.1 牛顿,最多能测 5 牛顿的力。 5、教师强调:因为测力计不同,因此不同测力计的刻度也有差异,每一大 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大的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先要 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6、试一试弹簧测力计,感受一下弹簧测力计的特点。 预设: 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示数也越大,跟橡皮筋的特点有一点相似。 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课本 49 页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0 的位置。 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2、出示几种学生读数时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哪种读数方法是 正确的。 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我们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 1 牛顿、3 牛顿和 5 牛顿,感受一下大小不同的力。 3、下面我们先来测一测提起我们的科学书需要多大的力? 教师出示科学书,引导学生看一看,并用手掂一掂,预测一下提起科学书 需要多大的力。 使用测力计测量科学书,验证我们预测的数字是否准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我们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预估一下 力的大小,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再用测力计测量出力的大小,然后完成 实验记录。 出示活动手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拉力的大小。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了解各小组测量的物体及其拉 力的大小。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 大小,懂得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的准 确,这样测出的力的大小才是比较准确的。 三、研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2、在生活中,弹力的运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活 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弹力?这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弹力,并且完成旁边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预设: 利用撑杆和海绵垫进行撑杆跳 健身球、跳水运动、蹦蹦床、弹簧、射箭、拍皮球、打羽毛球、打篮球。 吉他、二胡等乐器、橡皮筋、松紧带、弹力袜、弹力棉、拉力器、弹弓。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具有弹力的活动和物品。 四、拓展 1、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作 一个测力计,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制作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等。 3、制作方法: 第 1 步,在纸板中间用剪刀剪去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间。 第 2 步,在中间的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钩, 用来挂被测物。再用一个形状为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与橡皮筋的连 接处,当作指针。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 4、学生试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 5、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简易测力计,并用测力计来测一测力的大小,看看 准确度。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测力计,知道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是利用弹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5 运动与摩擦力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 力,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2.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懂得滚动时 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3.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 的巨大进步。 教学重点 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懂得滚动时所 受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教学难点 研究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与不同运动方式的物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纸盒、绳子、小木棍、轮子、曲别针、垫圈、木板、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件演示皮球在地面上滚动的情景,引导思考:皮球在桌面滚动过程中,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皮球在滚动时与桌面发生摩擦,摩擦时会产生一个阻碍皮球向前运 动的摩擦力,使皮球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 教师引导:皮球会慢慢减速,直到最后停下来,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今 天我们就来研究摩擦力的问题。 板书课题:3.5 运动与摩擦力 二、聚焦 出示图片 引导:当我们看到雄伟的古代建筑时可曾想过,古人在没有大型机械的情 况下,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 人们在搬运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怎样才能减少这种摩擦力 呢? 三、探索 活动一:探究物体滑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在一硬纸盒中放入橡胶棒等“重物”。借助垫圈的重力来拉动它在平面上运 动一端距离,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相当于它受到的摩擦力,用垫 圈的重力拉动纸盒,所以刚好使纸盒运动时的垫圈数就代表它受到的摩擦 力。记录下垫圈数量。实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活动,模拟搬运重物,探究硬纸盒直接放在木板上搬运时的摩 擦力。 操作要求:在一硬纸盒中放入一些“重物”,将纸盒放在木板上,在纸盒连 接的绳子的另一端挂钩上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在活动手册 上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活动二:探究物体利用“滚木”时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实验会不会有所变 化呢? 学生分小组活动,在纸盒的下方放几只笔或筷子等作“滚木”,当纸盒开始 运动时,记下垫圈数量。 活动三:探究物体滚动时所受的摩擦力 教师引导:有没有办法比滚木更好更省力呢? 全班交流,讨论方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给纸盒安上轮子,往托盘中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 运动时,记录下垫圈数量。 研讨 问题 1:通过三次实验,你知道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吗?哪一种方式搬运重 物产生的摩擦力最小? 问题 2: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 总结 1.三种情况比较,安装轮子搬运重物的垫圈数最少,即受到的摩擦力最小, 因此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 2.自行车轴承,车轮与轴之间使用滚珠,从而减小摩擦力,骑车时更省力, 而且使用寿命也更久。而鞋底为了防滑,需要增大摩擦力。 四、拓展 各种交通工具都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呢? 出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的图片 气垫船以空气在船只底部承托,行驶时船身自水面抬升而起,大幅减小船 体与水面的摩擦力。 磁悬浮列车由于磁力使之悬浮在空中,行走时无须接触轨道,也减小了轨 道对车身的摩擦力。这两种交通工具使用不同技术方式都减小了摩擦力。 3.6 运动的小车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懂得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3.认为到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 同,速度越大,能量越大。 4.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 中。 5.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并且物体运动 的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认识到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并且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同,具有的 能量也不同。 教学准备 音叉、斜面、木块、纸带、软尺、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落下的锤子砸碎了玻璃 想一想,飞行的子弹为什么能击穿物体?奔腾的江水为什么能驱动水轮转 动?踢飞的足球为什么能把玻璃打碎? 预设:这些运动的物体都具有了能量。 二、聚焦 同学们,刚才这组图片中,运动的物体都产生了能量,这些能量影响了其 他的物体。那么运动的小车也有能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 问题。 板书课题:3.6 运动的小车 三、探索 活动一:敲击实验,感受运动物体的能量 1、出示课本 54 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两幅插图的内容,并 读一读上面的相关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2、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3、实验方法: 第 1 次用橡皮锤轻轻的敲击音叉。 第 2 次用橡皮锤重重地敲击音叉。 4、实验要求:分别仔细听两次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说一 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5、实验要领: 两次敲击音叉是不一样的,第 1 次是轻轻地敲,第 2 次是重重地敲。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 感受两次敲击给音叉带来的不同效果。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叉, 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响,用 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9、为什么轻轻地敲击音叉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呢? 因为轻轻的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小,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 而重重地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大,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活动二:撞击实验 1、教师引导:既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那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和其能量 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用实验探究。 2、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块。 3、实验要求: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4、实验注意点: 释放木块时,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者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用小旗 或者其他标志去标记木块被撞击后的位置。 测量距离,记录数据,每次实验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5、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撞击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并通过小组讨论 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撞击实验,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小车释放时的位 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离就 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三、研讨 1、刚刚我们进行了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那么橡皮锤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 具有能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橡皮锤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产生震动,可以知道橡皮锤具有能量。 小车从高处释放,滑下来后撞击木块,使木块被撞后向前滑行了一段距离, 可以看出小车具有能量。 2、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能量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小,产生的能 量越小。 四、拓展 1、出示课本 55 页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 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 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等等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存储在 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物体就不会工作。 能量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也存在能 量。 7 设计制作小车(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 动力的小车,使他能在 5 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通过观察各种小车的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然后根据要求设计方案, 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手 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车 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学过程 一、明确问题 教师引导:人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动力不同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务。 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 板书课题:7 设计制作小车(一) 二、明确任务 1、出示课本 56 页的活动任务,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的任务。 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并使它能在 5 秒内 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解读任务 找出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动力、5 秒内、把橡皮运输一米远。 3、明确要求 出示课本 56 页的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小车的要求。 车身长度不超过 25 厘米。 用橡皮筋或者气球做动力。 只能使用提供的材料。 出示图片,了解提供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交 水、吸管、胶带、气球。 4、了解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 1 步,明确问题。 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 2 步,制定方案。 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定最优方案。 第 3 步,实施方案。 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第 4 步,评估与改进。 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 改进。 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三、制定方案。 1、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教师引导: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小组同学之间 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小组分工和各个成员的任务,然后填写在活动手册 的记录表上。 2、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教师引导:要想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我们首先要观察小车,了解 小车的结构。 出示一部分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小车的结构。 各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交流小车的结构,并且填写好课本57 页的“小车的 结构”记录表。 预设: 小车的结构 结构 车架 车身 车轴 轮子 特点和作用 支撑,固定 美观,载人 坚固,耐用,摩擦力小 滚动,摩擦力小 3、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提出小车设计的要求: 明确小车的动力方式 明确小车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明确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明确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教师强调:在绘制设计图时,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位绘制 出小车的设计图,并且在设计图中能够标注出小车主要部分的尺寸,这样 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小车的结构。 学生分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然后绘制出小车的设计 图。 四、展示 1、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绘制出的小车设计图,并且详细讲解自己的设计 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肯定小车设计中的优点,并且适当的提出自己 的改进意见。 2、学生再次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再次讨论交流,完善好本小组的小车设计 图。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的了解了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及要求,并且通 过各小组的同学的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了本小组的设计 图。下一课我们将根据各小组的设计图来制作小车。课后请大家准备好制 作小车所需要的材料。 8 设计制作小车(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合作分工,根据绘制的小车设计图,动手制作小车。 2、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小车,测试并改进小车,使自己制作的小车更加完 善。 3、全班交流,对各小组设计的小车进行评估,各小组根据评估情况反思设 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小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根据绘制的设计图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和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发现小车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学准备 制作小车的各种材料、测试并改进小车的记录表、评估方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并且绘制出了手车的设 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根据设计图,制作我们的小车。 板书课题:8 设计制作小车(二)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小车 1、出示制作小车的步骤 确定组装步骤 选择材料和工具 加工材料组装 调试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制作小车的步骤分小组活动,按照分工开始制作小车。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车制作的情况,用相机做一些指导。 活动二:测试并改进小车 1、各小组的小车初步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各小组制作的小车。 小车制作好了,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测试,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下面 请同学们对本小组的小车进行测试并改进。 2、出示课本 58 页“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并改 进小车”记录表对小车进行测试,改进。 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不能走直线 气球小车吹气 时间太短 橡皮筋打滑 活动三:评估与改进 可能的原因 车轴不正 气球中的气不足或者气球 太小,驱动力太小 摩擦力过小 解决方案 调整橡皮筋 加橡皮筋 打足气球里的气,或用两个 气球,加强驱动力 把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增 加摩擦力 小车动力不足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1、教师引导:经过大家的制作和测试与改进环节,相信每个小组的小车都 很完善,下面我们对各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 2、出示评估标准,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小车的评估标准。 3、引导学生从小车设计、小车制作、小车功能、团队分工合作、展示讲解 等五个方面,对各小组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估,然后打分,评选出班级小车 制作的优胜小队。 4、根据评估的情况,各小组再次反思小车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进一步改进 本小组的小车。 三、课堂总结 1、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引导: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根据提出的要求制作出了小车。通过 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同学们分享的吗? 预设: 同小组同学之间合作分工非常重要,不然会一团糟,每个人不知道做什么, 也不知道怎么做。 材料要准备很充分,不能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缺这个,少那个。 小车的设计方案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决定了小车的制作,因此,要想制作 出完美的小车,完美的设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小组的小车虽然设计制作的不是很完美,但是经过测试和改进之后, 我们的小车也非常好,也能够达到本次活动的要求,所以小车后期的改进 也很重要。 2、教师总结 在这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好,能够与他人合作, 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积极反思,使本小组的小车设计的更加 完美。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败,不过工程师不会将不成功的模 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够根据其中发现 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我们班的同学能够向 工程师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的完善。这样, 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工程师。 课 题 1.1 听听声音 课时 日期 1、懂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 我们却总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并且能够从声音那里获得很多信息。 2、听一听周围的声音,能够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学会描述自己听 教学目标 到的声音。 3、了解有关声音的知识和相关问题,与同学进行交流。 4、听一段简单的乐曲,识别乐曲中的音符,说一说他们的高低顺序。 听一听周围的声音,分辨出这些声音的来源,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 教学重点 述这些声音,了解一些与声音相关的知识。 教学难点 能够识别声音,并能够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各样的声音的音频资料、《闪烁的小星星》音乐等。 教 学 过 程 导入新课 出示小诗 小河流水哗啦啦,风吹树叶响沙沙, 雨滴落下滴嗒嗒,鸟儿唱歌叽喳喳, 青蛙开心叫呱呱,娃娃拍手笑哈哈。 学生自由读一读,体会诗歌中的声音。 教师引导: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时时刻刻都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对 于这些司空见惯的声音,我们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 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为什么各种声音都是不同的呢?从今天开始,我 们就来学习第一单元,来探究声音的奥秘。 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听一听各种各样的声音。 板书课题:1 听听声音 活动一:听声音,说来源 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声音呢? 学生说一说自己听到过的各种各样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不一样的,他们有的是动物的叫声,有的是自然界的声音, 还有的是人类生产活动发出的声音,下面请大家来听一听这些声音是什 么声音? 旁 注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二)74-155页 教师相机播放一些声音的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听一听,并说一说这些声 音是什么声音?是谁发出来的? 活动二:听声音,说声音 同学们,我们刚才列举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了这些声音的来源,那 么我们听到的这些声音是一样的吗?你能描述听到的声音吗? 出示课本上描述声音的词汇:高、低、强、弱、悦耳、刺耳 除了课本上的这些描述声音的词汇之外,你还能列举出哪些描述声音的 词汇呢? 粗、细、低沉、尖细、短促、悠长 出示课本第 3 页上面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学习怎样描述声音? 下面就请大家描述一下你所听到的声音。 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声音,引导学生描述。 预设: 瀑布声——响亮,震耳欲聋,永不停息。 广场舞——节奏感强,很响亮。 女孩子说话的声音——婉转,清脆,像银铃一般。 下雨的声音: 小雨——沙沙,淅淅沥沥,滴答滴答。 大雨——哗啦啦,哗啦哗啦。 出示诗歌《秋的声音》节选 听听秋的声音, 轰隆轰隆, 是收割机割稻谷的声音。 叽叽喳喳 是小燕子和小麻雀告别的话语。 呼呼 送来阵阵扑鼻的桂花的香味。 哗哗 溪水弹起欢快的乐曲。 呱呱 青蛙唱起了优美的旋律。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的大舞台, 好好去听听 秋的声音。 活动三:忆声音,学知识 同学们,关于声音,你知道哪些知识?又有哪些相关的问题呢?下面我 们一起来交流交流。 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有关声音的知识,并提出相关的问题。 教师引导:同学们,有关声音的知识,我们将会在下面的学习中逐步的 接触到,大家提出来的这些问题也会在下面的学习中找到答案。 活动四:听音乐,辨声音 下面我们来听一段简单的音乐。 教师相机播放《闪亮的小星星》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要求:你能识 别这段乐曲中的音符吗?它们的高低顺序又是怎样的? 学生听音乐,边听边思考。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欣赏音乐《闪亮的小星星》,我们识别了乐曲 中的音符,并且说出了他们的高低顺序。 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 声音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却时时刻刻感觉到它的存在。这些声音有高 低强弱等各方面的特点。下一节课我们将一起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后,请大家仔细听一听周围的声音,查阅相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声音 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教学 反思 课 题 1.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课时 日期 1.通过弹压橡皮筋、拨动钢尺、击鼓、敲击音叉等活动探究声音是怎样 产生的。 教学目标 2.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初步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观察我们的发声器官——声带,了解声带的特点及作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持自己的想法。 课件、学生课前认真观察发声的物体,并查阅资料,初步了解声音产生 教学准备 的奥秘。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探究了各种各样的声音,知道声音有的来自于动物的叫声, 有的来自于大自然的声音,还有的是由人类活动产生的。 那么我们能够制造出声音来吗? 学生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教师引导:我们能够听到各种声音,自己也能够制造出各种不同的声音, 那么这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探索 活动一:研究橡皮筋的发声 教师出示一根橡皮筋,引导:同学们,这是一根普普通通的橡皮筋,我 们可以让他发出声音吗? 实验要求:研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实验步骤。 第 1 步:把一根橡皮筋的两端固定下来。 第 2 步:采用拉伸、按压、揉搓橡皮筋等方法,看一看橡皮筋能否发出 声音。 第 3 步:弹拨、拉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能否发出声音。 第 4 步:观察橡皮筋发出声音时橡皮筋本身的变化。 旁 注 通过实验和观察,懂得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并且寻找证据,支 学生分小组活动,探究橡皮筋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且交流讨论,完成 实验报告。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出示各小组的实验报告,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拉伸、按压、揉搓橡皮 筋,都不能使橡皮筋发出声音,而轻轻地弹拨橡皮筋,横向拉动橡皮筋, 橡皮筋就能够发出声音,并且橡皮筋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会颤动,由此我 们可以得出结论:橡皮筋的声音是由于橡皮筋的振动产生的。 活动二:研究物体是怎样发声的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研究了橡皮筋是怎样发声的,下面我们继 续来观察几种正在发声的物体,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发出声音的。 出示课本第 5 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图片一:轻轻拨动钢尺,让钢尺发出声音。 图片二:轻轻的击鼓,让鼓发出声音。 图片三: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各小组分别按照以上三幅图的做法,轻轻拨动钢尺、轻轻的击鼓、敲击 音叉,并仔细观察这三种物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同时用手轻轻地触摸 这些还在发出声音的物体,看看有什么感觉。 学生分小组活动,仔细观察钢尺、小鼓和音叉是怎样发出声音的?并用 手轻轻触摸还在发声的钢尺、小鼓和音叉,看看有什么感觉。 全班交流,预设: 生 1:我发现这三种物体在发出声音的时候,他们本身都在振动。 生 2: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生的小鼓时,发现小鼓在振动。 生 3:我用手去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叉时,发现音叉也在振动。 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践活动,我们发现钢尺、小鼓和音叉 在发声的时候,本身都在振动。由此可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板书: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三、研讨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产生。那么,你们 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有哪些证据可以支持你的想法? 全班交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我们从上面实验的橡皮筋、钢 尺、小鼓和音叉发出声音时,他们本身在振动。从这些证据中,可以得 出这样的结论。 问题:猜测一下,吹竖笛的时候是什么在振动呢? 教师出示学生吹竖笛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一段竖笛吹奏的乐曲。 四、拓展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人类可以通过嘴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我 们是怎样发声的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发声器官。 出示课本第 5 页下面的一幅图片以及旁边的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 文字并仔细观察这幅图片,了解人类的发声器官——声带,体会声带发 声的原理。 教师指导学生把手轻轻的放在喉结处,然后大声的说话,认真的感觉声 带的振动。 五、课堂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 些发声的物体在发声时,本身就会振动,从而产生声音,而我们人类能 够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 ——声带。那么,声音又是怎样传播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们下一课 继续探讨。 教学 反思 课 题 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课时 日期 1、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声音会向四面八方传播。 2、通过实验探究,懂得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而在真空 教学目标 环境中是不能传播的。 3、能够根据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制作一个“土电话”,并试一试, 感受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 能够通过实验证明声音可以在液体、气体和固体中传播。 教学准备 课件、小鼓、玻璃罩、闹钟、水槽、音叉、一次性纸杯、线绳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教师在讲台上敲击音叉,问:同学们,你们能听得到音叉的声音吗? 所有的同学都回答:能听到。 2、教师引导:老师敲击音叉的时候,坐在教室里的所有同学,无论坐在 哪个位置,都能听到音叉的声音。这音叉的声音是如何从讲台这边传到 教室的每一个的位置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传播。 3、板书课题: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二、探索 要想研究这个问题,我们仍然要通过几个小实验来完成。 实验一:声音的传播与空气 1、出示闹钟,教师将闹钟的闹铃打开,引导学生听一听。 出示一个玻璃罩,引导:下面我们把这个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 罩里,想一想,我们还能听到声音吗? 学生预测:仍然能够听到 听不到 2、教师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引导学生再仔细听一听:我们还 能听到闹钟发出声音吗?闹钟的声音有没有变化呢? 预设: 闹钟的声音有了变化,声音由强变弱,由大变小,最终没有声音。 特别说明:此处用抽气筒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会因为操作的问题,玻 璃罩内的空气不会抽取干净,因此才会听到闹钟的声音,不过闹钟的声 旁 注 音会减弱减小。 3、教师引导:当我们把正在发出声音的闹钟放到玻璃罩里,并且把玻璃 罩里的空气全部抽掉,就会发现闹钟的声音由大变小,由强变弱最后, 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这说明什么呢? 预设: 这说明声音的传播是与空气有关系的,没有空气或者空气变得稀薄,都 会影响声音的传播。 实验二:声音的传播与固体 1、出示实验要求: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一听其他同学在桌子另一 端轻轻抓挠桌面的声音。并比一比这样听到的声音,与耳朵不贴在桌面 上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 2、教师强调实验的要领: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教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实验效果更加明显。 这个实验是一个对比实验,一位同学用手轻轻的抓挠桌面,另一位同学 先将耳朵贴在桌面上仔细听,然后耳朵不贴在桌面上再听一听,比较一 下听的效果,从而得出结论。 3、全班同学认真进行实验操作,这个实验可以进行多次,同桌的两位同 学可以轮流操作。 4、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的过程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大家的实验操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声 音的传播与固体有关系。 板书: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 实验三:声音的传播与液体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通过实验,证明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和固体都有 关系,声音能够在气体和固体中传播,那么,声音能不能在液体中传播 呢?下面我们继续通过实验来证明。 2、实验材料:音叉、盛水的水槽。 3、实验方法: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观察水面的变化,再将音 叉浸入水中,将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听,看是否能听到音叉发出的 声音。 4、出示课本第 7 页的插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实验方法。 5、实验要领:击打音叉要用力,这样效果会更好。击打音叉后,要立刻 用音叉接触水面,仔细观察水面的变化。 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微弱,我们要把耳朵紧贴在水槽边仔细的听,同时教 室里要保持安静,这样才能得出实验结果。 同小组的同学要互相合作,每个人可以多体验几次。 6、学生分小组活动,进行实验操作,然后交流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的情况,并且纠正实验中的不当之处。 7、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 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三、研讨 1、刚刚我们通过三组实验探究了声音的传播与气体、固体和液体之间的 关系。声音究竟是怎样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呢?声音在传播的 过程中又借助了什么物质? 2、出示课本第 8 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 物体在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物质的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 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 3、情境题 (1)有人说:宇航员在太空工作时,是听不到声音的,需要借助电子通 讯设备才能进行沟通。这句话对不对?为什么? 这是对的。因为太空中空气稀薄,声音无法传播。因此,宇航员只能借 助电子通信设备才能进行沟通。如果我们到月球上去,会发现月球上是 没有一点声音的。 (2)小刚说:他游泳的时候在水下也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 小刚没有说错,在水下确实能听到岸上的人说话的声音,因为声音可以 在空气和水中传播。 四、拓展 1、引导:既然声音能够通过固体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土电话”试 一试。 2、实验材料:一次性纸杯、线绳 3、操作方法:在一次性杯底钻个小孔,用绳子把两个一次性纸杯连起来, 这样一个“土电话”就完成了。 4、出示课本第 8 页的最后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土电话” 的制作方法。 5、学生分小组合作制作“土电话”。 6、全班展示制作好的“土电话”。 7、教师:同学们的“土电话”制作好了,想不想用我们制作的“土电话” 来试一试呢。 组织学生到空旷的操场上用同学们制作的“土电话”来打电话,试一试 “土电话”的效果。 8、教师:同学们,刚刚我们试验了自己制作的“土电话”,效果怎么样 呢? “土电话”为什么能够传播声音呢?大家知道“土电话”的制作原理吗? 9、教师小结:“土电话”之所以能够传播声音,是因为声音能够在固体 中传播的原理。 课堂总结 这节课通过实验,我们懂得了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并 且根据声音能够在固体中传播的原理,我们制作了“土电话”。那么,我 们又是怎样听到声音的呢?下一课我们将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教学 反思 课 题 1.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课时 日期 1、观察耳朵的结构图,了解人耳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知道鼓膜的特点,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学目标 3、通过学习,知道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的耳朵,了解我们是怎样听 到声音的。 教学重点 了解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知道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耳朵结构示意图、模拟鼓膜振动的实验材料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同学们,上课了,请大家仔细听一听,现在我们听能够听到哪些声音? 学生仔细聆听我们周围的声音。 预设: 风声、雨声、呼吸声、读书的声音、老师讲课的声音、走廊上有人走路 的声音、远处马路上的汽车喇叭声等等。 这些声音有的近,有的远,有的大,有的小,他们通过空气传播到我们 的耳朵里,那么,耳朵又是怎样使我们听到这些声音的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二、探索 教师引导:大家都知道,我们是通过耳朵来听到声音的,那么我们的耳 朵是由哪些部分组成?每个部分又有什么特点?发挥哪些作用呢? 活动一:观察耳朵结构图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耳朵结构图,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耳朵的结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补充有关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等一些方面的知识。 人的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 人的外耳就像一个隧道,声音通过这条隧道到达鼓膜。 鼓膜很薄,而且有弹性,即使是轻微的声音,它都会产生震动。 人的耳朵从外到内,分别是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 神经。 旁 注 活动二:探究耳廓的作用 教师引导:同学们,大家知道耳廓吗?用手摸一摸自己的耳廓。 我们的耳廓又有什么作用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用纸卷一个喇叭,用这个“纸喇叭”听一听微弱的声音,然 后拿掉“纸喇叭”再听一听。 实验要求: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实验要领:本次实验是一次对比实验。第 1 次是用“纸喇叭”听微弱的 声音,第 2 次是去掉“纸喇叭”再听一听这个微弱的声音。每次实验的 声音都要小一点,而且声音一样大。 全班分小组进行实验,注意比较两次听到的声音有什么不同。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对学生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两次听到的实验有什么不同。 预设: 使用“纸喇叭”听微弱的声音,可以听得很清楚,拿掉“纸喇叭”再听 一听,发现声音很微弱,听不清楚。 交流讨论: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耳廓在听到声音这个方面 起着怎样的作用呢? 人类的耳廓有着特殊的用途,不仅可以收集声音,而且可以将过大的声 音进行折射,起到保护耳朵的作用。 活动三: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引导:人们利用耳朵听到声音,其中鼓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下 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鼓膜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 10 页上面的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这两幅图上 方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操作方法及实验要求。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一块布、橡皮筋、音叉等等。 实验方法: 第 1 步:如图所示,先把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用橡皮筋固定,模拟鼓 膜。 第 2 步:在鼓膜的上面放上少量的碎纸屑。 第 3 步:用音叉等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在鼓膜的上方制造强弱不同、远近 不同的声音。 实验要求:观察鼓膜是否发生震动,并且在记录表中记录观察结果。 实验要领:这块布蒙在透明塑料杯口,是为了模仿耳朵鼓膜。在鼓膜的 上方用音叉制造强弱不同、远近不同的声音,同时要仔细观察鼓膜是否 发生震动。检验鼓膜是否发生振动的标准就是看碎纸屑有没有在鼓膜上 振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探究鼓膜的作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说一说自己得出的结论。 教师小结:当我们敲击音叉的时候,音叉发生振动,引起空气的振动, 空气的振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 出示课本第 9 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耳朵工作的原理。 物体的振动带动了周围空气的振动,空气的震动又引起鼓膜的振动,听 小骨可以将振动传达到内耳,并刺激听觉神经产生信号,大脑接收到听 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就感受到了声音。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人耳的结构和功能有哪些新的认识?你认为鼓 膜的作用是什么? 耳廓与“纸喇叭”在聚集声音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你能解释医生用的听诊器是怎样工作的吗? 听诊器里面有两个振动片,人体器官振动时发出的声音,通过听诊器的 传送,直接传送到医生的耳朵里,听诊器利用的就是声音在固体中传播 的原理。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人耳的结构和功能,知道了我们是怎样 听到声音的。不过,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是不一样的。下一 节课,我们将来探讨声音的强和弱,请大家课后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1.5 声音的强与弱 课时 日期 1、通过学习,知道人们通常把轻重不同的声音称为声音的强弱。 2、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目标 3、知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重点 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尺、木架、橡皮筋、鼓、音叉、支架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出示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体会安塞腰鼓震耳欲 聋的声音,雄伟壮观的气势,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引导:看着安塞腰鼓,听着安塞腰鼓的声音,不禁让人热血沸腾。 再出示小雨沙沙声,引导学生听一听,体会小雨若有若无的沙沙声。 为什么安塞腰鼓让人听了热血沸腾,而小雨听起来却若有若无?同样是 声音,为什么有的声音强?有的声音弱?声音的强弱又是怎么形成的 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声音的强弱。 板书课题:5 声音的强与弱 二、探索 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声音的强与弱,我们还是通过几个小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钢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 出示课本 11 页的下面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了解实验操作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像图中那样,将一把钢尺的一部分伸出桌面,大约 20 厘米, 用一只手压住钢尺的一端,另外一只手拨动钢尺的另一端,先轻轻拨动 钢尺,再用力拨动钢尺。 实验要求:轻轻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 动的?再用力拨动钢尺,听一听钢尺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是怎样振动 的?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它的振动幅度有什么关系? 旁 注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振动幅度大小与声音强弱的关系,懂得物体的振动 实验要领:做这个实验,一定要注意观察,注意比较轻轻拨动钢尺和用 力拨动钢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钢尺的振动 幅度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再思考钢尺发出的声音和钢尺振动幅度之间 的关系。 学生按照要求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且思考问题,得出实验 结论。 交流,学生说一说实验现象,交流实验结论。 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当我们轻轻拨动钢尺的时候, 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小,并且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而当我们用力拨动钢 尺的时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很大,并且振动幅度也很大,可见,钢尺发 出的声音的大小与钢尺的振动幅度是成正比关系。 实验二: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和振动幅度的关系 出示固定好的橡皮筋架子,引导:与拨动钢尺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用不 同的力量拨动这根橡皮筋的时候,它发出的声音是不是一样的呢?橡皮 筋发出的声音与它的振动幅度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用不同的力度拨动橡皮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 声音,观察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思考橡皮筋的声音与振动幅度之间的关 系。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教师小结: 这个实验与我们刚才第 1 个钢尺的实验是一样的,用力拨动橡皮筋,橡 皮筋就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大,相反,轻轻拨动橡 皮筋,橡皮筋就会发出很小的声音,而它的振动幅度也很小。 实验三:鼓声的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的关系 通过钢尺和橡皮筋的实验,我们发现钢尺和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大小与他 们的振动幅度有关系,而且是成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大, 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我们平常敲的鼓是不 是也是这样? 出示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引导学生看一看,用力敲大鼓的视频,听一听 鼓的声音,观察鼓面的振动幅度。 再播放一段敲小鼓的视频,引导学生听一听鼓的声音,仔细观察鼓面的 振动幅度。 全班交流:鼓的声音与鼓面的振动幅度之间有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 预设: 鼓的声音大小与鼓面的振动幅度是有关系的,鼓面振动幅度越大,声音 越大,鼓面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小。 三、研讨 教师引导:刚刚我们通过三个实验了解了声音的大小与振动幅度之间的 关系?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预设: 声音的大小、强弱与振动幅度之间存在着正比关系,振动幅度越大,声 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除了以上三个实验之外,我们还能举出哪些事例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 振动的幅度有关呢?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列举出相关的事例来证明声音的强弱与物体 振动幅度有关。 预设: 出示课本第 12 页下面一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做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声音的强弱与物体振动幅度之间 的关系。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强弱,了解了声音的强弱是怎么形成的,知 道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表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声音除了有强弱之外,还有高低之分, 下一节课我们来研究声音的高与低,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1.6 声音的高与低 课时 日期 1、知道声音有高有低,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 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2、通过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等实验,探究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 教学目标 的。 3、通过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来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钢尺振动 之间的关系。 4、学会小组之间的合作探究与讨论交流,懂得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程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声音高低的变化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铝片琴、口琴、钢尺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教师分别播放高高的声音和低低的声音,引导学生区分这两种声音的不 同之处。 教师引导:我们周围到处存在着声音,这些声音有的高,有的低,这些 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6 声音的高与低 二、探索 声音的高和低,究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呢?下面我们同样通过实验操作, 探究这个问题。 实验一:敲击铝片琴 出示铝片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铝片琴的结构,说一说铝片琴的特点。 提出实验要求,了解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高低不同 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与铝片琴的结构有什么关系。 实验要求:思考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些高低不同的声音与 铝片琴的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小组实验,敲击铝片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仔细观察, 旁 注 通过敲击铝片琴、吹奏口琴、不断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等实验,探 并讨论高低不同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一般情况下,铝片琴的铝片越短,发出的音量越 高,铝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也就是说,铝片琴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与铝片的长短有关。 实验二:吹奏口琴 教师引导:铝片琴的声音高低与铝片的长短有关,那么口琴声音的高低 又与什么有关系呢? 出示口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口琴的簧片。 教师师范吹奏口琴,使它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引导:口琴声音的高低 与口琴中的簧片有什么关系呢?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口琴的簧片越长,发出的音量越低,簧片越短, 发出的声音越高。也就是说,口琴声音的高低与簧片的长短有关。 实验三:探究钢尺的声音高低与钢尺振动的快慢之间的关系 教师出示一把钢尺,提问:同学们,当我们弹拨钢尺的时候,可以不断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当我们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弹拨钢尺的时 候,钢尺发出的声音又有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 题。 探究的问题:不断的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并弹拨钢尺,观察钢尺发 出的声音会有什么改变?振动的快慢有什么变化? 实验要求: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也就是说钢尺振动部分的长度, 可以选择 5-6 厘米、10-11 厘米、15-16 厘米、20-21 厘米,再按照钢尺 振动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确定能清晰的听到 4 种高低不同 的声音,如此反复实验三次以上,再用“高”“较高”“较低”“低”进行 记录和描述。 实验要领: (1)要先确定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我们这里设计的是4 种长度,分别 是 5-6 厘米、10-11 厘米、15-16 厘米、20-21 厘米。 (2)要按照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依次进行实验。 (3)每种情况反复进行三次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 (4)在实验的过程中,注意听一听钢尺声音的高低和钢尺振动的快慢。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指导。 全班交流 出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及本小组得出的实验结 论。三、研讨 1、从钢尺振动长度与声音高低实验的记录表和柱形图中,你能发现声音 高低与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吗? 从实验记录表以及柱形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钢尺振动得越快,发出的声 音越高,钢尺振动得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2、通过以上三个实验,你认为发声物体的声音高低变化有怎样的规律?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课本第 15 页下面的三幅图,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这三幅图中的 物体有什么特点? 图 1:音叉长短不等 图 2:管子粗细不等 图 3:铜钟大小不等 请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推测它们发出的声音高低将会怎样变化,并说一 说理由。 预设: 图 1 中音叉越短,发出的声音越响;音叉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图 2 中钢管越细,发出的声音越高;钢管越粗,发出的声音越低。 图 3 中铜钟越大,发出的声音越低;铜钟越小,发出的声音越高。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可 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物体振动的越 慢,发出的声音就越低。我们知道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那么 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让发声物体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下节课我 们将试着让琴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1.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课时 日期 1、知道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出高低不同的 声音的。 教学目标 2、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小组合作,研究弦的音高与哪些 因素有关。 3、认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树立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和观念。 教学重点 选择一种弦乐器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 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种弦乐器、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出示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乐器,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这 些乐器有什么共同点?(这些乐器都是弦乐器,都依靠弦的振动发出声 音。) 2、播放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等弦乐器的音乐,引导学生欣赏。 3、教师引导:像二胡、小提琴、吉他、古筝这一类乐器是靠弦的振动发 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那么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今天我们就来探 究这个问题。 4、板书课题: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二、探索 1、教师引导:要想探索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就要小组合作, 依靠大家的智慧和力量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2、第 1 步:选定一种弦乐器,讨论要解决的问题。 各小组讨论商量,选定一种弦乐器作为本小组的研究对象。 讨论交流本小组要解决的问题: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 3、第2 步:预测哪些因素可能会影响弦的音高,推测音高变化可能存在 的规律。 旁 注 教师引导: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弦的音高呢?下面请同学们来做一个预 测。 预设一:弦的粗细 预设二:弦的松紧 预设三:弦的长短 弦的音高与弦的粗细、松紧、长短究竟有没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进一步来预测。 出示学生活动手册“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各小组进行预测,并填写好“音高变化预测”这一栏的内容。 4、第 3 步:在弦乐器上反复试弹,验证预测。 教师引导:我们对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有怎样的关系?都做了预 测,下面我们就一一的对这些预测进行验证。 各小组对本小组的预测进行验证,填写好“琴弦与音高的关系记录表”。 5、第 4 步:设计能让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引导:刚刚我们初步验证了琴弦与音高的关系,下面请同学们设计能让 弦的音高发生连续变化的方案。 预设: 方案 1:手指在一根琴弦上移动,使琴弦振动的部分越来越短,识别音 高的变化。 方案 2:调节这根弦的松紧程度,识别音高的变化。 方案 3:手指在多根琴弦上连续移动,识别音高的变化。 学生分小组继续验证这些方案,进一步探讨琴弦的音高与什么因素有 关? 6、第 5 步:修正方案,并在弦上试弹,寻找影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学生继续验证这些方案,并进一步修正,在琴弦上试弹,进一步寻找影 响弦的音高的因素。 7、第 6 步:全班交流,并阐明自己的观点。 预设: 生 1:弦的音高与振荡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生 2:弦的音高与琴弦的松紧有关,琴弦调的越紧,震荡频率就越高, 音调也就越高。 生 3:弦的音高与琴弦的距离有关,固定琴弦的两端距离越近,振荡频 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生 4: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有关,琴弦越细,震荡频率越高,声调也 越高,相反,琴弦越粗,震荡频率越低,音调也越低。 三、课堂总结 1、播放一段弦音乐,引导学生听一听,进一步体会弦乐器发出的高低不 同的声音。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弦的音高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弦 的音高与弦的频率、琴弦的距离、粗细、松紧都有一定的关系。了解了 这些,我们就可以来制作小乐器。下一节课,我们就来动手制作我的小 乐器,请大家准备好制作乐器的材料。 教学 反思 课 题 1.8.制作我的小乐器 课时 日期 1、复习弦乐器发出声音的秘密,进一步了解弦乐器发出高低不同声音的 原理。 2、能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自己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 教学目标 3、在班级中展示自己的小乐器,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发现小乐器的优点, 并加以改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动手和动脑的能力。 引导学生根据弦乐器发出声音的原理,动手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 教学重点 加以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一种简单的小乐器,并且展示自己制作的小乐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制作简单小乐器的材料等。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旧课 1、声音的强弱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物体 振动的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2、声音的高低与什么有关系? 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的越快,发出的声音就越高, 物体振动的越缦,发出的声音就越低。 3、弦的音高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弦的音高与琴弦的粗细、松紧、长短有关,琴弦越粗、越松、越长,琴 弦的音高越小,反过来,琴弦越细、越紧、越短,琴弦的音高就越大。 4、教师引导:我们了解了声音的高低强弱与什么有关,探究了乐器发出 声音的秘密,知道了乐器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不想 自己动手来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呢? 5、出示各种各样的以前的同学制作的小乐器,激发学生制作乐器的欲望 旁 注 和兴趣。 6、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一个简单的小乐器吧。 7、板书课题:8 制作我的小乐器 二、制作我的小乐器 1、第一步:设计制作方案,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讨论制作小乐器,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用什么材料制作小乐器?怎样让这些材料方便的发出声音? 第二,怎样让我们的小乐器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全班分小组活动,各小组成员讨论交流,确定本小组的制作方案,并且 画出制作的小乐器的示意图。 2、第二步:根据自己的设计,一边制作,一边修改,制作完成后,试一 试自己的小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 教师强调:我们制作好的小乐器,一定要动手试一试,看一看自己的小 乐器能否发出有规律的高低不同的声音,只有这样,我们的小乐器才算 是初步成功。 学生分小组动手制作自己的小乐器,一边制作一边修改,不断的完善自 己的小乐器。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制作乐器的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3、第三步:全班展示 教师出示课本第 19 页下面的三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 制作的三种小乐器。 全班分小组展示本小组制作的乐器,并且介绍自己的小乐器,其他同学 认真观察,并听一听小乐器奏出的乐曲,提出修改意见。 4、第四步:学生分小组改进本小组的乐器。 三、班级演奏会 教师引导:经过我们的合作和努力,我们制作出了比较完美的小乐器。 下面我们就来开一个班级演奏会,请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带着本小组 制作的乐器,上讲台给大家演奏一段乐曲。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第一单元进行了一个复习回顾,同时还 利用第一单元所学到的知识,与同学合作制作出了一个比较完美的小乐 器。同学们,到今天为止,我们第一单元学习结束。希望大家课后仍然 能够注意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倾听我们周围的声音,进一步探索声音 的奥秘。 教学 反思 课 题 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课时 日期 1、初步懂得我们的身体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呼吸和消化,呼吸和消化对于 我们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2、感受呼吸的过程,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3、观察人体呼吸器官图,初步了解我们人体的呼吸器官。 教学重点 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感受呼吸的过程,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呼吸的有关知识,体会呼吸对我们身体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呼吸器官图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教师引导:我们无论是走路、玩耍,还是学习、睡眠,我们的身体都 在和外界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那么我们的身体又是怎样和外界进 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的呢?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第二单元——呼 吸与消化。 2、呼吸和消化对于维持我们的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天这节课,我们 先来感受我们的呼吸。 3、板书课题:1 感受我们的呼吸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认识呼吸器官 教师引导:无论白天还是夜晚,我们都在呼吸,不间断的呼吸成为我们 的重要活动,那么,我们的呼吸是怎样进行的呢? 出示呼吸器官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人体呼吸器官的组成。 呼吸器官主要有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成。 活动二:感受呼吸的过程 1、什么是呼吸?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2、吸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做吸气的动作,感受一下吸气的过程,反复进行三次。 旁 注 指生说一说吸吸气时的感受。 教师引导:吸气时,含有氧气的空气就会进入我们的肺。 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自己的肋骨上,深深的吸一口气,然后感受胸的变化。 再引导学生把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吸一口气,感受腹部的变化,然后说一 说此时的感受。 出示资料 吸气是含有氧气的空气由鼻腔或口腔进入气管,再进入肺的过程,此时 胸腔扩张,腹部收缩。 学生再次做吸气的动作,感受吸气的过程和人体身体的变化。 3、呼气的过程 引导学生深深的呼一口气,然后初步说一说呼气的感受。 感受呼气的过程 指导学生把手放在肋骨上,然后深深的呼一口气,感受胸的变化,再把 手放在腹部,深深的呼出一口气,感受一下腹部的变化。 出示资料 呼气,是交换后的空气由肺部到气管,再由鼻腔或口腔呼出的过程,此 时胸腔收缩,腹部放松。 学生再次做呼气的动作,进一步感受呼气的过程,感受呼气时人体的变 化。 活动三:了解氧气的作用 出示资料 氧气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是植物制造养料所必需的原料, 这两种气体,对生命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讲解:人体在呼吸时,一般是吸进氧气,供我们人体需要,然后呼 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经过植物光合作用又产生氧气,为我们人体提供 呼吸,如此循环往复,形成了神奇的自然界。 活动四:模拟人体的呼吸 出示课本 22 页的下面模拟人体的呼吸装置。 了解呼吸装置,认识呼吸装置的组成以及模拟的人体呼吸器官。 动手操作,进一步了解整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了解吸气、呼气的过程 中人体各呼吸器官的工作情况。 三、研讨 1、教师引导:学习到现在,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及呼吸的过 程,那么参与呼吸的器官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呢? 我们人体还有咽喉、气管、支气管、肺等呼吸器官。 肺是气体和血液的交换场所,肺部是其他气道运送气体、排除气体的管 道。 咽喉对气体有加热的功能。 鼻子过滤吸入的空气。 气管在人体的胸腔内,表面呈一环一环的,很有弹性。 膈肌收缩和舒张使肺气体流入和排出。 2、关于呼吸,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 全班交流,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有选择性的提取有价值的问题进行板书。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人体的呼吸器官,了解了人体呼吸的过程。 关于呼吸,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就像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相 信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教学 反思 课 题 2.2 呼吸与健康生活 课时 日期 1、了解呼吸的作用,知道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使氧气进 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2、知道人的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教学目标 3、知道肺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肺的功能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次 呼吸气体交换的量。 4、知道呼吸功能强,我们的身体才会很健康,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可以 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了解人体呼吸的作用,知道跑、跳等一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教学重点 懂得人的呼吸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学习,懂得呼吸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因此我们要 教学难点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出示两个小视频,一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坐在教室里,直喘气的情 景;二是学生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做作业时的情景。 2、教师引导:这两个小视频,一个是学生刚上过体育课的情景,一个是 同学们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的情景。这两种状态下,同学们的呼 吸有什么不一样? 刚上完体育课,学生呼吸比较急促;安安静静的在教室里写作业,同学 们的呼吸比较平缓。 3、其实不仅如此,我们不同的状态下,呼吸也会发生变化。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探讨呼吸变化的情况。 4、板书课题:2 呼吸与健康生活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资料 出示课本 23 页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读一读,进一步了解呼吸的作用。 我们体内所有的细胞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来维持生命,从空气中吸入的氧 可以帮助我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气体交换, 旁 注 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教师引导: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发现呼吸是我们生命必不可少的,我们 需要通过呼吸来获得氧气,维持生命。 出示课本 23 页的柱状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一般情况下,人体 吸进去的气体和呼出来的气体成分。说一说,从这幅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 生 1:我发现人们吸进去的氧气比较多,呼出来的氧气比较少。 生 2:我发现吸进去的二氧化碳比较少,呼出的二氧化碳比较多。 生 3:从这幅图,我们发现人的呼吸实际上是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通过呼吸,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把体内的二氧化碳排出来。 活动二:探究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1、教师引导:人体的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那么,我们的活动对我们 的呼吸究竟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呢?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这个话题。 2、第 1 步:测量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作为比较的基础。 教师计时,学生开始数一数自己在安静状态下每分钟的呼吸次数,然后 填写在活动手册上。一共测量三次。 3、第 2 步:思考我们人体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的呼吸次数?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预设:跑跳、走路、玩耍、骑车、打球、爬竿、踢足球、游泳等等。 4、第 3 步:做有可能改变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做完之后,测量每分 钟的呼吸次数。 出示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明白我们需要测量慢走20 步之后、快走 20 步后、跳动 20 次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再做一 做其他的活动,然后测量自己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组织学生到操场上分小组进行活动,按照要求先进行活动,然后测量自 己每分钟的的呼吸次数,并且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回到班级,讨论交流活动情况,出示几份学生填 写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从这些记录表中,发现了什 么问题?得出了什么结论? 预设: 人在活动之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都会增加,而经过剧烈运动之后,呼 吸的次数会急剧增加。 三、研讨 1、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发现人们在活动之后,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就会 发生变化。那么人们的哪些活动会影响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呢? 学生列举影响我们每分钟呼吸次数的活动。 2、运动之后,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健康有好处吗?有什么好处呢? 运动之后,人的呼吸次数的增加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运动时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这是因为肌肉活动时,需要氧气的量增加 了,呼吸加速加强,有利于肺功能的提高。 3、每当我们在活动之后,呼吸就会发生变化,伴随着呼吸次数的改变, 你注意到心跳速度的变化了吗? 每次运动之后,呼吸就会加速,与此同时,心跳速度也会加快。 4、教师小结:由此看来,运动对人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所以我们要加 强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 四、拓展 出示课本 24 页的下面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肺的作用, 以及体育锻炼对增强呼吸功能的作用。 肺部是身体气体交换的“中转站”,这个“中转站”的大小直接决定着每 次呼吸气体交换的量。剧烈运动时,人体需要消耗更多的氧气,所以肺 部必须更加卖力的工作,这就是在锻炼时,我们的呼吸更加急促的原因。 如果呼吸功能比较弱,我们身体的一些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经常参加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人的跑跳、打球、做游戏等一系列活动,都会影响 我们每分钟的呼吸次数,增强我们的呼吸功能,因此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可以增强呼吸功能,保持身体健康。下一节课,我们将研究肺活量的问 题,请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2.3 测量肺活量 课时 日期 1、知道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是身体发育是 否健康的一个指标。 2、学会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对照《国家学生 教学目标 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看一看我们的肺活量是否符合健 康标准。 3、知道参加体育锻炼能够提升肺活量,并能够为提升肺活量制定一个体 育锻炼计划。 教学重点 了解肺活量,并能够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我们的肺活量。 教学难点 学会测量我们的肺活量,并能够制定体育锻炼计划,提升肺活量。 教学准备 课件、口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教师出示一只口哨,提出要求:我们来请同学们深吸一口气,吹一吹这 只口哨,看谁吹的时间最长。 学生吹口哨,比一比谁吹的时间最长? 采访吹口哨时间最长的同学,问一问吹口哨时间最长的秘密是什么? 教师引导:为什么有的人吹口哨的时间长?有的人吹的时间短呢? (与人的肺活量有关。) 什么是肺活量? 肺活量是人体吸入最多空气后,呼出去空气的量。 小结: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刚刚我们深吸一口 气,吹响这个哨子的时候,肺活量大的人,吹响哨子的时间长一些,而 肺活量小的同学,吹响这只哨子的时间短一些。 同学们还记得自己最近一次测量的肺活量数值吗? 学生说一说自己最近一次测得的肺活量的数值。 人的肺活量的数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人的身体状况的变化发 生变化。大家想不想知道,今天自己的肺活量的数值? 旁 注 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的肺活量。 板书课题:3 测量肺活量 二、探索 1、要想测量肺活量,需要专门的工具,今天我们测量肺活量使用的是简 易肺活量测量袋。出示简易肺活量测量袋,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简易 肺活量测量袋的外形特点。 2、讲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出示课本 26 页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 解简易肺活量测量袋的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 第 1 步:展开测量袋。 第 2 步:深吸一口气,然后将气体从通气管呼入测量袋。 第 3 步:肺部气体全部呼出后,收紧通气管,避免空气跑出去。 第 4 步:读取鼓起的测量袋上的最大数值,单位为毫升,这就是我们测 得的肺活量。 3、学生分小组合作,测量自己的肺活量,并记录好数据。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肺活量,选出班级肺活量冠军。 出示课本 26 页《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学生自 由读一读并对照自己测得的肺活量,看一看自己的肺活量是否符合标准。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有关肺活量的数据: 小学四年级男生肺活量在 1100 毫升-2600 毫升; 小学四年级女生肺活量在 900 毫升-2000 毫升。 4、教师引导:肺活量是我们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讲, 肺活量高的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也好;而肺活量低的学生,身体健康状 况就比较差,因此我们要想办法提高我们的肺活量。怎样才能提高我们 的肺活量呢?我们来采访一下班级中肺活量高的同学,看看他们有什么 小秘诀。 预设: 生 1:我们可以养成正确的呼吸习惯,用鼻子呼吸时,要缓慢平静的呼 吸,让氧气充分进入我们的肺部组织,并充分排出二氧化碳。 生 2:我们可以做一些运动来提高肺活量,比较常见的运动有慢跑、跳 绳、游泳等等。 生 3:游泳在改善肺功能上有良好的效果,因为人体在水下的时候,肺 部受水的压力,呼吸肌需要提高力度,才能维持正常状态,因此有利于 呼吸肌的锻炼。 生 4:提高肺活量,还可以做扩胸运动、振臂运动,虽然运动量小,但 长期坚持,对于提高肺活量也有一定的作用。 生 5:吹气球是一个很好的增加肺活量的方法。 5、刚刚我们分享了提升肺活量的好方法,同学们有没有提升自己肺活量 的打算呢?你又打算怎么做呢? 学生完成自己的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提升肺活量的计划表。 6、教师引导:计划表仅仅是一个计划,要想真正提升我们的肺活量,还 需要把计划落实到实处,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自 己的肺活量,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健康。 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肺活量,知道肺活量是身体发育是否健康的一个 指标,并且我们还使用简易肺活量测量袋来测量了我们的肺活量。课后, 希望大家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提升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 反思 课 题 2.4 一天的食物 课时 日期 1、懂得除了呼吸之外,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个重要活动。 2、联系生活实际,回忆自己每天的饮食情况,说一说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教学目标 有哪些。 3、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分析我们每天吃 的食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物,并且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行分类,概括每一类食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各种食物的图片、一天的食物记录表、食物分类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引导:我们人类从外界获得能量,一个是呼吸,另外一个是饮食。 出示课本 27 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食物,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有什么 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我们每天吃的食物。 板书课题:4 一天的食物 二、探索 活动一:一天的食物 教师引导:课前,老师让大家整理回顾自己昨天吃的食物,并且记录下 来。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一天的食物记录表,提出要求: 第 1 步:把自己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名称分别写在卡片上,每张卡片只记 录一种食物。当然还可以在卡片上简单的画上实物的图片。 第 2 步:按照早中晚餐的顺序,将实物卡片摆好,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 食物? 第 3 步:将同小组同学的食物卡片按顺序放在一起,数一数一共有多少 种食物? 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以上三步的操作要求动手进行操作,并且完成以 下的活动记录。 旁 注 联系生活实际,采用合作交流、收集资料等方法,了解我们每天吃的食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午餐 晚餐 食物种类 食物数量 教师出示学生一天的食物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同学们每天 吃的食物有哪些种类?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少则几种,多则十几、二十几种,下面我们来给我 们每天吃的食物分分类。分类可以帮助我们对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一步 进行研究。 2、组织学生交流分类的标准。 预设: 可以按熟食和生食的标准来分; 可以按照植物类食物和动物类食物来划分; 可以按照肉类、菜类、水果类、主食类四类来划分。 教师小结:给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分类,因为分类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分 出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标准,对我们每天吃 的食物进行分类。 3、提出活动要求,根据我们的标准确定食物能划分出哪几类?根据不同 的类别将食物卡片分类摆放。 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将食物分类的题目。 4、各小组分享食物分类的方法,并且展示本小组的食物分类结果。 5、出示课本 29 页的中间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说一说这幅图中是 怎样给一天的食物进行分类的,它的分类标准是什么? 预设: 这幅图是按照果蔬类、蛋白质类、淀粉类、零食类为标准进行划分的。 果蔬类:香蕉、苹果、菠萝、芒果、西红柿、黄瓜、青椒、圆白菜、韭 菜、茄子、西兰花等等。 蛋白质类:鸡肉、蛋、猪肉、香肠、牛奶等等。 淀粉类:饼干、土豆、粉丝、面条、面包、大米等等。 零食类:罐头等各种零食。 6、出示课本 29 页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在这张记 录表上,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分别又有哪些食物? 预设: 食物是按照肉类、菜类、主食类三大类进行分类的。 肉类:烤肉片、丸子、牛肉、火腿、烤鸡翅。 菜类:青椒、菠菜、土豆、白菜、黄瓜。 主食类:小笼包、豆沙包、米饭、面包、包子。 7、出示本班同学的食物分类记录表,引导学生说一说在这些记录表上, 一天的食物是按照什么标准分类的?并且每个类别各含有哪些食物? 三、研讨 刚刚我们展示了一天中所吃的食物,并且将一天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准 进行了分类,请大家回头再看一看我们吃的食物,想一想一天中我们吃 的最多的食物是什么? 预设: 我们一天中吃的最多的食物是主食类食品,如米饭、包子、面条等等 是淀粉类食品,如米饭、面条、包子、面包等等。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饮食是我们从外界获得能量的又一重要活 动。了解了我们每天吃的食物的种类,并将每天吃的食物按照不同的标 准进行了分类,同时还知道了在这些食物中,我们每天吃的最多的就是 主食类食品。那么,我们每天所吃的食物中又有哪些营养呢?对我们身 体又有哪些作用呢?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第5 课《食物中的营养》,请 大家课后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2.5 食物中的营养 课时 日期 知道我们每天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会给我们身体带来营养。 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物质,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 教学目标 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学会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学重点 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教学难点 学会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碘酒、实验所需的各种食物、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每天都会吃很多的食物,这些食物中 含有丰富的营养,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好处。 出示我们每天吃的食物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进一步了解我们每天 吃的食物有哪些。 这些种类丰富的食物会给我们的身体带来怎样的益处呢?今天这节课我 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5、食物中的营养 二、探索 活动一:检验食物中的淀粉 在我们吃的食物中,有一些食物中含有淀粉,那么我们如何检测出食物 是否含有淀粉呢? 要想测出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们就要借助一种检测试剂。 出示碘酒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碘酒的特点。 碘酒为棕红色的澄清液体,主要成分为碘和碘化钾,适用于皮肤感染和 消毒。 要想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我们就在食物上滴上一滴碘酒,然后观 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教师进行演示实验,使用滴管将碘酒滴在一块馒头上,然后引导学生观 察颜色的变化。 预设: 旁 注 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知道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 如果食物上出现深蓝色,则说明食物中含有淀粉,反之,则说明食物中 不含有淀粉。 引导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实验要求:选取自己想要检测的 5 种食物,分别在 5 种食物上滴上碘酒, 然后观察食物颜色的变化。 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上已经有馒头、马铃薯和西红柿三种食物,学生 再任意选择两种食物进行检测,并填写好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检测实验,并填写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 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 活动二: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刚刚我们检测了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下面我们再来检测一下,哪些食 物中含有脂肪? 出示课本 31 页上面两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文字, 了解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的方法。 第 1 步:先用食用油在纸上涂抹,出现的油迹不会消失,说明食用油中 存在脂肪。 第 2 步:用其他食物在纸上涂抹,把留下的痕迹与食用油的油迹作比较, 如果接近,就说明食物中也含有丰富的脂肪。 教师强调实验要领:对于坚果类的食物,在检测其中是否含有脂肪时, 需要把坚果类食物在纸上使劲涂抹,这样效果才会更好一些。 学生分小组活动,使用以上方法对以上 5 种食物进行检测,检验这 5 种 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并完成实验记录表。 交流实验结果 刚刚我们通过实验,检测了 5 种食物是否含有淀粉和脂肪,下面我们就 来交流一下实验的结果。 各小组出示实验记录表,引导全班同学看一看。 交流实验结论,教师小结:通过检测,我们发现馒头、马铃薯中含有淀 粉,不含有脂肪;西红柿中既没有淀粉,也不含脂肪;花生中既含有淀 粉,也含有脂肪。不过含有脂肪的食物不仅有花生,很多坚果类食物都 是既含有淀粉,也含有脂肪;苹果不含有淀粉,也不含有脂肪;猪肉主 要含有脂肪。 活动三: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出示课本 31 页中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 教师引导: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除了淀粉和脂肪之外,还含有蛋白质、维 生素、无机盐和水等等,不过因为条件关系,有些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难 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方法进行检验,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食品包 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去了解。 出示食品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了解某 些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三、研讨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食物的营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丰富的食 物给我们提供了哪些营养成分呢? 食物中的营养成分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有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物质呢? 一般情况下,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有的食物只含有一 种营养成分,也有一些食物还有 2-3 种或者 4 种营养成分。 我们如何简单的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方法一:看食物包装袋上的“营养成分表”。 方法二:采用一些科学方法,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方法三: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来辨别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们吃的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主要有 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无机盐和水,这些营养成分,我们可以 通过各种方法检测出来。同时我们还知道,没有一种食物包含所有的营 养成分,因此,为了获取更多的营养成分,我们不可以偏食、挑食,营 养要均衡。下一课我们将研究营养均衡的问题,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2.6 营养要均衡 课时 日期 1、认识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有不同的营养成分,我们要合 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2、仔细阅读“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认识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 教学目标 该如何平衡膳食。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使学生认识到不挑食,不偏食,才能 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 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健康,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 教学重点 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平衡膳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平衡膳食宝塔”图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 不同的营养成分,不过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我们要 合理搭配食物,才能获得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 那么怎样才能合理搭配食物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6 营养要均衡 二、探索 活动一:阅读“平衡膳食宝塔” 教师引导: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我们的祖先一直对我们的吃饭问题非 常重视,并且还根据长期的经验总结出了适合中国人特点的“平衡膳食 宝塔”。 出示课本 33 页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学生仔细阅读,初步了 解“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组成和结构,并想一想从这幅“中国居 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中读出了哪些信息? 预设: 旁 注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可以看出我们一天要吃各种各样的食物,营养 要均衡。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我们可以发现人在一天中消耗的主食类食品 是最多的。主食类食品主要包括谷薯类、全谷物和杂豆、薯类等,这一 类食品主要是米饭、面条、包子、玉米、红薯等等。 从“平衡膳食宝塔”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一天中摄入的盐和油的量不 宜过多。 活动二:对应“平衡膳食宝塔”图,合理搭配食物 1、教师引导:这份“平衡膳食宝塔”图,反映了人体所需要的各种营养 成分,是科学合理的。请大家对照“平衡膳食宝塔”图,想一想:我们 平时一天中吃的食物是否在每一层都出现了,并且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 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2、出示课本 33 页“一天的食物”这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将这幅 图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进行对比,看一看这些食物是否在每 一层都出现了?并且各种食物的食用量与宝塔中的食物量是否接近?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对比,我们发现,这幅图中一天的食物安排 的比较合理科学,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中的食物种类和用量 大体上一致。 3、出示一份学生的“一天食物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并且对比“中 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看一看这份“食物记录表”搭配得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又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中餐 晚餐 蛋炒饭、包子、烤香肠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冬瓜排骨汤、米饭 蛋炒饭、紫菜汤 全班交流,说一说这份食物记录表安排得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又不 合理在什么地方?如何改进? 这份食物记录表安排的是不太合理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一天中淀粉的摄入量过大,淀粉类的食物过多。早上吃了蛋炒饭、 包子,中午是米饭,晚上又是蛋炒饭。 第二:蔬菜水果类食品过少,蛋白质类的食品过多。在一日三餐中,只 有冬瓜汤和紫菜汤是素菜类,其他的都是鱼肉等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品。 第三:这份食谱中,没有奶制品及豆制品。 第四:这份食谱中脂肪的含量过高。 对于这份食谱中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哪些调整? 早餐可以加一杯牛奶再加一点水果,去掉包子和烤香肠。 午餐可以加一个炒蔬菜,如炒芹菜,把冬瓜排骨汤替换成冬瓜海带汤。 晚餐不吃蛋炒饭,可以吃一碗粥,再加一点红薯或者南瓜。 修改后的一天的食物,安排如下: 一天的食物记录 早餐 中餐 晚餐 蛋炒饭一碗、牛奶一杯,苹果半个 煮鱼、红烧肉、蒸鸡蛋、炒青菜、冬瓜海带汤、米饭 小米粥一碗、红薯一个、半个苹果 4、教师引导:我们刚刚分享了一份合理的食谱和一份不合理的食谱,并 且针对不合理的地方作了修改,下面我们可以看一看自己一天的食物安 排是否合理?并针对不合理的地方作出调整。 5、学生分小组合作交流,拿出第4 课《一天的食物》中所做的“一天的 食物”记录表,把自己的一天食物记录表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图进行对比,看一看自己一天的食物搭配是否合理,如不合理,又不合 理在什么地方?对于这些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可以做哪些调整呢? 全班交流,指 2-3 名同学出示自己原来的“一天食物安排”记录表,再 出示调整后的食物安排表,并说一说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调整? 6、教师小结:刚刚我们调整了自己的一天的食物安排,这样调整之后, 相信很多人的食谱会变得更加合理,更加有益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三、研讨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我们要合理安排自己的饮食,才能获得 均衡的营养,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出示课本 33 页的小提示。 不挑食,不偏食,才能够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营养,这是良好的饮食习 惯。如果营养获取不均衡,会影响身体健康。 引导学生读一读,懂得平时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从食物中获取均衡的 营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才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仔细观察了平衡膳食宝塔图,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种类 非常丰富,它们各自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只有合理搭配食物,才能有 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课后,请大家把自己的“一天食物安排记录表”, 拿回家跟父母商量讨论,然后安排出更为合理的食谱。 教学 反思 课 题 2.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课时 日期 1、知道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化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 程叫做消化。 教学目标 2、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在口腔 中完成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便利条件。 3、知道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的牙齿在我们消化食物的 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所以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1、懂得什么是消化,了解消化器官的组成。 教学重点 2、明白口腔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教学难点 牙齿。 教学准备 的材料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消化吗? 消化器官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 消化器官有哪些? 消化器官包括口腔、咽、食管、小肠、大肠等部分。 我们每天要吃很多食物,我们吃东西时,食物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 是我们的口腔。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板书课题: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二、探索 活动一:咀嚼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完成活动手册上的 记录表。 出示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旁 注 多媒体课件、馒头、牙齿的分布排列图、蛀牙的示意图、制作牙齿模型 知道牙齿在消化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体会牙齿的重要性,学会保护 一次 三次 五次 学生分小组活动,先咀嚼馒头,再仔细观察馒头发生的变化,然后完成 活动记录表。 全班交流实验过程,及活动记录表。 咀嚼一块馒头,观察馒头的变化 一次 表面被浸湿 活动二:初步了解牙齿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馒头经过咀嚼发生了变化,在 这一过程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 35 页的牙齿的分布排列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读一读 旁边的小提示,了解我们的牙齿分布排列及各种牙齿的作用。 牙齿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大类。 牙齿的作用: 门齿: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用来撕碎食物 3、教师相机补充有关牙齿的资料 人的一生共有两组牙齿,幼儿时长出的一副牙齿,称为乳牙,共有 20 颗。 从 6 岁起乳牙逐渐脱落,换上恒牙。恒牙是人的第 2 副牙齿,共 32 颗。 人的一颗牙齿分为三部分牙冠、牙颈、牙根、牙冠部分,表面有牙釉质, 一种质地坚硬的白色物质,牙釉质包围着牙本质,接下来是牙神经和牙 髓,在牙齿周围的是牙龈。 牙齿是人类取食和消化的重要器官,一般而言,牙齿呈白色,质地坚硬。 活动三:角色扮演,了解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三次 开始被浸湿变软 五次 被浸湿变软 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以 此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全班交流 三、研讨 1、馒头在口腔中经历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都有怎样的变化? 馒头在被咀嚼的过程中,会被唾液浸湿变软。 2、牙齿和舌头在消化过程中,都承担了什么工作? 牙齿是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发挥着 各自的作用,门齿用来切割食物,臼齿用来咀嚼食物,犬齿用来撕碎食 物。 舌头能够将食物在口腔中进行传送和搅拌,这样能够让食物被牙齿充分 的切碎磨碎,让唾液充分的和食物混合。 3、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其他的参与者吗? 在消化的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头之外,还有唾液腺等器官。唾液腺的 主要作用是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消化淀粉的唾液淀粉酶,可以将淀粉 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教师小结:食物在口腔中的消化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却是一个比较复 杂的过程,其中牙齿、舌头发挥了重要作用,还有消化腺等器官,也起 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经过口腔中的初步消化,食物将会进入下一个消化器官继续进行消化。 研讨牙齿的作用和保护 四、拓展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食物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消化, 其中牙齿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2、出示课本 36 页的中间一段文字,学生自由读一读,进一步了解牙齿 的重要作用。 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不同形状的牙齿在消化食物的过程中 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保护好牙齿,对我们的一生的健康很有意义。 3、有很多同学在小时候得过蛀牙,大家知道蛀牙是如何形成的吗? 出示课本 36 页蛀牙的结构示意图,了解蛀牙的结构。 教师讲解:蛀牙有时也叫它虫牙,学名龋齿,是细菌性疾病。未经治疗 的龋齿洞是不会自行愈合的,其发展的最终结果是牙齿丧失,其特点是 发病率高,分布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 4、如何保护牙齿,才能让我们的牙齿不会成为蛀牙呢? 预设: 正确刷牙可以预防蛀牙。 少吃含糖量较高的食物。 少吃酸性食品,少喝碳酸饮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学习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了解了食物在牙齿和舌头的 作用下,在口腔中完成了初步的消化。认识到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 化工具,我们要保护好牙齿。 教学 反思 课 题 2.8 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课时 日期 1、知道食物被口腔初步消化之后,就会进入人体内部的其他消化器官。 2、了解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知道人的消化器官有 哪些部分组成,认识人的消化系统图。 教学目标 3、通过模拟食道工作和胃工作的实验,进一步了解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 消化过程,体会食道和胃的作用。 4、知道消化器官是人体的重要器官,非常容易受到伤害,我们要养成良 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消化器官。 教学重点 消化器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了解人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人体内部的“旅行”过程。 2、懂得消化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保护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准备 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上一节课,我们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下面老师来考考大家上节 课的学习情况。 1、食物进入的第一个消化器官是( 口腔 )。 2、人的牙齿分为( 门齿 )( 臼齿 )( 犬齿 )。其中门齿的作 用是( 用来切割食物 ),臼齿的作用是( 用来咀嚼食物 ),犬齿 的作用是( 用来撕碎食物 )。 3、食物在口腔消化的过程中,有( 牙齿 )和( 舌头 )等等消化 工具发挥作用。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会在口 腔中完成初步的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便利条件。那么,食物进入人 体之后,又会经历哪些器官?按照什么样的路线行进呢?今天这节课, 我们继续探讨食物的消化。 板书课题:8,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 旁 注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图、模拟食道和胃部工作的实验操作材料等 了解人体的消化器官,体会食物在食道和胃部的消化情况,体会这两个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人的消化器官 人的消化器官有哪些? 人的消化器官主要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和大肠。 活动二: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 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是怎样“旅行”的呢?请大家将食物在人体各 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画在左边的人体轮廓图中。 同学们画的对不对呢?出示课本 37 页的人体消化器官图。引导学生仔细 观察,进一步了解人体消化器官的组成部分及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 “旅行”的过程。 请将我们绘出的食物在人体各个消化器官“旅行”的过程与科学家绘制 的人体消化系统图进行比较,看一看我们画的准确不准确?科学不科 学? 学生对照,并且做适当的修改,进一步认识人的消化器官以及食物在人 体各个消化器官的“旅行”过程。 活动三: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1、教师引导:食物离开口腔之后,第一个经过的消化器官就是食道,食 物又是怎样经过食道的呢?下面我们来进行模拟食道工作的实验。 2、出示课本 38 页的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 字,了解食道模拟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一只干净柔软的透明塑料管、一小块馒头。 实验方法: 把塑料管竖直摆放,模拟我们的食道。然后把一小块馒头放入塑料管内, 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模拟食道的蠕动。 实验目的:体会食物在食道中的旅行过程。 实验要领: 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塑料管要竖直摆放,这样才能更好的模拟我们 的食道。 一小块馒头放入食道内,用手指挤压馒头上面的塑料管,使馒头顺着塑 料管向下移动。 3、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一边操作,一边观察食物在塑料管内的蠕 动过程。 全班交流,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 4、教师小结:食道是一条由肌肉组成的通道,连接咽喉和胃部,食道本 身并没有任何的消化作用,其主要功能只是将食物从咽喉传递到胃部, 当食物进入咽喉时会触动吞咽的反复动作,这个吞咽的反复动作主要是 蠕动,以将食物吞入胃中。 活动四:模拟胃的工作 1、刚刚我们模拟了食道的工作,下面我们再来模拟胃部的工作,体会胃 部是怎样工作的。 2、出示课本39 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看图,并且读一读旁边的文字, 了解本次模拟实验的操作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塑料袋一个、一小块馒头、煮熟的蔬菜、水等等。 实验方法:在塑料袋里装上水、一小块馒头和煮熟的蔬菜。然后扎紧塑 料袋口部,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里的食物,观察里面的食物有什么化。 实验目的:体会人体胃部的工作情况,体会胃的作用。 实验要领:这个实验过程中,要反复挤压、揉搓塑料袋中的食物,一边 挤压、揉搓,一边仔细观察塑料袋里食物的变化,以此来体会人体胃部 的工作情况。 3、学生分小组活动,按照实验要求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塑料袋中的食物 变化情况,体会胃部的工作情况。 全班交流,指生说一说实验操作的感受以及观察到的食物变化情况。 4、教师总结:胃部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之一,食物进入胃部以后,就 会被分解成人体可以吸收的小分子物质。胃部消化的方式主要有机械消 化和化学消化。机械消化主要是依赖胃壁肌肉的收缩运动,化学消化主 要是依赖胃液强烈的化学消化作用。我们刚才所做的反复挤压、揉搓的 动作,就是胃部的机械消化。 5、讨论交流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会给胃部这个器官 带来哪些麻烦?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系? 全班交流讨论。 预设: 如果最初放入袋子里的食物不是小块的,也不柔软,就会给胃部带来压 力,胃部消化这些大块的、坚硬的食物难度会大一些。 遇到这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口腔的作用就非常巨大,口腔可以把这 些坚硬的、大块的食物,通过牙齿咀嚼成小块的、细碎的食物,并且口 腔中有唾液消化酶,可以初步分解一部分食物。从这个角度来说,口腔 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6、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大块的、坚硬的食物在口腔中, 通过牙齿的咀嚼分成细碎的、小块的食物,然后进入胃部,可以缓解胃 部的压力。 三、研讨 经过了以上的学习和交流,我们初步了解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 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过程。 出示三条问题,全班进行研讨复习 我们对人体消化器官的想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改进? 什么样的食物容易进入食道,容易被运输?这与口腔的工作有怎样的关 系? 食物在身体中的“旅行”要经过哪些消化器官?他们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回答这些问题。 四、健康小提示 1、出示课本 39 页下面的一段提示内容,学生认真读一读,初步了解这 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食物在人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比较复杂的,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 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个过程。 消化器官是非常容易受到伤害的,过冷、过热、不洁净、没有经过充分 咀嚼的食物,都会影响他们的工作和健康。 2、引导学生说一说读了这段文字之后,你明白了什么? 预设: 生 1:明白了我们的消化器官其实非常脆弱,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消化 器官。 生 2:明白了我们在吃食物的时候,过冷、过热和不洁净的食物都不宜 食用,并且吃的时候,食物还要在口腔中经过充分咀嚼才能咽下去,这 是对我们消化器官的一种保护。 生 3:通过这段提示,我明白了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 的过程,要想了解更多,我们还需要阅读更多的资料。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食物在身体里的旅行,了解了人的消化器官, 知道了食道和胃部的工作情况,同时明白了消化器官是人体非常重要的 一个器官,也非常脆弱,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 保护好我们的消化器官。 教学 反思 课 题 3.1 让小车运动起来 课时 日期 1、了解车的发明历史,知道这些车是怎样运动的。 2、知道什么是重力,了解重力的作用。 3、能够利用垫圈和绳子,想办法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再想办法让运动 教学目标 的小车静止下来。 4、通过实验,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5、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探索让静止的小车动起来,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的方法。 教学重点 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操作,探索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手册的实验记录表、让小车动起来的实验材料、探究 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关系的实验材料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他们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是运动的。 现在请同学们看一看,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是静止的?哪些物体是运动 的? 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体,列举出静止的物体和运动的物体。 2、有的物体一开始是静止的,后来就运动起来了,有的物体一开始是运 动的,后来就静止下来了。那么,怎样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又怎样 使运动的物体静止下来呢?今天我们以小车为例,来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课题 1 让小车运动起来 3、人类早在几千年前就发明了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各种各 样的车。那么,你们知道哪些类型的车呢?他们又是怎样动起来的? 出示课本 41 页的“车的类型和动力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交流车的类型和动力,并填写好这张记录表。 全班交流,分别说一说车的类型和动力。 4、教师相机出示相应的车子图片,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车的外形特 点。预设: 车的类型和动力 旁 注 类型 小推车 马车 自行车 小轿车 高铁动车 二、探索 动力 推力 马拉 脚蹬 汽油 电力 教师引导:我们怎样才能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索。 活动一: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1、出示垫圈、小车和绳子三样实验材料,提出要求:利用垫圈和绳子, 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 2、全班交流,讨论让小车动起来的方法。 出示课本 42 页的中间一幅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实验方法及要求。 实验方法:将小车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在小车的一端系上绳子,另一 端系上钩子,钩上垫圈,垂在桌面下。然后不停的加垫圈,直到小车动 起来为止。 学生分小组活动,利用垫圈和绳子,让小车动起来。 全班交流,说一说自己实验的过程和实验的结果。 3、教师引导:你们知道,这样使小车动起来的方法利用的是什么力吗? 出示课本 42 页的资料,引导学生读一读,初步了解重力及重力的作用。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 球总要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水往低处流……都是由于重力的 作用。 4、理解这句话: 重力有什么作用? 重力能把地球表面的物体拉向地面。 生活中重力现象体现在哪些方面? 树上的苹果掉下来,抛向空中的皮球落回地面,小孩从滑梯上滑下来, 水往低处流。 不倒翁是很常见的玩具,它的设计原理就是运用了重心的位置。 骑自行车时遇到下坡路,即使不蹬自行车,车辆还能继续滑行。 羽毛球的下端做的重一些,就是利用降低重心,使羽毛球在下落过程中 保护羽毛。 工人师傅在砌墙时常常利用重锤线来检验墙身是否竖直。 5、教师小结:利用垫圈和绳子使小车动起来,除了利用重力之外,还有 拉力。在刚才的实验中,拉力的大小可以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垫圈的 个数越多,表示拉力越大,垫圈的个数越少,表示拉力越小。下面我们 来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活动二:探究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引导学生预测:用多大的拉力能使小车运动起来?用更大的拉力拉小 车,小车运动的快慢会怎样变化?再增大拉力,小车运动会有什么变化? 学生作出预测。 2、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对我们的预测进行验证,进一步探究小车运动快 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车、绳子、垫圈。 实验方法:将小车摆放在平整的桌面上,小车的一端系上绳子,绳子的 另一端系上钩子,下垂到桌面下,然后在钩子上加上垫圈。 3、出示课本 43 页上面的一幅图及旁边的四点实验要领,引导学生看一 看,读一读,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的要领。 (1)拉力的大小,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因此垫圈要一个一个的加,表 示拉力在慢慢的加大。 (2)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观察小车的运动,看一看加了多少个垫圈之 后,小车的运动发生了变化。 (3)每一种情况至少要测量三次,然后求平均值,这样测出的数值更加 科学。 (4)实验完成之后要完成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视,强调实验中同小组同学合作的重 要性。 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交流实验结论。 4、教师小结: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挂的垫圈数量越 多,说明拉力越大,小车从起点到终点的时间越短,小车运动的速度越 快。 三、研讨 1、怎样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又怎样才能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者需要用力。力能够 使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也能够使运动的小车静止下来。 2、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有什么关系?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四、拓展 出示课本 43 页下面一幅图,了解这幅图上的内容,并说一说运动员是怎 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运动员用力就可以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使足球运动变快或慢,使足球 启动或停止。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车的发展历史,了解了车的类型和动力,并通 过实验研究了小车运动快慢与拉力大小的关系,明白了拉力越大,小车 运动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下节课,我们将学习用气球驱动 小车,课后请大家认真预习。 教学 反思 课 题 3.2 用气球驱动小车 课时 日期 1、了解什么是推力和反冲力,知道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会产生一个和喷 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2、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的方向,看一看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 是否一致,并试着作出解释。 教学目标 3、通过实验操作,利用气球让小车运动起来。 4、懂得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5、思考并改进小车,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6、了解生产生活中利用反冲力的例子,知道喷气式飞机、火箭等等都是 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1、通过实验,利用气球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重点 2、了解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用气球驱动小车,使小车运动起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气球小车、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上一课我们利用垫圈和绳子使小车运动了起来,今天这节课我们试一试 用气球能否让小车运动起来。 板书课题:2 用气球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感受气球喷出的气体 出示一个气球,引导学生打足气体之后,再放掉,感受一下放掉气体时 的感觉。 指生说一说气球打足气体之后,再放掉时的感觉。 预设: 气球打足气体,然后再放掉,感觉会产生一股力量。 活动二:观察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的方向 1、提出活动要求: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气方 向和运动方向。 2、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方向关系记录表”,学 旁 注 生看一看,进一步了解本次活动的要求。 3、实验指导 出示课本 44 页下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 解实验方法。 把气球口依次朝上、下、左、右,再把手放在气球口,感受喷出的气体, 看一看气体向哪个方向喷?气球向哪个方向运动? 4、学生分小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 全班交流,展示同学们的实验记录。 5、出示课本 44 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初步了解什么是推力?什 么是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 力。 6、教师小结:因为反推力的作用,所以气球运动方向与气体喷出的方向 完全是相反的。 学生再次感受气球的反冲力,体会气球运动方向和气体喷出方向是完全 相反的。 活动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教师引导:既然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股反冲力,那么我们可 不可以利用气球的反冲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呢,下面我们来通过实验验证 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 45 页上面用气球驱动小车的实验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 并读一读上面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方法及要求。 实验材料:气球、小车及固定装置等等 实验方法:给气球充足气,然后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再把气球的喷管 打开,观察实验的现象。 实验要领:注意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本次实验可以多做几次,仔细观察 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完成本次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实验结论。 4、出示课本 45 页的资料,学生仔细读一读,了解这段文字的内容,体 会本次实验的原理。 充气后的气球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可以利用气球喷气时产生的 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 活动四:改进气球小车,使它驶得更远 1、教师引导:我们发现,利用气球喷出时产生的动力,可以使小车运动 起来,那么,怎样才能使小车行得更远更快呢? 2、全班交流,做出自己的预测: 生 1:可以利用更大的气球,把气球里的气打得更足一些,这样产生的 动力更大一些。 生 2:可以利用细一些的喷管,使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来的气流更强大。 生 3:可以使用两个气球同时喷气,这样产生的动力更大。 同学们做出了自己的预测,下面请大家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自己的预测。 3、分小组活动,通过实验来测试自己的预测是否准确。 全班交流,得出结论。 预设: 运用大气球,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把气球中的气打得更足一些,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使用更细一些的喷管,产生的气流更为强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利用两个气球,可以产生更大的动力,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三、研讨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用气球驱动小车的一些知识。 2、气球是怎样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 冲力,气球就是利用反冲力使小车向前运动的。 3、怎样改进可以使小车行驶得更远? 运用大气球,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把气球中的气打得更足一些,产生的动力更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使用更细一些的喷管,产生的气流更为强大,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利用两个气球,可以产生更大的动力,使气球驶得更快更远。 四、拓展 1、在生产生活中,反冲力的作用被广泛使用。 2、出示课本 45 页的火箭和飞机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火箭升空和飞 机飞行的图片,再读一读旁边的文字,了解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 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3、除了这些,大家还知道哪些反冲力的例子呢? 预设: 子弹、炮弹出膛,由于反冲会产生后座力。 游泳、滑冰等一些运动,也是利用反冲力。 一种俗称“钻天猴”的烟花,点火后飞到空中,然后爆炸,飞到空中的 过程就是利用反冲力。 五、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利用气球反冲力成功的驱动了小车,知道了充气后的气球 具有能量,喷气时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反冲力,同时反冲力在生 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喷气式飞机和火箭。 教学 反思 课 题 3.3 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课时 日期 1、知道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这种力就是弹力。 2、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 教学目标 数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橡皮筋的弹力与小车行驶距离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皮筋、砝码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出示橡皮筋,问:同学们,我们平时都玩过橡皮筋,橡皮筋有什么特点 呢? (可以拉伸,有弹性。) 上两课我们利用垫圈、绳子、气球等简单材料使小车运动了起来。那么, 我们使用橡皮筋能够使小车运动起来吗? 板书课题: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 1、要想探究用橡皮筋能否驱动小车,就需要先组装一台用橡皮筋驱动的 小车。 2、出示课本 46 页下面的两幅图,学生自由看一看,并读一读下面的两 段文字,了解如何使用橡皮筋组装一台小车。 第 1 步:把橡皮筋连接起来,一端固定在车架上,另一端固定在车轴上。 第 2 步:转动车轮,让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 第 3 步:放开手,会发现车轮会转动起来。 3、学生分小组组装用橡皮筋驱动的小车并展示自己的橡皮筋小车。 4、讨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动呢? 5、出示课本 46 页的资料,学生读一读,了解内容。 旁 注 多媒体课件、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小车、橡 利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探究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 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 6、教师小结: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几圈后,为什么松开手,车轮就会转 动,就是因为拉长的橡皮筋具有能量,释放后可以产生动力。我们今天 所做的用橡皮筋驱动小车,其实就是利用这个原理。 活动二:推测小车行驶的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的关系,并设计实验 1、教师引导:小车的运动与橡皮筋的缠绕有关系,那么,小车行驶的距 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来预测一下。 2、我们设计怎样的实验来证明我们的推测呢? 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来证明自己的预测。 全班交流,选择比较好的设计方案,板书在黑板上,建议大家选择使用。 3、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小车行驶距离与橡皮筋缠绕圈数关系的记录表”, 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这个实验的实验方案与实验方法。 实验材料:小车、橡皮筋、卷尺等等 实验方法: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然后使小车运动起来,分 别测量小车运动的距离,得出结论。 实验要领: 在车轴上缠绕不同圈数的橡皮筋,使小车运动起来。 每一种情况做三次实验,取平均值,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 在实验时注意观察,橡皮筋缠绕不同的圈数时,产生的力大小一样吗? 力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一样吗?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做好实验记录,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巡视,了 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交流本小组的实验过程。 5、教师小结:经过实验,我们发现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 的长度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度越大,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远。 6、认识弹力 教师引导:橡皮筋产生的力,究竟是什么力呢? 出示课本 47 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认识弹力。 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改变形 状时,他们会产生一个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7、实验结论: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橡皮筋被拉伸的长度越长,产生的 弹力越大,驱动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反之,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少,橡皮 筋被拉伸的长度越短,产生的弹力就越小,驱动小车行驶的距离越小。 三、研讨 1、在实验中,使车轮转动的力来自哪里? 来自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 2、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行驶的距离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关系? 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 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少,小车行驶距离越短。 因为橡皮筋在车轴上缠绕的圈数多,弹力大,缠绕的圈数少,弹力小。 四、拓展 1、橡皮筋的弹力,是不是一成不变的呢?显然是不是的,那么我们能不 能尝试让橡皮筋产生大小不同的力? 学生分小组讨论,想出方法,并且通过验证来检验自己的方法是否科学。 2、有同学说,橡皮筋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是不是橡皮筋 缠绕的圈数可以无限制的加大?产生的弹力是不是可以无限制的变大? 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橡皮筋缠绕的圈数,是有一定的范围值的,在这 个范围之内,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超过了这个范围值, 橡皮筋就会损坏,就会失去弹力。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弹力,知道橡皮筋在拉伸时,恢复到原状,会产 生弹力,利用弹力,我们可以让小车运动起来,并且弹力越大,小车运 动的越远,弹力越小,小车行驶的距离越短。 教学 反思 课 题 3.4 弹簧测力计 课时 日期 1、知道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2、认识弹簧测力计,知道弹簧测力计是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和 挂钩组成。 教学目标 3、利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知道弹簧测力计的保用注意事项, 会读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指数。 4、了解弹力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运用,会用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简 单的材料制作一个测力计。 教学重点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够用简单的材料制作弹簧测力计。 教学准备 作测力计的材料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我们在研究运动和力的时候,往往需要知道力的大小,那么怎样才能知 道力的大小呢?这就需要借助专门的工具。 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学生看一看。 弹簧测力计就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 弹簧测力计。 板书课题:4 弹簧测力计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1、出示课本 48 页的弹簧测力计结构图,引导学生仔细看一看。 2、观察弹簧测力计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想一想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弹簧测力计由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 5 个部分组成。 提环——便于用手握住测力计 弹簧——测出力的大小 指针——指向力的大小的刻度 旁 注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橡皮筋、硬纸板等制 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工作原理,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能 刻度板——表示出刻度 挂钩——挂住被测量的物体 3、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慢慢的拉挂钩,注意观察弹簧是怎么变化的?指针 是怎么移动的?同时提醒学生注意,用力要轻一些,速度要慢。 4、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弄清每一大格是多大的力,一小格是多大的 力?最大能测多大的力? 出示课本 49 页的资料,引导学生了解力的单位。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 N 表示,他是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牛 顿的名字命名的。 课本上的测力计,每一大格是 0.5 牛顿,一小格是 0.1 牛顿,最多能测 5 牛顿的力。 5、教师强调:因为测力计不同,因此不同测力计的刻度也有差异,每一 大格和每一小格表示多大的力是不一样的。我们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 先要看清楚弹簧测力计的刻度。 6、试一试弹簧测力计,感受一下弹簧测力计的特点。 预设: 拉力越大,弹簧伸的越长,示数也越大,跟橡皮筋的特点有一点相似。 活动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1、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课本 49 页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 0 的位置。 读数的时候,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值。 2、出示几种学生读数时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哪种读数方法 是正确的。 在测量力的大小之前,我们先用手拉一拉弹簧测力计,分别使指针指到 1 牛顿、3 牛顿和 5 牛顿,感受一下大小不同的力。 3、下面我们先来测一测提起我们的科学书需要多大的力? 教师出示科学书,引导学生看一看,并用手掂一掂,预测一下提起科学 书需要多大的力。 使用测力计测量科学书,验证我们预测的数字是否准确。 4、下面请同学们选择我们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在测量之前,先预估一 下力的大小,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再用测力计测量出力的大小,然后 完成实验记录。 出示活动手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的大小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活动,选择不同的物体,测量拉力的大小。 全班交流,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了解各小组测量的物体及其 拉力的大小。 5、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初步学会了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 的大小,懂得在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一定要注意使用方法 的准确,这样测出的力的大小才是比较准确的。 三、研讨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怎样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 2、在生活中,弹力的运用非常广泛,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生 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存在弹力?这些弹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生活中的弹力,并且完成旁边的记录表。 全班交流,预设: 利用撑杆和海绵垫进行撑杆跳 健身球、跳水运动、蹦蹦床、弹簧、射箭、拍皮球、打羽毛球、打篮球。 吉他、二胡等乐器、橡皮筋、松紧带、弹力袜、弹力棉、拉力器、弹弓。 3、教师相机出示一些具有弹力的活动和物品。 四、拓展 1、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我们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材料制 作一个测力计,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吧。 2、制作材料:橡皮筋、硬纸板、别针等等。 3、制作方法: 第 1 步,在纸板中间用剪刀剪去一块长方形的纸板,把别针别到纸板中 间。 第 2 步,在中间的别针上套上一个橡皮筋,用另一个别针扭成一个小挂 钩,用来挂被测物。再用一个形状为菱形的小硬纸片,别在别针与橡皮 筋的连接处,当作指针。最后画上刻度,简易的测力计就做好了。 4、学生试着用简单的材料制作简易的测力计。 5、各小组展示制作好的简易测力计,并用测力计来测一测力的大小,看 看准确度。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测力计,知道测力计是测量力的大小的一种工具, 是利用弹力的原理制作而成的,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教学 反思 课 题 3.5 运动与摩擦力 课时 日期 1、认识什么是摩擦力,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 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 教学目标 种力叫摩擦力。 2、通过实验操作,探究怎样增加或者减少摩擦力。 3、了解摩擦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运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怎样减少摩擦力,了解摩擦力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摩擦力的实验材料及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出示我国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 教师介绍: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在科学技术非常不发达的 过去,人们是怎样搬运巨大的石头,砌成这样宏伟壮观的万里长城的呢? 2、出示课本 51 页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思考: 人们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巨大的石头? 用这样的方法搬运石头更省力。 3、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搬运石头更加省力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 题。 板书课题:5 运动与摩擦力 二、探索 活动一:认识摩擦力 1、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再用手掌使劲的在桌面上 滑动,说一说自己有什么感觉?两种方式给我们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用手掌在桌面上轻轻的滑动,不需要用多大的力,手掌使劲的摁在桌面 上滑动,需要很大的力气。 2、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 因为摩擦力,在我们手掌和桌面之间有一种力,这种力影响着我们的手 掌在桌面上的滑动。 旁 注 3、认识摩擦力 出示课本 52 页的资料,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什么是摩擦力。 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 运动物体往往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活动二:用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1、教师引导:既然物体运动时,物体与物体之间会产生摩擦力,那么用 不同的方式搬运重物时,拉力会有怎样的不同?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 究。 实验材料:纸盒、垫圈、绳子、橡皮、胶棒等等。 实验方法:在纸盒里放入橡皮、胶棒等等物体,通过垫圈拉动纸盒在粗 糙的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 2、全班交流: 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搬运纸盒里的重物? 预设: 生 1:让纸盒在平面上直接滑动。 生 2:在纸盒下面垫上滚木,让纸盒在滚木上滑动。 生 3:给纸盒安装上轮子,使纸盒向前滚动。 3、实验操作: 第 1 步,将装了重物的纸盒放在木板上,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 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 52 页第一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插图,了解实验操作方法。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实验记录表。 学生分小组完成本步骤的操作实验,并且完成实验记录的第一部分内容。 教师强调:本步骤实验操作三次,取平均值,同小组学生之间要互相合 作。 第 2 步,用各种笔做滚木,放在装着重物的纸盒下面,往托盘里逐渐增 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 52 页第 2 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本步骤实验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 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与第 1 步实验操作中的纸盒是一样的。 选用的各种笔粗细、长短尽量一致,便于实验操作。 本次实验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 这次实验操作,共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学生分小组完成第 2 步的实验操作,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第 3 步,给盒子安上轮子,往托盘里逐渐增加垫圈,当纸盒开始运动时, 记录下垫圈的数量。 出示课本 52 页第三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次实验的操作方法。 教师强调:这次实验中的纸盒仍然跟第 1 次、第 2 次实验中的纸盒是一 样的。同小组学生之间要加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填写好实验记录。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 4、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三次实验,我们初步看出了运用不同的方式搬 运重物,所需的拉力有大有小,下面请大家完善好本小组的实验记录, 准备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各小组出示本小组的实验记录,并说一说本小组得出的实验 结论。 5、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在运用不同方式搬运重物的时候,所 需的拉力有大有小。重物在平面上直接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给重 物安上轮子向前移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6、为什么重物直接在平面上滑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 上轮子向前运动,所需的拉力是最小的?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减小摩擦力的概念 7、教师小结:这里主要是因为摩擦力的原因。当我们让重物直接在平面 上滑动时,平面与重物之间的摩擦力是最大的,因此,需要的拉力也是 最大的;而给重物安装上轮子,轮子和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就小了很多, 因此需要的拉力也就小了很多。 板书: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8、交流讨论:在第2 次实验中,我们使用的是用滚木移动重物,请大家 想一想,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出示课本 52 页第二幅插图,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全班交流。 预设: 用滚木移动重物的优点是可以省力,缺点是重物会颠簸,用这种方法移 动重物比较麻烦。 9、教师小结:其实在第3 次实验中,给重物安装上轮子向前运动,轮子 就可以看作是移动的滚木。人类发现可以用滚动的方式前进,是一个了 不起的创举。 三、研讨 1、教师引导:通过刚才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摩擦力 与拉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摩擦力越大,拉力越大;摩擦力越小,拉力越 小。那么怎样搬运重物最省力?哪一种方式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最 小? 使用轮子搬运重物最省力,使用轮子搬运重物产生的摩擦力也最小。 2、在生活中,到处都存在摩擦力,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增大摩擦力,有的 时候我们需要减少摩擦力。 3、出示课本 53 页上面鞋底的花纹这幅图,想一想:鞋底为什么会有花 纹?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 鞋底有花纹是为了增大摩擦力,增大鞋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防止在 走路的时候因为摩擦力过小而滑倒。 4、出示课本 53 页自行车轴承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自行 车的轴承上润滑油是要增大摩擦力还是要减小摩擦力,为什么? 在自行车的轴承上涂润滑油是要减小摩擦力,因为减小摩擦力,我们在 骑自行车的时候可以更省力。人们往往会在自行车的轴承部分涂抹润滑 油,就是为了减小摩擦力。 5、在日常生活中,除了以上两种,还有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力,哪些地方 增大摩擦力的呢?请大家来举举例子。 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增大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 增大摩擦力的例子: 汽车方向盘上有花纹 乒乓球拍上粘贴橡胶,使接触面变得粗糙 冬天结冰时,在轮胎上缠绕防滑链 冬天道路结冰,在上面撒上沙子 减少摩擦力的例子: 行李箱下装着轮子,拖着走既方便又省力。 电风扇转轴做的很光滑 滑冰前刨光冰刀,是为了在压力不变的情况下,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儿童滑梯的表面尽可能的光滑。 6、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交通工具都有减小摩擦力的措施,下面我 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7、出示课本 53 页下面两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 分别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 气垫船是利用高压空气,在船底和水底之间形成气垫,使船体垫起,离 开水面,而实现高速航行。气垫与水面之间是很薄的一层空气,是从气 垫中吹出来的,因此气垫船是在水面上飞,与水面几乎没有接触,水面 和气垫船之间的压力很小,摩擦力就很小。 磁悬浮力车上面装有电磁体,铁路底部则安装线圈,通电之后,地面线 圈产生的磁场极性与列车上的电磁铁极性总保持相同,两者同性相斥, 排斥力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与铁轨没有接触,摩擦力就非常小。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动与摩擦力,知道摩擦力越小,拉力越小, 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增加或者减小摩 擦力。课后,请大家仔细观察,了解生活中增加摩擦力和减小摩擦力的 现象。 教学 反思 课 题 3.6 运动的小车 课时 日期 1、知道飞行的子弹、踢飞的足球、运动的小车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 2、通过撞击实验,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之间的关 教学目标 系,懂得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3、知道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形式 的能量。 教学重点 通过撞击实验,探究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实验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聚焦 1、向学生展示一些图片: 飞行的子弹击穿物体 踢飞的足球把玻璃打碎 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 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 落下的锤子砸碎了玻璃。 2、教师引导:同学们,刚才这组图片中,运动的物体都产生了能量,这 些能量影响了其他的物体。那么运动的小车也有能量吗?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3、板书课题:6 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 活动一:敲击实验,感受运动物体的能量 1、出示课本 54 页的两幅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了解两幅插图的内容, 并读一读上面的相关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要求及方法。 2、实验材料:橡皮锤、音叉 3、实验方法: 第 1 次用橡皮锤轻轻的敲击音叉。 第 2 次用橡皮锤重重地敲击音叉。 旁 注 探究运动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大小之间的关系,懂得小车速度越 4、实验要求:分别仔细听两次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说 一说两次实验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5、实验要领: 两次敲击音叉是不一样的,第 1 次是轻轻地敲,第 2 次是重重地敲。 在实验的过程中,要仔细用耳朵听音叉发出的声音,并且用手触摸音叉, 感受两次敲击给音叉带来的不同效果。 6、学生分小组活动,敲击音叉,并且分别感受音叉的不同之处。 7、全班交流实验现象,并说一说实验结果。 8、教师小结:轻轻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很小,这时用手触摸音 叉,会感音叉受到很轻的震动。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发出的声音比较 响,用手触摸音叉,会感受到音叉明显的震动。 9、为什么轻轻敲击音叉和重重地敲击音叉,音叉会产生不同的反应呢? 因为轻轻的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小,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小; 而重重地敲击音叉,产生的能量比较大,给音叉带来的影响也比较大。 活动二:撞击实验 1、教师引导:既然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那么运动小车的速度和其能 量有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用实验探究。 2、实验材料:小车、斜坡、木块。 3、实验要求: 从三个不同坡度的斜面上释放小车,让小车滑下后撞击水平面上的木块, 测量并记录木块每次被撞击后滑行的距离。 4、实验注意点: 释放木块时,每次都要从斜坡的同一位置释放。 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者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用小 旗或者其他标志去标记木块被撞击后的位置。 测量距离,记录数据,每次实验进行三次,取平均值。 5、出示活动手册上的撞击实验记录表。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记录好数据,完成实验记录表,并通过小组讨 论交流,得出实验结论。 7、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交流各小组的实验结论。 8、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撞击实验,我们发现坡度越大,小车释放时的 位置就越高,小车滑到水平面时的速度就越快,撞击后,木块滑行的距 离就越远。这说明小车速度越大,它的能量就越大。 三、研讨 1、刚刚我们进行了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那么橡皮锤和小车在什么情况 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橡皮锤敲击音叉,音叉发出声音,产生震动,可以知道橡皮锤具有能量。 小车从高处释放,滑下来后撞击木块,使木块被撞后向前滑行了一段距 离,可以看出小车具有能量。 2、物体运动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产生的能量越大,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小,产生的 能量越小。 四、拓展 1、出示课本 55 页的拓展知识,引导学生看一看,读一读。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 也不会有生命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各种形式的能量,运动的小车、 发光的灯泡、燃烧的蜡烛、拉长的橡皮筋等等都具有能量。能量还存储 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信息? 预设: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物体就不会工作。 能量存在的形式是各种各样的,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也存在 能量。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都具有能量,能 量的存在有各种各样的形式。我们还知道从不同坡度上释放的小车,滑 下来之后会产生能量,坡度越大,小车滑下来的速度越快,产生的能量 也越大。 教学 反思 课 题 3.7 设计制作小车(一) 课时 日期 1、引导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要求是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 有动力的小车,使他能在 5 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通过观察各种小车的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然后根据要求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绘制出小车的设计图。 3、学会根据要求制作小车,懂得小组间同学合作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动 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车的设计图。 教学难点 根据活动要求,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小车的模型、活动记录表等等。 教 学 过 程 一、明确问题 教师引导:人们会根据需要设计各种动力不同的车辆,来执行不同的任 务。这节课,让我们也来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吧。 板书课题:7 设计制作小车(一) 二、明确任务 1、出示课本56 页的活动任务,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的任务。 请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并使它能在 5 秒 内把两块橡皮运输一米远。 2、解读任务 找出关键词:利用生活中的材料、具有动力、5 秒内、把橡皮运输一米 远。 3、明确要求 出示课本 56 页的要求,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制作小车的要求。 车身长度不超过 25 厘米。 用橡皮筋或者气球做动力。 只能使用提供的材料。 出示图片,了解提供的材料有硬纸盒、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 交水、吸管、胶带、气球。 旁 注 引导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观察各种小车,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小 4、了解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 第 1 步,明确问题。 明确设计什么,用途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 第 2 步,制定方案。 头脑风暴,研究会遇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制定最优方案。 第 3 步,实施方案。 团队协作,根据方案加工制作,汇报展示。 第 4 步,评估与改进。 根据标准评估打分,反思方案、制作以及整个过程存在的问题,并进一 步改进。 学生读一读,了解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基本步骤。 三、制定方案。 1、小组分工,明确任务 教师引导: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比较复杂,因此,我们小组同学之 间要互相配合,团结协作。 各小组讨论交流,明确小组分工和各个成员的任务,然后填写在活动手 册的记录表上。 2、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的结构。 教师引导:要想设计制作出符合要求的小车,我们首先要观察小车,了 解小车的结构。 出示一部分小车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小车的结构。 各小组观察小车模型,交流小车的结构,并且填写好课本57 页的“小车 的结构”记录表。 预设: 小车的结构 结构 车架 车身 车轴 轮子 特点和作用 支撑,固定 美观,载人 坚固,耐用,摩擦力小 滚动,摩擦力小 3、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设计图 提出小车设计的要求: 明确小车的动力方式 明确小车各部分所用的材料 明确每种材料的加工方式和使用工具 明确各部分的连接方式 教师强调:在绘制设计图时,我们可以从正面、侧面和上面三个方位绘 制出小车的设计图,并且在设计图中能够标注出小车主要部分的尺寸, 这样可以更全面的反映小车的结构。 学生分小组活动,共同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然后绘制出小车的设 计图。 四、展示 1、全班交流,展示各小组绘制出的小车设计图,并且详细讲解自己的设 计方案。其他同学认真倾听,肯定小车设计中的优点,并且适当的提出 自己的改进意见。 2、学生再次分小组活动,各小组再次讨论交流,完善好本小组的小车设 计图。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的了解了本次设计制作小车的任务及要求,并且 通过各小组的同学的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绘制出了本小组的 设计图。下一课我们将根据各小组的设计图来制作小车。课后请大家准 备好制作小车所需要的材料。 教学 反思 课 题 3.8 设计制作小车(二) 课时 日期 1、引导学生合作分工,根据绘制的小车设计图,动手制作小车。 2、展示各小组制作好的小车,测试并改进小车,使自己制作的小车更加 完善。 教学目标 3、全班交流,对各小组设计的小车进行评估,各小组根据评估情况反思 设计和制作过程,进一步改进自己的小车。 4、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反思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组合作,根据绘制的设计图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和改进。 教学难点 制作小车,并对小车进行测试,发现小车的问题并加以改进。 教学准备 制作小车的各种材料、测试并改进小车的记录表、评估方案等。 教 学 过 程 一、复习导入 上一课,我们通过讨论,确定了小车的设计方案,并且绘制出了手车的 设计图。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根据设计图,制作我们的小车。 板书课题:8 设计制作小车(二)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制作小车 1、出示制作小车的步骤 确定组装步骤 选择材料和工具 加工材料组装 调试 2、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制作小车的步骤分小组活动,按照分工开始制作小 车。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小车制作的情况,用相机做一些指导。 活动二:测试并改进小车 旁 注 1、各小组的小车初步完成了,下面我们来展示一下各小组制作的小车。 小车制作好了,我们还要对它进行测试,不完善的地方要加以改进。下 面请同学们对本小组的小车进行测试并改进。 2、出示课本 58 页“测试并改进小车”记录表,引导学生根据“测试并 改进小车”记录表对小车进行测试,改进。 测试并改进小车 发现的问题 可能的原因 解决方案 调整橡皮筋 加橡皮筋 打足气球里的气,或用两 个气球,加强驱动力 把两根橡皮筋缠绕起来, 橡皮筋打滑 摩擦力过小 增加摩擦力 活动三:评估与改进 1、教师引导:经过大家的制作和测试与改进环节,相信每个小组的小车 都很完善,下面我们对各小组的小车进行评估。 2、出示评估标准,学生自由读一读,了解本次小车的评估标准。 3、引导学生从小车设计、小车制作、小车功能、团队分工合作、展示讲 解等五个方面,对各小组制作的小车进行评估,然后打分,评选出班级 小车制作的优胜小队。 4、根据评估的情况,各小组再次反思小车设计和制作的过程,进一步改 进本小组的小车。 三、课堂总结 1、总结经验教训 不能走直线 车轴不正 小车动力不 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 足 气球小车吹 气球中的气不足或者气 气时间太短 球太小,驱动力太小 教师引导: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根据提出的要求制作出了小车。通 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与同学们分享的吗? 预设: 同小组同学之间合作分工非常重要,不然会一团糟,每个人不知道做什 么,也不知道怎么做。 材料要准备很充分,不能在制作小车的过程中缺这个,少那个。 小车的设计方案非常重要,这一环节决定了小车的制作,因此,要想制 作出完美的小车,完美的设计方案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小组的小车虽然设计制作的不是很完美,但是经过测试和改进之后, 我们的小车也非常好,也能够达到本次活动的要求,所以小车后期的改 进也很重要。 2、教师总结 在这次设计制作小车的活动中,很多同学表现的非常好,能够与他人合 作,积极参与,动手操作,认真思考,积极反思,使本小组的小车设计 的更加完美。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难免有失败,不过工程师不会将不 成功的模型视为失败,而是将它看成一个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并能够根 据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希望我们班 的同学能够向工程师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不断 的完善。这样,我们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小工程师。 教学 反思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