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岳麓版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福建莆田质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 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 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 解析 据题干可知,一方面,董仲舒的“君权神授”理论是对孔子理论的发展与创新,另一方面,其理论又是对孟子思想的彻底否定与颠覆,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答案 D 2.(2017·湖北孝感模拟)董仲舒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是( ) A.外儒内法的思想 B.法术势合一的统治思想 C.“天人合一”思想 D.变道家的道统为封建的法统 解析 据题干引文,从哲学的角度论证了封建统治合理的本源,“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封建统治与天道相比,用自然界的原则来论证封建统治的合法性,故选D项。 答案 D 3.(2018·广东江门模拟)董仲舒在君人南面之术上主张“天高其位而下其施”,“天高其位,所以为尊”是道家的术,“下其施,所以为仁”是儒家的道理。由材料可推出董仲舒的新儒学( ) A.把天道观念和人文主义结合 B.兼采道家驭人术与儒家行政术 C.主张君主把修身与治国相结合 D.是道教与儒学相融合的产物 解析 据材料可得董仲舒认为君主统治之术应把道家和儒家学说相结合,董仲舒的新儒学主 6 张君主应把“道家的术”与“儒家的道理”相结合来统治,故选B项。 答案 B 4.(2018·河北邯郸模拟)东汉光武帝设立“举谣言”制,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东汉出现了一系列因“谣言”而黜陟的官吏。这反映出东汉时期( ) A.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 B.监察体系臻于完备 C.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决策 D.选官标准发生变化 解析 据题干“将民谣纳入行政监督体系”体现了统治者尊重民意,以民为本,体现了儒家思想,故选C项;社会舆论决定官吏升黜,错在“决定”,故A项错误;“以反映地方官吏为政善恶的歌谣来决定官吏的升黜”体现监察体系不断完善,“臻于完备”说法过于绝对,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选官标准,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7·河南洛阳期中)东汉中期的顺帝在继位前历经磨难,继位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革新政治,把汉文帝作为其从事政治活动的楷模,认为当时国家的残破局面正是由于“政失厥道”。这表明他( ) A.主张遵循黄老之术 B.反对治国尊崇儒术 C.强调治国外儒内法 D.推崇孔子礼制思想 解析 汉文帝时期采用黄老之学,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故A项正确;“政失厥道”意即针对独尊儒术,但未提出效仿汉文帝的什么措施,故B项错误;外儒内法始于董仲舒新儒学获得正统地位,故C项错误;汉文帝时期尚未用儒家思想来治国,故D项错误。 答案 A 6.(2018·山东淄博摸底考试)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太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以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6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学习科目设五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以五经为学习内容,学生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这实际上确立了儒家思想为官方统治思想,A项符合题意。根据“在长安兴办太学”可知,B项错误;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错误;D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答案 A 7.(2018·山东枣庄模拟)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确立了司法审判独立性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解析 根据材料“汉文帝除肉刑诏,所引用的就是《尚书》说”中“《尚书》”是儒家经典,“汉武帝亦使吕步舒(董仲舒的弟子),治淮南狱”说明当时的司法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选A项。 答案 A 8.(2018·四川绵阳诊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即先引《春秋》,然后说:“《春秋》之义,立子以贵。东海王阳,皇后之子,宜承大统。皇太子强,崇执谦退,愿备藩国。父子之情,重久违之。其以强为东海王,立阳为皇太子,改名庄。”这表明儒学在当时( ) A.开始成为国家的正统学说 B.适应统治需要成为官方哲学 C.作为政府选官制度的标准 D.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 解析 材料中东汉光武帝为更换太子而颁布的诏书中,引用《春秋》的言论,其目的是让自己更换太子的做法显得名正言顺,《春秋》是当时儒家经典五经之一,说明当时儒学作为封建正统思想,成为封建君主政治利用的工具,故选D项。 答案 D 9.(2018·安徽淮北模拟)汉代董仲舒将日食等自然界的灾异现象与君主的作为联系起来,君主也常以罪己方式来应对灾异。到了清代,出现日食时则要求官员到礼部集合,长跪至日食结束,否则被皇帝训斥。这反映出( ) A.“天人感应”的意图被曲解 B.皇帝推卸政治责任 C.“敬天”传统受统治者重视 D.君主专制得到强化 解析 据题干材料中由最初出现问题皇帝要下罪己诏,到后来出现问题皇帝将责任推卸到臣子身上,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选D项。 6 答案 D 10.(2018·四川德阳诊断)美国学者列文森在研究中国封建社会后得出一个结论,皇朝体制有着一个“自相矛盾”的运行规律: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作者揭示出中国封建社会( ) A.儒学思想以法家为依托 B.外儒内法的治国策略 C.儒家与法家的冲突激烈 D.德治与法治交替运用 解析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而法家提倡法治和中央集权,在维护君主专制方面本质上一致,与材料中“儒教君主制的基础恰恰是反儒教的法家原则”相符,故选B项。 答案 B 11.(2017·湖北武汉调研)董仲舒提出“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的改革措施,以此达到移风易俗的目的。这体现了董仲舒( ) A.将儒学思想发展为主流思想 B.认为改革受不良风气阻碍 C.主张民众平等接受学校教育 D.重视儒家伦理的教化作用 解析 董仲舒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最后达到了移风易俗的目的,体现了其教化作用,故选D项;A、B、C三项与题干材料不符。 答案 D 12.(2018·江西南昌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从后来的历史看,秦帝国废弃了早先在诸王国发展起来的写法众多的语言文字,代之以全中国都能理解的统一文字。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这说明秦帝国统一文字( ) A.对中国后来的民族统一影响深远 B.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有利于秦中央集权的建立 D.有利于国家统一的实现 解析 据题干,从“由于这种文字所共有的性质,证明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粘合剂”,可知秦统一文字对中国民族统一有重要影响,故选A项。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6 13.(2018·湖南长郡中学月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的教化思想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当时客观形势的正确反映。虽然,从本质上说,这一主张是为巩固汉政权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但从客观效果来看,它不仅对当时,而且对以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统一、巩固和发展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高春菊《董仲舒教化思想研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针对教化提出的具体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董仲舒倡导教化的主要原因。(13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如何正确理解董仲舒教化思想的历史影响?(12分) 解析 第(1)问,“主张”直接提取材料信息概括作答;“主要原因”要结合当时形势,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儒家自身主张和教化的功能等方面分析。第(2)问,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思考。 答案 (1)主张:办学校;教化人民仁、义、礼。(4分) 原因:适应统治的需要;儒家重教化的传统;教化本身的功能。(9分) (2)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封建思想统治,(或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使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更加巩固,(或社会影响更加扩大),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束缚和阻碍作用。(12分) 14.(2018·山西太原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汉书·循吏传》载,西汉元帝时,南阳郡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劝民农桑,去末归本,为政勤勉有计谋,“好为民兴利”,尽力使百姓富起来。他亲自指导农耕,常出入于田间,住宿在民家,很少有安闲的时候。“百姓归之,户口增倍,盗贼狱讼衰止”。“吏民亲爱信臣,尊他为‘召父’”。《后汉书·杜诗传》载,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事事替百姓做主,由是全郡百姓家家粮丰衣足。百姓拿他与以前的召信臣相比,说“前有召父,后有杜母”。南阳人为纪念这两位太守,修建了一座“二信守祠”,俗称“父母祠”。 6 “父母官”一词由此而来,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 ——据《汉书》《后汉书》整理 解读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所述历史现象的认识。(12分,要求:准确概括历史现象,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解析 首先,根据题意,准确概括历史现象。根据材料“太守召信臣,‘其治视民如子’”,“杜诗,担任郡功曹(官名)时,爱民如子”得出古代官员爱民如子;根据材料“前有召父,后有杜母”,“‘父母官’……成为百姓对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的敬称”得出百姓视官员为父母,加以概括;其次,根据题意,史论结合,谈谈对上述现象的认识,可以从政治方面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经济方面小农经济,文化上儒家民本思想,加以论述;最后,对这一官民间的关系作简要总结。 答案 示例 现象:古代对官民关系的定位是官员爱民如子,民视官为父母官。(4 分) 认识:受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影响,出于发展农业生产、保证政府财政收入和维护统治的需要,官员往往爱民如子;而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民把廉洁奉公、关怀百姓、造福一方的地方官员称之为父母官,表达了自己对官员的肯定和爱戴。(4 分)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有利于缓和官民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政府财政收入;但另一方面,这种界定也强化了官民的不平等性,不利于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4 分) 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