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晚晴小筑
2020 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晚晴小筑 【篇一】2020 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晚晴小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 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1.对“材料作文”的认识 材料是多义的,角度、立意有多种。但考生在“自选”“自定”时不能超越“材料” 能指、所指的“固定范围”,不能任意发挥、无边无际。 2.对本次作文材料的理解 材料为两句话,前一句指出“无家可归”的人生现象,后一句强调追求人生归宿的可 贵;如果将前后句联系起来看,根据材料作文审题的整体性原则,第一句话的“家”和第 二句的“人生归宿”的内涵更为清楚,即“精神家园”。整则材料的中心非常明确,即寻 找精神家园,让心灵获得慰藉、安顿。 人在困境、彷徨状态中,甚至在安逸状态中,都有可能出现灵魂的空虚、茫然,人的 意志会变得消沉,精神会变得萎靡。如何振奋精神、提升斗志?唯有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 古往今来,各个领域的杰出人物之所以杰出,并不仅仅因为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 成就或地位,而是因为他们足够清醒,能够在困境、彷徨状态中探求自己的精神家园,并 为之而奋斗。即便在当今的安逸状态中,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明智的人也会有着寻求 精神家园的理想和举动,力避精神的茫然、颓废。一个人如此,一个民族更是如此。 3.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 作文材料从人性的角度命题,但写作时可化抽象为具体。既可写个体人生追寻“精神 家园”,也可从“乡村”“文化”“艺术”“民族”等大的角度入手,联系其领域的某个 方面,紧扣“追求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概念,深入剖析或生动描述,表现某种特定的价值 追求,展现正能量。 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为结论句,考生的作文不能仅证明此结论的正确,须结合自己的 生活体验、情感体验、理性认知,力求在新颖和独特上下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 辨中显现灼见。 【佳作赏析】:晚晴小筑 黛瓦白墙浸润在微醺的霞光中,眼角眉梢都是沉静安宁的韵味。 一座泛着古韵的馆舍,便是木心先生的纪念馆了。 文学馆内整齐铺开的稿纸上——字迹清俊,翩雅优美,像一只只灵蝶,载着先生永不 停息的脚步,追寻先生灵魂深处永恒的归宿——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 细细数完,先生从文革狱中带出的稿纸只有六十六张。 现在想来,狱中的十八个月里,最残忍的不是潮湿冰冷的牢房,不是如牲畜般的吃食, 而是对先生精神的折磨。这是让人易在精神上彷徨迷失、觉得无家可归的摧残,比身体的 折磨更加恐怖,文革时期于狱中崩溃的知识分子不在少数。 所幸的是,先生因着灵魂深处对艺术的追求清醒了过来。在本该写交代材料的白纸上, 用诗意的语言勾勒一幅幅美好的图景,用白纸画就的黑白琴键弹奏着心中流淌已久的萧邦 与莫扎特。原本彷徨迷失、无家可归的心灵,在艺术的美感中找到了归宿,寻到了生命价 值之所在。 先生在苦难中明白灵魂深处隐藏的归宿,即在艺术中获得生命的美感与满足感,即在 追求艺术中实现生命的价值。 乔伊斯说:“流亡,是我的美学。”而先生只说:“美学,是我的流亡。”于是,出 狱后的八十年代,先生与陈丹青等人同赴纽约深造。先生在彼开设美学讲堂,五年讲学, 并写下《文学回忆》,后成为散文被美国知名大学收录进教材的中国第一人。 “我本该放手,可我从未停止痴缠。”先生笔耕不辍,从未停止艺术追求的执念,是 一种艺术家们对追求永恒归宿的执念,其本质是渴望在艺术中实现短暂生命的永恒价值, 寻找灵魂深处的艺术之归宿,生命之归宿。相比之下,现下许多灵魂彷徨无依的人,那些 因现实冰冷而觉得无家可归的人,更应该多思考灵魂的归宿在何处,而非漫无目的,只知 汲汲营世。 凉意顺着领口探入,晚风穿过木制的窗,吹开凌乱的思绪。再低头,清俊的字迹也带 上了些永恒的意义,肉体不再,其文字却永传后世。 我仰望馆中先生黑白的肖像,心生敬意之时,亦在思考我灵魂的归宿。 【点评】 本文文章结构精巧,语言灵动,感情真挚,以木心先生的经历为线索,紧扣“精神家 园”这一主题,借先生的经历和言说诠释人生归宿,以作者参观木心纪念馆的内心感想作 结,给人以有益的启迪。 【篇二】2020 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墙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 在一个十分缺水的山村,老李老张两家各打了一眼水井,但老李家的水质没有老张家 的好,邻居们纷纷到老张家去打水,很少到老李家。有年干旱,井水不够用,老张家就砌 了院墙把水井圈到院子里。邻居们打水不如以前方便了,于是纷纷到老李家打水。时间长 了,老李家的井水水质越来越好,而老张家的井水却莫名其妙地变得浑浊起来,到后来根 本就无法饮用。打井师傅最后告诉了老张原因:“一眼水井至少要有十多户人家经常使用, 才能把水用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作文,不要超 出材料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老张因为担心邻居用水,砌起了院墙,最终害了自己;老李为人处世“不设防”,方 便了别人,最终也方便了自己。大而言之,在当今这个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社会分工 日益精细,任何一个个体都不可能独自完成一项系统工程,这就需要资源共享。小而言之, 就个体而言,物质层面的分享,得到的可能是长远的、持续的物质回报,也可能是丰盈的 精神滋养;而精神层面的分享,更为趋利避害,如“将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 苦就会减少一半;将一个人的快乐,由两个人分享,快乐就会增加一倍”“你有一个思想, 我有一个思想,我们互换以后,每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等。这道文题在审题上难度不是太 大,但在立意上空间却很大。“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写出眼睛看得到的 东西,靠的是“视力”;写出眼睛看不到的东西,靠的是“眼光”。除了开掘的深度外, 还需对“共享”“分享”内在的事理逻辑作深度剖析,只有把其中的“理”讲透了,才能 让人“共享”得“心甘”,“分享”得“情愿”。 【佳作赏析】 墙 小时候在外婆家住过一阵子,那时的我拥有每一个完整的悠闲的下午,闲来无事,我 都会盯着从墙那边伸过来的有葱翠叶片的树枝出神。 只是一小根树枝就有了渲染整个庭院的绿意,我真的很想翻过墙去看看那边的风景。 外婆却阻止了我,轻声地叹息道:“那户家人……可不好处……” 后来才知道,那户人家本与外婆家共用一个院子。院子里有一口井,是那户人家的。 其实各家都有自来水,本也犯不着为井水闹什么纠纷。外婆偶尔会打些井水,只图用着舒 服罢了。然而那户人家却特意挨着井边砌起了一堵墙,算是把两户人家彻底隔开了。 而这枝叶却全然不顾主人同意与否,大大咧咧地伸展到外婆家这边来了,并且毫无芥 蒂地让我们分享起绿意来。“不愿与我们分享井水,却总不能独占这美好的景致吧?”我 心里这么想着,便报复似的越发勤快地去欣赏那葱茏的枝叶了。 一天午后,我惊讶地发现,那树枝上慵懒地挂着几个枇杷果。啊,这竟然是一棵枇杷 树!我凑近去看那可爱的小果子,细细的绒毛在阳光的照射下,仿佛镀上了一圈金边,映 衬着它们稚气未脱的青涩,它们还未成熟却已勾起了我的馋虫。 “嘿!上来玩啊!”墙头上不知什么时候坐了一个虎头虎脑的小男孩儿,亮如星子的 明眸熠熠生辉,想来是沿着枇杷树爬上墙的,那他便是那户人家的孩子了。我冷冷地哼了 一声,打算转身离开。 “你想听歌吗?”仿佛没看到我的冷脸,他晃了晃手里的耳机。我看了看这根长得甚 好的枇杷树枝,突然又开始好奇墙那边的风景。毕竟是孩子,我也没说什么,搬来凳子, 在小男孩儿的帮扶下爬上了墙,与他背对背骑墙坐着,兼顾两边的风景。 他把耳机塞到我耳朵里,是久石让的轻音乐,轻柔的音乐仿佛掠过树梢的风,抚弄着 我的心,也推倒了我心里对小男孩儿砌起的心墙。时光在静谧的午后缓缓流淌,阳光穿过 树缝落到掌心,指尖是微痒的暖意,分享的感觉,竟是如此奇妙! 我不由得微微笑起来,耳边响起小男孩清脆的声音: “枇杷熟了,请你吃!” “好啊!” 【评析】 本文吹拂着一缕清新的自然之风,飘逸着一缕纯真的童稚之气。文中的这根枇杷树枝 可谓匠心独运,既以自身的伸展隐喻着主旨,也缓缓地推动着情节由成人世界向孩童世界 滑翔,给人一种不着斧凿、自然流畅之感。想“独占”,无墙也要砌起一堵墙;想“共 享”,有墙也隔不开两颗心。因成人世界世俗的独占之心而砌起的这堵院墙,在两小无猜 的孩童面前已形同虚设。有时候,长大是要付出代价的,但只要我们还能追忆似水年华, 就表明我们那颗心还没有彻底蒙尘。 【篇三】2020 年高考作文押题及范文:且把清流汇成大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 分) 有一位老人,被称为中国科学界的“扫地僧”,经常脚踏布鞋,衣着简朴,他就是中 国遥感学家、遥感领域的泰斗李小文。他外表不羁,仙风道骨,体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风 骨、本色、随性。有人说,这实在是当下社会的一泓清流。 清流: 清澈的水流; 比喻有名望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或健康的风气。(《现代汉 语规范词典》第 3 版)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不少于 800 字。不得抄袭、 套作。 【审题解析】 题目材料首段由李小文谈及传统知识分子的特点,再结合第 2 段关乎“清流”的解 释,我们不难看出命题人的用心,即要求围绕关键词“清流”,展开思考,确定立意。准 确合理的立意如:坚守清流本色;“清流”当“逐流”而上;激浊扬清,创造清流畅通的风 气。 审题立意时不能混淆概念,把“不忘初心”“大道至简”“保持纯朴的本色”等与 “清流”等同起来,这些只是“清流”的某些表现形式。“清流”除了具备这些特点,更 应当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荡涤社会风气”等本质内涵。 写作时,还应关注材料中反映的问题与现实的联系。朱熹读书时曾感慨道:“问渠那 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其实,读书需要源头活水,个人、社会、国家也需要汩汩 清流。人有了它,就能心清志明;社会有了它,就能风清气正。今天的中国正在迈向民族 的伟大复兴,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清流常注、清风常沐。从这个层面看,这个作 文题响应了时代的呼唤,充满正能量。 【佳作赏析】:且把清流汇成大海 泰斗级遥感专家李小文因其“扫地僧”的形象被誉为当下时代的一泓清流,受人尊崇。 他的形象实为中国广大科学家的形象:潜心科研,心怀国事,不求虚名浮利。而当今社会 最缺的就是,让这样的一泓泓清流汇成一汪蔚蓝的大海。 清流之所以谓之清流,是因为世俗污浊、风气日下,逆流而上的人便凸显了出来。社 会日益浮躁,追求虛名浮利的人一抓一大把,甚至连高才生也不能幸免。前两年盛行的 “金融潮”因北大一名学姐的“后悔信”而走向高潮,不少本科生便盲目地转学金融专业。 然而各行各业,若人人只是为利而学,怕是谋不到几分利。这样一比较,在故宫修复文物 的、在太空舱背后默默工作的匠人们简直是清得不能再清的清流。长久的劳作、烦琐的程 序、精密的要求和“与世隔绝”的环境没有阻挠他们,反而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样的清 流,我们需要!崔永元曾问过敲打人心的问题:现在的社会怎么了?诚信正直不应该是为 人的底线吗?现在却成了众人推崇的好人。的确,在现代社会,不祸害社会好像就是好人。 但我们需要去发现这个时代真正的清流,并大力弘扬。90 多岁高龄的陈琳教授仍在讲台 上辛勤耕耘,家境丰厚的田家炳先生不断捐建学校立志扶起中国教育,解决了数亿人民温 饱问题的袁隆平教授只领走国家颁给他的百万奖金中的一元钱……古往今来,中国不乏清 流,扪心自问,为什么清流成不了大海? 试问,当初屈原追寻美政失败投江自尽时,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试问, 当初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却不被国人接受而离世时,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试问, 最初的最初,屡屡受挫的圣贤孔子,是否也发自肺腑地问过这个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中国首届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说:“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 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若是我们中国这一泓泓 清流汇成了大海,“芬兰的清正廉洁”“美国的高端芯片”“日本的诺贝尔奖神话”等都 可以是中国的。可能未来的某一天,会有“中国的清正廉洁”“中国的高端芯片”“中国 的诺贝尔奖神话”! 这是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中国人要有中国人自己的脊梁。脊梁骨上,那一块块 坚挺的骨骼,就是我们的一泓泓清流,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是“大海中国”。 古有孔子、屈原,今有李小文、田家炳,往后自是我们这当代青年。自身是清流,才 能汇聚更多清流,且把清流汇成大海,还看今朝! 点评 文章从材料中遥感专家李小文的事件入手,针对社会中“清流”不足的现状,提出 “把清流汇成大海”的观点。在第 2 段中,先用“金融潮”现象呈现世人盲目追逐利益 的现状,再以文物匠人、科学工作者以及陈琳、田家炳、袁隆平的事例,展示了何为“清 流”——在风气日下的现实中逆流而上的人。 紧接着,文章用三个“试问”,发出 “中国不乏清流,为什么清流成不了大海”的 疑问,引人深思。倒数第 3 段,结合时代特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阐述,认为只有将一 泓泓清流汇成大海,中国才能实现自己的“神话”,并在结尾两段中表明,当代青年须自 身成为清流,从而汇聚清流,最后汇成大海。 文章主旨鲜明,思想深邃,富有哲理,催人奋发,论证较缜密,行文句式灵活多变, 富有表现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