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川科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川科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1 成川外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 11 月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就需要有家庭伦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 “礼”之中。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 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②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 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要较好 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 伦理规范。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 定。‖【1】 ③“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 为夫妇之辩。”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 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④“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以“亲亲”(爱自己的亲 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 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 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 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2】 ⑤社会在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家庭伦理会变化。“孝”的内涵也会随之变化。例如“四 世同堂”“养儿防老”,就因家庭作为生产单位的逐渐消失而失去意义,又如“二十四孝” 中的某些形式已没有必要提倡,但作为“孝”之核心理念的“仁爱”仍有家庭伦理之意义。 在家庭不再是生产单位的情况下,保障家庭良好的生活状态,将主要由社会保障体系来承担, 但“孝”的“仁爱”精神则不会改变。对长辈的爱敬,对子孙的培育,都是出于人之内在本 心的“仁爱”。鲁迅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批评抹掉了“爱”,一味说“恩”的“父 为子纲”说,提出:“我现在以为然的,便只是‘爱’。”“孝”之核心理念“仁爱”作为 家庭伦理仍具有某种普遍价值的意义。‖【3】 (摘编自汤一介《“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自古以来注重家庭伦理,把家庭伦理规范置于比社会伦理制度更重要的位置。 B.家庭既是生活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决定了“孝”是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家庭伦理。 C.根据儒家思想,“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在社会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D.由于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变化,传统“孝”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无提倡的必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几次引用文献,目的是论证中国古今经典中对“孝”的理解诠释是一致的。 B.文章基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提出了关于“孝”的意义的论断。 C.文章在论证结构上,先引出论题,再提出观点,然后纵向深入,最后补充论述。 D.文章既肯定“孝”的普遍意义,又指出它的内涵变化,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中国古代的“礼”,既有伦理性的一面,也有制度性的一面,是二者的结合。 B.儒家从“天道”与“人道”的关系看待“孝”,这体现了哲理与伦理的统一。 C.以“亲亲”作为“孝”的基点,能使得“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 D.鲁迅从“现在怎样做父亲”的角度批评“父为子纲”说,体现了对旧说的反思。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 帕 男 《莱根谭》里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未有无所畏惧而不亡者也。天子者,上畏天,下 畏民,畏言官于一时,畏史官于后世。”浅显地说敬就是敬重,畏就是恐惧和害怕。有谁敢 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在我的意念里,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到井冈山一游。此次学习,可谓是“命”,我当然不信 命,可冥冥之中却在暗示自己。 “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 首先读的是袁鹰的《井冈翠竹》,开篇第一句至今仍记得:“井冈山五百里林海里,最使 人难忘的是毛竹。”接着又有这样的一段描写:“从远处看,郁郁苍苍,重重叠叠,望不到 头。到近处看,有的修直挺拔,好似当年山头的岗哨;有的密密麻麻,好似埋伏在深坳里的 奇兵;有的看来出世还不久,却也亭亭玉立,别有一番神采。” 家乡多毛竹,和井冈山的并无二致,与竹子的交情可谓深远,甚至可以说惺惺相惜,和生 活的旅伴一样。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2 但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 亦如袁鹰所写:“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 到井冈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竹子。漫山遍野且密密匝匝,一眼望不到尽头。 其形高挺,接天摩日,叶叶交叠,尾尾相衔,连阳光都难泼进来一点,小涧清流,雾气 氤氲,这气场,突然令我肃然起敬。在竹林中穿行,我居然未敢触碰一棵竹子,脑海里老装 着袁鹰的那段文字:“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 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 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 鬼哭狼嚎。” 我不忍更不敢触碰他们,不忍的是怕这些竹子就是当年战士的化身,应该让他们静静地 站在那里,不染尘埃;不敢是怕惊扰了他们早已安息的灵魂。 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 谁不知道竹子亭亭玉立,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而且“未出土时先有节,便 凌云去也无心”,这种君子之风,不正是我们所景仰的吗?故而郑板桥大为赞赏:“咬定青 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此刻,我还想起了宋人苏轼的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 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可见竹子的高洁备受文人青睐。 在参观完小井红军医院后,我们来到了离医院不远的烈士墓凭吊。就在绕纪念碑行告别 礼时,我看到路旁的树林里有一块伏卧在地的小石碑,上刻有“魂归井冈红军老战士曾志” 以及生卒年,不了解曾志的人定以为这与小井红军烈士墓相邻,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 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 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 异?可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 据说有“满湘美女”之称的曾志,1911 年 5 月 2 日生于湖南省宜章县一个清贫的知识分 子家庭。1924 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1926 年 8 月考入湖南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 同年 10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先后任有四军后方总医院党支都书记、 红四军组织科干事、红四军前委工农运动委员会民运股股长、妇女组组长等职。她参加过著 名的“黄洋界保卫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 部长等职。 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 的意志坚如磐石。 在培训班互动课时,我又听了曾志在井冈山的孙子石金龙讲他奶奶曾志和全家人的事情, 更令我高山仰止。原来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 出生不久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这名男 婴也就是石金龙的父亲石来发。丢下孩子,曾志就随着部队,告别了井冈山。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多次托人到井冈山寻找孩子。直到 1952 年,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曾 志才终于得以母子相见。别以为儿子找到当市委书记的母亲,就再也不用当农民了。曾志把 石来发留在身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 我在房间里,对着毛主席“重上井冈山”的牌匾,尝试朗读袁鹰《井冈翠竹》中的一小段: “毛竹青了又黄,黄了又青,不向残暴低头,不向敌人弯腰。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 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一到春天,漫山遍野,向大地显露着 无限生机的,依然是那一望无际的翠竹!”顿时,我的心里豁然明亮,此次来井冈山,不是 宿命,而是必须。 记得哲学家萨特曾经说过: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是亘古不变的,一是高悬在我们头顶上的日 月星辰,一是深藏在每个人心底的高贵信仰! 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什么奢想?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开篇引述《菜根谭》中的句子,既引出了“敬畏”一词,起到点题的作用,又明确了 “敬畏”的含义,为下文做铺垫。 B.文章写井冈山的竹子,既摹其形,又现其神,从形与神等方面表现了井冈山的竹子带给作 者的心灵震撼。 C.“和巍巍青山做伴的树葬墓是乡下某位过世的老人”,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革命 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D.文章以“我的行踪”为线索,具体叙述了“我”在井冈山学习的经历,抒写了“我”对井 冈山的独特的感受,形散而神不散。 5.文章由井冈山的竹子转向对“曾志”的叙述,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概括。(5 分) 答: _____ 6.文章的题目“井冈山,唯有敬畏我才能心安”,有什么含义?(6 分) 答: _____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 — 9 题。 材料一: 现在,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 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 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 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摘自习近平《携手消除贫困 促进共同发展——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3 材料二: 贫困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反贫困是国际社会和各个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共同责任,随着对 贫困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反贫困实践的有效推进,贫困概念和反贫困的理论不断发展。精 准扶贫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 思想,并将该思想具体化、可操作化,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精 准扶贫理论体系。 (摘编自王介勇等《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 材料三: 贵州省江口县通过发掘本地资源与特色文化,寻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 护,探索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江口县以“天下名岳之宗”的世界自然遗产 梵净山申遗为契机,创建区域品牌,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梵净 山周边的自然村落风景优美,少数民族居多,这里保留了丰富的人文和自然资源,因此江口 县引进多家旅游企业,创建景区、中国传统古村落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形成了旅游产业群。 另一方面,江口县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重点扶持生态茶和冷水鱼等项目。江口县引进了专 业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研发、技术指导、标准认证、茶叶深加工和市场开拓,同时在景区周 边山区开发茶园,实现“茶旅”互动,促进产业发展良性循环。 (摘编自谢玉梅《脱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光明日报》2019 年 5 月 8 日) 材料四: 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的云南是国际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发源于青海唐古拉 山脉的澜沧江在云南省境内长达 1200 多公里,这条大河流经云南两岸的山区正是云南茶叶的 主产区,这里拥有成片的古茶园,其中不乏树龄在数百年至上千年的古茶树。居住在这一流 域的布朗族、傣族、基诺族、拉祜族、佤族等少数民族世代以茶为生,创造出了灿烂丰富的 民族茶文化,近年来,云南省把茶产业作为重点产业来抓,对以普洱茶为代表的茶产业引导 扶持,将其视为促进农村脱贫攻坚、茶农增收的重要途径,在政策扶持方面,重点茶产区各 级政府对茶产业发展给予政策倾斜,各级财政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打造区域 品牌,做大做强普洱茶、滇红茶、滇绿茶三个品牌。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 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 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产业成长壮大。 (摘编自《茶产业托起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光明日报》2020 年 2 月 21 日) (二)试题解析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精准扶贫方略是我国目前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它通过对贫困对象的精准帮扶,争取 拔除“贫根”,实现脱贫致富。 B.贵州省江口县把产品研发、标准认证等工作交给专业的企业进行运作,这种做法推进了产 业规模化,促进了产业良性发展。 C.近年来,云南省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地理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交通资源的优势,把茶产 业作为当地重点产业来抓。 D.云南省古茶园区域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资源,结合这两种资源可以设计出 更为精准的扶贫方案。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介绍了精准扶贫的具体内容、作用和价值,据此可知落实精准扶贫政策是 解决我国当前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B.材料三中,贵州省江口县通过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两项举措, 探索出了一条利于形成脱贫长效机制的新路。 C.材料四中,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茶产业、推进精准扶贫、带动茶农增收,云南省各级财政加 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 D.通过材料三、四的对比可以发现,云南古茶园如果发挥自身优势,做好“茶旅”互动的文 章,可能会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9.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 明。(6 分) 答: 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 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 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 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 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籓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叔明篡 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觇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 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如此耶!”却其贡。由是器重 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4 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 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 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 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 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 (选自《明史·列传第二十四》)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 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B. 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 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C.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 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D.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 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五经》:儒家典籍《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汉武帝设五经博士 教授弟子,儒教国家化由此开始。 B.礼:含义丰富,主要有三,一指礼制,指全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伦理秩序;二指礼仪,指具 体的礼节仪式;三指礼貌,指个人在待人接物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修养。 C.洪武:明朝第一个年号,当时在位皇帝为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在击破各路起义军后,于 应天府称帝定都北京,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D.京畿:本意即“位于国之中央的都城”,后来指京城及其周边地区。从周代开始,把王城 周围千里的地域称为“王畿”。中国唐时有京畿道,宋时有京畿路。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曾鲁记忆超群,博古通今。他少时就能一字不漏的背诵《五经》,并通晓漫长历史中国家体 制、人才、制度沿革等知识,其文章才学颇为闻名。 B.曾鲁文采出众,常得褒奖。他草拟的诏书以及赋写的诗歌,也深得皇上赞赏,皇上认为他 的文章可以反映出文运的昌盛,为此破格提升了他的官职。 C.曾鲁谙熟礼法,深得器重。当时议礼者与之有辩诘,他一一列举传记告知对方;高丽的文 书、安南陈叔明的上表,均被曾鲁看出礼法细节上的错误,因此,他受到皇帝的器重。 D.曾鲁编撰有功,赐赏丰厚。他担任总裁官负责《元史》的编撰,书成之后,以他为首功, 给予金帛赏赐;他打算辞官归隐,却未得允许,朝廷又留下他负责编类礼书。 1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5 分) 译: _____ (2)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5 分) 译: 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4—15 题。 夜泊水村① 陆 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② 。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①这首诗作于淳熙九年(1182)秋,作者时年五十八岁。②新亭:又名劳劳亭,在今南 京市南。东晋时中原沦陷,王室南渡,有一些过江的士大夫在新亭宴饮,席间有人慨叹江河 沦丧,于是众人相对涕泣。独有王导不以为然,说:“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 相对耶?”(《晋书·王导传》)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诗的首联写诗人久离疆场、功业未成的落寞怅惘,奠定了一种失意悲愁的感情基调。 B.颔联末句用典,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 C.尾联诗人以新雁自比,借荒寒汀州上新雁找不到安栖居所抒发自己无法报国的苦痛。 D.全诗以夜泊水村所见的景象而写怀遣闷,而落笔却跳转到报国之志上,寄慨遥深。 15.这首诗的颈联和《书愤》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表达的情感有何异 同?请简要分析。(6 分) 答: 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8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 分) (1)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中说“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说“ , ”。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5 (2)《夜雨寄北》一诗中写作者怀念往日同爱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期盼两人可以早日 重逢诉说心中思念的两句是“ , ”。 (3)《师说》中,韩愈认为存在“弟子不必不如师,是不必贤于弟子”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 , ”。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来描写边塞苦寒的诗句是 “ , ”。 (5)《过秦论》总结秦国灭亡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通过以微博、抖音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追剧的现象,在年轻观众中 越来越普遍。只要在相关平台搜索剧集话题关键词,观众们就可以把新播剧集的“名场面” ______。更有甚者,会选择观看“一分钟看全集”的视频剪辑,把整集情节_______。 虽然从传播过程来看,“碎片化”追剧是在接收环节出现了问题,但其根本原因并不都 在观众这一端。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 水剧”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因为害怕在一部“注水剧” 上浪费太多时间,所以选择通过图文信息和短视频 _____ “精华”,久而久之便养成了“速 食”习惯。在观众这种“速食”习惯的______过程中,短视频平台的“流量经济”和剧集宣 传方的营销手法也起到了助推的作用。“注水剧”中的精彩桥段、金句台词是吸引用户的天 然磁石,截取、上传再加上一些噱头式的标签,便可轻松收获大量关注。 17. 依 次 填 入 文 中 横 线 上 的 词 语 , 全 部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 3 分 ) A.一网打尽 囫囵吞下 撷取 养成 B.一网打尽 打包带走 汲取 培养 C.一览无余 打包带走 汲取 养成 D.一览无余 囫囵吞下 撷取 培养 18. 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有 语 病 , 下 列 修 改 最 恰 当 的 一 项 是 ( )( 3 分 ) A.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 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B.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泛滥 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C. 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艺术鉴赏力,而是在“注水剧”泛滥的 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所致。 D.大部分观众当初选择“碎片化”追剧,并非因为没有艺术鉴赏力,而是因为在“注水剧” 泛滥的蚀害下,形成了一种审美上的自我保护机制。 19.与例句中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例 句 :“ 注 水 剧 ”中 的 精 彩 桥 段 、金 句 台 词 是 吸 引 用 户 的 天 然 磁 石 ,截 取 、上 传 再 加 上 一 些 噱 头 式 的 标 签 , 便 可 轻 松收 获 大 量 关 注 。 A.“可是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说,“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B.我原是打算七月尾就回南去的。我计算着我的归期,计算着这“绿囚”出牢的日子。 C.4 时 40 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 次离开了港督府。 D.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 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20. 小说《高老头》中描写拉斯蒂涅由贵族子弟到资产阶级野心家蜕变过程有什么社会 意义?(4 分) 答: _____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7 月 27 日,为测试运行状态,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由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与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协同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回望地球,利用光学导航敏 感器对地球、月球成像,获取了地月合影——这是由中国航天器拍摄的距离地球最远的 地月合影。在这幅黑白合影图像中,地球与月球一大一小,均呈新月状,在茫茫宇宙中 相互守望。根据照片判断,“天问一号”探测器反应灵敏,飞行姿态正确,与地面配合 默契,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答: _____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中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个人的 名言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6 成川外 2020-2021 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 11 月月考试题 语文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一)选文来源 选文来源:本文最先刊登在《北京大学学报》2009 年第 4 期“本刊特稿”,后被《中国教师 报》转载,在 2017 年 11 月 13 日,再次被华南师大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转载。 入选理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对社会伦理的熏陶,注重“孝”文化。 (二)文本解析 中心论点:“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 论证结构:文章先引出“家庭伦理”的论题,再提出“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然后分析 成为伦理规范的哲理根据,最后联系现实,补充论证。 【1】提出问题,并进行分析论证。 ①引出论题“家庭伦理”,采用讲道理的方式分析论证。 ②提出论点“孝”作为家庭伦理具有重大意义,采用引用论证和因果论证。 【2】分析问题,分析“孝”成为伦理规范的哲理根据。 ③引用文献,采用因果论证证明“人道与天道息息相关”。 ④具体阐述,采用道理论证证明“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哲学根据就是‘仁学’”。 【3】解决问题,联系现实,采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证明“仁爱的家庭伦理在现在仍具有 普片价值的意义”。 1.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A 家庭伦理隶属于社会伦理。选项歪曲文意,错解了概念的外延。B 孝成为家庭 伦理的重要原因,是孝是一种所有人都能遵守的,能维护社会稳定的伦理规范。选项强加因 果。C 孝不仅是家庭内的规范,而且上升为一种社会规范,这是本文的一个观点。D 联系现实, 孝的有些内容已经变化,但孝的核心“仁爱”依然具有意义。选项扩大范围。所以正确选项 应该选 C 项。 2.参考答案:A 【试题解析】A 文章中直接引用文献的有二处:第②段中引用《孝经》中孔子的话:“夫孝,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是为了证明这是说“孝”是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第 ③段中引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 之亲,分为夫妇之辩。”是为了证明天道与人道关系紧密。这两处引用的作用是不一致的。 所以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 A 项。 3.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C 项,“孝在历史实践中一直是自觉自愿的”错误。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孝” 作为家庭伦理的意义,就是强调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进而上升为一种社会规范,就是对所 有人的一种约束作用。C 项违背了文章观点,所以 C 项是不正确的一项。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4.C【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能力。C 项,“写革命老人曾志魂归故里” 说法有误。原文中说曾志“1928 年 4 月上井冈山”,井冈山并非曾志的故里,应是革命老人曾志“魂 归井冈”。 5.①曾志是中国革命老人,是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作者写她使情感有了依托,让 文章更加真实,富有感染力;②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 章的内涵,深化了革命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重要内容、段落的用意或作用的能力。首先,从内容上看,分析曾志 与井冈山的竹子之间的关联。作者说“井冈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 倒的一种精神”“这些竹子就是当年红军战士的化身”;而曾志正是千万红军战士中的一员,正如文 中所说“实际上她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井冈山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老战士,这与乡下普通的老人何异?可 曾志毕竟是大名鼎鼎名副其实的中国革命老人”,她的身上正体现出了井冈山竹子的精神,曾志是具 体体现竹子精神的人物,作者写她就使竹子的抽象的精神有了具体的展现和依托,文章更加真实感人。 然后,从情感主旨上看,曾志身上集中体现了井冈山竹子的坚韧和高洁,由竹及人,丰富了文章的精 神内涵,升华了文章歌颂革命精神的主题,使文章更具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 6.①井冈山是中国革命圣地,在“我”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一处信仰 高地,一方革命者的精神家园;②从这里出发的及最终埋葬在这里的革命者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不 畏牺牲的革命精神,他们的高贵品质令世人敬畏;③作者的井冈之行,是一次朝圣,也是一次精神的 洗礼,30 年的愿望得以实现,所以心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分析“敬畏”的原因。结合原文语句“但井冈 山的竹子不再是竹子,是铁骨铮铮的伟大战士,是屹立不倒的一种精神”“井冈山的竹子,是革命的 竹子”“竹子是‘节’与‘洁’的象征”分析可知,在作者眼里,井冈山的竹子象征着千千万万的革 命战士,而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所以作者说“有谁敢说来井冈山是为了旅游的,至少我不敢”。 再结合文章结尾引用的哲学家萨特的话可见,在作者眼中井冈山已不是单纯的一处自然风景,而是精 神信仰的高地。其次,除了这些竹子之外,井冈山最令人敬畏的应当是以曾志为代表的革命战士,结 合原文内容“曾志是从枪林弹雨、炮火硝烟、敌特追捕、白色恐怖中走过来的人,历经九死一生,她 的意志坚如磐石”“在 1928 年年底,曾志产下了一名男婴,但迫于战争形势,她不得不将出生不久 的孩子托给了当时留守井冈山的王佐部队一个叫石礼保的副连长代为抚养”“曾志把石来发留在身 边住了一段时间后,就让他重新回到井冈山当农民,直到老死井冈山”分析,可见这些革命者具有多 么崇高的品质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这是令作者敬畏的又一个原因。最后,再分析“心安”的原因。开 头作者说“‘井冈山’三个字一直萦绕在了我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7 的心里,30 年挥之不去”,通过这次到井冈山学习,作者见到了魂牵梦绕的井冈山,看到了心 心念念的“井冈山翠竹”,见到了曾志的墓碑,了解了她的事迹,“来井冈山,除了敬畏你还敢生出 什么奢想”,所以,作者的井冈之行,生出了无比的敬畏,接受了精神的洗礼。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一)文本分析 选文体裁:材料一是演讲稿,材料二是论文,材料三和材料四是新闻报道。 选文来源:材料一来自习近平 2015 年 10 月 16 日,在 2015 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 材料二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等撰写的《我国精准 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修改稿收到日期是 2016 年 3 月 2 日;材料三来自于谢玉梅《脱 贫攻坚背景下的设计参与扶贫——基于江口的考察》,发表于《光明日报》( 2019 年 05 月 08 日 16 版);材料四来自于光明日报调研组任维东、杨静茜、周重林撰写的《茶产业托起 云南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梦》,发表于《光明日报》( 2020 年 02 月 21 日 07 版) 删改内容:材料一只摘取了原文中的一段,材料二只摘取了原文第 2 节第 2 点的内容,材料 三和材料四,都摘取和改编原文部分内容。 入选理由:2020 年是我国精准扶贫的收官之年。 新闻话题:精准扶贫。 选文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从理论上阐述精准扶贫的内容、作用和价值;材料三和材料四具 体报道贵州江口县和云南省的扶贫策略和效果。 材料一:中国扶贫攻坚的意义和举措。 材料二:精准扶贫体现了反贫困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 材料三: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出形成旅游产业群和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的新路。 材料四:云南省打造茶叶三大品牌,搭建多种销售平台。 (二)、试题解析 7.参考答案:C 【试题解析】材料四中,“与此同时,为解决云南茶叶销路不畅、困扰茶农与消费者的卖难 买难问题,云南从省里到市、县都在努力搭建多种销售平台,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助力茶 产业成长壮大。”可以看出,正因为交通不便,云南省才努力搭建各种平台,所以说具有“交 通资源的优势”,这是歪曲文意。所以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 C 项。 8.参考答案:B 【试题解析】材料三中,主要报道了贵州省江口县探索出形成旅游产业群和发展规模化生态 农业的新路,“打造民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梵净山地理标识”这是一项举措,不是两项 举措,概括错误,所以不正确的一项应该选 B 项。 9.贵州省江口县与云南省民族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内容有哪些共通之处?请结合材料概括说 明。(6 分) 参考答案:①兼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施绿色扶贫的战略;②利用当地资源打造区域品 牌,然后以区域品牌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扶贫。 【试题解析】:本题答案应在材料三和材料四中寻找;材料三主要报道了“贵州省江口县探 索出形成旅游产业群和发展规模化生态农业的新路”,材料四报道了“云南省打造茶叶三大 品牌,搭建多种销售平台”;归纳共同点,两地都兼顾人和自然的和谐,两地都利用当地资 源;然后整理答案。 四、文言文【答案】 10.A(断句的关键,还是文意的理解,应主要根据大意来推断) 11.C(定都南京——应天府) 12.B(破格提升官职是后来的事) 13.(1)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而推辞,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 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得分点:“犯”、“持”、“不之许”宾语前置与句意各 1 分) (2)曾鲁写文章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书。(得分点:“属”、“徒”各 1 分,句意 3 分) 【译文】 曾鲁,字得之,新淦人。七岁时,能默诵《五经》,一个字不漏。年岁稍长,博通古今。 凡几千年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元朝 至正年间,曾鲁率乡里豪杰,召集少壮男子保卫家乡。他多次准备好酒肉,给乡里人讲述顺 逆的道理。大家都遵守他的规约,没有人敢做不义的事情。人们称他们乡为君子乡。 洪武初年,撰修《元史》,召曾鲁为总裁官。《元史》修成,赏赐金银玉帛,以曾鲁居首功。 曾鲁请求归乡,适逢编修归类礼书,又留用了他。当时议论礼的人蜂起。曾鲁在众人中扬言 道:“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辩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 知。不久曾鲁被授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去世,高丽派遣使者来拜祭。曾鲁索取高丽文 书一看,文书外边裹袭金龙黄帕,文书不署洪武年号。曾鲁责备道:“用袭帕是错误的,纳贡 称藩却不奉正朔,有何居心?”使者为过错道了歉,马上命令换去。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 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主客曹已经接受了安南的进表,曾鲁取其 副本审视,告诉尚书,尚书诘问使者道:“安南以前的王名日熞,如今为什么突然改名?”安 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道:“岛夷竟狡狯到如此程度啊!”退回了安 南的进贡。从此器重曾鲁。 洪武五年二月,皇帝问丞相:“曾鲁是什么官?”丞相答道:“主事罢了。”皇帝当日 便破格提升六个品级,拜曾鲁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 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吏部坚持典章制度,不同意他的请求。戍边将领捕获倭人,皇帝命令 放归他们。儒臣草拟诏书,皇上看了曾鲁的稿子后大喜道:“不久前陶凯为文已能引起人的 感叹,曾鲁又能如此,文运大概昌盛了吧!”不久,被命令主持京畿乡试。甘露降临钟山, 群臣用诗赋敬献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这年十二月,曾鲁称病告归,于路途中去世。 淳安徐尊生曾说:“南京有博学之士二人,用笔为舌的是 宋景濂,用舌为笔的是曾得之。”曾鲁作文不留稿子,他的门徒里偶有辑录,也没有成 书。 高二上语文试卷(A 卷)) 8 五、古代诗歌鉴赏 14.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B 项,“表达了对达官贵人在国家山河破 碎之际束手垂泪的懦弱昏庸的不满”说法错误,颔联末句典出《晋书·王导传》,作者借此 表达了他对那些高居庙堂的衮衮诸公在国家山河破碎之际要么醉生梦死,要么束手垂泪的懦 弱昏庸的精神面貌的不满。 15.相同:《夜泊水村》中“万死报国”“双鬓无再青”和《书愤》中“自许”“塞上 长城”“衰鬓先斑”,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家的爱国之情,表达了陆游功业未成、岁月 蹉跎、壮志难酬的叹息和愤懑。 不同:《夜泊水村》颈联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书愤》 中的颈联借用典故抒发了作者志向落空、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相同:《夜泊水村》颈联中“双鬓向人 无再青”,意思是岁月不饶人,满鬓飞霜,无法重获青黑之色,抒发了诗人对华年空掷、青 春难再的感伤与悲愤。《书愤》颈联中“镜中衰鬓已先斑”承接上句岁月已逝、壮志落空, 志未酬而鬓先斑,这是赤心为国的诗人日夜痛心疾首的。所以两联都抒发了诗人希望报效国 家但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同:《夜泊水村》颈联中“一身报国有万死”指为了拯 救国难,“我”却甘愿死一万次。“双鬓无再青”指岁月逝去,年华不再。所以此联抒发了 作者以身许国而时不我待的矛盾。《书愤》“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诗人借南朝时 刘宋名将檀道济曾“万里长城”的典故自许,以“空”字表达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综合以 上分析作答即可。 16. (1)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2)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4)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着 17.【参考答案】A “一览无余”形容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诗文内容平淡,没有回味。使用对象不对。 “囫囵吞下”更能体现观众对电视剧的笼统接受,不求甚解。“撷取”与“汲取”相比,更 能体现观众走马观花的态度。“养成”强调观众习惯的自我形成。 18.D 【参考答案】D A 句式杂糅,“因为....所致”;B 成分残缺,根据句意,缺少动词 “没有”;C 成分残缺;根据句意,缺少动词“没有” 19.B【参考答案】B 例句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 表示引用,C 表示特定称谓,D 表示 讽刺。 20.小说通过描写拉斯蒂涅的蜕变过程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一是揭露了当时拜金主义横 行的社会现实。利己拜金的原则不仅流行于整个社会,而且渗透到家庭的至亲骨肉之间。二 是揭露了在奉行利己拜金原则的社会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和金钱的统治作用。金钱毁灭人 性、败坏良心、破坏家庭、扭曲亲情,成为主宰一切关系的“上帝”。三是揭示了当时社会 最大的变迁:金钱取代门第。贵族子弟经不起金钱的引诱,投入了资产者怀抱,这正是贵族 衰亡的一个途径。 21. ①7 月 27 日②“天问一号”探测器③由地面控制,在飞离地球约 120 万公里处④获取地 月合影,⑤这表明它状态良好,有望完成火星探测任务。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辛夷坞说:“在时间和现实的夹缝里,青春和美丽一样,脆弱如风干的纸。”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 雨果说:“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习主席寄语青年学生:“青春不是靠天马行空的幻想,青春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奋斗;青春的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青春是靠在事上打磨的成长,青春是心中永远不凋零的花朵。” 作为正值青春、风华正茂的高中生,你是如何理解、体验“青春”的?请至少结合两个人的 名言写一篇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 800 字。 【写作指导】审题:本题考查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本次作文材料 共有四则,四则材料都是围绕“青春”来谈的,为思考“青春”提供了不同角度的理解。这 其中既有对青春的内涵的解读,如辛夷坞认为青春是脆弱的美丽的,席慕蓉则认为青春很短 暂,却让人怀念。而在习主席看来,内心的青春才是永久的青春。也有对度过青春的方法的 建议,如雨果提出青春不能浪费,而习主席则认为青年要脚踏实地,经得起时间的锤炼。此 外,在题目的要求当中明确了言说的身份,是风华正茂的青年同学,言说的背景是我们所身 处的时代特点,而对象则是身边的同龄人。那么,题目也就是要求同学们站在时代的特点前, 思考自己的青春的内涵、价值以及努力的方向。而按照题干要求“至少结合两人的名言与你 的同学分享你的思考”,即文章中要写出与两则材料关联的内容。 参考立意:青春不朽,青春无悔;奋斗的青春最美;珍惜青春,奋斗拼搏;脚踏实地的青春; 用奋斗浇灌的青春才是最美的青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