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许昌市许昌县第三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月考语文试卷 Word版含答案

www.ks5u.com 语文试卷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三个因素决定。       ,        ,        。     ,       ,       。这三层功夫就是通常所谓的学问修养,而纯正的趣味必定是学问修养的结果。‎ ‎①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 ‎②我们应该根据固有的资禀性情而加以磨砺陶冶 ‎③接收多方的传统习尚而融会贯通 ‎④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的身上的 ‎⑤不易也不必完全摆脱 ‎⑥扩充身世经历而加以细心体验 A. ②③⑥④①⑤                  B. ②⑥③④⑤①                  C. ④①⑤②⑥③                  D. ④⑤①②③⑥‎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明道”是宋仁宗赵祯年号。所谓“年号”,是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B. “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C. “立生祠”是古代一种民俗,即老百姓自发地为活人修建祠堂并加以奉祀。其对象都是深得民心的官员。 D.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3.下列加线字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 函梁君臣之首                                                     B.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C. 而皆背晋以归梁                                                  D.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他善于画山水,做起画来,如兔起鹘落 , 转眼即成。 B. 大家把这件事交给小明做,他胸有成竹地说:“这件事情我也做不好,好多环节我都不记得了。” C. 这次考试,退步很大,不用别人说,他自己都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 D. 如果皇帝执掌朝政,防微杜渐 , 则国家的祸害就可以消除,人民就得以幸福安康。‎ ‎5.下列各句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B. 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而皆背晋以 - 8 -‎ 归梁 C.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D. 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6.下列各组句中,画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 ①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②其正色耶?其远而无所至极耶? B.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 ①盘盘焉 , 囷囷焉,蜂房水涡②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D. ①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②予以康熙三年登泰山 ‎7.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 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又四年,吾往河阳省坟墓 B.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将成家而致汝    乃能衔哀致诚 C. 汝之子始十岁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 而不悲者无穷期矣    穷则独善其身 ‎8.下列句子中画线词语有相同类型的词类活用的一组是(   ) ‎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②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③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⑤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⑥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9.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A.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也相同                  B. 两个“其”相同,两个“于”不同 C.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相同                      D. 两个“其”不同,两个“于”也不同 ‎10.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     、     、     、     、     、     。你想中国什么样,你就朝什么样去努力。点点滴滴,从我开始。‎ ‎①要把怨气化成勇气,批判加上反省 ‎ ‎②不可能心中的社会是没有希望的,而你又是个有希望的人 ‎ ‎③一切由自身做起,才有资格要求别人;拿出勇气影响社会,才有一个光芒耀眼的自己 ‎ ‎④现在社会有太多怨气 ‎ ‎⑤人们习惯把负面事件放大,然后鞭挞周围,却忘了问自己,会不会做得更好 ‎ ‎⑥佛经云:万法唯心造 A. ⑤③②④①⑥                  B. ⑤②④⑥①③                  C. ④⑤⑥②③①                  D. ④①③②⑥⑤‎ 二、文言文阅读(共1题;共1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 金石录后序(节选)‎ ‎(宋)李清照 - 8 -‎ ‎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矣。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    到越,已移幸四明。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在会稽,ト居土民钟氏舍。忽一夕穴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菜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    绍兴二年、玄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注释】①《金石录》,宋赵明诚所撰。该书著录其所见从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来,钟鼎器的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等石刻文字,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研究专著之一。本文节选自李清照为该书所做的序言。‎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尽委矣                       委:舍弃 B.卜居土民钟氏舍                 卜:选择 C.装卷初就                       就:完成 D.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题跋:写在书籍、文章前面的文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十去其七八                            吾其还也 B.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                      因击沛公于坐 C.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乃理之常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8 -‎ A.李清照在流离之间看着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文物不断流失,不由发出文物得难失易的感慨,触发死生与得失之思。 B.文章以北宋南渡史实为背景,叙写自己的金石字画流失佚亡的过程,从个人得失上升到家国之悲,增加了文章的深度。 C.行文按时间顺序,围绕金石书画的得失与情感变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时而记叙,时而描写,时而抒情,时而议论。 D.文章体例虽属于序文类,内容与自叙文相似,笔法上则多用散笔,随写自身凄苦郁闷的晚境,不求其工而文自工。‎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 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 ‎①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②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三、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1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    材料一 ‎    缺乏变动的文化里,长幼之间发生了社会的差次,年长的对年幼的具有强制和权力。这是血缘社会的基础。血缘的意思是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根据亲属关系来决定。亲属是由生育和婚姻所构成的关系。血缘,严格说来,只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事实上,在单系的家族组织中所注重的亲属确多由于生育而少由于婚姻,所以说是血缘也无妨。‎ ‎    生育是社会持续所必需的,任何社会都一样,所不同的是说有些社会用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规定各人的社会地位,有些社会却并不如此。前者是血缘的。大体上说来,血缘社会是稳定的,缺乏变动;变动得大的社会,也就不易成为血缘社会。社会的稳定是指它结构的静止,填入结构中各个地位的个人是不能静止的,他们受着生命的限制,不能永久停留在那里,他们是要死的。血缘社会就是想用生物上的新陈代谢——生育,去维持社会结构的稳定。父死子继:农人之子恒为农,商人之子恒为商——那是职业的血缘继替;贵人之子依旧贵——那是身分的血缘继替;富人之子依旧富——那是财富的血缘继替。到现在固然很少社会能完全抛弃血缘继替,那是以亲属来担负生育的时代不易做到的。但是社会结构如果发生变动,完全依血缘去继替也属不可能。生育没有社会化之前,血缘作用的强弱似乎是以社会变迁的速率来决定。‎ ‎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只要你接受了这原则,(我们有谁曾认真的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社会里很多可能引起的纠纷也随着不发生了。‎ ‎   ‎ - 8 -‎ ‎ 血缘是稳定的力量。在稳定的社会中,地缘不过是血缘的投影,不分离的。“生于斯,死于斯”把人和地的因缘固定了。生,也就是血,决定了他的地。世代间人口的繁殖,象一个根上长出的树苗,在地域上靠近在一伙。地域上的靠近可以说是血缘上亲疏的一种反映,区位是社会化了的空间。我们在方向上分出尊卑:左尊于右,南尊于北,这是血缘的坐标。空间本身是混然的,但是我们却用了血缘的坐标把空间划分了方向和位置。当我们用“地位”两字来描写一个人在社会中所占的据点时,这个原是指“空间”的名词却有了社会价值的意义。这也告诉我们“地”的关联派生于社会关系。‎ ‎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    材料二 ‎    我在江村和禄村调查时都注意过这问题:“怎样才能成为村子里的人?”大体上说有几个条件,第一是要生根在土里:在村子里有土地。第二是要从婚姻中进入当地的亲属圈子。这几个条件并不是容易的,因为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地并不充分自由买卖。土地权受着氏族的保护,除非得到氏族的同意,很不易把土地卖给外边人。婚姻的关系固然是取得地缘的门路,一个人嫁到了另一个地方去就成为另一个地方的人,(入赘使男子可以进入另一地方社区)但是已经住入了一个地方的“外客”却并不容易娶得本地人作妻子,使他的儿女有个进入当地社区的机会。事实上大概先得有了土地,才能在血缘网中生根。‎ ‎    亲密的血缘关系限制着若干社会活动,最主要的冲突和竞争;亲属是自己人,从一个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条,原则上是应当痛痒相关,有无相通的。而且亲密的共同生活中各人互相依赖的地方是多方面和长期的,因之在授受之间无法分一笔一笔的清算往回。亲密社群的团结性就依赖于各分子间都相互的拖欠着未了的人情。在我们社会里看得最清楚,朋友之间抢着回帐,意思就是要对方欠自己一笔人情,像是投一笔资。欠了别人的人情就得找一个机会加重一些去回个礼,加重一些就在使对方反欠了自己一笔人情。来来往往,维持着人和人之间的互助合作。亲密社群中既无法不互欠人情,也最怕“算帐”。“算帐”“清算”等于绝交之谓,因为如果相互不欠人情,也就无需往来了。‎ ‎    但是亲属尽管怎样亲密,究竟是体外之己;虽说痛痒相关,事实上痛痒走不出皮肤的。如果要维持这种亲密团体中的亲密,不成为“不是冤家不碰头”,也必需避免太重叠的人情,社会关系中权利和义务必须有相当的平衡,这平衡可以在时间上拉得很长,但是如果是一面倒,社会关系也就要吃不消,除非加上强制的力量,不然就会折断的。防止折断的方法之一是在减轻社会关系上的担负。‎ ‎    社会生活愈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也愈繁重,单靠人情不易维持相互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于是“当场算清”的需要也增加了。货币是清算的单位和媒介,有了一定的单位,清算时可以正确;有了这媒介可以保证各人间所得和所欠的信用。“钱上往来”就是这种乐意当场算清的往来,也就是普通包括在“经济”这个范围之内的活动,狭义的说是生意经,或是商业。‎ ‎    在亲密的血缘社会中商业是不能存在的。这并不是说这种社会不发生交易,而是说他们的交易是以人情来维持的,是相互馈赠的方式。实质上馈赠和贸易都要是有无相通,只在清算方式上有差别。‎ ‎    地缘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契约是指陌生人中所作的约定。在订定契约时,各人有选择的自由,在契约进行中,一方面有信用,一方面有法律。法律需要一个同意的权力去支持。契约的完成是权利义务的清算,须要精密的计算,确当的单位,可靠的媒介。在这里是冷静的考虑,不是感情,于是理性支配着人们的活动——这一切是现代社会的特性,也正是乡土社会所缺的。‎ ‎    从血缘结合转变到地缘结合是社会性质的转变,也是社会史上的一个大转变。‎ - 8 -‎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血缘社会的基础包括文化传承的固化、长幼之间尊卑次序的不容挑战。 B.血缘既可以指由生育所发生的亲子关系,也可以指单系家庭组织中因为生育而产生的亲属关系。 C.用生育保证社会持续,以生育所发生的社会关系来确定人的社会地位,是血缘社会的标志。 D.血缘社会用血缘关系作为社会成员职业、身份、财产的分配标准,是为了安稳既存秩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针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血缘依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以血缘的定义为出发点,多角度论证了血缘社会的基本特征。 C.第四段作者将血缘与地缘联系在一起,论证了两者的同一性。 D.文章对血缘社会的利弊和优缺点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A.任何社会都需要生育来持续,因此血缘社会用生育维系社会结构的稳定。 B.社会变迁,生育社会化将大大削弱血缘的作用,血缘社会也将随之改变。 C.血缘所决定的你的父母既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也是你的机会。 D.我们在方向上划分的尊卑表明位置上的远近仍然是血缘上亲疏的反映。‎ ‎(4)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概括乡土中国的基本特征。 ‎ ‎(5)结合以上两个材料,请分析促成血缘社会性质转变的因素。 ‎ 四、默写(共1题;共10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1)《劝学》中,荀子以“雕刻”为喻说明学习应持之以恒,认为拿刀刻东西,如果中途停止,那么“________”;如果不停地刻下去,则“________”。 ‎ ‎(2)杜牧的《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随地形而建、宫室结构的交错和精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 ‎(3)《出师表》中,以对偶句式表明在国家倾覆之际诸葛亮临危受命、勇于担当的精神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 五、写作题(共1题;共40分)‎ ‎1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人的一生是由一件件事情累叠而成的。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认为,把事情做对比做对的事情更明智。‎ 根据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 8 -‎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C ‎ ‎2.【答案】 C ‎ ‎3.【答案】 C ‎ ‎4.【答案】 B ‎ ‎5.【答案】 C ‎ ‎6.【答案】 C ‎ ‎7.【答案】 C ‎ ‎8.【答案】 C ‎ ‎9.【答案】 D ‎ ‎10.【答案】 C ‎ 二、文言文阅读 ‎11.【答案】 (1)D (2)C (3)C (4)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5)①如今他的手迹还像新的一样,可是墓前的树木已能两手合抱了,悲伤啊! ‎ ‎②我诚挚恳切地记述这本书的始末的原因,也是想为后代喜爱古物、博学高雅的人留下一点鉴戒。‎ 三、现代文阅读 ‎12.【答案】 (1)C (2)D (3)B (4)①血缘决定人和人的权利和义务,分配职业、身份和财产。②社会结构稳定缺乏变动。③社会活动受到血缘关系的制约,人情维持人与人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5)①社会结构的变动产生的社会变迁。②社会生活日趋发达,人和人之间往来愈加繁多。③从商业活动中发展出的地缘关系、契约精神和法律力量。 ‎ 四、默写 ‎13.【答案】 (1)朽木不折;金石可镂 (2)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 五、写作题 - 8 -‎ ‎14.【答案】 【参考例文】 ‎ 做对的事情 ‎    有人认为,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认为,把事情做对比做对的事情更明智。而我支持前者的观点。‎ ‎    但在讨论哪种做法更重要前,我们应先对何为“对的”事情与“做对”做个判断,定个标准。‎ ‎    就我的理解来看,“对的”事情最简单的判断便是符合人类价值观、道德规范,或是对人类所处社会有益的事情。这类事情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无论做事的完成度、操作方法如何,它大部分情况下是有益处的,最多无功无过。而“做对”事情,最简单的判断,是将一件中性甚至恶性的事情转变为使其有益的状态,而事情本身的性质并未改变,也就是说,如果转变方法不当或操作者有所失误,那这事情也会展现出其害处和弊端。如此看来,“做对”事情比做“对的”事情对操作者的要求更高些。‎ ‎    表象来看确实如此,但当我们深入发掘,从做事的本质看就会发现,做“对的”事情的操作者需要对事情的性质做评判,以此决定该做什么事,但“做对”事情的操作者并不需要判断或者只要不做“错事”就行了。这样一来,做“对的”事情的操作者就要求他们拥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更符合人类大众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判断对错,而这种能力似乎比前面所说的操作事情的能力更重要得多,毕竟操作事情的能力可以从前人经验中取得,可以通过实践而得,但终究只是为了操作事情而存在;道德观、价值观等观念则是为了评判事情而存在。意化到具体事情上,就如同手、脚与脑的存在一样,脑负责评判事物,手脚负责操作完成事物,二者高下立见。‎ ‎    由此看来,是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了。‎ ‎    万事万物都无绝对定论,做事也是如此,所以如果让我增加一个观点,我会说,虽然做“对的”事情更重要,但后者“做对”事情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如同一个完整的人,手脚与脑缺一不可,将事情由中性甚至恶性转化为有益的能力与对万事万物进行客观评价的道德观、价值观,都是缺一不可的。‎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最终结论,虽然做“对的”事情比“做对”事情更重要,但两者都还应该同时存在,最好不要择一而为。‎ - 8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