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020届高三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瓜洲中学2020届高三线上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江苏省瓜洲中学2019-2020学年(下)高三语文 阶段性检测04‎ ‎2020.3.1‎ ‎(时间150分钟,满分160分)‎ 一、语言基础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兴机场距离北京市中心比较远,到天安门的直线距离46公里,距离北京城市副中心、雄安新区50多公里。这么远的距离,交通还________吗?‎ 高铁、城际、地铁、高速公路,记者体验了乘坐不同交通工具前往大兴机场。最快的当属打“高的”。旅客可以乘坐设计时速350公里的京雄城际铁路到达机场,大兴机场也因此成为世界上首个高铁下穿航站楼的机场。还有时速160公里的地铁大兴机场线、廊逐城际同步投入使用。‎ 到达航站楼地下层后,可以看到16条轨道交通在此________设站,换乘十分高效。乘坐站厅内的大容量扶梯,能直接抵达航站楼的出发层。航空旅客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区域控制在约500米左右宽、100米左右进深的范围内,压缩了换乘距离。‎ 入出发层,________的“凤凰展翅”内部空间________。支撑航站楼的不是普通的直立柱,而是曲线曼妙的C形柱。( ),8根C形柱撑起了核心区18万平方米的屋面。阳光从柱顶倾泻下来,即使在无人工照明的情况下,整个候机楼也被照得亮堂明净。这背后,是建设者们攻克超大平面材料运输等诸多世界级难题而实现的。‎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便利 云集 栩栩如生 一览无余 B. 便捷 汇集 美轮美奂 一览无余 C. 便捷 云集 栩栩如生 一目了然 D. 便利 汇集 美轮美奂 一目了然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多面玻璃构成了柱顶的透明采光面,柱身则是与屋顶一致的金黄色 B. 由多面玻璃构成了柱顶的透明采光面,而柱身的金黄色则与屋顶一致 C. 柱顶的采光面是由多面透明玻璃构成的,柱身呈现金黄色,与屋顶一致 D. 柱顶是多面玻璃构成的透明采光面,柱身是与屋顶一致的金黄色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27 -‎ A. 航空旅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区域控制在约500米宽、100米进深的范围内,缩短了换乘距离。‎ B. 航空旅客换乘其他交通工具的区域控制在约500米左右宽、100米左右进深的范围内,减少了换乘距离。‎ C. 航空旅客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区域控制在约500米宽、100米进深的范围内,缩短了换乘距离。‎ D. 航空旅客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区域控制在约500米左右宽、100米左右进深的范围内,缩短了换乘距离。‎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便捷:方便而迅速。便利:指敏捷、顺适;便宜且美好的。根据语境“交通还________吗”,填入“便捷”。‎ 第二组,云集:比喻许多人从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用的是比喻义。汇集:聚集,累积。根据语境“可以看到16条轨道交通在此”,填入“汇集”。‎ 第三组,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华美,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栩栩如生:形容画作、雕塑中的艺术形象等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语境是要表达进入出发层,“凤凰展翅”内部空间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所以选用“美轮美奂”。‎ 第四组,一览无余:一眼看去,所有的景物全看见了。形容视野广阔,没有阻碍,把事物或景象都看在眼里,没有遗漏。也指建筑物的结构没有曲折变化,或环境视野空旷。一目了然: 一眼就看得很清楚。结合下文语境是说进入出发层,“凤凰展翅”内部空间视野开阔,没有遮挡,所以选用“一览无余”。‎ 故选B。‎ - 27 -‎ ‎【2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前后语意的连贯,前一句“支撑航站楼的不是普通的直立柱,而是曲线曼妙的C形柱”,接的应该和“柱”紧密相关内容,排除AB;‎ 句式上保持一致,采取“柱顶是……柱身是……”句式,排除C。‎ 故选D。‎ ‎【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航空旅客其他交通工具的换乘”语序不当,应把“换乘”移到“其他交通工具”前;二是成分赘余,“约”与“左右”重复;三是搭配不当,“压缩了换乘距离”搭配不当,可以把“压缩”改为“缩短”。‎ 故选A。‎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4.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 B.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 C.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D.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不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 27 -‎ A项,双关修辞,“晴”与“情”谐音双关;‎ B项,借代修辞,“衣冠”指代人;‎ C项,借代修辞,“朱门”指代指代富贵人家; ‎ D项,借代修辞,吴钩”借代武器,“带吴钩”借代从军出征一事。‎ 故选A。‎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 , , , , , ,……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 ‎①暮鸦吵闹着归来 ②风过檐 ‎③雨燕盘桓吟唱 ④雨落空林 ‎⑤草动虫鸣 ⑥蜂飞蝶舞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②③④①⑤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语言表达连贯和文章逻辑顺序安排,需要通读全部文句,理清思路,把握文段内容。连贯类题目做题时要注意把握基本内容,初步分层归类,先在小范围内排序,然后再考查层次间的衔接,这其中应先找出关联词、代词以及表时间、地点的词语,然后据此进行句间连缀排列。在上面排列的基础之上,再通读语段,检查确定。解答本题,这是一段景物描写,只要根据所排列句子描写的景物,分析景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成小组即可:①③是一组,②④是一组,⑥⑤是一组。这样排除BCD。‎ 故选A。‎ ‎6.下列诗句描绘的景象与农历节气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①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③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 ‎④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A. ①立夏②立春③大雪④清明 B. ①惊蛰②立夏③立春④大雪 - 27 -‎ C. ①立秋②清明③大雪④冬至 D. ①大雪②立夏③立春④清明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景象和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这类题目应先看懂诗句含义,理解清楚诗句中涉及的意象,同时结合自己对文化常识的积累,明确不同季节出现的景物,从而正确判断。‎ ‎①“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选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大雪》,描写的是大雪的节气。‎ ‎②“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选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幽居初夏》,描写的是立夏的节气。‎ ‎③“竹拥溪桥麦盖坡,土牛行处亦笙歌”选自南宋诗人范成大的诗《立春日郊行》,描写的是立春的节气。‎ ‎④“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选自宋代诗人高翥的诗《清明日对酒》,描写的是清明的节气。‎ 分析可知,诗句描绘的景象与D项的节气一一对应。‎ 故选D。‎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贞观政要·崇儒学》‎ 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令以本官兼署学士,给以五品珍膳,更日宿直,以听朝之隙引入内殿,讨论坟典,商略政事,或至夜分乃罢。又诏勋贤三品以上子孙为弘文学生。‎ 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两边俎豆干戚之容,始备于兹矣。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国学增筑学舍四百余间,国子、太学、四门、广文亦增置生员,其书、算各置博士、学生,以备众艺。太宗又数幸国学,令祭酒、司业、博士讲论,毕,各赐以束帛。四方儒生负书而至者,盖以千数。俄而吐蕃及高昌、高丽、新罗等诸夷酋长,亦遣子弟请入于学。于是国学之内,鼓箧升讲筵者,几至万人,儒学之兴,古昔未有也。‎ - 27 -‎ 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周熊安生、沈重,陈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何妥、刘炫,并前代名儒,经术可纪,加以所在学徒,多行其讲疏,宜加优赏,以劝后生,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谷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有一人,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其尊儒重道如此。‎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今所任用,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曰:“人臣若无学业,不能识前言往行,岂堪大任?汉昭帝时,有人诈称卫太子,聚观者数万人,众皆致惑。隽不疑断以蒯聩之事。昭帝曰:‘公卿大臣,当用经术明于古义者,此则固非刀笔俗吏所可比拟。’”上曰:“信如卿言。”‎ 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及功毕,复诏尚书左仆射房玄龄集诸儒重加详议。时诸儒传习师说,舛谬已久,皆共非之,异端蜂起。而师古辄引晋、宋以来古本,随方晓答,援据详明,皆出其意表,诸儒莫不叹服。太宗称善者久之,赐帛五百匹,加授通直散骑常侍,颁其所定书于天下,令学者习焉。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夫人虽禀定性,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亦犹蜃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是以苏秦刺股,董生垂帷。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文本对曰:“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礼》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7.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宗初践祚 践祚:登基、即位 B. 稽式旧典 稽式:取法 C. 随方晓答,援据详明 随方:随意 D.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德 懿德 :美好德行 ‎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 唐太宗着意文治,设置弘文馆,崇尚儒学,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B. 贞观二年,唐太宗广收天下儒士,加以赏赐,下令他们聚集到京师,破格提拔了不少儒生。‎ C. 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 D.‎ - 27 -‎ ‎ 贞观四年,唐太宗下诏让颜师古考定五经,考定完毕,又下诏让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 ‎9.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并用其书,垂于国胄,既行其道,理合褒崇。‎ ‎(2)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用非其才,必难致治。‎ ‎(3)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10. 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 ‎【答案】7. C 8. B ‎ ‎9. (1)他们(注解经书的)著作都被采用,教育太学里的学生,既然遵循他们的学说,理应给予褒扬和尊崇。‎ ‎(2)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 ‎(3)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 ‎10. ①设置弘文馆,精选天下儒士。②设立孔庙,尊孔子为先圣。③不拘一格,提拔众多儒生。④优赏名儒,使其配享孔庙。⑤重视经典,令人考定五经。‎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C项,“随方”,意思是“依据情势、根据情况”。‎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A项,“确立周公、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说法错误。未以周公为先圣,是先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而以仲尼为先圣,颜回为先师。‎ C项,“唐太宗于贞观十四年下诏对梁代、北周、陈代和隋代的诸多名儒,以及占子夏、公羊高等二十一人,给予褒扬和尊崇”说法错误。选项中后半部分内容,是发生在贞观二十一年的事情。‎ - 27 -‎ D项,“房玄龄召集诸位儒生讨论,大家一致认同并叹服颜师古,太宗也大加赞赏”说法错误。房玄龄召集诸儒讨论,他们并未一下子就认同和叹服颜师古,而是先不同意,然后颜师古对他们的疑义进行引经据典,详细说明之后,他们才认同叹服。‎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并”,一起,都;“垂”,教育;“国胄”,帝王或贵族的子弟;‎ 第二句得分点:“惟”,只;“用非”,用人不当;“致治”,治理好国家;‎ 第三句得分点:“夫”,句首发语词;“迁移”,差别;“饬”,修养。‎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作答本类题型,学生应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文本,请简要概括唐太宗在“崇儒学”方面做了哪些重要事情?然后回到文章中去,带着问题通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圈定答题区间,注意首位段落,往往是重点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话总结,注意分条作答。结合“太宗初践阼,即于正殿之左置弘文馆,精选天下文儒”分析可知,唐太宗设置弘文馆,精选天下儒士;结合“贞观二年,诏停周公为先圣,始立孔子庙堂于国学,稽式旧典,以仲尼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分析可知,唐太宗设立孔庙,尊孔子为先圣。结合“是岁大收天下儒士,赐帛给传,令诣京师,擢以不次,布在廊庙者甚众。学生通一大经以上,咸得署吏”分析可知,唐太宗不拘一格,提拔众多儒生。结合“贞观十四年诏曰:‘梁皇侃、褚仲都,……可访其子孙见在者,录姓名奏闻。’”“二十一年诏曰:‘左丘明、卜子夏、……自今有事于太学,可并配享尼父庙堂。’”分析可知,唐太宗优赏名儒,使其配享孔庙。结合“贞观四年,太宗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讹谬,诏前中书侍郎颜师古于秘书省考定五经”“太宗又以文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师古与国子祭酒孔颖达等诸儒,撰定五经疏义,凡一百八十卷,名曰《五经正义》,付国学施行”分析可知,重视经典,令人考定五经。‎ - 27 -‎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唐太宗刚刚即位不久,就在正殿左侧设置了弘文馆,精心挑选天下通晓儒学的人士,保留他们现任的官职,并兼任弘文馆学士,供给他们五品官员才能享用的精美的膳食,排定当值的日子,并让他们在宫内歇息留宿。唐太宗在上朝听政的间隙时间,就把他们引进内殿,讨论古代典籍,商议谋划政事,有时到半夜才停歇。后来,他又下诏让三品以上的皇亲贵族、贤臣良将的子孙充任弘文馆学生。‎ 贞观二年,唐太宗下令停止尊崇周公为先圣,在国子监里建立孔子庙堂,查考典籍并依照过去的规定,尊崇孔子为先圣,颜子为先师。在孔子庙堂里,供台两边祭祀用的俎豆、干戚等礼具和乐舞之具也开始齐备。这一年,唐太宗还招纳大批天下儒士,赏赐给他们布帛,供给车马食宿,下令他们都集聚到京师。这些儒生大都被破格提升为大小不等的官,在朝廷上任官的很多。太学生如果读通一大经以上的经书,就可以入仕做官。在这之后,国子监增益学舍四百多间,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广文馆也增加了学生的名额。另外,书学、算学分别设置了博士和学生,使国学的各种技艺都设置齐备了。唐太宗还几次亲临国子监,叫祭酒、司业、博士讲说经术,讲毕,每人赐给帛一束。儒学之盛,致使全国各地的儒生纷纷携经书前往京城,人数达数千之多。不久,吐蕃和高昌、高丽、新罗等族的首领,也派子弟到长安求学。于是,国子监之内,带着书箱和登上讲席的,几乎有上万人,如此大兴儒学,在古代还不曾有过。‎ 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下诏说:“梁代的皇侃、褚仲都,北周的熊安生、沈重,陈代的沈文阿、周弘正、张讥,隋代的何妥、刘炫,都是前代的著名儒生,他们精通经术,广收门徒,对经书有许多继承和发展,应该对他们加以赏赐,以鼓励后学之士,还应当寻访他们的后人。请有关部门把他们的姓名记录下来,上奏朝廷。”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又下诏说:“左丘明、卜子夏、公羊高、穀梁赤、伏胜、高堂生、戴圣、毛苌、孔安国、刘向、郑众、杜子春、马融、卢植、郑玄、服虔、何休、王肃、王弼、杜预、范宁等二十一人,他们注解经书的著作都被采用,教育太学里的学生,既然遵循他们的学说,理应给予褒扬和尊崇。从现在起,太学里凡举行祭祀之典时,可使他们配享孔子庙堂。”太宗就是这样尊儒重道的。‎ - 27 -‎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治国的关键,在于使用合适的人才;用人不当,就必然难以治理好国家。如今,任用人才必须以德行、学识为本。”谏议大夫王珪说:“臣子如果没有学问,不能记住前人的言行,怎能担当大任呢?汉昭帝时,有人冒充卫太子,围观的人达到好几万,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大臣隽不疑用古代蒯聩的先例来处理,将那个人逮捕。对此,汉昭帝说:‘公卿大臣,应当由通晓经术、懂得古义的人来担任,这本不是俗吏之辈所能相比的。’”太宗说:“确实像你所说的那样。”‎ 贞观四年,唐太宗认为古代圣人的时代离现在很远,圣人的经典在后世流传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文字讹误,难以考证。于是,唐太宗下令前中书侍郎颜师古在秘书省考订《五经》。考订完毕之后,又下令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召集许多儒生再次详细讨论、审定。当时,这些儒生拘泥于旧说,而这些旧说错乱讹误相传已久,他们都不同意颜师古的考订,一时之间,各种异说蜂起。但是,颜师古引用晋、宋以来古本,对他们提出的疑义一一引经据典,详细地加以说明,使得这些儒生无不叹服。唐太宗对颜师古的学识也大为称赞,赏赐给他帛五百匹,加授他为通直散骑常侍,还将他考订的经书颁行天下,让读书人都来学习。后来,唐太宗又因为经术师承不同,解释各异,下令颜师古和国子祭酒孔颖达等大儒,撰写《五经》的疏义,共一百八十卷,名为《五经正义》,交付国子监作教材使用。‎ 唐太宗曾对中书令岑文本说:“人虽然秉有一定的天性,但必须博学才能有所成就。就好比蜃的本性含有水,要见到月光才能吐水;木的本性含有火,但要燧石敲打才能发火。人的本性含有灵气,可是要通过学习,才能美好完善。所以历史上有苏秦刺股读书,董仲舒放下帷帐讲学的美谈。不勤奋于道艺,功名是不会树立的。”岑文本回答说:“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礼记》说:‘玉石不经雕琢就不会成为器具,人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所以古人以勤于学习为美德。”‎ 三、诗词阅读(9分)‎ 临 江 仙 宋·苏轼 夜饮东坡①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 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②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 27 -‎ B. “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 “小舟从此逝”两句并非实写,而是作者内心乐观积极情怀的体现,决定从此泛舟江上,归隐江海。‎ D. 下片前两句写出了作者的叹息,表达了自己身不由己,无法解脱而又想解脱的人生困惑和感伤。‎ ‎12. 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11. C 12. ① 上片叙述作者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作者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写的是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作者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作者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决定从此泛舟江上,归隐江海”说法错误。“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表达出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自由的心声。‎ 故选C。‎ ‎【12题详解】‎ - 27 -‎ 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首先就要读懂“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的意思,然后通读全词,找出相关的诗句,依据诗歌内容进行分析。“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是说诗句表面写景叙事,其实是借事抒情,寓情于景。所以作答本题,要抓住“情”和“景”的关系分析。本词上片中“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夜里在东坡饮酒归来时间已经很晚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面对敲门不应的情景,诗人不怨不怒,坦然处之,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写景,写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的景象,联系下文“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知这句诗并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 ‎【点睛】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写手法主要有: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主要有动静衬,以乐景衬哀情等;联想和想像(虚实结合),对比。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四、名句填空 ‎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枯松倒挂倚绝壁。(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清荣峻茂,良多趣味。(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悉以咨之,然后施行,_______________,有所广益。(诸葛亮《出师表》)‎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离骚》)‎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 ‎(8)登山则情满于山,_______________。(《文心雕龙》)‎ ‎【答案】 (1). 连峰去天不盈尺 (2). 银瓶乍破水浆迸 (3). 飞漱其间 (4). 高者挂罥长林梢 (5). 必能裨补阙漏 (6). 扈江离与辟芷兮 (7).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8). 观海则意溢于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盈,浆,漱,罥,梢,裨,阙,芷,扈,溢。‎ - 27 -‎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遗憾莫高窟 张晓惠 特喜欢舞剧《丝路花雨》中伎乐天(飞天)的飘逸、灵动,他们使在凡间行走的吾等之辈有了飞翔的幻想。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这就是我心中最初的莫高窟。‎ 当跟随着莫高窟那位身着黑色上衣银色短裙的讲解员在一个个洞窟中转悠时,灰暗的灯光使我这视力不好的人看不见一位飞天,瞪大眼睛寻来看去,御风翱翔、翩翩起舞的飞天我真是一个也没看见,只看到人面蛇身的女娲、翱翔天际的凤鸟凌驾太阳的飞车,还有大大小小的佛。几个洞窟下来,我忍不住发问:飞天在哪里?讲解员头也不回,用手电筒不经意地向洞壁晃了晃,说:处处有飞天。那不是吗?‎ 模糊中终于看见,顶壁上似乎有几根圆润又流畅的线条。这线条勾勒的是飞天的裙袂吗?我还没分清是几位飞天在飞舞就被吆喝着去下一个洞窟了。我说: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我又问: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话音未落又掏着钥匙吆喝着游人向下一个洞窟走去。丢下我一个,静静地伫立在莫高窟第三层的崖壁之间。‎ 开凿在鸣沙山崖壁上的莫高窟有492窟洞窟上下五层,高低错落,迤逦绵延。但栈道蜿蜒曲折,楼阁巍峨兀立,这样的景象与我来之前想象的苍茫间的古朴,古朴间的荒凉之景象很不一致。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我魂牵梦萦这么多年,就这样跟着人流急匆匆地“游行”,连千佛洞都观瞻不到,且只能无序地看几个洞窟,真是不甘!‎ - 27 -‎ 可我知道,真的知道,这些自公元366年始建,历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等十多个朝代的苍老的壁画实在经不起大量的观者观瞻了。窟室、塑像、壁画、雕饰,或壮丽浓烈,或深邃逼真,或细密流畅,许多精美绝伦的壁画和彩塑已经黯淡或者损伤,早已不再光彩夺目。我想起樊锦诗这个名字。樊锦诗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这位女性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敦煌研究和保护事业。她23岁时就在极其简陋和恶劣的条件下对莫高窟进行研究。是她提出关于敦煌石窟也必然从诞生走向衰退的观点,是她提出筹建数字敦煌、保护敦煌、展示敦煌三大综合中心的远景规划。‎ 莫高窟的对面,有一条小河,几株金色的向日葵在热浪中摇曳。小河的那面分布着几座小小的塔。那座圆顶的,就是那个为了一壶浊酒几块银圆,将莫高窟文物拱手送给斯坦因、伯希和与大谷光瑞等国际大盗的千古罪人王圆箓的圆寂塔。王圆箓也算长眠在此,目睹着莫高窟的兴衰存亡。这个姓王的道士在被人唾骂之时,会偶尔将眼光投向大英博物馆吗?心中是不是也有点些许得意:骂我呢!你看,我卖出去的东西不是得到很好的保护了吗?‎ 四周一片静谧。‎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 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 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 敦者,大也;煌者,盛也。已是晚上8时了敦煌的太阳依旧高蹈着长天。这世界可以“如果”,但有许多“如果”岂是我一个写作者可以实现的?这人间的“也许”更是存在着若干的可能与不可能。将“如果”“也许”这两个词变成现实,真的会实现奇迹——一个积聚着智慧感悟与历史沧桑的莫高窟,一个古拙又厚重、神奇又雍容的新敦煌。‎ 那么,我的敦煌梦,将不是残梦。我将,再次、再次地朝拜这非个体生命一次就能解读、能感悟的莫高窟、大敦煌。‎ ‎(有删改)‎ ‎1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头也不回”“面无表情”等词语表明讲解员工作态度不好,从文中看,作者对这位讲解员有所不满,但又能体谅她。‎ B. 敦煌石窟历经十多个朝代得以保存下来实属难得,现在,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 C. 文章多次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情感的表达,如文章后半部分“如果”引起的三个段落形成排比,突出了作者的思想观点。‎ D.‎ - 27 -‎ ‎ 从表达方式看,文章运用了记叙、描写、论等表达方式,前半部分侧重于记叙、描写,后半部分侧重于记叙、议论。‎ ‎15. 文章第一段中详细描写英娘的舞姿有什么作用?‎ ‎16. 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答案】14. B 15. ①表现英娘的舞姿充满美感。②表达了作者对飞天的喜爱之情。③为下文写作者向讲解员发问做铺垫。 ‎ ‎16. ①作者为在莫高窟未能见到自己想象中的飞天、莫高窟而感到遗憾,为不能很好地观瞻莫高窟感到遗憾。②为那位讲解员不带情感地讲解,带着游客走马观花感到失望。③为我国在莫高窟研究、保护、文化传承方面的投入不足感到遗憾。‎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学生首先应对文本的整体内容有所把握;然后结合题目回到文中对具体语句进行具体分析。答题的关键是审读题干,把握命题意图,找出题干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分析,寻找细微的差别,得出正确结论。‎ B项,“……由于接待大量的观瞻者,石窟内的壁画、彩塑变黯淡或受损伤”说法错误。原因解释不全面,根据文意,还有时间因素、作品自身因素等。‎ 故选B。‎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作用的能力。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内容上,“那女主角英娘身着绚丽的裙衫反弹琵琶的舞姿更是令人印象深刻”“左膝微弯,右腿略收于左膝,左胯送出,张开双臂向上向后,举着一柄琵琶。舒展又典雅,含蓄又风情”,表现英娘的舞姿充满美感;表达了作者对飞天的喜爱之情。结构上,为第二段“如何不见《丝路花雨》中英娘反弹琵琶的那种曼妙舞姿”“飞天在哪里”向讲解员发问做铺垫。‎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标题含义 - 27 -‎ 能力。答题时,应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及主旨的基础上,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分析作答。答题时,可联系标题常用的双关、象征、隐喻等修辞手法,从文章主旨、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立场等角度分析作答即可。“遗憾莫高窟”,“遗憾”的意思是不满意、悔恨、不甘心的事情,由无法控制的或无力补救的情况所引起的后悔。“遗憾莫高窟”表现在“怎么没有画册上的色彩瑰丽”“更大失所望的还不是没见着想象中的瑰丽的飞天,是那将莫高窟生硬拦起的绿色栅栏,是那将每一个洞窟冷漠地锁起的金属门,是那不能随心所欲选择洞窟观瞻只能跟着解说员的机械和匆忙”,即没有看到飞天,没有尽兴参观莫高窟的遗憾;“那普通话字正腔圆却不带丝毫情感,职业性解说的姑娘面无表情地把我上下打量一番,说:你是搞敦煌研究的还是舞蹈爱好者?最好都像你这么感兴趣,还都有大把大把的钞票”,即对讲解员的失望;“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与保护以更好的设施与条件,也许樊锦诗们的计划将不再是纸上的梦想”“如果有意识地培养更多的莫高窟研究者,也许可以令更多专业的目光关注这窟壁、藻井和人字坡上的壁画”“如果能给予莫高窟的研究人员以及讲解员相对丰厚的薪酬——毕竟这儿的气候与工作条件很艰苦——也许这块东方瑰宝能在沙洲中向世人展现出更美的佛教世界和永恒的艺术世界”,即为保护不足而遗憾。‎ ‎【点睛】标题的理解,要从表里两个方面入手。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性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其次还要看标题与文本的联系,如与情节、人物、主旨、环境的联系等。‎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持续8年之久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到衰的分水岭,标志着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自此,这条连接亚欧的商贸通道,逐渐衰落,最终湮没。‎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行宫》中的两句。这些宫女们,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了。因为“安史之乱”,唐朝不得不将驻守西疆的边兵东调长安,一时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北上占据河陇,回鹘亦南下控制了阿尔泰山一带,同时西边的大食亦加强了中亚河中地区的攻势,这三股力量又彼此争夺与混战,从此,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丝绸之路,“道路梗绝,往来不通”,杜甫写诗哀叹:“乘槎消息断,何处觅张骞。”‎ - 27 -‎ 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著有一本《撒马尔罕的金桃:唐代舶来品研究》,这是一本关于唐代文化交流史的名著,他写道:“在玄宗时代,人们可以随处听到龟兹的琵琶,但到了9世纪,这一切就成了梦想。”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直接影响了唐朝的文化和社会。爱德华·谢弗分析说,为什么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与《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的奇珍异物大量涌现,因为“从9世纪初期开始,唐朝的国际时代、进口时代、融合时代和黄金时代,都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对于跨越大海、翻过大山而来的珍奇物品的渴求,都已经不可能轻易地得到满足了。”在9世纪的时候,真实的新奇物品已经无法到达唐朝境内了,唐人只能杜撰虚构出怪异荒诞的贡物。‎ 到了元朝,依托强大的军事实力,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丝路上的重要国家花剌子模,因为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但随着元帝国的土崩瓦解,这条路又陷入没落。河西走廊上的敦煌,是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恢宏壮美的莫高窟洞窟,是当年走向远方的商旅祈求平安的精神驿站,从晋朝到南北朝,再到唐朝,都有,但是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因为到了明朝,这条路已经没人走了,后来被人遗忘,一直到了近代。‎ 事实上,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有一个历史兴替,“安史之乱”后,陆路衰落,海路开始发达,后者在宋、元时代以及明前期始终保持兴盛,遗憾的是,明朝“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的“禁海令”和“迁海令”……海上丝路也日渐衰落,中国错过了大航海时代,全球重心转向了西方。中国人因为丝绸之路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 ‎(《丝绸之路与中华国运》,有删改)‎ ‎1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 B. 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C. 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间接原因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D. 元朝依托强大军事实力使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花剌子模因劫杀蒙古商队、侮辱蒙古使臣,甚至遭遇了灭国之灾。‎ ‎1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引用元稹的诗,描述宫女的生活,说明陆上丝绸之路衰落后,宫女再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带来的香料与珠宝了。‎ B. 文章第三段引用美国学者爱德华·谢弗的著作,丰富了文章内容,说明了陆上丝绸之路对唐代文化和社会的重要作用。‎ C. 文章第四段提到莫高窟洞窟中没有明朝的洞窟和壁画,证明了明朝时期陆上丝绸之路已经没落了。‎ D. 文章分析了唐代陆上丝绸之路没落的原因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论证了丝绸之路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 27 -‎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也许就不会将兵力东调长安,也就很难失去对西域的控制,陆上丝绸之路可能也不会衰落。‎ B. 9世纪,由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人们不太可能随处听到玄宗时期龟兹的琵琶,也得不到从丝绸之路西来的香料与珠宝。‎ C. 丝绸之路的衰落,使中国人因之形成的世界观、大格局彻底倒退了,可见开放、交流非常重要。‎ D. 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 ‎【答案】17. D 18. D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项,“‘安史之乱’是大唐盛世的终结,也是陆上丝绸之路的终结,这条商贸通道自此走向衰落”说法错误。扩大范围,原文是“陆上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终结”。‎ B项,“吐蕃、回鹘、大食三股力量的彼此争夺与混战,使唐朝政府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 说法错误。以偏概全,唐朝失去对西域的控制,还源于三股力量对相关地区的控制。‎ C项,“唐代传奇和笔记小说中,大量涌现像《山海经》所记述的珍怪一样怪异荒诞的奇珍异物,间接原因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 说法错误。间接原因错,是直接原因。‎ 故选D。‎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以及后来海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与没落的现象”说法错误。“海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错,应该是陆上丝绸之路再度繁华。‎ 故选D。‎ - 27 -‎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项,“如果明朝没有‘寸板不许下海’的禁令,清朝没有‘禁海令’和‘迁海令’,那么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就不会衰落”说法错误。选项推断错误,原文“遗憾的是……日渐衰落”,由“迁海令”之后的省略号可知,海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不止这两点。‎ 故选D。‎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而的材料,完成各题。‎ 材料一:‎ 近年来,近百部古装剧涌进荧屏,中国灿烂的历史成为创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库。然而与此成反比的,却是精品剧难见,而华丽空洞的视听垃圾居多。‎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博大精深。传承历史文化,传播历史文化,古装剧是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千万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代的服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这样的“古装剧”就没有“古代模样”,只有“滑稽模样"罢了。‎ 拍摄古装剧是为了传承古代文化,启迪今日征程,丰富公众精神生活。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 ‎(摘自《尊重历史,传承文化》,作者:张琼)‎ 材料二:‎ - 27 -‎ 不论是“戏说”还是“历史正剧”,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借古鉴今的目的比较明显。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別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反而以架空历史的方式来讲一些小情小爱、勾心斗角,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而这里所说的中国故事,既包括当下的社会现实,也包含了中国历史故事。需要指出的是,优秀古装剧即便不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需要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蘊来昭彰历史,抵达一种虚拟外壳下的真实内核,从而获得观众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肯定。这中间,见章法、见功力,也见人心。‎ ‎(摘自《光明日报》,作者:张凡)‎ 材料三:‎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司马懿是否“妻管严”、纪晓岚是否真的“铁齿铜牙”、魏璎珞是否跟富察·傅恒有感情,都不妨“戏说”。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比如《大明王朝》《琅琊榜》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其传递的历史观之于现实强烈的借鉴意义。‎ 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历史不过是一块幕布,宋朝唐朝清朝不过是背景,是主人公卿卿我我、为所欲为的空间,它们并没有什么值得探究或者检视的。这种轻薄的历史观会对年轻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历史在他们的眼中变成了空洞、轻薄、虚无的存在,他们也将成为“轻飘飘”的一代人,少了历史的负荷,很难迈出坚定有力的步伐。‎ ‎(摘自《南方周末》,作者:话剧人)‎ 材料四:‎ 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甄嬛传》中的第一个镜头——太监执鞭三响、群臣上朝的画面,至今令人记忆深刻。这一镜头就是严格按照史实而拍,而非大多清装剧中太监们那句拖长尾音的“上——朝——”。《甄嬛传》中还有许多类似的纠偏,包括上朝的时候群臣是在乾清门御门听政,而不是像众多清宫戏里演的在太和殿或乾清宫,太监、侍卫路遇皇帝或妃嫔时须躬身面壁,宫女夜晚侍寝时,只能抱膝和衣而坐随时听候召唤……类似的礼仪都需要事先由礼仪老师教会演员,拍摄时还需现场监控,避免演员因为紧张或者忘记而犯错。‎ - 27 -‎ 在《甄嬛传》里,后宫的嫔妃们身穿旗装,踏着“花盆底″,身姿婀娜。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尽管如此,由于横店有不少路都是用鹅卵石铺的,走路时摔倒、崴脚仍时有发生。‎ ‎(摘自《乐读网》)‎ ‎20.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拍摄古装剧,应认真研究历史,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确保不背离“古代模样”,才能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 B. 好的古装剧可以是严谨的历史再现,也可以通过虚构情节之下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来昭彰历史。‎ C. 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可以有必要的虚构甚至杜撰,但好的历史剧不可以缺少历史思考。‎ D. 《甄嬛传》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和演员的勤恳敬业,这在当下浮躁的娱乐圈是难能可贵的。‎ ‎2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大量古裝剧与观众见面,可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 B. 拍摄古装剧不能没有“古代模样”,不可让现代人穿上古装说现代话做现代事,否则,很难赢得现代观众喜爱。‎ C. 早年的清宫剧其目的是借古鉴今,从宫廷斗争透视家国命运。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 D. 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并进而启迪观众对现实问题进行思考。‎ ‎22. 围绕历史剧的拍摄这一话题,后三则材料分别是侧重从哪些角度加以阐述的?试加以简要概括。‎ ‎【答案】20. A 21. B ‎ ‎22. 材料二:结合近年清宫剧的弊病强调回归现实主义传统和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材料三:历史剧可以适当虚构但应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或要有历史思考)。材料四:对古代礼仪的高度还原(尊重历史)和演员的勤恳敬业(坚守匠心)。‎ ‎【解析】‎ ‎【20题详解】‎ - 27 -‎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A项,“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错误,无中生有,由材料一“既然选择了拍摄古装剧,就应该好好研究历史,认真推敲时代,让古装剧能真正把观众带进真实的古代,让观众了解历史、认识历史、丰富历史文化知识。……拍摄古装剧不能背离‘古代模样’,只有回归古代‘初心’,才能赢得今人‘爱心’”可知,原文并未提及“把握改革开放新时代精神”。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A项,“如果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那么,精品剧就必然不可能出现了”错误,强加关系,由材料三“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可知,“精品剧”不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当下的历史剧创作“摒弃了历史思考”而不是“华丽空洞的垃圾剧偏多”。C项,“而近年的清宫剧则全是表现‘后宫女人’的争宠,以历史叙事隐射当下职场的是非”错误,范围扩大,由材料二“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別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借此隐射当下职场的那点‘小九九’和是是非非,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可知,原文中没有“全是”一词。D项,“历史剧只要为广大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说法绝对、以偏概全,由材料三“历史剧的主要价值是为观众提供一种历史想象,并经由这一历史想象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或者启迪观众对现实进行思考”可知,“只要……就……”说法绝对,原文说的是“历史剧的主要价值”;“就能传递一种历史观和价值观”以偏概全,还有“告诉观众历史运行的规律”。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明题干,然后认真阅读全文,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个材料的重心。由“早年的清宫剧几乎都有共同的价值指向……更多体现的是对国家命运以及民族未来的一种思考和想象……而近些年的清宫剧逐渐趋向内在、特別是演变为‘后宫女人’的争宠戏后,不仅失去了从前清宫戏宏大的历史叙事和人文情怀,……而这也正是当下生活即刻化、碎片化的一种投射”“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 - 27 -‎ ‎ “文艺要讲好中国故事,必然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可知,材料二先指出近些年的清宫剧存在诸多问题,再提出呼唤现实主义传统、求真务实的制作态度的回归。由“历史剧在“大事不虚”的前提下,应允许必要的虚构和杜撰”“但时下的历史剧之所以鲜有佳作,归根结底,它们大多摒弃了历史思考,只不过是借助历史剧的外壳拍言情剧,在虚构中凌空高蹈。表面上这是创作技法的问题,实际上是历史观的问题,它折射的是一种虚无主义的历史观”可知,材料三指出历史剧的拍摄允许必要的虚构但不应摒弃了历史思考或者说要体现正确的历史观。由“但凡备受好评的古装剧,对古代礼仪的考究都是精益求精”“为了更好地找到走路的感觉,孙俪在开拍前一个月就向剧组借了花盆底鞋,自己在家中暴走练习”可知,材料四指出历史剧的拍摄应严格按照古代礼仪而拍,演员更要有敬业精神。‎ 八、作文(70分)‎ ‎23.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年底,武汉8名医生传播肺炎疫情像sars病毒会传人,被指责是造谣,从而被训诫。当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共同抗击疫情,也有人为博眼球,无端造谣传谣,扰乱着公共秩序。其实,无论在网络世界里,还是在真实生活中,我们很难阻止谣言的诞生。流言常止于智者,谣言也需止于证者。谣言终不会遮蔽真相,谬说终不能扼杀真理。面对谣言,我们需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 要求:1.做真实自己,勿抄袭。2.标题自拟,文体清晰,中心明确,脉络流畅,书写工整。‎ ‎【答案】例文:‎ 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 - 27 -‎ 大年初一,国家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月26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看清“谣言陷阱”,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 ‎【审题】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阐释“面对谣言”,我们需要多一份冷静,多一份思考。需要注意的是,结合材料可知,“谣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真话”被当做谣言,一种是无端制造的谣言。针对这两种情况发表观点,既不能轻信谣言,也需要分辨谣言,在“谣言”面前,我们需要冷静的思考,流言常止于智者,谣言也需止于证者。谣言终不会遮蔽真相,谬说终不能扼杀真理。写作时不能断章取义,如考生若根据“谣言止于智者”这句就直接以此立意写作,就容易出现跑题而失分。‎ ‎【立意】疫情之下,彰显人心 疫情前方吃紧,莫让后方紧吃 - 27 -‎ 封杀谣言,刻不容缓 破除谣言,科学是利器 杜绝谣言,首先要传递真相 打击谣言和公开真相应同步进行 防止谣言,须先教再打 ‎【素材】据世界卫生组织2月2日在其最新一期每日通报中说:“在2019-nCoV病毒疫情暴发和各方应对疫情的同时,出现了大规模‘信息瘟疫’——信息过剩——有些信息准确,有些不准确。”尽管脸书和推特等媒体承诺要严厉打击虚假信息,但脸书和推特网站上冠状病毒阴谋论仍旧在泛滥,假冒伪造的贴子、视频和群组已经在汹涌澎湃。世界卫生组织说,信息泛滥导致人们难以区分谣言与事实,当前围绕冠状病毒这些不实言论在国际社交媒体传播的主要有以下五种:冠状病毒是“比尔·盖茨策划的”、有“冠状病毒专利”、“冠状病毒是美国的生物恐怖袭击”、冠状病毒是“蝙蝠汤”传播的、“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漂白剂来治愈”等。在中国还有“烟花和爆竹产生的烟雾能够抑制2019-nCoV病毒”等不实言论。‎ 对待谣言需谨慎。既然谣言无法被封杀,中华民族的人们不如节省精力,做好疫情防控和谣言粉碎两件事。从谣言的内容入手,不难发现谣言的内容总与疫情防控的措施和阶段性结果有关。这就为我们粉碎谣言提供了第一条捷径:谣言大多是事实的反面,我们只需关注官方信息,明辨是非,便可以轻而易举粉碎谣言。‎ 谣言是无法被封杀的。它无处不在,但只在它应该现形时现形,制造恐慌,干扰防控,是舆论界的杀手。不妨从反面考虑这个问题,如果谣言能够被封杀干净,那就等同于疫情防控正方在舆论界具有压倒性优势,又何以体现贪婪的人心,残暴的血性?而我们知道,贪婪和血性是人之本性,它们若不像脓血从伤口喷出一样寻找存在感,那才与现实矛盾。‎ ‎【结构】例文先概述事件,引出论证话题。其次设置几个分论点论证:分论点一:面对谣言,“媒体”有责任。这部分从媒体的角度,阐述其准确发布疫情、坚决回击谣言、辨析引导澄清的正面作用,同时指出一些平台的不良行为,形成正反对比。分论点二:面对谣言,“网民”有责任。这部分从网民的角度,指明正确做法:切忌盲目转发和情绪宣泄;擦亮双眼与理解配合;从自身做起,承担责任……然后辩证分析,鼓励正当的建言献策与批评监督。“当然……并不是说……恰恰相反……”等串联词,思路明晰,思考深刻。最后,总结全文,回扣标题,发出呼吁。‎ - 27 -‎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 ‎ - 27 -‎ ‎ ‎ - 27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