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2 发布 |
- 37.5 KB |
- 1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39讲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9讲 生态系统的结构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生态系统的结构(Ⅰ) 2017,江苏卷,24T,26T 2016,全国卷Ⅲ,5T 2015,天津卷,1T 2015,海南卷,23T,28T 生态系统的成分在高考中较少直接考查,大多是在对生态系统成分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考查有关生态系统功能及稳定性方面的知识 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考查一般结合生物的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稳定性等内容 分值:2~9分 一、生态系统的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__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__、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各生物成分比较 类群 比较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营养方式 __自养__ 异养 __异养__ 主要生物 __绿色植物__ 动物 __营腐生__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特例生物 蓝藻、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微生物 寄生的微生物和植物,如菟丝子 腐生生活的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地位 生态系统的__基石__(主要成分) 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 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作用 制造__有机物__,储存能量,为消费者提供食物和栖息场所 加快生态系统中__物质循环__,有利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 分解__有机物__,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1.食物链 (1)形成原因:__捕食__关系。 (2)特点:__生产者__是食物链的起点,各种动物所处营养级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不会超过__5__个营养级。 2.食物网 (1)概念: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__食物链__彼此相互交错连接形成的复杂营养结构。 (2)形成原因:①一种绿色植物可能是多种__植食性动物__的食物; ②一种植食性动物既可能吃多种植物,也可能被多种肉食性动物所食。 3.意义 (1)生态系统__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__的渠道; (2)生态系统保持__相对稳定__的重要条件,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__越强__。 生态系统结构的2个方面 (1)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两大部分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 ② 4种基本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关系如下: (2)各种成分相互关系 1.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土壤微生物可作为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 ) (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能将鸭的粪便分解成无机物以促进水稻的生长。( √ ) (3)所有的生产者都是植物,所有的动物都是消费者,所有的细菌和真菌都是分解者。( × ) (4)生态系统的结构指的就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 ) 2.如图是有关生态系统的概念图,①、②、③分别是( B ) A.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种类、食物链和食物网 B.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C.生态系统的种类、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如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C )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 据图可知,该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不是分解者;磷虾只捕食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硅藻,属于第二营养级,并且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第二营养级;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因为蓝鲸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濒临灭绝,不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一 生态系统的成分判断 1.先据双向箭头“”确定“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生产者”,再判断两者中有3个指出箭头的D为“生产者”,有3个指入箭头的C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最后根据DAB,确定A为消费者、B为分解者。 2.若问D、A、B具体是什么生物,则D主要为绿色植物,A主要为动物,B主要为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3.图示中D、A、B共同构成生物群落,食物链(网)中只包括D和A。 4.生态系统中生物组成的判定 (1)生产者一定是自养型生物,自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一定属于生产者。包括:①进行光合作用的绿色植物、蓝藻等;②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硝化细菌等。 (2)消费者一定属于异养型、非腐生生物,包括:①绝大多数动物;②营寄生生活的植物(如菟丝子)和微生物等。 (3)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也包括蚯蚓、蜣螂、秃鹫等营腐生生活的动物。主要依据是能否把动植物的遗体、残枝败叶转变成无机物。 [例1] 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甲、乙、丙各代表生态系统中的哪种成分( A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解析 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可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也可通过呼吸作用释放CO2,所以生产者与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之间是双向箭头,生产者和消费者中均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故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二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分析方法 1.食物链的分析 食物链 草―→鼠―→蛇―→鹰 所属类型 绿色植物 植食性动物 小型肉食动物 大型肉食动物 成分 生产者 初级消费者 次级消费者 三级消费者 营养级 第一营养级 第二营养级 第三营养级 第四营养级 (1)食物链的起止点: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中间为多种动物,有任何间断都不算完整的食物链。 (2)某一营养级生物的含义:某一营养级的生物代表处于该营养级的所有生物, 不代表单个生物个体,也不一定是某种群。 (3)食物链的不可逆性: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是经长期自然选择形成的,不会倒转,因此箭头一定是由上一营养级指向下一营养级。 (4)不参与食物链组成的成分: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不参与食物链的组成。 2.食物网分析 (1)模型图示 (2)相关说明 ①食物网越复杂,最高营养级生物就越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能量。 ②同一消费者在不同食物链中,可以占有不同的营养级,如狼在该食物网中分别位于第三、第四营养级。 ③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的种间关系可出现多种,如狼和狐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例2] 如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D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只体现了2种成分 解析 分析食物网可知,有5条食物链;初级消费者有植食性鸟和食草昆虫;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4种。 三 巧借各类信息正确书写食物链 1.据各环节“能量”值依照“能量逐级递减”规律构建食物链。如表是对某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 营养级 A B C D Pg 15.9 870.7 1.9 141.0 所以根据能量多少和传递效率为10%~20%可以确定食物链为 B→D→A→C。 2.据有毒物质浓度,依照“生物富集”规律构建食物链。如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体内残留有机汞的情况如下表: 生物体 A B C D E 有机汞浓度/(mg·L-1) 0.05 7 0.51 68 0.39 注意本表直接呈现的是某生物体的有机汞浓度,并非能量值。有机汞存在生物富集现象,即随着营养级的增加,汞浓度增加,两者在数值上呈正相关,所以从表中有机汞浓度的大小可推知该生物营养级的高低,从而判断各生物能量值的大小。其食物链(网)如右图。 [例3] (经典高考题)如图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网,其中鱼a、鱼b为两种小型土著鱼,若引入一种以中小型鱼类为食的鲈鱼,将出现的情况是( A ) A.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 B.土著鱼在与鲈鱼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C.浮游动物总量锐减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总量急升后再锐减 解析 由于鲈鱼处在土著鱼的下一个营养级,每个营养级都要消耗一部分能量,所以鲈鱼的产量不能弥补土著鱼的减少量,故A项正确;土著鱼和鲈鱼为捕食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故B项错误;引入鲈鱼会导致土著鱼先减少后增加,间接导致浮游动物先增加后减少,故C项错误;通过上面的分析可知,浮游植物的变化为先减少后增加,故D项错误。 食物链变式模型 下面图中,图1和图2都是以每个营养级中有机物多少为依据,图1中的食物链是;图2中的食物链是甲乙丁丙;图3表示甲和乙之间为捕食关系,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在食物链中,甲是低营养级,乙是高营养级;图4表示的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A是生产者,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D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的食物链是A→B。 [例1] (2014·全国卷Ⅲ,节选)某陆地生态系统中,除分解者外,仅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调查得知,该生态系统有 4个营养级,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且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一年内输入各种群的能量数值如下表所示,表中能量数值的单位相同。 种群 甲 乙 丙 丁 戊 能量 3.56 12.80 10.30 0.48 226.50 回答下列问题: (1)请画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2)甲和乙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种群丁是该生态系统生物组分中的__________。 [答题送检]来自阅卷名师报告 错误 致错原因 扣分 (1) 考生只是按能量由高到低画出食物网,忽视了能量传递效率,还有部分考生粗心按能量由低到高画出食物网 -3 (2) 考生由于画食物网出现错误,不能准确判断种群丁的成分 -1 [解析] (1)根据题干可知,①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②每个种群只处于一个营养级。戊占有能量最多,应属于第一营养级;乙和丙能量值处于同一数量级并且二者之和(23.10)介于戊能量值的10%~20%(10.20%),故乙和丙应同属于第二营养级;甲能量值介于第二营养级的10%~20%(15.41%),应属于第三营养级;丁能量值介于第三营养级的10%~20%(13.48%),应属于第四营养级。(2)根据(1)的食物网可推知,甲、乙种间关系是捕食;题干已说明所列数据不包括分解者,而戊属于第一营养级,为生产者,因此其余生物包括丁在内均为消费者。 [规范答题] (除注明外,每空1分)(1)如图所示: (3分) (2)捕食 消费者 1.如图是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关系图,a、b、c代表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生态系统都有共同的结构和功能,所有生态系统的结构都包括__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__及__营养结构(或食物链和食物网)__。 (2)[a]__生产者__,有真核生物,也有原核生物,但都是__自养__型生物,是该生态系统的__基石__,一旦遭到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 (3)b中全是__异养__型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最活跃的部分,加快物质循环。 (4)c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包括__营腐生生活的细菌、真菌__等。 1.(2017·江苏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 BD ) A.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要选择草多的地方,否则结果偏低 B.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于三北防护林 C.一只猛禽追逐另一只抓握着鼠的猛禽,这两只猛禽属于捕食关系 D.一棵树上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调查草地某种蜘蛛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若选择草多的地方,蜘蛛数量多,则结果偏高,A项错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于三北防护林,营养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B项正确;这两只猛禽追逐是为了争夺食物鼠,表现为竞争关系,C项错误;不同高度均是喜鹊巢,不属于群落,不能反映群落的垂直结构,D项正确。 2.(2016·全国卷Ⅲ)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 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 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 D.鹰的迁入改变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 解析 鹰迁入该树林后,形成了食物链:植物→蝉→螳螂→黄雀→鹰,据此可知,鹰的迁入会使该树林中蝉的数量减少,故A项错误;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太阳光能和进行化能合成作用时利用的化学能(体外环境中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且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所以细菌不论作为生态系统的何种成分(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其能量均不能流向生产者,B项错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 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食物链的营养级,也就增加了能量消耗的环节,C项正确;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鹰的迁入没有改变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D项错误。 3.(2015·海南卷)俗话说:“大鱼吃小鱼,小鱼吃小虾,小虾吃泥巴”。某同学据此设计了一个水池生态系统。下列属于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的是( C ) A.小鱼吃的小虾 B.吃小鱼的大鱼 C.泥巴中的藻类 D.泥巴中的大肠杆菌 解析 生产者处于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泥巴中的藻类是生产者;根据题意,小虾是初级消费者,小鱼是次级消费者,大鱼是三级消费者,泥巴中的大肠杆菌属于分解者。 4.(2017·江苏卷)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次生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捕食和竞争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物理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等距取样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浮游生物类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__。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__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__。 解析 (1)荒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属于次生演替。(2)杂食性鱼类捕食昆虫,昆虫和杂食性鱼类都以水草为食,故昆虫和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和竞争。(3)叫声是通过物理形式来传递信息的,属于物理信息。因“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 cm的草丛间产卵”,故可用等距取样法调查雌蛙的卵块密度。(4)水草腐烂,与其具有竞争关系的浮游生物类最先快速增殖。(5)由题图可知,杂食性鱼类既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又是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浮游生物包括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则底栖动物类和滤食性鱼类也是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以蛙为食的两种不同纲的生物有蛇、肉食性鱼类、鼠类等。 课时达标 第39讲 1.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及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一定不是生产者 B.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不一定是分解者 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只包含生产者与消费者两种成分 D.生产者和分解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的必备成分 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自养生物都属于生产者,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 B.动物都是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为初级消费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指阳光、水、空气、细菌等 3.如图表示在某生态系统中,a、b、c三个种群数量变化的相互关系,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B ) A.a肯定是生产者,b肯定是初级消费者 B.a与b、b与c为捕食关系 C.a与c为竞争关系 D.a→b→c构成一条食物链 解析 由b增加→a增加,b减少→a减少,a减少→b增加,可推出a捕食b,同理可推出b捕食c。该三个种群的捕食关系为c→b→a,但c不一定是生产者,b也不一定是初级消费者。 4.沙漠中啮齿动物和蚂蚁都以植物种子为食。啮齿动物喜欢取食大粒种子,蚂蚁偏爱小粒种子。在该生态系统中,大粒种子植物在与小粒种子植物竞争中处于优势。科研人员在1974—1977年间,在某一实验区域内进行了啮齿动物的有无对蚂蚁数量影响的相关研究。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D ) A.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之间没有竞争关系 B.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分别属于第二、三营养级 C.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蚂蚁的数量会先增加然后维持相对稳定 D.啮齿动物可通过植物间的竞争对蚂蚁的数量产生影响 解析 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在生存空间和部分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A项错误;在该生态系统中,蚂蚁和啮齿动物都以植物种子为食,都属于第二营养级,B项错误;移走全部啮齿动物后,大粒种子植物会增加,小粒种子植物会逐渐减少,最终导致蚂蚁的数量减少,C 项错误;啮齿动物对大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影响,大粒种子植物的数量与小粒种子植物的数量有关,从而可得,啮齿动物可以对蚁群的数量产生影响,D项正确。 5.某岛屿居民与该岛上的植物、兔、鼠、鼬和鹰构成的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兔与人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B.若去除鼬,则草原容纳鹰的数量会增加 C.大量捕杀鼬会导致鼠种内斗争增强 D.植物中的能量能通过5条食物链传递给鹰 解析 兔和人有共同的食物来源,二者存在竞争关系,同时兔也能被人捕食,二者存在捕食关系,A项正确;鼬和鹰都能捕食兔和鼠,若鼬减少时,鹰缺乏竞争者,数量会增多,B项正确;大量捕杀鼬时,鼠的数量会增多,种内斗争会增强,C项正确;植物到鹰的食物链有4条,D项错误。 6.如图表示某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图中的组分1、2、3即可构成一个生态系统 B.如果组分1是生产者,那么组分1代表的一定是真核生物 C.能量只能通过组分2输出该生态系统 D.组分1、2、3分别代表生产者、分解者和消费者 7.(2018·江苏启东中学高一)如图是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中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数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图中不同阴影的面积表示不同比例尺下的个体数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D ) A.图中所含的食物链为捕食食物链 B.这些生物的种群数量在各自的K值上下波动 C.旅鼠的种群数量主要是由外源性因素调节的 D.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之间的数量变化是一种正反馈调节 解析 旅鼠的天敌、植物、旅鼠的数量能保持相对稳定依赖于负反馈调节,负反馈维持稳态,正反馈更加偏离稳态。 8.(2018·辽宁葫芦岛六校协作体月考)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食物链的营养级数是有限的 B.一种生物可能属于不同的营养级 C.一种生物的数量减少会使下一级生物的数量也减少 D.食物网上的生物之间可能不只是捕食关系 解析 一种生物可能以多种生物为食,所以当其食物之一减少时,对其数量的影响并不大。 9.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专门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也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绿色植物再利用 C.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D.微生物不一定都是分解者,分解者一定都是微生物 10.某水塘内有一条由三种不同物种形成的食物链:硅藻→虾→小鱼。下图三条曲线分别表示该食物链中各生物在水塘不同深度的分布情况。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B ) A.物种丙表示小鱼,该种群营养级最高,所含能量最少 B.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食物的影响 C.物种乙的数量突增,短时间内物种丙的数量会增加 D.物种甲、乙、丙之间一定存在生殖隔离 解析 根据题目信息判断,物种甲是硅藻,物种乙是虾,物种丙是小鱼。物种甲在不同水深处个体数量不同,主要受光照的影响。 11.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 A.甲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生物群落 B.乙不一定是原核生物 C.丁的CO2含量减少,将导致臭氧层破坏 D.丙1同化量越大,丙2的同化量越小 12.如图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三个不同种群的生长繁衍情况。已知种群c是自养生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该生态系统简单食物链可表示为c→b→a B.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是由于a的增加和c的减少 C.b和a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D.一定自然区域内,a、b、c三个种群中全部的生物构成生物群落 解析 根据图中a、b、c三个种群个体数的关系,可确定该生态系统简单的食物链为c→b→a;种群b在第3~7年时间内个体数下降原因可能是a的增加和c的减少;b和a均为消费者,它们的存在能加快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定自然区域内,生物群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的,a、b、c三个种群中不包含分解者,因此不能构成生物群落。 13.(海南卷)某河流中五年前引进了一种外来植物(甲)。跟踪调查发现,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增加,土著食草鱼类和水草的种群密度逐年显著减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五年来该河流中甲种群的种内竞争不断增强 B.甲的引进并不能改变该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 C.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可有效地控制甲的蔓延 D.该河流中所有的生物和底泥共同组成河流生态系统 解析 外来植物(甲)的数量越来越多,导致种内竞争逐渐加剧,A项正确;甲的引进可能使当地与其为竞争关系的生物种类减少,食物链发生变化,故甲的引进能使生态系统结构发生改变,B项错误;分析题中信息可知,土著食草鱼类不能以甲为食物,故大量投放土著食草鱼类不能控制甲的数量,C项错误;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与其生活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生态系统,无机环境不只是底泥,还有其他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14.如图为某海湾大陆架的食物网,浮游植物急剧增加时会引起( D ) A.a和b的数量保持“J”型增长 B.c与d因食物丰富而竞争加剧 C.b的食性和营养级发生改变 D.c、d和e的数量可能大量减少 解析 浮游植物急增,以之为食物的a和b会大量增长,但是一段时间后,数量过多的浮游植物会由于争夺生存资源,如阳光、无机盐等,种内斗争加剧,另外浮游植物会消耗水面大量氧气导致水生动物缺氧,并且浮游植物会释放大量毒素,结果可能导致a、b、c、d和e的数量大量减少,A项错误,D项正确;c与d没有共同的食物,不存在食物竞争,B项错误;b仍然以浮游植物为食物,为第二营养级,C项错误。 15.如图是一个陆生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各项叙述中,正确的是( B ) A.同时存在竞争和捕食关系的只有丙和乙、丁和辛 B.若该陆生生态系统存在重金属污染,则体内含重金属最多的生物是辛 C.若丙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辛种群的数量将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D.此食物网中共有14条食物链,若增加“甲→戊”这一关系,则食物链增加4条 解析 根据图示可知,既存在捕食关系又存在竞争关系的除丙和乙、丁和辛外,还有乙和丁,A项错误;在食物链中最高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重金属含量最高,所以含重金属最多的是辛,B项正确;在复杂的食物网中,丙种群数量增多或减少,对最高营养级生物辛种群的数量影响不大,C项错误;增加“甲→戊”这一关系,食物链仍为14条,D项错误。 16.以虫治虫是生态农业的重要内容,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四种生物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假设这四种生物只构成一条食物链。请问在一段时间内,如果甲的种群数量增加,其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D ) A.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B.乙和丁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C.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减少 D.乙和丙的种群数量都增加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四种生物的食物关系为丙→丁→甲→乙,如果甲种群数量增加,则乙的食物增加,乙会增加,丁的天敌增加,丁数量减少,即丙的天敌减少,丙会有所增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