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思路的分析新人教版 (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集训提升练十二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思路的分析新人教版 (1)

专题集训提升练 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结构思路的分析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一株斜柳 温海宇 ①一株斜柳生在护村河旁,树干像船一样弯躺在水面上,它什么时候长在这里?又经历 了怎样的际遇长成这般模样?实在是无从考究了。袁村人不管这些,只是姑娘媳妇们喜欢蹲 在躯干上洗衣洗菜。护村河的水是活水,常年流向下游的马家潭,马家潭是淮河的一个小支 流。袁村只有八九户人家,村后是一大片茂密的竹园。袁村杂树丛生,郁郁葱葱,从外观上 看袁村乌黑一片,像上苍遗留在田野上的一团水墨,透着古韵沧桑。 ②斜柳的躯干有一抱粗,乌黑的树皮展示着它年岁的久远。春天来了,斜柳的枝条远远 地泛着一抹浅黄,似有薄薄的寒烟笼罩着,春天的太阳格外红,照在袁村就有了一种空灵明 丽的色调。紫气东来,斜柳的枝条在春意的督促下由浅黄变为嫩绿,水灵灵地下垂着,似乎 触及刚刚寒冰融化的春水。经过一个枯寂而漫长的寒冬,斜柳像刚睡醒的样子,焕发出恒久 的活力,它是最先长出绿叶的树木。鸟儿们对这一抹久违的新绿也由衷地青睐,三三两两, 穿梭其中,叽叽喳喳,呼朋引伴,为柳增色。《闲情偶寄》中说:“此树为纳蝉之所,诸鸟 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总之种树非止娱目,兼为悦 耳。”可见柳树这种诗意的特质果真名不虚传。 ③柳树是没有实际功用的,其弯弯曲曲的造型难成大用,质地亦欠佳,只怕连木匠也难 以垂青它。柳树像一个浪漫主义的文人,潦倒而并不消极,依然斜斜地长在那河畔。 ④袁村人的观念渐渐发生了变化,村里的许多杂树都被砍伐一空,取而代之的是一棵棵 笔挺高拔的白杨树,这种俗称“穿天杨”的树种非常健长,六七年就能成材,自然有较好的 经济效益。由于斜柳长在河畔并没有占置袁村植树的土地,因此免除杀身之祸而幸运地保留 了下来。或许是根系扎在水里的缘故,这株斜柳长得也出奇的大气、茂盛,几乎延伸到河的 对岸。虽说它有近百的岁数,却一点也不显得苍老衰败,相反给人一种不断进取的昭示和生 生不息的昂扬。许多的村子里都被栽上了“穿天杨”,大树、老树早就被伐尽了,只有这袁 村的斜柳倚老卖老地在护村河畔张扬着它庞大的姿态,几乎成为袁村的一大特色。然而袁村 人还是把它看作一种低贱的树。姑娘媳妇依旧蹲在它的躯干上洗衣洗菜,它也并没有因柳的 减少而得到尊贵的待遇。斜柳依旧那样知足地活着,而且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夏天水涨 大了,它斜斜的躯干便浸泡在水里了,顿失了洗衣洗菜方便,被农妇村姑们诅咒几句也是有 的。夏天也常有成群的白鹅在斜柳下伸翅嬉水,白鹅们都伸长脖子去吃柳叶,可怎么也够不 着,白鹅便哦哦哦地叫唤着,流露出对斜柳的不满。斜柳“身上”的知了是很多的,也叫得 天昏地暗,算是对白鹅的回应。 ⑤斜柳热闹了一夏。 ⑥后来,袁村依托独特的自然优势,办起了农家乐,旅游业迅速在这里“火”起来。游 客见到这么一株奇特的老柳,都觉得罕见和不可思议,它到底是怎样长成的呢?人们带着种 种疑问纷纷拍照,把水上那“万条垂下绿丝绦”的自然景观定格在相册里,以便永久珍藏。 斜柳的命运从此发生了变化,袁村人再也不敢轻视它,都觉得斜柳是袁村的一景并能带来财 富的树了。斜柳也被人刻意地保护起来,躯干不再有一双双脚踏过,害虫也得到了根治。歪 歪扭扭的斜柳变成了人人景仰的富贵树,让人想起文人的大器晚成。 ⑦斜柳地位的提升并没有让它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它依然不卑不亢、不屈不挠、不俗不 媚地活着,活在晨曦里,活在夕阳下,活在斜风细雨中。它见证了时光的轮回和岁月的变迁, 在它生命的年轮里,储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动细节,只有它自己最清楚了。 ⑧冬天下起了雪,斜柳身上落满了雪,一树的白。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说斜柳的阅历不被外人所知晓,前后形成照应,在反复中强调,蕴含 着对斜柳精神气质的深沉喟叹。 B.文章引用了《闲情偶寄》的内容来赞美柳树既娱目又悦耳的特点,与后文评价斜柳为“浪 漫主义的文人”形成了呼应。 C.“活得还是那么富有诗意”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表现斜柳在农人洗衣洗菜、白鹅嬉水和知 了鸣叫的环境中泰然自得的情景。 D.斜柳在袁村人办农家乐前后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 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 【解析】选 D。D 项“这种变化充分体现出斜柳的生命价值终于被袁村人认识和接受”错, 斜柳的生命价值并没有被真正认识和接受。 ★2.请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妙处。(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构上以景结情,收束全篇,余韵缭绕,意味无穷。②将柳树活在当下不卑不亢、 不屈不挠、不媚不俗的精神风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③充分抒发了作者对柳树的热爱之 情。(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答出三点得满分) 3.斜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请结合文章,就花草树木和中国文人的精神气质谈谈你的思考。 (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文章中运用象征手法由柳树到文人,由外形到精神,用柳树来象征那些身贱 不足耻、位卑不足忧、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精神家园的人。以花草树木比喻中国文人的精神 气质是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早在先秦即有体现,譬如《论语》中的“岁寒,而后知松柏 之后凋也”。后来,这一特点又被历代文人传承,如晋代陶渊明歌咏菊花,宋代陆游寄意梅 花,清代郑板桥抒写修竹等,在这些诗文中,文人将自身的精神追求与花草树木的特点结合, 使文人自身形象因花草树木的特点显得更为可感,同时也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特色。而 且文人与花草树木两者互为补充,更充分、更形象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雅致和独特。 示例二:花草树木本身有各自的特色,但是因为与文人的精神气质结合而焕发出独特的文化 魅力,使其超越本身的物质特征,而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比如,我们会在观荷时联想到高洁 的品性,赏兰时为贤德击节,品菊时赞叹隐逸之质。而且花草树木因为与人的精神气质相连 而使自身形象更丰富,因此也承载了多方面的寄寓意义。如荷花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官宦文人 言志表洁的行头,也成为民间情人互致爱慕的信物。再如桃花也被赋予了或崇尚隐逸、或讴 歌友谊、或流露禅意的多姿多彩的感情内涵。凡此种种,让人们在读到这些花草树木时,感 到意趣横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14 分) 医 者 周国华 读高二那年,我妈病了,疼得满床打滚。我背着她到赤脚医生那里,医生为她打了针止 疼剂,手一摊:“怕是大病,赶紧送县医院。” 我家离县城远,又没车。我借了辆三轮车,把我妈拉到县医院。医生诊断后,把我叫到 一边:“你妈得的是癌症,晚期了,花再多钱也没用,你自己决定吧。” 癌症?我好似挨了一记闷棍,眼前发黑。我爸走得早,这些年来,我妈就靠种那点承包 田供我上学,如今…… 不能就这么放弃!我刚想办住院手续,我妈含笑进来说:“医生,给我开点药吧,止疼 的就行,我命硬,能挺过去。” 拗了半天,我还是按我妈的意思做了。我知道,我妈要是决定了的事,没人能改过来。 拉着我妈回家的路上,我拼命憋着,不让眼泪掉下来。兜里只有三百块钱,那是全家仅剩的 那么一点儿。 救不了妈,我想让她在不多的日子里,尽量过得好点。我去村里小店买东西,无意中听 到有人说,邻乡有个老中医挺神的,治好过一些大医院都没法治的怪病。我立马找了过去。 老中医家坐着很多病人,得什么病的都有。老中医话不多,而且很轻,只是在搭脉后简 单问上几句,就摇头晃脑开起方子,完了,又叮嘱几句,也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最后一个 轮到我,老中医瞅了我一眼:“病人呢?” 我拿出医院的诊断书,讲了我妈的病情和家里的情况。我说来得急,我妈也下不了地, 先来问问。说到最后,我的眼泪扑簌簌往下掉。 老中医瞪了我一眼:“这么大了还哭,没出息,走,带我去看看。” 老中医给我妈搭完脉,捋着花白的山羊须在屋里踱来踱去。我垂手,惶惑地盯着他。老 中医让我把三轮车上的那个蛇皮袋拿进来,一打开,里面全是草药。老中医告诉我,把这几 种药分均匀,半年服完,大致就可以了,不行的话,再去找他。 我连连点头,掏出三百块钱,说:“只有这些了,别嫌少。” 老中医没接钱,双手把玩着桌上的青花瓷瓶,左看右看,还不住点头:“不用了,你留 着做学费吧,这个东西卖给我吧。” 我妈连忙摇手:“不,这是我的嫁妆,几块钱买来的,乡下人没闲心插花,我常说,还 不如碗勺来得实用呢。” 老中医晃着头,捻着须,说:“实用不实用我不管,家里有一个,正好配个对。” 送走老中医,我和我妈还不敢相信天下竟有这种好事,诊费、药费没付不说,还白白拿 了一千块钱! 半年后,我陪着我妈去了医院,诊断结果让我欣喜若狂,我妈竟痊愈了! 我拿着锦旗去谢老中医,老中医一笑:“有钱了,就把瓶子赎回去,价钱嘛,翻倍。” 我点头。 我如愿考上了医学院。用那些钱,我撑过了第一个学期。之后,我勤工俭学,再没用过 家里一分钱。毕业后,我凭借优异的成绩,被省城一所大医院聘用。我接我妈进城,贷款买 房,娶妻生子,进修深造……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观看了《鉴宝》节目,一个青花瓷瓶引起了我的注意,那个 瓶子,看上去跟我家的一模一样。专家几百万元的估价让我又吃惊又愤恨,原来老中医早就 知道瓶子的价值。我想起了老中医眯着眼的神情,哼,狡诈,虚伪! 我憋着满肚子怨气去找老中医。老中医已去世,他儿子接过我的字条,一笑:“家父说 你定会成为医生,果然没错。” 我突然想起,那天我对老中医说,我想放弃学业,赚钱养活我妈。我有点发蒙,是不是 自己太“小人”了? 里屋的橱柜上,摆放着两个青花瓷瓶,花纹一样,成色迥异。老中医的儿子取过那个釉 色发暗的瓶子:“民国的,不过也值几千块钱。” 我脸红了。瓶子的内壁上,依稀还能看到我儿时调皮的涂鸦,是我家的那个!我疑惑地 望着另一个青翠欲滴的花瓶。 “这个是我祖上为一官宦人家就诊时,那家主人给的。” 我掏出一万块钱,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家父嘱咐,不敢有违。” 对着老中医的遗像,我郑重地磕了三个头。泪眼婆娑中,我又看到了那双似笑非笑的眼 睛,温馨,深邃。 一块匾额悬在壁上,上面的两个字熠熠生辉——医者。 (原载《文苑》2016 年第一期)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A.开头写赤脚医生甚至县医院的医生都治不了“我”妈的病,体现其病情的危重,也为下文 的情节发展和老中医这一人物的出场做铺垫。 B.老中医给“我”妈看病后,看中了一个“我”妈当年作为嫁妆的花瓶。那只花瓶对“我” 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卖。 C.老中医儿子说“我”家花瓶“也值几千块钱”,又介绍另一个花瓶的来历,有贬低“我” 家花瓶之意,也说明他对老中医收购行为的不解与不满。 D.小说以“我”的角度来叙述使故事更有真实感,便于让读者接受;同时,作为小说主角, “我”也鲜明地表现出强烈的孝心和自强不息等性格特点。 【解析】选 A。B 项,“那只花瓶对‘我’妈来说是无价之宝,因此她连忙摇手表示不同意 卖”说法不准确。文中,她“连忙摇手”是表示这个青花瓷瓶不值钱、没什么用,不能卖给 老中医。C 项,从小说来看,老中医儿子只是指出事实,并没有贬低“我”家花瓶之意;同 时,他对老中医收购行为并没有“不满”之意,且从老中医的儿子执意只收下两千的行为看, 他是能理解父亲所为的。D 项,主角应该是老中医;“自强不息”并没有“鲜明地”表现。 5.小说最后以对老中医家中题有“医者”二字的匾额的描写作为结尾,这样处理有什么好 处?请简要分析。(5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结构上:照应了标题,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②人物形象上:通过富有深意的描 写,强化了他以“医者”身份自居,秉持职业操守的人格魅力。③思想内容上:深化主题, 表达了“我”对老中医高尚品德的称颂和感激。(答出一点得 1 分,答出两点得 3 分,答出 三点得满分) ★6.“我”对老中医的心理前后有哪些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轻视:初见老中医为病患看病,觉得“看不出有啥高明之处”,对他的医术产生怀 疑。②感激:“我”妈的重病痊愈后,给老中医送去锦旗,是感激他的救命之恩。③怀疑: 看完《鉴宝》节目后,“又吃惊又愤恨”,对老中医的人品产生不信任。④惭愧和崇敬:悟 出老中医当年收购“我”家花瓶的良苦用心后,为自己对他的误解深感惭愧,并对其医者仁 心深怀敬意。(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