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2课-人教部编版(共16张PPT)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2课-人教部编版(共16张PPT)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六年级下册 第 22 课 内容一 庄子 · 逍遥游(三) 内容二 诗经 · 小雅 · 苕之华 内容一 庄子 · 逍遥游(三) 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 《 逍遥游(二) 》 。 尝试初读 斥鷃 (yàn)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 (hāo) 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 fú )知 (zhì) 效一官、行 (xìng) 比一乡、而 (néng) 征( zhēng )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 (shuò) 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 (líng) 然善也。旬有( yòu )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分步练读 · 文白对读 斥鷃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翻译:小麻雀讥笑它说:“它想飞到哪里去?我奋力跳起来向上飞,不过几丈高就落了下来,盘旋在蓬蒿丛中,也就是我飞翔的极限了,而它还想飞到哪里去?”这就是小和大的不同了。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 翻译:所以,才智只足胜任一个官职,品行合乎一乡,德性投合一个君王的心意而取信于一个国家的那些人,他们自鸣得意也就像这些小麻雀一样。但宋荣子会嗤笑他们。所有人都赞誉他但他不会因此更努力,所有人都批评他但他不会因此沮丧,他能认清自我和外物的分别,辨明荣誉和耻辱的界限,如此而已。他对于世俗之物,从不急迫追求。尽管如此,他还是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翻译: 列子驾风游行,轻盈又美妙,十五天后才返回。他对于求福这件事,从不急迫追求。这样做虽然免去行走的劳苦,但毕竟有所凭依。 · 素解文意 在这一段,庄子进一步提出要摒弃大小之见,无论是高飞的大鹏,还是翱翔蓬蒿之间的麻雀,都是有所倚待的。 链接: 《 朝秦暮楚 》 本段讲的是那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良好品行、高尚道德、强大能力而有所成就的人,虽然他们都实现了各自的理想目标,但因为有所倚待,所以遭到了宋荣子的嘲笑。同时,作者还认为,宋荣子虽能置世人的赞誉与诽谤于不顾,但他也并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 列子虽然能御风而行,但他依旧有所凭依。因为他是靠着风的外力来达到“免乎行”的目的,所以庄子认为他“犹有所待”。 链接: 《 列子御风 》 多形式熟读文本 熟读成诵 ·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 镂空记忆背诵 本课总结 内容二 诗经 · 小雅 · 苕之华 温故揭题 对于人生,庄子追求的是自由、“无所待”的逍遥境界。然而,几乎世间所有的人皆“有所待”,就像接下来我们要学的 《 诗经 · 小雅 · 苕之华 》 中的主人公一样,他就因为生活中的某些事情而忧愁自伤。 解诗题 《 诗经 · 小雅 · 苕之华 》 是一首哀叹自己生不逢时的作品。苕,陵苕,即凌霄花,叶青花黄。华,古同“花”。这首诗以凌霄花来起兴,故认此为题。 正诗音 · 标注易读错字词 苕( tiáo )、 华( huā )、牂( zāng )、罶( liǔ ) · 标注入声字 明诗意 · 文白对读 苕之华,芸其黄矣。 心之忧矣,维其伤矣! 苕之华,其叶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无生! 牂羊坟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鲜可以饱! 凌霄花开放, 望去一片黄呀。 心里正忧愁呀,多么悲伤呀! 凌霄花缤纷,枝上叶青青。 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 母羊身瘦头特大,星光静静照罶下。 人也可以吃,但甚少可以吃饱! · 字词释义 ①苕:陵苕,又名紫葳,即凌霄花。 ②芸:黄色浓艳的样子。黄:蔫黄。 ③其叶青青:指花落叶盛,比喻好景不长。 ④牂羊:母羊。坟首:大头。坟,大。 ⑤三星:参宿三星。罶:竹制的捕鱼工具。 品诗味 “赋”“比”“兴”是 《 诗经 》 中最常用的三种表现手法,“比”和“兴”常常联用,朱熹注曰:“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意思是说,比就是比喻,兴就是用一种事物引出所要歌咏的事。“比兴”手法在 《 诗经 》 之后的古典诗歌创作中也常被用到。 首章以“苕之华”起兴,诗人看到鲜黄浓艳的凌霄花开放,想到自己食不果腹,心中泛起忧伤之情。由花黄到心忧,这是“伤”的开始。 第二章作者以“苕之华”的叶子起兴,相比于凌霄花的茂盛,普通百姓连生存下去都感到吃力,这引发了他更悲伤的情绪。“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是作者对上天的谴责,他的心情由心忧变为心死,悲伤之情更进一步。 第三章描写了羊和渔具,牂羊羸瘦、渔具空空,百姓也已长期面临这种食不果腹、生不如死的窘境。可见,“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不仅仅是作者一人的哀号,更是所有饱受苦难的民众的共同心声。 背诗句 · 复沓式读诗 · 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 镂空记忆背诵 想诗境、悟诗情 下层百姓身处无道乱世,叫天不应,喊地不灵,长期面临生存的困境。但他们无力回天,也只能用“知我如此,不如无生”来感叹自己的生不逢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