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学情调研(二)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二学期学情调研(二) 语文试题 2020.4.17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茶的“吃”法日益多样化。有古为今用、 的传统吃法。在现代饮食环境中,抹茶愈发魅力彰显。作为甜点的绝佳伴侣,清淡微苦的茶香中和了甜腻,让人 。点茶时,将抹茶粉与水调和,用茶筅搅拌均匀,蘸润笔尖,便仿佛拥有了“ ”的魔力。 A. 历久弥新 进退维谷 点石成金 B. 历久弥新 欲罢不能 点石成金 C. 老而弥坚 欲罢不能 画龙点睛 D. 老而弥坚 进退维谷 画龙点睛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历久弥新: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或者是指一样东西不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比新的还要好。老而弥坚:人虽己老,但志向却更加坚定。此处形容茶的传统吃法,应用“历久弥新”。进退维谷:形容进退两难。欲罢不能:想停止却不能停止。此处美味吸引人,用“欲罢不能”符合语境。点石成金:比喻把不好的或平凡的事物改变成很好的事物。画龙点睛: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此处说点茶的魔力,应用“点石成金”。故选B。 2.下列对联与所描绘的“文房四宝”,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 ②俪翠骈红,巧传十样;更黄匀碧,贵重三都 ③以纯为体,以静为用;如玉之坚,如砥之平 ④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 A. ①纸 ②砚 ③笔 ④墨 B. ①笔 ②纸 ③砚 ④墨 C. ①墨 ②砚 ③笔 ④纸 D. ①笔 ②砚 ③纸 ④墨 【答案】B - 30 -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联内容,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联与所描绘的‘文房四宝’,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对联的内容,找到与文房四宝相关的信息。①“一气呵成凭运腕,五更梦处顿生花”中取“梦笔生花”之典,可知是笔联。 ②“俪翠骈红,巧传十样;更黄匀碧,贵重三都”中“贵重三都”是巧借“左思《三都赋》出,人皆竞抄,以致洛阳纸贵”之典,可知是纸联。 ③“以纯为体,以静为用;如玉之坚,如砥之平”中以砚喻人,喻人似砚台一样沉稳,是砚联。 ④“玉霞磨来浓雾起,银笺染处淡云生”用浓雾淡云作喻,俗中见雅,把名墨的特色和用墨者的乐趣表现得极富情韵,是墨联。 故选B。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在中国,传统村落是宗法制基层组织,也是民间信仰、原始崇拜的宗教组织。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 ①凡有人居住的地方,都供奉土地神。 ②这里香火氤氲,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 ③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④土地庙,地方神祇,奉土地神的庙宇。 ⑤“旧时茅店社林边”,社,土地神庙。 ⑥社树,古代封土为社,各随其地所宜种植树木,称社树。 A. ④②①③⑥⑤ B. ②④③⑥①⑤ C. ②④①⑤③⑥ D. ④②③⑥①⑤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解答此题,首先浏览语段,把握中心话题,然后分析横线前后的内容,借以确定首句和尾句,最后分析几个句子,找出关联词、代词、指示代词,以此确定句子之间的关联。 横线前面说“家族祠堂是祖先崇拜之地”,主语是“家族祠堂”,②句“这里”指代“祠堂”接前文,故放在首句,排除AD两项。 - 30 - ②“……更有土地庙,祈求农业丰收”中“土地庙”引出第④句,然后述说“土地庙”,引出①⑤,这两句是对“土地庙”“土地神”的解说;最后为③⑥,解说“社林”“社树”,排除B项。 故选C。 4.阅读下面材料,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城墙是古代城市的标志,也是研究城市发展的独特角度。对中国城墙的描述,自古以来就大量出现在正史、方志、文学作品或绘图绘画中,并且是都城学、规划学、军事学等多门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这说明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可以说,每一座古城墙,都是一本厚重的大书,每一块城砖、每一座城门、每一段护城河,都是这本大书中的一行一页。面对如此厚重的中国城墙,我们当心存敬畏。 A. 应对古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 B. 古城墙的文化价值远高于其商业价值。 C. 亟须对现存的古城墙开展保护和研究。 D. 城墙为研究城市发展提供了独特视角。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压缩语段的能力,要求概括材料内容,答题时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和语段的层次与重心。题中A项,材料首先介绍了城墙的历史价值,接着引出了作者观点“城墙并非一堵‘墙’那么简单”,我们要对城墙的文化遗产价值予以重视。B项,原文没有提到“商业价值”;C项,原文没有提到“保护和研究”城墙;D项,说的是城墙的历史价值,不是原文想要强调的主旨。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中,举进士,调郧乡主簿,迁射洪令。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日:“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至是,邵武旱,祷欧阳太守庙,庙去城过一舍,士逊彻盖,雨沾足始归。 - 30 - 改秘书丞,历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荐为监察御史。贡举初用糊名法,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真宗记名于御屏,自是有亲嫌者皆移试,著为令。中书拟人充江南转运使,再拟辄见却,帝独用士逊。再迁侍御史,徙河北。河侵棣州,诏徙州阳信,议者患粮多,不可迁。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明道初,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明年旱蝗,士请如汉故事册免,不许。及帝自损尊号,士进又请降官一等,以答天变,帝慰勉之。宝元初,以兵部尚书入相,封郢国公。士逊与辅臣奏事,帝从容曰:“昨放宫人,不独闵幽闭,亦省浮费也。近复有献孪女者,朕却而弗受。”士逊曰:“此盛德事也。”康定初,士逊言禁兵久戍边,其家在京师,有不能自存者。帝命内侍条指挥使以下为差等,出内藏缗钱十万赐之。及简辇官为禁军,辇官携妻子遮宰相、枢密院喧诉,士逊方朝,马惊堕地。时朝廷多事,士逊亡所建明,谏官韩琦论曰:“政事府岂养病之地邪。”士逊不自安,累上章请老,乃拜太傅,封邓国公致任。 (节选自《宋史.张士逊传》.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庙去城过舍 去:距离 B. 士逊彻盖 彻:撤去 C. 再拟辄见却 却:退却 D. 不独闵幽闭 闵:怜悯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 张士逊做射洪县令的时候,安抚使到梓州去,问知州下属官员有没有才能?知州说张士逊的才干最大。 B. 张士逊认为,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C. 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应对天灾。皇帝没有答应。他之后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 D. 张士逊上朝时遇上辇官带着家人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喧闹,马受惊而摔伤了他,后来他自请退休。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 (2)士逊视濒河数州方艰食,即计余以贷贫者,期来岁输阳信,公私利之。 8. 从张士逊做地方官的经历可以看出他为官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5. C 6. B 7. (1)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进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 (2) - 30 - 张士进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 8. (1)有治理才干:(2)政绩突出:(3)宽厚处政:(4)爱民忧民。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C项,“再拟辄见却”句意是:拟定了两次都被否决了。根据“却”前面的“见”(表被动)可知,“却”应是“拒绝”“否决”的意思。 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B项,理解有误。“科举考试中与考官有亲戚关系的考生应该在另外的考场考试”错误,从文中“士逊为诸科巡铺官,以进士有姻党,士逊请避去”来看,是张士逊在有亲戚参加考试时“请避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进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关键词:“檄”,下文书;“移”,调动;“去”,离开;“因听”,于是听从。 (2)张士进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关键词:“方艰食”,正缺乏粮食;“期”,约定;“输”,送、还;“利”,感到便利。 【8题详解】 - 30 - 本题考查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梳理,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的相关描述,然后进行概括。 原文主要介绍了他在射洪、邵武、阳信等地方为官的经历,原文有“转运使檄移士逊治郪,民遮马首不得去,因听还射洪。安抚使至梓州,问属吏能否,知州张雍曰:‘射洪令,第一也。’知邵武县,以宽厚得民”,射洪百姓对张士逊的态度、其他官员对张士逊的评价、把余粮借给贫民约定定来年再还等可以看出他很有才干,治理地方政绩突出;原文为“前治射洪,以旱祷雨白崖山陆使君祠,寻大雨,士逊立廷中,须雨足乃去”,从张士逊亲自为民祈雨这一事迹,可以看出他爱民忧民。 【点睛】人物形象: 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可分四步走:一是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二是画出文章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三是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四是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参考译文: 张士逊字顺之。淳化年间考中进士,调任郧乡县主簿,升任射洪县令。转运使下文书调张士逊治理郪县,百姓遮住马头,让他无法离开,转运使于是听从百姓意见,让他回到射洪县续任。安抚使到达梓州,问下属官吏有无才能,知州张雍说:“射洪县令,是才干最大的。”担任邵武县令,因为宽厚而受到百姓爱戴。以前他管理射洪县时,因天旱,他在白崖山陆使君祠祈祷下雨,不久就下了大雨,张士逊立在庭院中,等到雨下够了才离开。到这时,邵武县也发生了大旱,他又到欧阳太守庙祈祷下雨,庙距离城超过三十里,张士逊乘车去时去掉了车盖,到雨下足了才归来。 改任秘书丞,历任御史台推直官。翰林学士杨亿举荐他担任监察御史。国家贡举最初使用把考生名字糊住的方法,张士逊担任诸科巡铺官,因为考进士的人中有自己的亲戚,就请求回避,真宗把他的名字记在御屏上,从此以后,凡是有与考官有亲戚嫌疑的考试的人都要另设考场,另派考官,这被写入法令。中书省拟定人担任江南转运使,拟定了两次都被否决了,皇帝独独任用了张士逊。两次升迁担任了侍御史,调到河北任职。黄河水冲击棣州,皇帝下诏把州府迁到阳信,商议的人担忧粮食太多,不能迁移。张士逊见紧挨黄河的几个州正缺乏粮食,就核算多余的粮食借给贫民,约定来年有了粮食再还到阳信,公私都感到非常便利。 - 30 - 明道初年,升任中书侍郎兼任兵部尚书。第二年大旱,发生蝗灾,张士逊请求按着汉朝旧例下诏免除官职,未被答应。等到皇帝自行降低自己的尊号,张士逊又请求把自己的官职降低一等,来回应上天的变故,皇帝安慰他勉励他。宝元初年,以兵部尚书的身份担任宰相,封为郢国公。张士逊和其他辅臣上奏事情,皇帝神色从容地说:“我前些日子把宫人放出宫去,让她们自由,不仅仅是怜悯她们幽处禁闭之苦,也是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啊。近来又有人献上双胞胎女子,我推辞而没有接受。”张士逊说:“这是有盛德的事情啊。”康定初年,张士逊上言说禁兵长时间戍守边疆,他们的家都在京城,有些人无法生存。皇帝命令内侍列出指挥使以下的官兵,把他们依次分出等级,拿出宫内所藏缗钱十万赏赐他们。等到挑选辇官担任禁军,辇官们携带着妻子儿女拦住宰相、枢密院官员上诉喧闹,张士逊正去上朝,马惊,把他摔下地。当时朝廷有很多事,张士逊在相位上提不出主张和办法,谏官韩琦议论说:“政事府难道是养病的地方吗?”张士逊内心不安,多次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于是(皇帝)授予他太傅一职,封他为邓国公,让他退休。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9. 结合诗句,赏析上阙前三句的表达效果。 10. 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试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9. 上阙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写出晚春(点明季节)合肥城里荒凉寂静的情景;点出人物,通过马上踽踽独行的客子的所见所闻,写出衣衫单薄的诗人内心的凄恻岑寂。为下文抒写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等作铺垫。 10. (1)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2)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阳妻凉”“空城晓角”之悲凉。(3)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 30 -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综合赏析诗句的能力,要求赏析上阙前三句的表达效果,诗句赏析的题目,要找到切入点,此题要求赏析的句子是景物描写,应该从景物描写的方式和景物和情感的关系以及诗句在结构上的作用等角度分析,诗句中“晓角”从听觉、“垂杨”从视觉、“寒恻恻”从触觉写景;从情景关系看,景物具有“荒凉寂静”,情感正合后文的“岑寂”;从结构看,结合下文“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此句为下文作铺垫。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根据文中“都是江南旧相识”“正岑寂”分析客居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根据“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和文中景物“巷阳妻凉”“空城晓角”分析家国之思;根据“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分析惜春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雁门太守行》) (2)____________________,动人春色不须多。(《咏石榴花》) (3)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_。 (《破阵子》) (4)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氓》) (5)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__________。 (《赤壁赋》) (6)____________________,纫秋兰以为佩。 (《离骚》) (7)____________________,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难》) (8)夫仁者,______________,己欲达而达人。(《孟子》) 【答案】 (1). 塞上燕脂凝夜紫 (2). 浓绿万枝一点红 (3). 弓如霹雳弦惊 (4). 言笑晏晏 (5). 渺沧海之一粟 (6). 扈江离与辟芷兮 (7). 扪参历井仰胁息 - 30 - (8). 己欲立而立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直接默写,考生需要根据上下句提示回顾诗句,写出正确句子。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燕、霹雳、晏、沧、粟、辟、芷、胁息。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 五、现代文阅读(一) (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金冬心 召应博学鸿词杭郡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稽留山民、龙仙客,早上起来觉得很无聊。 他惦记着那十盆兰花。他去杭州之前,瞿家花园新从福建运到十盆素心兰。那样大的一盆,每盆不愁有百十个箭子!索价五两一盆,不贵!要是袁子才替他把灯卖出去,这十盆剑兰就会摆在他的小花圃苇棚下的石条上。这样的兰花,除了冬心先生,谁配?然而—— 去年秋后,冬心先生手头就有些紧。进了腊月,他想起一个主意:叫陈聋子用乌木做了十张方灯的架子,四面由他自己书画。过了正月初六,叫陈聋子上南京找袁子才,托他代卖。不想这个老奸巨猾!不仅把十张灯退回来,还给我弄来十部《诗话》,让我替他向扬州的鹾贾打秋风! ----俗! 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竟然对毕秋帆也揄扬了一通!毕秋帆是什么?——商人耳!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斯文走狗”,不为过分! 他觉得心里痛快了一点,——不过,还是无聊。 他把陈聋子叫来,问问这些天有什么函件简帖。陈聋子把脑门一拍,说:“有!程雪门有一张请帖!” - 30 - “程雪门?” “对对对!请你陪客。” “请谁?” “铁大人。” “哪个铁大人?” “新放的两淮盐务道铁保珊铁大人。” “几时?” “今天!中饭!平山堂!” “你多误事! ——去把帖给我拿来! ——去订一顶轿子! ——你真是! ——快去!” 金冬心开始觉得今天有点意思了。 等着催请了两次,到第三次时,冬心先生换了衣履,坐上轿子,直奔平山堂。 程雪门是扬州一号大盐商,今天宴请新任盐务道。等金冬心下了轿,往里一看,扬州的名流显贵都已到齐。程素门正陪铁保珊说话,一眼看见金冬心,站起身来。铁保珊早抢步迎了出来。 “冬心先生!久仰!久仰得很哪!” “岂敢岂敢!臣本布衣,幸瞻丰采!铁大人从都里来,一路风霜,辛苦了!” 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文心谈得十分投机,金冬心不时点头拊掌,不免悄悄议论。 “雪门今天请金冬心来陪铁保珊,好大的面子!” “听说是铁保珊指名要见的。 “金冬心这时候才来,架子搭得不小!” “看来他的字画行情要涨!” 稍顷宴齐,更衣入席。正中一桌,首座自然是铁保珊,次座是金冬心。金冬心再三谦让,铁保珊一把按得他坐下,说:“你再谦,大家就不好坐了!”金冬心只得从命。 今天的酒席很清淡。铁大人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我只想喝一碗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按扬州规矩,菜单请铁保珊过目。头菜是清炖杨妃乳——新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得有炒蒌蒿呀!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有蒌蒿,那才配称。”随饭的炒菜也极素净。铁大人听了菜单,说“‘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他请金冬心过目,冬心先生说:“‘一箪食,一瓢饮’,侬一介寒士,无可无不可的。” - 30 - 金冬心尝了尝这一桌清淡而名贵的菜肴,又想起袁子才和他的《随园食单》,觉得他真是寒乞相。嘴角不禁浮起一丝冷笑。 酒过三巡,铁保珊提出行酒令。酒令叫做“飞红令”,各人说一句或两句古人诗词。要有“飞,红”二字。他先说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下面有说“一片花飞减却春”的,也有说“桃花乱落如红雨”的。到了程雪门,他说了一句:“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先是愕然,接着就哗然: “柳絮飞来片片红,柳絮如何是红的?” “杜撰!杜撰无疑!” “罚酒!罚酒!” 程雪门正无地自容,忽听金冬心放下杯箸,从容言道: “诸位莫吵。雪翁此诗有出处。这是元人咏平山堂的诗。用于今日,正好对景。他站起身来,朗吟出全诗:廿四桥边廿四风,凭栏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渡,柳絮飞来片片红。 大家一听,全都击掌: “好诗!” “到底是冬心先生!” “不想雪翁如此博学!佩服!佩服!” 程雪门哈哈大笑。连说: “过奖,过奖!” 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 第二天一早,程雪门派人给金冬心送来一千两银子。金冬心叫陈聋子告诉瞿家花园,把十盆剑兰立刻送来。陈聋子刚要走,金冬心叫住他: “不忙。先把这十张灯收到厢房里去。”陈聋子提起两张灯,金冬心又叫住他: “把这个——搬走!”他指的是堆在地下的《随园诗话》。 陈聋子抱起《诗话》,走出书斋,听见冬心先生骂道: “斯文走狗!” 陈聋子心想:他这是骂谁呢? 一九八三年十月二十五日 (有删改) - 30 - [注释]金冬心即金农,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袁子才即袁枚,清代文学评论家,代表作《随园诗话》。 12.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小说以古代人物为主角组织情节,开篇指出金冬心的“无聊”,但无聊并不是因为怀才不酒,而是由物质欲望的不满足造成的。 B. 小说情节设置颇具匠心,首尾呼应。小说两次写金冬心骂袁枚“斯文走狗”,都反衬出金冬心作为士大夫高洁的情操和高雅的情趣。 C. 金冬心被程雪门请去陪席,等着催请了两次,利第三次才登轿前往,主要是他知道程雪门宴请之事太迟了,实在来不及按时赴宴。 D. 小说围绕金冬心在盐商程雪门宴请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酒席上替程解围的故事,肯定和赞赏金冬心的才思敏捷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相助的品质。 13. 概括两淮盐务道铁保珊的形象特点。 14. 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答案】12. A 13. (1)附庸风雅,热衷丹青:从点名要金冬心陪席,与金冬心读得十分投机可以看出.(2)看似清廉,实则贪婪:表面说只想喝稀粥,但仍引导程雪门设下一桌清淡而名贵的菜肴。(3)胸有城府,老于世故:对全冬心吟咏的诗心生疑虑,拈须沉吟后恍然大悟却没有点破。 14. (1)陈聋子的反问是对金冬心的有力嘲讽。(2)金冬心骂的是袁枚“斯文走狗”是因为袁枚吹捧商人,丧失知识分子的气节,而金冬心本人的行为与袁枝并无差别。一样通过与官、商的交往为自己谋得利益,所以金冬心在袁枚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骂自已.(3)表达了作者对士大夫精神的反思与批判。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B项,“都反衬出金冬心作为士大夫高洁情操和高雅的情趣”错误,金冬心骂袁枚“斯文走狗”也是在骂自己,两个人是一样的,不是反衬。 C项,“主要是他知道程雪门宴请之事太迟了,实在来不及按时赴宴”错误,金冬心等着别人催请两次不是来不及,而是自拿身价,体现自己的重要。 - 30 - D项,“肯定和赞赏金冬心的才思敏捷及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无私相助的品质”错误,小说的主题是对士大夫热衷与官商交往,吹捧权贵,“帮闲”习气的一种讽刺。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把握小说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文中叙述性的语句,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由“铁保珊拉了金冬心入座。大家只见铁保珊倾侧着身子和金文心谈得十分投机,金冬心不时点头拊掌,不免悄悄议论”“雪门今天请金冬心来陪铁保珊,好大的面子”“听说是铁保珊指名要见的”等句子可以看出,铁保珊附庸风雅,热衷丹青; 由“铁大人连吃了几天满汉全席,接到请帖说:‘请我。我到!可我只想喝一碗稀粥,就一碟香油拌疙瘩丝!’按扬州规矩,菜单请铁保珊过目。头菜是清炖杨妃乳——新到的河豚鱼”“铁大人听说有河豚,说:‘得有炒蒌蒿呀……有蒌蒿,那才配称’”可以看出,铁保珊看似清廉,实则贪婪; 由“铁保珊拈须沉吟:这是元朝人的诗么?金冬心真是捷才!出口成章,不动声色。快,而且,好!有意境……”可以看出,铁保珊胸有城府,老于世故,对金冬心吟咏的诗心生疑虑,拈须沉吟后恍然大悟却没有点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进行分析。本题需要抓住句中陈聋子的心理,然后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 根据文中“他踱回书斋里,把袁枚的信摊开又看了一遍,觉得袁枚的字很讨厌。顺手把《随园诗话》打开翻了几页,到处是倚人自重。有的诗,还算清新,然而,小聪明而已”“郑板桥对袁子才曾作过一句总评,——‘斯文走狗’,不为过分”可以看出,金冬心讨厌袁枚倚人自重,骂袁枚斯文走狗,自己却靠着结交商人、巴结官员而获名得利,因此,本句通过陈聋子的反问和心理描写,表达了对金冬心人格的嘲讽。写出了金冬心缺少士大夫的精神,他在骂别人的同时,也是在骂自己,体现了作者对士大夫精神的深入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与官、商的交往为自己谋得利益的文人士大夫的批判。 【点睛】赏析句子 1、抓关键词语赏析句子。 很多重点句的含义,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等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抓住句中关键词语去深入理解句子,是常用的可取的一种赏析句子的方法。 - 30 -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形象、生动、传神。 修辞常见的有八种(即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各不相同。 如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其作用表现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又如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作用: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用它说理可使论述详尽,条理清晰;用它抒情,能激发读者的感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用它叙事写人,能使描写细腻深刻。 3、从结构作用的角度赏析句子。 一个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有承上启下、前后呼应、总结上文或总结全文等。我们应该抓住总领句、过渡句、总结句分析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4、从写作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 艺术手法是作家在创作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达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如衬托、对比、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联想、想象、象征等。 5、从句式特点入手赏析句子。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更值得“官宣”的是什么 晁星 ①这几天,一对明星结婚带大了“官宣体”。一时间,五花八门的“官宣”刷屏。在这场全民娱乐中,脱颖而出的是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出的一张“号外”: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再看54年前的报纸,泛黄的铅字难掩当时的举国振奋,同友们不由感慨:“这才叫‘官宣’!” ②到底什么是一个时代最值得关注、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 30 - ③就拿10月16日来说,没有54年前那团蘑菇云的腾空而起,“中国就不能叫有更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15年前,神舟五号成功着陆,中国成为第三个有能力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如果说这些都已是历史,那不妨再看今朝,“官宣热”的同时,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宣布一颗小行星被正式命名为“南仁东星”,意在纪念将“中国天文学带到世界第一梯队”的“天眼之父”南仁东。可以说,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 ④“官宣”是一个切口,从中我们看到注意力资源的滥用与失衡。娱乐新闻可以是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但类似消息不该是全民追捧的“主食”。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在瞬息万变的今天,假如国人一味在“小时代”的浮华轻飘、熙熙攘攘里沉溺,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今天我们翻出老报纸,尚能鲜明感受到那一代人比学赶超、心系家国的赤子之心,我们更该发问,这个时代需要留下什么,又能让子孙后代记住什么?难道希望后人回溯今日时,看到的大热号外都是娱乐圈动态吗? ⑤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当此之时,“中国号”正行进至复兴路上的关键一站,中国人念兹在兹的小康梦可望可即。然而,“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我们国家各个发展领域的“娄山关”“腊子口”不少,外部环境又波谲云诡,可以说是激流之上、不进别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享受岁月静好当然可以,但切莫被莺歌燕舞、纸醉金迷蒙蔽。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 ⑥什么是今天值得“官宣”的大事,是一道所有人都该好好思考的命题。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能让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有一帮人在拼命,不是我一个人,一帮人全是这种心态,我们在一块儿可热闹了,这是一个群体。”这是巨匠的心声,更是这个时代的潮涌。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神舟五号、“天眼之父”南仁东等,都应该是“官宣”大力宣传的内容,得到的关注却不多。 B. “官宣”聚焦娱乐新闻,反映出注意力资源滥用与失衡,也休现了国人与大时代、大叙事的疏离。 C. - 30 - 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再加上媒体关注流量,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 D. 流量重新聚焦,使国人走出“官宣”误区,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和国家发展的需要。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由一对明星结婚带火了“官宣体”这一事件引出话题:什么是最值得“官宣”的大事。 B. 文章第三段从正面立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 C. 文章第四、五段着重分析了“官宣”聚焦娱乐新闻的弊端和流量重新聚焦的必要性。 D. 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方法,并以中国的复兴梦为立论基础,具有现实针对性。 17. 结合文本,概述如何走出“官宣”的误区。 【答案】15. C 16. B 17. ①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②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解析】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C项,“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使得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虽然众多心无旁骛的科学家并不在乎自己获得了多少关注,更不需要所谓‘热搜’‘名气’,但就整个社会而言,如果大部分人对这些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对事关家国命运的大事要事不甚关注,无疑是一种危险”分析可知,“众多科学家并不在乎‘名气’”不是“很多人对默默奉献的国之栋梁知之甚少”的原因。故选C。 - 30 -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步骤是: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B项,“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错误。结合文本内容“恰是这些国之重器,莫定了中国的崛起之路:恰是这些科学巨匠,夯实着中国的实力根基。但遗憾的是,这些本该大书特书的内容,分得的流量却不多”分析可知,第三段指出正是科学巨匠奠定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夯实者中国的实力根基,是为了论证“官宣”应该大力宣传国之栋梁,大国故事的论点。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与文本有关内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结合文本内容“流量重新聚焦,这不仅是适时纠偏,更是时代所需”“作为一分子的你我,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憧憬什么,展现出什么样的精神面貌,构成了这个社会的底色,影响着国家发展的走向”“与大时代和大叙事的疏离,其实是另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假如国人一味……不仅视野与格局越缩越小,更会消解掉蓬勃向上、锐意进取的精气神。长远来看,这也是对大时代大未来的不负责”等分析可知,国人要树立家国意识和责任意识,多关注和思考“大写人生”“大国故事”等,扩大视野和格局;结合“这其中,媒体当有使命感,在流量与责任的权衡中,在放任与引领的博弈中,作出鲜明的选择”“更多‘官宣’那些‘大写人生’‘大国故事’,关注这个澎湃的时代,我们方能书写厚重的大历史”等分析可知,媒体要真正担起自己的引领使命,聚焦厚重的大历史。 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日,一条“低头族专用通道”亮相西安街头。消息引起热议,有人质疑此举是鼓励人们走路玩手机,有安全风险。 - 30 - 笔者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是纵容不是警示。“低头族专用道路”的设立,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安全隐患。喜欢一边玩手机一边走路的人自然会“点赞”。但是,我们需要做的是引导“手机低头族”改掉这种不良习惯,而不是为他们设立一个专用道路。这无疑是在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更可怕之处在于,我们用这种所谓的人性化措施,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日前我回还没有针对“低头族”的重罚。笔者建议,对奔走于马路上的“低头族”,我们应当像对待酒驾一样保持高压态势,该顶格处罚的就要顶格处罚,不能无视甚至纵容。在此基础上,有关方面也应该加大对“低头族”现实危害的宣传,要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开车走路“低头看屏幕”。总之,要想方设法警示“低头族”,让“低头族”从此抬起头来,而不是纵容他们,为他们提供“方便”。 (摘编自《新华每日电讯》) 材料二: 日前,浙江温州交警对斑马线上的“低头族”胡女士开具罚单一事,引发社会广泛讨论。这是《温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自2019年元旦实施后,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的首张罚单。该条例第二十八条(三)规定,对于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棋穿道路时低头看手机、嬉戏等,影响其他车辆或者行人通行等不文明行为要重点整治,违反该规定的会受到警告或十元罚款。 不提倡行为是否就要处罚,或是怎么处罚,仍是个需要精细处理、充分讨论的问题。目前看,对于难以淮确纳入执法体系的行为,可能仍以警告或宣传较为有效,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这种警告,既包括交警的警告,社会层面来理解,也包括典论宣传或是在信号指示灯处有所警告,同时也要考虑赋予机动车警告的能力。有些地方为了控刹噪音污染,将鸣笛纳入违章行为。乱鸣笛固然不文明,但很多时候鸣筋起着警示作用,对于“低头族”等行人来说仍是必要的,一刀切恐怕并不合适。对此,一些地方不妨妥善考虑。 (摘编自光明网) 材料三: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每年有超过27万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而行人走路时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园之一。分析具体的案例,既有害人的也有害己的。据报道,南京一名男子在经过火车道口时,由于专注玩手机,连火车的鸣笛声都没听到,导致火车被逼停18分钟;而中山市一个男子一边玩手机,一边闯红灯,与一辆行驶中的摩托车相撞,导致摩托车乘客身亡。 - 30 - 近年来,一直有关于立法规范“低头族”的呼声。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有的时候可能还达不到舆论希望的“沉重痛感”,但要看到,这代表着一个趋势。只要“低头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对“低头族”普遍立法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在,法律已经明确禁止“开车玩手机”。《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规定:驾驶机动车时不得有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观看电视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有不少人建议,把开车玩手机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同样是玩手机,行人“低头族”恐怕也很难置身法外。 (摘编自《北青报》) 18.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低头族专用通道”,不是警示而是纵容,浪费城市里有限的道路资源,助长了违规出行的坏习惯。 B. 温州交警对在斑马线上看手机的行人开具首张罚单,材料二对这种警告或十元罚款的做法并不认同。 C. 全世界每年有很多行人死于路面交通事故,玩手机分散注意力被认为是交通事故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D. 虽说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但材料三依然建议对于行人“低头族”也应给以法律的处罚。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认为行人“低头族”已经是社会的普遍问题,尤其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很大。 B. 材料一、三都认为不能对行人“低头族”纵容,而材料二认为需要再充分考虑,精细处理。 C. 新闻具有时效性、真实性的特点,通过阅读多家报纸,读者不仅可以获得更全面的信息,还能了解社会热点问题。 D. 行人“低头族”害人害己,因此必须要突破地方立法的空间的限制,用法律约束行人“低头族”会成为一种必然。 20. 根据材料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对行人“低头族”的现象提出几条合理建议。 【答案】18. B 19. D 20. ①加大对行人“低头族”危害的宣传力度。②在存在交通隐患处多设警示牌或人工警示,决不纵容、更不能提供方便。③没造成重大事故,警告无效者,可以予以适当的罚款。④完善法律,对于行人“低头族”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解析】 - 30 -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材料二对这种警告或十元罚款的做法并不认同”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对于难以淮确纳入执法体系的行为,可能仍以警告或宣传较为有效,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分析可知,原文说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说明笔者是认同这一做法的。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因此必须要突破地方立法的空……一种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没有根据。原文说“地方立法的空间相对有限……这代表着一个趋势。只要‘低头族’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那么对‘低头族’普遍立法就会成为一种必然”。故选D。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结合“有关方面也应该加大对‘低头族’现实危害的宣传,要通过一些事故案例引导公众自觉远离开车走路‘低头看屏幕’”分析可知,加大对行人“低头族”危害的宣传力度;结合“要想方设法警示‘低头族’,让‘低头族’从此抬起头来,而不是纵容他们,为他们提供‘方便’”分析可知,可以设警示牌或人工警示,决不纵容、更不能提供方便;结合“目前看,对于难以淮确纳入执法体系的行为,可能仍以警告或宣传较为有效,温州在相关规定中的‘警告’与‘十元罚款’也是比较实际的做法”分析可知,警告无效者,可以予以适当的罚款;结合“近年来,一直有关于立法规范……有不少人建议,把开车玩手机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同样是玩手机,行人‘低头族’恐怕也很难置身法外”分析可知,完善法律,对于行人“低头族”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 30 -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来源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八、作文(70分)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视野指视力所及的范围,也指思想或知识的领域。视野的大小与人所处的位置有关,与人的阅历、学识等有关。人的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大了,格局就会大,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幸福感就随之上升。 【答案】【范文】 有视野,才有幸福感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一句七律便道尽了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雄心壮志。 古人云:“知足常乐”,仿佛没有野心,没有大的视野,便易知足。但又有人说:“格局小了,人生之路便越走越窄,谈何幸福感呢?” 为何以上观点会产生分歧呢?原因便在于“人”。这一切都源于人对自身能力的评价,以及随时间推移,社会变迁的人的适应能力。有雄心壮志的人自然是人中英杰,但却因此而好高骛远,那这一生便只能得过且过,没有大志的人只能囿于井底观天。盲目自大只能是自取灭亡,懦弱自卑易于一事无成,顽固不化也只能惨遭社会淘汰。 所以,对于想要对人生常乐的人,恰当的大局观以及事业无疑是一切的基石。 曾有井底之蛙坐而观天,自以为天便是如此之小,这种想法何其可笑,许多人便如同这井底之青蛙般囿于困境而不自知,一时的得过且过,真的是知足的快乐吗?恐怕不是。因为这个世界没有人会自甘平庸,他们都渴望蓝天,渴望外面的世界。 - 30 -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的振翅不仅仅满足于翱翔蓬蒿之间,满足于与斥鴳的争胜,他的视野何其广阔,于是便志在四方。 或许都曾耳闻过“先赚他一个亿”的趣事,许多人对此付之一笑,却不知王健林的这个小标志,抚掌之间便可令无数人望其项背,而那些同样戏笑说要“先赚它一个亿”的人也只能是戏笑而已。 由此可见视野何其重要,格局何其重要而适合自己的视野更是重中之重。 而作为少年一辈要有“拿云”的心智,不是好高骛远,而是随着自己境况而逐渐调整的目标,但无万万不可胸无大志,安逸于如今和谐稳定的生活,浪费了时光,蹉跎了岁月,这样的幸福感是安逸生活所营造的虚假氛围。烈士暮年,尚还志在千里,想要在更广阔的疆域里驰骋,体味建功立业的豪情与幸福。至于好高骛远更是要不得,对于想得太多做得太少的人来说,到头来也只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少年心事当拿云”,以适合自己的方向为目标,看到适合自己所看到的视野,才能拥有人生常乐的幸福感! 【解析】 【详解】此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认真材料,审题时要善于全面准确,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材料的核心词是“视野”,材料揭示了事业的含义,分析了视野的相关因素和视野的作用。材料列举了两个对立的观点:视野小了,容易知足,幸福感就随之增强;也有人说,人的视野大了,格局就会大,人生之路越走越宽,幸福感就随之上升。考生如果站在第一个观点立意,就会失之偏颇,最好能从正面论述视野的意义,论述视野对幸福感的作用。 【立意】干大事业,需要大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事业;视野决定人生;有大视野,才有大幸福。 【结构】《有视野,才有幸福感》紧扣材料内容命题立意,然后引用名言,写出人们对待视野的不同看法。接着分析产生分歧的原因,指出恰当的大局观以及事业无疑是一切的基石。继而用井底之蛙和大鹏对比,再接以王健林的事例,论证视野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以适合自己的方向为目标,看到适合自己所看到的视野,才能拥有人生常乐的幸福感! 【素材】名言: - 30 - 1、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格局;格局决定结局。 2、你身处什么样的圈子,你就会遇到什么样的人;你结交了那些朋友,你脾性也会慢慢接近这样的人;你处在什么位置,站在什么高度,决定了你是怎么样的视野;内心多大的格局,你就可以看到多大的天空。你没有碰到你期望的人,是因为你还没有准备好你自己。 3、视野受限,境界就受限,境界受限,格局就受限,格局受限,人生就受限。 4、作为一个创业者,既要有高瞻远瞩的格局和视野,也的有能弯腰搬运清洁的农民工心态。作者:达达令 出处:为什么你总是害怕来不及 5、位置低决定了你的格局无大视野,思维不大活跃。 名人事例: 1、为人处世,要有大格局 国学大师钱穆曾游览一座古刹,看到一个小沙尼,在一棵历经五百年的古松旁种夹竹桃。他感慨道:“以前,僧人种松树时,已经想到寺院百年以后的发展了;今天,小沙尼在这里种花,他的眼光仅仅是想到明年啊!” 钱穆这番感慨道出了一个道理:大事难成,是因为心中的格局太小。心中的格局,是指一个人的眼光、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为人处世,最重要的不是能力的高低,而是格局的大小。 2、大格局,有大胸怀 商人史瑞乔的生意一直不错。可有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生意越来越少,而斜对门那家却突然火爆起来。正当史瑞乔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顾客又上门投诉说,他买的货有质量问题,但史瑞乔的确没给对方发过货。 经过一番调查,史瑞乔终于查明了真相。原来,电话局里一个接线员得了那家店老板的好处,把史瑞乔的业务全部接到对面去了。员工们异常愤怒,要求起诉那家老板和那个见利忘义的接线员。 没想到,史瑞乔却没有急于去报复对手,而是在想另外一个问题:“要是能实现电话自动转接就好了。”随后,在查阅了大量资料,请教了许多专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之后,世界上第一台“自动电话交换机”诞生了。最终,这项发明,让史瑞乔名利双收。 被人背后使“绊脚”,史瑞乔没有被愤怒冲昏头脑、施以报复,而是思考积极解决之道,创造了更辉煌的业绩。 马云说:“如果心胸不似海,你又怎能有海一样的事业?”生意场中,当你遭人暗算、“躺着也中枪”时,你会怎么办?战胜对手的最好策略,不是削弱对手,而是让自己变得更强。 - 30 - 【点睛】材料作文准确审题立意的方法: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 语文附加试题 2020.04.24 一、(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当尧之时,洪水滔天。舜登用,乃命禹平水土。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行相地宜所有以贡。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于是帝锡禹玄圭,以告成功于天下。 (节选自《资治通鉴》) 22.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23. 《资治通鉴》是北宋____(姓名)主编的我国一部____(体例)通史。 24. 请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答案】22.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23. (1). 司马光(司马君实) (2). 编年体 24. ①尽心尽力(用心苦干);②方法得当。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 30 - 如本题中,“劳身焦思”是并列短语,是说“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之后要断开;“居外十三年”是时间状语,之后要断开,修饰“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都是动宾短语,是禹的一系列举措,中间要分别断开。所以正确的断句为: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洫 此句的完整翻译是“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积累,可以按照一定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名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 本题中,根据填空要求,可以回答,《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我国一部编年体通史。 【2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本题要求是“概括禹治水成功的原因”。 由“劳身焦思……致费于沟洫”,可以概括为禹治水尽心尽力;由“以开九州……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可以概括为禹治水方法得当。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尧在位时,洪水滔天。舜进用后,命禹平治水土。禹勤劳奔走,苦苦思索,在外治水十三年,经过自家门口都不曾进去。他节衣缩食,尽力敬奉鬼神,住在矮房子里,筹集费用挖沟排洪。终于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通了九条河道,筑堤修治了九个大湖,测量了九大山系,行进中考查各地适宜生产的物品来缴纳贡赋。东临近大海,西至沙漠,从北到南,声威、政令和教化达至四海边陲。于是舜帝赐与他一块黑色的圭玉,并诏告天下禹治水已经成功。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誓同生死。后来张飞、关羽先后被杀,刘备率领蜀汉精兵伐吴,为兄弟报仇,致使蜀汉元气大伤。 B. - 30 - 《茶馆》第二幕,开场时李三抱怨不长工钱,引发了王利发夫妻二人的口角;而王利发催促去买菜,又为常四爷出场做铺垫,情节环环相扣。 C. 《家》中,觉慧瞒着家人为《黎明周报》撰文抨击旧制度和旧思想,不久,该报被查封,他又决定和别人筹办《利群周报》,传播新文化思想。 D. 《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的弟弟破产自杀,葛朗台为了把弟弟的债权抓在手里,就请人去巴黎,让查理签了放弃继承权的声明书。 E. 《哈姆莱特》中,王后葛鲁特看戏后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让人点起火把,表现了她担心罪恶被揭穿的烦躁害怕的心理。 【答案】AE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名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本题 A项,“后来张飞、关羽先后被杀”错误,应为“关羽、张飞先后被杀”; E项,“王后葛鲁特看戏后脸色阴沉、坐立不安,不等戏演完就站起来,并让人点起火把”错误,应为“国王克劳狄斯看戏后脸色阴沉……”。 故选AE。 【点睛】解答识记文学名著类题目,需要考生熟记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平时注意分类整理记忆。 简答题(10分) 26.《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宝玉也乐为,答应着就要走”,宝玉被罚去做什么事?为什么要罚他?请结合情节简要概述。 【答案】折一枝红梅。一夜大雪后,众人在芦雪庵依题即景联句。结果宝玉落第。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识记及概述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叙述时既要注意合乎原著的有关内容、语言要通顺,还应注意须分点陈述。《红楼梦》中, - 30 - 芦雪庵联诗,凤姐起头“一夜北风紧”,然后众人续句,最后逐句评去都还一气,只是宝玉又落了第了。宝玉笑道:“我原不会联句,只好担待我罢。”李纨笑道:“也没有社社担待你的。又说韵险了,又整误了,又不会联句了,今日必罚你。我才看见栊翠庵的红梅有趣,我要折一枝来插瓶。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众人都道这罚的又雅又有趣。 27.《明天》中的“何小仙”和《狂人日记》中的“何先生”都从事哪种职业?鲁迅对这种职业持何种态度? 【答案】①中医。②否定。认为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呐喊〉自序》);(答“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狂人日记》)。”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中外名著的记忆能力。包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相关的情节(事件)等。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名著阅读量;对名著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力。回答本题时,先要根据题目的提示在记忆仓库中搜索,然后根据题干要求作答。 《明天》中,根据“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等句子可知,何小仙是中医。《狂人日记》中,根据“大哥说,‘今天请何先生来,给你诊一诊。’”可知,何先生也是中医。《〈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狂人日记》中,鲁迅说“真是医生,也仍然是吃人的”。可见,鲁迅是否定中医的。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者风度,中外一理。不过以我们的学校制度以及设备环境而论,我们要继续不断地一批批地培养学者,似乎甚有困难。以文字训练来说,现代文古文外国文都极重要,缺一不可,这只是工具的训练,并不是学问本身,而我们的一般青年学子中能有几人粗备语言文字的根底?现在的大学很少有淘汰作用,一入大学,便注定可以毕业,敷衍松懈,在学问上无纪律之可言,上课钟点奇多,而每课都是稀松。到外国去留学的学生,一开学便叫苦连天,都说功课分量重,一星期上三门课便忙不过来。以此例彼,便可知我们的教育积弊之所在 - 30 - 。我们的学者,绝大部分都是努力自修成功的,很少是学校机构培养出来的。这不是办法。国家不能等待着学者们自生自灭。国家需要有计划地培植青年学者,大量的生产,使之新陈代谢,日益精进。这不是一纸命令的事,也不是添设机构即可奏效,最要紧的莫过于稳定的生活与充足的设备。讲到学者的养成,所有的学术教育机构皆有责任。有人讥笑我们为文化沙漠,我们也大半自承学术气氛不足。须知现代的学者和从前不同,从前的人可以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那时候的学术领域比较狭窄,现代的人作学问不能抱残守缺,需要图书馆实验室的良好设备来作辅助。我深感我们的高级学府培育人才,实际上是漫无目标,毕业出来的学生从事专门职业,则常嫌准备不足,继续研究作学问,则大部分根底也很差。这是很可虑的。 (选自梁实秋《雅舍杂文·谈学者》) 28. 从学校制度方面概括大学很难“继续不断地一批批地培养学者”原因。 29.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积弊”一词? 30. 作者认为“学者的养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28. ①文字训练不够;②无淘汰制度;③漫无目标。 29. ①学问上无纪律;②功课上分量轻。 30. ①国家要有培养计划;②所有学术教育机构要营造学术气氛;③做学问要开拓视野。 【解析】 【28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要求是“从学校制度方面概括大学很难‘继续不断地一批批地培养学者’的原因”,由“以文字训练来说,现代文古文外国文都极重要,缺一不可,这只是工具的训练,并不是学问本身,而我们的一般青年学子中能有几人粗备语言文字的根底?”可以得出,学校对学生的文字训练不够;由“现在的大学很少有淘汰作用,一入大学,便注定可以毕业,敷衍松懈,在学问上无纪律之可言”可以得出,学校无淘汰制度;由“我深感我们的高级学府培育人才,实际上是漫无目标,毕业出来的学生从事专门职业,则常嫌准备不足,继续研究作学问,则大部分根底也很差”可以得出,学校培育人才漫无目标。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中重要词语的鉴赏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 30 - 本题要求“理解文中画线句子中‘积弊’一词”,首先,要理解“积弊”是指积久相沿的弊病,联系前文,由“现在的大学很少有淘汰作用,一入大学,便注定可以毕业,敷衍松懈,在学问上无纪律之可言”可以得出,画线句子中“积弊”一词指的是学问上无纪律;由“上课钟点奇多,而每课都是稀松。到外国去留学的学生,一开学便叫苦连天,都说功课分量重,一星期上三门课便忙不过来”可以得出,指的是功课上分量轻。 【30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相关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 本题要求概括“作者认为‘学者的养成’应该具备哪些条件”,由“国家需要有计划地培植青年学者,大量的生产,使之新陈代谢,日益精进”可以概括出,国家要有培养计划;由“讲到学者的养成,所有的学术教育机构皆有责任。有人讥笑我们为文化沙漠,我们也大半自承学术气氛不足。须知现代的学者和从前不同,从前的人可以焚膏继晷皓首穷经,那时候的学术领域比较狭窄,现代的人作学问不能抱残守缺,需要图书馆实验室的良好设备来作辅助”可以概括出,所有学术教育机构要营造学术气氛;由“我深感我们的高级学府培育人才,实际上是漫无目标,毕业出来的学生从事专门职业,则常嫌准备不足,继续研究作学问,则大部分根底也很差。这是很可虑的”可以概括出,做学问要开拓视野。 【点睛】关键词就是在句子中起关键作用、核心作用的词语。句子中的关键词往往是些动词、形容词、数词、副词等,或是定、状、补等修饰成分,它们常常是揭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的重要信息。在熟读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来确定文中关键词的含义和作用,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然后再借助关键词的含义分析整个句子的深层含义。“以点带面”,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 30 - - 30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