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三)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学情调研(三)试题(解析版)

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学情调研(三)‎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提出了“高水平均衡陷阱”理论,认为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这一理论最宜用于探究中国 A. 小农经济的特点 B. 传统技术的优势 C. 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明清社会的转型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由于中国历史上的农业实践把传统技术和生产要素组合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劳动力过于廉价使得技术得不到推广,社会转型缺乏足够的动力,故D选项符合题意;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特点有精耕细作、男耕女织、铁犁牛耕、自给自足,材料内容与小农经济的特点无关,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中国劳动力过多和过于廉价,使得劳动节约型的技术不能得到应用,导致社会转型缺乏足够的动力,没有体现传统技术的优势,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故C选项错误。‎ ‎2.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他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从史实来看,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 A. 郡国并行制 B. 郡县制 C. 三省六部制 D. 内阁制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会将其纳入‘一’”当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汉初郡国并行制下,侯国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地方分裂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管理地方,有悖于“一”。故答案为A项。BCD项,结合所学可知,郡县制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维护国家统一;唐朝三省六部制将相权一分为三,有利于维护君权;明朝内阁制有利于加强君权。以上都是“归于‘一’”的表现,排除。‎ ‎3.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据此可知,唐代的“过官”制度 A. 削弱皇帝权力 B. 规范权力使用 C. 加强中央集权 D. 降低决策效率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唐代官员选定后,要经过门下省审核,由于增加了审核程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规范官员权力的使用,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门下省属于三省之一,三省制度本质上是加强皇权的制度;C选项错误,材料未涉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主旨不是强调决策机制的效率问题,而是说明官员选任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从《南京条约》签订开始……译注的大量的国际法著作为晚清社会带来了新的观念,……并开始纷纷向海外各口岸派遣公使和领事,使中国的使领馆制度日趋形成。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材料表明近代中国 A. 通过运用国际法谈判维护了国家主权 B. 在西方列强侵略的过程中逐渐融入世界 C. 领事裁判权的丧失促进了外交近代化 D. 在不平等条约的影响下转变了外交观念 ‎【答案】B ‎【解析】‎ 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说明在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外交逐渐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说明中国逐渐融入世界,B正确;近代中国虽然通过国际法来解决国际争端,但并没有维护了国家主权,A错误;材料信息没有涉及领事裁判权,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在国际法著作的影响下,中国转变了外交观念,排除D。‎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外交也开始重新通过国际法上的谈判方式来解决清政府和他国之间的争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即可。‎ ‎5.“这实际是两个从事现代化历一代人之久的国家间的一场重大较量。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一千余名官兵战死。”这里描述的战争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在陆上李鸿章的淮军被打的落花流水,在海上经过五个小时的交火,中方损失了4艘军舰”可知这场战争指的是甲午中日战争,C选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1840—1842)爆发期间李鸿章的淮军尚未组建,淮军成军与1862年,A选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淮军尚未组建,B选项排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年)期间未和中国海军海上作战,D选项排除。‎ ‎【点睛】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共损失5艘战舰,日本联合舰队多艘战舰重创,但未沉一舰。北洋舰队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对甲午战争的后期战局具有决定性影响。‎ ‎6.下列是抗日战争时期某一战役三个阶段的作战任务。该战役 A. 发生在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 B. 主要采用阵地战的作战方式 C. 树立了国共合作抗日的典范 D. 提升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战役主要在华北地区,以破坏敌伪交通线为主,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战役是百团大战。通过百团大战,大大提升了中国人民抗战信心,选项D正确;百团大战发生于敌后战场,排除A;百团大战主要是游击战、运动战,而非阵地战,排除B;百团大战是八路军的军事行动,不是国共合作典范,排除C。‎ ‎7.2002年,我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比2001年增加39.3%,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的科研经费筹集总额比2001年增长33.82%;钢产量达到18224.89万吨,连续7年保持世界第一,钢材特殊品种和高附加值品种大幅增加。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B.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C.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D. 国家加强钢铁业的垄断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现代化建设加速,需求量增大,科技水平提高,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不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B选项错误;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材料内容无关,故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不是国家加强钢铁业的垄断,故D选项错误。‎ ‎8.中共中央在1948年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向各个民主党派提出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协商建立新中国的事宜。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该宣言发表的背景是 A. 全面内战揭开序幕 B. 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C. 内战局势已然明朗 D. 北平即将和平解放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中“1948年4月30日”信息结合所学可知,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战略态势明显转折,符合题意,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全面内战爆发于1946年6月,不是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C选项错误,1949年1月,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内战局势已然明朗,不是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D选项错误,北平和平解放于1949年1月,不是这一宣言发表的背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向政协代表解释: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据此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要实行 A. 计划经济体制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政治协商制度 D.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除了防止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考虑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周恩来强调的是政策制定要适合中国国情,说明我国的民族制度应该有中国特色,即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计划经济体制是三大改造完成后开始,并且材料内容体现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故A选项错误;根据材料“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体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不是政治协商制度,故C选项错误;根据材料“放弃联邦制……还有一个重要的考量就是中国和苏联的民族国情不同”可知,材料内容强调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不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故D选项错误。‎ ‎10.严安林在《蔡英文上台后的两岸关系走向》一文中指出:“蔡英文为求当选提出了‘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提出在两岸之间要‘积极沟通’、‘不挑衅’与‘无意外’,但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下列有关两岸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 ‎②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诚意 ‎③“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 ‎④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中“在其否认‘两岸同属一中’的‘九二共识’情况下,即在坚持既有‘台独’立场情况下,如何实现‘维持两岸现状’的承诺与目标,是大有疑问的”可以看出处理两岸关系的基础是“九二共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①④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项。ABD项,台湾当局仍具有积极沟通的诚意、“一国两制”已被海峡两岸普遍接受的表述材料信息不能体现,所以②③不符合题意,凡带有②③的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组合型选择题的关键是要有准确巩固的基础知识,同时由于该题型的逻辑性较强,所以同学们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和史学理论水平。解答此类题的方法主要是筛选法,而筛选法又分为肯定筛选法和否定筛选法。肯定筛选法是先根据试题要求分析各个选项,确定一个正确的选项,这样就可以排除不包含此选项的组合,然后一一筛选,最后得出正确答案。否定筛选法又称排除法,即确定一个或两个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排除包含这些选项的组合,得出正确答案。‎ ‎11.针对军机处的“有官无吏”现象,清朝赵翼说:“枢廷义取慎密,有官无吏。”也有学者指出“始密且速矣。”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对军机处“有官无吏”现象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便于严格保密 ‎②有利于提高效率 ‎③加强君主专制 ‎④其实是有吏无官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枢廷义取慎密”体现军政大事需要严格保密,①正确;“始密且速矣”体现军机处能迅速处理政务,利于提高效率,②正确;根据材料“军机处名义上虽然有官,但实质上除了皇帝,其他人全都是吏,是真正的‘有吏无官’”体现军机处有利于加强皇权,是真正的有吏无官,官员权力小,故③④正确;所以排除BCD,选A;‎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枢廷义取慎密,有官而无吏”“始密且速矣”等关键信息的意思,运用所学知识逐一排除选项即可。‎ ‎12.《全球冷战》一书中说,“会议在亚非国家之间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亲近感的同时,也在华盛顿和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关切。……美国国务卿杜勒斯断定,第三世界国家新近获得的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意味着‘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该会议是 A. 日内瓦会议 B. 万隆会议 C.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D. 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答案】B ‎【解析】‎ 日内瓦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由中、苏、美、英、法及有关国家外长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会议。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引起华盛顿和莫斯科的严重关切”以及“第三世界”等关键处信息不符。故A项错误。万隆会议时由亚非29个国家举行,主要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以及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会议虽遭到帝国主义阻挠和破坏,但最终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并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这与题干描述的会议特征相符。故B项正确。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国提案,恢复中国联大席位。这与题干中“亚非国家”“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等不符。故C项错误。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是由亚非拉以及部分欧洲国家为摆脱苏联控制,维护自身独立而在南斯拉夫举办的。这与题干“亚非国家”以及“自由世界与共产主义世界之间的战场正在转移”到第三世界不符。故D项错误。‎ ‎13.雅典城邦“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由此城邦 A. 设立公民陪审法庭 B. 实行陶片放逐法 C. 扩大公民大会权利 D. 发放工资和津贴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以有效的机制制约政治斗争,把它局限在和平有序的范围之内,阻止它演变为血腥的暴力惨剧,同时又要保持不同政治派别之间的良性竞争和对立,以利于社会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结合所学可知,这指的是雅典城邦实行的陶片放逐法,陶片放逐法规定,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写上那些不受欢迎的人的名字,并通过投票表决将他们予以政治放逐,其突出特点是由公民直接行使监督权,对全体公民进行监督,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陪审法庭的职责是受理公民投诉,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C选项错误,公民大会是雅典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不是弹劾制度,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D选项错误,为担任公职和参与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不能制约政治斗争,批评、监督和纠正执政者的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罗马法规定:“故意杀害他人”处以死刑,而“不希望杀害他人但不幸发生杀害他人的行为”可通过交一只公绵羊替罪,这一原则被长期沿用。由此说明罗马法 A. 缺乏严格统一的判罚标准 B. 注重区别对待不同犯罪类型 C. 掺杂诸多原始落后的习俗 D. 其法律条文一直被近代沿用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说到故意杀害他人和不希望杀害他人却杀害了两种不同的条件下的杀人犯罪行为区别对待,这是注重理性的结果,故选B;题干中对两种犯罪行为有明确的规定,故A的说法不符合题干内容,所以排除;CD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点睛】‎ ‎“有一份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在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 ‎15.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写道:“英国在不得不忍痛失去(北美)那一大片殖民地领土之后,还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 ‘儿子’后来居上,在现代民主化改革方面遮蔽了作为首创者的母国的光荣。”这里的“儿子”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主要表现为 A. 政党制度的建立 B. 权力分割制约 C. 国会分成两院 D. 确立共和政体 ‎【答案】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美国的资产阶级代议制,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目中“英国的‘儿子’”应为美国。美国独立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共和制国家,故本题应选D项;A、B、C三项均源于英国,与设问要求“(美国)在现代民主化方面的首创”不符,故排除。‎ ‎16.有学者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政治上独具特色,经济上国家主导,自上而下地推行福利国家建设,以解决社会矛盾……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该观点认为德意志第二帝国 A.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B. 采取威权政治适应发展 C. 建立健全福利国家制度 D. 组建了独立的立法机构 ‎【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既可以避免沙皇俄国式的专制,又可以避免英国和法国那样弱小、颓废和低效的民主政体的弊端。”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建立了缺乏议会民主制特征的君主立宪政治,其民主政治是虚,君主专制是实,这种威权政治适应了德意志发展的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德意志第二帝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C选项不是材料主旨,错误;D选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议会受皇帝制约,没有独立的立法权。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7.学者宋圭武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 小岗村包产到户是错误的决定 B. 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 C. 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 D. 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 ‎【答案】B ‎【解析】‎ 从题干中的“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可以看出,不足主要在于规模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表明集约化经营土地是农业生产发展的趋势。故答案为B项。A项,小岗村包产到户是正确的决定,排除;CD项,题干未体现必须保证国有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劳动力欠缺制约小岗村的经济发展,排除。‎ ‎18.1995年11月,美国财政部副部长萨默斯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他所评价的事件最可能是 A. 欧盟宣告成立 B.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 ‎ C.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 中国加入WTO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及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题干反映了世界经济以市场为基础,将世界各地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正是这一现象的反映,故选B项。AC项为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表现,排除;中国加入WTO于2001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 点睛: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旨在建立一个强大的,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经济贸易体制,推动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19.有研究者认为,中国三十年来的对外开放可以分为“政策性开放”和“制度性开放”两个阶段。依据这一观点,属于“制度性开放”新阶段的历史事件应该是 A. 经济特区的创办 B.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 C.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D.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答案】D ‎【解析】‎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过程中的重大举措,属于“制度性开放”。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是在不改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前提下在经济政策方面的改革措施,属于“政策性开放”,排除ABC项。‎ 点睛:中国的对外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开放经济体制也经历了从政策性开放迈向制度性开放的渐进性过程。最初启动开放进程所采用的特殊政策体系是针对特定地区和对象的差别待遇和优惠措施,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对外开放开始从政策性开放逐渐转变为制度性开放,真正开始构建具有“制度性”深刻内涵的开放经济体制。‎ ‎20.如图所示是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由丘吉尔标注的百分比方案得到了斯大林的勾画确认。罗斯福没有参加这次会议。该协议 A. 奠定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B. 剥夺了美国在东欧的利益 C. 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分裂 D. 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二战后期大国利益的划分。根据材料“1944年10月斯大林与丘吉尔会面时达成的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西方大国对势力范围的确定和划分,希腊属于西方国家的势力范围,保加利亚和罗马尼亚是苏联的势力范围,这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没有体现两极格局的框架,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通过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体现了大国强权色彩,没有体现剥夺美国在东欧的利益,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二战后期苏联和英国瓜分东欧的内部协议,无法成为战后欧洲分裂的主要原因,故C选项错误。‎ ‎21.下表是1929—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表,表格中代表苏联的数字是 国家 ‎1929年(%)‎ ‎1932年(%)‎ ‎1937年(%)‎ ‎1938年(%)‎ ‎①‎ ‎11.1‎ ‎10.6‎ ‎11.4‎ ‎13.2‎ ‎②‎ ‎43.3‎ ‎31.8‎ ‎35.1‎ ‎28.7‎ ‎③‎ ‎5.0‎ ‎11.5‎ ‎14.1‎ ‎18.7‎ ‎④‎ ‎2.5‎ ‎3.5‎ ‎3.5‎ ‎3.8‎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内容体现了1929—1938年美、苏、德、日四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苏联在当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受20世纪20-30年代经济危机的影响较小,材料中③代表的国家在1929-1938年期间呈上升的趋势,因此③是苏联,故C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经济大危机后推行统制经济体制,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此材料中①是德国,故A选项错误;经济大危机开始于美国,美国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最大,因此材料中②是美国,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受到经济危机影响后也推行统制经济体制,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并且日本逐步发动对中国的侵华战争,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影响,因此④是日本,故D选项错误。‎ ‎22. 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 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 B. 采取金融手段以解决危机 C. 通过制定法规来复兴经济 D. 设立新的机构以控制市场 ‎【答案】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等,到1943年该局共花费了110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目”是罗斯福新政中推行“以工代赈”的具体表现,所以其目的在于借助多渠道提供就业机会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以工代赈”举措不符。‎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举措 ‎23.下表是华商工矿企业部分经济统计数据表,表中数据的变化主要表明 年份?类别 棉布产量(万匹)‎ 面粉日产能力(包)‎ 发电量(万度)‎ 生铁(万吨)‎ ‎1934年 ‎926.5‎ ‎434110‎ ‎59100‎ ‎6‎ ‎1935年 ‎896.8‎ ‎428020‎ ‎66300‎ ‎1‎ ‎1936年 ‎1092‎ ‎452218‎ ‎77295‎ ‎2‎ A. 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 B. 工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 C. 工业各行业产量持续增长 D. 民族工业受制于官僚资本 ‎【答案】A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1934—1936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发电量、生铁产量,都有增加,表明民族工业获得较快发展。故答案为A项。B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以轻工业为主,工业结构没有根本性变化,排除;C项,1934—1936年,棉布产量、面粉日产能力都有波动,不是持续增长,排除;D项,表格没有涉及到官僚资本,排除。‎ ‎24.1987年,英、法、意等12国签署了单一欧洲文件,一致同意制定共同的生产标准,消除资本流动的障碍,寻求统一的税率,相互承认别国颁发的专业和商业执照,遵守共同的劳动权利宪章。各国将共同创建一个“没有国界的欧洲”。该文件的签署 A. 启动了欧洲经济的多领域合作 B. 为欧盟成立奠定基础 C. 表明了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实现 D. 为欧元发行扫清障碍 ‎【答案】B ‎【解析】‎ 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考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欧洲的联合 ‎【名师点睛】经济全球化是高考必考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应把握一个趋势、两项基本内容、三个阶段。‎ 一个趋势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两项基本内容: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三个阶段,即二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对立隔绝;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末,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领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 ‎25.“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们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A. 加强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B. 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C.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D.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可知,说的是古巴导弹危机。“他”指的是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领域,主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故C项正确。在工业改革方面,赫鲁晓夫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地方,调动生产者积极性,故A项错误;BD均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排除。‎ ‎26.有学者认为,瓦特并非“蒸汽机的发明者”,只是一位优秀的“蒸汽机改良者”。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据此可知,瓦特的发明 A. 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B. 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 C. 成为工业革命的开端 D. 推动采矿业技术革新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如果没有英国采矿业的急迫需求、前人的技术积累、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合作者博尔顿的商业头脑等诸多先决条件,瓦特基本没有可能取得被后世所给予的荣耀”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说明瓦特能够改良蒸汽机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故A选项正确;材料中“专利保护观念的深入人心”可知,专利制度的保护观念是当时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基础,并且材料体现当时已经出现了专利制度,而不是促进专利制度的产生,故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的开端是珍妮机的发明,而改良蒸汽机是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标志不是开端,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瓦特改良蒸汽机的社会条件和基础,没有强调推动采矿业技术的革新问题,故D选项错误。‎ ‎27.1912年1月2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第二天,孙中山向全国颁发了《临时大总统改历改元通电》:“中华民国改用阳历。”1月13日,临时政府要求:新旧二历并存,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些规定表明 A. 近代社会风俗开始呈现中外融合特点 B. 临时约法的颁行推动了社会风俗变迁 C. 近代中国社会的开放性和科学性增强 D. 南京临时政府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活动 ‎【答案】C ‎【解析】‎ 首先使用新历表现出受到了西方的影响,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但是旧历并没有被废除,而是两者并存,且旧历下附节气,吉凶神宿一律删除,这说明相比于之前,不科学的因素被删除了,科学性增强,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错在“融合”上,从材料来看: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两者并没有融合,而是相对并立;B选项没有体现出具体的变动形式,说法空洞;D选项错在无法从材料中的出“一切”的概念。‎ ‎28.下表反映的是中国改革开放时期部分年份的出口商品结构数据。表格中数据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年份 出口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 工业品(%)‎ ‎1982‎ ‎45‎ ‎55‎ ‎1986‎ ‎36‎ ‎64‎ ‎1990‎ ‎26‎ ‎74‎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答案】A ‎【解析】‎ 从材料中表格给出的数据来看,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一定的变化,工业品的比重有所提升,初级产品比重减少。据此,可知这一变化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A正确;上海浦东开发的时间是在1990年后,B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主要针对的是农业,C错误;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提出和建立是1992年以后,D错误。‎ ‎【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提出的时间是1992年中共十四大。1984年是经济体制改革。‎ ‎29. 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 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答案】A ‎【解析】‎ 第2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结合所学的只是我们知道这一时期的美国经济进入了滞涨时期,即一面经济停滞,另一方面物价在上涨。B项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是在90年底,时间错误,排除B项。C项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和D项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这些都是二战后到70年代中间时期。CD也被排除,因此选A ‎【考点定位】必修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0.如图是2016年6月,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的漫画。此外,美国也采取了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逆全球化”的措施。这表明 A. 经济全球化进程遭遇挫折 B. 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 C. 区域集团化发展已经失控 D. 英美利益得到了绝对保障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通过公投,决定脱离欧盟的漫画。此外,美国也采取了贸易保护、边境修墙、控制移民等‘逆全球化’的措施”可知,全球化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遭遇了很多挫折,故A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以发达国家为主导,并且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发达国家不再主导全球化的信息,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只是体现了英国脱欧,无法说明区域集团化发展已经失控,故C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英美国家利益得到绝对保障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当代美欧关系是全球国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次大战后,美国……以“大救星”的面貌拯救了欧洲。这时欧洲也的的确确需要美国。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谁能保护虚弱不堪的西欧?这个使命“历史地”落到了山姆大叔的肩上。应该说,这时的西欧急需美国为它“壮胆”。‎ ‎——苏惠民《解剖美欧关系》‎ 材料二 ‎ ‎ 尼克松政府在1973年提出“欧洲年”倡议,希望通过与欧共体国家对话,一揽子解决存在于两者间的经济、军事与外交问题。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欧共体各国不仅对“欧洲年”倡议反应冷淡……“欧洲年”倡议最终无果而终。‎ ‎——王雯菲《“欧洲年”倡议的无果而终》‎ 材料三 克林顿认为……欧洲联盟、西欧联盟和欧安会等欧洲常设机构首先应该在安全合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与此同时,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 ‎——高平《克林顿的诺曼底“登陆”》‎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欧洲需要美国“拯救”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美国是如何“拯救”西欧的?‎ ‎(2)据材料二,指出尼克松试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结合所学,分析导致“欧洲年”倡议流产的原因。‎ ‎(3)据材料三,概括克林顿的主要观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 ‎【答案】(1)原因:美苏冷战;西欧衰落;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建立世界银行;实施杜鲁门主义;推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角色: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美国实力下降;美欧利益冲突;欧洲实力增强,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观点:承认欧洲强大;强调与欧洲的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合作是主流;但存在一定的竞争。‎ ‎【解析】‎ ‎(1)原因:据所学可知,二战削弱了西欧;据材料“美国和苏联迅速陷入冷战……尚未从二战期间的‘恐德症’中恢复过来的西欧又患上了‘恐苏症’。”可知,美苏冷战;欧洲安全的需要(对苏联的恐惧)。‎ 做法:据所学可知,二战后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其中世界银行初期致力于欧洲的经济复兴;对苏联遏制,如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 ‎(2)角色:据所学可知,尼克松在美欧关系中扮演的角色是主导者(决策者)。‎ 原因:据所学可知,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据材料“其本意是利用美国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让步,给予美国驻军开支补偿。但是事与愿违……”可知,美国想利用在军事领域的优势,迫使欧洲在经济领域对美让步,即美欧利益冲突;据所学可知,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实力增强。‎ 观点:据材料“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不仅支持一个‘强大的欧洲’,而且赞同它在今后‘更强大’”可知,美国不仅支持欧洲强大,而且希望其更强大;据材料“……美欧也要让北约符合时代所提出的要求,使其在解决欧洲内部的危机、扩大西方与东欧、前苏联国家的安全合作亦即‘和平伙伴关系’上发挥更灵活有效的作用。”可知,强调与欧洲的合作伙伴关系;继续发挥北约的作用。‎ 特征:据上述材料可知,二战后美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既合作又竞争;但合作是主流。‎ ‎32.余光中先生一首《乡愁》折射了国家分裂带给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愁,也让我们深思当今国家分裂的多方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下面是两幅古代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材料三:《乡愁》余光中1971年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的制度因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二中图一、图二所属封建王朝在山东地区推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及其所产生的不同社会影响。‎ ‎(3)针对材料一、二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唐、元、清政府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 ‎(4)分析导致材料三中“乡愁”出现的国内外因素。为了化解“乡愁”,海峡两岸作出了哪些努力?‎ ‎【答案】(1)分封制的实施。‎ ‎(2)制度及不同影响: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措施:唐朝的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4)国内因素: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 国际原因: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 努力: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解析】‎ ‎(1)结合所学,分封制下,诸侯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卿、大夫、土、庶民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 ‎(2)由地图上的郡县的名称可知,秦朝在山东推行郡县制。秦朝的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的控制,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由地图上的郡县名称和封国名称,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导致了“七国之乱”。‎ ‎(3)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唐朝实行科举制、元朝实行行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 (4)结合所学,国共内战导致两岸处于隔绝敌对状态,美苏“冷战”及美国对我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台湾问题产生的外部因素。为实现统一,大陆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1987年,台湾当局允许居民赴大陆探来。两岸达成“九二共识”。2008年,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33.民主政治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成果,是几千年来文明沉淀的精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民主思想属于一种“混和物”。它们有的是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但大部分是中世纪的创新,……英王爱德华一世在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中直接引用了这一格言:“关涉大家的事需得到大家的同意”,从而将这一原则提升为宪法原则,自觉地依据这一原则所召集的这次议会也被视为英国议会制度的开端。‎ ‎——R·达尔《现代政治分析》‎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 材料三 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 ‎——(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西方近代代议制的渊源。‎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英国“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在政治体制上有何表现?列举1649-1832年中,英国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的重要历史事件。‎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选择了怎样的政体?又是如何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付诸实施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何认识?‎ ‎【答案】(1)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 借鉴了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政体: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 事件: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3)政体:民主共和政体。‎ 实践。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4)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解析】‎ ‎(1)由材料“对古典时代直接民主思想的继承”“1295年召集议会的诏书”,可以答为:继承了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思想,借鉴了13世纪英国的议会制度。‎ ‎(2)结合所学,经过光荣革命,英国政体由由君主专制转变为君主立宪制。相关事件有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形成;1832年议会改革。‎ ‎(3)由1787‎ 年宪法可知,近代美国选择的是民主共和政体。为将“宪政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这些进步思想,美国的实践有:颁布1787年宪法:实行联邦制:实现三权分立(民主共和制)。‎ ‎(4)从英国和美国政治制度的演进来看,政治制度发展具有继承性;政治制度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治制度具有多样性;政治制度必须与国情相适应。‎ ‎3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夏秋之交,安徽遭遇了特大早灾,秋种难以进行。安徽省委将集体无法耕种的土地“借”给农民。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 ‎——吴恩远《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 材料二: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把它们的大部分职权转交给企业性的专业公司或联合公司;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材料三: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人们思维深处的深层次忧虑没有解决。从南方讲话到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与此同时,政府进一步开放,到90年代中期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安徽“借地”的做法为何得到农民的支持。概括这做法对农村改革的意义。‎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我国经济体制中存在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解决这些弊端的?‎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措。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呈现的特点。‎ ‎【答案】(1)原因: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意义:揭开了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权力高度集中;党政企不分;分配搞平均主义。‎ 解决:简政放权;实行政企分开;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新举措:开发和开放浦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特点:改革开放是渐进式推进;经历了从政策调整到制度创新的阶段。‎ ‎【解析】‎ ‎(1)原因:由材料“有些地方在‘借地’的基础上搞起了包产到组”可知“借地”使农民获得土地的使用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意义:由材料“其中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搞起了包干到户”可知这揭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弊端:由材料“现在我国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点是权力过于集中”和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可知权力高度集中,政企不分,在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解决方式:由材料“应该有领导地大胆下放;应该着手大力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可知主张简政放权;由材料“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和经济手段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干部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可知核心是增强企业活力,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分配制度,调动生产积极性;由材料“应该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之下,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可知主张政企分离。‎ ‎(3)新措施:结合课本知识可知,90年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心是进行浦东开发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推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特点: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是渐进性的,逐渐深入的,并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推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1816年英国制定法案,实行金本位制。此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先后采用,形成了以英镑为中心、以金币或黄金在国际间流通为主的国际金本位货币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国的金币具有法定的含金量,金币可以自由流通,而且不易贬值。‎ 材料二 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二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实际上等同于黄金,取得了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中的霸权地位。‎ 材料三 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美元购买力也日益下降。一些西方国家要求美元贬值并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不予理睬,于是德、意、比、荷等国先后实行浮动汇率制。在此情况下,美国政府于1971年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此后,固定汇率制被浮动汇率制取代。‎ ‎——以上材料均整理自姜春明、佟家栋《世界经济概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国际金本位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的背景以及该体系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的背景,并说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 ‎【答案】(1)原因: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经济实力强大。‎ 影响: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利于英国的世界经济中心地位。‎ ‎(2)背景:金本位制崩溃;吸取大危机和二战的教训;恢复战后经济的需要;战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特点:实行固定汇率制;以美元为中心。‎ ‎(3)背景: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购买力下降;日本和欧洲的崛起。‎ 因素: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变化;经济全球化。‎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国际间货币结算日益频繁和复杂”可从世界贸易角度、世界市场形成角度、英国国际地位角度进行分析; 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世界贸易发展、英国经济实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2)背景:根据材料“1929年经济大危机爆发后,金本位制崩溃”“国际货币关系陷入日益动荡和混乱的状态”可从经济危机角度、美国实力角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恢复角度进行分析; 特点:材料“布雷顿森林体系确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的固定比值”“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并根据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领军人物等角度可以概括。‎ ‎ (3)背景:根据材料“进入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实力地位进一步下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冷战格局角度、世界多极化发展角度、经济全球化角度等进行分析; 因素:结合所学知识,70年代之后,影响世界货币制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为政治因素。‎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