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7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适应性月考(八)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云师大附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八) 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 1.《周礼.王制》明确规定:“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上得以兼下,下不得以僭上,古之制也。”这反映了西周 A. 严格的统治等级秩序 B. 严密的宗法继承制度 C. 遵循儒家的伦理道德 D. 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明确指出,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祭祀对象,不能混乱,这反映了西周具有严格的统治等级秩序,故选A;材料没有涉及宗法制度,排除B;西周时代,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王权和神权不是材料讨论的核心问题,故排除D。故选A。 2.秦汉大一统帝国时期,秦始皇实行“ 焚书坑儒”,打击儒家学派,汉武帝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儒家学说在秦汉时期不同的历史命运反映出 A. 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教育背景不同 B.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秦汉时期不同 C. 统治者当时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 D. 儒家善于迎合统治阶级心理需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儒家学说在秦朝和汉代的命运截然不同,这主要是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理念的不同,反映了不同时期统治者面临的社会问题不同,故采取不同的统治策略,C项符合题意;A项是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排除;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秦汉时期没有本质的变化,排除B;儒家善于迎合统治者,不符合史实,D排除。故选C。 3.苏轼在记述宋代农业发展时曾指出:“民庶(富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农,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贷借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反映出宋代 A. 官府重视农业生产发展 B. 官僚地主热心民间赈济 C. 土地租佃经营方式产生 D. 土地租佃关系比较普遍 【答案】D 【解析】 - 11 -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材料表明宋朝时期,富庶之家,置田地,招佃农来进行耕作,这反映了宋代土地租佃关系比较普遍,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有反映A项信息,排除;B项也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且不符合史实,排除;土地租佃这种经营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排除C。故选D。 4.宋元时期科技发明创造层出不穷,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创造成果不多,只出现了一些总结性的成果。出现此状况的根本原因是古代中国 A. 统治阶级不重视科技 B. 科举考试制度的局限性 C.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D. 传统文化限制发明创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中国古代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居主导地位,这种经济下制约了中国古代科技革命性的进步,从而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的转型,C项符合题意;A、B两项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D项不完全符合史实。故选C。 5.近代民族资本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参与出资人股的个人及团体出资额占比简表如图5 (合计100%),据此可推知大生纱厂 A. 清政府控制了企业经营 B. 是官商合办的民族工业 C. 投资的主体是政府官员 D. 企业生产经营的多元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图表信息,材料中“官僚”是指政府的官员,这部分人占有了投资人的最大比例,故C项符合题意;图表材料无法表明A项信息,排除;B项把“官僚”和“官方、官府”混淆,对图表理解错误,排除;图表没有反映D项信息,排除。故选C。 6.1914 年,梁启超应邀在清华学堂做了题为《君子》的演讲:“ - 11 - 他年遨游海外,吸收新文明,改良我社会,促进我政治。......深愿及此时机,崇德修学,勉为君子,异日出膺大任,足以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砥柱。”据此可知,该演讲的主旨是 A. 清华学堂的办学宗旨 B. 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 C. 青年学生的君子风度 D. 清华学子的责任担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可知,梁启超演讲的听众主要是清华学堂的学生,针对性很强,清华学堂当时是留美预备学校,主要培养学生赴美国留学,培养国家建设人才,此演讲主旨是激励清华学子的责任担当,D项符合题意;材料是激励清华学子的责任担当,不是宣传办学宗旨和学生的君子风度,也不是宣传新文化运动,故A、B、C选项都是对材料的片面或错误解读,均排除。故选D。 7.1942 年2月,日本驻华北派遣军司令冈村宁次发布了“必须在四个月内彻底消灭华北地区的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命令,日军开始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疯狂扫荡。日本对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策略变化的原因是 A. 国共两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配合德国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 C. 中共敌后抗日武装斗争威胁其南进战略 D 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集中力量对英美作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1942年材料中的日本的战争策略是因为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以后,中共敌后抗日的武装斗争威胁了日本的南进战略,C项符合题意;国共两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是1937年9月,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德国发动对苏联的全面战争同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中的措施对是否迫使国民政府投降集中力量对英美作战无关,D项排除。故选C。 8.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再大一点,步子要再快一点。......邓小平1992年的“南方谈话” A. 根本改变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 B. 说明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必要性 C. 阐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促进中国思想解放和经济快速发展 【答案】D - 11 - 【解析】 【详解】本题旨在考查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意义,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打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的思想禁锢,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这促进了中国思想解放和经济快速发展,D项符合题意;A项根本改变表述错误,排除;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2001年,同材料无关,排除B;材料是关于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的论断,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无关,排除C。故选D。 9.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评述雅典民主政治时曾说:“不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寡头的,容许所有公民共享的制度是民主的。”下列最能体现雅典民主政治“所有公民共享”的机制设置是 A. 陪审法庭 B. 公民大会 C. 五百人议事会 D. 十将军委员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雅典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中,全体公民都可以参加的,只有“公民大会”,故A项符合题意;其他机构需要选举或抽签或轮流才能入选,故排除A、C、D三项。故选B。 10.据史料记载,欧洲人抵达美洲大陆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大约1亿左右。但面对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到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仅存300多万。材料说明西欧国家的殖民扩张 A. 造成亚、非、拉美各文明的相续毁灭 B. 促进世界各地之间的物产交流和交换 C. 使传染病流行成为世界性的严重问题 D. 是美洲土著居民大量死亡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欧洲人在抵达美洲后,面对着欧洲人的枪炮和旧大陆的天花、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美洲印第安人毫无抵抗力,这致使美洲人口大量锐减,故D项符合题意;西方殖民扩张并没有完全摧毁亚、非、拉美文明,A项排除;B项不是材料讨论的主旨信息,排除;在西方殖民扩张之前,传染病已经是世界性问题,C项排除。故选D。 11.依据表格提供的信息可以推理得出的合理结论是经济危机 1933年和1929年相比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贸易额下降比例统计 - 11 - A. 使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B. 使世界贸易竞争加剧 C. 加速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D. 促进区域经济集团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1929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材料表格中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各主要资本主义大国贸易额大幅下降,这就加剧了这些国家在世界贸易中的争夺,从而加剧了世界贸易竞争,B项符合题意;材料是贸易额下降,不是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扩大,A项错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集团的建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故排除C、D两项。故选B。 12.20 世纪70年代,美国尼克松政府废除了二战后长期实行的“ 美元与黄金固定汇率”的政策,实行浮动汇率制。美国政府改变“ 固定汇率”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 美国已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 欧共体和日本成为美国竞争对手 C. 美国经济陷人“滞胀”发展缓慢 D. 美苏长期冷战对峙拖垮美国经济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经济出现了“滞胀”,在此打击下美国废除了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制,故C项符合题意;此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故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原因,是客观原因、外部原因,排除; D项拖垮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 二、非选择题 (一)必做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54 年普鲁士颁布义务教育令,规定儿童入校学习同服兵役一样是国民的义务,实行强迫入学,1850年又颁布《学校法草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教师工资由国家开支,学生免缴学费。1872年对学校的内容和课程作出规定,- -改过去重古典、重宗教的倾向,以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为主并加以民主平等、民族国家的思想。因公立学校的增加,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教师,1831 - 11 - 年,普鲁士每个州都建立了师范学校。师范学校把裴斯塔洛齐的教学方法列入教学课程中,主张教育必须遵循儿童本性发展、儿童的主动性,教师要进行自我教育,要以自己的人格教育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据王红利《西方义务教育改革历程及启示》 材料二1904 年清廷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提出设置蒙养院、小学堂并开设师范学堂,要求各学堂均应造就全面发展的通才为宗旨。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初等小学是义务教育,废止读经课,儿童自6岁入小学便实行男女同校,毕业后可入高等小学校或乙种实业学校。1920年,教育部规定从一年级开始使用白话文教材,今后所有文言文教科书停止使用,教材内容中添加大量科学教育。新文化运动兴起后,有留学背景的教育家们大部分任职于各类学校,直接参与管理和教学,使中国形成-一个独立和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推进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据杨文海《壬戌学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义务教育制度发展的背景。 【答案】(1) 特点:运用法律手段,强制推行义务教育;教学内容以近代科学技术知识为主;注重教师的培养;教学注重学生身心特点。意义:培养近现代化工业需求的人才和技术劳动者;加强民众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崛起的认知;推进科学民主思想和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2)背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清政府新政和辛亥革命爆发;新文化运动开展;外来进步教育思想文化传播。 【解析】 【详解】(1)特点一问,根据材料“1850年又颁布《学校法草案》,规定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以数学和物理等学科为主”、“迫切需要培养大批教师”、“必须遵循儿童本性发展、儿童的主动性”等信息,可以从法律手段、教育强制、教学内容、教师培养、注重学生的特点等角度归纳;意义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人才的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强大、对民主思想和人文思想的传播、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的近代的时间段,再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近代的政治上的社会性质、民族危机、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方面;经济上的资本主义发展;思想上的新文化运动和外来思想的传播,从这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 11 - 下图是荷兰画家约翰尼斯.维米尔于1662~1664年间创作的一副布面油画作品《窗前读信的少女》。画中,光线透过窗户打在读信的少女身上,前景处有一条颇具东方风情的毛毯和中国风格的瓷碗。 解说词是结合事物的图像或实物进行解释说明的文辞,它通过对事物准确描述,使观众和听众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或突出特色。结合所学历史知识,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为该油画写一段解说词。(要求:主题明确、解说准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一:主题: 《窗前读信的少女》是17世纪风俗画的典范。画家精于布局,所营造的画面空间优雅、精致和富于秩序感。所呈现的帷帘、台毯、瓷碗等物品是一个普通的市民家庭生活的真实再现。一位少女伫立窗前,借着窗户的自然光,读着远方的来信。柔和散射的光线、静心布置的构图,和谐的色彩,处处可见画家着力于从平凡普通的生活片段中取材。 荷兰在16世纪摆脱西班牙统治,贏得政治独立后,随着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17 世纪成为海上马车夫荷兰的黄金时代。新兴的资产阶级经济实力增强,物质生活丰富,这使得画家们将目光从宗教题材转向普通市民们的世俗生活和优美多姿的城市风光。现实生活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风俗画空前繁荣。 因此,绘画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风俗画扩大了艺术的题材,满足了多元审美需求,是画家对现实主义艺术的.大贡献。 示例二:主题:《窗前读信少女》的艺术创作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在这幅画的中心位置,维米尔刻画了一位正临窗专心看信的女子,她神情专注、庄重大方。阳光从开启的窗户中百然倾泻在人物脸颊、墙壁、帷幔上。区别于传统宗教画的圣光,画家对自然光线运用不仅使画面充满空间感,而且给作品增加了抒情的色彩。古典主义绘画的严格要求,已不再是限制和束缚绘画创作的规则。尼德兰革命后,相对自由的社会环境,繁荣的经济,使艺术也摆脱了宗教和宫廷的束缚,更加广泛地面向世俗生活。14 - 11 - 世纪兴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运动,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贸易中心的转移,向西欧各国扩展。人文精神得到传播,人的地位、价值和现实幸福得到肯定,画家们可以大胆地冲破过去千百年来禁锢人和艺术的宗教,把人的情感、愿望和现实生活作为自己从事艺术创作的蓝本,充分彰显了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 因此,该油画是对14世纪以来人文精神的彰显,艺术作品是传达思想、情感和时代性的重要载体。 示例三:主题:《窗前读信的少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17世纪的时代风貌。 《窗前读信的少女》是17世纪中期荷兰画家的作品,画家把中国青花瓷器放在醒目的位置,反映出欧洲人对中国瓷器的格外珍视,中国商品进入欧洲家庭生活中。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带动子荷当造船业和运输业的发展,造船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17 世纪荷兰取代西班牙垄断世界贸易,有“海上马车夫”之称。依靠贸易垄断公司,夺取重要据点。阿姆斯特丹成为国际贸易中心。世界贸易的发展,降低了商品成本,使得东方的奢侈品日渐成为西欧普通民众家庭的日用品。因此,荷兰画家的油画--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世界市场拓展,中西文明交流的时代风貌。 【解析】 【详解】解答本题首先要审好题目,要求从图中提炼一个主题,为该油画写一段解说词,所以我们首先要根据材料的图片信息,提炼出一个主题,如:《窗前读信的少女》是17世纪风俗画的典范、《窗前读信的少女入的艺术创作彰显了人文精神的内涵、《窗前读信的少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17世纪的时代风貌等;然后根据所学的这些画的所在的时代大背景,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来进行解读和说明,注意史实的正确性;最后进行提升和总结即可。 (二)选做题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01 年1月,清廷以皇太后与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宣布改革的诏书,揭开了清末新政的序幕。此时执掌军机大权的主要是以荣禄和奕助为首的传统官僚,他们被慈禧太后委以重任。曾在朝廷任职的梁士诒根据自己的亲身观察,1903年评价到:“太后主媚外以安天下,惟所任非人,习于所安,对守旧泄沓诸臣,意存瞻询,不肯决意淘汰。皇上则韬光养晦,遇事不发一言。荣(禄)有定疾,于政治上无所可否,皆迎合后意。王文韶有聋疾,而又遇事诈聋,鹿(传霖)多执拗,瞿(鸿机)好挑剔...此近日四军机之大略也。要之,近日非不锐意维新,而内外诸臣有血性者甚少。每下一诏,多粉饰敷衍,一奏塞责。” -----摘编自萧功秦 《危机中的变革--清末政治 中的激进与保守》 - 11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传统官僚在清末新政时期被委以重任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权力中枢的特点,并简析其产生的影响。 【答案】(1)原因:慈禧太后任用亲信,维护自身统治:清末新政本质上维护专制制度,传统官僚是专制制度的积极拥护者:光绪帝在戊戌政变后被架空权力:资产阶级维新派失去在清廷中的政治影响力。 (2)特点:慈禧太后为首的传统官僚掌权:缺乏真正锐意革新的大臣。影响:导致清末新政徒具形式,没有真正改革时弊;加深了清政府的腐败和衰落,刺激了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导致清末新政最终失败;加深了民族危机。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清廷以皇太后与皇帝的名义发布了一道宣布改革的诏书”、“执掌军机大权的主要是以荣禄和奕助为首的传统官僚,他们被慈禧太后委以重任”、“皇上则韬光养晦,遇事不发一言”、“多粉饰敷衍,一奏塞责”等信息,可以从慈禧太后本人、新政的本质、传统官僚的拥护、光绪帝的软弱、资产阶级本身的影响力等方面回答。 (2)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掌权者和革新者的力量来总结即可;影响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新政效果的有限、对清政府的腐败和衰落的加速、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刺激、对民族危机的加深等角度回答。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 月25日,朝鲜半岛爆发战争。6月30日,美国决定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全国规模的群众运动轰轰烈烈开展。中央军委指示,台湾问题仍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周恩来指示,对朝鲜战场只要“密切加以注视”就可以了。 -----摘编自雷英夫《抗美援朝战争几个重大决策的回忆》等 材料二 1950年9 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对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说:“中国对美国突破三八线绝不会置之不理”,尽管战争会对中国造成严重破坏,但中国“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9月30日,周恩来发表演说,‘对美国政府提出严正警告:“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意侵略而置之不理”。 ----摘编自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的态度并说明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0 年9月中国政府对朝鲜战争态度的转变并简析其意义。 - 11 - 【答案】(1)态度:认为对朝鲜战场进行密切注视即可,不需要进行出兵援助。原因:新中国急需进行经济生产的恢复,需要尽量避免战争:台湾向题是当时最重要的军事问题,朝鲜战场处于次要地位;中国方面认为没有得到苏联确切的军事支持和保障。 (2)转变:必须出兵援助,进行抗美援朝。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捍卫和平的立场,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经济恢复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和形环境:使人民军队经历了现代战争的洗礼,鼓舞了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 【解析】 【详解】(1)态度一问,根据材料“密切加以注视”,可以得出态度;原因一问,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材料,可以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台湾问题的重要性、苏联的态度等角度来回答即可。 (2)转变一问,根据材料“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等信息,可以得出态度的转变;意义一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中国反抗侵略的态度、对国家政权的巩固、对经济的恢复、对军队的提升、对其他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鼓舞等角度回答。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蒲松龄出生 书香世家,于明清更迭之际诞生在山东淄川,在兄弟四人中最为聪颖,读书最为勤奋。从十九岁起一直参加科考,但屡屡受挫,迫于生计,康熙九年,担任江苏宝应知县的幕僚。担任幕僚的一年中,蒲松龄不仅领略了江淮水乡的美景,更是阅历了官场,对官场黑暗、百姓疾苦体会深切,也深得知县的赏识和同情。归家后的蒲松龄多次参加乡试,均落榜,但在当地得到了藏书丰富的名门望族毕际以及文学大家王士镇的帮助和赏识。康熙十八年,经过近二十年的采集、撰写和积累,也经过很多的讥讽和打击,不改初心的蒲松龄终于把他珍爱的狐鬼故事结集成册,并正式定名为《聊斋志异》。康熙四十二年,淄川发生大灾荒,蒲松龄写了大量的诗歌来记录灾荒,并积极与贪官污吏做斗争。在此期间,还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著作。 ----摘编自马瑞芳《蒲松龄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蒲松龄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蒲松龄取得文学成就原因。 【答案】(1)贡献:创作出中国古代优秀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成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心系百姓,靠智慧与贪官污吏做斗争;利用诗歌创作记录时事,留下珍贵史料;用自身所学创作实用的通俗读物,方便民生。 - 11 - (2)原因:家庭优良传统的熏陶;自身的勤奋和聪慧;官场阅历帮助其增长见识:心系百姓,关怀天下的意识:得到友人的帮助和赏识;文化专制加强,科举失意之后借助狐鬼题材进行创作;商品经济发展,时代和市民文学发展的需要。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不改初心的蒲松龄终于把他珍爱的狐鬼故事结集成册,并正式定名为《聊斋志异》”、“松龄写了大量的诗歌来记录灾荒,并积极与贪官污吏做斗争”、“还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崇书》等著作”等信息,可以对文学、对社会、对民生等角度概括出贡献。 (2)根据材料“蒲松龄出生书香世家”、“在兄弟四人中最为聪颖,读书最为勤奋”、“阅历了官场,对官场黑暗”、“得到了藏书丰富的名门望族毕际以及文学大家王士镇的帮助和赏识”等信息,从其自身和当时的政治、经济、科举制度、友人的帮助等角度来进行回答即可。 - 1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