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 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狂放的举止是魏晋文人个性活动的表现之一。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如传说中的其子向纣王进谏不从,而披发佯狂。那位以“谲谏”著称的东方朔,也有“狂人”之称。‎ 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其中竹林名士又具有代表性。不过,与历史上狂放活动的文化内涵不同,竹林名士的狂则完全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他们在对现实失望和抛弃社会责任感以后,便以狂放的行为来表现他们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宇屋宜为裤衣,诸君何为入我祥中?’”(《世说新语·任诞》)礼教要求人们循规蹈矩,温文而雅,刘伶却非按相反的标准来塑造自己。因为那些被汉儒奉为至圣的礼教,在魏晋文人眼里不过是一堆粪土和“尘垢囊”。因为魏晋的统治者往往借维护礼教之名来屠杀异己,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但人们承受痛苦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为了不超出痛苦的极限,他们便以饮酒来麻醉自己。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視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做岸绝俗的个性精神。‎ - 23 -‎ 另一位付林名士阮籍,其狂放和醉态也近于刘伶,而其个性的杜会批判意义则更加突出。《礼记·曲礼》规定叔嫂不能通问,他却偏偏和嫂子聊天儿,并宣称:“礼岂为我辈设也!”按常礼,母丧不食荤,可他在母丧期间却啖酒肉,神色自若。礼教规定男女授受不亲阮籍却总和邻妇饮酒,并醉卧其侧,“夫始殊疑之,伺察,终无他意”。当王恭问王忱:“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忱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就连司马昭也承认:“阮嗣宗至慎,每与之言,言皆玄远,未尝臧否人物。”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宗白华先生说:“魏晋人以狂狷来反抗这乡愿的社会,反抗这桎梏性灵的礼教和士大夫阶层的庸俗,向自己的真性情、真血性里发掘人生的真意义、真道德。他们不惜拿自己的生命、地位、名誉来冒犯统治阶级的奷雄假借礼教以維持权位的恶势力。……这是真性情、真血性和这虚伪的礼法社会不肯妥协的悲壮剧。这是一班在文化衰堕时期替人类冒险争取真实人生真实道德的殉道者。”‎ ‎(摘编自宁稼雨《说说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魏晋文人的狂放不同魏晋之前的“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 B. 竹林名士狂是个性精神的体现,是脱离功利约束的自由之狂,是对环境的否定和自我的解脱 C. 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因此他的内心极度痛苦,“须酒浇之”‎ D. 魏晋文人的狂放既有反礼教的一面,又有“至慎”的一面,根源都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魏晋之前的“狂士”说起,引出竹林名士的“狂放”风气,也巧妙地将两者作了对比。‎ B. 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是为了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 C. 文章论证了竹林名士“狂放”的表现和原因,肯定了他们争取人生真道德的努力。‎ D. 文章结尾引用宗白华先生的话赞扬了魏晋文人对人生真意义的追求,总结了全文。‎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晋门阀士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也进一步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 B. 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随之,云:‘死便掘地以埋。’”,这也是他因政治上的绝望而纵酒放达的表现。‎ C. 纵酒既是部分魏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现,又进一步显现出他们的个性,可以说他们饮酒的程度与其痛苦以及个性显现的程度成正比。‎ D. “至慎”的表现是阮籍等人面对魏晋统治者屠杀异己而做出的自保与忍耐,其中隐含着个性的痛苦压抑。‎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 23 -‎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应对此类试题,首先要读懂所给的材料,其次浏览选项,然后在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整合或转述)和文中内容的差别,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逻辑错误、强加因果、因果颠倒、无中生有等问题。‎ A项,范围扩大,“狂士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来达到与势统沟通的目的”错误。依据“在魏晋之前,历史上也不乏‘狂士’,但他们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达到沟通道统与势统的目的”可知,选项将“多半是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改成了“以狂态为进谏的手段”,所以该项错误。‎ B项,正确。‎ C项,强加因果,“……因此他……”错误。文中写“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垒块”是“不平”的意思,并非痛苦;依据“如果留心,可以发现这些文人的个性表现在反礼教的同时很注意不因之致祸。可以设想这种“至慎”,需要多少酒精的麻醉,是以多少痛苦为代价所作出的忍耐,这对他们的个性,又是何等严酷的戕害!”可知,心中“不平”却要“至慎”“忍耐”所以才“痛苦”,才借助酒精来麻醉自己。“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同样是因为他心中的“不平”,所以“阮籍的狂放行为更具有反礼教的社会批判意义”与“他的内心极度痛苦,‘须酒浇之’”并非因果关系。该项错误。‎ D项,因果倒置,依据“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可知,“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是“精神上的极度痛苦”的根源。该项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题重点考查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答题时要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 - 23 -‎ B项,“是为了证明‘魏晋文人的真性情’”错,依据“孔融和嵇康均以违反礼教的罪名获罪致死。其余的文人既不愿掉脑袋,也不肯违心地趋从统治者及其所维护的礼教。这成为魏晋文人精神上极度痛苦的根源……他们愈是痛苦就愈是以酒浇愁,从而愈能显示出个性。政治上的绝望,把刘伶带入醉的境界;而酒精的刺激,又使他把自己視为世界的异己,使他“肆意放荡,以宇宙为狭”。他那篇传世名文《酒德颂》,更是集中表现了他的做岸绝俗的个性精神”可知,文章举孔融和嵇康之例,是为了与刘伶和阮籍形成对比,说明魏晋文人痛苦、借酒浇愁、举止狂放的原因。‎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侧重根据文意进行推断。一般分三步:首先要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其次是概括每一段的观点;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比对理解,筛选出正确答案。‎ A项,“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错,依据“到了魏晋,由于门阀士族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这个阶层代表的士族文人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而作为其主体意识表现的个性精神和行为也就不断膨胀。‘狂放’作为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得到社会高度认同,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可知,魏晋门阀士族经济实力的增强,导致文人主体意识的增强,而“狂放”是其主体意识和个性精神的表现,所以不能说“进一步导致‘狂放’成为一种时尚的社会风气”。‎ 故选A。‎ ‎【点睛】在做一般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时,我们不仅要读懂所给材料,而且要明白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辨析题目的陷阱类型,这样有助于我们识破陷阱,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命题者设置陷阱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曲解文意。曲解文意指选项对词句的理解与原文意思发生了偏离,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意思。‎ 二,篡改原文。错项故意更换、添加、删除个别关键词导致因一字或一词之差而背离原文的意思 三,张冠李戴。将原文中甲的观点说成乙的观点,或将甲的属性说成语的属性,偷梁换柱,混淆对象。‎ 四,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干扰项的内容在原文根本找不到依据,或原文中并无某种意思而凭空捏造出此意,纯属命题者故意用来迷惑考生。‎ 五,范围不清。范围不清指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进行随意扩大或缩小。‎ 六,因果混乱。因果混乱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二是强加因果,三是原因不全。 ‎ 七,说法绝对。指原文的说法在范围程度上有所保留,而选项夸大其词,把相对的情况说成绝对的情况。‎ 八,答非所问。提题干问了一个问题,而选项回答的是另一个问题。‎ - 23 -‎ 九,混淆时态。指命题者故意把原文中的“已然”与“未然”混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富蕴县的树 李娟 砍树的场面比种树还要壮观。振奋人心的吆喝号子,浪潮似的一阵阵的尖叫,欢呼,笑骂、惊叹……连住在三条街以外的我都听到了。而一棵树倒下时挟风裹雷的巨大轰鸣,则传得更远。‎ 我跑过去看,只见街道西面第二个十字路口的一棵三层楼高的大树上端系着一根钢丝缆绳,长长地横贯整个街面。另一端被二十来个人列队持握,做着拔河的姿式。更多的人挤在安全位置观望,有些人还展开两臂挡住旁边和后面的人,为自己开拓优势。这情景有点像我们小时候八百米跑的起跑准备。‎ 我还没怎么看明白,那边伐树的电锯声便越来越猖狂,接下来又一阵狂风骤雨似的群呼,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是慢慢倒下的!我看得很清楚——这种倒不像是别的什么倒一样,说倒就倒;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临终者漫长的弥留之际那样迟疑而令人不安……这种倒落,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我愣在那儿,还没回过神儿,身后早就听命待发的那群人便一拥而上,差点儿把我带倒。他们冲上去,抢到哪根就扛哪根,能拽掉什么就拽什么,还有的正抡圆了斧头把树干一截一截断开。几乎每一个人都有收获,每个人推去的板车都满载而归。我目瞪口呆。一棵生长了几十年的擎天大树就这样在几分钟之内被瓦解得干干净净。满地的木屑和刚萌发出的黏乎乎的碎芽的碎枝子也给扫起来统统装走。我在地上拾起一枚有着两扇翅子的种子,小时候我和邻居弟弟经常用它玩一种名叫“打官司”的游戏。‎ 上午经过那里时,十字路口靠北面那条街的西面一排刚刚砍到一半。下午再去,整条街两面的树都没了。第二天又砍光一条街,向我们这条街逼近。是不是所有城市的宽阔街道都是这样修建起来的?‎ 记得我第一次去富蕴县的时候,坐了两天车,在尘飞土扬的戈壁滩上转得昏头转向,灰头灰脑。后来车靠近北面的群山,爬上一个达坂。一拐弯,蔚蓝色的额尔齐斯河从眼前横亘而过,一车的人惊叫起来。一位白胡子的哈萨克老人说:“噢!绿绿的富蕴县到了!”‎ 我以为我来到了一个森林。‎ - 23 -‎ 那时候,富蕴县也有很多街道和房子,但都被树林藏得深深的。从达坂往下看,顶多能发现一两个工厂的大烟囱。我们家对面的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 那时候,每条马路的左右都各自生长着两排大树,两排树中间各夹有一条清澈的水渠。最早的时候,自来水供应不稳定,我们曾饮用过渠里的水。树梢在高空挤在一起,伞一样盖住整条马路。起风时,会有碎碎的蓝天晃在头顶。满街弥漫着浓郁的树脂和花絮的味道。‎ 我九一年离开的时候,树都还好好的。九五年回来时,路边的双排树成了单排,水渠沟成了排污水的通道,里面的水别说饮用,洗衣服都不行了。一进城的那条路两边的树则全没了,只稀稀拉拉站了几棵死眉烂眼的小松树,跟盆景似的。九八年再回来,达坂上看到的额河已由蔚蓝变成了乌绿。浅了许多。森林没了,骷髅架子似的新楼突兀地一座座立了起来,清一色全是白的。原先的红砖房消失得干干净净。城市改建的进程夜以继日地进行着,在库尔图乡生活时,每一次进城,就感觉绿意空了一片,走在空荡而宽阔的大街上,浑身不自在,好像自己最隐密的部分正在被曝光,可是连个躲的地方都找不到。‎ 县政府最新拓建了一片广场,盖了几幢大楼。那片林子早没了,只剩最后的两棵大树一左一右站在政府大门口。不过那是上个月的事,不知现在还在不在。那条河呢,也被预制板封死了,作为下水道在黑暗中流淌着垃圾和残羹剩饭。我们透过大院的铁栏栅看去,庄严整齐的办公楼前那片广场上贴着两片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 ‎(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 ‎4.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砍树的场面开头,重点描摹了人群的狂欢之态,借用这一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被砍之树的痛惜之情。‎ B. “那树便浑身颤抖着,慢慢向街道倾斜”这一特写镜头将树倒下的姿态写得细腻而沉重,看似闲笔,却沉淀出不一般的沉痛之情。‎ C. 本文插叙了作者第一次到富蕴县的所见所闻所感,尤其重点描写了富蕴县的树的生存状态,这一描写是为了与下文形成鲜明的对比。‎ D. 文章构思精巧,穿插第一次到富蕴县、九一年、九五年、九八年等时间段富蕴县的生态状况,直接抒发了自己对城市改建进程的忧思。‎ - 23 -‎ ‎5.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这种倒,缓慢得极不情愿,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那样漫长迟疑,令人不安……这种倒,比生长还要艰难,好像空气中有很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而它也正在经历重重的障碍才倒向大地,慢得,慢得……慢得令人肝胆俱裂!‎ ‎6. 文章最后一段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①“极不情愿”“迟疑”“挽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包含惋惜意味,细致刻画出树倒下时的状态。②“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及沉痛之情。③“慢得”“慢得”运用反复手法,将树倒下的瞬间动作细节化,给人无尽的反思 ‎ ‎6. ①将“原先的林子”与“最后的两棵大树”、清澈的“河”与黑暗的“下水道”形成对比,突出文章主题。②“庄严整齐的广场”“整整齐齐的草坪”“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表现了一种痛惜与无奈,具有讽刺意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这类题型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结构的分析、情节的把握等。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逐一将每个选项回归原文,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D项,“直接抒发”错,文章穿插作者第一次到富蕴县、九一年、九五年、九八年等时间段富蕴县的生态状况,目的是通过不同时间环境对比,进而表达作者对城市改建进程的忧思。‎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句的含意。其中的含意要思考两个方面,一是句中物(包括景物、事物、人物)的特点或情感,二是作者的情感。理解句子含意要抓住关键词语和修辞,并结合前后语境及文章主旨来进行体会。‎ 手法方面:画线句子包含拟人、比喻、反复等修辞:“极不情愿”“迟疑”“挽留”等拟人化的细节描写,“像一个临终者的弥留之际”一句用比喻的手法,“慢得”“慢得”运用反复手法。‎ 景物特点方面:作者通过这些修辞,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树缓慢倒下的状态。‎ - 23 -‎ 情感方面:说树“不情愿”“迟疑”、“空气中有许多东西在对它进行挽留”其实是表达作者对树的不舍及对树被砍掉的痛心之情。而“慢得,慢得……慢得”的反复强调中,又引人深思。‎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文中情节设置作用。一般包括内容、主旨、结构、表达等要点,内容重点把握交代了什么情节,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或展现有什么作用,抒发什么情感三方面;结构上主要考虑其与前文、后文、标题的关系;表达方面则主要指在交代内容时所用的表现手法及效果,以及结构安排产生的效果等。‎ 内容方面:最后一段写现在的政府大楼前的林园不见了,清澈的小河变成了下水道,只是多了两块“昂贵”的草坪。‎ 结构方面:本段与前文“我们家对面政府大院更是一座葱茏的林园,里面还流过一条小河。河两岸的灌木高过人头,密得进都进不去。河也被遮得严严的,我和邻居小孩在里面打闹玩耍时扎进一堆草丛,就糊里糊涂掉进了河里。那河水清得啊!……而县政府的办公楼像童话中的小屋一样半隐半现在绿荫之中。我们估计在政府里办公的人还没有政府大院里的啄木鸟多”相照应。‎ 主旨方面:表达了作者的痛心和无奈之情。‎ 表达方面:作者将政府周围今昔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加强烈;“听说是进口的,一平米很贵”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耐人寻味,引人深思。‎ ‎【点睛】散文阅读,把握文章内容是关键,概括文章主题是常考的内容。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可以从散文的题目、开头和结尾入手,从散文的关键词句入手,从散文写作背景入手,从散文结构文脉入手,尤其可以从散文的不同文体入手。如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或事件作出评价,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理性思考和评价。‎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 - 23 -‎ ‎。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仆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军之士皆振栗。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正曰:“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悉取将军之资粮享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未至国,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之为大司马。田氏日以益尊于齐。‎ ‎(选自《史记司马穰苴列传》有删节)‎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B.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C.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D.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河上指黄河边,联系下文的“燕师闻之,度水而解”,这里应该指齐国境内黄河南岸。‎ B. 庶孽指妃妾所生之子。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庶”与“嫡”相对庶孽是宗族的旁支。‎ C. 日中指申时。古人将一昼夜分成十二时辰,分别对应十二地支,汉代每个时辰有特定称谓。‎ D. 表和漏指圭表和漏刻。圭表用来度量日影长度,漏刻由漏壶和刻箭构成,用来计时。‎ - 23 -‎ ‎9.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司马穰苴文武双全。晏婴在齐国受外敌威胁的优患之时向齐王推荐了他。他认为自己人微权轻,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 B. 司马穰苴不畏权贵。庄贾身为监军,却没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军门,为严明军纪,穰苴不因他是齐景公的宠臣而徇情,依法将他斩首。‎ C. 司马穰直体恤士卒。他把将军的物资分给士兵,自己与士兵平均分配粮食,深受士兵爱戴,即使是生病的士兵也争先作战。‎ D. 司马穰军威远扬。齐军同仇敌忾,入侵齐国的晋燕军队听闻后竟不战而屈,齐军乘势追击,收复了失去的领土。‎ ‎1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景公召穰直,与语兵事,大说之,以为将军,将兵燕晋之师。‎ ‎(2)贾素骄贵,以为将已之军而已为监,不甚急。‎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答案】7. C 8. C 9. A ‎ ‎10. (1)齐景公召见穰苴,与他议论军事,齐景公非常高兴,任命他做将军,率领军队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 ‎(2)庄贾向来骄横显贵,认为率领自己的军队而自己又做监军,不很着急。‎ ‎(3)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采取的原因了。‎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应对此类问题,要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相反的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袍鼓之急则忘其身”是相同的结构,所以三者之间要分别断句。译文: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 故选C。‎ ‎【8题详解】‎ - 23 -‎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对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的选拔、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域划分、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与课本注释相关的内容。‎ C项,“日中指申时”错误,“日中”指午时。‎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手法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A项,“所以提出让德高望重的庄贾做监军”错误,依据“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可知,田穰苴只是提出要“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并没有提出让庄贾做监军。此外庄贾是否“德高望重”,文中无据。‎ 故选A。‎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赋分点:‎ ‎(1)“与语兵事”,省略句;“语”,谈论;“说”,通“悦”,高兴;“将”,率领;“将兵燕晋之师”,省略谓语“抵抗”。‎ ‎(2)“素”,向来;“以为”,认为;“将”,率领;“甚”,很。‎ ‎(3)“所以”,……的原因;“学者”,治学的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判断句式。‎ ‎【点睛】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题目四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 23 -‎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解题方法。答题时需要根据具体的题型选择对应的答题方法,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译文:‎ ‎ ‎ - 23 -‎ ‎ 司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使敌人畏惧。希望君王能试试他。”于是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议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能派一位君王宠信、国家尊重的大臣,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土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把体弱有病的统计出来。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因渡黄河向北撤退而分散松懈,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还没到国都,齐景公率领文武百官到城外迎接,按照礼仪慰劳将士后才回到寝宫。齐景公接见了田穰苴,敬重、推崇地人们他为大司马。从此,田氏在齐国的地位就一天天显贵起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相送行效张籍 王安石 一车南,一车北,身世匆匆俱有役。‎ 忆昔论心两绸缪,那知相送不得留。‎ 但闻马嘶觉已远,欲望应须上前坂。‎ 秋风忽起吹泥尘,双目空回不见人。‎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歌开篇写作者与朋友分别,向着不同的方向奔波,距离越拉越远,虽不情愿,但因为“俱有役”,即使不舍,也不得不分离。‎ B. 句三写昔日在一起时互相交心的情意深厚,句四写今日不得不分离的无可奈何。昔日欢娱与今日离别对比。‎ C. 句五、句六描写别离后的情景:朋友走了,看不见了,只闻“马嘶”声。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正好与“一车南,一车北”呼应。‎ D. 岑参诗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与本诗最后两句只见吹起的“泥尘”而“不见人有异曲同工之妙。‎ ‎12. 结尾四句作者的情感有何变化?请简要说明。‎ ‎【答案】11. C 12.‎ - 23 -‎ ‎ 由期望变成失望,表现了作者的别之情。朋友走后,作者不舍,想着登高便能望远,便能再看朋友一眼,于是登上了“前坂”,这是希望:但是秋风吹,泥尘扬遮住了双眼,只见灰尘弥漫,并不见朋友远去的背影,这是惆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诗词的综合能力。应对此类试题,读懂诗歌是关键,同时要掌握常见的考查角度(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手法的分析,结构的把握),将选项回归诗歌进行分析比较,特别要注意的是,诗歌每一联的内容和情感都要结合全诗,不可孤立理解。‎ C项,“作者也踏上征程,登上‘前坂’”错误,“欲望应上前”是说要想再看朋友一眼,只能“上前坂”,登高才能看见。而不是作者也踏上征程。‎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 诗歌最后四句的意思是:朋友走了,看不见了,只闻“马嘶”声,可是诗人还是不舍离去,“登得高,看得远”,所以诗人希望能够通过登上“前坂”再看朋友一眼。可没料到,秋风吹起,泥尘弥漫,遮蔽了目光,并不见朋友远去的背影。希望落空,更增添了惆怅之情。所以这四句包含了诗人从希望到失望的情感变化。‎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名篇名句默写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了女主人公“以望复关”之前的动作,“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女主人公看不到心上人的悲伤状态。‎ - 23 -‎ ‎(2)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与朋友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的状态,“____________”一句描写出作者感觉像凌空驾风而行的状态。‎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山间春、夏的美景。‎ ‎【答案】 (1). 乘彼垝垣 (2). 泣涕涟涟 (3). 纵一苇之所如 (4).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5). 野芳发而幽香 (6). 佳木秀而繁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名句名篇能力,解题时必须注意语意的提醒,从理解内容方面入手,不要死记硬背。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 ‎(1)“‘以望复关’之前的动作”“看不到心上人的悲伤状态”是提示,同时注意“垝垣”的书写;(2)“乘坐的小船在江面上自由漂荡”“像凌空驾风而行”是提示,同时注意“冯虚御风”的书写;(3)“山间春、夏的美景”是提示,同时注意“幽”的书写。‎ ‎【点睛】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背诵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以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做完其他题后可能又会突然记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包括引导句在内,进行“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被发现并纠正。‎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近年来,“反向团圆”让人_____,它是一种将老家的父母和孩子接到自己工作的城市过年的形式,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人们传统的回家过年是____________“乡愁”,“反向团圆”更多的是从农村走向城市,是一种开放式的过年形式。这个过程一举两得,____________能让久居乡村的家人体验飞机、高铁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____________能让其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文明,这是一种新型的探亲方式,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在我国,百节年为首,春节是祈福饮食、走亲访友等的狂欢式展示。不论是祈福还是走亲访友都是以“乡愁”作为基础的,反观“反向团圆”,在大城市观光的“年味”似乎少了许多“乡愁”的滋味。更何况,多数老人____________,故土之情难以割舍,他们习惯了农村生活,再去城里过年多少有些不自在。‎ - 23 -‎ ‎14.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耳目一新 品位 因为 所以 安居乐业 B. 焕然一新 品位 因为 所以 安土重迁 C. 焕然一新 品味 不但 而且 安居乐业 D. 耳目一新 品味 不但 而且 安土重迁 ‎15.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向团圆”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B. “反向团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更是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 C. 这种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D. 作为一种更具有现代意义的形态,“反向团圆”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反向团圆”虽然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B. 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的体现,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C. “反向团圆”虽然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的体现,但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D. 虽然“反向团圆”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的体现,但追求舒适生活似乎也折射出年味在渐渐变淡。‎ ‎【答案】14. D 15. B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近义词语的辨析能力。应对此类试题一定要结合语境,从近义词语的语意侧重点、语体色彩、感情色彩、语法功能等角度加以辨析。作答时,可先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成语来逐个排除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耳目一新”指听到的、看到 的都跟以前不一样,感到很新鲜;“焕然一新”指改变陈旧的面貌,呈现出崭新的样子,多形容具体的外观。“反向团圆”是抽象的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外观形象,应选用“耳目一新”。‎ ‎“品味”是动词,“品尝”的意思;“品位”是名词,指格调,对事物的理解或欣赏水平。这里需要的是一个动词,应选用“品味”。‎ - 23 -‎ ‎“因为……所以”表因果关系,“不但……而且”表递进关系。“能让久居乡村的家人体验飞机、高铁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与“能让其感受到现代城市的文明”是递进关系,应选用“不但……而且”。‎ ‎“安居乐业”指人民生活安定美满的样子,比喻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工作;形容管理者把社会治理得很好;“安土重迁”意思是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依据后文“故土之情难以割舍”,应选“安土重迁”。‎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填写衔接句一定要结合整个语段的语境,分析四个选项的不同,结合不同点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和谐的角度选取答案。‎ 依据陈述话题一致的原则,应选择“反向团圆”做主语,排除C、D两项;先“经济现象”后“意识形态”才符合“更”体现的递进关系,排除A项。‎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应对此试题要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 原句存在两处错误:第一,关联词语与主语的位置不当,应将“反向团圆”放置虽然前,据此可排除B、D两项;第二,“‘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是人们物质文明提高、追求舒适生活”残缺宾语中心语,应在“舒适生活”后加“的体现”,据此可排除A。‎ 故选C。‎ ‎【点睛】此类试题是将连贯,辨析并修改病句,成语辨析合并考查。这就更加要求考生具有对文段整体把握的能力,拥有正确使用成语恰切表意的能力。所以读懂文段主要意思,结合语境是作答的前提。较传统的考查题型,辨析并修改语病的难度其实是有所降低的,考生可以比较选项与原文之间,选项与选项之间的不同点来确定正确答案。‎ ‎17.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19主持人大赛中,有这样一道考题:请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抒发出它们传递的共同情感,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持词。亲爱的同学,假如你是一名主持人,你设计的主持词是怎样的?请将它写下来。‎ ‎【答案】红豆,又名“相思子”,古人常用它象征爱情或相思。王维的一首“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 23 -‎ ‎ 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相思红豆的寓意,不仅包括男女之情,还包括亲情,友情,师生情,民族国家之情,人类相依相爱之情。此情博大,相思无限……‎ 古时,人们喜欢在庭院里、房前屋后种柳树,既易活又美观。一旦离开故土,他们看到柳树就会想起家,想起家中的亲人。王之涣写“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表现将士们的离愁与思乡之情:戍边将士们听到有人用羌笛吹奏出《折杨柳》的曲调,再看玉门关外的柳树光秃秃的,不曾发芽,想起家中院子里的柳树,不禁悲从中来。‎ 古人亦常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远离家乡、亲人,常年漂泊在外,不免对月而顿生思家念远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作奇思妙想,请明月代自己去夜郎探望慰问朋友,传达自己对老友诚挚的关切之情。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年年东流水,相思流不尽”,“相思”是一个很美的词,却也是一种难言的情感。许多的诗人在诗词中都留下了诉说相思的佳作,今天,就让我们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体味那些用爱和思念编织成的最美的诗篇。‎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表达内容和要求,例如本题要求“请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抒发出它们传递的共同情感,为《中国诗词大会》设计一段主持词”,那么答案中就必须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能对“柳树”“红豆”“月亮”这三种意象进行阐发;第二能从“柳树”“红豆”“月亮”三个意象所表达的共同情感“相思”设计主持词;第三能体现《中国诗词大会》的栏目特点,能恰当引用古诗词。此外作为主持词,还要力求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18.名著阅读。请你阅读下面的情节,回答问题。‎ 她一声不响,走近这枉自扭曲身子想要躲开她的罪人,从腰带上解下一个水壶,轻轻把它送到不幸人焦渴的嘴唇边。于是,他那迄今完全千涸、犹如火烧的独眼里,大滴的泪珠转动,缓缓滴落,顺着那由于绝望而长久抽搐的畸形的脸庞流下。也许这是这苦命人生平第一次流泪。‎ 文中“她”是谁?请结合与上面节选部分相关的小说情节分析她的形象特点。‎ ‎【答案】“她”就是埃斯梅拉达。‎ 埃斯梅拉达不但有着惊人的美丽,而且拥有一颗高尚纯洁的心灵,美与善在她身上结合得那么完美。‎ - 23 -‎ 卡西莫多因为抢劫失败,被皇家卫队逮捕,被绑在烈日下的耻辱柱上受鞭打示众时,他渴求围观的人给他一点水喝,却无人理睬,只有埃斯梅拉达帮助他。可见他是一个多么善良的人。不仅这里,小说中对于她善良的刻画还有很多:她关心深受苦难的人们,用自己优美的舞姿去解救绝望中的人们。她住在巴黎的“奇迹王朝”里,那里全是乞丐和浪人,革命者和穷苦大众永远是紧密相连的。她把人们给她的赏钱,分给穷苦的孩子们,并对他们说:“把这些钱全部拿去,你们去过节吧!”孩子们问她:“那你怎么办?”她说:“别管我,我天天都在过节。”虽然身受苦难却勇于承担贫苦人民的痛苦,革命者对苦难者的同情可见一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经典名著的阅读和理解。对名著的理解要结合特定的历史文化及时代背景,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正确看待作品的内容、人物、主旨等;此外,要“精读”与“略读”并举,“积累”和“表达”并举,阅读中既有语言积累上的收获,又有思想感情上、表达技巧上的收获。 ‎ 本段选自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创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文中被喂水的人叫“卡西莫多”,而“她”就是埃斯梅拉达。埃斯梅拉达的形象具有很多特点,但是本题要求结合与选文相关的小说情节分析她的形象特点。所以在作答时首先要分析选文体现了埃斯梅拉达什么形象特点,再分析这一特点在小说中其他哪些情节中有所体现即可。‎ 四、写作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电影《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了新中国成立70年间普通百姓与共和国息息相关的故事。林治远争分夺秒排除万难,用一个惊心动魄的未眠之夜确保开国大典国旗顺利井起;为研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高远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爱情;喜迎奥运之际,出租车司机将自己视若珍宝的开幕式门票送给了远赴京城的汶川地震孤儿……一个个鲜活生动的普通人的故事,勾起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全民记忆。‎ 在与“新中国”共成长的这段岁月里,你又经历或见证了哪些变化?你又有哪些真实的感受或体验?将你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表达下来吧。‎ 要求: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或议论。题目自拟,字数700字左右。‎ ‎【答案】例文:‎ ‎18年与祖国一同成长 - 23 -‎ ‎1949年10月1号,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宣布:“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全广场一片沸腾,全国人民欢欣鼓舞。这是电影中的历史。201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70华诞。七十年来,我们的祖国经历了风风雨雨,坚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千禧之年来到这个世上,来到伟大中国的我,见证了许多许多中国在新世纪写下的篇章,牙牙学语时,杨利伟乘神州探苍穹,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历程;总角之年,看到了电视屏幕上点起的奥运圣火;桌上的电脑,换了一台又一台,互联网的速度越来越快;量子通信的突破,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的应用,快捷支付的广泛普及等等,至今仍在改变着我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中国已经慢慢站起来了:高铁由输入变为技术,中国标准的全套输出;面对别国的攻击,我们敢于举起铁拳,予以反击。中国的成长与我的成长何其相似:一路走来,既不泛磕磕碰碰,更多的是繁花似锦、暖阳和风。‎ 一千多万人脱贫,一百多个贫困县摘帽;是复兴号奔驰大地,港珠澳大桥跨越沧海;嫦娥四号九天揽月,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大江南北一个个勤劳的身影,千门万户里飘出幸福的笑声……‎ 新时代里,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狂雨疾的时刻,但无论是晴是雨,我们从未懈怠,从未退缩,奋进是中国的姿态。‎ 时间不会停止,脚步也不会停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长歌未央,从开启新纪元到跨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时间节点。在新的征程上,我们更要有打硬仗,闯难关的坚韧。“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今天所处的,正是“船到中流水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愈进愈难,不进则退的时候。‎ 而这便是我们当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十八年,祖国母亲养育了我们,伴我们一路成长,那么未来我们必锐意进取,自强不息,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十八年,我们与祖国一同成长,今后必然一路相伴。我们已然长大,鹏鸟展翅,当助祖国终铸辉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文的能力。‎ 审题:本题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从微观的角度,通过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具体呈现新世纪以来国家的巨大变化。对待这样的题目,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亲眼所见与国家发展的大跨越、大事件联系起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可以以点带面,重点透视某一重大事件,然后旁及其他事件,比较深入而具体地呈现自己的理解与思考。比如:汶川大地震,可以歌颂全国人民面对巨大灾难,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畏艰辛,重建家园的伟大精神,由此展望并坚信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与建设中,我们个人和其他国民一样,会勇于担当,敢于奉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贡献自己的力量。‎ - 23 -‎ 比如“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可以写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进步,写航天科普活动在激发我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激励我们立志投身航天事业的重要作用等。‎ 此外不要忽略“记叙为主,适当穿插抒情或议论。字数700字左右”的具体要求。‎ 立意:‎ ‎(1)我和祖国共同成长。‎ ‎(2)我爱你中国。‎ ‎(3)我为祖国而自豪。‎ ‎(4)日新月异的祖国。‎ 素材:‎ ‎(1)如月之恒,如日之开。回首雄关漫道真如铁,感悟人间正道是沧桑,展望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奔涌不息的时间长河中,我们将继续肩负历史的重任,砥砺前行,不忘先辈的付出,感恩当下的美好,展望无限的未来。脚踏实地,创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新辉煌。‎ ‎(2)光阴荏苒,物转星移。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0周年,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成长为世界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它已然成为一个领先时代的大国,绽放着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3)百舸争流,奋楫者先。“索我理想之中华,幸勿姑息迁延,韶光坐误。”让我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紧紧抓住同祖国、同时代一起成长的机会,肩负起推动中华崛起,富民强国的中国梦。‎ ‎(4)今朝,你“上可至九天揽月,下可至五洋捉鳖”。嫦娥4号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在月球背面着陆;北斗高挂,可使定位近在眼前;墨子升空,推动5G技术跻身世界前沿;天眼筑成,搭建连接外太空的桥梁;还有蛟龙号下潜……许许多多的成就铸成了你的今天。‎ ‎(5)未来,你将更加富强美丽,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党中央思想贯彻下,你将不仅变得更加强大,还将变得更加美丽。因为发展经济而违规搭建的建筑被整治,蓝天不再是大城市的奢求,城市绿化环境将会更加干净清新,美丽校园、美丽城市的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你不仅将迈着更加昂扬的步伐前进,也将走得更加漂亮。‎ ‎(6)祖国的强盛离不开我们的努力和奋斗,心中抱有爱国之情是不够的,我们要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我们要发奋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用广博的知识充实自己,才能使自己进步,才能使国家进步。今天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将更蓝,山将更绿,水将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将更美好!‎ - 23 -‎ 结构层次:文章题目“18年与中国一同成长”紧扣作文要求;开篇展示70年中国的历史,语言大气;接下来列举自己自出生以来见证的中国的变化,并总结“新的时代里,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狂雨疾的时刻,但无论是晴是雨,我们从未懈怠,从未退缩,奋进是中国的姿态”。选材典型精当,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祖国取得重大成就的骄傲和自豪之情;接着笔锋一转,指出“时间不会停止,脚步也不会停滞。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长歌未央,从开启新纪元到跨入新时代,我们迎来了又一个新的时间节点”;最后抒发理想“十八年,我们与祖国一同成长,今后必然一路相伴。我们已然长大,鹏鸟展翅,当助祖国终铸辉煌!”展现当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同时照应标题。‎ ‎ ‎ - 23 -‎ ‎ ‎ - 23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