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列强侵华与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8讲新民主主义革命二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1 第 8 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二) 知识点一 抗日战争 1.日本侵华 (1)局部侵华{①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事件,东北沦陷。 ②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2)全面侵华{①标志: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成为全民族抗战的 开端。 ②扩大:先后占领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武汉等地,中国失 去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3)侵华罪行{①1937年12月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②1941年初制造了潘家峪惨案。 ③在东北成立专门研究细菌战的“七三一部队”。 2.全民族的抗战 (1)旗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2)敌后战场 ①史实{a.1937年8月,制定了人民战争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b.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主动出击日军。 ②作用:敌后战场抗击了半数以上的侵华日军,中国共产党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 砥柱。 (3)正面战场{①史实:国民政府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 汉会战等。 ②结果:使日军“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但失去了 华北、华中、华南和华东的大片领土。 (4)国外战场:为了确保滇缅公路国际交通线,1942 年,中国远征军入缅甸作战。1945 年年初,在英美军队配合下,击败侵缅日军。 3.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1)标志: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帝国主义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 (2)意义{①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外来侵略斗争的完全 胜利。 ②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③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 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蒋介石在抗战中的作用 蒋介石继承孙中山遗志,领导抗战,拯救危机,使中国跻身世界四强,其功绩应予充分 高考总复习 2 肯定。当然,蒋介石领导的抗战有许多缺点,如没有充分发动群众,特别是农民,没有解决 与中国共产党的矛盾,没有在战争中改革内政。但是从总体上,蒋介石领导的抗战还是应该 肯定的。 ——杨天石 核心论点:从唯物史观角度辩证地评价了蒋介石国民政府在抗战中的作用。    知识点二 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①原因: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商讨”国内和平 问题。 ②结果: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规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 保证人民权利等。 (2)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 年在重庆召开,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2.人民解放战争 (1)爆发:1946 年 6 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进程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防御 前 8 个月,歼敌七十多万;后 4 个 月,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对解放区的全面 进攻和重点进攻 战略反攻 1947 年 6 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是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点 续 表 阶段 基本进程 成果 战略决战 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了辽沈 战役、淮海战役及平津战役 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 最后胜利 ①1949 年元旦,毛泽东发出 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号召。②4 月,国共北平谈判,达成《国 内和平协定》,但国民党拒绝 签字。③渡江战役,国民政府 统治覆灭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 利 (3)意义 ①国内: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 高考总复习 3 国。 ②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争 的士气。 ③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解放战争国共胜败分析 蒋介石虽有美国援助,但是人心不顺,士气不高,经济困难。我们虽无外国援助,但是 人心归向,士气高涨,经济亦有办法。因此,我们是能够战胜蒋介石的。全党对此应当有充 分的信心。 ——《中共档案文件纪要》 核心论点:蒋介石国民政府在解放战争中失败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人心所向。   【构图解史】 国共合作形势下两大战场的抗战 【漫画说史】 全民族抗战 信息提取:国共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战既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特点,又是抗战胜利的根 本原因。 【漫画说史】 中国抗战的地位 信息提取:中国抗战牵制了日军主要兵力,使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有力地支援了太平洋 战场和东南亚战场的抗战。 高考总复习 4 【漫画证史】 “假和平,真内战” 信息提取:漫画《小距离》选自 1945 年 8 月的《自由画报》。据漫画可知,中国共产党 人手持打狗棒,说明共产党做好了应对的策略。 【图片证史】 千里跃进大别山 高考总复习 5   信息提取:1947 年 6 月,刘邓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 的序幕,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转折点。 【图解历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重点一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陕甘宁边区 存在的时间是 1937~1949 年,是中共主导的国民政府地方战时临时性的行政区域,包 括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和宁夏部分地区。该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敌后抗日战争的政治指 导中心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陕甘宁边区政府是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民 主集中制。它的阶级基础除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外,还包括了其他一切愿意抗日的阶 级、阶层,为夺取抗战胜利和国家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点训练] 1.1940 年,中共提出“抗日根据地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 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应各占 1/3”。这一政策在当时(  ) 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B.有利于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C.瓦解了日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 D.扩大了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 解析:选 D。材料论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的“三三制”政 策,这一政策有利于争取更广泛的抗日力量,扩大敌后抗日政权的基础,故选 D 项;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在 1937 年七七事变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工农武装割据 的形成是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B 项;“三三制”政策并没有瓦解日 伪对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只是有利于突破这种封锁,“瓦解了”一词措辞不当,排除 C 项。 2.“革命根据地”“敌后抗日根据地”“解放区” (1)“革命根据地”,特指 1927 年至 1937 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由于大部分革命 根据地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苏维埃区域的简称)。 (2)“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指 1937 年到 1945 年即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 高考总复习 6 和控制下的地区。“敌后”主要指这些根据地绝大部分位于敌人(日军)的后方;“抗日”则 指明了这一时期根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 (3)“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以区别于国民党统治 的区域(“国统区”)。 [对点训练] 2.(2020·广东六校联考)全面抗战爆发以后,国民党第一、二、五战区等 虽然都部署了大股部队留驻敌后,开展游击战争,但多以失败而告终,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敌后抗日根据地则获得了重大发展。这一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国共两党(  ) A.军队的武器装备不同  B.游击战战略地位不同 C.作战地域的分布不同 D.抗战指导思想的不同 解析:选 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始终处于辅助地位并且执行的是 片面的政府军抗战路线,而共产党则在洛川会议中将游击战提升至战略高度,执行的是一条 人民抗战路线,故选 D 项。 3.“双减双交”政策 1937 年,洛川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正式确定“双减双交”政策为抗战时期的基本土地 政策。其特点有:首先,以抗日救国纲领的形式提出,具有统一战线的性质;其次,基本目 的是团结抗日、一致对外,体现了民族斗争与阶级斗争的一致性;再次,虽具有改良性和不 彻底性,但它削弱了封建剥削制度,联合了地主阶级,解决了农民的生活问题,提高了广大 劳动人民的抗战热情和生产积极性,对争取抗战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点训练] 3.中共中央曾致电国民党:在全国范围内停止推翻国民政府之武装暴动方 针,红军改为国民革命军,实施普选的彻底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之政策。这一主张 有助于(  ) A.推动北伐战争取得胜利 B.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民主联合政府的建立 解析:选 C。根据材料“停止推翻国民政府”可知,国共将迎来合作,红军改为国民革 命军,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抗日,故选 C 项;北伐发生 在 1926 年,此时还没有红军,排除 A 项;根据材料可知,这一主张为国共第二次合作奠定 了有利条件,与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无关,排除 B 项;抗日战争后期毛泽东提出建立民主联 合政府,而材料时间为抗日战争前期,排除 D 项。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 1 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抗战 史料一 各党各界,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民主共和,改革内政。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高考总复习 7 ——1936 年 12 月毛泽东作《祭黄帝陵》文 史料二 1938 年 3 月,国民党在《抗战建国纲领》中指出:“加紧全国军队之政治训 练,使全国官兵明了抗战建国之意义,一致为国效命;训练全国壮丁,充实民众武力,并训 练华侨抗战;指导及援助各地武装人民,与正式军队共同抗战,并在敌后发动普遍的游击 战。” 【解读】 (1)史料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态度及策略。 (2)史料二说明了国民党对抗战的态度及举措。 【思考】 (1)分析史料一,概括毛泽东提出的主要主张。 (2)分析史料二指出,此时国民党积极抗战的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 试答:                                                                                                               【提示】 (1)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抵抗日本侵略;改革内政,实现民 主共和。 (2)加强军队训练;充实民众武力;训练华侨;指导及援助各地抗日武装。 实证 2 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影响 史料 《大公报》载文说:“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 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今天)我们从亡国 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这是民族自觉性的开端,是真 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解读】 本段史料阐述了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 【思考】 思考方向 历史结论 角度 1 民族意识对国共第二次合作 的影响 全民族的觉醒、全民族的抗战, 是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关 键因素 角度 2 民族意识对抗战胜利的影响 试答:                                            角度 3 抗日战争对民族意识的影响 试答:                                            【提示】 角度 2:民族意识的觉醒、全民族抗战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保证。 角度 3: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高考总复习 8 中共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政权建设:按照“三三制”的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所谓“三三制”是指:在抗 日民主政权中,中共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进行“精兵简政”, 到 1941 年,由于日军的“大扫荡”,根据地面临严重物质困难,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根 据地实行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 (2)经济建设:从 1940 年年初到 1941 年年底,各根据地普遍贯彻“地主减租减息,农 民交租交息”的政策。从 1941 年前后,由于日军在军事上反复“扫荡”并实行“三光”政 策,根据地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为此,中共中央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大生产 运动。 (3)根据地的这些建设措施调动了各阶级、各党派的抗日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根据地, 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 (1)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结局完全不同: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列强乘机掀起瓜 分中国的狂潮,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①战争领导:甲午中日战争时,清政府腐败无能,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抗 日战争中,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②民众动员: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没有发动群众;抗日战争时期,建立抗日民族统 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③战略战术:甲午中日战争中,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消极应战的方针,导致北洋舰队 全军覆没;抗日战争中,两大战场互相配合,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并把游击 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最后赢得了胜利。 “家国情怀”下的“历史担当” 抗日战争中的民族国家意识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的家国情怀逐渐转变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家意识。抗日战争时 期,国家意识空前高涨,推动了各党派、各民族、各地区联合抗战。在国家意识引领下,敌 后战场和正面战场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局面。 重点二 争取和平和民族国家独立的解放战争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高考总复习 9 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时刻的到来 史料 1947 年 12 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 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 到消灭的转折点。”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 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 到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解读】 本段史料阐释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转折及中国民主革命的继承与发展的 特点。 【思考】 据史料分析指出毛泽东所述人民解放战争对民主革命胜利进程的重要意义。 试答:                                                                          【提示】 解放军的战略反攻预示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走向胜利。辛亥革命的伟大事 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最后的胜利。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1.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探索的特点 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 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革命,打倒帝国 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工农武装割据,开辟农 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 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全面抗日战争,取得 抗日战争的胜利 从农村再到城市 人民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战略反攻,到 三大战役战略决战,渡江战役推翻国民党的 统治,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到城市 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土地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 租交息的土地政策,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国共关系发展演变的阶段特征、原因及结果 高考总复习 10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 国民革命 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帝国主义、北洋军阀是两 党共同的革命对象 国共合作,共同发动国民 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统治 土地革命 时期 两党对峙,“围剿”与反 “围剿”的斗争 国民党右派发动反革命 政变,中国共产党开始武 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 命根据地,逐步探索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 取政权”的道路 全民族抗 战时期 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日本不断侵华,中日民族 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 主要矛盾 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的国 际地位得到提高 续 表 时期 阶段特征 演变原因 结果 解放战争 时期 两党内战 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企图 消灭中国共产党,维护大地主 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取得解放战争的 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大陆与台湾分离,祖国长期不 能得到统一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解放战争中南京国民政府失败的原因 内战独裁,失去民心 坚持独裁、内战的政策失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这是蒋介石政权败亡 的根本原因 通货膨胀,经济崩溃 为解决内战所需的大量军费问题,国民政府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 膨胀,解放战争后期,国民经济陷入崩溃的边缘。这是蒋介石政权失 败的经济原因 内耗严重,党内分歧 巨大 内部派系众多,与蒋介石有严重的政治分歧斗争。这是蒋介石政权失 败的内部原因 战略方针失误 错误的战略方针造成了军事上的失败,这是蒋介石政权失败的军事原 因 高考总复习 11 高考总复习 12 [研真题·引领航向] 一、拓展知识广度 1.(2019·高考江苏卷·T9)观察时事漫画《不许戎衣有泪痕》(见下图),对其含义理 解正确的是(  ) 命题点:抗日战争的特点 A.夫唱妇随赴战场 B.抗战流血不流泪 C.国共北伐齐协力 D.解甲归田喜而泣 解析:选 B。根据材料“《不许戎衣有泪痕》”和漫画信息可知,漫画体现了妻子鼓励 丈夫英勇杀敌,结合漫画上的时间信息“1940”可知,此时正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由此可 知 B 项正确。 2.(2018·高考江苏卷·T1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兵力对比图。由此可知,人 民军队兵力总数占据优势始于(  ) 命题点:解放战争时期的阶段特征 A.全面内战爆发时 B.战略反攻开始前 C.三大战役进行中 D.渡江战役结束后 解析:选 C。解题的关键在于注意图中国共双方兵力的对比变化。由第三组数据可知, 1948 年 11 月共产党兵力第一次超过国民党兵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变化应发生在三大 战役进行过程中,C 项正确。图中第一组数据对应 A 项内容,第二组数据对应 B 项内容,这 两个阶段国民党兵力远远超过共产党兵力,排除 A、B 两项;渡江战役发生于 1949 年 4 月, 高考总复习 13 排除 D 项。 3.(2017·高考全国卷Ⅰ·T30)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 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 决定的依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  ) 命题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选 B。由材料“共同利害”“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 可知,中共此举旨在维护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B 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农村的 措施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而不是进行“革命”,A 项错误;此时期为抗日战争 时期,而非国民革命时期,排除 C 项;材料与“反抗国民党政府”无关,排除 D 项。 4.(2016·高考全国卷Ⅰ·T30)1943 年 8 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 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 误名词”,禁止刊载。这反映了国民党(  ) 命题点:国民政府的专制统治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解析:选 D。由材料可知,国民党想通过这一举措巩固自己的专制统治,并不是为了塑 造政府形象,故 D 项正确,排除 B 项。材料中国民党的做法会激化与其他党派的矛盾,排除 A 项。材料不涉及抗战领导权的问题,排除 C 项。 二、挖掘知识深度 5.(2018·高考全国卷Ⅰ·T30)1948~1949 年夏,英、法、美等国通过各自渠道同中 国共产党接触,试探与将要成立的新政府建立某种形式的外交关系的可能性。中共中央考虑: 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可以采取积极办法争取这些国家承认;也可以等一等,不急于 争取这些国家的承认。这反映出(  ) 命题点: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的外交 A.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西方国家放弃了对国民党政权的支持 C.中国冲破了美国的外交孤立 高考总复习 14 D.新政府不急于获取国际支持 解析:选 A。材料中的“不接受足以束缚手脚的条件”说明中共为了不被外交条件束缚 而采取静观的态度,这是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体现,A 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反映西方 国家不支持国民党,排除 B 项;材料信息说明当时美国对中国还没有实行外交孤立,排除 C 项;中共急需得到苏联的支持,排除 D 项。 6.(2018·高考全国卷Ⅱ·T30)美国记者曾生动地记述抗日根据地:“如果你遇见这样 的农民——他的整个一生都被人欺凌、被人鞭笞、被人辱骂……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 待,征求他的意见,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府……让他自己决定是否减租减息。如果你做到了 这一切,那么,这个农民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这一记述表明,抗日根据地(  ) 命题点: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A.农民的抗日热情得到激发 B.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C.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 D.排除了国民党的影响 解析:选 A。由材料信息“你真正把他作为一个人来对待……让他投票选举地方政 府……就会变成一个具有奋斗目标的人”可知,抗日根据地中中共的政策符合农民愿望,激 发了抗日根据地农民的抗日热情,故选 A 项。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是在 1952 年土地改革完成 之后,故 B 项排除;国民革命的任务得以实现与农民个体的解放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未 涉及国民党影响等内容,可排除 D 项。 7.(2016·高考海南卷·T20)1942 年,中共中央规定:“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 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 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这一规定旨在(  ) 命题点:抗战时期中国土地政策的目的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 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合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 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解析:选 B。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的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 是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打击封建地主经济和削弱国民党的敌后势力,所以本题答案为 B 项,排除 A 项和 C 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遵义会议上,故 D 项错误。 三、转换思维角度 8.(2019·高考全国卷Ⅱ·T30)1948 年 10 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 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 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 高考总复习 15 命题点:解放战争后期中共政策的调整 A.推动土地改革进一步深入 B.为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 C.重视科学和文化以推进工业化建设 D.提高执政能力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解析:选 B。1948 年 10 月,国共内战处于决战时期,材料中的做法说明中共着手为全 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工作重心的转移做准备,B 正确。 9.(2017·高考全国卷Ⅱ·T30)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 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 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  ) 命题点: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的变化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 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 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解析:选 D。由材料“群众组织”“404 万人”“27%”“村村有党员”等,并联系抗日 战争前后的史实可知,此时中共的影响力较抗日战争之前有显著提升,D 项正确。材料未体 现中共革命工作重心转移,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信息“抗日战争胜利后”不符,排除;材 料只反映了山东根据地的情况,C 项以偏概全,错误。 10.(2017·高考全国卷Ⅲ·T30)1949 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 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 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命题点: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对国家主权的维护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 解析:选 B。根据材料“渡江战役即将发起”“英国军舰擅自闯入”“要求英、美、 法……‘迅速撤离……’”可知,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是在对中国主权的维护和列强在华 特权的否定,B 项正确。A、D 两项发生于新中国成立后,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材料 信息并未表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C 项错误。 11.(2015·高考全国卷Ⅰ·T30)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 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 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 高考总复习 16 命题点:国民政府的抗争态度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 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 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解析:选 B。本题关键信息是“1933 年到 1937 年上半年”,这一时期是在全民族抗战开 始之前。由材料中国民政府构筑的防御要塞区域来看,主要在战略要地和重要城市以及交通 线布置防御工事,结合这一时期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背景,这样 的布置实质上反映了国民政府为抗战作准备及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故选 B 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山东济南二模)1938 年 11 月至 1940 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 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 皖南等地。这一军事行动(  )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解析:选 C。由材料“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可以判断是国民政府的军队,“发起冬季 攻势”是主动出击,再结合史实可判断,这一军事行动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故选 C 项;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武汉会战,不是冬季攻势,排除 A 项;抗日战争转入战 略反攻是在 1943 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 B 项;敌后战场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排 除 D 项。 2.美国记者斯诺采访延安后写道:“1938 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 所有主要的游击根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 数约占沦陷区全部交战的五分之四。”据此可知,斯诺(  ) A.强调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 B.认为敌后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军 C.忽视了正面战场对抗日战争的贡献 D.肯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 解析:选 B。材料“1938 年以来,日军已作了多次的消灭进攻,对着所有主要的游击根 据地,首要目标是八路军和新四军,这两支军队的各种组织现在的作战次数约占沦陷区全部 交战的五分之四”强调的是敌后战场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故选 B 项。 3.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组织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 公演抗日话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鼓动。中共的举措(  ) 高考总复习 17 A.推动了全民族抗战的实现 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 C.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气焰 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 解析:选 B。由材料“战地宣传队奔赴前线深入村村户户,召开宣传大会,公演抗日话 剧,教唱抗日歌曲,广泛进行宣传鼓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的举措有利于激发广大 民众的抗日热情,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选 B 项。 4.(2020·山东济宁二模)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共产党发起并协同各民主 党派、人民团体及民主人士召开新政协会议及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建议。全会决议指出:“工 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 强化。”由此可见,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A.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 B.标志着中共成为新的执政党 C.开创了中国新型政治协商制度 D.得到中国各政党的广泛拥护 解析:选 A。据题干“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制度,在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以 后,不是可以削弱,而是必须强化”可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规定了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国 家性质,对建立新型政权作出重要论断,故选 A 项。 5.(2020·河北保定二模)从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国民党政府积极寻求苏、 美、英等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援助,首先争取到的是苏联的援助。1941 年 6 月苏德战争爆 发,国民政府争取到美国允诺“租借法”运用于中国。这体现了国民政府(  ) A.努力抗战的基本态度 B.依赖欧美列强的抗战路线 C.得到了国际大国的持续援助 D.借助抗日战争改善自身国际形象 解析:选 A。据题干材料“积极寻求……首先争取”可知,国民政府努力抗战,故选 A 项;苏联不属于欧美列强,排除 B 项;材料不能体现“持续”援助,排除 C 项;材料不能体 现改善国际形象,排除 D 项。 6.下面两图是 1933 年和 1938 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的情况。这一变化说明 了(  ) 高考总复习 18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中国革命性质的重大改变 C.中共得到农民的热烈拥护 D.建立新型民主政权的尝试 解析:选 A。1938 年中共党员比例同 1933 年相比,中小商人和地主有所增加,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 1935 年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故选 A 项。中国 革命的性质仍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故 B 项错误;从 1933 年至 1938 年,农民的比例在减少, 其原因是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共一直得到农民的支持与拥护,故 C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 是党员比例的变化,与建立新型民主政权关联不大,故 D 项错误。 (建议用时:40 分钟) 一、选择题 1.(2020·福建福州二模)1935 年 12 月,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决定,将苏维埃工农 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和国。这一改变(  )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B.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 C.遏制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缓和了与国民党政府的对立 解析:选 B。据题干内容可知,中央政治局“将苏维埃工农共和国改变为苏维埃人民共 和国”,这说明其政权基础扩大,再结合题干中所提及的时间点——1935 年可知,这一变化 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需要,故选 B 项。 2.1936 年,“国防文学”大行其道,涌现出了夏衍的《赛金花》和《上海屋檐下》、阳 笙的《李秀成之死》、田汉的《卢沟桥》等杰作。“国防文学”出现的主要背景是(  ) A.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C.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 D.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解析:选 C。据所学知识可知,1931 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高考总复习 19 故 A 项错误;据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 1937 年 9 月而不是 1936 年,故 B 项错误;据材料“1936 年,‘国防文学’”可知分析的是民族矛盾,结合所学 1935 年日本 制造“华北事变”可知其背景是中国华北地区危机严重,故 C 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西 安事变是张学良对蒋介石兵谏,与国防文学关联不大,故 D 项错误。 3.1937 年 4 月,中国共产党以中共中央的名义拜祭黄帝,在祭文中写道:“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不论军民,不分贫富。民族阵线,救国良方。四万万众,坚决抵抗。”祭文中更 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注意改善和国民党关系 B.认识到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 C.号召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D.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 解析:选 D。据题干“祭文中更多用‘始祖’‘吾华’等,以突出中华民族的概念”可 知,中国共产党意在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故选 D 项。 4.(2020·山东青岛模拟)1936 年,国民政府国防计划大纲将四川定为作战总根据地, 将长江以南的南京、南昌、武昌及长江以北的太原、郑州、洛阳、西安定为作战根据地。这 反映了国民政府(  ) A.加强对国内各要地的控制 B.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 C.全力封锁农村革命根据地 D.筹划对日持久作战战略 解析:选 D。1936 年国民政府的国防计划,应是主要针对日本的侵华,而并非加强对国 内各要地的控制,也不是针对中国共产党推行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与封锁农村革命根据 地,故 A、B、C 三项错误;由该计划大纲的内容可判断此计划就是为了筹划对日持久作战, 故 D 项正确。 5.1937 年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宣言:“……(二)取消一切推翻 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 埃政府。”其主要目的是(  ) A.组织全民族力量团结抗战 B.改变国民政府的政权性质 C.根本改善国共两党的关系 D.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选 A。题干材料内容是国民党发表了中共中央停止土地革命和取消苏维埃政府的 宣言,这说明两党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两党联合起来进行全民族抗战,故选 A 项;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基于中日民族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不会改变国民政 高考总复习 20 府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权性质,排除 B 项;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的联合不会从根本上改 变国共两党的关系,排除 C 项;国民革命运动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 项。 6.1937 年 8 月 9 日,上海虹桥机场发生了个别日本军人和中国机场保安队之间的冲突, 双方互有死伤。蒋介石借此明确告诉国民党领导人:“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 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引起国际注意。”这表明蒋介石(  ) A.希望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 B.理性地看到了中日战争结局 C.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面干预 D.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 解析:选 C。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认为上海打仗会引起国际注意,没有体现蒋介石希望 速战速决争取战略主动,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蒋介石对在上海打仗的评价,没有体现 其理性看到中日战争结局,故 B 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在全面抗战爆发初期,蒋介石认为在 上海打仗容易引起国际注意,这表明蒋介石寄希望于国际社会出面干预中国抗战,故 C 项正 确;材料“在北方打仗,国际上是不大注意的;上海是一个国际市场,在上海打仗,就容易 引起国际注意”,体现不出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和意志,故 D 项错误。 7.全面抗战初期,华北抗日根据地儿童喜欢的大多还是玩球、跳绳之类传统游戏。到 了中后期,军事游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等儿童游戏产生并逐渐流行。这在一定程度 上反映了(  ) A.儿童身心饱受战争摧残 B.儿童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C.敌后战场取得辉煌战果 D.中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 解析:选 D。据题干可知,根据地儿童游戏从初期的玩球、跳绳变化为中后期的军事游 戏、反日爱国游戏和学习游戏,这说明中国共产党通过儿童游戏进行了抗战动员,体现了中 共抗战动员的广泛性,故选 D 项。 8.1939 年年初,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随后,蒋介石 分别委任沦陷各省区党政军机构负责人,把他们及其武装力量遣回敌后。国民政府上述举措 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对敌后的控制     B.削弱日军的影响 C.树立积极抗敌形象 D.阻止中共的发展 解析:选 D。材料“国民党要求各地党政军警各部门‘以组织对付组织’……遣回敌后” 说明国民政府把矛头对准中共,旨在阻止中共在敌后的发展和壮大,故 D 项正确。 9.1939 年 12 月,毛泽东发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提出“中国革命是特殊的新 高考总复习 21 民主主义革命……在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 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其旨在引导(  ) A.中国革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 B.中国革命道路由“城市为中心”向“农村为中心”转变 C.中国人民当前的革命策略是联合一部分大资产阶级 D.中国人民当前的革命任务是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解析:选 C。据题干“1939 年”可知这一时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团结一切可能革 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可知,毛泽东认为取得抗战胜利的条件之一是建立 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故选 C 项。 10.美国作家斯诺曾这样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许多内战时期远飏(逃窜)的地主,现 在重新回家,他们可以像农民一样领受新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权参加政府 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这表明当时中共(  ) A.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争取解放战争早日胜利 C.抛弃阶级斗争基本立场 D.建立人民民主专政政权 解析:选 A。据题干材料“记述中共抗日根据地”“这些人照样有平等的选举权,并有 权参加政府的工作。商人和小资本家也一样可以参加政治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战 期间,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共产党在政权建设方面实行“三三制”原则,有利于巩固广泛的 抗日统一战线,故选 A 项。 11.(2020·广东广州调研)1944 年 1 月,中共中央书记处致电各中央局、中央分局, 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 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一精神的贯彻(  ) A.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B.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C.有助于“双十协定”的实施 D.阻止了内战的爆发 解析:选 A。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4 年,正值全民族抗战的时期,打败 日本侵略者是当时的主要任务,中共要求各部队“对于国民党军队,我军谨守防地,不得发 生由我启衅之任何事件。仅在彼方进攻时,我应执行自卫原则”,这符合民族战争的需要, 故选 A 项。 12.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 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泽东却做出“一切 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这主要是因为毛泽东(  ) 高考总复习 22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 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 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 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 解析:选 A。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 著名论断,主要是因为毛泽东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故选 A 项;充满对战争胜利的信 心不符合题意,排除 B 项;解放战争爆发之初,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 域来说,共产党处于弱势,西方数据来源准确,排除 C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爆 发之初,国际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不利,排除 D 项。 13.1946 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 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 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 解析:选 D。根据材料“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 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可知,南京谈判 破裂而引起的国共关系紧张和一触即发的内战,这些都引起了美国的高度关注,且美国对中 共给予了有限的支持和帮助,故 D 项正确。 14.国民党编写的战史对于某阶段战略失误做出如下检讨:“当时的战略观念系以扩大 占领地域为目的,故平均使用兵力,同时向多方面发展……此为战略构想上的最大之失误。” 这次“战略失误”后,国民党(  ) A.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 B.撕毁政协会议协议挑起内战 C.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D.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解析:选 D。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是在抗日战争之后解放战争爆发之前,不存在所 谓“战略失误”,故 A 项错误;撕毁协议挑起内战标志着解放战争刚刚开始,不存在“某阶 段战略失误”的问题,故 B 项错误;根据题目中“扩大占领地域、平均使用兵力、多方面发 展”可知解放战争初期,蒋介石对解放区全面进攻导致重大失败,而题干问的是这次“战略 失误”后,故 C 项错误;在全面进攻失败后,国民党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故 D 项正确。 15.1949 年,美国政府在发表的《白皮书》中写道:(1947 年)国民党军攻占延安曾被 宣扬为一场伟大的胜利,这实则是一场既浪费又空虚的,华而不实的胜利。其判断依据是这 高考总复习 23 次行动(  ) A.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入被动 B.给了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 C.牵制了国民党大量军事力量 D.有利于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解析:选 C。国民党攻占延安使用了国民党五分之三的军队,占领后的延安不过是一座 空城,这样势必会牵制国民党大部分的军事力量,故 C 项正确;国民党军队占领延安在政治 上赢得了“胜利”,而不是陷于被动,故 A 项错误;1947 年 3 月,国民党占领延安,这次战 争并没有给人民解放军以喘息之机,故 B 项错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是在 1949 年 4 月, 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6.(2020·江苏南京三模)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 材料: 材料一 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 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 年 6 月 9 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 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 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 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 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共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 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 年以毛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 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大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支撑各自观点的主要依据。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实践举措,简评其 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观点,据材料一“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可以得出毛泽 东的观点与李立三的观点;第二小问依据,联系时代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二者的依据。 第(2)问第一小问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得出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进行根据地建设。 高考总复习 24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得出。 第(3)问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可得出中共革命道路探索成 功的原因包括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从实际出发正确的 探索。 答案:(1)观点: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依据: 毛泽东,汲取南昌起义等失败的教训;国情决定的(城市中敌人力量过于强大,农村里敌人 力量相对薄弱);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成功实践。李立三,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 共产国际的指示;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述。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 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原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