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1年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九单元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卷含解析
1 第九单元 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A 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 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 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西魏的微笑 薛林荣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西魏造像,距今约一千四百七十年。 石窟中主佛高约一点六米,水涡纹高肉髻,结跏趺坐。举右手,五指前伸,掌向外,作“释迦 五印”之一的“无畏印”;左手下垂膝前,作“与愿印”。舒指仰掌间若有甘露流焉。鼻梁高而修 直,额头宽广。通肩袈裟自然下垂,衣褶如花朵般盖过双膝,覆于佛座前,比重几乎占到了整座雕 塑的一半,质感厚重,线条飘逸,层次分明,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佛坐姿势极为沉静,衣褶的曲 线却动感十足,其雕刻之精妙,光影之分配,开北朝造像之新境。这显然是西魏泥塑的巅峰之作, 也是北朝石窟造像中的至尊之作。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 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 窟瞬间生动起来! 那么,她的原型是谁? 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 史料载,乙弗氏是河南洛阳人,容貌端庄,仁慈宽厚,是西魏文帝即位后册封的第一位皇后。 南北朝时期,东魏强大,西魏弱小。后者存世仅二十二年,政权事实上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里。 作为弱国傀儡皇帝的皇后,乙弗氏显然是弱势群体,悲剧命运是必然的。彼时,东魏、西魏均对北 方强敌柔然国采取和亲的乞求政策,先是东魏将公主嫁给柔然,西魏见状,慌忙废掉乙弗皇后,迎 娶柔然公主,立为“悼后”。乙弗氏被悼后威逼西走秦州(今甘肃天水),在麦积山削发为尼。但 这还远远不能令柔然国的公主心安。当柔然国再次兴师百万进犯西魏时,开出的退兵条件,竟然是 要求西魏处死乙弗氏!积贫积弱的西魏连打仗的血性也失去了,魏文帝只好敕令乙弗氏自尽。乙弗氏 一人自尽,可以退兵百万。在这种情况下,乙弗氏只能自尽。她选择了“引被自覆而崩”,自己活 活蒙死了自己,年三十一岁。 一代皇后悲壮地退隐在历史的深处,但西魏雕塑史上最精湛的一笔才刚刚入题。以乙弗氏皇后 的形象为蓝本,约一千四百七十年之前的麦积山,新落成了一尊佛陀的造像,后人编号第四十四窟, 是麦积山唯一的皇家石窟。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 乙弗氏的儿子武都王应当从首都长安带来了最高水平的工匠,他们从渭河的下游溯流而上,为 麦积山石窟发愿造像。这是一次技术、精神、思想乃至情感的支援,工匠们秉持先进理念,同时兼 顾渭河流域对于“美丽庄严”的审美要求,所造西魏坐佛,比例尺度十分完美,庶几无纤毫遗失, 人物的慈悲本性和内在神韵反映得恰到好处。第四十四窟的造像技术远远胜于同类石窟,不难理解, 这是由于皇宫的眷顾。 她是渭河流域最雍容华贵的一尊佛。 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传入中土后,逐渐趋于女性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所 造佛像无不面相圆润、弯眉细目、鼻挺嘴小,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一趋势在西魏得到了延续。 麦积山石窟第四十四窟更是创立了西魏“美丽女佛”的无上典范。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大慈大悲、美丽矜持、 和蔼可亲……这些最能打动天下苍生的柔软词汇,更多地与女性联系在一起,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 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 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初夏的麦积山,雨过天晴,烟树隐隐。二十年来,我去过很多次麦积山石窟,但拜谒第四十四 窟,生平只有一次殊胜的机缘。美丽端庄、恬淡微笑的西魏坐佛,有着脱俗的仪容和正大的仪表, 庄严如法,安详自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 而树。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第二自然段写第四十四窟主佛像,先描写它的高度、手形、坐姿、装束等基本特征,再写它 的微笑,形神兼备。 B.第五自然段交代这尊微笑佛像的原型是西魏文皇后乙弗氏,她被废掉后来到秦州,但仍难逃厄运, 最后被逼自尽。 C.文中讲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 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得以体现。 D.文章写法灵活,开头描写精雕细刻,以微笑为线,贯穿起历史和现实,中国和印度的材料,记叙、 议论、描写、抒情交替运用。 【答案】C 【解析】C 项,“是为了突出佛教中国化后,无论是佛像女性化还是女性的地位在北方民族都普遍 得以体现”错误,从文中来看,“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到佛教中国化后渐趋女性化, 这其实是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转变,如文章倒数第二段所说 “佛像的女性化与其说是一个宗教学话题,不如说是一个民俗学话题……佛陀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 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着世俗化的情感”。 选项对作者陈述“印度的佛、菩萨造像都是男性化”这一材料意图的分析有误。A 项,侧重考查对 2 描写手法的分析,正确;B 项,侧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正确;D 项,侧重考查对文章写作手法 的分析,正确。 2.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5 分) 【参考答案】①句式灵活。长短句结合,节奏徐缓有致。②用词精当。“荡漾”一词形象生动地描 绘出“微笑”带给麦积山和游客的影响。③以此句作结,收束有力,呼应前文,引人思考,升华主 题。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赏析文中画线句子”,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首 先应回顾鉴赏的角度,然后找到画线句,明确句子描写的对象。“在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 丰颊间荡漾开来,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这句话描写的对象是佛陀,作者抓住佛陀的 笑意使用“荡漾”一词进行刻画,“荡漾”意思是“飘荡”“起伏波动”。此处是说佛陀的微笑给 麦积山以及来此的游客带来的影响,“荡漾”让这影响有了形态之感,这是从用词的角度品味;从 句式的角度来看,画线句有长句,如“我感到那股笑意从佛陀的曲眉丰颊间荡漾开来,有短句。如 “由佛而人”“由人而山”“由山而树”,句式使用非常灵活,从句子所在的位置来看,这句话处 于文章的结尾,“笑意”与上文以及标题“西魏的微笑”呼应,收束全篇,升华主题。 3.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6 分) 【参考答案】①从审美角度看,“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具有很高成就的诠释。②从历史角度看, “微笑”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③从人伦角度看,“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 之心的体现。④从价值观角度看,“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 化实践的认可。 【解析】题干要求“结合文本,探究标题中的‘微笑’包含哪些丰富意蕴”,这是针对散文的标题 设题。要求探究标题的丰富意蕴,这就需要考生按照由表及里的顺序分析挖掘。首先理解“微笑” 的表层意,“西魏的微笑”指的是“西魏的雕像”呈现出的状态,然后到文中圈出写“微笑”的内 容,结合“微笑”的对象以及传递出的情感分析其意蕴。“微笑”本指人的笑容,从文中来看,第 二段“特别令人惊叹的是,这尊佛长眉入鬓,眼光下垂,细而长的眼角和微翘的嘴角流露出深情的 笑意,慈悲庄严中有着温暖娴静的人间表情,她的微笑使密如蜂房的洞窟瞬间生动起来”,此处的 “微笑”是对西魏雕塑艺术成就的诠释;如第五段对乙弗氏的介绍中让我们感受到此处的“微笑” 是对乙弗氏为国献身的奉献精神的赞许;如第六段“普遍的说法是,第四十四窟坐佛是乙弗氏之子 武都王为纪念母亲所塑”,此处的“微笑”是武都王对母亲至孝之心的体现;如倒数第二段“佛陀 在浩大的看不见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的作用下,由男相而女相,从至高无上的神坛走向众生,渗透 着世俗化的情感。于是,工匠们以普通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塑造了庄严而又漂亮的佛陀女相”, 此处的“微笑”是对佛像艺术理念从高贵走向平凡、从男性化转向女性化实践的认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神垕【注】 王剑冰 ①大龙山,你在中原隆起,绵延无限远,我看不到你的尽头。也许,龙亭里眯起的眼睛朝南望, 就能望到你龙一样的雄姿。而在你的脚下,那个叫神壁的地方,人们利用你的特有的土质,燃烧起 一条条火龙,火龙里诞生的奇妙的钧瓷,源源不断地进入大宋皇室的深处。 ②我来的时候正是深秋,山上依然蓬勃葱茏,各种巨石像鳞片闪露在阳光下。我想不明白这个 叫做神垕的地方,躲藏着怎样的神秘;是怎样的一种土,千年不尽,支撑了炉灶里的辉煌。 ③神壁,我与你不期而遇,真的,我在车上打了个盹,一睁眼竟然就扑到了你的怀里。我已经 感觉出这次抵达的幸运。那些昨日的烟尘和现实的幻象搅得我有些心神不宁。我在心神不宁中小心 翼翼地走进一个个院落,诚惶诚恐地观察每一个窑址,毕恭毕敬地抚摸那些浴火而生的神物。 ④钧瓷上的一束束光直接打开了我的心室,那层层开片让我有一种疼痛。大宋,你离去了近千 年的时光,但是你造就的辉煌却是一直光照着历史,以致于那不屈的泥土在这里从来没有停止续写 出瓷的华章。 ⑤走进一条古街,不宽的街巷两边都是明清时期的老房。当地人说,你没有看见过,当年这些 老房子深处,都是钧瓷作坊。早晨叮当的阳光里,一队队马帮驮着泥土柴草或者精美的瓷器踏响青 石的路面。路面上,有人扛着担着做好的半成品,穿街过巷,走入各个作坊。到了饭时,男孩女孩 提着饭罐川流不息地给大人们送饭。那时的神壁,就是一个大的瓷场,所有的活动都围绕在瓷场的 秩序中。 ⑥整个神垕依山就势错落成美妙的图景。走过一棵棵老槐、野桑和皂角树,来看那些老窑。有 些窑就在半山,人住的石头窑洞,烧瓷的石头窑体,放眼是山下无尽的苍茫。 ⑦每年的正月十六,火神庙开始祭火神。烟雾缭绕,旗幡飘摇。火,对于神垕是那么的重要。 有钧瓷的烧造,都是火的艺术,更是火的魔术。钧瓷的图形和色彩不是事先画出,金凭窑变而成。 那样,一切就全在了想象中。那是幻想与火神共同的勾画,是一种匪夷所思的超越和飞翔,充满了 翻空出奇的期待,异想天开的盼望。 ⑧看见一个窑炉门上贴着对联:求仙翁窑中放宝,赖圣母炼石成金。当地有“十窑九不成”的 说法。火的惊喜、幻想的惊喜、等待的惊喜的到来,一次次竟是那么的不容易。 ⑨走进钧瓷艺术馆,就像进入了一个瓷海,我似听到叮当的开片啸闹成一片秋声。我看到形状 各异的精魂在起伏腾跃,色彩的空间里彩潮汹涌。 ⑩你的曲线为何这般柔润迷离?你的色彩为何这般大胆恣肆?还有你的花片为何这般勾心摄 魄?经过长时间的静默与忍耐、摔打与烧灼,火给了你怎样的折磨与启发,给了你怎样的调教和灵 感,使得你如此觉悟开化?历一千三百度浴火而出,每一个都成为仪态万方的精灵。 ⑪神垕,你将我从喧嚣中摆渡过来,让我有了一时的安宁与沉静。尤其是看到那些聚精会神的 做瓷者。 ⑫竟然还有女工艺师,她们长发飘透,姿态端庄。无声的时间里,一腔热爱倾注于一杯泥土。 又有人进来,流露出欣喜:看呀,她们在做瓷! ⑬声音里,你会把做瓷听成“作词”。宋瓷中闪现着多少艺术的精粹,怎么能不说她们在作词 呢?是的,她们作着八声甘州,作着水调歌头,作着沁园眷、临江仙、菩萨蛮,那从宋代遥遥传采 的,就是一首首或婉约或豪放的美妙的宋词啊。 (有删改) 【注】神垕(hòu):位于河南省禹州市,是驰名中外的钧瓷文化发祥地。其地所出钧瓷凭借“人 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被誉为中国“五大名瓷”之首,被称为国宝、瑰宝。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3 A.本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来组织全文,层层铺展,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笔细腻,显示出一 种诗意典雅的审美风格。 B.第④段表达简洁凝练,“一束束光”一句写出“我”被神垕钧瓷的光彩所震撼,“有一种疼痛” 则是对千年瓷器文化凋零的痛惜。 C.第⑧段中所引窑炉门上的对联,既表现了钧瓷烧造的艰辛不易和烧造者的期待与盼望,又从另一 个侧面表现出钧瓷的珍贵。 D.⑨⑩两段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描绘钧瓷经过摔打灼烧考验后所呈现出的绚烂色彩和生 动形态,极写神垕钧瓷之美。 【答案】B 【解析】B 项“有一种疼痛”并非痛惜千年瓷器文化的凋零,而是表达一种感动。 2.“我”的心情从“心神不宁”变得“安宁与沉静”,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5 分) 【参考答案】①感受到了钧瓷厚重的历史;②震撼于窑变的神奇;③体会到钧瓷烧造成功的不易; ④沉浸于钧瓷之美;⑤看到做瓷者的聚精会神。(一点 1 分,两点 3 分,三点 5 分) 3.文章最后一段语言表达精彩,意蕴深厚,请具体加以赏析。(6 分) 【参考答案】①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将“做瓷”说成“作词”,把瓷器文化与宋代的诗词文化勾 连起来,表明钧瓷是堪比宋词的艺术珍品。 ②运用排比,突出了钧瓷的历史悠久、风格多样;增强了语势,强化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③运用反问修辞,强化语气,突出钧瓷制作的艺术性。 ④运用比喻修辞,把“钧瓷”比作“宋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钧瓷的风格多样。 (一点 2 分,答对 3 条即可给满分。其他赏析如从语言风格、遣词造句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 给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渐 渐 朱以撒 空无一叶的九重葛,整个冬日在寒风中抖瑟。近日发现有星点紫红色的叶芽从枝条的骨节探出, 每一日都非常微弱地发展。与此同时,朋友赠送的洋兰,细细地看,正在敛约着极盛时刻的嫣红, 细微地走向它的反面。这两种走向,因为太细了,往往让人浑然无觉。 正常的生长或者凋零,都是在难以分辨中进行的。在叙述这种进展程度时,我经常运用两个字 ——渐渐。 一滴融入了清水的墨,坠落在白色宣纸上会有多大,效果如何,一般人是难以言说的。有的人 挥毫时左手总是攥着一团卫生纸,墨一入纸,便飞蛾扑火般地敷上去,吸干。于是右手不断地写, 左手不断地吸,一眼可见手头功夫的匮乏。同时,左手这个寒酸的动作与优雅的右手难以匹配。我 习惯了墨汁垂落,宣纸柔软承露般地接住它的圆润,然后缓缓化开。其向着外围扩散的模样毛茸茸 的,内浓外淡,内黑外白,非人工可以合成。搁笔后挂起,品一盅茶后再去看看,晕化恰到好处, 比挥毫时刻多了一些水乡气息。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 深沉的夜色里,宁静中传来更夫的脚步声,还有低沉的梆声。好像时间是由更夫带来的,由他 来向梦中人传达时间的进度。在一个缺乏钟表的年份,更夫出现,在深夜里,替人守时,使梆声飘 入睡意里。夜,在渐渐中流转。那些赶早的人满怀感激,起身收拾行囊,穿过夜幕渐淡阗寂的街巷, 悄悄地消失在远处。不少旧日的文本都展示了这个情节,甚至由更夫把夜间许多叙事的残片缝缀起 来,让深沉的夜晚有一些动感——在更夫的步履下,舒缓的、浸润的青石板路面上,共同地流露出 连绵的湿意。 一位小姐倚在临街窗旁,右手执一柄描花纨扇,正朝窗外张望。街面上耍把戏的正在调遣三寸 不烂之舌,寻常话语一经渲染,灿若桃花。小姐渐渐笑了,很平和。她把手抬起来,让纨扇更近于 自己的脸庞,一旦笑颜大展,纨扇已经遮掩了春色。春色三分毋须多,泛滥起来就不那么可爱了。 像一夜秋风凌厉,打落万千叶片,这与我偏重于渐渐的心理相违。有的黄叶就能生出一些美感。它 是先落下两片,再落下两片。一点点地递进,含蓄文雅,有一种长调般的韵味。让人端详着树顶, 晚秋正在缓步移近,天空在落叶的疏朗中渐大,这个秋天才算是一步一步被拥有了。 孩子渐渐地长大了,长辈渐渐地老去,每个人都朝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进展,由小到大,由壮而 衰。老子是不看好强壮的,物壮则老,他说。在他眼里,人最好不要长大,永远地柔、弱,这样就 有无限生机。生活慢下来时,孩童说着稚气无忌的话语,无知以至无畏。疏离了天性,超常地精明 有心计,善于察言观色,在我眼里,这样的孩童就让人讨嫌了。我读到几幅儿童书法,笔下老到, 甚至老气横秋,心里就十分惋惜。在这个变数很大的空间里,没有多少人乐意那么长久地等待。一 粒花蕾,不要急于让它成为一朵花。生活的节奏在看不见的地方支配着我们的手脚呢。 主人从草地上觅食的鸡群里挑了一只芦花色的公鸡,作为款待客人的佐食佳肴。从炖罐里飘出 来的肉香,让人贯串起放纵奔跑于田畴地角、花径草丛中正常生长的过程。从出壳到长成,完全是 自然而然的积累,允许生长的缓慢。主人安时处顺的生存观,显然有过人的耐心。我们在口舌感到 快感的同时,还有一种美感,渐渐递增起来的美感。 像自然草木那样,渐渐地生,渐渐地长,渐渐地枯黄;像自然四季那样渐渐地来,渐渐地渗透, 渐渐地转换。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从九重葛与洋兰让人浑然无觉的两种截然不同生长走向写起,显示出作者是个生活的有心 人,也引发了下文关于渐渐的思考。 B. 本文思路开阔,今古相接,由物及人,形散神聚,具体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渐渐”的感悟与思 考。 C. 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例如第三段,将有的人书法手头功夫的匮乏、书写动作的不协调和 4 “我”老练娴熟的书写、悠然自得的心态进行对比,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 D. 作者善于借生活片段来表达情感,如老到乃至老气横秋的少年书法,既表现出对少年的惋惜,也 包含着对急功近利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 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 A 项考核文章的开头的作用,B 项考核文章的思路,C 项 考核文章的手法,D 项考核文章的情节的作用,其中 C 项,“表达了‘我’对自己书法的自信”错, 从后文“因为渐渐,才如此微妙”可以看出是为了说明“渐渐”的道理;“‘我’老练娴熟的书写” 表达也不够准确,文中没有依据。 2. 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简要作答。(5 分) 【参考答案】我们品尝主人款待的芦花鸡,因其美味而感到快乐。芦花鸡从出壳到长成经历了一个 缓慢积累的正常生长过程,其中所蕴含的自然而然给我们带来了美的感受。鸡主人过人的耐心与安 时处顺的生存观也让我们感受到美。 【解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的句子含义的能力,分析语句的含义注意抓住语句中的重点词语进行分 析,然后还要考虑语句的位置。答题时应先确定句子的位置,看有无修辞,圈出关键词,结合前后 语境解答即可。本句话在文章倒数第二段,是对品味自然生长的芦花鸡肉时而生发的感慨。在理解 时应抓准句子中的几个关键词:口舌、快感、渐渐、递增、美感。尤其要注意“渐渐”“递增”含 义的挖掘。 3. “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渐了。”作者在文中主要描写了“渐渐”的哪些 场景?请分类概括,并说说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场景组织到一起的?(6 分) 【参考答案】主要写了两类场景,一类是自然场景:九重葛与洋兰等草木正常生长与凋零,秋天等 四季自然转换。一类是生活场景:书法作品自然晕化,更夫步履舒缓为人报时,小姐以纨扇遮挡住 笑颜,主人安时处顺让鸡自然生长。作者是通过感观和想象将它们有机地组织起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思路布局。散文有所谓“形散神聚”的说法,“形”怎么组织起来的,往 往要考虑线索的问题。据此解答该题。答题程序应该是先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然后进行 分类归纳,最后点明串联的线索。做题时,要注意“我们的日子,真要原生态一些,还真得倚仗渐 渐了”的提示功能,其告知我们所提取的场景应是“原生态”——自然而然的,由此可以从自然和 社会两个角度考虑。这些场景,既有作者的亲身体验与感受,也有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可见是被 作者用感官和想象串联起来,服务于“渐渐”这一主题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简洁是最美的生活 肖复兴 (1)简洁不是简单。简单,有可能是贫乏或单薄,甚至有可能是可怜巴巴的寒酸。简单,如同 枯树枝干,只能够用来烧火,别无他用。简洁也不是我们传统意思上艰苦朴素中的朴素。朴素,当 然也是一种很好的品质,但朴素很可能是洗旧的衣服,被阳光晒得发白而缺少了应该具有的色彩。 (2)简洁的洁,不仅仅是干净的意思,这里的洁,包括着美的意味。因此,对比简单或朴素, 简洁体现更多的是美,而这种美不是唐朝美人那种臃肿肥胖的美,而是那种以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 现代美。 (3)简洁所呈现出的美,是齐白石和八大山人用最少的笔墨留出最大的空白所画出的写意式的 美,是米罗和蒙德里安以干净爽朗的线条色彩和几何图形所构筑的象征性的美。“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不是简洁;“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更不是简洁。“两个黄鹂 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就是简洁;“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就是简洁。 (4)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千树万树,沉醉酣醉, 正是生活坐标系简洁所对应的那奢靡的一极。现代的生活,拜物教的侵蚀,犬儒主义的盛行,人们 越来越崇尚物质的占有和享乐,酒池肉林,娇妻美妾,香车豪宅,千金买笑,百杯买醉……欲望像 是追求的无底洞,贪婪成了成功的光荣花,赚钱变为了人生第一的需要和幸福的惟一标志。人为物 役,钱为君主,心被挤压得千疮百孔尘垢重重,离简洁怎么能不越来越远?甚至以简洁为丢脸而不 屑一顾,视简洁为简单而不值一提,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一点不足为奇。 (5)不要说那些贪官污吏,那些大款富婆,他们的日子已经发霉,他们生活的字典里早没有了 简洁的字眼,酒嗝中散发着腐臭的气味。就是在我们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和简洁也越来越背离, 将简洁越来越遗忘,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 (6)在我看来,起码有这样三点,一是我们的吃饭,越发变得繁文缛节起来,为吃饭花的心思、 浪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二是房屋的装修,越发不知节度,巴洛克雕饰罗马柱,红木家具羊皮 欧式灯,以豪华以金碧辉煌为美为荣。三是女人的打扮,脸上化妆的脂粉越发厚重,走起路来粉末 飞扬,手上脚上的金银饰品越发繁多,不走路都叮咚作响,不是为了点缀而是为炫耀。这些早已和 简洁背道而驰,可是我们还以为这样的生活就是我们所期望的幸福和美的生活。 (7)简洁的生活,看似简单,其实是多么的不容易做到,即使我们只是普通人。因为我们就被 这样崇尚奢华制造奢靡繁衍奢侈的生活包围着,“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要想跳出 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 (8)这种定力,就是要求我们认定:简洁的生活,其实是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 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生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和腐蚀剂。 (9)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就像毫不值钱的麦秸,简洁几下,可以做成漂亮的 麦秸画:就像毫不起眼的石头,简洁几斧头,可以做成精美的雕塑;就像毫无色彩的芦苇,却可以 做成洁白的纸张;就像毫无分量的竹子,只要简洁地凿几个眼,可以做成能够吹出美妙旋律的笛子。 (10)没错,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少的是对 5 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律。 (11)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 体现,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 (选自《我的人生笔记》,有删改)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文章第二段在前文的基础上引出了简洁含有美的意味,明确简洁的美是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现代 美。 B. 第四段中“精神的杂乱无章”,指的是人们被物欲役使,丧失了精神追求,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 幸福。 C. 人们在吃饭、装修、女性的打扮上,误以为奢侈就是幸福和美,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 的。 D. 文章先从概念入手,阐述简洁的含义,进而讨论社会现实,再提出自己倡导的生活方式,思路清 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C“因此逃离这样的生活是需要定力的” 错,原文是“要想跳出这样的包围,该需要多么坚定的定力”,错把“跳出”当成“逃离”。 2. 赏析文中画线的语句。(5 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引用和对比的手法。②承接上文,进一步明确了简洁的美的写意性、象征性, 引起下文对物质奢侈豪华的否定,为深化文章主旨做铺垫。③表达生动形象,句式整齐,语言给人 以美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或语句的表达特色,简单概括就是:手法+内容+情感。(1)引用:“忽 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行到闲荷无水面,红莲沉醉白莲酣”“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 白鹭上青天” “一去两三里,烟村四五家”。(2)对比:用不简洁与简洁的诗句对比,突出简洁的 内涵。(3)同时把抽象的“简洁、不简洁”的概念,用具体的诗句来形容,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3. 为什么说“简洁是最美的生活”?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参考答案】①简洁是一种简洁线条勾勒出来的有写意性、象征性的美,简洁的生活能抵御奢侈生 活的杂质和腐蚀,简洁的生活能以少胜多,体现精神自由。因此作者认为“简洁是最美的生活”。 ②作者对简洁的持欣赏的态度,冷静反思日常生活人们和简洁越来越背离的现状,真诚地期待简洁 的美好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文章的主旨。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问“简洁是最美的生活”的原因;第二 问“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是对文章主旨的理解。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在理解文章的主 旨。文章先从概念上阐释简洁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美;再谈现实社会崇尚奢靡,已经远离了简洁;最 后提出要坚定地提倡简洁的生活方式,因为简洁的生活才是最美的生活。可见本题的答题区间在第 三部分,文章中第四段的开头“简洁,对应的不仅是物化的奢侈豪华,同时也是精神的杂乱无章” 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由简洁的美过渡到简洁的生活。内容上,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表达作者 反对物质奢华,崇尚精神追求的思想。抓住此后下文中的几句议论性的句子:简洁的生活,其实是 最美的生活,这是因为这种美里包含着对现代越发堕落的生活的沉淀,沉淀下那些侵蚀我们的杂质 和腐蚀剂。简洁,有时能够产生意想不到的奇迹。简洁的生活,其实是以少胜多的生活,少的是我 们对物质的贪得无厌,多的是对心灵和精神自由展开的空间,让我们的心里多一些音乐般美好的旋 律。简洁,看起来是生活的一种方式,是审美的一种要求;其实,更是现代精神自由的一种体现, 是价值系统平衡的一个支点。然后抓住关键的词句进行概括,答案就出来了。作者的态度也就明显 了:作者对简洁的持欣赏的态度,冷静反思日常生活人们和简洁越来越背离的现状,真诚地期待简 洁的美好生活。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头脑中的旅行 彭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经常和 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并非易事。那 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行。文人许多是贫穷 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 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 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的向往。 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女友有着一半非 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 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海上的季风把我带 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位地、 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而这一幅幅巨 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连接着 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篇小说 《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代。在漫长寒 6 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 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 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 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 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能够 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 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 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土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是可以 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 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 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 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光流连于画面 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 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从白雪 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旋钮调到最高 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奄忽,步 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锐的感受力 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 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 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 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一句, 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D. “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感,同样可 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A 项,文人的贫穷和其拥有“敏锐的感受力 和丰富的想象力”之间并无因果关系;蒲宁的例子说明了想象力是生命中的宝贵奖赏,选项不合文 意;B 项,无中生有,文中并未提及“以丰富的心灵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 态度的必要手段”;C 项,不是比拟的修辞手法。 2. 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 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5 分) 【参考答案】①作家拥有强大的想象力,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 感受。②作家拥有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艺术的奇迹。③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 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解析】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题 干中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远的方式搜索。 “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句 话的重点在“这样的作品”,“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作品”指的是文中作家靠想象创造出 的唯美的画面,在这句话的前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 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 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后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 腻善感”,“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找到这些内容,再 根据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即可。 3. 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 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6 分) 【参考答案】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避 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们凭借丰 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往远方,实质上 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 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更好地满足 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远方的自然风光与 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构建“第二自然”,感受 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 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 7 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丰富和提升。 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到真实的远 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远方再美好也不真 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 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 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 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 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往。 【解析】题干问“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 对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这是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 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作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题,一要审题干命题的方向,二要审我们需要 答什么,三要审答案的模式。“它可以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吗”,这里需要学生给出选择,是或 否或者辩证分析。“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这是学生选择的理由。“谈谈你的看法”, 无论是作者的观点,还是别人的认知,到了这里全是学生自己的看法,也就是说要注意表述的角度, 应从自身出发。问题有三个答题的方向,比较简单的应是顺着本文作者的角度来说,这样一来,文 章里的内容就可以拿来作为答案。如“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 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作为一 种弥补”“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 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 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14 分) 黄昏无下落 鲍尔吉·原野 是谁在人脸上镀上一层黄金? 人在慷慨的金色里变为红铜的勇士,破旧的衣裳连皱褶都像雕塑的手笔;人的脸棱角分明, 不求肃穆,肃穆自来,这是在黄昏。 小时候,我无意中目睹到了黄昏。感受到那离奇的光从红里变出诡异的蓝。红里怎么会生出 蓝呢?它们是两个色系。玫瑰红诞生其间,橘红诞生其间,旋生旋灭。 这是怎么啦?西方的天空发生了什么?我结结巴巴地问大人,那里发生了什么?大人瞟一眼, 只说两个字:黄昏。 自那时起,我得知世上还有这两个字——黄昏,并知道这两个字里有忧伤。我盼着观黄昏, 黄昏却不常有。多云天气或阴天,黄昏就没了下落。我站在我家屋顶看黄昏。西方的天际在柳树之 上烂成一锅粥,云彩被夕阳绞碎,红云有如在烈火中逃窜的野兽,却逃不出西天的大火。太阳以如 此大的排场谢幕,它用炽热的姿态告诉人它要落山了。人习以为常,不过瞟一眼,名之“黄昏”。 而我心里隐隐有戚焉。假如太阳不再升起,全世界的人会在痛哭流涕中凝视黄昏,每日变成每夜, 电不够用,煤更不够用,满街小偷。 黄昏里,屋顶一株青草在夕照里妖娆,想不到生于屋顶的草会这么漂亮,红瓦衬出草的青翠, 晚霞又给高挑落下的叶子抹上一层柔情的红。草摇曳,像在瓦上跳舞。原来当一株草也挺好,如果 能生在屋顶的话,是一位在夕阳里跳舞的新娘。地上的草叶金红,鹅卵金红,土里土气的酸菜缸金 红,黄昏了。 我在牧区看到的黄昏惊心动魄。广大的地平线仿佛泼油烧起了火,烈火战车在天际穿行,在 落日的光芒里,山峰变秃变矮。天空盛不下的金光全都倾泻在草地,一直流淌到脚下,黄牛红了, 黑白花牛也红了,它们扭颈观看夕阳。天和地如此辽阔,我久久说不出话来,坐在草地上看黄昏, 直到星星像纽扣一样别在白茫茫泛蓝的天际。 那时,我很想跟别人吹嘘我是一个看过牧区黄昏的人,但这事好像不值得吹嘘。什么事值得 吹嘘?我觉得看过牧区的黄昏比有钱更值得吹嘘。那么大的场景,那么丰富的色彩,最后竟什么都 没了,卸车都卸不了这么快。黄昏终于在夜晚来临之前昏了过去。 “我曾经见过最美丽的黄昏”,这么说话太像傻子了。但真正的傻子是见不到黄昏的人。在 这个大城市,我已经二十六年没见过黄昏,西边的楼房永远是居然之家的楼房和广告牌,它代替了 黄昏。城市的夜没经过黄昏的过渡直接来到街道,像一个虚假的夜,路灯先于星星亮起来,电视机 代替了天上的月亮。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我失去的仅仅是黄昏,原来还有那么多东西。我一直觉得 自己身上缺了一些东西,原以为是缺钱、缺车,后来知道我心里缺了天空对人的抚爱,因为许多年 没见到黄昏。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本文第一段以发问领起下文对黄昏夕阳的描述,引发读者思考,表达上言简意赅,独立成段,点 明题意。 B.作者对黄昏的情感由开始的好奇到忧伤,再到自豪直到最后的反思,逐层深入,每层的感受都与 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 C.文中最后一段两个加点的“傻子”含义区别明显:前者指自己对黄昏的痴迷,后者指对人间之美 漠视的人,作者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 D.题目“黄昏无着落”寓意深刻,告诉我们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容易消逝,而人们却无视它的存在, 体现了全文忧伤的感情基调。 【答案】B 8 【解析】“每层的感受都与对黄昏夕阳的描写相结合”分析有误,原文最后作者表达反思时没有结 合具体的黄昏描写。 2.“黄昏”一词在文中有着丰富内涵,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 分) 【参考答案】①作者小时候在牧区看到的壮美、多变、短暂的黄昏景象。(2 分) ②生活中被人们忽略的人间大美的自然景象。(1 分)③被物质和浮华淹没的精神追求。(2 分) 3.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 分) 【参考答案】①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黄昏中的天际比作一锅粥,将红云比作烈火中逃 窜的猛兽;②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夕阳在落山前的灿烂和不甘心谢幕的情状;③交代了作者忧伤的原 因,与下文人们对此无动于衷的态度形成对比。(每点 2 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