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解析版)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2.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树 B.地面 C.旁边的山 D.自行车 3.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4.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沉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u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9m 5.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6.“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7.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 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1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12.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1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春天,白雾弥漫 B. 夏天,大雨滂沱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千里冰封 14.学完密度知识后,一位普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体积进行了估算.下列估算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30dm3 B.60dm3 C.100dm3 D.120dm3 15.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16.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17.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18.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9.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的光的色散现象 20.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二、填空题(共9小题,满分21分) 21.我国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是否)受到了相应处罚. 22.“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琴声是通过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减弱噪声. 23.盘点2014年世界航空业,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24.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 (选填“吸热”或“放热”). 25.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其中露的形成属于 ,霜的形成属于 .(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m. 27.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 28.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则这个瓶子的容积是 cm3,液体的密度是 kg/m3. 29.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面,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是 (凸/凹)透镜,小明发现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 (正立/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三、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4分) 30.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入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31.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2.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1)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本次实验中,观察到:①水的沸点为 ;②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 33.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填“上”或“下”)调节.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 . 34.小惠同学为了测量某种高山茶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标尺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操作情景如图1所示,其错误之处是: . (3)重新调节好天平,小惠称得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一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如图2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是 cm3,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 g,茶油的密度是 g/cm3.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5分)[来源:学科网ZXXK] 35.一辆汽车,油箱的容积为250升,每公里消耗汽油0.1千克,如一箱油加满后,在距15千米的甲、乙两地往返运输.问汽车开始从甲地出发往返几次需在甲地重新加油?(汽油的密度为0.71×103千克/米3) 2015-2016学年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八年级(上)期末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40分) 1.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 ) A.0.1m/s B.1m/s C.10m/s D.100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已知苏炳添百米所用时间,利用公式v=得到平均速度. 【解答】解: 苏炳添的百米平均速度为v==≈10m/s. 故选C. 【点评】此题不计是简单的平均速度的计算,更能通过阅读材料,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树 B.地面 C.旁边的山 D.自行车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 A、研究对象是小树,不能选择小树本身做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地面,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C、相对于旁边的山,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D、小树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确定,需要清楚: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不同. 3.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 ) 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 【考点】长度的测量.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题目中测量了物体的长度三次,计算出平均值作为物体的长度. 【解答】解: 物体的长度为L==≈2.36cm. 故选A. 【点评】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时,最终结果要保留与测量值相同的有效数字,以保证相同的准确程度. 4.近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沉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2.5μm=2.5um×10﹣6m B.2.5μm=2.5×10﹣5dm C.2.5μm=2.5×10﹣6cm D.2.5μm=2.5×109m 【考点】物理量的单位及单位换算.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物理量不同单位的换算正确与否包括两方面:进率和过程.据此作出判断. 【解答】解:A、2.5μm×10﹣6m得到的单位不存在.此选项错误; B、C、D、∵1μm=10﹣6m=10﹣5dm=10﹣4cm,∴2.5μm=2.5×10﹣6m=2.5×10﹣5dm=2.5×10﹣4cm.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应明确单位换算的方法及换算过程,应注意只对单位进行换算,倍数不能参与到计算中. 5.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是不文明的行为,交谈时应轻声细语,不影响他人.这里的“大声”和“轻声”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解答】解: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响度大.交谈时应轻声细语,这里的“轻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故“大声”和“轻声”都是指的响度.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调和响度的区分,理解各自的含义和特点是正确判断的关键. 6.“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遨游太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是运动的 B.“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C.“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 D.“神舟飞船”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考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A、“天宫一号”和“神舟飞船”对接后,“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BCD、“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的位置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相对于地球是运动的,故BD错误,C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7.如图所示,能正确描述匀速直线运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象是( ) A. B. C. D. 【考点】匀速直线运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是一条平衡于时间轴的直线,s﹣t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分析图示图象,然后选出符合题意的选项. 【解答】解: A是s﹣t图象,图线平行于时间轴,物体静止.不符合题意; B是s﹣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做变速运动.不符合题意; C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符合题意; D是v﹣t图象,图线是一条弯曲的直线,物体的速度增加,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掌握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与是正确解题的前提与关键. 8.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A. 手在屏幕上形成“手影” B. 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 放大镜把文字放大 D.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考点】光的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来源:Zxxk.Com] 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解答】解:A、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故与题意不符;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C、用放大镜看文字时,文字变大了,属于凸透镜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与题意不符. D、从水中笔上反射的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光线远离法线,当人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时,看到的是笔的虚像,比实际位置偏高,所以感觉折断了,故与题意不符; 故选B. 【点评】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现象包括: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等;光遇到物体表面会发生反射:平面镜成像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钢笔错位、筷子变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等都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9.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 ) 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由s﹣﹣t图象找出4s内两车的路程,然后求出两车通过的总路程,即P、Q间的距离. (2)由s﹣﹣t图象找出甲、乙两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然后由速度公式求出两车的速度; 【解答】解:由图象知:甲车4s内通过的距离为4m,乙车4s内通过的距离是12m, 则P、Q间的距离为s=s乙﹣s甲=12m﹣4m=8m; 甲车的速度v甲===1m/s; 乙车的速度v乙===3m/s, 所以,v甲<v乙.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求小车的速度、判断两车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找出小车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0.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利用回声可以测地球到月球间的距离 B.人们小声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一定低 C.在市区高架桥两侧修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超声“碎石”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 【考点】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声与能量.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3)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消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吸声;③在耳朵处减弱﹣﹣隔声. (4)声音既能够传递信息,又能够传递能量. 【解答】解:A、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利用利用回声探测地球到月球的距离,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人们小声说话,声带的振幅小,响度小,与音调无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隔音墙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该选项说法正确; D、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音色、回声、真空不能传声以及声与能量的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 11.如图所示,将正在发出声音的音叉放入水中,能观察到音叉周围溅起许多水花.这说明( ) A.发出声音的音叉在振动 B.超声波具有能量 C.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响度会变大 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速度会变小 【考点】声音的产生. 【专题】声现象. 【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转换成可以明显观察到的现象,这种方法称为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经常要用到转换法来研究物理现象. 【解答】解: 正在发声的音叉是否振动,不容易观察,把它放到水里后,能够激起水花,看到水花飞溅,就能够说明插入水中的发声音叉是在振动的.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有两个:一是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二是转换法在物理学研究当中的有效运用. 12.近年,全国各地掀起跳广场舞的热潮,广场舞有益身心健康,但也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为避免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干扰,下列措施合理有效的是( ) A.调节音响的音量,使声音的音调不要太高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以阻断噪声的传播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以防止噪声的产生 【考点】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物理学中把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防治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A、调节音响的音量旋钮,能够改变声音的响度大小,音量大则响度大,音量小则响度小;调节音量旋钮不能改变声音的音调、音色和频率,故A错误; B、居民关闭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在广场上安装噪声监测装置,不能阻断噪声的传播,故C错误; D、晚八点半以后停止跳广场舞,防止噪声的产生,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特征、传播以及防治噪声的途径,属于声学基础知识的考查,相对比较简单. 13.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固现象的是( ) A. 春天,白雾弥漫 B. 夏天,大雨滂沱 C. 秋天,霜打枝头 D. 冬天,千里冰封 【考点】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专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物体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之间会发生相互转化,这就是物态变化;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叫凝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叫升华;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由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叫熔化,由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 【解答】解:A、春天,白雾弥漫,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不合题意; B、夏天,大雨滂沱,雨的形成是高空中的小冰晶在下落的过程中,发生熔化形成的,不合题意; C、秋天,霜打枝头,霜的形成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不合题意; D、冬天,千里冰封,冰的形成是水放热凝固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键要看清物态变化前后,物质各处于什么状态;另外对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也要有清晰的认识. 14.学完密度知识后,一位普通中学生对自己的身体体积进行了估算.下列估算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30dm3 B.60dm3 C.100dm3 D.120dm3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压轴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首先估计出中学生的质量约为60kg,密度与水的密度差不多,再用公式V=算出中学生的体积,选出正确的答案. 【解答】解:中学生的质量约m=60kg,密度ρ=1.0×103kg/m3, 中学生的体积v===0.06m3=60dm3. 故选B. 【点评】估算是中学生要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平时要对日常生活中的质量、长度、体积、密度、电压、功率、速度等物理问题进行留心观察,注意思考,积累和培养估算的能力. 15.在“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时,小明用已调节好的天平在测物体质量过程中,通过增、减砝码后,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左边一点,这时他应该( ) A.将游码向右移动直至横梁重新水平平衡 B.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把天平右盘的砝码减少一些 D.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考点】天平的使用. 【专题】质量及其测量. 【分析】天平的使用包括两大步,即天平的调节和物体的称量,平衡螺母是在调节过程中来调节横梁平衡的,而称量过程中不能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称量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左边一点,说明左边重,左边放的是物体,则应向右盘里加砝码或向右移动游码,向右移动游码,相当于右盘中增加了一个更小的砝码.而此时不能调节平衡螺母.故B、C、D错误, 故选A. 【点评】要解这种类型的题目,首先要对天平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使用规则、注意事项等,都要考虑到. 16.为了测盐水的密度,某实验小组制定如下的实验计划: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⑤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以上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 A.①②③④⑥ B.⑤①②③⑥ C.①②④③⑤⑥ D.⑤①②④③⑥ 【考点】液体密度的测量.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这样算出的质量便是量筒中盐水的质量,从而避免因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而使盐水的体积偏小. 【解答】解:先测空烧杯质量,将液体倒入烧杯测出液体烧杯总质量,再将液体倒入量筒测体积,这种做法因烧杯壁粘液体,测出的体积偏小,算出的密度偏大.因此测盐水等液体密度的实验步骤安排最合理的是: ①在烧杯中装入适量盐水,测出它们的总质量, ②将烧杯中一部分盐水倒入量筒中, ③测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 ④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⑥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盐水的密度. 故选A. 【点评】液体密度的测量需考虑可能的误差,如烧杯中盐水倒不干净;故先测烧杯和盐水的质量,再测烧杯和剩下盐水的质量,采用此法减小误差. 17.下列光现象与其成因对应正确的是( ) A.海市蜃楼﹣﹣光的色散 B.雨后彩虹﹣﹣光的反射 C.水中倒影﹣﹣光的折射 D.形影不离﹣﹣光的直线传播 【考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应用;光直线传播的应用;光的反射;光的色散.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光在同种、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 A、海市蜃楼是光在不均匀的大气中传播形成的光的折射现象,故A错误; B、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B错误; C、水中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错误; D、形影不离中的影子,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还考查了光的色散,知道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18.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的焦距是30cm B.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C.照相机成像特点与图乙中所成像的特点相同 D.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将蜡烛远离凸透镜,烛焰仍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 (2)根据图中表示的焦距与物距,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成像的性质. (3)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解答】解:A、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汇聚于点F,点F即为此透镜的焦点,从焦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焦距,则透镜的焦距为30cm﹣20cm=10cm,故本选项错误; B、图乙中,物距u=15cm,像距v=30cm,像距大于物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图乙中烛焰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本选项正确; C、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所以将蜡烛远离凸透镜,保持凸透镜、光屏位置不变,则在光屏上不能成清晰的像,要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测量焦距的方法和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实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大,像的大小也变大,凸透镜成虚像时,如果物距变小,那么像距变小,像的大小也变小. 19.2015年5月9日我国多地出现日晕奇观,图为日晕的景象,在5000m的高空,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这样太阳周围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彩色光环,称为“光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固现象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吸热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反射分解为七色光 D.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分解为七色光的光的色散现象 【考点】光的色散. 【专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解答此题从以下知识点入手: (1)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是凝华现象,凝华过程要放热; (2)太阳光照射到卷层云中的冰晶时,发生色散. 【解答】解:A、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A错误; B、水蒸气遇冷形成小冰晶需要放热,故B错误; C、太阳光照射小冰晶后通过折射分解为七色光,故C错误; D、太阳光能穿过云层在小冰晶上发生折射,看上去在太阳的周围出现一个圆圈,由内而外呈、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这就是光晕,是光的色散现象.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物态变化中凝华现象和光的色散现象的掌握情况,需要加以强化记忆. 20.透镜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应用广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镜利用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内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大于一倍焦距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A、掌握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根据照相机是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C、显微镜的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D、根据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进行分析. 【解答】解:A、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故A正确; B、照相时,被照者应站在镜头二倍焦距之外,故B错误; C、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C错误; D、借助放大镜看地图时,地图到放大镜的距离应小于一倍焦距,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了有关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同时考查了有关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二、填空题(共9小题,满分21分) 21.我国高速路网全面推行区间测速以来,车辆超速行驶得,到了一定遏制.一辆小汽车进入测速路段后,乘客发现测速提示牌往后退,他是以 汽车(或自己) 为参照物.测速设备测得小汽车在通过9.45km的测速区间用时270s,其平均速度为 126 km/h,根据该路段限速100km/h的规定,该车驾驶员 是 (是否)受到了相应处罚.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判断参照物是研究物体运动状态的一个逆过程,是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以“谁”为参照物; (2)根据速度计算公式v=计算出速度大小. 【解答】解:以汽车或自己为参照物,测速提示牌对于汽车的位置不断发生改变,是运动的,所以他会感觉测速提示牌往后退; t=270s=h, 该车的平均速度为: v===126kmh. 因为该路段限速100km/h,小汽车的速度大于限速,所以该车驾驶员是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故答案为:汽车(或自己);126;是. 【点评】本题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和速度的计算,属于基础题;判断物体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关键在于参照物的选择,选取不同的参照物,得到的结果可能不同. 22.“中国好声音”比赛现场,吉他手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 音调 ;琴声是通过 空气 传播到现场观众耳中的.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目的是为了在 声源处 减弱噪声. 【考点】频率及音调的关系;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1)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2)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 (3)减弱噪声有三种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解答】解:(1)弹奏电吉他时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琴弦的振动快慢,即改变声音的音调.[来源:学科网ZXXK] (2)琴声和我们的耳朵之间有空气,琴声是通过空气传播到耳朵中. (3)观众在听音乐时都要把手机关机或把铃声调成振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故答案为:音调;空气;声源处. 【点评】本题考查声音的三要素、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进行分析解答. 23.盘点2014年世界航空业,各国空难频发.在飞机失事搜寻过程中,各国舰船在定位和测量海深时都要用到超声测位仪(如图所示),它是利用声音可以在 液体 中传播来工作的.若海的深度是6.75km,声音在海水中的速度是1500m/s,则需经过 9 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考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专题】应用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1)超声波属于声波,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 (2)知道海的深度,可以求出超声波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然后可知需经过几秒才能接收到信号. 【解答】解:(1)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超声测位仪”是利用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来工作的. (2)超声波传播的距离s=2×6.75×103m=1.35×104m, 由v=可得, 接受到超声波所用的时间: t===9s. 故答案为:液体;9.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本题关键:一是求出超声波单趟(从海面到海底)用的时间,二是知道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24.在打扫教室清洁时,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这是水的 汽化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水蒸气在液化过程中要 放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 【考点】蒸发及其现象;液化及液化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汽化,汽化吸热; 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液化,液化要放热; 根据我们对于液化和汽化的理解来作答. 【解答】解: 用湿抹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就会变干,水由液态变成气态,这是水的汽化现象; 夏天,从冰箱中取出一瓶饮料,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饮料瓶外表面一块金属在冰箱中被冷冻后,取出放一会,表面会变湿,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这个过程要放热. 故答案为:汽化;放热.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液化和汽化的了解,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 25.云、雨、雹、雪、雾、露、霜都是水的家族成员,其中露的形成属于 液化 ,霜的形成属于 凝华 .(均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物体由气态变为固态属于凝华现象. 【解答】解:云、雨、露、雾、霜、雪、雹就是水的状态变化而形成的,它的形成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露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属于液化现象.霜是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属于凝华现象. 故答案为:液化;凝华. 【点评】对固液气三态的判别,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多加以关注,特别是对于水的三态,日常中出现的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更需要加以留心. 26.检查视力的时候,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像,如图所示,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相距 5 m,若视力表全长为0.8m,则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为 0.8 m.[来源:Z#xx#k.Com] 【考点】平面镜的应用.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人和人的像相对于镜面对称,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相对于平面镜对称,依据数学知识计算. 【解答】解:视力表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该同学到平面镜的距离是3m﹣1m=2m,则镜中视力表的像到该同学的距离为3m+2m=5m, 视力表全长为0.8m,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像与物大小相同,可知视力表在镜中的像的长度也为0.8m. 故答案为:5;0.8. 【点评】熟记并灵活运用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大小相同;②像与物到镜面距离相等;③像与物连线与镜面垂直;④虚像. 27.张鹏家买了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 不变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 . 【考点】密度及其特性. 【专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密度定义: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所以从密度定义可以知道物质密度所表达的意义了.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密度是一定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 【解答】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所以,一桶食用油,用去一半后,剩下的食用油的密度不变; 食用油的密度为是0.8×103kg/m3,由密度定义可知,它的物理意义是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 故答案为:不变;1m3的食用油的质量为0.8×103kg. 【点评】本题考查了有关密度方面的内容,要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密度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都无关. 28.一个空瓶子的质量是150g,当装满水时,瓶和水的总质量是400g;当装满另一种液体时,瓶和液体的总质量是350g.则这个瓶子的容积是 250 cm3,液体的密度是 0.8×103 kg/m3. 【考点】密度的计算. 【专题】计算题;密度及其应用. 【分析】(1)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水后总质量求出水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变形,代入数值即可求出水的体积,即瓶子的容积; (2)根据瓶子质量和装满另一种液体后总质量求出该液体的质量,然后根据密度公式变形,代入数值即可求出该液体的密度. 【解答】已知:m总1=400g,m瓶=150g,m总2=350g,ρ水=1.0g/cm3 求:瓶子的容积V瓶和液体的密度ρ 解:(1)水的质量: m水=m总1﹣m瓶=400g﹣150g=250g, 瓶子的容积: ∴V瓶=V水===250cm3; (2)液体的质量: m=m总2﹣m瓶=350g﹣150g=200g, ∴ρ液====0.8g/cm3=0.8×103kg/m3. 故答案为:250;0.8×103. 【点评】本题考查了密度的计算,关键是隐含的条件瓶子的容积等于液体的体积,解题过程注意单位的换算. 29.小明用爷爷的老花镜正对太阳,再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面,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老花镜是 凸 (凸/凹)透镜,小明发现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 倒立 (正立/倒立)、缩小的像,生活中 照相机 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工作的. 【考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2)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成的像即如此.[来源:XXK] 【解答】解:移动眼镜,在纸上会呈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说明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即老花镜是凸透镜; 凸透镜成像规律之一: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老花镜可以使稍远处的窗户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像,照相机就是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凸;倒立;照相机. 【点评】通过老花镜,理解凸透镜的作用,进而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三、作图题(共2小题,满分4分) 30.如图所示,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入射光线及法线已画出.请作出这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考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先过入射点作出法线,然后根据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 根据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以及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 【解答】解:过入射点O作出垂直于界面的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画出反射光线;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的应用情况,注意真实光线为实线,法线为虚线;是一道基础题. 31.如图所示,请画出由S点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并确定发光点S的像点S′. 【考点】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在作凸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作出反射光线,反向延长两条折射光线,即可得到发光点S的像点S′. 【解答】解: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发光点S的像点S′.如图所示: 【点评】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实验与探究题(共3小题,满分30分) 32.如图所示是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活动中使用的实验装置.小丽同学负责的实验小组测量了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并记录有关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7 98 98 98 98 98 (1)当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大小 变大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在本次实验中,观察到:①水的沸点为 98℃ ;②烧杯口有大量的“白气”不断冒出,这些“白气”是 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 (3)通过实验可得: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 升高 ;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 不变 .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沸腾前气泡上升过程体积减小,沸腾时气泡上升过程体积不断增大; (2)壶口冒出的大量“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滴;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液体的沸点. (3)液体沸腾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水沸腾时,观察到烧杯内产生大量气泡并不断上升、体积变大; (2)由表格数据知,水在5min开始沸腾,沸腾时水不断吸收热量,水保持98℃不变,这个不变的温度是水的沸点,所以此时水的沸点是98℃. 杯口不断地冒出大量“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3)水在加热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故答案为: (1)变大; (2)98℃;水蒸气遇冷后液化成的小水滴; (3)升高;不变. 【点评】本题考查水的沸腾实验,液体沸腾的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收热量;液体沸腾的特点:不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33.某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要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蜡烛向 上 (填“上”或“下”)调节.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0 cm. (3)当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缩小 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照相机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应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动,调节蜡烛的位置,同时将光屏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实验中怎样操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 调节光屏到某一位置,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为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种方法能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凸透镜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4)不管向前或向后移动光屏,像都会变模糊,则光屏的位置就是最清晰的位置. 【解答】解:(1)为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由图知,蜡烛位置偏低,应向上调节; (2)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20cm=2f,所以f=10cm; (3)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要使烛焰在光屏上所成的像变大,则应减小物距,增大像距,将光屏远离透镜,直至得到清晰的像; (4)当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故答案为:(1)上;(2)10;(3)缩小;照相机;远离;(4)调节光屏到某一位置,将光屏靠近或远离凸透镜时,像都会变模糊,此时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点评】本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对实验器材的调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及最清晰像的确定方法,考查重点,难度适中. 34.小惠同学为了测量某种高山茶油的密度,进行以下实验: (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游码移到称量标尺零刻度处,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标尺中央刻度线的右侧,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量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操作情景如图1所示,其错误之处是: 测量时调节平衡螺母 . (3)重新调节好天平,小惠称得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一部分茶油倒入量筒中,如图2所示;再将烧杯放在天平上,称得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如图3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是 32 cm3,量筒中茶油的质量是 28.8 g,茶油的密度是 0.9 g/cm3. 【考点】液体的密度测量实验.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天平的正确使用:①放:把天平放到水平桌面上;②移;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零刻线处;③调: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 (2)在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 (3)用天平测物体质量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上游码所对刻度,而要准确读出游码所对刻度,必须明确标尺的分度值及以游码左端所对刻度为准;读取量筒液体的体积时,视线与液面(凹液面的底部)相平; 已知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读出量筒中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可求得量筒中茶油的质量,量筒中茶油的体积可从量筒中读出. 然后,利用密度公式ρ=可求出其密度. 【解答】解:(1)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时,把天平放置在水平桌面上易于操作的地方;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然后调节平衡螺母,平衡螺母向上翘的一端移动,即若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左调节. (2)在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时,通过增减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平衡;不能再移动平衡螺母; (3)剩余茶油和烧杯的总质量是砝码20g+10g,游码刻度1.2g,共20g+10g+1.2g=31.2g;根据题意,量筒里茶油的质量是:m=60g﹣31.2g=28.8g. 由图知,量筒中茶油的体积是v=32cm3,则茶油的密度ρ===0.9g∕cm3. 故答案为:(1)左;(2)测量时调节平衡螺母;(3)32;28.8;0.9. 【点评】本题是有关液体密度的测量实验,测量密度的实验题是常规性实验题,要掌握天平、量筒的正确使用及密度的计算公式. 五、计算题(共1小题,满分5分) 35.一辆汽车,油箱的容积为250升,每公里消耗汽油0.1千克,如一箱油加满后,在距15千米的甲、乙两地往返运输.问汽车开始从甲地出发往返几次需在甲地重新加油?(汽油的密度为0.71×103千克/米3) 【考点】密度公式的应用. 【专题】计算题;应用题. 【分析】已知油箱的体积和汽油的密度,根据公式m=ρV可求汽油的质量,还知道每公里消耗汽油的质量,可求一箱油所跑的距离,进而求出往返的次数. 【解答】解:已知V=250L=250×10﹣3m3=0.25m3 一箱汽油的质量m=ρV=0.71×103kg/m3×0.25m3=177.5kg, 可以行驶的距离S==1775km, 可以往返n=≈59次. 答:汽车开始从甲地出发往返59次需在甲地重新加油. 【点评】本题考查质量、行使距离和往返次数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