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9)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9)

‎《月光曲》教学设计 ‎ ‎ 一、基本情况:‎ ‎1、教学内容: 月光曲》第二课时 ‎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的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课文第9自然段描绘了《月光曲》的内容。《月光曲》的内容是通过皮鞋匠和盲姑娘的想象描写出来的。《月光曲》中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越升越高”到“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到“朝着岸边涌过来”,既描绘了《月光曲》美妙的景象,也表达了贝多芬激动的心情。这个自然段语言优美,感情丰富,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多媒体教学,更能激发学生情感,不仅能让学生体会美的意境,更能让他们受到同情劳动人民这一美好的思想感情的熏陶。‎ ‎《月光曲》的旋律由舒缓到激昂,恰恰符合贝多芬对盲姑娘的感情变化过程,即由同情盲姑娘的遭遇到遇到知音后的激动。以此为线索组织学生听音乐想画面、借助字词理解画面、有感情朗读课文、介绍事迹凸显人格等展开全文的教学。‎ 二、教学目标: ‎ ‎1、借助上下文及搜集到的资料,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 2、熟读课文,体会《月光曲》创作的过程,并借助相关段落感受 ‎《月光曲》的意境。‎ ‎ 3、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贝多芬的生平事迹,学习他同情劳动人民 善良、美好的心灵。‎ 三、课前准备:‎ ‎ 1、教师制作网络课件。(《赛马》;《月光曲》)‎ ‎ 2、学生熟读课文,搜集贝多芬和《月光曲》的资料。‎ 四、重点难点:‎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及情感的变化。‎ ‎2、皮鞋匠眼前呈现的景象与贝多芬弹奏的曲子有什么关系?‎ 五、学法指导: ‎ ‎ 1、创设情景,引导交流。‎ ‎ 2、朗读感悟,体验交流。‎ 六:板书设计:‎ ‎ 风卷云涌 激荡 激动 ‎ 月光曲 穿过微云 加快 感动 贝多芬 ‎ 明月初升 舒缓 触动 ‎ ‎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上课)‎ ‎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月光曲》,谁能够声音洪亮地简要复述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交流要点,教师随机点拨:‎ ‎ ①贝多芬在莱茵河边散步时,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弹得正是自己的曲子,于是,就……‎ ‎ ②老师,我想说一下,弹琴的是一个十六七岁的的,面容清秀的姑娘,可惜他是个瞎子。‎ ‎ ③盲姑娘虽然是个瞎子,但他身残志坚,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他热爱音乐,钢琴是他了解世界,表达真实情感的工具,她之所以弹贝多芬的曲子,可能是他体会到了贝多芬的内心。‎ ‎ ④盲姑娘的哥哥是个做皮鞋的人,这可能是他们兄妹俩的生活来源,窗前的旧钢琴,也许是哥哥买的。‎ ‎ ⑤盲姑娘能听懂贝多芬的琴声,因为盲姑娘能通过琴声判断弹琴的人是谁,说明她能理解贝多芬的曲子的含义,这使得贝多芬非常激动。‎ ‎2、就在这时候,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层银沙,显得格外清幽。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穷兄妹俩,再也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激动,借着清幽的月光,按动了琴键。(播放《月光曲》)((请大家认真听,看你能听出什么?)‎ ‎(学生交流听音乐的体会,重点交流看到了什么?)‎ 二、走进月光、深入学文。‎ ‎ 1、(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下面我们到课文中去印证答案)‎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网页),快速浏览课文,找到介绍贝多芬弹月光曲的段落重点研读,用笔勾画出给你印象最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出你的理解,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借助网络材料,大家一起研究。(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 2、学生交流要点:(把自己感受神的语句读一下,谈谈自己的理解)‎ ‎ 第一幅画面:明月初升(触动)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微波粼粼”感受海面的安静与柔和。‎ 指导 ‎①“微波粼粼”是什么意思?  ②指导“粼”字。你能提醒同学“粼”字要注意什么?在心中默记几遍。洒满银光的海面是——“微波粼粼”的。‎ ‎③谁能够读出海面的微波粼粼。‎ ‎ 第二幅画面:穿过微云(感动)‎ ‎ 指导 ‎①边读边想像画面内容,这是读书的妙诀。‎ ‎ 第三幅画面:风卷巨浪(激动)‎ ‎ 指导:‎ ‎ ①教师指导学生抓住刮、卷、连、涌等词,读出风卷巨浪的气势。‎ ‎ ②愿意读的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气势和力量读出来大海的风卷云涌。‎ ‎ 3、下面,让我们把这三幅画面连起来读一下,从中细细体会海面的气势的变化。(同学们,透过琴声我们感受到了,海面时而水平如镜,微波粼粼;时而波浪翻滚,气势汹涌,这里你能体会到什么?(贝多芬弹琴时的心情是极不平静的,也反映了《月光曲》优美旋律的富于变化)。)‎ ‎ 4、下面我们再来观看一段录像,(播放《月光曲》视频教师边范读课文)‎ ‎ 5、同学们,看了这段录像后,你又有什么感受或想说点什么呢?‎ ‎ 学生交流要点;‎ ‎ ①老师,我从盲姑娘的眼神里看出了“恬静”的意思,可能是安静、平静的意思。‎ ‎ ②盲姑娘真的陶醉在美妙的乐曲中,以至于都不知贝多芬什么时间离开的。‎ ‎ ③老师,我感受到兄妹俩完全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我从他的眼神里感觉到盲姑娘看到了月亮初升和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及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 ‎ 6、就在兄妹俩还沉浸在美妙的乐曲声中时,贝多芬早已匆匆离开。他不愿意打破这宁静而美好的场面,于是,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功夫,把刚才弹得曲子记录了下来,名为《月光曲》。‎ ‎ 7、过渡:是啊!多么动听的乐曲呀!多么感人的场景啊!多么深的兄妹情啊!所有美好的乐曲都寄予着作曲家深沉而强烈的情感,如同诗人写诗、作家写文章一样。那么,是什么触动了贝多芬思想的火花,创作出了如此美妙的月光曲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理解,可以浏览网页找找答案,还可以跟同坐商量。‎ ‎ 学生交流要点;‎ ‎ ①我认为是清幽的月光照进了窗子,照在了钢琴上,照在了盲姑娘的那清秀的脸上,也照在了盲姑娘的心上。‎ ‎ ②贝多芬是从兄妹的的谈话中体会到了(出示兄妹的谈话) 他们虽然很穷,但是他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所以感动了。‎ ‎ ③是贝多芬在孤苦的内心深处找到了懂得琴声的朋友,知音。这首曲子是献给因为贫穷,而不能欣赏音乐会的穷苦劳动人民的。‎ ‎ 8、(配乐《月光曲》)同学们,莱茵河畔叮咚琴声的触动、月下茅屋里兄妹俩谈话的感动、一曲遇知音的内心激动,‎ 此时都化作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淌下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钢琴曲就诞生了。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一次美妙的享受,更是一片浓浓的人间真情。把你内心的情感,化作你的朗读,融入景美、人美、情美,更融入那淡淡月光,来表达我们对穷兄妹俩的由衷希冀和美好祝愿吧。‎ 三、了解生平、感知人格;‎ ‎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和爸爸都是当时宫廷的乐师。在父辈的影响和教育下贝多芬 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起就登台演出,并获得了音乐神童的美誉。10岁时,他拜师于普鲁士最著名的音乐教育家聂费。12岁时经聂费的推荐,到瓦尔特斯坦伯爵的宫廷乐队充任管风琴师助手, 这是贝多芬“音乐仆役”生涯的开始。‎ ‎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颂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 当时的贝多芬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却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与一位男爵订了婚。 ‎ 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这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 到50岁时,他的 双耳完全失聪,但他却一直隐忍着这种致命的打击,坚持指挥、作曲,与命运进行了不屈的抗争。就这样,贝多芬以极其惊人的毅力,并为我们留下了《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他本人也因其较高的造诣被后人称为“乐圣”。‎ ‎ 2、同学们,听了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贝多芬是个怎样的人?你想对她说点什么?(学生交流)‎ 四、总结提升 ‎1、同学们,贝多芬的琴声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贝多芬的遭遇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就让我们永远记住《月光曲》,记住这个美丽、动人的传说,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贝多芬吧!‎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呢?(学生交流)‎ 六、结束教学。(播放《月光曲》课件)‎ ‎ 1、最后,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月光的的魅力,再来领略一下波涛汹涌的大海吧!‎ ‎ 2布置一个作业,继续搜集贝多芬的资料,自己办一期人物风采报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