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7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考点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2019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7讲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考点

第7讲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方式 ‎[考纲明细]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Ⅱ) 2.实验:(1)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2)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板块一 知识·自主梳理 一、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渗透作用 ‎(1)概念:指水分子(或者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 ‎②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动物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2)现象 ‎①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②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③当外界溶液的浓度=细胞质的浓度,细胞形态正常。‎ ‎3.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原理和现象:‎ ‎①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②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 ‎(1)实验材料:紫色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 ‎(2)实验原理 ‎①成熟的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原生质层比细胞壁伸缩性大。‎ ‎③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和失水。‎ ‎(3)实验步骤 ‎(4)实验结论 二、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 ‎1.水稻和番茄吸收不同离子的特点 ‎(1)同种生物细胞对不同物质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与其含有离子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 ‎(2)不同种生物细胞对同种物质吸收具有差异性。‎ ‎2.生物膜的功能特性 ‎(1)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一些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 ‎2.影响物质跨膜运输因素的分析 ‎(1)浓度差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影响 浓度差主要影响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自由扩散中,浓度差越大,运输速率越快;协助扩散中,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输速率不再继续增加,原因是受载体蛋白数量的限制。主动运输中,浓度差达到一定程度后运输速率不再继续增加,原因是受载体蛋白的数量或能量的限制。‎ ‎(2)氧气含量对跨膜运输的影响 通过影响细胞的呼吸进而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 ‎①P点时,无氧呼吸释放的能量为离子的吸收提供能量。‎ ‎②PQ段: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有氧呼吸产生的能量越多,主动运输的速率也越大。‎ ‎③Q点以后:当氧气含量达到一定程度后,受载体蛋白数量以及其他的限制因素影响运输速率不再增加。‎ ‎(3)温度 ‎◆ 深入思考 ‎1.渗透作用与扩散作用有何区别?‎ 提示 渗透作用必须有选择透过性膜(半透膜),扩散作用则不一定需要;扩散作用适用于各种物质,渗透作用仅指溶剂分子。‎ ‎2.为什么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用内表皮可以吗?有根尖分生区细胞能否作为该实验材料?‎ 提示 外表皮易剥离,有大液泡,细胞液呈紫色,便于观察。用内表皮也可以,由于内表皮细胞液无色,需要用有色的外界溶液做实验。分生区细胞不可以,无液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 自查诊断 ‎1.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 答案 ×‎ ‎2.无机盐离子都是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  )‎ 答案 ×‎ ‎3.主动运输使膜内外物质浓度趋于一致,维持了细胞的正常代谢。(  )‎ 答案 ×‎ ‎4.同一种物质进出不同细胞时,运输方式可能不同。(  )‎ 答案 √‎ ‎5.将动物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不能发生渗透作用。(  )‎ 答案 ×‎ 板块二 考点·题型突破 考点1‎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2017·全国卷Ⅱ]将某种植物的成熟细胞放入一定浓度的物质A溶液中,发现其原生质体(即植物细胞中细胞壁以内的部分)的体积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0~4 h内物质A没有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 B.0~1 h内细胞体积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相等 C.2~3 h内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 D.0~1 h内液泡中液体的渗透压大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 ‎[解析] 0~4 h内,开始一段时间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逐渐减小,说明细胞液浓度小于物质A溶液的浓度,当原生质体相对体积达到最小后又逐渐增大,说明部分物质A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增大,从而使细胞吸水,表现为原生质体相对体积逐渐增大,A错误;因细胞壁的伸缩性较小,而原生质体的伸缩性较大,故0~1 h内细胞体积的变化量小于原生质体体积的变化量,B错误;据图可知,2~3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增大,表明细胞吸水,此时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液的渗透压,C正确;0~1 h内,原生质体的相对体积减小,表明细胞失水,此时液泡中液体(细胞液)的渗透压小于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细胞质基质的渗透压又小于物质A溶液的渗透压,D错误。‎ ‎[答案] C 题型一 渗透作用的原理 ‎1.如图所示,容器甲中含0.02 mol·L-1蔗糖,0.03 mol·L-1尿素;容器乙中含0.01 mol·L-1蔗糖,0.05 mol·L-1尿素。甲、乙间隔一层半透膜。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尿素分子通过。当达到动态平衡时,这两种情况下的液面高度情况是(  )‎ A.一样高,甲高于乙 B.乙高于甲,不能确定 C.乙高于甲,甲高于乙 D.一样高,不能确定 答案 C 解析 第一种情况:半透膜只允许水分子通过,则甲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5 mol·L-1,乙溶液中总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06 mol·L-1,乙溶液的渗透压高于甲的,故最终乙液面高于甲。第二种情况: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和尿素分子通过,那么最终半透膜两侧的尿素浓度相等,但是甲溶液中的蔗糖浓度大于乙的,故最终甲液面高于乙。‎ ‎2.[2017·郑州一中调研]如图所示,U形管中间被一种能允许水分子通过而单糖、二糖不能透过的半透膜隔开,现在两侧分别加入0.1 mol/L的蔗糖溶液和麦芽糖溶液,一段时间后左右两侧液面高度变化是怎样的?若向U形管左侧加入某种微量物质(不影响溶质浓度),左侧液面高度上升,那么加入的这种微量物质最可能是(  )‎ A.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胰岛素 B.右侧液面高度下降;衣藻 C.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蔗糖酶 D.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蒸馏水 答案 C 解析 半透膜两侧的溶液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因此两侧液面高度不变;若向U形管左侧加入的物质是蔗糖酶,则左侧的每个蔗糖分子会被分解成1分子果糖和1分子葡萄糖,溶液浓度增加,左侧液面上升。‎ 技法提升 ‎1.渗透装置中溶液中水分子渗透方向与溶液浓度的判断 ‎2.有关渗透作用的几个易错点 ‎(1)水分子的移动方向是双向移动,但最终结果是由低浓度溶液流向高浓度溶液的水分子数较多。‎ ‎(2)渗透平衡≠浓度相等。渗透平衡只意味着半透膜两侧水分子移动达到平衡状态,既不可看作没有水分子移动,也不可看作两侧溶液浓度绝对相等。‎ ‎(3)只有活的、成熟的植物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题型二 与渗透有关的实验分析 ‎3.[2017·大庆模拟]如图为模拟实验中平衡时的渗透装置,已知半透膜不能透过蔗糖和单糖,漏斗的液面高度差为h,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系列实验,下列的分析与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平衡时漏斗中的水分子数等于吸出前 B.若向烧杯中加入适量清水,平衡时半透膜内外的渗透压相同 C.若向漏斗中滴入微量的蔗糖酶溶液,平衡时液面差h将减小 D.若向漏斗中适量滴入清水,平衡时液面差h将减小 答案 D 解析 吸出漏斗中高出烧杯液面的溶液,会使蔗糖溶液浓度减小,‎ 经过一段时间后半透膜两侧会重新形成高度差,达到两侧压强相等,漏斗中溶液体积减小,水分子数不同,A错误;烧杯内是清水,漏斗内是蔗糖溶液,平衡时半透膜两侧压强相等,渗透压不等,B错误;漏斗中滴入微量的蔗糖酶溶液,蔗糖水解成单糖,溶液的浓度增大,平衡时液面差h将增大,C错误;向漏斗中适量滴入清水,溶液的浓度减小,平衡时液面差h将减小,D正确。‎ ‎4.[2017·赣州模拟]某同学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甲图为实验开始状态,乙图为实验结束状态。请在乙图所示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实验,探究蔗糖的水解产物能否通过半透膜。‎ 增添的实验材料:蔗糖酶溶液、斐林试剂、试管、滴管、水浴锅等。‎ ‎(1)请设计出继续实验的简要步骤:‎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预测实验现象并做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向a、b两管中分别加入等量蔗糖酶溶液,观察a、b两管内液面的变化 ②吸取a、b两管内适量液体,分别加入A、B 两试管中,并加入斐林试剂,50~65 ℃水浴加热,观察A、B试管内有无砖红色沉淀 ‎(2)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缩小,且A、B试管内均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能通过半透膜;如果a、b两管液面高度差增大,且A试管内无砖红色沉淀、B试管内有砖红色沉淀,则蔗糖的水解产物不能通过半透膜 题型三 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5.[2017·四川广元段考]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从图甲可见250 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人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 mmol·L-1NaCl溶液中可能死亡,图乙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答案 D 解析 图甲中,250 mmol·L-1 NaCl溶液中红细胞体积与初始体积之比小于1,说明人红细胞失水皱缩了,会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A错误;植物细胞由于细胞壁的存在,细胞体积几乎不变,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细胞液浓度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 最强,C错误;300 mmol·L-1 NaCl中,细胞失水皱缩,会影响其正常生命活动,时间过长可能会致其死亡,图乙中细胞一直进行正常的吸水和失水活动,说明其有活性,D正确。‎ ‎6.将某植物花冠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e和f组(每组的细条数相等),取上述6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冠细条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假如蔗糖溶液与花冠细胞之间只有水分交换,则(  )‎ A.实验后,a组液泡中的溶质浓度比b组的高 B.浸泡导致f组细胞中液泡的失水量小于b组的 C.a组细胞在蔗糖溶液中失水或吸水所耗ATP大于b组 D.使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的蔗糖浓度介于0.4~0.5 mol·L-1之间 答案 D 解析 纵轴为细条实验前长度与实验后长度的比值,比值小于1,说明细条吸水变长,比值大于1,说明细条失水变短。a、b两组细条均吸水变长,a组细条吸水更多,实验后细胞液中溶质浓度低于b组,A错误;浸泡导致f组细条失水,b组细条吸水,B错误;细胞吸水或失水均为自由扩散,不消耗ATP,C错误;据图可知,在蔗糖溶液浓度为0.4 mol·L-1时,实验后的细条长度略大于实验前,浓度为0.5 mol·L-1时,实验后的细条长度略小于实验前,推知植物细胞液浓度介于0.4~0.5 mol·L-1‎ 之间,当外界溶液浓度与细胞液浓度相等时,细条在浸泡前后长度不变,D正确。‎ 实验五 探究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 ‎[2016·天津高考]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失水和吸水实验中,显微镜下可依次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状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由观察甲到观察乙须将5倍目镜更换为10倍目镜 B.甲、乙、丙可在同一个细胞内依次发生 C.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的细胞液浓度较低 D.由乙转变为丙的过程中,没有水分子从胞内扩散到胞外 ‎[解析] 甲、乙、丙图分别表示细胞的正常状态、质壁分离状态、质壁分离复原状态,实验全过程都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不需要更换目镜,这些状态可以在同一个细胞中依次发生,A错误,B正确;与甲相比,乙所示细胞由于失水发生了质壁分离,细胞液浓度较高,C错误;在质壁分离复原的过程中,从细胞内扩散到细胞外的水分子少于从细胞外扩散到细胞内的水分子,D错误。‎ ‎[答案] B ‎1.[2014·江苏高考]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时容易看到紫色大液泡和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 B.第二次观察时可以发现细胞质壁分离首先发生在细胞的角隅处 C.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除滴管滴加的多余液体,以免污染镜头 D.为了节约实验时间,通常可以省略第一次显微观察步骤 答案 B 解析 第一次观察时未滴入蔗糖溶液,细胞还没有发生质壁分离,较易观察到的是紫色大液泡,不能看到较大的无色细胞质基质区域,A错误;第二次观察时已经通过引流法使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细胞浸润在蔗糖溶液中,可以发现在细胞的角隅处首先发生质壁分离,B正确;吸水纸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蔗糖溶液(或清水),C错误;第一次显微观察是为了获得实验前的现象,以便于和实验中的现象变化作对照,不能省略,D错误。‎ ‎2.[2017·上海普陀调研]根据“探究洋葱表皮细胞外界溶液浓度与质壁分离关系”的实验经历与右图信息,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质壁分离时,植物细胞失去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液泡 B.如果A/B值越大,说明所滴加的蔗糖溶液浓度越大 C.所滴加的蔗糖溶液浓度越大,该细胞A值越小 D.图中A/B值越大,说明细胞质壁分离程度越高 答案 C 解析 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质壁分离时,植物细胞失去的水分主要来自大液泡,A正确;图中的A代表的是细胞的长度,由于细胞壁的伸缩性很小,所以A值变化很小,几乎不变,C错误;A/B值=细胞的长度÷原生质体的长度,在这个比值中A的变化很小,所以A/B值越大,说明原生质层与细胞壁之间的距离增大,则质壁分离程度越大,所滴加的蔗糖溶液浓度越大,故B、D正确。‎ ‎3.[2016·上海高考]将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置于30%蔗糖溶液数分钟后,结果如图所示,紫色分布的区域和影响色素分布的结构分别是(  )‎ A.①和细胞膜 B.①和细胞膜、液泡膜 C.②和细胞膜、液泡膜 D.②和细胞膜、液泡膜、细胞壁 答案 C 解析 紫色洋葱鳞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色素存在于液泡(②)中,A、B不符合题意;原生质层(由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组成)具有选择透过性,使色素分子不能自由通过从而分布于液泡中,而细胞壁是全透性的,C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4.[2017·江苏模拟]将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 根粗细相同且长为5.0 cm的小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小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分两次(浸入30分钟和4小时)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马铃薯条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 B.b马铃薯条细胞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 C.d马铃薯条细胞置于清水后,仍能复原 D.马铃薯细胞的等渗溶液浓度在20~40 g/L之间 答案 C 解析 马铃薯条的初始长度为5 cm,a马铃薯条放在20 g/L的KNO3溶液中,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使得长度大于初始的5 cm,A正确;b马铃薯条在30分钟时,长度小于5 cm,说明细胞渗透失水,发生质壁分离,但由于细胞能主动吸收K+和NO,使得细胞液浓度大于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开始吸水,故逐渐复原,B正确;d马铃薯条放在80 g/L的KNO3溶液中,浸入30分钟和4小时测量的长度不发生变化且远小于初始长度,说明细胞已失水过多而死亡,置于清水后不能复原,C错误;新鲜马铃薯条初始长度为5 cm,马铃薯细胞处于等渗溶液中长度不变,由图可知,马铃薯细胞的等渗溶液浓度在20~40 g/L之间,D正确。‎ ‎5.[2017·深圳调研]将甲、乙、丙三个未发生质壁分离的成熟植物细胞置于同一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持续观察它们的状态,直到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状态如下表所示:‎ 细胞种类 细胞状态 甲细胞 刚发生质壁分离 乙细胞 没有发生质壁分离 丙细胞 质壁分离现象明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是因为细胞已经死亡 B.实验前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C.实验后甲、乙、丙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关系是乙<甲<丙 D.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相等 答案 B 解析 细胞形态不再发生变化并不代表细胞已经死亡,可能正处于水分子进出细胞的动态平衡状态,A错误;细胞内外浓度差越大,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而实验所用蔗糖溶液浓度相同,故实验前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大,B正确;达到动态平衡时,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分别相等,三个细胞的细胞液浓度不相等,质壁分离越明显的细胞失水越多,外界溶液浓度越小,故实验后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最小,C、D错误。‎ ‎6.将某植物细胞分为两组,分别浸于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Ⅰ)与尿素溶液(Ⅱ)中,然后每5 min用显微镜观察一次,并测量原生质体(即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细胞部分,不含细胞壁)的相对表面积,其结果如图所示。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开始后20 min,(Ⅰ)和(Ⅱ)两组的细胞均发生质壁分离 B.实验开始后30 min,(Ⅰ)的细胞中必含蔗糖 C.实验开始后30 min,(Ⅱ)的细胞中必含尿素 D.此图显示尿素可通过细胞膜,而蔗糖却不能通过细胞膜 答案 B 解析 蔗糖溶液和尿素溶液均使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使细胞原生质体的相对表面积缩小;20 min后放入蔗糖溶液的细胞相对表面积不再发生变化,说明失水达到了最大程度,此时细胞不一定死亡,蔗糖溶液不能进入细胞;20 min后放入尿素溶液中的细胞开始吸水,处于复原过程,是由于细胞能吸收尿素,使细胞液浓度增大。‎ 技法提升 ‎ 细胞能否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判断方法 ‎(1)从细胞角度分析 ‎①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如根尖分生区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②具有中央大液泡的成熟植物细胞可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2)从溶液角度分析 ‎①在一定浓度(溶质不能透过膜)的溶液中只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不能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只有用清水或低渗溶液处理,方可复原)。‎ ‎②在一定浓度的溶液(如KNO3、甘油等)中因为溶质可透过膜进入细胞,使细胞液浓度增大,可发生质壁分离后自动复原现象。‎ ‎③在较高浓度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现象,因过度失水而不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④在过高溶液浓度中或使用1 mol/L的醋酸溶液,细胞不发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因为细胞死亡失去选择透过性。‎ 考点2‎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2016·全国卷Ⅰ]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 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 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着浓度梯度进行的 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 ‎[解析] 由题意“离子泵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可知,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主动运输,主动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阻碍氧气的运输,导致呼吸速率下降,生成的ATP减少,使主动运输过程减弱,因此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导致载体蛋白因变性而失去运输物质的功能,所以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答案] C 题型一 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 ‎1.[2017·山西五校联考]下列关于细胞的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某些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 B.抑制细胞膜上载体的作用不会阻碍性激素进入细胞 C.葡萄糖进入人体细胞的方式有主动运输和协助扩散两种 D.细胞主动运输物质的结果是使该物质在细胞膜内外浓度趋于平衡 答案 D 解析 某些小分子物质如神经递质可以通过胞吐的方式从细胞中运出,A正确;性激素属于脂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无需载体的协助,B正确;葡萄糖进入人体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进入其他细胞的方式均为主动运输,C正确;主动运输常逆浓度梯度进行,其结果是使细胞膜内外存在一定的浓度差,D错误。‎ ‎2.动物细胞内低Na+高K+的离子浓度对于神经冲动的产生、细胞渗透平衡等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浓度差与细胞膜上的Na+-K+泵有关,其作用原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和K+的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 B.Na+-K+泵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 C.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会影响K+的运输 D.该运输过程的持续会导致大量ADP的积累 答案 D 解析 据图分析,Na+和K+的运输需要通过膜蛋白,需要消耗能量,方式为主动运输,A正确;Na+-K+泵将2个K+泵入膜内,3个Na+泵出膜外,即每次运输的Na+数量多于K+,B正确;K+和乌苯苷的结合位点相同,则在细胞培养液中加入乌苯苷,乌苯苷会与运输K+的载体上的结合位点结合,而影响K+的运输,C正确;该运输要消耗ATP,同时细胞又会利用ADP来合成ATP,因此在细胞内不会大量积累ADP,D错误。‎ 技法提升 ‎1.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判断方法 ‎(1)根据分子的大小、是否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进行判断:‎ ‎(2)根据物质运输方向判断:顺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一定是主动运输。‎ ‎(3)根据物质运输达到平衡时的浓度判断:若达到平衡时细胞内外仍存在浓度差,则是主动运输,因为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达到平衡时内外浓度相等。‎ ‎2.归纳法记忆同一物质的不同运输方式 ‎(1)葡萄糖 ‎(2)Na+ ‎(3)K+ ‎3.明辨物质运输的三个“不一定”‎ ‎(1)小分子物质的运输方式不一定都是跨膜运输,如神经递质的释放是胞吐作用。‎ ‎(2)生物大分子不一定都是以胞吞、胞吐方式运输的,如RNA和蛋白质可通过核孔出入细胞核。‎ ‎(3)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并不一定就是主动运输,胞吞和胞吐也消耗能量。‎ 题型二 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因素及方式探究 ‎3.下列据图所作出的说明错误的是(  )‎ A.图1说明该物质跨膜运输时会出现饱和现象 B.图2说明此物质进出细胞时需要消耗能量 C.图3说明该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 D.图4说明该植物吸收K+不需要载体协助 答案 D 解析 图1所示物质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协助扩散受载体数量的限制,有饱和现象,A正确;图2所示当细胞外液浓度低于细胞内液浓度时,随时间的推移,细胞内液的浓度还在逐步增加,说明该物质可以从低浓度一侧进入高浓度一侧,所以此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图3中矿质离子的跨膜运输有两个特点:一是逆浓度梯度,二是消耗ATP,故应为主动运输,C正确;O2浓度影响植物的呼吸作用,从而影响ATP的产生,从图4中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吸收速率受O2浓度的影响,说明吸收K+需要耗能,O2达到一定浓度后,K+吸收速率不再随着O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说明该过程需要载体协助,D错误。‎ ‎4.用呼吸抑制剂处理人体红细胞,下列物质吸收量显著减少的一组是(  )‎ 答案 B 解析 氨基酸进入红细胞是主动运输,其吸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的能量和载体蛋白,葡萄糖进入红细胞是协助扩散,与能量无关,A错误;氨基酸和钾离子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能量降低会使其吸收速率下降,B正确;氧气和水的运输方式都是自由扩散,抑制细胞呼吸对它们的吸收没有影响,C错误;甘油和脂肪酸都是自由扩散,D错误。‎ 题型三 各种“膜”特点的区分 ‎5.[2017·南宁模拟]如图为受体介导的胞吞作用,根据图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过程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才能发生 B.该过程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构成囊泡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D.神经细胞释放神经递质的过程有膜成分的更新 答案 A 解析 胞吞、胞吐作用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能发生,A错误;题图中胞吞过程需要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才能发生,体现了细胞膜表面识别作用,胞吞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正确;囊泡是细胞膜内陷形成的,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神经细胞通过胞吐方式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细胞外,突触小泡与细胞膜融合实现了细胞膜成分的更新,D正确。‎ ‎6.如图表示动物某组织细胞膜转运部分物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与图中信息不相符的是(  )‎ A.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 B.Na+既可顺浓度梯度运输也可逆浓度梯度运输 C.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直接驱动力不是ATP D.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与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相同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示分析,图中Na+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被运出细胞,K+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膜受刺激后,通透性改变,通过Na+通道使Na+内流,由高浓度到低浓度,所以甲侧为细胞外,乙侧为细胞内,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Na+可以顺浓度梯度进行被动运输,也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主动运输,B正确;图示中葡萄糖的运输没有ATP参与,动力来自Na+(浓度差),C正确;细胞吸收甘油的方式是自由扩散,葡萄糖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D错误。‎ 板块三 方向·真题体验 ‎1.[2015·全国卷Ⅱ]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 培养瓶中气体 温度(℃)‎ 离子相对吸收量(%)‎ 空气 ‎17‎ ‎100‎ 氮气 ‎17‎ ‎10‎ 空气 ‎3‎ ‎28‎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 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ATP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答案 A 解析 由表格信息可知同样温度条件下,空气瓶中离子相对吸收量大,说明有氧条件有利于根对离子的吸收,A正确;同样的空气,不同温度条件下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不同,说明温度变化影响根对离子的吸收,B错误;同样的温度条件下,氮气环境中根对离子的相对吸收量少,说明根对离子的吸收需要消耗能量(ATP),且氮气环境不利于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D错误。‎ ‎2.[2015·全国卷Ⅱ]下列过程中,不属于胞吐作用的是(  )‎ A.浆细胞分泌抗体到细胞外的过程 B.mRNA从细胞核到细胞质的过程 C.分泌蛋白从胰腺的腺泡细胞到胞外的过程 D.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的过程 答案 B 解析 抗体、分泌蛋白均为大分子物质,出细胞方式为胞吐;mRNA通过核孔从细胞核到细胞质中,不是胞吐作用;突触前膜通过胞吐将神经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综上分析符合题意的为B项。‎ ‎3.[2017·海南高考]为研究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现象,某同学将某植物的叶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甲物质溶液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叶表皮细胞发生了质壁分离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植物的叶表皮细胞是具有液泡的活细胞 B.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 C.细胞液中的H2O可以经扩散进入甲物质溶液中 D.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该叶表皮细胞的细胞壁 答案 B 解析 具有大的液泡的活细胞才能发生质壁分离,A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在失水,此时,细胞外甲物质的浓度高于细胞内甲物质的浓度,B错误;水分子跨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C正确;细胞壁是全透的,甲物质和H2O能自由通过,D正确。‎ ‎4.[2017·海南高考]将生长状态一致的某种植物幼苗分成甲、乙两组,分别移入适宜的营养液中在光下培养,并给甲组的营养液适时通入空气,乙组不进行通气处理。一定时间后测得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关于这一实验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给营养液通入空气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 B.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属于自由扩散 C.根细胞对a离子的吸收过程有能量的消耗 D.根细胞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根对a离子的吸收 答案 B 解析 根据题目给的信息“甲组的根对a离子的吸收速率远大于乙组的”说明根对a离子的吸收为主动运输过程,主动运输过程需要能量和载体,B错误,C正确;给营养液通入的空气中含有氧气,根细胞获得氧气,有氧呼吸能正常进行,有利于根对a的吸收,有利于该植物的生长,A、D正确。‎ ‎5.[2016·海南高考]下列关于膜蛋白和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膜蛋白在细胞膜上的分布是不对称的 B.膜蛋白不参与物质跨膜运输的被动运输过程 C.主动运输可以使被运输离子在细胞内外浓度不同 D.物质通过脂质双分子层的扩散速率与脂溶性有关 答案 B 解析 膜蛋白镶嵌、贯穿或覆盖磷脂双分子层,在细胞膜内外分布是不对称的,A正确;膜蛋白参与协助扩散过程,B错误;主动运输逆浓度运输离子,使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不同,C正确;脂溶性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非脂溶性物质不容易通过细胞膜,D正确。‎ 限时规范特训 一、选择题 ‎1.[2017·河北衡水中学月考]半透膜对淀粉和葡萄糖的通过性不同(如图1),预测图2的实验结果(开始时漏斗内外液面相平)最可能的是(  )‎ A.图甲中水柱a将持续上升 B.图甲中水柱a将保持不变 C.图乙中水柱b将保持不变 D.图乙中水柱b将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渗透作用的条件和原理分析,因为淀粉不能通过半透膜,故图甲的液面会上升到最高然后静止(保持不变),A、B错误;乙中漏斗内含有葡萄糖溶液,浓度较大,故刚开始液面会上升,而葡萄糖可以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中,液面又会下降,C错误,D正确。‎ ‎2.[2017·海南海口模拟]如图表示一个质壁分离后正在复原的紫 色洋葱表皮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的表面积逐渐变大 B.b的颜色逐渐加深 C.c的浓度比外界浓度低 D.d的体积在整个过程无变化 答案 A 解析 一个质壁分离后正在复原的紫色洋葱表皮细胞,细胞吸水,细胞膜的面积增加,A正确;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吸水,液泡的颜色逐渐变浅,B错误;由于细胞壁具有全透性,则c表示细胞壁和原生质层之间的外界溶液,C错误;d表示细胞质,质壁分离复原时细胞质的体积增加,D错误。‎ ‎3.[2017·成都七中模拟]下列与细胞的物质输入与输出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由细胞膜和液泡膜组成 B.在渗透作用中,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水分子不再通过半透膜 C.血浆中的碘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属于主动运输 D.低温不影响矿质离子的吸收速率 答案 C 解析 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者之间的细胞质,A错误;当半透膜两侧溶液浓度相等时,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此时在单位时间内经半透膜出入的水分子数相等,水分子仍然能通过半 透膜,B错误;血浆中的碘以离子的形式进入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低温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因而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D错误。‎ ‎4.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碘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需要载体,但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B.甘油和乙醇通过细胞膜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细胞提供能量 C.丙氨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D.区分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关键是看是否消耗能量 答案 A 解析 一般碘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也需要细胞提供能量,A错误;甘油和乙醇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消耗能量,B正确;丙氨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都是主动运输,C正确;主动运输消耗能量,被动运输不需要能量,D正确。‎ ‎5.[2017·辽宁实验中学模拟]甲、乙分别为物质进出细胞的坐标图和模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生物膜系统 B.图甲为主动运输、图乙为协助扩散,故两种运输方式没有共同点 C.图甲物质由膜外运输到膜内过程中一定消耗氧气 D.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 答案 A 解析 图乙所示的细胞可能是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因为其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所以没有生物膜系统,A正确;图甲为主动运输、图乙为协助扩散,故两种运输方式都需要载体协助,B错误;图甲物质由膜外运输到膜内过程中需要消耗能量,而能量也可由无氧呼吸提供,所以不一定消耗氧气,C错误;婴幼儿肠道吸收乳汁中的免疫球蛋白的过程是胞吞作用,不可用图乙中的跨膜运输方式表示,D错误。‎ ‎6.[2016·江苏高考]下图为一种溶质分子跨膜运输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载体①逆浓度运输溶质分子 B.载体②具有ATP酶活性 C.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 D.载体②转运溶质分子的速率比自由扩散快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载体①逆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A正确;载体②顺浓度梯度运输溶质分子,不消耗ATP,不具有ATP酶活性,B错误;载体①和②转运方式不同,前者是主动运输,后者是协助扩散,C正确;协助扩散有载体协助,自由扩散没有,前者快,D正确。‎ ‎7.[2018·安徽马鞍山三校联考]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 复原”实验中,对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临时装片进行了三次观察和两次处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次观察为低倍镜观察,后两次为高倍镜观察 B.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清水,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 C.若将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换成内表皮,则不会发生质壁分离 D.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 答案 D 解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一般需要进行三次显微观察,第一次是正常细胞的观察,第二次是质壁分离细胞的观察,第三次是质壁分离复原细胞的观察。三次观察均为低倍镜观察,A错误;第一次处理滴加的液体为0.3 g/mL的蔗糖溶液,观察质壁分离现象,第二次滴加的液体为清水,观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B错误;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也会发生质壁分离,但不含色素,现象不明显,C错误;原生质层是指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中不属于原生质层的有细胞壁、细胞核和细胞液,D正确。‎ ‎8.[2017·江西赣州高三月考]关于植物细胞主动运输方式吸收所需矿质元素离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都相同 B.低温不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 C.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 D.叶肉细胞不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矿质元素离子 答案 C 解析 不同的植物细胞,细胞膜上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载体数量不同,吸收不同矿质元素离子的速率也不同,A错误;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需要细胞呼吸提供能量,低温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因而 影响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速率,B错误;主动运输矿质元素离子的过程需要载体和能量,因此该过程只发生在活细胞中,C正确;叶肉细胞也是活细胞,它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方式也是主动运输,D错误。‎ ‎9.如图所示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a与b均要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 B.a要有细胞表面识别和内部供能才可能完成 C.b在细胞分泌的同时膜成分也随之更新 D.b与a分别是细胞排泄废物和摄取养分的基本方式 答案 D 解析 a是细胞的胞吞过程,b是细胞的胞吐过程,不论是细胞的胞吞还是胞吐都伴随着细胞膜的变化和具膜小泡的形成,以膜的流动性为基础才可能发生,A正确;a是胞吞,胞吞是细胞外大分子通过膜外表面的糖蛋白识别,消耗能量进入细胞内的,B正确;b是胞吐,该过程通过具膜小泡的形成和具膜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来实现,因此存在膜成分的更新,C正确;胞吞和胞吐分别是细胞摄取、分泌大分子物质的方式,D错误。‎ ‎10.[2017·山西孝义高三月考]将若干生理状况基本相同,长度为4 cm的鲜萝卜条分为四组,分别置于清水(对照组)和浓度相同的三种溶液中(实验组),尿素溶液、KNO3溶液和蔗糖溶液分别编号为1、2、3组。测量每组萝卜条的平均长度,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组中都发生了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B.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 min进入了细胞,15 min之后不再进入 C.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都进入了细胞,但进入的方式不同 D.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一直缩短 答案 C 解析 据图分析,在清水中,细胞吸水,萝卜条长度先稍微变长一点,然后保持不变,说明细胞吸收了少量的水;在尿素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尿素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KNO3溶液中,萝卜条长度先变短,再变长,最后保持原来的长度不变,说明细胞先失水,后来由于硝酸钾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内,细胞吸水复原;在蔗糖溶液中,萝卜条失水长度变短。蔗糖溶液实验组,细胞只能发生质壁分离,A错误;对照组中水分子在前15 min进入细胞多于出细胞,15 min之后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B错误;1组中的尿素分子和2组中的K+、NO都进入了细胞,尿素的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而K+、NO进入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C正确;3组中,如果一直增大蔗糖溶液浓度,萝卜条就会缩短,但由于细胞壁的支持和保护作用,不可能无限缩短,D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2017·长春东北师大附中二模]‎ 生物膜的基本特点之一是能够维持相应环境内的物质浓度,下图a、b、c代表跨膜运输方式,d代表膜上的物质。回答下列与生物膜有关的问题。‎ ‎(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生物膜模型,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________________等现象(举一例),因此遭到了质疑。‎ ‎(2)图1中可以表示被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其中________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图中可以表示主动运输的类型为________(填写图中编号)。‎ ‎(3)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________(填“内部”或“外部”)是疏水的。‎ ‎(4)图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________(填图中编号)。‎ ‎(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__________(填名称)。‎ 答案 (1)变形虫的变形运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a、b a c (3)内部 (4)a、b、c (5)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解析 (1)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了蛋白质—脂质—蛋白质模型,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但这一观点无法解释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因此遭到了质疑。‎ ‎(2)被动运输包括两种类型,a自由扩散,b协助扩散,其中a自由扩散不需要膜蛋白的协助,c为主动运输。‎ ‎(3)‎ 人工合成的仅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的封闭球状结构称为脂质体,带电荷的分子很难通过脂质体的原因是磷脂双分子层的内部是疏水的。‎ ‎(4)温度影响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的运动,故图中物质跨膜运输方式会受到低温影响的是a、b、c。‎ ‎(5)某植物根系对某物质X的吸收速率与X的浓度关系如图2所示,说明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受除X浓度外的其他因素限制,因此该植物根系对X的吸收方式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12.成熟的植物细胞在较高浓度的外界溶液中,会发生质壁分离现象,下图a是发生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图b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一时刻的图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细胞的质壁分离指的是细胞壁和________的分离,后者的结构包括[  ]和[  ]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所需的外界条件是______________,植物细胞自身应具备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b是某同学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时拍下的显微照片,此时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 ‎(4)将形状、大小相同的红心萝卜A和红心萝卜B幼根各5段,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甲~戊)中,一段时间后,取出红心萝卜的幼根称重,结果如图c所示,据图分析:‎ ‎①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________。‎ ‎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一段时间后红心萝卜A的细胞液浓度会________。‎ 答案 (1)原生质层 2 4 ‎ ‎(2)外界溶液浓度高于细胞液浓度 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细胞液的浓度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4)①高 ②降低 解析 (1)质壁分离是原生质层和细胞壁的分离,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二者之间的细胞质。‎ ‎(2)发生质壁分离的外界条件是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而植物自身具备的结构特点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3)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中,当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时,此时细胞可能正在发生质壁分离过程,也可能质壁分离完成,细胞原生质层大小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还可能处于质壁分离的复原过程中,因此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是细胞液浓度大于、等于或小于外界溶液浓度。‎ ‎(4)①由图中两种红心萝卜的重量变化结果可知,甲~戊五种蔗糖溶液的浓度大小为丙<戊<甲<丁<乙,甲为红心萝卜A的等渗溶液,戊为红心萝卜B的等渗溶液,因此红心萝卜A比红心萝卜B的细胞液浓度高。‎ ‎②在甲蔗糖溶液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溶液浓度降低,红心萝卜A吸水一段时间后,细胞液浓度降低。‎ ‎13.图1为肠道细胞吸收葡萄糖的示意图。肠黏膜上皮细胞上的Na+/K+-ATP酶维持着Na+的电化学梯度,从而驱动葡萄糖载体蛋白同向运输葡萄糖。图2为神经细胞膜上的Na+通道受体与相应的信号分子结合后,离子通道由关闭状态转入开放状态,产生一种电效应。请分析作答。‎ ‎(1)图1细胞吸水膨胀时,[a]________的厚度变小,这说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 ‎(2)图2中的信号分子可能是________,Na+跨膜运输的方式是________。‎ ‎(3)图2体现出的细胞膜功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功能上看,细胞膜是一层________膜,这一特性主要与膜上的________有关。‎ 答案 (1)磷脂双分子层 一定的流动性 ‎(2)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等) 协助扩散 ‎(3)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 ‎(4)选择透过性 蛋白质 解析 (1)图1 a为细胞膜的磷脂双分子层,当细胞吸水膨胀时,由于磷脂分子的运动使细胞膜厚度变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2)图2中信号分子与膜上受体结合后,打开Na+通道,Na+以协助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形成动作电位,说明信号分子可能是一种兴奋性递质。‎ ‎(3)图2体现的是细胞膜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4)结合两图可知,细胞能选择性地吸收物质,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完成这一功能主要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有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