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人教版高考总复习历史试题 (42)
选考一 第1讲 基础过关课 1.(2016·山东济宁期末)有学者认为商鞅的强国之术堪称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史上最残酷和严厉的一种,是一次激进的国家主义试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重,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战国的风气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制度原因造成的全社会的“免而耻”。虽然容易在短期内奏效,但国家政令的贯彻执行如果仅能仰仗于予富予贫、予贵予贱以及施用严刑峻法的权力,人民的守法就只能是出于恐惧和贪欲。 ——程念祺《商鞅的为人为政和战国风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商鞅变法在法制方面的主要内容。这种法制措施在秦国实行的效果如何? (2)据材料二说明商鞅的“强国之术”对秦国民风产生的影响。 解析 第(1)问,材料一共四句话,第一、二句为内容,第三、四句为影响,从中归纳总结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免而耻”“严刑峻法”“恐惧和贪欲”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内容:严刑峻法;邻里连坐。 效果:建立了良好的社会秩序;提高了秦军的战斗力,在六国战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影响:功利之风盛行;形成重利轻义的风气;道德观念淡薄;好战嗜杀的血腥世风形成,容易导致暴政。 2.(2016·黑龙江大庆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魏孝文断北语而改姓元,是亡其祖也,不惟失德,实非吉兆。 ——乾隆帝 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材料二 鲜卑族“尚勇、纯朴,好射猎”的性格,造就了他们团结、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正是由于这种优秀的民族精神和品质,造就了强盛的北魏王朝。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的汉化改革的断胡语、改胡姓、禁胡服,不仅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摒弃,更是对其民族精神的摧残。孝文帝不顾民族差异想通过改说汉语、穿汉服、用汉姓来“中夏正音”,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 孝文帝的改革,对当时社会发展和本民族的进步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而是他本人对汉文化的仰慕向往和好大喜功,是不顾本民族利益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冲动,是对本民族的一种否定。 ——摘编自付义汉《孝文帝迁都改革与北魏亡国析》 (1)概括上述材料中对北魏孝文帝的不同看法及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其人其事在当今社会背景下的可取之处。 解析 第(1)问,从两则材料可以看出,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张之洞持肯定态度,而乾隆帝和付义汉持否定态度,其理由从其改革的措施和影响等方面去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北魏孝文帝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可取之处。 答案 (1)看法:第一种是肯定。理由:孝文帝改革注重学习汉人先进的制度和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 看法:第二种是否定。理由: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摒弃了鲜卑民族文化,是对鲜卑民族文化的践踏和否定,不利于社会发展和本民族进步。 (2)可取:整顿吏治,打击腐败;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加快民族自身的发展进步,促进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孝文帝高远的眼光、大无畏的勇气与决心、坚强的意志,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开展。 3.(2017·河南洛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商旅所有必卖于市易,或(非)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真正达到了“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的目的。其时,市易司甚至连果实之类都自作经营。 ——程念祺《中国历代变法类型及其成败》 材料二 用限制商人获利、控制市场流通的手段,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就近与低价,这叫徙贵就贱,用近求远。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三 (苏)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法不能禁。钱入民手……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恐鞭捶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 ——《续资治通鉴》 (1)上述三则材料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中哪几项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积极效果。 (2)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当今政府经济工作的看法。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市肆所无必买于市易”,材料二“使税收物资的调拨与运输体现最大的经济效益”,材料三“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 三方面总结;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回答。第(2)问,从市场经营、经济政策、关注民生几个方面去分析。 答案 (1)措施:市易法;均输法;青苗法。 成效: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和流通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2)看法:政府不能垄断市场,越位经营;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政策;完善监督机制;关注民生。 4.(2017·福建厦门调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经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材料二 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的紧凑既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在全国的传播。它也使这个国家容易遭受和认识到外国的压迫……过去,日本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适应了经过挑选的中国文化的某些方面。现在,日本又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了它所盼望的东西。因此,同中国帝国的铁板一块的特点相比,日本的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地理上的分隔,即起伏不平的山区地形加强了日本的氏族传统和地区独立主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中日本人对西方文明的看法。 (2)依据材料二,简要分析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 解析 第(1)问,要从材料一中概括,概括时要注意层次性。第(2)问,首先要把材料二读透,然后分清材料的层次和意思,再根据各层次内容进行提炼归纳。 答案 (1)看法: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今后,日本人要自己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对西洋文明不能强搬硬套。 (2)背景:地理环境上,日本诸岛地理位置紧凑,促进了民族团结,又促进了新价值观和新知识的传播,地理上的分隔,加强了日本的氏族传统和地区独立主义;文化传统上,从以“日本精神、中国知识”为口号到以“东方道德、西方技艺”为口号,向西方借用它所盼望的东西;体制结构上,政体和社会结构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5.(2017·山东淄博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 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 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现象”的理解。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俄罗斯专制制度”及所学工业文明、俄国农奴制度分析作答。第(2)问,“一个奇特现象”是指:日本在明治维新期间全面学习西方,如废藩置县、殖产兴业,直到生活习惯的西化;但同时也要保留本国的传统文化,如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结合所学分析这一现象。 答案 (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 (2)理解: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 6.(2016·河北邢台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戊戌维新运动,在湖南成功,在北京失败。在湖南之所以成功,因陈宝箴、黄公度(黄遵宪)等都是政治家,资望才学,为旧派所钦重,凡所措施,有条不紊,成效卓著,反对者虽叫嚣咒骂,而事实俱在,不容抹杀。在北京所以失败,因康有为、梁任公(梁启超)等都是言论家,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及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驻日本钦差大臣之职予以公度,而不予有为,三诏严催公度攒程赴京,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京变作矣。 ——《梁启超传》 材料二 近来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 朕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能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十分焦急翘盼之至。 ——《光绪大事汇鉴》 (1)根据材料一,归纳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变法失败的认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一“资望不足”“口出大言,而无实际,轻举妄动,弱点毕呈”“一百日间,竟为光绪下变法特旨三四百道”“光绪觉悟康有为之不足恃”“以图挽救,而时机已失”等信息归纳总结。第(2)问,结合所学,据“朕之权力实有未足”得出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据“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得出缺乏改革环境;据材料二“妥速筹商,密缮封套,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得出不讲策略,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缺乏经济基础、维新派力量弱小、忽视民众力量等。 答案 (1)原因:改革家威望不足;变法过急,缺乏成效;用人不当;失去改革时机,导致政变发生。(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缺乏经济基础;顽固派势力强大,维新派力量弱小;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变法难以贯彻实施;仅限于上层,忽视民众力量;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深重,缺乏改革的环境;在变法过程中,不讲策略,没有成熟的可行性方案。(答出其中两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