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下册课时分析 第三单元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科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科学下册课时分析 第三单元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教科版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一)背景和目标 ‎ 教科书共两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月球的地形特征一环形山”;第二部分是“造‘环形山”,;第三部分是“推测环形山的成因”;第四部分是“阅读资料一环形山的成因”。‎ ‎ 广泛分布环形山,是月球表面突出的特征。环形山,又叫做月坑,形似圆形,中间地势低平,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有些环形山的周围,还向外辐射出许多明亮的条纹。‎ ‎ 在月球上到处可以看到环形山。无论是月球的正面,还是月球的背面,无论是明亮的高原,还是低平的月海,都有环形山分布。环形山的数量非常多,总数达5万多个。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较大的环形山直径达100千米以上,小的直径则在1千米以下。‎ ‎ 让学生造环形山,是让学生以模拟实验的方式来探究环形山的成因。教科书中设计了两种方法:由内向外的喷射法和由外向内的撞击法。用两种方法造环形山,自然会让 学生联系到环形山成因的两种学说一火山喷发说和撞击说。让学生根据实验的情况开展对这两种学说的分析和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环形山的成因。‎ ‎ 现在,大多数的科学家都认同撞击说。但教科书并没有强调学生只接受这种学说,希望学生认识到环形山的形成跟诸多因素有关,学生可以更自由地思考、推测和讨论。‎ ‎ 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用造“环形山”的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环形山,重点不是让学生真正找到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而是如何造一个相似的“环形山”,在“造山”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能做出有根据的推测。本课还提示学生,建立模型,提出假说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也是学习科学的一种方法。‎ ‎ 本课第四部分采用资料卡片的形式介绍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这对学生来说是必要的,可以籍此对他们的推测进行比较和反思。‎ 科学概念 环形山是月球地形的主要特征。‎ 环形山的形成与许多因素有关,陨石撞击是主要原因。‎ 过程与方法 建造月球环形山的模型,并提出有根据的推测。‎ 根据现象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学习合理地控制多种因素,创造性地用多种方法造“环形山”。‎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 (二)教学准备 ‎ 给每组学生准备:沙、细石子、皮球、小铁球、玻璃球、注射器或打气筒、细胶管、水等。‎ ‎ (三)教科书说明 ‎ 第一部分:月球上的环形山 ‎ 1.关于环形山,教科书通过文字和图片进行了介绍,让学生自行发现环形山的特点:C1}分布杂乱随机;C2)数量众多;(3)大小和深浅不一。‎ ‎ 2.提示学生要根据环形山的特点来合理“造山”,同时这对学生提出环形山的成因假说也是有帮助作用的。‎ 3‎ ‎ 第二部分:造“环形山”‎ ‎ 1.造“环形山”有哪些方法呢?又该如何造“环形山”呢?需要用哪些材料呢?这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即让学生设计好“造山”的方案。‎ ‎ 2.“造山”活动本身绝不仅仅是一个游戏,而是一个科学探究的模拟实验,学生要借助这样一个实验弄清各种因素对实验现象的影响,这是一个寻找证据过程,也是一个从证据中提出假说的过程。‎ ‎ 3.造“环形山”有哪些方法呢?书上用图片的形式提示有两种方法:一个是用撞击法,一种是用喷水法。在教学实际中,学生可能提出更多的方法,比如用泥沙直接堆塑,用球在沙上滚动。提倡学生用多种方法去造环形山,但需要学生对自己的模拟实验行为或研究行为进行选择。因为作为模拟实验,需要对月球上的自然条件进行模拟,这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方法。所以,让学生想一想在造环形山的方法中,哪些方法可能是模拟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哪些方法符合月球的客观环境?‎ ‎ 4.造“环形山”教师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呢?泥沙、大小不同的皮球或其它圆球、喷射用的塑料水管(也可用打气筒代替)等。‎ ‎ 5.根据月球的特征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又在造“环形山”过程中推测环形山成因,提出假说,这就是科学探究。学生的推测应该也必需以模拟实验为基础,在模拟实验中应该充分分析实验中的各种因素,只有这样学生所做出的推测才更为可靠。那么在这个模拟实验中到底有哪些影响因素,各种因素与环形山的形状、大小有何关系呢?‎ ‎ 如果学生用撞击的方法做实验,撞击球的大小、撞击的速度是学生可以观察到的主要因素。学生也可以通过多次对比实验找出它们对环形山的影响:撞击球大,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撞击球小,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撞击的速度快,环形山相对较深,撞击速度较慢,环形山相对较浅。如果学生用喷水方法来做实验,喷射口的大小、喷射物的多少等这些因素会对环形山造成影响:喷射口相对较大,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喷射口相对较小,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喷射物越多,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大;喷射物较少,环形山的直径相对较小。当然,相对于撞击实验来说,对影响因素的控制难度较大,而且实验材料的准备也相对因难一些。‎ ‎ 第三部分:推测环形山的成因 ‎ 1.如何帮助学生在模拟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他们关于环形山成因的推测呢?这需要将前一活动中有关环形山的特征结构起来。我们通过图片知道环形山分布随机,大小和深浅不一这一特点,故学生的模拟实验也要相应造出具有类似特点的环形山。‎ ‎ 2.学生在提出推测前,需要进行讨论交流一推测环形山成因的证据。哪一种模拟实验方法能造出特征相似的环形山呢?如果用这种推测来解释环形山的成因,还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证实?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环形山的成因,你最需要考察什么来证实你的推测?总之,希望学生能用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来推测环形山的成因。同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模拟实验也好,假说也好,和真正的客观事实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 第四部分:阅读资料一环形山成因 ‎ 教科书的最后部分,让学生部分去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其意图在于扩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反思,将自己的推测与科学的假说进行对比:科学家提出了哪些假说?他们用了哪些证据来支持假说?有哪些证据是我们做模拟实验中没注意到的?这样一来,可让“造山”活动更有科学价值,学生也能更关注科学假说中的证据。‎ ‎ 在教学实践中,应尽力避免学生将书中的资料不假思索地抄下来作为自己的假说。‎ ‎(四)教学建议 ‎ 1.引人。‎ ‎ ‎ 3‎ ‎ .教师展示环形山图片,问: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些什么?‎ ‎ 2.认识环形山的特点。‎ ‎ .教师提问:为什么人们会将月球上的山脉称为环形山?‎ ‎ .进一步分析图片:你可以说说这些环形山有何特点?‎ ‎ .教师补充有关环形山的资料。小结环形山特点:分布杂乱,数量众多,有大有小,有深有浅。‎ ‎ 3.设计方法。‎ ‎ 制造“环形山" ‎ ‎ .组织班级讨论:怎样来造“环形山”呢?你有多少种“造山”方法?‎ ‎ 你认为哪些方法比较符合月球的实际情况?‎ ‎ .制订造“环形山”的计划:要选择哪些模拟实验的材料?如何做好这个实验,才能使我们造出来的“环形山”和月球上环形山的特点比较符合?‎ ‎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造“环形山”。‎ ‎ .评价学生造的“环形山”。‎ ‎ 4.交流,并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 .交流:你们小组是用什么方法来造环形山的?在造“环形山”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 .提出环形山成因的假说:‎ ‎ 如果让你来推测月球上环形山的成因,你能吗?在你做出这样的推测时,有何依据?如果让你到月球上去考察,你认为有哪些证据是需要进一步去寻找的?.对学生的假说进行评价。‎ ‎5.阅读有关环形山成因的资料。‎ ‎.请学生阅读书中的资料。‎ ‎.问:环形山的成因你了解了吗?‎ 科学家提出假说时用了哪些证据?‎ 你需要重新修改你的推测吗?如果需要,主要修改什么?‎ 3‎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