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六年级科学下册课时分析 第二单元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教科版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一)背景和目标 学生对醋的认识多一点,对小苏打的认识可能不多,对这两种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得更少。因此,对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学生是没有经验的。 本课让学生观察到小苏打和白醋的剧烈反应过程,体会到化学变化的奇妙和有趣。 在本课中,当学生混合醋和小苏打时,它们将会看到明显的化学反应现象,例如看到气泡的产生和听到嗤嗤声。这一化学反应的发生是因为小苏打包含有碳酸氢根,当醋酸与小苏打反应时,一种新的物质一二氧化碳就生成了。 对二氧化碳的确定,不是采用直接告诉的方式,而是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发现该气体的一些性质,从而做出初步的判断,再结合教科书提供的资料,确定产生的物质是二氧化碳。这是一个严谨的分析、推理过程,它可以提醒学生,分析、推理的结论是否正确、必经经过实验验证。 科学概念 .小苏打和白醋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和阅读资料得出正确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只有足够的证据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密的逻辑推理。 本课有三部分,分别是“观察小苏打和白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产生了什么气体”。 第一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本课要观察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因此首先要对这两种物质有所了解。这是观察两种物质反应的前提。教科书第32页的图中,呈现了小苏打和白醋的形态。小苏打是白色的细小晶体,溶于水,水溶液呈弱碱性,在热空气中,它能缓慢分解,放出一部分二氧化碳;加热至270 0C时全部分解放出二氧化碳。白醋是一种无色的液体,由于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对两种物质的观察,了解它们的特点,是为接下来的活动作好准备。 第二部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可用字母表示为:AB十CD- AD十CB0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是溶液中的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物质(如水)、难溶的物质或挥发性气体,而使复分解反应趋于完成。 怎样进行小苏打和白醋的混合?一般学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先倒好白醋,然后加人适量的小苏打;另一种是先放人小苏打,再倒人白醋。其实两种方法产生的现象是一样的。这个实验在数量上是有要求的,这是考虑到一份小苏打与三份白醋大致能够反应完。 小苏打和醋的反应速度是很快的,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很大。在反应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在学生不知道产生了什么气体的情况下,产生的气体也许会由于操作不当而散失,所以教科书提出了盖上玻璃片进行观察。用手触摸玻璃杯的外壁,能够感觉到稍微比原来凉一些,因为这个反应是吸热反应,这也是这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伴随的现象。 在活动中,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越多,对作出正确判断的依据就越多,因此要提示学生不要仅仅被气泡所吸引,观察要全面细致。 第三部分:产生了什么气体 3 当小苏打和白醋反应时,产生了大量的气体,这种现象吸引着学生的观察注意力,学生也很容易会产生这样的问题:这是什么气体?如果查明了气体的身份,就很容易确定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属于哪一类变化了。教科书就是按照这样的思路设计的。 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检验产生的气体。 在实际操作中,肉眼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然后引出两个实验进行检验。 关于是什么气体的判断上,教科书提醒我们“我们的实验证据还不足以判明产生的是什么气体”,这一点很重要,这是科学研究的态度。因为证据还不够充分,如果单单从能灭火和比空气重两个证据来看,其他气体也可能符合这样的条件,如氢、氛等稀有气体。所以从科学思维的严谨角度要求,提示学生不要根据经验认定是二氧化碳。当然,教科书也出示了结论,“科学家经过研究,确定了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在这里首先要让学生明白“经过研究”的背后含义,说明还需要有更多的证据,科学上的结论不是随随便便可以获得的,这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的好机会。 教科书还把汽水中的二氧化碳、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联系起来,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综合,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概念。 最后,教科书还提出了“观察玻璃杯里的液体,小苏打还在吗?留下的液体还是白醋吗?”这部分的内容,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而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留下的物质,对照实验前的小苏打和白醋,研究这些物质究竟是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课外进行探究。本单元的资料库中有资料介绍,可以提供学生阅读思考。 (三)教学建议 1.观察小苏打和白醋。 教师要提供小苏打和白醋让学生观察、描述和记录。 (1)把一部分小苏打倒到纸上,观察特点,记录在表格上。 (2)把一部分白醋倒人玻璃杯中,观察它的特点,记录在表格中。 (3)把观察过的小苏打和白醋放在桌子中间,在后面的比较中要用到。 2.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变化。 “小苏打和醋混合后会怎样呢?”不要满足于简单回答,而是要引导学生围绕这个话题,说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的猜想,还要请学生说明猜想的理由。生活经验和猜想,都不是建立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的,所以未必能说出有事实依据的理由,但说了就达到了日的。由此形成探究的情境,进行科学观察,收集科学事实。 混合了小苏打和醋以后,“我看到了什么现象?”冒出气泡是混合后发生的现象。“气泡”有许多文章可做,学生从生活经验中知道:有气才会出现气泡,冒出气泡说明小苏打和醋混合以后产生了气体。因为产生了气体,才有用火柴去检测的理由。把这些文章做足,有利于发展科学思维。 用火柴检验小苏打和醋的混合物不要满足于“火柴熄火了”这个事实。如果产生的气体,像氢气球中的气体那样,我们还能检测到它吗?气体没有上升,而是沉在杯子里,说明产生的气体比空气重,火柴在这种气体中会熄灭,两者共同说明这种气体的性质。结合观察到的事实,作一点推理,既是认识逻辑的需要,又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需要。 (1)猜测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 (2)讨论怎样混合,混合的数量是多少。 (3)按照讨论的结果混合小苏打和白醋,当气体产生时,提醒学生把玻璃片盖上,用手摸玻璃杯,感觉温度的变化,同时记录混合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 在这个活动中,小苏打和白醋的比例一定要控制好,不然会造成很大的浪费。 3.产生了什么气体。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验证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极好时机。 3 (1)先观察杯中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当学生观察不出有什么不同时,提出用实验的方法继续检验杯中的气体。 (2)指导学生用燃烧的细木条伸人杯中,观察火焰的变化。提问学生,从观察到的现象中,获得了什么信息?根据这个信息,你们可以做出怎样的推断? (3)像倒水一样,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燃烧的蜡烛火焰上,能观察到什么现象?根据这种现象,你们又获得了什么证据?能做出怎样的推断? (4)分析已经获得的证据,能判断出杯中的气体是什么气体吗?为什么? (5)阅读教科书上的资料,说说科学家是怎样确定气体的成分的? (6)观察玻璃杯中留下的物质,你们认为留下的是什么物质?能查阅资料找到结论吗? 3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