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弥勒市中小学2019-2020学年期末考试 高二 年级历史试题卷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 ‎1.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 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说明 ‎ A.宗法制度己经确立B.神权政治日益完善 ‎ 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天人合一得以实现 ‎ ‎2.由于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严重地妨碍着中央皇权,开皇七年,隋文帝下诏“罢州郡之弊,废乡里之举”,规定所有官员的选任一律须先分科参加考试,然后由吏部录用。这说明了 ‎ A.隋朝分科考试的实行主要是为了加强专制B.科举制从隋文帝开始实行 ‎ C.隋朝时只有分科考试这一种选官制度D.通过科举制实现了分权制衡 ‎ ‎3.五四运动期间,学生领袖罗家伦认为,1917年的俄国革命就是20世纪的世界新潮, 在此新潮冲击下,现在的革命不是以前的革命了,以前的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以后的革命是俄国式的革命,中国迟早会被“世界的新潮卷去”。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 A,问题与主义之争最为突出B.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 ‎ C.探索救国道路有了新选择D.知识分子否定法国大革命的意义 ‎ ‎4.十一届三中全会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重新恢复和确认了中共八大的正确估计。十九大认为,社会主要矛盾己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两次认识,都反映了 ‎ A.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的成果B.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 C 社会发展一直忽视平衡问题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 ‎ ‎5.江涌在《从对立到统一,中国世界观剧变》中指出,中国“世界观”的发展与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突出表现为“走向开放,迈进国际大家庭”。这说明当时的中国 ‎ A.推行务实外交理念B.积极建构区域组织 ‎ C.突出思想意识形态D.推行睦邻友好政策 ‎ ‎6.柏拉图认为“奴隶决不会成为主人的朋友,小人也不会成为君子的朋友,即使他们拥有了平等的地位也不会如此。因为如果对不平等的东西给予平等地位,其结果正是不平等”。据此,他强调雅典社会 ‎ A.阶级矛盾尖锐B.缺乏民主政治 C.消除等级差别D.没有绝对平等 ‎ ‎7.乌尔比安的《论告示》中记载:“如果洗衣人收到了一件交付清洗的衣服,而老鼠将衣服咬坏了。那么,洗衣人要对此依照承揽之诉承担责任。”这一案例体现的罗马法原则是 ‎ A.重视证据B.公平公正 C.契约至上D.注重程序 ‎ ‎8.有学者认为“尽管大西洋把英、美、法三国永远地分隔开了,但三国的革命作为资 产阶级革命不仅有一定的联系,而且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17世纪和18 世纪发生于大西洋两岸的这三个伟大历史事件的相同点是 ‎ A.君主立宪制和民主社会的构建B.“权利”的诉求和“人权”的伸张 ‎ C 民主代议制和共和政体的建立D.新兴资产阶级和君主专制的斗争 ‎ ‎9.列宁说:“”、俄国就不是像经典马克思主义那样,先在资本主义的范围内建立起物质 、基础,然后使上层建筑与之适应,而是恰恰相反。”这说明十月革命 ‎ A.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B.不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C.不需雄厚的经济力量支持D.革命方式与其他国家不同 ‎ ‎10.本世纪初.美国高磷谁团首席经济学家奥尼尔首次将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并称为“金砖四国”。 2005年,高盛集团又提出“新钻十一国”,包括埃及、韩国、 黑西哥、尼日利业等11国。2007年,日本学者门仓贵史提出“展望五国”概念, 即越南、印度尼西亚、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这些新概念的不断出现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危机B.新兴国家呈群体性崛起态势 ‎ C.亚洲国家在世界格局中的崛起。.国际格局中心转移到第三世界 ‎ 11.史学家陈旭麓在《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出:“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却历史的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文中的“他们”是 ‎ A.洋务派 B.顽固派C.维新派D.革命派 ‎ ‎1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 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 “松绑”主要是指 ‎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B.企业可以自主支配所生产的产品 ‎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布罗代尔在《文明史》中指出:19世纪末“因为有了卖主控制市场、辛迪加、国家补偿权力,美国正在建立某种类似新资本主义的事物,以其发达的形式适应20 ‎ 世纪的环境”,欧洲的实业家、政治家、经济学家和记者也罕见一致地对美国进行谴责,认为美国“正在侵蚀欧洲国家的经济主导地位”,这说明 ‎ A.美国崛起严重威胁欧洲利益B.欧洲丧失了世界经济领导权 ‎ C.美国垄断资本主宰工业革命D.美欧之间政治矛盾日趋激化 ‎ ‎14.新航路开辟后,大量的黄金、白银进入欧洲,引起货币贬值,物价飞涨。这次物价上涨涉及了工业和农业的各种商品,上涨幅度前所未有,在时间上持续了一个世纪。这一现象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 世界市场雏形出现B.加速社会分化瓦解 ‎ C.世界贸易中心转移D.阻碍国际贸易交流 ‎ ‎15.1933年,罗斯福提请国会通过法案,成立“资源保护队”,主要是针对中部平原频发的沙尘暴。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至1941年时,共计有250万青年参与,在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史学 家认为这一措施是“新政”中最受欢迎、最成功、最没有争议的措施。史学家这样评论的主要依据是该措施 ‎ A.调整了农林经济结构,降低农产品价格 ‎ B.使罗斯福政府将资源保护放在新政首位 ‎ C.将失业救济与自然保护有机结合起来 ‎ D.基本解决了就业问题,消除了经济危机 ‎ ‎16.在危机发生后,美国总统胡佛迫于舆论压力,在农业、财政金触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反危机措施,如部分收购农产品,发放信任贷款,成立复兴金融公司等,其核心是坚持推行自愿联合和赞助的政策负债的农民、失业工人和破产企业界人士, 要求联邦采取比总统乐于赞助的更为勇敢的行为。这表明胡佛政府 ‎ A.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B.坚持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 C.应对危机的措施效果明显D.全面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 ‎1 7.列宁说:“我们还不能从小生产者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具体体现为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行新经济政策 ‎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D.实现农业集体化 ‎ ‎18.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西非经济共同体、拉丁美洲经济体系、南部非洲发展协会、海湾合作委员会、南亚区域合作联盟等发展中国家谋求经济合作,增强集体自力更生能力的区域性经济组织相继建立。这些组织建立的主要背景是 ‎ A.区域性经济组织成效显著B.金砖国家崛起激励了发展中国家 ‎ C.全球化开始波及第三世界D.新兴独立国家面临经济旧秩序 ‎ ‎19.《桃花源记》讲述桃花源阡陌交错,鸡犬相闻,居民甚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有人把推崇这种桃花源式的生活看成心理上的“返祖”现象,主要是因为这种生活 ‎ A.就是儒家描绘的大同社会B.是自然经济下的和谐相处 ‎ C.在中国历史上长期被推崇D.是对社会进步的消极放弃 ‎ 20,下面是关于“马”字写法的发展图,促进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书写材料发生变化B.经济文化交流需要 ‎ C书法艺术不断发展D.文字书写工具不同 ‎ ‎21.中国近代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主要报道地方性的和商业性的新闻。而维新派报纸倾向于关心国家大事的政治文章,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此变化不能反映 A.广大民众的觉醒B.救亡图存成为第一要务 ‎ C.时代主题的变迁D.西学东渐进入制度层面 ‎ ‎22.美国学者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说:“他第一次把农民置于马克思主义革 命计划的中心;他把帝国主义当做他所处时代的世界政治的关键,这甚至超过了 列宁。这些就是他学说中的孪生支柱。”这表明毛泽东的学说 ‎ A.坚持了农民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B.全面超越了列宁主义的价值水平 ‎ C.全盘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主张D.准确把握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质 ‎ ‎23 宗教改革中新教领袖加尔文曾说: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 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思想自由,摆脱原始宗教对人类的束缚 B 因信称义,带有浓郁的上帝中心论色彩 C.自然神论,以理性神取代愚昧宗教信仰 D 顺应自然,主张人生而平等和思想自由 24.1836年,俄国著名戏剧家果戈里发表剧作《钦差大臣》,描写的是一名小官吏路过某偏僻小城,当地人们误把他当作钦差大臣而竞相巴结、行贿。该作品 ‎ A.抨击了资本主义政治腐败B.揭露了专制体制的腐朽 ‎ C 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风格D.讽刺了拜金主义的风气 ‎ 第I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一 英国中世纪的学校大都由教堂和修道院创办,特权阶级为维护其统治地位将劳动视为丑恶的下等人所做的事情。15世纪末,随着人文主义思想的传播,学校教育出 现了向世俗化转变的倾向。学校教学强调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看重劳动教育在教育和德育中的作用。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统治期间,都铎王朝的统治者为实现国家强大重视科学技术,鼓励发明创造。18世纪中叶以来,工业技术的变革迫切需要劳动者 掌握文化知识,接受教育训练,学校教育面向社会生产、面向自然科学的科学化趋势 越来越明确。 ‎ ‎——摘编自郝宏桂《论英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教育改革》 ‎ 材料二 近代以来,中国学校教育仍是少数人的特权。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李大钊曾在 《劳动教育问题》一文中指出:“民主的精神,……在教育上也要求一个人人均等的 机会。”随着一战和经济危机的相继爆发,尤其是在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迫切需要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的实千型人才,生产劳动教育、职业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国民会议也于1931年规定:“各学校之训育应体察当地之社会情况,务使大多数学生皆有自立之能力养成独立之生活技能” ‎ ‎——摘编自刘京京《民国时期中学生生活研究(1912-1937)》 ‎ 材料三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对此,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2020年3月20日)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原因。 (12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时期中国劳动教育受到重视的原因。(9分) ‎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代中国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4分) ‎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在人们探索人类发展的规律中,恩格斯认为:“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李泽厚则认为:“历史向来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 文明进步要付出道德的代价。 ‎ 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用世界史的史实加以沦证,(要求最少使用2个以上的事例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 材料 为有效掌控财税资源,征派赋役,维系国家运转,政府需借助一套由户籍、地籍、 征籍等构成的册籍系统。明洪武年间,主要以人户为中心的赋役黄册为主,以土地为中心的鱼鳞图册为辅,互为经纬。明中后期,赋役征收的对象逐渐由人户转向田地, 土地和地籍就演变为赋役征派的主要依据。由于民户人丁、田地的变化,加上地方役吏从中舞弊,一些黄册所开列人户的姓名和事产半已不符合实际,黄册制度逐渐陷入紊乱和废弛状态。有鉴于此,地方州具为应对征税而编制了实用文册——实征册,又名白册,按照实际需要灵活编制,更切合本地区的实况,很快就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普遍采用,政府逐步确立了田赋“定额化”的原则,以此来确保国家财政的收入。清初编纂的赋役全书成为一种征税标准,于是实征册就成为田赋“定额化”下州县实征 的重要册籍。 ‎ ‎—— 摘编自杨国安《账薄与权力:清代实征册与乡村基层赋税征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编定实征册的原因。(8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实征))ILF制度产生的形响。,(7分) ‎ ‎28.(15分)【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一 “不过,毛泽东在军事上没有必胜把握的极其不利的条件下,仍然坚决主张派兵赴朝作战,并非是慑于斯大林的压力,而主要是出于对国家安全和主权的考虑。……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毛泽东很可能还有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的更深层的忧虑。问题在于,如果朝鲜按照苏联的计划在东北建立流亡政府,并将其残余部队撤到东北休整,那么,因此而将战火引致中国境内,斯大林便极有可能根据中苏同盟条约,派几十万苏联远东军进入东北,援助作战。毛泽东不会忘记,1945年斯大林就是借口对日作战,出兵东北,从而迫使蒋介签订了损害中国主权的城下之盟。毛泽东更不会忘记,新中国领导人在东北问题上与苏联进行艰苦谈判,才迫使斯大林接受了限期归还长春铁路和旅顺、大连的协定。很有可能,“东北王”高岗与莫斯科的特殊关系也是毛泽东在考虑东北命运时的心腹之患。因此,一旦让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而苏联再次出兵东北,那么其结果必然是:无论战争胜败如何,中国都无法保证对东北的主权不受损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做法,当然是把战争阻止在国门之外了。” ‎ ‎——沈志华:《论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是非和得失》,《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 ‎ 材料二 “可以理解,中国军队是不能容忍敌对的部队靠近的鸭绿江(中国和北朝鲜的边界) 正如美国不会容忍在它与墨西哥边界的格兰德河上出现敌对的军队一样。” ‎ ‎——[美]斯蒂芬・豪沃斯:《美国海军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政府出兵朝鲜的原因何在?(6分) ‎ ‎(2)“除了从地缘政治角度对安全利益的担心外”,还有哪些历史与现实因素使毛泽东对中国主权完整受到威胁深感忧虑? (9分) ‎ ‎29. (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材料 彭绍升(1740-1796)清代著名佛教居士,杰出慈善家。明末以来,随着官方倡导和地方士绅的积极响应,江南地区慈善事业发展迅猛。受此影响,彭绍升创建了综合性慈善组织近取堂,长期举行施棺、惜字、放生等多种慈善活动,还仿照北宋范仲淹义庄之制,设立彭氏润族田,救助贫困的彭氏族人。彭绍升的慈善活动和思想对后人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行善、布善的形象首先对彭氏家族成员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受其影响而力行善举的彭氏子弟不在少数。依靠乐善好施的的家族传统,彭氏族人不但赢得地方社会的认同和清政府的表彰,还使得彭氏成为他人的榜样。 ‎ ‎——摘编自葛慈烨《清代慈善家彭绍升研究》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原因。(9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绍升从事慈善活动的影响。 ( 6分)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