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21 发布 |
- 37.5 KB |
- 2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泰州市泰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 24 -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B. 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 “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2. 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 A. 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B. 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C. 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D. 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 24 - B. 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C. 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D. 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答案】1. A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 【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筛选并整合信息的题目,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的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张冠李戴、混淆范围、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D项,对用的文中“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C项,“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在2001年前几乎没有世界级的超算产品,因为构建一整套全球顶级的超算系统,也并非堆砌处理器这么简单。中国超算研发的全面崛起,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计算个体芯片、先进的运算管理技术和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基础之上的。 - 24 - 芯片无疑是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一台超算产品至少装有几千枚甚至数万枚CPU和GPU芯片,同时配备特殊的操作系统,负责管理这些芯片之间如何合作,进行一系列复杂的运算,才能真正使之拥有十分可靠的强大算力。 国防科技大学分别在2010和2013年建造的“天河一号”和“天河二号”超级电脑,都曾登顶世界超算TOP500榜单,两者都主要使用Intel和AMD提供的芯片。2015年4月,美国政府宣布制裁中国四家超算中心,禁止向中国超算中心出售Intel的Xeon Phi超算芯片。天河二号就因为美国的制裁,耽搁了升级计划,不得已调整技术路线,并且采用国产矩阵2000替换Intel的Xeon Phi。但这无法阻止中国超算研发的强势崛起。2017年,广州超算中心宣布使用国产矩阵2000芯片,升级了天河二号超算系统,并成功实现算力翻倍。而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起初就安装了40960个中国自主研发的“申威26010”众核处理器,而且性能不俗。 多年以来,计算机CPU芯片一直遵循摩尔定律进行升级迭代。但摩尔定律也是有极限的,集成电路上的元器件已经足够小,己经逼近“原子尺度”了。很难再延续过往路径进行升级迭代。这个时候,就要想办法挖掘计算机的系统潜力。 在挖掘计算机系统潜力方面有两个思维路径:一个是阿里方案,一个是联想方案。阿里方案其实就是“大规模并行化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即“云计算”。计算机科学的精髓在于自顶向下的递归,先在最顶层将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为几千个、几万个小任务,然后将每一个小任务分配到每一个服务器上。最后,再将每一个服务器上的结果综合起来,得到原来大任务的最后结果。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度、京东商城等,都是用大量廉价的服务器取代一台超级计算机。前者的价格不到后者的1/5,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 而联想作为商业公司,在帮助用户“挖掘算力潜力”上是做得比较好的。在高性能场景下,联想可以把一台机器能压榨出来的性能压榨到了极限。联想超算产品在全世界最好的25所大学中有广泛应用,尤其是北京大学的水冷超算机型,理论峰值是100%,最后联想释放出来的算力达到了92.7%。 2018年8月5日,国产超算研制向着皇冠又迈进了一步:神威E级超算原型机在国家超级计算济南中心完成部署,并正式启用。可以预期,中国超算未来可以赢得很多世界第一,但这并不表示可以赢得未来。 长期以来,国内更关注升级技术、做好产品,很少去想如何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很多基础的概念都是别人提出来的,别人设立这个跑道,我们在上面跟着跑。我们很少找出问题和逻辑的源头,所以,哪怕中国超算的研发实力已经十分强大,但未能提出更多真正有价值的问题,也就不能真正掌握未来。因为,伟大的创新往往源于一个绝佳的问题。 - 24 - (有删改) 4. 下列关于中国超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超算研发的全面崛起,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计算个体芯片、先进的运算管理技术和可靠的操作系统支持基础之上的。 B. 中国超算曾使用国外生产的芯片,因国外制裁被迫调整技术路线,不得已采用国产芯片,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超算研发的强势崛起。 C. 中国超算在挖掘计算机系统潜力方面有两个思维路径:一个是阿里方案,一个是联想方案。这两个方案都卓有成效。 D. 中国超算当前的研发实力已经十分强大,但根本不能提出有利于创新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因此不一定能掌握未来。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2001年前中国几乎没有世界级的超算产品,因为构建一整套全球顶级的超算系统对当时中国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B. 芯片是超级计算机的核心部分,但评价超算产品算力时不仅要看CPU和GPU芯片,还要看配备的操作系统。 C. 国内主要互联网公司为了节约研发成本,都没有运用超级计算机,而是用大量廉价的服务器完成“云计算”。 D. 联想超算产品得到了世界部分著名高校的认可,和其释放出来的算力与理论峰值的差距不大有一定关系。 6. 文中的阿里方案和联想方案有什么区别?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4. D 5. C 6. ①设计理念上:阿里方案是大规模并行化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或答“阿里方案使用大量服务器完成任务”),联想方案把一台超级计算机的算力性能提高到极限;②成本上:相比联想方案,阿里方案运营成本较低。 【解析】 【4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筛选整合信息的题目侧重于对文中佐证观点的现象、材料运用的准确性进行考核,主要的错误类型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混淆范围、偷换概念等。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仔细区分选项表述与文中内容的差别。题中D - 24 - 项,“根本不能提出有利于创新的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错误,过于绝对,原文“我们很少找出问题和逻辑的源头”。故选D。 【5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重点在对文中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主要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题中C项,“节约研发成本”错误,原文“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是为了节约“运营成本”。故选C。 【6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概括阿里方案和联想方案的区别,答题的区位在文章的第五、六段,注意根据文中的句子““大规模并行化处理非结构化数据”“把一台机器能压榨出来的性能压榨到了极限”“前者的价格不到后者的1/5,大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概括答题要点即可。 【点睛】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飞来的木桶 高军 1939年冬天,沂蒙山区比往年冷得多。这样的气候对患有肋膜炎的徐向前来说是很不舒服的。 部队很快就要从东高庄村移防了,一有空闲徐向前总是到老百姓家里多转一转。 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 麻其心中一热,眼睛有些湿润起来。徐向前倾着身子,拉着他那粗糙的手与他家长里短地说着话。麻其看徐向前嘴唇有些发青,想把大衣让他披上。徐向前用力制止了:“大爷,这是送给你的。” - 24 - 告辞的时候,麻其还是起来了,徐向前赶紧给他披上大衣,拉了拉领子:“这样会暖和一点,别送了,有空我再来看你……” 拐过院子墙角的时候,警卫员突然对徐向前小声说:“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太容易冻实心了,要是……”徐向前摆摆手制止了他,大步向前走去。 这些天天气太冷了,饮马水很快就被冻住了,冻实的冰块倒都倒不出来,非常麻烦,警卫员打的小九九是想要麻其家的木桶,但看到徐向前很坚决地摆了手,知道没有戏了,也就打消了这一念头。 可是说来也奇怪,第二天警卫员在大门楼下发现了一只不知道从哪里飞来的木桶,他高兴地拿着去井上打满水,提回来就放到了马头前面。他站在一边,高兴地观察着,马悠闲地喝几口水,偶尔抬起头来看他一眼,温驯的眼睛中好像充满感激之情。 “怎么回事儿?”警卫员转眼一看,是徐向前来了,正用严厉的眼光逼视着自己,食指直直地指着木桶。“我、我……”警卫员正想解释,被徐向前毫不客气地打断了,“我什么我,赶紧给麻大爷送回去。”警卫员想,肯定是自己昨天说的话让大爷听见了,大爷知道咱们的军队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所以偷偷把木桶给送过来了。于是赶紧倒掉水,提起来就小跑着去了。 徐向前在军用地图前思考着,时而也会用手在上面指点比画一下。不一会儿,警卫员提着空空的木桶慢吞吞地回来了。 徐向前转回身来:“怎么回事儿?” 警卫员汇报说:“麻其大爷家的木桶还好好地在家里呢,他根本不承认这是他家的木桶。”徐向前自言自语道:“难道是长着翅膀自己飞来的?”警卫员赶紧接上说:“咱们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现,什么动静也没听到,早晨起来大门楼下就发现了这只木桶,说不定就是自己飞来的呢。”徐向前瞪了他一眼,他赶紧住了嘴。徐向前又问道:“老人家怎么说的?”警卫员小声说道:“大爷说,找不到主儿就先用着呗。”徐向前嘱咐道:“先注意观察情况吧,看到底是谁给咱送来的,然后再做处理。”警卫员出去了,徐向前又皱着眉头想了一会儿,摇摇头又回到了地图前面。 又过了一天,一切都已收拾整齐,部队就要出发。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招呼说:“走吧。”警卫员有些疑惑,但还是听话地紧跟上了脚步。 他们再次来到了麻其家的小院子,麻其看着警卫员提的铁筲桶,问道:“这个……”徐向前用一只手揽着麻其的肩:“天气太冷了,咱们屋子里说话吧。” - 24 - 坐下后,徐向前说道:“麻大爷,部队马上就要出发了,我们过来向你告个别,再来看看您老人家哈。”麻其说:“别见外啊,你送我的棉大衣可暖和了。”徐向前说:“前天早上,我那里突然飞去了一只木桶,我用来饮马可好用了,特别是这大冷天。可是,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麻其呵呵一笑:“山里奇事多,长翅膀也是有可能的。”徐向前用舒缓的语调深情地说道:“玩笑话咱就不多说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啊,这说明我们的军队是得到了拥护和支持的,我们深深感谢父老乡亲们的大力支持啊。大爷啊,我有了那飞来的木桶,这两个铁筲桶也就用不着了,想着送给你哈。”麻其摇头:“这不行这不行。”徐向前笑了笑:“这也能给我们行军减轻一些负担啊。”麻其嗫嚅着:“你看看你看看,这刚送了我大棉袄,怎么能再要这个啊?”徐向前说:“不是说军民一家吗?咱们就别分你我了好不?”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交代沂蒙的天气状况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徐向前将身上大衣赠送给麻其作铺垫。 B. 文中“首长,大爷家的木桶盛的水不易上冻,咱们饮马用的铁桶……”一句看似不经意的话,实则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 C. 伏笔是小说常用的手法,如文中“徐向前让警卫员提起两个铁筲桶”就为下文将铁筲桶送给麻其埋下了伏笔。 D. “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文中连用两个问句,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困惑的心理。 8. 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9. 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7. D 8.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用“按”“脱”“盖”等一系列动作,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关心爱护百姓的形象; “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等极具方言特色的语言,拉近了徐向前与麻其老人的距离,形象地刻画了徐向前平易近人的一面。 9. ①是全文的线索。小说围绕“木桶”叙事写人,“木桶”贯穿全文始末。②展现人物形象,通过“送木桶”展现了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通过“还木桶”塑造了徐向前治军严明的形象。③揭示主旨。揭示出“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亲”的小说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 24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D项,“刻画出了徐向前对木桶来历感到紧张的心理”错误,从文中来看,徐向前对麻其说“你说说它会长翅膀吗?怎么就会飞了去呢?”,这虽是两个疑问句,但结合下文徐向前的话来看,徐向前是知道事情的原委的,这两句是明知故问。故选D项。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文中画线段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描写方法设题,然后到文中找到画线句,看画线句是写谁的,如何来写的,体现出人物什么特点。“这天他和警卫员随意走进了麻其老人家中,老人正坐在被窝里取暖。麻其想从床上起来,徐向前赶紧上前一步,按住了他:‘大爷,够冷的哈。’徐向前觉得那破被子薄薄的,仅有很少的一点暖意,‘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说着,他把自己披的大衣脱下来,盖在了麻其的薄被子上面。警卫员想阻止,徐向前摆手阻止他说下去:‘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这段话主要是对徐向前的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包括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从这段文字来看,“上前一步”“按住”“脱”“盖”“阻止”等都是徐向前的动作,属于动作描写,而“大爷,够冷的哈”“你就坐在被窝里,咱们拉拉呱”“咳,咳,你出去吧,我和大爷说说话”等属于语言描写,徐向前的一系列动作主要表现出他对群众的关心和爱护,而他的语言很有地方特色,这就拉近了与当地百姓的距离,体现出人物平易近人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内容作答即可。 【9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木桶’这一事物在文中的作用”,这是考查物象的作用,一般从情节结构、人物形象、主旨等方面分析。小说的标题是“飞来的木桶”,接着小说围绕“木桶”展开一系列的情节,如警卫提到需要木桶——“飞来”木桶——送还木桶——暂留木桶——送铁筲桶,由此可知,“木桶”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这是结构上的作用;小说在借助“木桶”展开情节的同时,还借助“送木桶”“还木桶”等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徐向前送麻其老人军大衣,麻其老人送木桶,这表现出麻其老人知恩图报的品质;麻其老人送木桶,而徐向前让警卫送回木桶,最后又要把铁筲桶送给麻其老人,这表现出徐向前治军的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物象对人物形象的作用;小说在送木桶、还木桶等情节中表现军民一家亲的主题,揭示了小说的主旨,这是主旨上的作用。一般从这几个角度作答。 【点睛】鉴赏小说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比如本题,划线的句子属于人物描写,描写的对象是徐向前,且材料中主要侧重对人物的动作和语言的描写,考生可以从这些动作和语言来揣测人物的特点。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参知政事安仁子也。知平阳县,邻已有大四十数,破械夜逸,杀居民,将犯境,尚宽趣尉出捕,曰:“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尉既出,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 知忠州,俗畜盘①杀人,尚宽揭方书②市中,教人服药,募索为蛊者穷治,置于理,大化其俗。转运使持盐数十万斤,谭③民易白金,期会促,尚宽发官帑所储副其须,徐与民为市,不扰而集。 嘉祐中,以考课第一知唐州。唐素沃壤,经五代乱,田不耕,土旷民稀,赋不足以充役,议者欲废为邑。尚宽曰:“土旷可益垦辟,民稀可益招徕,何废郡之有?”乃按视图记,得汉召信臣④陂⑤渠故迹,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又教民自为支渠数十,转相浸灌。而四方之民来者云布,尚宽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比三年,榛莽复为膏腴,增户积万余。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仁宗闻而嘉之,下诏褒焉,仍进秩赐金,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而王安石、苏轼作《新田》、《新渠》诗以美之。 徙同、宿二州,河中府神勇卒苦大校贪虐,刊匿名书告变,尚宽命焚之,曰:“妄言耳。”众乃安。已而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又徙梓州。尚宽去唐数岁,田日加辟,户日益众,朝廷推功,自少府监以直龙图阁知梓州。积官至司农卿,卒,诏赐钱五十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八十五·循吏》) - 24 - 【注】①蛊:传说中一种人工培育的毒虫。②方书:记载药方的医书。③谭。通“谈”,与……商谈。④召信臣:西汉水利名臣,字翁卿,九江寿春(今安徽省寿县)人。⑤陂(bēi):池塘。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尚宽趣尉出捕 趣:催促 B. 募索为蛊者穷治 穷:彻底 C. 三司使包拯与部使者交上其事 交:交结 D. 留于唐凡五年,民像以祠 像:立……的塑像 11.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是( ) ①尉既出,又遣微巡兵蹑其后,悉获之②揭方书市中,教人服药③益发卒复疏三陂一渠,溉田万余顷④复请以荒田计口授之,及贷民官钱买耕牛⑤奏黜校,分士卒隶他营⑥田日加辟,户日益众 A. ③④⑥ B. ①③⑥ C. ②④⑤ D. ②④⑥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尚宽善于地方治理。他任平阳县令时,邻县有十几名重囚逃逸,杀死居民,且将犯平阳。赵尚宽利用罪犯们的嚣张、麻痹,先发制人,果断派出尉官和士兵,将罪犯全部抓获。 B. 治理忠州时,赵尚宽传播医药知识,查究法办蓄蛊者,改变了当地蓄蛊杀人的恶俗;还果断拿出官币为当地百姓垫付盐银,然后再慢慢将盐转卖给百姓,使百姓生活不受干扰。 C. 治理忠州、唐州时,赵尚宽率领当地居民兴修水利,垦辟荒田,彻底改变了当地先前土旷民稀的状况,受到了仁宗的褒奖。他因为领导新开垦的田地和修建新的水渠,而得到了王安石、苏轼作诗赞美。 D. 在同州、宿州任职期间,赵尚宽对河中府神勇卒与他们的校尉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了妥善处理,既扑灭了士兵中动乱的苗头,也让贪婪暴虐的校尉尝到了苦头。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盗谓我不能来,方怠惰,易取也。宜亟往,毋使得散漫,且为害。(来自文本)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来自教材《六国论》) (3)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来自教材《登泰山记》) 【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贼人以为我们不可能前往,(所以)正处于懈怠慵懒的状态,这样正好容易捉拿。应该赶紧去,不要让他们散开,又去为非作歹 (2)有像这样(大好)的形势,却被秦国人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一天天、一月月地被 - 24 - 削减、割让,结果走向灭亡。(3)天的尽头,云彩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像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举着初升的太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题干要求选出加点词词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项,句意为:三司让包拯和部下的使者一起上奏他的事情。交:一起。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全都说明赵尚宽“勤于农政”的一组。 ①句意为: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是捕捉盗贼的事情,与农政毫无关系。 ②句意为: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此句讲他治病救人,改变放畜蛊杀人的恶俗。与农政无关。 ⑤句意为: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说他整顿军营的事情,无农政无关。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他因为领导新开垦的田地和修建新的水渠”强加因果。他被赞美应该是“尚宽勤于农政,治有异等之效”。 故选C。 【13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基本上做到字子对译就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注意: (1)中,谓:以为。方:正。取:捉拿。亟:赶紧。且:又。 (2)中,势:形势。为……所:被动。劫:胁迫。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削、割:被削减、割让。以:表结果。 (3)极天:天的尽头。一线异色:名词作动词,形成一条线,(呈现出)奇异的颜色。须臾:一会儿。采:通假字,通“彩”。承:托举。 【点睛】参考译文: 赵尚宽,字济之,河南人,是参知政事安仁的儿子。曾任平阳知县。邻县有十几个重囚徒挣破镣铐夜里逃了出来,杀死居民,将要跑到平阳境内,尚宽急忙派出武官抓捕,并说:“贼人以为我们不能(及时)赶到,正在偷懒,正好容易抓捕。应该赶紧去,不要使他们散开了,再做坏事。”武官出发后,(尚宽)又派巡查兵跟在后面,把贼盗都拿获了。 后来任忠州知州时,当地有放畜蛊杀人的恶俗,尚宽在集市拿着药方教人服药治病,并且彻底地追查那些放蛊的人,交给执法官员处置,这样大大改变了这种恶俗。转运使持有十万斤盐,叫百姓用白银来交换,约定的时间越来越接近了,尚宽先拿出储备的官币帮助交付了所需要的费用,再慢慢地卖给百姓,这样就没有扰乱百姓的生活,一切都很安定。 嘉祐年间,赵尚宽凭借考核第一出任唐州郡守。唐州一向土地肥沃,经历五代战乱,有的田地不再耕种,土地荒芜,百姓稀少,(收缴的)赋税不能满足填补徭役,官员商议想废郡为邑。赵尚宽说:“土地荒芜可以增加开垦,百妊稀少可以增加招引,哪有废除郡制的呢?”于是查看地方志。找到议代召信臣(率民挖掘的)湖泊沟渠遗迹,于是增发兵卒重新疏通三处湖泊一处沟渠,灌溉农田万余顷。又指导百姓自发开挖数十条支渠,互相灌溉。四方百姓蜂拥而至,赵尚宽又请求把荒地按照人口分给他们,并且用官方的钱贷给百姓让他们购买耕牛。等到三年后,长满丛杂草木的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土地,人口增加万余人。赵尚宽勤于农政,治理有超出一般人的功劳。三司使包拯和部下的使者向皇上上奏他的事迹,仁宗听说以后很赞赏他,颁布诏令赞扬他,多次(为他)增加官俸、赏赐银两。在唐州共生活了五年,百姓在祠堂为他建了一尊塑像,而王安石、苏轼也写下《新田》、《新渠》等诗作来赞美他。 - 24 - 后来调到同州、宿州做官,河中官府勇猛的士卒苦于校尉贪婪、暴虐,刊刻匿名文书称校尉叛变,尚宽下令烧掉上告的文书,说:“这些都是没有根据的话。”众人才安定下来。不久就上奏罢免那个校尉,并分散士卒到其他的军营。不久有调到梓州。尚宽离开唐州几年,农田每天不断开垦,百姓一天比一天众多,朝廷推举功劳,让尚宽从少府监做到直龙图阁任梓州知州,后来做官一直做到司农卿,死后,皇上下诏赏赐钱币五十万贯。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乌龙)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 (1)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2)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3)“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4)“元日”即今天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 (5)“春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A. (1)(5) B. (2)(3) C. (l)(4) D. (3)(4) 15. 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 24 -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 (1)“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理解错误。原文“南村晴雪北村梅”属于互文。南村北村都有晴雪都有梅花。 (4)“‘元日’即今天元旦,……”错误,“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评价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 题干要求学生“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从诗歌注释来看,这首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表现出过节的愉悦之情。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表现出对田园淳朴生活的羡慕之情。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借助诗歌标题明确写作的时间及地点,是在元日,是在田家,再结合诗句中对田家生活的描写,由此可知诗歌中主要表达了过节的愉悦、对田家生活的羡慕向往,还流露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回乡的渴望。 - 24 - (三)名句名篇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韩愈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和弟子才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流水为喻,告诉客人“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道理。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劝学》一文中,荀子阐述学习方法时,从反面论证学习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2). 师不必贤于弟子 (3). 逝者如斯 (4). 而未尝往也 (5). 奈何取之尽锱铢 (6). 用之如泥沙 (7). 骐骥一跃 (8). 不能十步(或“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必、逝、未尝、锱铢、骐骥、锲、朽。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虽说巴黎的布置比伦敦、罗马____________________得多,可是比起北平来还差点儿。 (2)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____________________之途。 (3)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____________________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 (4)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也罢,涂染封建宗法社会的背影也罢,都只是《边城》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 24 - A. 匀调 虚妄 轻浮 尽管 B. 均匀 虚无 轻浮 无论 C. 匀调 虚无 浮夸 无论 D. 均匀 虚妄 浮夸 尽管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匀调:均匀;适当。.犹匀称。谓各部分搭配得很合适。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相同;时间的间隔相等。 前文说“布置”,指搭配得很合适。应该用“匀调”。 虚无:有而若无,实而若虚,道家用来指“道”(真理)的本体无所不在,但无形象可见。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前文说“家园废失”,回家的脚步应该是有而若无,实而若虚的,故选“虚无”。 轻浮:言语举动随便,不严肃不庄重。 浮夸:虚夸,不切实。 “轻浮”说的是言行,与句意不符,应选“浮夸”。 尽管:转折关系的关联词。 无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 由后文“都只是《边城》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可见,前文都应是条件,故选“无论”。 故选C。 1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诗中经常会体味到羁旅行役的悲鸣,安土重迁是中国人巨大的传统心理惯性,由此可见三峡移民工作的艰巨性。 B. 新产品的实验已经到了关键时期,大家应该做好充分准备,功败垂成就在此一举了。 C. 我们可以说是老朋友了,几年前就在清华圆相识;今天,我们又在异地萍水相逢。 D. 我只不过是在做自己的事情时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有想到却受到了不虞之誉。 【答案】A - 24 -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A项,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符合语境。 B项,功败垂成: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含惋惜意)。此处应换成“成败”。 C项,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此成语用在句中,明显与前面的“几年前就在清华园相识”相矛盾。 D项,不虞之誉,没有意料到的赞扬。与“没有想到”重复。 故选A。 1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金就砺则利 就:接近,靠近。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参:参透。 B. ①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假:凭借,利用。②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用:因为。 C. ①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众人:一般人。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徒:徒弟,学生。 D.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 道:道理。②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天赋、资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看是选择正确的选项还是错误的,别出现因为审题不清导致正误错位,留下遗憾。最好的方法是凭借知识迁移能力兼用代入法、排除法。 A项,②的句意是: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参:检查,检验。 C项,②句意为:郯子这一类的人,他们的贤能比不上孔子。徒:……类的人。 D项,①句意为:我赞许他能施行古人的从师的风尚。道:风尚。 故选B。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②李牧连却之③舞幽壑之潜蛟④朝歌夜弦⑤侣鱼虾而友麋鹿⑥箕踞而遨⑦能守其土,义不赂秦⑧吾从而师之 - 24 - A. ①⑦/②⑧/③④/⑤⑥ B. ①⑧/②③/⑥⑦/④⑤ C. ①③/②⑧/④⑥/⑤⑦ D. ①⑦/②③/④⑥/⑤⑧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字词用法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弄清楚该词的词性,或者其在句子中的活用现象。 ①东:名词作动词,向东行进。 ⑦义:名词作动词,坚持道义。 ②却:使动用法,使……退却。 ③舞:使动用法,使……起舞。 ④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 ⑥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⑤侣:意动用法,把……当成伴侣。 ⑧师:意动用法,把……当成老师。 故选D。 2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基本相同的一项是( ) A.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B.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C. 攒蹙累积,莫得遁隐 D.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今异义词的识记能力。做这种题,要熟悉课文内容,熟记相关知识,要从句意角度判断该词在句中的意思,比较其与现代汉语的异同。 A项,句意为:认为凡是这个州的奇异姿态的山水,都是我所拥有的了。凡是:凡是这个。今义:总括某个范围内的一切。 B项,有学问、有修养的人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博学:广博地学习。今义:学识广博。 C项,句意为:全都聚集层层堆积,没有逃脱隐藏的。累积:层层堆积。今义:积聚。 D项,句意为:这样之后才知道这座山是独立的。特立:独立。今义:独立。 - 24 - 故选D。 22.对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一句运用了排比、对偶、拟人等修辞手法,既极其简练地交代了阿房宫建造的背景,又写出了阿房宫惊人的材料耗费量,为下文的批判作了铺垫。 B.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既遥承上文“六王毕”,又启下写宫女之多。暗示众多宫女的来源和六国灭亡的部分原因。 C.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既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写宫女之多,又暗写阿房宫楼阁高耸入云和下临滑水的地理形势。 D.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撰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写了阿房宫里珍宝的由来,揭露秦朝统治者的穷奢极欲。“操掠”一词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剥削罪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这里写六国的君王不爱其民,为后文总结历史教训伏下一笔。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能力。高考考纲要求掌握八种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做这类题需要平时识记一些常见修辞手法的概念,并且要知道修辞手法的效果。 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语句,从修辞的角度加以分析说明,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A项,“拟人”手法表述错误,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此处没有拟人。 故选A。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让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或审美体验。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从材料中概括出中心意思,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注意使用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不少于800字。 - 24 - 【答案】聆听自然的声音 叶晓菲 自然的声音,是这个喧闹的世界最美丽的音响。夜雨潇潇,鸟雀呼晴、秋虫呢喃,无不是令人沉迷的天籁。 比较而言,我更爱凝听芦苇的言语,初春时节,沙洲上,满是新生的芦苇——苇芽尖尖,光泽莹莹,贮满了生命的生机和淳朴,春日伊始,乍暖还寒时候,沙洲的芦苇已悄悄地伸展开它的根须,汲取着泥土中些许的营养,生机萌动,破冰拔节,茁壮生长,这里没有温室,没有肥料,没有农人勤恳的呵护,没有梨园歌手柔情万种的歌咏和赞叹,但有湛湛的蓝天,朵朵的白云,芦苇便觉知足,便觉愉悦而惬意,有了这些,它们就可以在第一缕阳光溜进眼眸的时候,开始平凡而诗意的生活,演奏朴素而淡泊的生命乐章,传唱生命的歌谣。 我爱聆听秋天芦苇的声音。沙洲上秋日的芦苇——“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披霜的芦苇唱的是不屈的坚韧和刚强。秋风瑟瑟,百花凋零,而芦花却开得圣洁而潇洒;严霜袭来,百草枯萎而沙洲的芦苇却仍然凛然挺立,不屈不挠,西风紧了,可你能听到它们从容的吟唱,君可知,在历史的时空中,沙洲的芦苇曾被三国争雄的烽火烧得满目疮痍,但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年春天的时候,沙洲的芦苇又是葱葱绿绿,调皮地对着天空扮一个鬼脸,吟唱风采;君可知,在汗青的记忆里,“风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为燕国铲除暴秦踏上了千古不归路,衣袂飘飘,不再回头,而沙洲上的芦苇则伴着萧瑟秋风,伴着高渐离的击筑声,沙沙作响,为荆轲伴奏;君可知,在抗战的史册中,日寇的铁蹄曾埠意地践踏北国白洋淀沙洲的芦苇,然而一片芦苇倒下了,千千万万丛芦苇顽强地聚在一起,霹雳一声,无边的火海把日寇的残暴和淫威烧成了灰烬。 我爱请听春夏之际沙洲上的芦苇的声音,此时此刻,沙洲的芦苇最能给人“和睦和谐,与人为善”的微妙启迪,你看,河流涨了,湖泊满了,一片片沙洲次第隐没,芦苇便怡然自得地融进河湖港汉的大家庭,红鱼在芦苇中穿梭,青蛙在芦苇的脚跟鸣唱,调皮的蜻蜓一只只、一群群在苇叶之间、芦花之上盘旋嬉戏,而芦苇则像极了敦厚的兄长,它不恼不怒,一株株、一丛丛,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为大家庭搭建起凉棚,任风而敲击摧残亦无怨无悔,这一刻,你的爱已无声。 这一片芦苇,苍苍茫茫,深深地扎根于沙洲之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摇曳着尘世的沧桑,滴溅着生命的启迪,教我心境淡泊,教我朴质刚强,教我与人为善,教我每天笑迎那一轮温馨的朝阳…… 我爱听在水一方的沙洲的芦苇的声音!那是大自然最美丽的绝唱。 - 24 - 【解析】 【详解】[审题] 本题考查写作能力。材料作文,是根据所给材料和要求来写文章的一种作文形式。材料作文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审题要“三清”: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构思要“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 通读材料,不难发现。其关键句应该是:“大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让人们从大自然中得到的人生启迪或审美体验。”关键词是:“大自然”“启迪”。应以此作为立意的基点。注意题目要求中的“使用景物描写、细节描写等表现手法”的要求。 [立意] 材料的后半部分举了几个例子。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来立意。 如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 从这些自然物中选择一个,写成一篇散文即可,也可以另选自然物,写出其给人的启迪即可,也可以“大自然给人以启迪”作为中心,从总体上写大自然给人的启迪。 [素材] 1、滴水穿石,从字面解释来说,是一滴一滴的小水滴经过时间的打磨,把一块磐石穿透,这同时也是自然景象之一,真真实实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富有一定的哲理一只要坚持不懈地朝自己的目标奋进,终有一天会梦想成真,有句话说的好,只要你认准目标,不断奋斗,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2、在人类历史中,有一支勇敢不怕牺牲的军队,在自然历史中,有一群勇敢不怕死的小蚂蚁,一场大火的来袭,是蚂蚁们的一场灾难,也是自然之光闪耀的时机,一群蚂蚁裹着,一个大球从火场中滚出来,牺牲一部分,幸存一部分,牺牲的一部分无疑是最美的因为他们勇敢,不怕牺牲,世界发展需要合作,自然也是一份子,下雨之前,蚂蚁最先知道,最早准备,也是最忙的,蚂蚁的体态想必不用我的说,尽管它的家具在我们看来校的太小,但对于蚂蚁来说其实不然,他们团结一致几只甚至几十只蚂蚁合力搬一件东西,他们的合作精神,使我们佩服。 3 - 24 - 、留心大自然,你会发现,灿烂的阳光昭示着无私,广阔的海洋显示着宽容,就连墙角的一株不起眼的小草,也能带给我们希望。 4、生活中的每一天,都充满了阳光。阳光是无私的,无论你美或丑,富或贱,善或恶,阳光都毫不吝啬地撒下光辉,带给人们温暖和感动。阳光的无私,教会我们要学会奉献,要忠于自己的职业,不懈努力;要在他人遭遇困境时,伸出援助之手;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生命,用透明的心看世界。阳光的无私,为我们镀上真善美的光环,我相信,虚伪、残忍、丑陋,会慢慢缩小、减少,再缩小、再减少,让阳光,撒满心房。 5、大自然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小草让我们懂得了顽强;水让我们懂得了无私,也让我们懂得了时间如流水,一去不复返;的道理;昙花让我们懂得了谦虚。 [结构]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散文在结构上比较自由,但是其每一段又都和中心紧密相连。 如例文,开头总领全文,总写自然给人们带来的启迪。引出下文对芦苇的具体描写。 文章的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平行行文。先是“初春时节”的芦苇,继而是“秋天的芦苇”,最后是“春夏之际”的芦苇。每个时期的芦苇都有其特点,也都给人以启迪。 结尾处,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 24 - - 24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