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文言文(2)第19课谏太宗十思疏教学案粤教版必修4

第19课 谏太宗十思疏 本课话题——道德 一、从课本中积累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要想治理好国家,要讲“德义”;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二、从生活中积累 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就能折射出一个人的道德底线。我们或许没有机会像最美妈妈吴菊萍一样,伸手接下坠楼的孩子,成为道德模范;也没有机会像孟佩杰侍奉养母十几年如一日,成为90后的典范。但我们可以给老幼病残让座,可以给邻居老人将重物搬下楼,可以多花一点钱购买正版书……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却是道德上的大事。因为,在道德上从无小事。‎ 三、从名言中积累 ‎1.重莫如国,栋莫如德。——《国语》‎ ‎2.遵照道德准则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亚里士多德 ‎3.道德不是良心的可卑的机谋,而是斗争和艰难,激情和痛苦。‎ ‎——托马斯·曼 ‎4.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陶行知 ‎5.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雪莱 一、作者简介 敢于直谏的大臣——魏征 魏征(580-643),初唐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 魏征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著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 二、背景回放 16‎ 一文惊醒梦中君 这篇奏疏是魏征在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三、相关知识 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为奏。汉定礼仪,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一、通假字 ‎1.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震慑 ‎2.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无”通“毋”,不要 二、古今异义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 今义:尽情。‎ ‎3.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4.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 三、一词多义 ‎1.诚 ‎2.下 16‎ ‎3.当 ‎4.安 ‎5.信 ‎6.求 ‎7.而 ‎8.之 ‎9.盖 ‎10.虽 ‎11.以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则思江海而下百川     下:居……之下 ‎2.名词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要位置 ‎②居域中之大 大:重大的地位 ‎③想谗邪 邪:奸邪的小人 ‎④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⑤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⑥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献出 ‎3.使动用法 ‎①必固其根本 固:使……牢固 ‎②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③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五、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也”表判断)‎ ‎(二)状语后置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现代汉语语序:虽以严刑董之,以威怒振之)‎ 16‎ ‎(三)省略句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略代词)‎ 本文通过对人君应积德义的重大意义及其内容和结果的陈述,揭示了“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的根本原因在于人君多昧于“可畏唯人”“载舟覆舟”的真理,如果违背了这条真理,任何英雄好汉都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文章的现实意义就在于此。‎ 一、阅读课文第1~2段,回答问题。‎ ‎1.下列对第1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部分旗帜鲜明地揭示中心论点:为人君者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B.本部分先从正面说理,用比喻推理引出正题,然后再从反面申诉。‎ C.开篇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直接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D.魏征于唐太宗执政的鼎盛时期十分明确地提出“居安思危”,是很有政治眼光的。‎ 解析:选C C项,开头用比喻的手法引出了话题,并非直接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 二、阅读课文第3段,回答问题。‎ ‎2.下列对文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是劝皇上要恪守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上出游时要注意限度,不要让身体太疲劳。‎ C.“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是劝皇上勤勉政事,不要懈怠。‎ D.“恩所加”“罚所及”是说赏罚要有尺度,不要因喜怒而任意偏颇。‎ 16‎ 解析:选B B项,“思三驱以为度”是劝皇上玩乐时不要恣意放纵。‎ ‎3.下列各句的分析,不符合文段内容的一项是(  )‎ A.第3段提出了“十思”的劝谏,阐明了实行“十思”的重大意义。‎ B.“十思”就是十条劝诫,句句坦诚,字字惊心。‎ C.文章最后从反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描绘出“鸣琴垂拱,不言而化”的政治理想。‎ D.“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就是“用人”“纳谏”的策略,实际上成了初唐的治国方略。‎ 解析:选C C项是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 B.“怨不在大,可谓唯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这里借鉴古人的论述,将君和民的关系比作水和舟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 C.“十思”的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但具体有所侧重。‎ D.魏征敢于直谏,在贞观年间先后上疏二百余道,强调“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唐太宗开创的千古称颂的“贞观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解析:选B B项,“水和舟的关系”错,“君和民”的关系应是“舟和水”的关系,即,君为舟,民为水。‎ []‎ ‎[] 16‎ ‎[]‎ ‎[] []‎ [ ]‎ 16‎ [ ] 16‎ ‎[]‎ ‎1.语言简约,整散结合 整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散句笔到意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 ‎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 全文以论述为主,对同一个问题,作者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使说理更加透彻、明了。如第一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二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三段贯串“十思”的本能欲望(或反应)与理性自制的对比,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3.运用比喻和排比,说理生动有力 文章以浅显的比喻衬出了中心论题。比喻作为一种推理手段,起到了生动、直观的效果。文章开头三句,形成了排比。第一次点出“思国之安”的“思”,与“积其德义”的“德义”,是全篇立意所在。先用人所熟知的客观事物的道理作比,引出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令人不容置疑。‎ 全文的论述多用排比句,铺排罗列,勾连而下,气势不凡,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   皇帝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上洗脏衬衣。‎ 皇帝的脏衬衣不好洗。不是皇帝的衬衣特别脏,而是衬衣的主人是皇帝。中国人有写诗的嗜好,士大夫吟诗作赋,老百姓哼哼民歌民谣。皇帝也是人,喜欢作几首歪诗的皇帝,大有人在,连做亭长出身的刘邦、放过牛的朱元璋都作诗,何况别人。算起来,最喜欢作诗的皇帝有两个:一个是隋炀帝,爱诗爱到臣子有佳句者,嫉妒得要取他的性命;另一个是乾隆皇帝,属于高产诗人,保留到现在的有四万余首。‎ 16‎ 隋炀帝有没有人给他洗脏衬衣于史无证,但乾隆有。比较有名的一个,名叫沈德潜。皇帝衬衣不好洗,原因是凡是皇帝,就不想承认自家的衬衣也脏过。因此,洗衣妇的活儿,只能悄悄地干,干了之后,还不能让别人知道。但是凡事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保密难。皇帝也知道这一点,知道一般情况下“洗衣妇”是不敢张扬的,但还是担心洗衬衣的人,把这等事跟家里人说,有朝一日透露出去口风,自家脸上不好看。‎ 老名士兼老大臣的沈德潜,当然明白这个道理,十几年伴君如伴虎,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没有透露半点“给皇帝改文章”的得意,由此挣来了逐年增加的恩遇,功名利禄,死了之后谥美号,立祠堂祭祀。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老名士活着的时候总算安然度日,但翘了辫子以后,还是出事了。‎ 出事的原因,是老名士虽然已经变成了老大臣,但虚荣心却并没有真的丢到长白山或者爪哇国去,无论如何,给皇帝改文章都是难得的荣耀,当时不敢说,却不想从此被湮灭掉,因此,沈在自己的遗稿中,还是留下了表明自家荣耀的明确痕迹。不想,老名士想传之后世的,恰是皇帝所格外忌惮的,沈德潜死后,乾隆借故从沈的家人那里,骗来了沈的遗稿,这下老名士的馅露了。皇帝被气了个半死,公开发作不方便,找了一个茬,“夺德潜赠官,罢祠削谥,仆其墓碑”,就差掘坟鞭尸了。这个茬,有人说是沈德潜诗题曰“黑牡丹”者,有“夺朱非正色,异种亦称王”之句,可以上纲上线牵强扯成不满“本朝”的悖逆言论。也有一说是沈德潜给某举人的文集作过序,而这个文集后来被人检举,有关碍文字。‎ 不管怎么说,反正沈老名士死后没有保住名节,骸骨都不得安宁,其真正的缘由肯定不是这种牵强附会的罪过,还是跟那倒霉的诗、倒霉的洗脏衬衣有关。用乾隆的话来说就是:“朕于德潜,以诗始,以诗终。”皇帝和名士虚荣心都强了一点,互相较劲的结果,最终皇帝让人洗脏衣的西洋景,还是露出了破绽,皇帝最不希望别人看的脏衬衣,以及如何找人洗的事,都让人知道了。沈家丢了皇家给的好处,而皇帝则丢了人。‎ 其实呢,但凡是个人,舞文弄墨,总免不了有不怎么样的地方,写诗更是如此,从手民之误,鱼鲁亥猪,到平仄不协,押错了韵脚,找人修改,本是寻常之事,改的人不见得比本主高明,被修改的人也不见得就此低人一等。然而,这种百姓的平常事,到了皇帝那里,就一定有麻烦,因为皇帝是圣上,一生下来就不能有错,有了错,需要改,也得悄悄地进行,假装从来没改过。臣子们也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捧臭脚到底,明明知道皇帝其实也写错别字,也出臭诗,但一定要给皇帝事先抹平,如果抹不平,皇帝随口就说出来了,那就错也不错,将错就错。比如乾隆近视,把浒墅关看成许墅关,把西川看成四川,臣子们就把地名都改了,一直沿用到今天。‎ 反正,皇帝是不能有错的。‎ ‎[佳作赏析] ‎ 16‎ 真的是伴君如伴虎啊,沈德潜为乾隆皇帝改诗,结果功名利禄,一切尽丢。由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唐太宗的大度与宽容,仁慈和清明。我们在为魏征感到庆幸的同时也替他捏了一把汗,假如换作另一个国君,结果又会怎样呢?‎ ‎(时间:40分钟 分值:56分)‎ 一、文言基础专练(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作:兴作,建筑 B.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滥:过度,无节制 C.则思谦冲而自牧 牧:放牧 D.简能而任之 简:选拔 解析:选C C项,牧:约束。‎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B.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C.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D.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解析:选C A项,“无”通“毋”;B项,“简”通“拣”;D项,“振”通“震”。‎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竭诚则胡越为一体 D.则思虚心以纳下 解析:选C A项,古义:树木的根;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项,古义:放纵感情,即“骄傲”;今义:尽情。D项,古义:使……心虚;今义:不自以为是,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以弱天下之民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解析:选C C项,为形容词作名词,A、B、D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16‎ A.“知足”“知止”两条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本分,勤于政事,不要劳民伤财。‎ B.作为一名君主,奖赏和刑罚都不能从个人的喜好和怨怒出发。‎ C.“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即“用人”“纳谏”策略。‎ D.治理天下要任人唯贤,放手让百官自己去处理职责内的事务,不必干涉。‎ 解析:选A A项,“知足”“知止”两条应是戒奢侈。‎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5分)‎ 译文:  ‎ ‎   ‎ ‎  ‎ ‎(2)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分)‎ 译文:  ‎ ‎   ‎ ‎  ‎ 参考答案:(1)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 ‎(2)全面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弘扬这九种美德,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选择好的意见而听从它。‎ 二、阅读理解专练(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襄,而楚不敢图 16‎ 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蒯通以娶妇悟齐相。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诐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 ①险诐(bì):不正。‎ ‎1.“常与讽而少直”中“与”解释为赞成。下面“讽固不可尽与”中的“与”也是这个意思。‎ ‎2.“茅焦解衣危论”中“危”解释为正直。‎ ‎3.“直亦未易少之”中“少”解释为轻易贬低。‎ ‎4.“游说炽于列国”中“炽”解释为兴盛。‎ ‎5.“理谕之,势禁之”中“谕”解释为使……明白。‎ ‎6.“范雎以无王耻秦”中“耻”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感到羞耻。‎ ‎7.“蒯通以娶妇悟齐相”中“悟”是使动用法,解释为使……觉悟。‎ ‎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顾:只看 B.请备论其效 备:准备 C.而必乎术也 术:方法 D.而楚不敢图周 图:谋划,图谋 解析:选B 备:完备,全面。‎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B.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C.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D.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解析:选A 解答此题要注意理解这句话的含意:“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注意句间的小停顿。‎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16‎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国君纳谏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表示自己要向龙逢、比干和苏秦、张仪学习,效法他们的忠心和游说方法,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D.文章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解析:选C C项,解说不准确,学习龙逢、比干他们的忠心,但是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学习苏秦、张仪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5分)‎ 译文:  ‎ ‎  ‎ ‎(2)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5分)‎ 译文:  ‎ ‎  ‎ 参考答案:(1)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 ‎(2)我看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他当初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说的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 参考译文:‎ 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由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 16‎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班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诚。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用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上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喻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太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叹一声;范雎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王,蒯通用娶亲的事例启发齐国的丞相。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喻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我看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他当初其实学的是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说的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三、语言表达专练(12分)‎ ‎11.读书札记是阅读书籍、报刊时写下的文字,可借此加强记忆,加深理解,积累资料,并进而提高写作能力。历代名人、学者都十分重视写读书札记,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把“看书”和“动笔”相提并论,这对我们中学生不无启发。请你仿照示例选择以下其中一篇课文,也写上几句札记。(6分)‎ 16‎ 课文:《谏太宗十思疏》‎ 示例:在平凡的生活里,一个先驱者的使命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肩负的,一个勇敢的开拓者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替代的。现实的“山民”有太多太多的梦,却很少去追梦,我喜欢《山民》。‎ 答:  ‎ ‎  ‎ ‎  ‎ ‎  ‎ 参考答案:无论是魏征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治国理念;无论是其“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哲人睿思,还是其“创业难,守成亦难”的至理名言,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深刻的历史启示。魏征直言敢谏的可贵品格和辅国治世的深刻见解,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文化坐标和鲜明符号。‎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6分)‎ 广州市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级城市)”,上榜理由如下:广州是一个极富浪漫气息、充满快节奏的城市,被人称为“第三世界首都”,南中国的“购物天堂”。高速发展的经济,风光旖旎的环境,古韵十足的骑楼,唱腔多变的粤剧,琳琅满目的美食……让你深切地享受到“玩在广州”“食在广州”的自豪感和幸福感。这里的生活是快节拍的,但每一个人的匆忙都是激情四射、斗志昂扬的,忙碌过后的生活更充满了轻松闲适感。试想,闲暇时,与友人一起K歌,购物,喝早茶,逛花市,看粤剧,尝粤菜,观羊城……多么惬意爽快的事情。它让你把工作中的繁杂和生活里的琐碎全抛到九霄云外,尽情地陶醉在这幸福快乐的时光里。‎ 请依据这段文字,概括广州市成为“中国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省会级城市)”的四点理由(每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 ‎  ‎ ‎  ‎ ‎  ‎ 16‎ 参考答案:①高速发展的经济;②风光旖旎的环境;③底蕴深厚(丰富多样)的文化; ④激情而又惬意的生活。‎ 16‎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