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数学 第1章 解三角形章末分层突破学案 新人教B版必修5

第1章 解三角形 章末分层突破 ‎ ‎ [自我校对]‎ ‎①== ‎②已知两角和其中一边 ‎③c2=a2+b2-2abcos C ‎④已知三边 ‎⑤S=acsin B ‎  ‎ ‎  ‎ ‎  ‎ 10‎ 利用正、余弦定理解三角形 解三角形就是已知三角形中的三个独立元素(至少一条边)求出其他元素的过程.三角形中的元素有基本元素(边和角)和非基本元素(中线、高、角平分线、外接圆半径和内切圆半径),解三角形通常是指求未知的元素,有时也求三角形的面积.‎ 解斜三角形共包括四种类型:(1)已知三角形的两角和一边(一般先用内角和求角或用正弦定理求边);(2)已知两边及夹角(一般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3)已知三边(先用余弦定理求角);(4)已知两边和一边的对角(先用正弦定理求另一边的对角或先用余弦定理求第三边,注意讨论解的个数).‎ ‎ △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sin A+csin C-asin C=bsin B.‎ ‎(1)求角B的大小;‎ ‎(2)若∠A=75°,b=2,求a,c.‎ ‎【精彩点拨】 (1)用正弦定理将已知关系式变形为边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余弦定理求解.‎ ‎(2)先求角C,然后利用正弦定理求边a,c.‎ ‎【规范解答】 (1)由正弦定理得a2+c2-ac=b2.‎ 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故cos B=,因此∠B=45°.‎ ‎(2)sin A=sin(30°+45°)‎ ‎=sin 30°cos 45°+cos 30°sin 45°=.‎ 故a=b×=1+.‎ 由已知得,∠C=180°-45°-75°=60°,‎ c=b×=2×=.‎ ‎[再练一题]‎ ‎1.在△ABC中,角A,B,C所对的边长分别为a,b,c,设a,b,c满足条件b2+c2-bc=a2和=+,求∠A和tan B的值. ‎ ‎【导学号:18082014】‎ 10‎ ‎【解】 由余弦定理cos A==,因此∠A=60°.在△ABC中,∠C=180°-∠A-∠B=120°-∠B.‎ 由已知条件,应用正弦定理 +=== ‎= ‎=+,从而tan B=.‎ 正、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正、余弦定理将三角形中的边和角关系进行了量化,为我们解三角形或求三角形的面积提供了依据,而三角形中的问题常与向量、函数、方程及平面几何相结合,通常可以利用正、余弦定理完成证明、求值等问题.‎ ‎(1)解三角形与向量的交汇问题,可以结合向量的平行、垂直、夹角、模等知识转化求解.‎ ‎(2)解三角形与其他知识的交汇问题,可以运用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正余弦定理、三角形面积公式与三角恒等变换,通过等价转化或构造方程及函数求解.‎ ‎ 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4sin2-cos ‎2C=,a+b=5,c=.‎ ‎(1)求角C的大小;‎ ‎(2)求△ABC的面积.‎ ‎【精彩点拨】 (1)先降幂,转化成cos C的方程,求出cos C,进而求出角C;(2)由余弦定理列方程,得方程组,求出a,b,再求面积.‎ ‎【规范解答】 (1)由4sin2-cos ‎2C=,‎ 得4cos2-cos ‎2C=,‎ 所以4·-(2cos‎2C-1)=.‎ 整理,得4cos‎2C-4cos C+1=0,‎ 解得cos C=,‎ 所以∠C=60°.‎ ‎(2)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 即7=a2+b2-ab. ①‎ 10‎ 又因为a+b=5,所以a2+b2+2ab=25. ②‎ ‎①②联立,解得ab=6.‎ 所以S△ABC=absin C=×6×=.‎ ‎[再练一题]‎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2cos C(acos B+bcos A)=c.‎ ‎(1)求∠C;‎ ‎(2)若c=,△ABC的面积为,求△ABC的周长.‎ ‎【解】 (1)由已知及正弦定理得 ‎2cos C(sin Acos B+sin Bcos A)=sin C,‎ 即2cos Csin(A+B)=sin C,‎ 故2sin Ccos C=sin C.‎ 可得cos C=,所以∠C=.‎ ‎(2)由已知得absin C=.‎ 又∠C=,所以ab=6.‎ 由已知及余弦定理得a2+b2-2abcos C=7,‎ 故a2+b2=13,从而(a+b)2=25.‎ 所以△ABC的周长为5+.‎ 正、余弦定理的实际应用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实际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常用的有测量距离问题,测量高度问题,测量角度问题等.解决的基本思路是画出正确的示意图,把已知量和未知量标在示意图中(目的是发现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最后确定用哪个定理转化,用哪个定理求解,并进行作答,解题时还要注意近似计算的要求.‎ ‎ 在某海滨城市附近海面有台风,据监测,当前台风中心位于城市O(如图11)的东偏南θ方向‎300 km的海面P处,并以‎20 km/h的速度向西偏北45°方向移动.台风侵袭的范围为圆形区域,当前半径为‎60 km,并以‎10 km/h的速度不断增大.问几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10‎ 图11‎ ‎【精彩点拨】 设台风中心在t小时后由P到Q,所以在△OPQ中,OP=300,∠OPQ=θ-45°,PQ=20t,可由余弦定理求出OQ.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需满足条件OQ≤10t+60,然后通过解不等式求出城市O受到台风侵袭的时间.‎ ‎【规范解答】 设在时刻t(h)台风中心为Q,此时台风侵袭的圆形区域半径为(10t+60)km,若在时刻t城市O受到台风的侵袭,则OQ≤10t+60.‎ 由余弦定理,知 OQ2=PQ2+PO2-2PQ·POcos∠OPQ.‎ 因为PO=‎300 km,PQ=20t km,‎ cos∠OPQ=cos(θ-45°)=cos θcos 45°+sin θsin 45°=×+×=,‎ 所以OQ2=(20t)2+3002-2×20t×300× ‎=202t2-9 600t+3002.‎ 又因为OQ≤10t+60,‎ 所以202t2-9 600t+3002≤(10t+60)2,‎ 即t2-36t+288≤0,‎ 解得12≤t≤24.‎ 所以12个小时后该城市开始受到台风的侵袭.‎ ‎[再练一题]‎ ‎3.如图12,某住宅小区的平面图呈扇形AOC.小区的两个出入口设置在点A及点C处,小区里有两条笔直的小路AD,DC,且拐弯处的转角为120°.已知某人从C沿CD走到D用了10分钟,从D沿DA走到A用了6分钟.若此人步行的速度为每分钟‎50米,求该扇形的半径OA的长(精确到‎1米).‎ 图12‎ ‎【解】 法一:设该扇形的半径为r米,由题意,得CD=‎500米,DA=‎300米,∠CDO=60°.‎ 在△CDO中,CD2+OD2-2·CD·OD·cos 60°=OC2,‎ 即5002+(r-300)2-2×500×(r-300)×=r2,‎ 10‎ 解得r=≈445(米).‎ 法二:连接AC,作OH⊥AC,交AC于点H,‎ 由题意,得CD=‎500米,AD=‎300米,∠CDA=120°.‎ 在△ACD中,AC2=CD2+AD2-2·CD·AD·cos 120°=5002+3002+2×500×300×=7002,‎ ‎∴AC=700(米).‎ cos∠CAD==.‎ 在Rt△HAO中,AH=350(米),cos∠HAO=,‎ ‎∴OA==≈445(米).‎ 三角形形状的判断 一般来说,判断三角形的形状问题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通过边之间的关系判断形状;(2)通过角之间的关系判断形状.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在解题中起到将已知条件中的边、角互化,把条件化为边之间的关系或化为角之间的关系的作用.‎ ‎ 在△ABC中,已知∠B=60°,2b=a+c,试判断△ABC的形状.‎ ‎【精彩点拨】 通过正弦定理,把2b=a+c化边为角判断或通过余弦定理,利用cos B=化角为边判断.‎ ‎【规范解答】 法一:由正弦定理,得2sin B=sin A+sin C.‎ 因为∠B=60°,所以∠A+‎ ‎∠C=120°,‎ 所以∠A=120°-∠C.‎ 代入上式,得2sin 60°=sin(120°-C)+sin C.‎ 整理,得sin C+cos C=1,‎ 即sin(C+30°)=1.‎ 所以∠C+30°=90°,∠C=60°.‎ 所以∠A=60°.‎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法二: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 代入b=(a+c),得(a+c)2=a2+c2-‎2ac·.‎ 化简,得a2+c2-‎2ac=0,‎ 即(a-c)2=0,‎ 所以a=c,△ABC为等腰三角形.‎ 10‎ 又因为∠B=60°,‎ 所以△ABC为等边三角形.‎ ‎[再练一题]‎ ‎4.在△ABC中,若sin A+cos A=,则这个三角形是(  )‎ A.钝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锐角三角形 D.等边三角形 ‎【解析】 法一:若∠A≤90°,则sin A+cos A=sin(A+45°)≥1>,∴∠A>90°,故选A.‎ 法二:∵sin A+cos A=,‎ ‎∴(sin A+cos A)2=,‎ ‎∴1+2sin A·cos A=,‎ ‎∴sin A·cos A=-<0.‎ ‎∵0°<∠A<180°,sin A>0,‎ ‎∴cos A<0,90°<∠A<180°,故选A.‎ ‎【答案】 A 转化与化归思想 转化与化归思想用于研究、解决数学问题时思维受阻或寻求简单方法的情况下,把一种状况转化为另一种状况,也就是转化为另一种情境,使问题得到解决,这种转化是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同时也是成功的思维方式.‎ 本章主要是综合运用正、余弦定理解决较为复杂的与解三角形有关的问题,在判断三角形的形状的问题中,利用边、角之间的转化与化归的方法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思路.‎ ‎ 在△ABC中,已知(a+b+c)(a+b-c)=3ab,且2cos Asin B=sin C,试确定△ABC的形状.‎ ‎【精彩点拨】 充分运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可利用边的关系判断,也可转化为角的关系来判断.‎ ‎【规范解答】 法一:由正弦定理,得=.‎ 又2cos Asin B=sin C,所以cos A==.‎ 由余弦定理,有cos A=.‎ 10‎ 所以=,即c2=b2+c2-a2.‎ 所以a=b.‎ 又因为(a+b+c)(a+b-c)=3ab,‎ 所以(a+b)2-c2=3ab,所以4b2-c2=3b2.‎ 所以b=c,所以a=b=c.‎ 因此△ABC为等边三角形.‎ 法二:因为∠A+∠B+∠C=180°,所以sin C=sin(A+B).‎ 又因为2cos Asin B=sin C,‎ 所以2cos Asin B=sin Acos B+cos Asin B,‎ 所以sin(A-B)=0.‎ 因为∠A、∠B均为三角形的内角,所以∠A=∠B.‎ 又由(a+b+c)(a+b-c)=3ab.‎ 得(a+b)2-c2=3ab,即a2+b2-c2=ab.‎ 所以cos C===.‎ 因为0°<∠C<180°,所以∠C=60°.‎ 因此△ABC为等边三角形.‎ ‎[再练一题]‎ ‎5.已知△ABC中,=c2,且acos B=bcos A,试判断△ABC的形状.‎ ‎【解】 由=c2,得a3+b3-c3=c2(a+b)-c3,‎ ‎∴a2+b2-ab=c2,∴cos C=,∴∠C=60°.‎ 由acos B=bcos A,得2Rsin Acos B=2Rsin Bcos A(R为△ABC外接圆的半径),‎ ‎∴sin(A-B)=0,∴∠A-∠B=0,‎ ‎∴∠A=∠B=∠C=60°,∴△ABC为等边三角形.‎ ‎1.△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a=,c=2,cos A=,则b=(  )‎ A.    B.    C.2    D.3‎ 10‎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5=b2+4-2×b×2×,‎ 解得b=3或b=-(舍去),故选D.‎ ‎【答案】 D ‎2.△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已知b=c,a2=2b2(1-sin A),则∠A=(  )‎ A. B. C. D. ‎【解析】 ∵b=c,∴∠B=∠C.‎ 又由∠A+∠B+∠C=π得∠B=-.‎ 由正弦定理及a2=2b2(1-sin A)得 sin‎2A=2sin2B(1-sin A),‎ 即sin‎2A=2sin2(1-sin A),‎ 即sin‎2A=2cos2(1-sin A),‎ 即4sin2cos2=2cos2(1-sin A),‎ 整理得cos2=0,‎ 即cos2(cos A-sin A)=0.‎ ‎∵0<∠A<π,∴0<<,∴cos ≠0,‎ ‎∴cos A=sin A.‎ 又0<∠A<π,∴A=.‎ ‎【答案】 C ‎3.在△ABC中,∠A=,a=c,则=________.‎ ‎【解析】 在△ABC中,∠A=,‎ ‎∴a2=b2+c2-2bccos,即a2=b2+c2+bc.‎ ‎∵a=c,∴‎3c2=b2+c2+bc,∴b2+bc-‎2c2=0,‎ ‎∴(b+‎2c)(b-c)=0,∴b-c=0,∴b=c,∴=1.‎ ‎【答案】 1‎ 10‎ ‎4.在△ABC中,内角A,B,C所对应的边分别为a,b,c.已知asin 2B=bsin A.‎ ‎(1)求∠B;‎ ‎(2)若cos A=,求sin C的值.‎ ‎【解】 (1)在△ABC中,由=,‎ 可得asin B=bsin A.‎ 又由asin 2B=bsin A,得 ‎2asin Bcos B=bsin A=asin B,‎ 所以cos B=,所以∠B=.‎ ‎(2)由cos A=,可得sin A=,则 sin C=sin[π-(A+B)]=sin(A+B)=sin ‎=sin A+cos A=.‎ ‎5.在△ABC中,内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b+c=2acos B.‎ ‎(1)证明:∠A=2∠B;‎ ‎(2)若cos B=,求cos C的值.‎ ‎【解】 (1)证明:由正弦定理得sin B+sin C=2sin Acos B,‎ 故2sin Acos B=sin B+sin(A+B)=sin B+sin Acos B+cos Asin B,于是sin B=sin(A-B).‎ 又∠A,∠B∈(0,π),故0<∠A-∠B<π,所以∠B=π-(∠A-∠B)或∠B=∠A-∠B,因此,∠A=π(舍去)或∠A=2∠B,所以∠A=2∠B.‎ ‎(2)由cos B=得sin B=,cos 2B=2cos2B-1=-,故cos A=-,sin A=,‎ cos C=-cos(A+B)=-cos Acos B+sin Asin B=.‎ 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