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堂演练:第二单元 推荐作品
推荐作品 《积雨辋川庄作》《旅夜书怀》 《新城道中(其一)》《扬州慢》《长相思》 篇目一 积雨辋川庄作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 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 第,任大乐丞,因事贬为济州司仓参军。曾奉使出塞,回朝任官尚书 右丞。安史之乱,身陷叛军,接受伪职,受降官处分。崇信佛教,晚 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 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 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存诗 400 首。 二、相关背景 《积雨辋川庄作》,又名《秋归辋川庄作》。辋川庄,在今陕西蓝 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 晚年长斋,不衣文彩。”这首七律,就作于辋川山庄。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诗将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紧密结 合,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 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蒸藜.( ) 2.炊黍.( ) 3.饷.( ) 4.东菑.( ) 5.啭.( ) 6.黄鹂.( ) 7.朝槿.( ) 8.清斋.( ) 9.葵.( ) 答案:1.lí 2.shǔ 3.xiǎnɡ 4.zī 5.zhuàn 6.lí 7.jǐn 8.zhāi 9.kuí 二、词语释义 1.蒸藜.炊黍饷东菑 藜: 2.蒸藜炊黍饷东菑. 菑: 3.漠漠..水田飞白鹭 漠漠: 4.阴阴..夏木啭黄鹂 阴阴: 5.松下清斋..折露葵 清斋: 答案:1.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 2.开垦了一年的田地,此泛 指农田 3.形容广漠无际 4.幽暗的样子 5.素食 三、名句默写 1.积雨空林烟火迟, 。 2.漠漠水田飞白鹭, 。 3. ,松下清斋折露葵。 4. ,海鸥何事更相疑。 答案:1.蒸藜炊黍饷东菑 2.阴阴夏木啭黄鹂 3.山中习静观朝槿 4.野老与人争席罢 技法借鉴 1.意境淡雅超逸。 全诗将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与幽雅清淡的隐士生活相结合, 抒写出一种物我相惬、悠然于山林的超逸情趣,表现了诗人对烦扰世 俗的厌恶及对田园风光的陶然自适。 2.寓禅理于写景叙事之中。 诗人常在山中静观朝槿,领悟人生无常、奉佛有乐;又在松下采 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以实践清心寡欲的佛教教义。 3.运用典故。 尾联连用了杨朱和《列子》中的故事这两个典故表达自己淡泊的 心志。 篇目二 旅夜书怀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 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 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漂泊,这 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 53 岁,且常 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 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课文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舟夜泊、星垂野阔、月涌江流的场景,抒发了 诗人对仕途绝望、生活无着、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的感受。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危樯.( ) 2.何所似.( ) 3.沙鸥.( ) 答案:1.qiánɡ 2.sì 3.ōu 二、词语释义 1.危樯..独夜舟 危樯: 2.官应.老病休 应: 答案:1.高高的桅杆 2.认为是、是 三、名句默写 1.细草微风岸, 。 2. ,月涌大江流。 3.名岂文章著, 。 4. ,天地一沙鸥。 答案:1.危樯独夜舟 2.星垂平野阔 3.官应老病休 4.飘飘何所 似 技法借鉴 1.寓情于景,烘托渲染。 前两联写景,诗眼是“独夜舟”。舟泊于岸,所以首句写岸,次句 写舟。“独”,数量极少;“夜”,用于点明泊舟时间。这里不是空泛地 写景,而是寓自己内心的孤独于景。第三、四句承“夜”字写诗人所见 景色:远处,星空低垂,原野辽阔无边;近处,月光下,江水汹涌澎 湃,奔流不息。此情此景,难免使诗人感到一叶小舟的孤单、渺小, 它的命运只能听凭大自然的摆布。这小舟的命运正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 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 2.直抒胸臆,反而用之。 主要是颈联。作者反其意而写,正是表明了自己理想不得实现的 悲愤:名因文章而著,官非因病而休。 篇目三 新城道中(其一)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 (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嘉祐进士。因反对王安石新 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 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颍州等,至礼部尚 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与父洵弟辙,合 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 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 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影响极大。《念 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二、相关背景 神宗熙宁六年(1073)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 属县。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作者自 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 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 情。 三、课文主旨 这首诗描写诗人出巡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家平和的劳动生活,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铜钲.( ) 2.西崦.( ) 3.饷.春耕( ) 答案:1.zhēnɡ 2.yān 3.xiǎnɡ 二、词语释义 1.东风..知我欲山行 东风: 2.吹断檐间积雨..声 积雨: 3.岭上晴云披絮帽.. 絮帽: 4.西崦..人家应最乐 西崦: 5.煮芹烧笋饷.春耕 饷: 答案:1.春风 2.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3.绵帽 4.西山地区 5.用食物款待别人 三、名句默写 1.东风知我欲山行, 。 2.岭上晴云披絮帽, 。 3. ,溪柳自摇沙水清。 4. ,煮芹烧笋饷春耕。 答案:1.吹断檐间积雨声 2.树头初日挂铜钲 3.野桃含笑竹篱短 4.西崦人家应最乐 技法借鉴 1.情景互生。 这是一首七律,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新奇的比喻,巧妙 的拟人,不仅描绘出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 和景色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 情景互生。 2.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诗中之景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东风”成了善解 人意的知己,“我”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 使“我”心想事成;岭上的云像顶绵帽,枝头的太阳像只铜钲,大自然 的面目居然有些幽默;野桃含笑,柳条摇曳,草木也是那样欢快自得; 田头春耕正忙,山村人家飘出芹笋的香味,人间犹如桃源。 篇目四 扬州慢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姜夔(1155—约 1221),南宋词人,文学理论家。字尧章,号白石 道人。鄱阳(今属江西波阳)人。早年孤贫,屡试不第,一生未仕。 往来鄂、赣、皖、苏、浙之间,与名公巨卿、骚人墨客交游。死于杭 州。著作有《白石道人歌曲》《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姜夔 有深厚的艺术修养,精通音律,注重词法。他的词音调谐婉,辞句精 美,结构严谨,风格清幽峭拔,善于描绘空灵活脱、恍惚迷离的艺术 境界。他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白石道人诗说》虽侧重 研究诗法,但其中不乏深刻独到的见解,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 二、相关背景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 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 为边城。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侵扬州,大肆焚掠;绍兴三十一 年(1161),金主完颜亮亲自带兵渡淮,再度攻陷扬州,使这座已受重 创的名城更加残破不堪了。后因完颜亮被其臣下杀于瓜洲,金兵方北 退。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 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自度 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 三、课文主旨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 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寄托了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 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初霁.( ) 2.荠.麦( ) 3.戍.角( ) 4.怆.然( ) 5.窥.江( ) 6.清角.( ) 7.俊.赏( ) 8.豆蔻.( ) 答案:1.jì 2.jì 3.shù 4.chuànɡ 5.kuī 6.jiǎo 7.jùn 8.kòu 二、词语释义 1.尽荠麦..青青 荠麦: 2.废池乔木.. 乔木: 3.杜郎俊赏.. 俊赏: 4.算.而今重到须惊 算: 5.青.楼梦好 青楼: 答案:1.野生的麦子 2.古老高大的树木 3.眼光很高的鉴赏 4. 料想 5.指歌伎居住之处 三、名句默写 1.淮左名都, ,解鞍少驻初程。 2. ,尽荠麦青青。 3.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 。 4.渐黄昏, ,都在空城。 5. ,算而今重到须惊。 6. ,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7. ,波心荡,冷月无声。 8. ,年年知为谁生? 答案:1.竹西佳处 2.过春风十里 3.犹厌言兵 4.清角吹寒 5. 杜郎俊赏 6.纵豆蔻词工 7.二十四桥仍在 8.念桥边红药 技法借鉴 1.今昔对比的写作手法。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在这首词的上片是比较突出 的。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 州路”[杜牧《赠别(其一)》]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芜景象——“尽荠 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 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难赋深情”。以昔时“二十 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 冷月无声”的哀景。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2.“移情”的表现手法。 “移情”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司空见惯的表现手法。《扬州慢》 艺术表现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物时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景中 含情,化景物为情思。它的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着一个统一的 主题即为抒发“《黍离》之悲”而写。如下片“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 冷月无声”,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却借助“通感” 的手法,“使本色之外,笔补造化”,让触觉感受“冷”与听觉感受“无声” 互相挪移沟通,这就强化了读者对冷寂凋敝景象的感受。这里的“冷 月”“无声”与上片“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中的“厌”字,都是词人 主观感受的联想、迁移,是移人情于物象的结果。这就增强了词的艺 术感染力。 篇目五 长相思 资料助读 一、作者名片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 前叶满族著名词人。出身贵族家庭。纳兰性德在文学上有多方面才能, 诗文均佳,尤以词擅长。今存词三百四十七首。其词内容除少数写边 塞生活的豪壮之外,都写哀艳缠绵的爱情。词的技巧精湛,正如梁启 超所说:“容若小词,直追后主。”(《渌水亭杂识跋》)著有《通志堂集》。 二、相关背景 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随康熙出巡山海关外,途中某夜,风 雪交加,被风声搅扰无法入眠的词人,心中不禁泛起了阵阵思乡念人 的涟漪,于是便写下这首《长相思》以抒怀。 三、课文主旨 本词通过描写出巡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出一种对故乡的怀念 之情。 基础积累 一、字音识记 1.榆.关( ) 2.那畔.( ) 3.聒.碎( ) 答案:1.yú 2.pàn 3.ɡuō 二、词语释义 1.身向榆关那畔..行 那畔: 2.聒.碎乡心梦不成 聒: 3.故园..无此声 故园: 答案:1.那边 2.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3.家乡,这里指北京 三、名句默写 1.山一程,水一程, ,夜深千帐灯。 2.风一更,雪一更, ,故园无此声。 答案:1.身向榆关那畔行 2.聒碎乡心梦不成 技法借鉴 1.重章叠句,情味隽永。 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 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气候上的转变来渲染作者此时的孤寂情怀。风 雪打断了他的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祥和。作 者于清丽哀婉之中又不乏边塞之雄奇风情的描述,这两者结合在一起, 升华了羁旅怀乡的主题。 2.音韵优美,含蓄深沉。 本词既有韵律优美、民歌风味浓郁的一面,如出水芙蓉纯真清丽; 又有含蓄深沉、感情丰富的一面,如夜来风潮回荡激烈。词人以其独 特的思维视角和超凡的艺术表现力,将草原游牧文化的审美观与中原 传统文化的审美观相融合,集豪放婉约于一体,融合成中华词坛上一 颗风骨神韵俱佳的灿烂明珠,深受后人喜爱。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 间词话》一书中将作者推为宋后第一真词人,是非常有道理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