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6-19 发布 |
- 37.5 KB |
- 3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南省濮阳市2020届高三摸底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高中三年级摸底考试 生物 一、选择题 1.元素和化合物是组成细胞的物质基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核糖体、ATP和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不都是核糖 B. 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具有维持细胞酸碱平衡的功能 C. 蛋白质和DNA具有多样性的共同原因是都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 D. 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Zn、Cu等含量虽然很少,但功能上不可缺少 【答案】C 【解析】 【分析】 1、核糖体、ATP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 2、无机盐离子的作用有:(1)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有重要作用;(2)维持细胞的酸碱平衡;(3)维持细胞的渗透压;(4)无机盐对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有重要作用等。 3、蛋白质结构多样性与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有关,根本原因是DNA分子多样性,多肽中乙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蛋白质结构多样性决定功能多样性。 【详解】A、核糖体、ATP中含有的五碳糖都是核糖,染色体中含有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A正确; B、细胞内的无机盐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缓冲对具有维持细胞酸碱平衡的功能,B正确; C、蛋白质具有多样的空间结构,而DNA具有特定的双螺旋结构,C错误; D、细胞中的微量元素如Fe、Mn、Cu、Zn等含量虽然很少,但不可缺少,D正确。 故选C。 2.近期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该类病原体为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类似于SARS(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原体通过呼吸道感染人类,该病存在人传染人的风险性。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 B. 新型冠状病毒进入人体后,被免疫系统及时发现并清除,这体现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新型冠状病毒不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 33 - D. 利用同位素标记法同时标记宿主细胞内的U和T然后接种新型冠状病毒,可确定该病毒的遗传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生物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2、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 【详解】A、由于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单链的RNA,因此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A正确; B、病毒进入人体后,被免疫系统及时发现并清除,要通过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实现,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B正确; C、新型冠状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因此不参与构成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这些生命系统结构层次,C正确; D、应采用同位素标记法分别标记两组宿主细胞的U和T,用病毒侵染,来确定未知病毒的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3.科学家发现生物体中的多种物质在实施其功能时,总是具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真核细胞中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该骨架由蛋白质和纤维素组成 B. 沃森和克里克通过观察威尔金斯等科学家提供的DNA衍射图谱,推算出了DNA的双螺旋结构 C. 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核糖和磷酸 D.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膜上的磷脂双分子层和贯穿于其中的蛋白质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答案】B 【解析】 【分析】 - 33 -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氨基酸、核苷酸、葡萄糖等是以碳链骨架组成的小分子,因此蛋白质、核酸、多糖是以碳链为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网格状结构,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及信息传递具有重要功能。 【详解】A、真核细胞内部的蛋白纤维构成细胞骨架,具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的功能,A错误; B、沃森和克里克依据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衍射图谱及有关数据,推算出DNA分子呈螺旋结构,B正确; C、DNA分子结构的基本骨架是DNA分子外侧交替排列的脱氧核糖和磷酸,C错误; D、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DNA分子的结构特点,意在考查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4.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下列关于细胞的说法中,正确的有几项( ) ①将细胞膜破坏后的细胞匀浆经密度梯度离心,可得到各种细胞器 ②溶酶体能合成多种水解酶,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 ③被称为“软黄金”的黑枸杞,其果实呈深黑色,是因为液泡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导致的 ④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⑤转录发生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⑥功能不同的生物膜中,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同的 ⑦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 A. 二项 B. 三项 C. 四项 D. 五项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分离各种细胞器常用差速离心法。 2、生物膜系统是细胞内膜结构的统称,由细胞膜、细胞器膜和核膜组成。 3、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 33 - 细胞器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 33 -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详解】①将细胞膜破坏后细胞匀浆经差速离心,可得到各种细胞器,①错误; ②溶酶体不能合成多种水解酶,水解酶是由核糖体合成的,②错误; ③被称为“软黄金”的黑枸杞,其果实呈深黑色,是因为液泡中色素的种类和含量导致的,③正确; ④生物膜是对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④错误; ⑤紫色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⑤错误; ⑥功能不同的生物膜中,其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也是不同的,⑥正确; ⑦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因此没有核糖体的生物都不能独立合成蛋白质,⑦正确。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③⑥⑦,共三项,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识记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及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下列关于科学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反应物H2O B. 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C. 桑格和尼克森在他人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D. 萨顿和摩尔根利用假说-演绎法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重要遗传实验的实验方法、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要求考生了解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识记每位科学家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及实验结论,再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层次的考查。 【详解】鲁宾和卡门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于反应物H2O,A正确;赫尔希和蔡斯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B正确;桑格和尼克森在他人实验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C正确;萨顿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等人采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的杂交实验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D错误。故选D。 - 33 - 6.酵母菌细胞呼吸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①~③为相关生理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释放的能量大多贮存在有机物中 B. ③进行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 发生①③时,释放量大于吸收量 D. 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糖酵解过程,即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③为柠檬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即需氧呼吸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分别发生在线粒体基质和线粒体内膜;②为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细胞溶胶。 【详解】A、①释放的少量能量中大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有少部分合成ATP,A错误; B、③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B错误; C、①③是需氧呼吸,释放量等于吸收量,C错误; D、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既能进行需氧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所以发酵液中的酵母菌在低氧环境下能进行①②和①③,D正确。 故选D。 7.在细胞的生命历程中,会出现增殖、分化、衰老、凋亡等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特殊DNA序列,随着细胞的衰老端粒逐渐延长 B. 胰岛B细胞中只有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 C. 细胞的增殖过程既受细胞核的控制,也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 D. 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要依靠细胞免疫,与细胞凋亡无关 【答案】C 【解析】 【分析】 - 33 -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2、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端粒是位于染色体两端的特殊DNA序列,随着细胞的衰老端粒逐渐缩短,A错误;胰岛B细胞中除了与胰岛素合成有关的基因处于活动状态外,还有多种基因也处于活动状态,如细胞呼吸酶基因、ATP合成酶基因等,B错误;细胞的增殖过程既受细胞核的控制,也受温度等条件的影响,C正确;被病原体感染细胞的清除要依靠细胞免疫,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故选C。 【点睛】注意: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只有胰岛B细胞可以表达胰岛素基因,但该细胞还可以表达其他基因,如呼吸酶基因等。 8.当鼠年春节你宅在家里吃完一大包薯片,在未喝水的情况下,机体最可能出现的反应是( ) A. 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 B. 当人在缺水状态下,会在下丘脑的相关区域产生渴觉 C. 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 D. 下丘脑和垂体通过分级调节完成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和释放 【答案】C 【解析】 【分析】 水盐平衡调节 【详解】A、吃的食物过咸并且未饮水的情况下,血浆渗透压升高,A错误; B、大脑皮层是产生渴觉的中枢,B错误; C、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C正确; - 33 - D、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分泌最终由垂体释放,此过程不属于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导致细菌发生基因突变,从而产生了抗药性 B. 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 C. “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D.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2、现代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是:①进化是以种群为基本单位,进化的实质是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②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③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④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详解】A、先有细菌发生基因突变,后有抗生素的选择作用,A错误; B、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丰富了变异的多样性,从而加快了生物进化速度,B正确; C、“收割理论”是指捕食者往往捕食个体数量多的物种,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 D、“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之一是捕食者一般不将所有猎物吃掉,以利于可持续发展,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要求考生明确先有变异后有选择。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抑癌基因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 B. 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值越大,物质运输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C.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标志着这个种群发生了进化 D.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RNA上,二者在有丝分裂间期比较活跃 - 33 -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的原因:(1)细胞中细胞核所控制的范围有限,所以一般细胞生长到一定体积就会分裂;(2)细胞的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叫做相对面积,细胞越小该比值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有利于细胞的生长。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详解】A、原癌基因可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的生长和分裂进程,A错误; B、细胞的体积和表面积的比值越小,物质运输的效率越高,越有利于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B错误; C、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当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时,该种群一定发生了进化,C正确; D、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都在DNA上,二者在有丝分裂间期比较活跃,D错误。 故选C。 11.图1为氨基酸和Na+进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示意图,图2表示甲、乙两种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情况。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氨基酸以协助扩散方式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B. 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受载体蛋白的限制 C. 图2中的甲从胞内运输至胞外的方式与图1中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的方式相同 D. 若图2中的两种物质分别表示CO2和O2,在浆细胞内外的分布则甲为O2,乙为CO2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3 - 分析图1可知,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氨基酸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肾小管上皮细胞从肾小管吸收钠离子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蛋白质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氨基酸排出到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肾小管上皮细胞将钠离子排出到组织液,是逆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主动运输。 图2:甲物质细胞外浓度高于细胞内,该物质是主动运输排出细胞的;乙物质细胞内的浓度高于细胞外,乙物质可以顺浓度梯度出细胞,是协助扩散,据此答题。 【详解】A、氨基酸运入肾小管上皮细胞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是逆浓度梯度运输,因此是主动运输,A错误; B、氨基酸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进入组织液,是顺浓度梯度运输,需要载体协助,是协助扩散,受载体蛋白的限制,B正确; C、图2中的甲物质细胞内的浓度低于细胞外,从胞内运输至胞外,是主动运输,图1中Na+运出肾小管上皮细胞是主动运输,C正确; D、若图2中的两种物质表示CO2和O2,在浆细胞内氧气浓度低,二氧化碳浓度高,则甲为O2,乙为CO2,D正确。 故选A。 12.如图是某实验小组用A酶和B酶进行实验后绘制的曲线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酶活性 B. 酶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 C. 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也刚达到最大 D. 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 - 33 -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自变量为不同的温度和不同的酶,因变量是酶活性。两种酶的最适温度大概为50度左右。高温、强酸、强碱、重金属盐均会导致酶不可逆的变性失活,低温只抑制酶的活性,不破坏其空间结构。 【详解】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酶的种类,因变量是酶活性,A错误; B、酶活性可用底物的剩余量或产物的生成量来表示,B正确; C、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的活性最高,但酶促反应的速率除了与酶活性有关外,还与底物浓度、酶浓度等条件有关,即使酶活性最大时的温度下,酶促反应的速率不一定达到最大,C错误; D、分泌到细胞外的酶的形成都要经过核糖体的合成、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等几个阶段,且有些酶为RNA,合成在细胞核,D错误。 故选B。 13.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某研究小组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测量 1 小时内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绘成曲线如乙图所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a~b 段,叶绿体中 ADP 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 B. 该绿色植物前 30 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 50 ppm CO2/min C. 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将下降 D. 若第 10 min 时突然黑暗,叶绿体基质中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 【答案】B 【解析】 【分析】 乙图表示在光照恒定、温度最适条件下,利用甲图的实验装置所测量的1小时内密闭容器中 - 33 - CO2 的变化量。a~b 段有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反映的是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与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的差值,表示净光合速率。b~c段无光照,所对应的密闭容器中 CO2 的变化量反映的呼吸速率。 【详解】A、a~b 段有光照,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在类囊体膜上进行的光反应消耗ADP产生ATP,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的暗反应消耗ATP产生ADP,因此叶绿体中 ADP 从基质向类囊体膜运输,A正确; B、分析乙图可知:前30分钟平均净光合速率是(1680-180)÷30=50ppmCO2/min,呼吸速率是(600-180)÷30=14ppmCO2/min,因此,该绿色植物前30分钟真正光合速率平均为50+14=64ppm CO2/min,B错误; C、该实验是在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的,适当提高温度进行实验,该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下降,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也将下降,C正确; D. 若第 10 min 时突然黑暗,则光反应立即停止,不再有ATP和[H]的生成,导致暗反应中C3的还原受阻,而短时间内CO2和五碳化合物结合的CO2固定过程仍在进行,所以叶绿体基质中C3(三碳化合物)的含量将增加,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影响的环境因素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从图示中提取信息,分析乙图所示曲线的变化趋势,准确把握导致曲线各段变化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并围绕光合作用等相关知识对各选项进行分析判断。 14.已知某品系油菜种子的颜色由一对等位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下表是用产黑色种子植株(甲)、产黄色种子植株(乙和丙)进行实验的结果,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组别 亲代 F1表现型 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 实验一 甲×乙 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 实验二 乙×丙 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 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栋=3:13 A. 由实验一可知,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 B. 当R基因存在时会抑制A基因的表达 - 33 - C. 乙的基因型为aarr或AARR D. 实验二中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0/13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油菜新品系种子颜色由一对基因A/a控制,并受另一对基因R/r影响,F1自交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是9:3:3:1的变式,所以其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由实验一可判断种子颜色性状中黄色对黑色为隐性,A正确; B、由实验二的F 1自交所得F 2的表现型及比例为产黑色种子植株:产黄色种子植株=3:13,可判断F1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子代黑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r,黄色种子植株基因型为A_R_、aaR_、aarr,可判断当R基因存在时,抑制A基因的表达,B正确; C、实验一中,由于F1全为产黑色种子植株,则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C错误; D、实验二中,由于F1全为产黄色种子植株(AaRr),则丙黄色种子植株的基因型为AARR;F2中产黄色种子植株中纯合子的基因型为AARR、aaRR、aarr,占3/13,所以F2代产黄色种子植株中杂合子的比例为1−3/13=10/13,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5.如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 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 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 CD段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之间的重组 【答案】C - 33 -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实线甲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变化,虚线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含量变化;其中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D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EF表示着丝粒分裂。 【详解】A. 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FG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所以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2个染色体组,A正确; B. 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因此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B正确; C. DE对应的时间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因此EF过程中DNA含量的变化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无关,C错误; D.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在前期有可能发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从而导致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发生重组,D正确。 故选C。 16.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一种遗传病为伴性遗传。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甲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和的基因型不同 C. 若与某正常男性结婚,所生正常孩子的概率为25/51 D. 若和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 【答案】C 【解析】 - 33 - 【分析】 根据Ⅱ2×Ⅱ3→Ⅲ3可知,乙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A/a;根据题意可知,甲病为伴性遗传病,由于甲病有女患者,故为伴X遗传病,又因为Ⅲ3患甲病,而Ⅳ1正常,故可以确定甲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设相关的基因为B/b。根据人群中乙病的发病率为1/256,可知a基因概率为1/16,A基因频率为15/16,则AA=15/16×15/16=225/256,Aa=2×1/16×15/16=30/256。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3的基因型为AaXbXb,根据Ⅱ4患乙病可知,Ⅲ6为AaXbXb,二者基因型相同,B错误; C、根据Ⅲ3同时患甲病和乙病可知,Ⅱ2和Ⅱ3的基因型分别为AaXBY、AaXbXb,则Ⅲ1为1/3AAXBXb或2/3AaXBXb,正常男性XbY乙病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二者婚配的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3×2/17×1/4=1/51,不患乙病的概率为1-1/51=50/51,后代不患甲病的概率为1/2,故后代正常的概率为50/51×1/2=25/51,C正确; D、Ⅲ3的基因型为aaXBXb,Ⅲ4甲病的基因型为XbY,乙病相关的基因型为Aa的概率为30/256÷(30/256+225/256)=2/17,为AA的概率为1-2/17=15/17,后代患乙病的概率为2/17×1/2=1/17,患甲病的概率为1/2,再生一个孩子同时患两种病的概率为1/17×1/2=1/34,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易错点在于很多考生容易把乙病当成伴Y遗传病,在分析遗传系谱图时,要把所有患有相同疾病的个体统一分析,准确判断。判断口诀: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女患者),父子患病为伴性;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男患者),母女患病为伴性。 17.下列有关遗传的分子学基础,叙述错误的是( ) A. 用于转录的RNA聚合酶在细胞核内合成并执行功能 B. 某人的肝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C. DNA的一条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 D. 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mRNA序列可能不同 【答案】A 【解析】 【分析】 - 33 - 转录、翻译的比较 转录 翻译 时间 个体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 场所 主要在细胞核 细胞质的核糖体 模板 DNA的一条链 mRNA 原料 4种游离的核糖核苷酸 20种游离的氨基酸 条件 酶(RNA聚合酶等)、ATP 酶、ATP、tRNA 产物 一个单链RNA 多肽链 特点 边解旋边转录 一个mRNA上结合多个核糖体,顺次合成多条肽链 碱基配对 A-U T-A C-G G-C A-U U-A C-G G-C 遗传信息传递 DNA------mRNA mRNA-------蛋白质 意义 表达遗传信息,使生物表现出各种性状 【详解】A、用于转录的RNA聚合酶在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某人的肝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B正确; C、DNA分子的一条单链中,相邻碱基通过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连接;DNA分子双链中,相邻碱基通过氢键连接,C正确; D、由于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因此根据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mRNA序列可能不同,D正确。 故选A。 18.氨酰-tRNA合成酶是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的酶,其化学本质为蛋白质,研究发现,每一种氨基酸对应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这些酶必须与tRNA分子上特定的反密码子序列以及特定的氨基酸同时对应时才能发挥作用,下列有关氨酰-tRNA合成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不同 B. 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只能结合一种特定的tRNA - 33 - C. 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 D. 氨酰-tRNA合成酶通过碱基互补配对识别tRNA上的反密码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氨酰-tRNA合成酶能催化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由于每种氨基酸有一种或多种密码子,故氨酰-tRNA合成酶能催化一种或多种tRNA和氨基酸结合。 【详解】A. 人体不同细胞内含有的氨基酸的种类是一样的,故氨酰-tRNA合成酶种类也相同,A错误; B. 每种氨基酸可以对应一种或多种tRNA,故每一种氨酰-tRNA合成酶能结合一种或多种tRNA,B错误; C. 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剂可抑制tRNA和特定的氨基酸结合,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故可作为抗生素抵抗细菌的增殖,C正确; D. 酶是生物催化剂,故氨酰-tRNA合成酶起催化功能,D错误。 19.下列关于生物变异、育种进化等相关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缺失或改变必然引起基因突变 ②将二倍体植株的花粉进行离体培养,得到的是能稳定遗传的植株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不定向的,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④杂交育种就是将不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 ⑤北京京巴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的多样性反应了物种多样性 ⑥共同进化指的是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A. ①③④ B. ①③⑥ C. ③ D. ⑤⑥ 【答案】C 【解析】 【分析】 1、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变异,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遗传漂变等。 2、基因重组包括自由组合型和交叉互换型,自由组合型发生在减数分裂后期,指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随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交叉互换型是指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 - 33 - 3、基因突变是由于碱基对的缺失、替换或增添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突变使转录形成的密码子发生改变,翻译过程中形成的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有可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生物性状改变。 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进而使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生物多样性的层次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详解】①DNA分子中发生的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如果这种改变发生在DNA分子中的无效片段中,则不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①错误; ②将二倍体植株花药离体培养获得是单倍体植株,只有再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才能获得稳定遗传的纯合体植株,②错误; ③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都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③正确; ④杂交育种就是将相同物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④错误; ⑤北京巴儿狗、德国猎犬、澳洲牧羊犬等犬类属于同一物种,多样性反映了遗传的多样性,⑤错误; ⑥生物的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经过漫长生物共同进化形成了生物多样性,⑥错误。 综上正确的选项有③,故选C。 20.呼吸道黏膜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到脑干的相关中枢,进而引起呼吸肌快速收缩或舒张,产生咳嗽反射。下列有关该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的某些细胞变为显著活跃状态 B. 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 C.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由传入神经元传递给传出神经元 D. 直接刺激脑干的相关中枢也可引起呼吸肌的咳嗽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 - 33 - 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信号变化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详解】A、据题干信息可知在呼吸道黏膜中有感受器,可接受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所以机械刺激可导致呼吸道黏膜中某些细胞显著活跃,A正确; B、兴奋在单个传入神经纤维兴奋部位膜内电流的方向是双向的,而在整个反射弧上的传递是单向的,B错误; C、兴奋的传递不全是以局部电流的方式,当兴奋经过突触结构时,突触处发生从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化,C错误; D、直接刺激延髓的相关中枢可以引起咳嗽,但没有完整的反射弧参与整个过程,不能被称为反射,D错误。 故选A。 21.图1、图2为激素发挥调节作用的两种方式,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结构d为受体,激素与受体d一结合,激素b即被灭活 B. 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 C. 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 D. 性激素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其受体位于细胞内部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1激素a和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调节细胞的代谢;图2激素b的受体位于细胞膜内,激素b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和受体结合,从而发挥作用。 【详解】A、结构d为受体,激素与受体d结合发挥作用后,激素b才被灭活,A错误; B、胰高血糖素为生物大分子,不能直接穿越细胞膜,其受体位于细胞膜上,其调节方式如图1所示,B正确; - 33 - C、激素a不能进入细胞,激素b能进入细胞,激素a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激素b与细胞内受体结合而传递信息,表明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以及信息交流的功能,C正确; D、性激素属于小分子固醇类物质,其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并与细胞内相应的受体结合,因此性激素的调节方式如图2所示,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动物激素的调节,要求考生识记动物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的种类和功能,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2.发热是生物体应对感染和损伤的防御机制,可以有效地激活免疫系统来清除病原体,从而维持机体稳态。研究表明当机体高热(38.5℃及以上)达到6小时,就可以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以维持大约48小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发热持续维持38.5℃时期,人体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 B. 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C. 高热初期不适合立即使用退烧药,而高热6小时后再使用退烧药降温,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 D. 免疫细胞的迁移运动是机体发挥免疫防卫的关键环节,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监控和清除。 2、体温调节的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 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一体液一免疫调节。 【详解】A、在发热持续维持38.5℃时期,人体的产热量等于散热量,A错误; B、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可以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B正确; - 33 - C、由题意知: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就可以有效诱导热休克蛋白90(Hsp90)表达并发挥作用,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一旦Hsp90被成功诱导,即便体温回归正常水平,Hsp90的表达也可以维持大约48小时,因此高热6小时后再使用退烧药降温,对免疫细胞迁移的影响不大,C正确; D、由题意知:当机体温度达到高热(38.5℃)及以上水平时,热刺激会促使免疫细胞中的热休克蛋白90表达并转移到细胞膜上,从而促进T细胞迁移到淋巴结和炎症部位,对机体维持内环境的稳态发挥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A。 23.油菜素内酯(BR)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主要分布在植物伸长生长旺盛的部位,已被国际上誉为第六植物激素。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实验1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真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几丁质),结果如下图所示。实验2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油菜素内酯对水稻幼苗生长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编号 1 2 3 4 5 6 油菜素内酯浓度(mg/l) 0 0.10 0.20 0.30 0.40 0.50 水稻幼苗平均株高(cm) 16 20 38 51 42 20 实验2 A. 由实验1可推测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提高抗病性 B. 实验2能证明BR对水稻生长的作用具有两重性 C. BR对水稻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的取值范围是0.30--0.40 D. BR是植物体特定腺体分泌,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 33 - 【分析】 题图分析:图中用油菜素内酯(BR)处理与对照组比较,几丁质酶的活性有较大提高。分析表格: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0.30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升高;油菜素内酯浓度在0.30--0.50范围内,随着油菜素内酯浓度的升高,植株的平均株高逐渐降低。 【详解】A、由图1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提高抗病性,A正确; B、由实验2可知,BR对水稻生长都是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由表格数据可知,BR对水稻生长作用的最适浓度的取值范围是0.20-0.40,C错误; D、BR是一种天然的植物激素,无特定腺体分泌,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分析表格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4.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如图1,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和该草鱼种群同化量的分配及流向(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 B. 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C. 图2中“?”代表的是草鱼种群产生的粪便中的能量 D. 图2中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 【答案】D 【解析】 - 33 - 【分析】 分析图1:该曲线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速率,其中T3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T5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 分析图2:图2是该生态系统中鱼摄食后能量的流向示意图,其中A表示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CD表示鱼生长、发育和繁殖;C表示被分解者利用。 【详解】A、0-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增长速率虽然下降,但种群数量逐渐上升,A错误; B、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 C、图2中的同化的总能量,除图中所示去路外,还有一部分是未被利用,即“?”表示,C错误; D、图2中两个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A+B+C+D),D正确。 故选D。 25.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 B. 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 C. 种群数量达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左右捕捞 D. 能量流动逐级递减,因此圈养动物减少呼吸消耗,有利于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于种群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的条件下发展,其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呈“逻辑斯谛增长”,环境容纳量(K)则是指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K/2时增长最快,在K时种群密度最大。 - 33 - 【详解】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的环境容纳量是有限的,由环境所决定,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种群数量会下降,因此向池塘投放鱼苗时应注意控制投放量,A选项正确;群落的垂直分层有利于不同种的物种的共存,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和能量,因此在设计生态园时应注意不同树种混种,B选项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在养鱼过程中应选择鱼数量为K/2-K之间左右捕捞,最多捕捞至K/2左右时停止,C选项错误;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若能圈养动物降低呼吸消耗,则可以提高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进而提高与下一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选项正确。因此错误的选项选择C。 二、非选择题 (一)必考题 26.为了研究某种草本植物的光合作用特性,某同学在光暗自然交替的条件下测定了该植物叶片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及叶片中酸性物质含量的日变化结果见图1和图2。已知CO2可形成酸性物质储存于叶肉细胞的液泡中分解后释放出CO2。回答下列问题: (1)在夜间0~4时植物吸收的CO2_________(填“能”或“不能”)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原因是_________。 (2)实验结果显示,该植物CO2吸收速率的日变化与一般植物不同,为探明原因,该同学进一步研究发现:夜间气孔开放,白天气孔逐渐关闭,据此推测该草本植物可能在_______(填“湿润、夜间高温”“湿润、白天高温”、“干旱、白天高温”或“干旱、夜间高温”)环境中有较强的生存能力。 (3)结合上述信息请解释该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如何与其气孔的开闭规律相适应的_________? - 33 - (4)光合作用旺盛时,很多植物合成的糖类通常会以淀粉的形式储存在叶绿体中,假如以大量可溶性糖的形式存在,则可能导致叶绿体__________。暗反应中,在有关酶的催化作用下CO2与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界因素,除光照条件外主要还包括____________(写出两个)。 【答案】 (1). 不能 (2). 夜间不进行光反应,缺乏转化成糖类所需的ATP和[H] (3). 干旱、白天高温 (4). 夜间气孔开放,植物吸收的CO2形成酸性物质储存起来,白天气孔逐渐关闭,植物从外界吸收CO2的速率下降,此时可由酸性物质分解为光合作用提供CO2 (5). 吸水涨破 (6). 温度和二氧化碳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植物叶片CO2 吸收速率和叶片中酸性物质含量。图示表明该植物夜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白天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逐渐减弱直至停止;同时夜间酸性物质在细胞中积累,白天酸性物质含量下降。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1)夜间0~4时,叶片缺少光照,不能进行光反应,暗反应缺乏转化成糖类所需的ATP 和[H]而不能进行,所以二氧化碳不能转化为糖类等光合产物。 (2)根据题图和题意分析可知,该植物夜间气孔开放,白天气孔逐渐关闭,所以该植物可能在干旱、白天高温的环境中有 较强的生存能力。 (3)据图分析可知,该植物夜间气孔开放,植物吸收的CO2形成酸性物质储存起来;白天气孔逐渐关闭,植物从外界吸收CO2的速率下降,此时可由酸性物质分解为光合作用提供CO2。 (4)如果光合作用形成大量可溶性糖而在叶绿体中积累,会使叶绿体的渗透压升高,最终导致叶绿体吸水涨破。在暗反应中,RuBP羧化酶(R酶)催化CO2与RuBP(C5)结合,生成2分子C3,影响该反应的外部因素,除光照条件外还包括温度、CO2浓度。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知识和曲线图的理解与应用,题目难度中等。 27.某科研人员从野生型红眼果蝇(2N=8)中分离出紫眼突变体,并进行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紫眼雌果蝇x野生型红眼雄果蝇→F1均为红眼→F2中红眼:紫眼=3:1 实验二:紫眼雄果蝇x野生型红眼雌果蝇→F1均为红眼→F2中红眼:紫眼=3:1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下列关于眼色基因存在部位的假设,不成立的是_________。 ①眼色基因位于细胞质中 ②眼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 ③眼色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 ④眼色基因只位于Y染色体上 ⑤眼色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33 - (2)研究者让实验一的F1红眼雄果蝇与亲本紫眼雌果蝇杂交,若子代中雌果蝇均表现为紫眼、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则(1)小题中的假设_________成立;如果利用该假设进一步分析实验一和实验二中F2的实验结果,则具体的实验结果应该是__________。 (3)若(1)小题中的假设⑤成立,则子代中雌雄果蝇表现为___________。 (4)果蝇的细眼(B)粗眼(b)也是一对相对性状B/b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一只粗眼雌果蝇(XbXb)与一只细眼雄果蝇(XBY)交配,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粗眼雌果蝇,该粗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________[选填合适序号:①XbXbY(雌果蝇)②X-Xb(一条X染色体部分缺失)③XbXb]。能确定该粗眼雌果蝇基因型的简单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②④ (2). ③ (3). 实验一的F2中红眼雌果蝇: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2,而实验二的F2中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紫眼雄果蝇=2:1:1 (4). 子二代中雌雄均是红眼:紫眼=3:1 (5). ①②③ (6). 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该果蝇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 【解析】 【分析】 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分细胞质遗传和细胞和遗传。细胞质遗传显著的特点为母系遗传,即后代的表现型由母本细胞质基因决定。而细胞核基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由于两者遗传特点的区别,一般选用正交和反交的方法进行辨别。 【详解】(1)根据子后代中有红眼和紫眼,因此可以排除颜色基因位于细胞质中和只位于Y染色体上。若眼色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根据题干可知红眼为显性性状,因此实验一中的子一代应该是既有红眼,也有紫眼,故也不成立,综上不成立的是①②④。 (2)若(1)小题中的假设③成立,控制颜色的基因位于X、Y染色体的同源区段,则实验一的亲本(设用字母A/a表示)是XaXa×XAYA,则F1红眼雄果蝇为XaYA与亲本紫眼雌果蝇(XaXa)杂交,则后代的雌果蝇均表现为紫眼、雄果蝇均表现为红眼。实验一中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aYA、XAXa,则子二代雌性中紫眼:红眼=1:1,雄性全部为红眼,即红眼雌果蝇:紫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1:1:2。实验二中子一代的基因型是XAXa、XAYa,则子二代雌性全为红眼,雄性中紫眼:红眼=1:1,即红眼雌果蝇:红眼雄果蝇:紫眼雄果蝇=2:1:1。 (3)若控制颜色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均为Aa,子二代中雌雄均是红眼:紫眼=3:1。 (4)若粗眼雌果蝇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XbXb的配子,与雄果蝇的Y配子结合,则可形成XbXbY的粗眼雌果蝇;若位于雄果蝇X染色体上B基因所在的片段缺失,则与雌果蝇产生的Xb - 33 - 配子结合,形成X-Xb的粗眼雌果蝇;若雄果蝇产生的XB配子发生基因突变为Xb,与Xb的雌配子结合形成XbXb的粗眼雌果蝇。要想确定该粗眼雌果蝇基因型最简单的方法是借助高倍显微镜观察该果蝇体细胞中性染色体的数目、形态和结构。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判别,以及基因在常染色体还是性染色体上的判别,考生关键要能够掌握和区分两者遗传的特点,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审题能力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28.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炎症细胞因子,引起炎症反应。发生炎症反应后,人体也可以通过稳态调节机制,缓解炎症反应,部分机理如下图。请回答: (1)炎症细胞因子使神经细胞兴奋,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内变为____电位,这是由于____造成的。 (2)迷走神经纤维B与脾神经之间通过____(结构)联系,在这一结构中完成的信号转换过程是____。 (3)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级调节过程中,物质a为____临床用于抗炎症治疗的可的松是一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大量且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____(器官)功能减退。 (4)研究表明,通过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可明显缓解炎症反应的症状。尝试解释这种治疗的机理:____。 【答案】 (1). 正 (2). Na+内流 (3). 突触 (4).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6). 下丘脑和垂体 (7). 电刺激迷走神经使其兴奋,引起脾神经兴奋并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促进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以减缓炎症症状 - 33 - 【解析】 【分析】 人体的调节系统分为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神经调节通过电信号传导,在神经纤维之间传递时需要经过突触,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激素调节则主要由下丘脑作为内分泌系统的中枢进行主要操控。人体的大部分生命活动是由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控制的。 【详解】(1)兴奋时,神经细胞外的Na+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动作电位,使神经细胞膜内变为正电位; (2)神经纤维之间通过突触连接,神经纤维之间的信号转递在经过突触时会经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化; (3)根据题图分析,物质a由下丘脑分泌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激素b作用于肾上腺,则物质a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人体的激素调节主要是负反馈调节,大量长期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会长期影响下丘脑和垂体上的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导致其功能减退; (4)结合题图分析,植入生物电装置刺激迷走神经能够间接刺激肾上腺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和T细胞分泌乙酰胆碱,进而抑制巨噬细胞分泌炎症细胞因子,从而减缓炎症症状。 【点睛】本题关键是理解题图中“(—)”符号表示的抑制作用。图中左侧的免疫细胞可表示脾脏中的巨噬细胞。肾上腺皮质激素与乙酰胆碱均作用与巨噬细胞以抑制其分泌炎症细胞因子。同时还需要注意区分下丘脑分泌的促XX激素释放激素和垂体释放的促XX激素,其受体细胞不同,促XX激素释放激素的受体为垂体细胞,促XX激素的受体细胞则是对应腺体。 29.近日,中宣部授予甘肃省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时代楷模”称号。38年来,以“六老汉”为代表的八步沙林场三代职工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面积37.6万亩,为生态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调查发现,古浪县北部沙区野生植物有白刺、苦豆草、黄沙蒿、赖草等,星块状或团簇状分布,这主要体现了生物群落的__________结构,区分该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 (2)苦豆草可入药,常用于治疗急性菌痢和肠炎,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为调查该地区苦豆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这种调查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_____________。 - 33 - (3)随着“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该地区生态系统稳定性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________。为此,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______;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____________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答案】 (1). 水平 (2). 群落的物种组成 (3). 直接 (4). 样方法 (5). 随机取样 (6). 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7). 自我调节能力 (8). 物质和能量 【解析】 【分析】 1.生物群落的结构 (1)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 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群落中的光照强度总是随着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不同植物适于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生长。如森林中植物由高到低的分布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地被层;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微环境有关。如森林中动物的分布由高到低为:猫头鹰(森林上层),大山雀(灌木层),鹿、野猪(地面活动),蚯蚓及部分微生物(落叶层和土壤)。 (2)水平结构: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 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 2.生态系统之所以能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物种数目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越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相对性。当受到大规模干扰或外界压力超过该生态系统自身更新和自我调节能力时,便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甚至引发系统崩溃。 【详解】(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同一个区域,各个种群呈块状或团簇状分布,这主要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区分该群落与其他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 (2)药用价值是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调查植物一般采用样方法,要做到随机取样。 (3)生态系统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否则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 33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群落的空间特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掌握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明确调查种群密度的各种方法,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二)选考题 [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30.请回答与大肠杆菌纯化培养有关的问题: (1)制备培养基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______,培养基在接种前要进行______灭菌。 (2)纯化大肠杆菌 ①通过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连续划线操作,将聚焦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 ②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_____(是、否)需要设置对照组?为什么?________。 (3)讨论分析 ①纯化大肠杆菌时,__________(可/不可)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防止杂菌感染。 ②用该方法分享大肠杆菌时,从第二次划线操作起,每次总是要从上一次划线的末端开始划线,并划线数次,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肠杆菌与酵母菌的最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调pH (2). 高压蒸汽 (3). 平板划线法 (4). 是 (5). 需要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 (6). 不可 (7). 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8). 大肠杆菌无成形的细胞核 【解析】 【详解】(1)配制培养基时各种成分在熔化后分装前必须进行调pH,培养基在接种前要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2)①通过接种在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进行连续划线操作,将聚焦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以分离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这种方法称为平板划线法。 ②因需要判断培养基是否被污染,故需要设置对照。 (3)讨论分析 ①纯化大肠杆菌时,不可用加入抗生素的方法防止杂交污染,抗生素也可以杀死大肠杆菌。 - 33 - ②线条末端的细菌数量少,最终可得到由单个细菌繁殖而形成的菌落。 ③大肠杆菌为原核生物,无成形的细胞核。 [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31.科学家研制出基因工程乙肝--百白破(rHB---DTP)四联疫苗,其有效成分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百日咳菌苗、白喉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获取百日咳杆菌类毒素的基因,可从百日咳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____________,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DNA片段,获得的cDNA片段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______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2)由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序列比较小,且序列已知,获得目的基因可采用_________,然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此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 (3)把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时,科学家采用了改造后的腺病毒作为运载体,请写出你认为科学家选它的理由:______________(写出两点)。 (4)研究发现,如果将白喉杆菌类毒素第20位和第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免疫效果更好,请写出此种技术的基本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实验证明,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的效果比只注射1次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______________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mRNA (2). 不同 (3). 化学方法人工合成 (4). DNA双链复制 (5). 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酶切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等 (6). 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7). 记忆细胞 (8). 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 【解析】 【分析】 1、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 (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 (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 - 33 - (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 2、记忆细胞使得二次免疫反应快而强。 【详解】(1)为获取百日咳杆菌类毒素的基因,可从百日咳杆菌的细胞中提取对应mRNA,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合成双链cDNA片段,获得的cDNA片段中不含内含子片段,与百日咳杆菌中该基因碱基序列不同。 (2)由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序列比较小,且序列已知,获得目的基因可采用化学方法人工合成,然后通过PCR技术大量扩增,利用的原理是DNA双链复制。 (3)改造后的腺病毒作为载体,理由是能自主复制、有多个限制切位点、有标记基因、对宿主细胞无害。 (4)如果将白喉杆菌类毒素20位和24位的氨基酸改变为半胱氨酸,免疫效果更好,定向改造了蛋白质,属于蛋白质工程,基本流程从预期蛋白质功能出发→设计预期的蛋白质结构→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找到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 (5)一定时间内间隔注射该疫苗3次效果更好,其主要原因是体内产生的记忆细胞数量增多,当同种抗原再次侵入人体时二次免疫的特点是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免疫预防作用更强。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工具和步骤、蛋白质工程的重新,免疫过程,意在考查学生识记和理解能量,难度不大。 - 33 - - 33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