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2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2020年江苏高考全真模拟试卷(南通密卷) 2020.03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历史的魅力就在于相互间的认同和归属。有时会忽然明白,岁月里需要 的奉献,成长中要有 的斗志,更需要从岁月里长出来的热爱。历史并不遥远,“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当下的种种,你我都无法真正 。用热爱,用责任,回望过往的美丽,创造当代的辉煌,成为未来的历史。 A. 承前启后 初出茅庐 缺位 B. 承前启后 初生之犊 缺席 C. 承上启下 初生之犊 缺位 D. 承上启下 初出茅庐 缺席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开创后来的,指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承上启下:承接上面的,引起下面的,多用在写文章方面。根据语境““岁月里需要 的奉献””,填入“承前启后”。 第二组,初生之犊:比喻勇敢大胆、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初出茅庐:原比喻新露头脚,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缺乏经验。根据语境修饰“斗志”,填入“初生之犊”。 第三组,缺席:开会或上课时没有到;缺位:职位等空缺;达不到标准或要求,空缺的职位。根据语境“你我都无法真正”,填入“缺席”。 故选B。 【点睛】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 - 25 - 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 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 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 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 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枫叶,有着独特的文化寓意。 枫叶的颜色如火如霞,颜色是那么的温凝,它让人明白了温暖的含义。 ①这一切的一切都是缘于斑斓的枫叶。 ②相传,在枫叶落下之前就接住枫叶的人会得到幸运。 ③小小的枫叶上凝聚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无穷的遐思。 ④人们往在怀着不同的心境在红枫叶上寻找象征、寻找寄托。 ⑤或温馨思念,或如荼的生命,或缤纷的事业。 ⑥如果在目睹枫叶落下时许下心愿,将来定会悄悄实现。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②③⑥⑤ C. ②①④③⑤⑥ D. ②⑥③④⑤① 【答案】D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时首先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要通过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准确地找出提示或暗示的词句;还要要根据短语句子结构的一致性、对称性分析。 既然是“文化寓意”就要从文化开始,而且是能够总领其他方面,所以②放第一句,紧接“幸运”的就是⑥,③是对前面的小结,①中的“斑斓”与后面向子的描写相一致,所以综合起来考虑就选D。 故选D。 【点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通读语段、把握语段大意的基础上,分析语段的结构层次,要清楚空缺处所处的位置是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或者拓展句。再结合空格处的上下文,选择空缺处的句子;同时,如果有与空缺处相对应的句子,要考虑句式结构的照应及关联词的正确使用。 3.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 - 25 - A. 台上的演员重新抖擞起精神,格兰古瓦希望观众至少能欣赏到作品的剩余部分,没料到这个愿望和前面几个一样,很快化为泡影。 B. 在我看来,形形色色的昆虫家族中,七星瓢虫算是比较高雅的,它飞翔的时候轻缓悠闲,人们总觉得是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 C. 伟大的人物总是一种洗眼剂,他们可以根除我们目空一切的毛病,使我们能够看见别人和别人的成绩,从而难免一些邪恶和愚蠢。 D. 运用了想象或象征的诗歌,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有一种解放和振奋的力量,好像有什么投弄着人们,会让他们像孩子一样欢呼起舞。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A项,把“愿望”比作“泡影”。 B项,把“七星瓢虫”比作“撑着小洋伞散步的名媛淑女”。 C项,把“伟大的人物”比作“洗眼剂”。 D项,“会让他们像孩子一样欢呼起舞”,虽然有“像”,但是不是比喻句。 故选D。 【点睛】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明喻是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如同等,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等连接。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 4.下列选项中,对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会会徽“长城之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六片不同特征的花瓣围绕恰似翩翩起舞,生动呈现出“生动活泼世园会”的特色。 B. 形态各异的花,共同代表着生命与希望、亮丽与美好、活泼与可爱、活力与清新。 C. 造型中汉语拼音、英文字母的完美融合,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完全不可分离。 - 25 - D. 整体端庄大气,彰显生命的延展与升华,凸显普及园艺知识、传播美好理念的使命。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本题属于徽标类。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含丰富的寓意。因此,这类题一定要透过现象,挖掘本质。首先审读题干,理解是什么图标,然后仔细观察图标,分析图标和相应文字的关系。表述时语言的准确,鲜明。 C项,“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可分离”错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会徽取名“长城之花”,吉祥物取自“吉祥娃娃”造型,传递着绿色生活的理念。会徽取名“长城之花”,六片不同颜色的花瓣围绕长城翩翩起舞,三色六瓣的和平花,寓意世界和平、和谐共处。会徽元素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花朵形象与牡丹相似,大气富贵,最巧妙的是将花蕊与长城结合,生动呈现“长城脚下世园会”的特色。 故选C。 【点睛】图文转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具有创新特色的新题型,要求考生根据图或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的信息,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或推断。解答此题时,一要观察清楚图表上的内容,二要读清楚题目的要求。这类题目解答时用语一定要简洁、连贯、准确。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濂,字景濂,其先全华之潜溪人,至濂乃迁浦江。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菜学。已,游柳贯、黄溍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不行,入龙门山著书。 逾十余年,太祖取婺州,召见濂。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己,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 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皇大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 濂性诚谨,官内庭久,未尝讦 - 25 - 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宇。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 其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知事叶以从葬之莲花山下。蜀献王慕濂名,复移茔华阳城东。弘治九年,四川巡托马俊奏:“濂真儒翊运,述作可师,黼黻多功,辅导著绩。久死运成,曲壤沉沦,乞加恤录。”下礼部议,复其官,春秋祭葬所。正德中,追谥文宪。 (选自《明史》卷一二八,有删节)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己,论赏赉 赉:赏赐 B. 今入禁中文华堂肄业 肄:学习 C. 间召问群臣藏否 间:秘密 D. 未尝讦人过 讦:揭发 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宋濂从小就聪敏记忆力强,曾经向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学习《五经》。 B. 作为儒者的宋濂,既能讲授经学,又能把经学的内容很好地和现实生活结合。 C. 为了考验宋濂是否诚实,皇帝暗中派人察看宋濂喝酒的情况,并在第二天查问。 D. 蜀献王移茔、马俊上奏、朝廷恩准复官和祭祀等都体现了对宋濂的认可和尊重。 7.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 (2)自少至老,未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 8. 请简要概括宋濂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原因。 【答案】5. C 6. A 7. (1)得到天下以得到人心为根本,(假如)人心不稳固,即使金帛充满,将有何用处? (2) - 25 - 宋濂从小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卷,对于学问没有不通晓的。所写文章醇厚精深气势流转绵长,与古代作者并驾齐驱(并称,没有差别)。 8. 读书、编书、著书、授书都有重名;讲经为太祖太子所赞扬;为文有古人风格;规范朝会礼仪文辞。 【解析】 【5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辨析能力,涉及课本中的重点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牢记课本中出现的重点实词,对活用、通假、古今异义等特殊词语要多加复习。阅读文言文中,不要死记硬背,要做到字不离句,通过培养语感以加深理解记忆。 C项,句意为: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间: 有时、间或。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项,“曾经向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学习《五经》”错误,文中只说向梦吉学习《五经》。 故选A。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虽”,即使;“充牣”,充满;“焉”,何,什么。(2)省略主语,宋濂;“去”,离开;“无所不通”,双重否定,没有不通晓的;“并”,并驾齐驱。 【8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濂长基一岁,皆起东南,负重名。基雄迈有奇气,而濂自命儒者。尝召讲《春秋左氏传》”“洪武二年诏修元史,命充总裁官。是时,帝留意文治,征召四方儒士张唯等数十人,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令入禁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之师。皇大子每敛容嘉纳,言必称师父云”,可知读书、编书、著书、授书都有重名;“‘《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则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己,论赏赉,复曰:‘得天下以人心为本,人心不固,虽金帛充牣,将焉用之。’太祖悉称善”,可知讲经为太祖太子所赞扬;“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可知为文有人风格;“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可知规范朝会礼仪文辞。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宋濂,字景濂,其祖先是金华潜溪人,到宋濂这一辈才迁至浦江。宋濂幼时聪敏,记忆力强,就学于闻人梦吉,精通《五经》,后又跟随吴莱学习。不久,又在柳贯、黄溍门下游学,他们两人都极推崇宋濂,自谓不如他。元至正年间,宋濂因举荐授为翰林编修,但他以父母年老为由坚辞不就,而到龙门山闭门著书。 - 25 - 十余年后,朱元璋攻取婺州,召见宋濂。授他为江南儒学提举,奉命讲授太子经,不久又改撰起居注。宋濂比刘基大一岁,两人都起于江南,皆负重名。刘基雄放豪迈有不同于常人的气概,而宋濂自己认为是一个儒者。太祖曾召宋濂讲解《春秋左氏传》,宋濂进言道:“《春秋》是孔子褒善贬恶的书,如能遵行,则赏罚公正适中,天下便可平定!”不久,太祖讨论赏赐之事,宋濂又进言说:“得到天下以得到人心为根本,(假如)人心不稳固,即使金帛充满,将有何用处?”太祖都称赞宋濂的建议好。 洪武二年,太祖下诏修《元史》,宋濂被任命为总裁官。这时,皇帝注意文治,从四方征召儒士张唯等几十人,选择其中年少并且才华出众的人,提拔做了编修,命令他们进入到宫中的文华堂修习学业,命令宋濂做他们的老师。皇太子每每都严肃认真地很好采纳,说话一定称老师怎么说。 宋濂性情诚恳谨慎,长期在宫中为官,却从不攻击他人过失。他的居室,命名为“温树”。客人问到宫中的事情,宋濂就用手指着给客人看,(表示不想谈论)。宋濂曾经与客人饮酒,皇帝暗中(秘密)派人去侦探察看。第二天,皇帝问宋濂昨天饮酒没有?座中的来客是谁?饭菜是什么?宋濂全部拿事实回答。皇帝笑着说:“确实如此,你没有欺骗我。”皇帝间或问起大臣们的好坏,宋濂只举岀那些好的大臣说说。皇帝问他原因,宋濂回答道:“好的大臣和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那些不好的,(我不和他们交往,所以)不能了解他们。”主事茹太素上奏章一万多字。皇帝大怒,询问朝中的臣子。有人指着茹太素的奏章说:“这里不敬,这里的批评不合法制。”(皇帝)问宋濂,宋濂回答说:“他只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正广开言路,怎么能够重责(他)呢?”不久皇帝看茹太素的奏章,有值得采纳的内容。把朝臣都招来斥责,于是口呼宋濂的字说:“(如果)没有景濂,(我)几乎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 宋濂相貌丰伟,满脸美髯,眼睛近视却很明亮,能在一粒黍子上面写几个字。从少到老,没有一天离开过书籍,对学问无所不通。宋濂文风淳厚而飘逸,可与古代作者媲美。在朝廷上,有关祭祀天地、宗庙、山川、诸神的典章,朝见天子、饮宴国宾群臣、乐律历法、衣冠服饰的制度,对于四方边远地区前来朝见纳贡(使者)的奖赏犒劳仪式,以及有关元勋、大臣碑记、刻石的文辞,全都委托宋濂(起草、拟定),(他)屡次被推举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登门求写文章的人,前后相继,接连不断。 这件事的第二年,宋濂逝于夔,终年七十二岁。知事叶以从把宋濂安葬在莲花山下。蜀献王仰慕宋濂的名声,又把宋濂的坟茔移葬到华阳县城的东郊。弘治九年(1496 ) , 四川巡抚马俊上奏说:“ 宋濂是了不起的大学者护卫国运,述作可师, 又辅佐帝业, 功昭绩著, 却死在远戍之地, 时间已久, 坟墓都已败落,乞请皇上体恤审察。”于是, 孝宗便将此事下到礼部商议, 恢复宋濂原官职, 每年春秋两季在其所葬之地举行祭祀。正德年间, 又追封谥号文宪。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 2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霜 风 陆 游 十月霜风吼屋边,布裘未办一铢绵。 岂惟饥索邻僧米,真是寒无坐客毡。 身老啸歌悲永夜,家贫撑拄过凶年。 丈夫经此宁非福,破涕灯前一粲然。 【注】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十月。前一年,陆游因支持抗金将领张浚没用兵,遭言官弹劾,被朝廷罢免了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的官职,此时正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过着闲居的生活。 9. 请根据前三联,概括作者“悲”的原因。 10. 请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9. 生活贫苦;生命已老;仕途失意;环境恶劣。 10. 对身处国境的慨叹;成为大丈夫的笃定;面对苦难的豁达。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要注意结合注释、作者、题目、词语、句子全面理解诗歌,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指定问题重点分析。解答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诗歌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翻译:十月的寒风在我屋边怒吼,还没有置办棉衣,只能穿着单衣。怎么能够因为挨饿向邻居借米呢,天寒地冻无毡垫招待客人坐下。年纪很大在深夜长啸歌吟,家中贫困也要度过灾荒年。大丈夫经历此中艰辛岂非不是好事,在灯前破涕大笑。作者“悲”的原因,“布裘未办一铢绵”“岂惟饥索邻僧米,真是寒无坐客毡”,可知生活贫苦;“身老啸歌悲永夜”,可知生命已老;根据“这首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十月。前一年,陆游因支持抗金将领张浚没用兵,遭言官弹劾,被朝廷罢免了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的官职,此时正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过着闲居的生活”,可知仕途失意;“十月霜风吼屋边”,可知环境恶劣。 【10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了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然后还要品诗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语,借此领悟感情。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其一生笔耕不辍。注释“被朝廷罢免了隆兴府(今江西南昌)通判的官职,此时正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过着闲居的生活”,即对身处国境的慨叹;“丈夫经此宁非福”,可以看出成为大丈夫的笃定;“破涕灯前一粲然”,可以看出面对苦难的豁达。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⑴名余日正则兮,_________________。 (屈原《离骚》) ⑵___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⑶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⑷_____________ ,云归而若穴瞑。(欧阳修《醉翁亭记》) ⑸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⑹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⑺德不孤,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⑻_____________,不能成方圆。(《孟子・离娄上》) 【答案】 (1). 字余曰灵均 (2). 故不积跬步 (3). 谁家新燕啄春泥 (4).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5). 挟飞仙以邀游 (6). 吟鞭东指即天涯 (7). 必有邻 (8). 不以规矩 【解析】 - 25 -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此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此题中需注意“跬”“燕”“霏”“挟”“吟鞭”的书写。 【点睛】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星期六 苏童 老漆,小孟原本不认识,只是火车上同座,帮小孟拎行李。那天小孟请老漆进屋喝口茶,老漆说,我不进去了,我们单位最近很忙,小盂就说,那你方便的时候来玩吧。老漆甩着手腕想了想说,星期六,星期六我来吧。 星期六后来就成了老漆来访的日子。 老漆第一次来作客,小孟、宁竹夫妇俩有点不知所措,但良好的修养使他们热情地接待了这位客人。宁竹不认识老漆,她以为老漆是小孟在大学里的同学。老漆嘿嘿一笑,我不是大学生,高考差一分。宁竹反应快,她说,大学生有什么用?我们家小孟是名牌大学,可他连电灯都不会装。老漆会意地笑起来,是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认识的大学生都不会装电灯,会电工的都没上过大学。宁竹说,以后我们家的电工活就找你了?老漆说,没问题,随叫随到。 他们没有在任何事情上麻烦老漆的意图。但是老漆后来却帮了他们一个大忙。几年来小孟一直想跳槽去高新技术开发区,他随口与老漆提过这件事,可老漆却笑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小孟那天调侃说,怎么啦,你父亲在开发区当总指挥? 老漆说,你问这干什么?小孟说,不干什么,就是有点好奇。老漆笑了笑,你们知识分子,什么事都好奇,好奇心能当饭吃吗?算朋友吧,是一天天处出来的关系。 小孟夫妇知思图报,小孟去开发区报到的前一天夫妇到商店里采购送给老漆的礼物。老漆不肯收,他说,早知道你们知识分子也这么俗气,我就不管你们的事了。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剃须刀我收下了,不过我不带回家,带回家我也是送人,不如你们替我保管,反正我经常来,来了就能用,不一样吗? - 25 - 以后的日子里,小孟家里就经常响起电动须刀吱吱运转的声音,那通常是在星期六的下午,偶尔也会是星期五或者星期天的傍晚。老漆的来访就这样成为小孟家庭生活的一部分。这样的日子里宁竹尤其忙碌,做饭洗涮的时候总能听见老漆在客厅里转动剃须刀的声音,住房太小了,宁竹在厨房里也能听清三个旋转刀头切割胡须的声音,老漆的胡子被剃须刀吞咽的声音。有一天,她在厨房里脱口而出,吵死了,烦死了! 他们对老漆心怀感激,打着灯笼满世界找也找不到这样的脚友,可是另一方面他们对星期六还是越来恐惧,星期五的夜里小孟上床时发出莫名的怪笑,星期六,老漆又要来了。 星期六的脚步来得那么匆忙,小孟一大早就被宁竹推醒了,小孟看见宁竹脸色憔悴满眼血丝的样子吓了一跳,他以为她病了,宁竹说只是失眠了。我一直在想今天老漆来了会怎么样,我逼着自己不去想,可一闭眼就听见那该死的剃须刀的声音。宁竹突然用一种决绝的语气说,你今天不能留在家里,一起走。 那天夜里,他们回家时看见门口留下了好几颗烟蒂,小孟数了一下,一共有六颗烟蒂,小孟把它们一一捡了起来,再扔在垃圾袋里,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好像是在把他和老漆的友谊一颗一颗地扔在了垃圾袋里,他的心里空落落的。 他果然没来,宁竹说,令天他不来了,他把星期六又还给我们了。 老漆没有来,这个星期六的下午显得那么宁静而空旷,小孟一时不知道做什么好,哎,你说我该干点什么?看书吧,你都半年没看书了。突然,他们听见了门外传来自行车的铃铛声,老漆登门先打铃铛,这也是规律,刹那间小孟愣住了,宁竹从沙发上跳了起来,宁竹惊慌失措地抓住他的手,他还没有明白过来,人已经被宁竹拉进了卧室。 老漆在外面敲门,一边敲一边喊着他们的名字。老漆起初很文雅很有耐心,渐渐地敲门声变得急促了,那声音像雷雨一样传到卧室里,小孟摸着心脏部位,宁竹则捂住了耳朵,他们从对方的脸上发现了相仿的坚持到底的表情。大概坚持了五分钟,外面终于安静了。 一会儿,宁竹蹑手蹑脚地向窗前走去,她与老漆四目相接,老漆站在离窗子一米远的地方不停地打着自行车铃铛。 (有题改) 12.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漆和小孟、宁竹夫妇二人本来互不认识,只因为老漆的热心而相互间成了朋友。 B. 第一次接待老漆,小孟、宁竹夫妇俩显得“不知所措”,为后文态度变化做了铺垫。 C. 小说用小孟捡起六颗烟蒂并扔到垃圾袋里的细节描写,写出了冷落朋友的极度悲伤。 D. 标题“星期六”既点明双方聊天时间,又是一种隐喻,过分的规律会成为一种负担。 - 25 - 13. 请简要概括老漆眼里知识分子的特点。 14. 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12. C 13. 动手能力不够强;对事情充满好奇;也以物质回报友人。 14. 呼应前文,使小说的结构更完整;对宁竹动作等的描写,表达了她期待又尴尬的内心;“打着自行车铃铛”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老漆的无奈和苦闷;结尾很有画面感,增添了小说的张力;叙述时看似平静,其实蕴含着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结尾用语不多,但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言简意丰。 【解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C项,“极度悲伤”错误,原文“那天夜里,他们回家时看见门口留下了好几颗烟蒂,小孟数了一下,一共有六颗烟蒂,小孟把它们一一捡了起来,再扔在垃圾袋里,做这些事的时候他好像是在把他和老漆的友谊一颗一颗地扔在了垃圾袋里,他的心里空落落的”,可知不是悲伤,是空落落。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老漆会意地笑起来,是呀,这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我认识的大学生都不会装电灯,会电工的都没上过大学”,可知动手能力不够强;“老漆说,你问这干什么?小孟说,不干什么,就是有点好奇。老漆笑了笑,你们知识分子,什么事都好奇,好奇心能当饭吃吗?算朋友吧,是一天天处出来的关系”,可知对事情充满好奇;“小孟夫妇知思图报,小孟去开发区报到的前一天夫妇到商店里采购送给老漆的礼物。老漆不肯收,他说,早知道你们知识分子也这么俗气,我就不管你们的事了。话说到了这个地步,剃须刀我收下了,不过我不带回家,带回家我也是送人,不如你们替我保管,反正我经常来,来了就能用,不一样吗”,可知也以物质回报友人。 【1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重要情节作用的能力。小说的结尾,可从文中重要情节的角度分析思考,小说情节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一.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就是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上的具体作用。二.情节与情节之间的关系。一般情节在开头,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或者埋下伏笔;在中间,承上启下;情在结尾处,上照应前文。三.情节与小说环境之间的关系,突出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四.情节与小说主题之间的关系,一般来说是点题、突出主题或者揭示主旨。“星期六后来就成了老漆来访的日子”,呼应前文,使小说的结构更完整;“小孟摸着心脏部位,宁竹则捂住了耳朵,他们从对方的脸上发现了相仿的坚持到底的表情”,对宁竹动作等的描写,表达了她期待又尴尬的内心;“老漆站在离窗子一米远的地方不停地打着自行车铃铛”“打着自行车铃铛”的细节,真实地再现了老漆的无奈和苦闷;“一会儿,宁竹蹑手蹑脚地向窗前走去,她与老漆四目相接”,结尾很有画面感,增添了小说的张力;叙述时看似平静,其实蕴含着内心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即过分的规律会成为一种负担;结尾用语不多,但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言简意丰。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大学之大与大学之道 陈 浩 - 25 - 没有远大理想来仰仗,大学将无法拥有精神中心;同样,没有伟大精神作支撑,大学理想与实践就会断裂。展现大学共同精神的表述有很多:崇尚科学,鞠躬尽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守正开新,常勤精进;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迎难而上,挑战权威,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洋,不信邪恶、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等等。大学汇聚和倡导的这些精神,已足可竖起大拇指,令世人钦佩。若将大学使命、大学理想、大学正义等汇合起来考察,大学精神之伟大,更是无可争辩的,绝对不失为人类社会精神之灯塔,是国家和民族精神汇聚、传承、发展、开新、引领之高地。大学在坚守自身精神家园的同时,理应保持那种敏锐的建设性批判思维,或是理性反思的姿态,不断砥砺精神气节。大学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给学生两样东西,一是思悟力,二是精气神。现代大学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精神更加高贵,心智趋于成熟,灵魂更加纯洁,格调通往卓然,那真就该深刻反省了。 欲想有成就的大学者,对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不只是口头上的,而是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尤其做基础研究或理论原创的学人,如果没有一种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就不会出大成果,成不了大科学家和大学问家。当代中国,为什么很难出国际大师级科学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太按捺不住急功近利的欲望,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舍不得付出耐性,不懂得或做不到“久久为功”。这些品格在当今中国的大学,表面上看是学生没达到,实际上也正是很多领导和教师缺失应有的境界。目光短浅,得过且过,投机取巧,慵懒倦怠,气泄神衰,萎靡不振等是其大敌。 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必然是互相激荡和同构相谐发展的。在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的大学面对教育教学种种积弊,面对社会不满和呐喊,迟迟迈不出为提质加力、实现自我超越的大改革步子,是谈不上与时代精神合拍的。改革开放之初和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高教界和大学的管理体制大改革等搞得轰轰烈烈,在业内外引起大震撼。但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热盼的依靠新的教育教学大改革促进教育质量大提高的局面并未出现。今天谈大学改革,应从两方面梳理:问题的改革和改革的问题。有问题难题才需要改革,找准问题改革才有目标方向。当前一些大学改革本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避实就虚,悬浮不着地。亟须反思的是如何避免改革目的被改革措施手段所淹没、甚至颠倒了。离开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价值和根本目的谈大学改革,把逻辑和手段当目的的改革,免不了陷入空谈、玄谈、混谈之困局。当前大学改革有个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被边缘化,“通识教育”舶来品还在某些大学掩盖、冲淡、冲击素质教育的实施。战略主题遭搁浅,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这项核心改革被轻忽,或者说是核心改革本身不硬朗、无大作为被遮蔽了。改革释放巨能,改革创造机运。教改乏力,提质无望。再启大学教学大改革,搞好改革分层设计,提振每个大学人的教改欲望与能力,这是时代深处传来的召唤。 能否守住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对大学人意志的考验。“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大学人如果也在名利、金钱和情色的诱惑中把握不住自己,如果小改即止、小进则满,甚至只为获取暂时的小利而丢掉恒久的大义,精神懈怠甚至颓废,是迟早的事。有的教授走上领导岗位后,陷入权钱名利怪圈而不能自拔,走上了违纪违法犯罪之路。谨防大学精神失守,以精神高度托起师生事业学业高度,始终应该是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关切。 - 25 - (有删改) 1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远大理想和伟大精神对于大学、国家民族、人类社会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B. 大学精神的缺失表现为一些大学人急功近利吃不得苦、耐不住寂寞、没有耐性等。 C. 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互相激荡和同构相谐发展的,三者是完全同步的。 D. 大学人要在名利、金钱和其他各种诱惑中把握住自己,坚决守住和弘扬大学精神。 16.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学共同精神的内容表述很多,这也就要求从意志、人格、思想、学术等方面引导。 B. 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等品格表面看是学生缺少,而根本原因在部分领导和教师身上。 C. 当前一些大学改革本身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改革目的、措施手段颠倒,陷入某种困局。 D. 每一所大学只要不边缘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就能不失守大学精神。 17. 大学人应该怎样做才能弘扬大学精神?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C 16. D 17. 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悟力和精气神;要将对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行为中;要不断改革大学相关方面的积弊;要保持恒久大义,托起师生事业学业高度。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C项,“三者是完全同步的”错误,第三段“大学精神与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必然是互相激荡和同构相谐发展的。在改革创新精神越来越成为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主旋律的今天,我们的大学面对教育教学种种积弊,面对社会不满和呐喊,迟迟迈不出为提质加力、实现自我超越的大改革步子,是谈不上与时代精神合拍的”,可知不是“完全同步”。 故选C。 【16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 D项,“每一所大学只要不边缘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能不失守大学精神”错误,第三段“当前大学改革有个怪现象值得关注,就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个‘战略主题’被边缘化,‘通识教育’舶来品还在某些大学掩盖、冲淡、冲击素质教育的实施”,可知“只要……”得不出“就能不失守大学精神”。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大学教师在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教给学生两样东西,一是思悟力,二是精气神。现代大学如果不能让受教育者精神更加高贵,心智趋于成熟,灵魂更加纯洁,格调通往卓然,那真就该深刻反省了”,即为学生传授专业知识,更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悟力和精气神;“欲想有成就的大学者,对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不只是口头上的,而是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行为中的。尤其做基础研究或理论原创的学人,如果没有一种呕心沥血、孜孜以求的精神境界,就不会出大成果,成不了大科学家和大学问家”,即要将对科学真理锲而不舍的追求渗透到自己的潜意识和日常生活行为中;“战略主题遭搁浅,实际上是教育教学这项核心改革被轻忽,或者说是核心改革本身不硬朗、无大作为被遮蔽了。改革释放巨能,改革创造机运。教改乏力,提质无望。再启大学教学大改革,搞好改革分层设计,提振每个大学人的教改欲望与能力,这是时代深处传来的召唤”,即要不断改革大学相关方面的积弊;“能否守住和弘扬大学精神,是对大学人意志的考验。‘不义而强,其毙必速’。大学人如果也在名利、金钱和情色的诱惑中把握不住自己,如果小改即止、小进则满,甚至只为获取暂时的小利而丢掉恒久的大义,精神懈怠甚至颓废,是迟早的事”,即要保持恒久大义,托起师生事业学业高度。 【点睛】筛选文本重要信息,首先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材料一 - 25 - 目前中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面临着水资源人均占有率低、水资源分布不均、水污染严重以及滨水区景观单调等问题;德国基本上完成了城镇化,但面临着“再城镇化”的情况,也遇到了人口增长停滞、水资源高度利用带来的水利基础设施过于庞大,统一规划发展的滨水区缺乏地方性等问题,不同国家、地区的政府间交流与探讨有利于解决两国不同的问题,德国先进的技水和丰富的经验能为中国提供借鉴,而中国广阔的空间与多样的案例将为德国提供不同的视角。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遇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要求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最大化利用水资源,采取更加高效和智能的分配方式和管理手段。智能水管理系统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具有关键作用,因此需要构建相应的建筑设计和智能水控系统。首都经济大学李云鹏根据居民和游客两类使用者的用水情况,结合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用水量监测,从而建立基于个人分类水量消耗定价的计量(反馈)系统,新的智能水资源分配框架可以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减少浪费并改善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面对与水相关的威胁和极端情况,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和设计干预,提高人类栖息地的恢复力。北京林业大学李翅在“韧性城市”的概念下,进行了新乡市黄河滩区生态安全格局和社会经济的研究,该区域生态环境优越,文化源丰富,但在洪水威胁下,存在基础设施水平低、社会发展滞后、产业竞争水平低等问题。应用场景预设的方法,预测几种典型洪水的泛溢范围,在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提出在河滩地区的带状开发布局,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韧性的洪水管理策略和与之匹配的城乡发展策略。 (摘自《地理研究》,2019年第38卷第2期) 材料二 长江经济带11个省(直辖市)产业发展阶段和布局缺乏统筹,总体规划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一个从产品到供应、价值、产业的上中下游紧密的链,势必因资源利用率不高造成某些资源的过度开发或浪费。 因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水平差异导致的流域上中下游对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不同,求资源的需求矛盾正逐步凸显,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17.8%,工业、生活、灌用水利用率不高,工业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2%左右,城市供水管的漏失率普遍约为20%,灌溉水利用系数的为0.45,总体来看,长江流域水资利用小效益低于全国平均值,水资源浪费严重,具有较大的节水潜力。 - 25 - 接照《“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以《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核定和分阶段限排总量控制方案》为基础,落实长江经济带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要求。制定长江流城专门的保护性法律作为地方政绩的“硬约束”,同时尽快出台量化污染事件生态环境损害程度的规范文件,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推行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 同时应建立统一、高效、动态的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建立统一的水资源数据库,建立实时监控系统,为考核提供数据支持;二是对照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线、生态保护红线等建立定量考核体系,强化长江保护制度执行的严肃性和约束性。 各类涉水工程开发时企业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生态保护优先的角度优化大型水库调度,通过鱼类产卵期加大下泄流量、保障生态流量等措施形成有利于鱼类生存的水文条件,通过建设适合的过鱼设施、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沿江岸边带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水生生物生境,逐步修复受损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 (摘自《人民长江》2018年10月28日) 材料三 为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联合国将3月23日定为“世界水日”,2017年3月22世界水日标语为:保护水资源。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下,水资源供需矛盾问题日益凸显,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随着人们家庭用水量的增加,导致各地水资源出现了过度开发的问题,相较于上世纪50年代,多地河径流水量显著减少,大量河流干涸,由于污染治理不到位、河流自净能力较差,导致水体水质下降,水体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地面沉降以及海水入侵等严重的地质问题。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32466.4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是,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60立方来,居全球88位,仅有美国的20%、加拿大的3%,属于世界上13个缺水国家之一。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的水资源也并不均匀,东部、南部地区淡水资源更加丰富,集中了我国70%的淡水资源,北部、西部淡水资源量较少。调查显示,我国缺水城市共计183个,其中40个为严重缺水城市。 (摘自《中国水运》2018年第3期) 1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就全国范围或着许多局部地区来说,中国都面临水资源保护不力、利用率不高的间题。 B. 联合国将每年的3月23日定为“世界水日”的目的就是号召大家要坚决保护好水资源。 C. 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开展水资源保护的交流,有利于相互借鉴,提高保护水平。 D. 我国不仅是世界上较少的缺水国之一,而且许多地区间的淡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匀。 19.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城镇化过程中遇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问题,要学会用科技手段分配和管理水资源。 - 25 - B. 长江经济带在保护水资源时必须学会综合施策、多措并举,不能有的“硬”,有的“软”。 C. 我国水资源持点就是总量不少、人均占有量少;缺水城市较多、严重缺水城市不少。 D. 不论“韧性城市”的建设理念还是生态优先的工程开发原则都需逐步落实、稳步推进。 20. 保护水资源,涉及哪些对象,这些对象各自有哪些不同的责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18. B 19. C 20. 对象:国家、企业、群众、专家等。责任:国家要加强立法、监管,做好顶层设计;企业在建设工程时要坚持生态优先、水资源优先等原则;群众要节约用水,从日常生活开始保护水资源;专家要积极研究,出谋划策,推动落实。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目的就是号召大家要坚决保护好水资源”错误,材料三“为保护和珍惜水资源,联合国将3月23日定为‘世界水日’”,所以还有“珍惜水资源”。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C项,“我国水资源持点就是……”错误,材料三“从分布情况来看,我国的水资源也并不均匀,东部、南部地区淡水资源更加丰富,集中了我国70%的淡水资源,北部、西部淡水资源量较少”,可知还有空间分布不均。 故选C。 【20题详解】 - 25 - 此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分析提炼能力。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根据题目的要求,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出最主要的信息。保护水资源涉及国家、企业、群众、专家等。“制定长江流城专门的保护性法律作为地方政绩的‘硬约束’,同时尽快出台量化污染事件生态环境损害程度的规范文件,完善环保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联动机制,推行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等”,即国家要加强立法、监管,做好顶层设计;“各类涉水工程开发时企业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从生态保护优先的角度优化大型水库调度,通过鱼类产卵期加大下泄流量、保障生态流量等措施形成有利于鱼类生存的水文条件,通过建设适合的过鱼设施、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沿江岸边带生态修复等措施恢复水生生物生境,逐步修复受损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即企业在建设工程时要坚持生态优先、水资源优先等原则;“调查显示,我国缺水城市共计183个,其中40个为严重缺水城市”,即群众要节约用水,从日常生活开始保护水资源;“面对与水相关的威胁和极端情况,需要先进的技术措施和设计干预,提高人类栖息地的恢复力”,即专家要积极研究,出谋划策,推动落实。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方法 1.寻找所需信息。发现文本关键信息是核心,善于抓住文中负载关键信息的词句,剔除与阅读目的无关的多余信息,从字面看出表达的言外之意,以快速锁定要寻找的目标。 2.整合得出结论。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没有详细且明确的陈述言语的情况下,需要将文本中有关联的信息通过比较、归纳、综合进行加工处理,判断出题人的真实意图,从而整合得出有效的结论。 3.构建文本意义。对于多种材料组合的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要注意识别文本材料的主题,联系实际需求,找出文本的写作目的,为材料信息内容排序,联系文本中的不同资料,结合自己的知识、想法和经验,提出独特见解,自主构建文本的意义。 八、作文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摄影中的视角有两种:一种是由外向内,另一种是由内向外。视角不同,则画面的美不尽相同,不仅摄影如此,生活中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换一个视角 如果你一直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不要沮丧,不要伤悲,那么你就向下看吧!向下看一下,换一个角度,风景弥新绚烂。摄影是这样,人生亦如此,换一个视角,赢得不一样的风景。 - 25 - 换一个视角,向下看,赢得好的心态。俗话说:“心态决定命运”,要想拥有幸福的人生就要调节好的心态,换个视角则是调节的不二法宝。约翰库缇斯,一个被命运捉弄的人,在少年时截掉双肢,多次面临死神的宣判。但他仍说:“对于痛苦的命运,我们仍应该去拥抱!”从此,他不会刻意留心自己不完美的身体,而是朝着自己的目标奋勇向前,游历世界进行演讲。对于自己的生命,约翰承认他是痛苦的,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换一个视角,张开双臂,拥抱命运,才一往无前,赢得成功,获得意义。观察视角的不同,对于痛苦的认识也不同。约翰勇于挑战痛苦,视人生为征程,不为与生俱来不可更改的命运影响自己活下来的心态,才赢得精彩的一生。可见,换一个视角风景弥新。 换一个视角,向下看,获得人生的成功。一直向上看,觉得自己在下面,很累,很无力时,不妨换个视角向下看吧!转换一下视角,确定自己的目标,奋力向前,永不止步,这一路风景必让你心旷神怡。史铁生的一生,由轮椅上的生活开始,饱受病痛的折磨,靠透析维持着生命。然而他却笑呵呵地说:“职业是生病,业余是写作”。面对瘫掉的双腿,他转换角度,视梦想为动力,视写作为人生,所以才赢得弥新的人生风景。对于死亡,他曾说:“死亡是人生的最后一个节日”。视角的不同,决定着他对于随时到来的死亡的淡然。他笑看着行走在人生的征途上,转动轮椅,欣赏着不一样的风景。因为视角的不同,他不被命运所牵绊,走出地坛,带来了《我与地坛》;因为视角的不同,他才正视生命的容颜,留下来这浮华世界中的一丝丝安宁;因为视角的不同,他的态度与人生才被我们所铭记。 大千世界中,风景各不同。世代的人们,也转换着视角踏上自己的路途。田维,一个花儿一样的女子,不曾将视角集中在白血病所缠绕的身体上,用不同的视角,看到了“死亡里生命的欢颜”海伦凯勒,她的眼底没有光明,而她的心底却朝着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用心低的角度,看看自己的人生,也许,不经意间,会发现一片弥新风景。 在仰望天空觉得累时,不妨换一个视角,俯视下地面,也许地的浑厚更能打动你,换一个视角,风景弥新。 【解析】 【详解】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首先,把握材料核心概念“视角”的内涵。它是指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物体越小或距离越远,视角越小;摄影镜头所能摄取的场面上距离最大的两点与镜头连线的夹角; - 25 - 指观察问题的角度。它包括平常物体与人的关系,尤其包括摄影,更重要的还指人看问题的角度。无论哪种“视角”都与人紧密相关。材料中的”视角”有实有虚,但无论虚实,都应源于实体的“视角”,并能表现它具体的特征。其次,把握材料组合所形成的关系。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为列举两种摄影中的视角,由外而内的和由内而外的,无论哪种都离不开人与外界的关系。第二句话说,两种方式,所得画面美不完全相同。这似乎在暗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美无处不在,换一个视角就有新的美。第三句话,是把人的思考引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生活中的很多事也都是如此”,从生活出发,写生活中的事,掲示有关“视角”的道理。画面美、美的画面,缘于不同视角的主观感受,暗示美的画面因人而异,美的画面与人的关系有着特殊性。 【立意】换一个视角看问题;别样视角,别样美丽;视角与位置;视角不同,结果不同等等。 【结构】题目就是观点《换一个视角》,第一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摄影是这样,人生亦如此,换一个视角,赢得不一样的风景”。中间三段并列论述,“换一个视角,向下看,赢得好的心态”,举约翰库缇斯的事例;“换一个视角,向下看,获得人生的成功”,举史铁生的事例;群例,田维,海伦凯勒。最后一段强调“换一个视角,风景弥新”。 【素材】1. 遭遇挫折失败,就如同路遇死角,面对死角怎么办?转换视角。而视角决定视野,视野决定方向,方向决定成败,方向对了就不怕到不了岸。当年,面对试验田中首季杂交稻人们傻眼了,“稻谷减产了15%,稻草反而增长了70%。”有人嘲讽,“可惜啊,人不吃草,不然杂交稻就大有前途。”袁隆平说,试验已证明水稻杂种有优势,只是这种优势现在表现于稻草而不是稻谷上,是配种不当。改变配种,优势就能发挥在稻谷上。第二年,杂交稻果然比常规水稻增产30%,杂交稻种植大门从此打开。可见,死角不是死路而是拐角,视角变则柳暗花明。 2. 面对死角转换视角,既是思维问题又是实践问题,既是重新选择又是不断证明。科研是壮丽探险,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乃是不能把失败当成转换视角的契机而就此打住。科学更是“老实学”,事事都要实验。越是重大原始创新,绝大多数实验结果往往越是与预料不符合,杜绝焦躁浮躁,以“实验虐我千万遍,我待实验如初恋”的精神冷静分析负面实验结果,方有可能在破解难题中走上正路,直到梦想成真。 3.“当真理碰到鼻尖时,还是没有得到真理”——这种缺憾在科技史中俯拾皆是。美国人莱斯最早发明了传声装置,但只能用来传送音乐,无法使人互相交谈。在这个死角前,莱斯止步了。贝尔在莱斯研究基础上改用了直流电,把传声装置中一颗螺丝钉往里多拧了5丝米,电话机成了贝尔专利。许多时候,“错过”比“过错”更糟糕。“过错”可改正,“错过”无法弥补,就如莱斯这个“5丝米教训”。 4. - 25 - 在相当意义上说,无失败,无创新。面对死角敢于转换视角,还需少些“稳赚不赔”意识。不能不看到,科研领域中,一些人片面追求“稳赚不赔”由来已久。在科技项目评审中,常常是“凡遇风险,一票否决”。跟踪模仿多,学术不端多,都能从“稳赚不赔”思维和做法中找到原因。鼓励死角前换视角,也应当用制度保证科技项目评审及科研经费投入更合理,为“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提供必要条件。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 25 - - 2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