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第二单元每课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阅读 5 黄河颂 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特点: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绘画美。 要求学生多次诵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黄河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 度和力量,让学生在脑海里浮现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朗读在教学过程中所 占的比例大,这符合诗歌的教学特点。 二、让学生在聆听比较中领会诗歌的音乐美。 教学过程中,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让学生聆听比较,比较歌曲《保卫 黄河》和歌曲《黄河颂》的旋律有何不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体会诗歌的 音乐美。其实,诗歌是歌曲的文字载体,学生只有读懂了诗歌,方能领会音乐的 旋律和精神;记住音乐旋律,便记住了诗歌,两者相辅相成。 三、让学生在修辞手法的分析中领悟诗歌的建筑美 这首诗以短句为主,兼用长句,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突出黄河的伟大形象和 伟大精神。如“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些诗 句既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又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如“啊!黄河!……啊! 黄河!……啊!黄河!……”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使诗歌层次分明、感 情深沉。如“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运用了直接反复的 修辞手法,这反复咏叹强、而有力的结尾,突出了黄河的伟大精神。歌词也久久 回响在中华热血儿女的耳边。还有拟人、比喻等等的修辞手法,这里就不再一一 举例了。 6 老山界/陆定一 怎样备好一节课?这是每位教师每天都思考的一个问题。每位老师都有自己 独到的见解,但我觉得殊途同归,最终要落实到一点——紧扣课标把握教材,我 认为只有这样,一节课才不至于落空,学生才能有所收获!就拿我讲授《老山界》 一课为例,我觉得整体设计和教学实践都比较成功。 一、依据课标确定教学目标并设计教学 语文课标中说:“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一门学科”那就要求我们 在备课的时候充分考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老山界》这篇文章充 分体现了这一点。从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记叙文的篇章 结构,我让学生找出课文中能够表现时间、地点和人物活动的词语,从而让学生 理解文章的记叙顺序;从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出发,着重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 顽强的意志和革命的乐观精神,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都 遇到了哪些困难,他们是怎样对待的?学生很快从文本中找到答案,在后面的教 学拓展中,让学生想一想:新时期还需要发扬长征精神吗?就水到渠成了。 二、把握教材是备课和教学设计前提和保 拿到一篇文章必需深入的研究文本,老师只有对文本烂熟于心才能优化教学 设计,才能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有所获。比如:在《老山界》教学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决定要翻一座 30 里高的瑶山”“作者为什么要用 ‘30 里’来形容山的高度呢?”学生很快明白老山界山高路远崎岖不平的特点,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文的内容。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要紧紧把握住两个基本点——课标和教材,只有这样, 我们的教学才有“纲”可循,有“度”可把,才能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 7* 土地的誓言 结合得失谈所悟: 1.实践证明,我们的六步教学法(即语文课内阅读课课堂的教学模式)具 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它就像李镇西老师的板块教学一样,较易把握。因此,以后 的教学中可以继续践行。但要注意,模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课堂的现场随 机调整(拓展的前调)或删减,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2.关于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与突破。 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依据是文本特点、单元教学要求、学生学情。而课堂教学 中“问题引领、合作探究”的环节中要解决突破的便是重难点。我们采用主问题 牵引的方式,设计一两个主问题,通过老师点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交流。 这里的交流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学生交流结合的文本力求少而精,分析得透而细, 教师机智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力避多而泛,思维肤浅。二是体 现浓厚的语文味。这是由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决定的,不管是情感品味、人物分析, 写法表达,修辞语气等等必须从语言入手,将这些丰富的`语文知识融入其中, 以《土地的誓言》为例,对第一段中“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 的理解赏析品味,结合的语文知识有很多:形容词语、描写的表达方式、排比比 喻的修辞运用、短句的运用……,因此,学生在交流中教师如若仅仅点拨到景物 叠加表现东北原野美丽丰饶,表达赞美怀念之情,远远不够。我觉得,语文学科 的特点应先是工具性,然后是人文性。如若在课堂上将赏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学生交流中教师能灵活应对,相机引导,并且引导得体到位,顺利地突破重、 难点,备课中的深挖教材便是最重要的了。 3.教学流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巧妙运用有两点收获: ①设计预习卡片(自读提示),狠抓课前投入,遵循“避免语文课堂中学生 的零起点进入”原则。 ②字词教学的扎实。a 将音、形、义的学习放在具体语境中 b 词语的理解采 用换词分析法 不要过多地抱怨教材的编排不当,文本的选择欠妥,从深挖教材起步,开动 脑筋优化教学过程,我们的课堂一定是学生思维灵动的主体探究式课堂。 8 木兰诗 一、探索诗歌教学,与课堂思路相结合。 这节课我主要就是考虑以朗读和分析木兰形象作为主线,体现诗歌教学的特 点。因此,设计为“朗读诗篇----赏析诗歌-----朗读诗篇-----认识木兰-----聆听豫剧 -----想象表演------构思练笔-------赞颂木兰”这样一条主线贯穿整节课教学,让语 文的人文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也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这样设计也是立足于学生学习实际,因为一直以来不是说学生不重视诗歌的 鉴赏,即使教师平时又有几个重视对诗歌的鉴赏教学呢?鉴于此,我认为首先就 是加强朗读教学,加强朗读指导,让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意境; 二、抓住朗读教学,在读中感受古典诗词的力量。 在朗读中感悟形象,木兰这样一位千百年来备受喜爱的形象,如何准确解读 不仅需要学生会借助文本解读也要有自己的独特理解,才是重要的,鼓励学生大 胆思考,大胆质疑,形成民主气氛。因为自己朗读并不是特别好,因此在看到网 上有非常纯正的朗读时就决定用名家朗诵来营造一种朗读的氛围,再让学生自己 反复诵读,走进文本之中真切感受木兰的'伟大形象。在第一次讲的时候,按照 这种思路进行,学生自己在下面读的很不错,然而当让他们主动起来展示时,就 有些扭扭捏捏的不敢起来,是课堂陷入一种沉闷氛围,究其原因其实不怪学生不 主动,还是我们平时教学上训练的不够,尤其是朗读的训练上比较的缺失,没有 还语文课真正的语文味,所以才使学生不敢站起来朗读。这启示我自己今后一定 要重视朗读的教学,不能使之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再者,以读促写是落实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要想充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能够准确的百搭和写作也是不可或缺的额,因此,我在写这个环节上注重学生的 认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尝试表演加写作,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三、深入解读文本,找准课堂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即教师引领学生开始阅读文本的角度、方式、方法。教 师对切入点的选择,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如何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完成教学目标 的选择,也是教师教学理念的外在表现。好的切入点使课堂衍生着意外和精彩, 使师生享受这解牛析薪般的快感。 《木兰诗》往往被视为英雄的赞歌。“英雄”是什么呢?英雄就是保家卫国的 人,会打仗,很勇敢。可是关于“打仗”就写了“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 句,作者却浓墨重彩的描写了木兰为父亲担心、决心出征、凯旋归来及家人团聚 的欢乐。因此本文立意的重点不是花木兰参加了战争和她战斗的英勇,而在于她 是一个“女英雄”。战争的责任本来并不在她,她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作 为一个女子,她承担起了“阿爷”和“长兄”也就是男性的职责。这个职责不单 是家庭的,也是国家的。她主动参战,为国而战,立了战功却辞官还乡,享受父 母、家庭的欢乐。这个英雄的内涵,从承担“家”的重担开始,到为国立功,最 后又回到家庭,享受亲情的欢乐,文本突出的恰恰是一种非英雄的姿态,木兰还 尤其为自己成功的掩盖了女性的身份感到自豪! 所以,我便抓住“木兰是一个女英雄”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设计了“从 什么句中,我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木兰。”的主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歌、品句子、 感形象,解读她“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的个性特征。 四、教师适时追问,引导学生个性解读。 “追问”,在已提出问题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又再次补充和深化、穷 追不舍,直到学生能够理解透彻甚至出新出彩的问。“追问”无疑是促进学生学 习、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教学指导策略。而我在课堂中针对学生的现有的对 诗歌的理解做出迅速的判断,并且巧妙地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追问,更有利于对 文本、对教学目标的把握。 同时在《木兰诗》课堂中也存在这缺陷。在如何能让学体学生的思维都“动” 起来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其实,让每位同学都能提笔来写一写,是一个很好的 方法,因此我意识到,在分析木兰形象这个环节中,我可以让学生在课文上做一 些旁批──你从哪些情节了解到木兰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在旁边标注出来,这样 也许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最后是在生字词的训练方面,某些同学回答错误,我却没有意识到,没有进 行及时的纠正。总之,诗歌教学注重情境的创设,注重学生情感的激发,注重以 “读”为本,熟读成诵的训练,但有些细节在这堂课上没有达到最佳的效果。 我们的教学正是在这样一种肯定、否定与再否定的过程中实现进步的。教学 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也正因为遗憾,它才吸引我不断前行,不断追索! 写作 学习抒情 在经过精心的备课之后,我实施了自己作文教学,现就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后 心得总结几点。 首先,在本次的写作教学中,我以问题为主线:什么是抒情?为什 么要学习 抒情(表达效果)?我们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怎样抒 情?来组织教学,紧扣 教材,让学生有书可依,从而快速的抓住 教材中呈现的知识点。其次,利用教 材中的名篇来做具体的片段 范文引导。通过对比阅读将知识点简化,让学生更 容易理解和掌 握。利用同一组片段对比阅读对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进行区分, 并对间接抒情进行更细致的讲解。再次,课堂练笔釆用成文填空 的方式进行, 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同 时课堂上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其中最突出的还是如何引导学生细 腻真挚地抒发感情,教学形式和手段比较单 一,在调动学生学习 积极性方面也做的不够。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 教 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 综合性学习 天下国家 兴趣是学生喜欢学习的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观性得到最大发挥的标志,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综合性学习”的过程 中,应从培养学生兴趣出发,最大 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来提高学 生的主观能 动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呢?我认为,主要还是应该从过程评价及价 值观的体现出发,让学生有成就感、愉悅感。 "综合性学习“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参与进来,因此为了提商其 积极性,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必须学会对 学生进行评价,不论是从定性评价 还是定量评价,是形成性评价还是终结性评价,都应该让每位参与者有成就感, 让其价值在 活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他们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些,首先我们教师必须能客观 他描述每位学生,尤 其是能力差的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及其表现,突出他们参与性与进步点,对每位 学生的表现尽量是加以鼓 励,以积极评价为主,并从务方面加以引导。其次, 倡导学生相互之间的合作及帮助作用,相比较而言,学生无论从年龄、知 识层 次、心理范畴等许多方面具有共同性,易于交流,易于沟通,让他们以各自的爰好兴 趣、地域等不同方式组成小组,也是 十分有利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的湧。第三, 存同求异,鼓励创新,从学生的学习经历知识结构来看,大多数学生是相似的,在 很 多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涉及的内容是相似的,但是,作为我们老师来说, 应该是善于发现相似之中的差异并进行恰当 的评价,促进他们思维的求异,以此 业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并逐渐培养整个班同学的创新能力. 综合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绘合的壷査美和科学创新思想的一个环节,确实 值得我们每位宣龄:师重视,它是把课内与 课外结合的重要组成部分,愿每位老 师都做个有心人,把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査养,作 为语文教师应尽的天职承担起来。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