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六(第3-4单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六(第3-4单元)

阶段检测卷六(第 3-4 单元) (时间:7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19 世纪 70 年代,上海的生丝市场中一种新的交易方式通行起来。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 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这种交易方式的通行得益于( ) A.中国生丝质量的提高 B.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C.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D.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答案】B 【解析】 通过题干中所述现象“商人们在上海买到生丝的同时即在伦敦市场将其出售”, 可知这种交易方式主要得益于近代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如轮船等,故选 B 项;中国生丝质量 的提高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A 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是在 19 世纪末期,排除 C 项; 在 19 世纪 70 年代,中国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排除 D 项。 2.晚清洋务派郭嵩焘在开矿问题上认为“天地自然之利,百姓都可以为之,不必官为督率, 若经由官开采,则将夺民业,烦扰百端,百姓岂能顺从。”这一主张( ) A.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 B.保证了煤矿业的健康发展 C.说明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 D.突破了洋务派的核心思想 【答案】A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郭嵩焘认为应该打破官府在矿业开采上的垄断,允许民众办理, 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A 项正确;矿业由官办还是商办与是否健康发展没有 必然关系,排除 B 项;材料体现的是郭嵩焘的认识,并未体现政府的态度,排除 C 项;洋务 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中体西用,学习西方近代科技,发展民族工业并未突破这一思想,排除 D 项。 3.右图中的“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向英国购置, 1873 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 线的历史。此举标志着中国(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近代造船工业诞生 C.近代海军初具规模 D.航运业进入新阶段 【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1873 年首航日本神户、长崎,开创了中国商轮驶入国际航线的历史” 可知,它标志着中国近代航运业诞生,故选 D 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所 述时间不符,排除 A 项;据材料“‘伊敦号’是轮船招商局初创时从英国购置”可知,当时 中国没有造船工业,排除 B 项;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工业,属于经济近代化, 排除 C 项。 4.据《南海县志》记载,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三四年 间,南(海)、顺(德)两邑继之而起者,多至百数十家。”与此情形直接相关的是( ) A.广州被列为通商口岸 B.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 C.清政府鼓励民间设厂 D.新式企业的引领作用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珠江三角洲一带机器缫丝业起步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继之而起者, 多至百数十家”可知,新式企业起到引领作用,故选 D 项;广州在清朝闭关政策实行时期 就是对外贸易窗口,排除 A 项;外国资本输入的刺激是间接作用,排除 B 项;清政府鼓励民 间设厂是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 C 项。 5.甲午战后,在“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下,清末状元张謇等投身于近代民族工业,从而 使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清政府鼓励发展工商业 B.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国人价值观念发生变化 D.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答案】B 【解析】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其政策带有被迫性,故 A 项错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实业的目的是“救国”,故 B 项正确;积极投身实业、 身为状元的张謇毅然冲破传统观念,可知当时国人价值观念仍保守,故 C 项错误;实业救国 的背景是甲午战后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只是其中一个原因,故 D 项错误。 6.1896 年初,清廷批准了各省设立商务局的建议。之后,准许民间招商集股开矿、开放内 河航运等,并制定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说明当时 ( ) A.清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民族工业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C.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D.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答案】C 【解析】 甲午战后,为支付战争赔款和改善财政状况,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设 立商部,奖励工商业的发展,这说明清政府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故选 C 项;材 料的主旨是清政府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没有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 A 项; 材料没有看出民族工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排除 B 项;民族资本主义是获得初步发展而不是制 约,排除 D 项。 7.下表是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表 时间 1860 年 1880 年 1905 年 占比 90% 70% 29% 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A.列强的侵略使中国茶叶生产萎缩 B.是世界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果 C.经济危机使市场对茶叶需求减少 D.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扩大 【答案】B 【解析】 近代中国茶叶所占世界茶叶市场比重减少,主要原因是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 市场,华茶出口遭遇印度等地茶叶竞争,故选 B 项,排除 A 项;1929 年到 1933 年爆发世界 性经济危机,与材料所述时间不符,排除 C 项;列强对中国的商品输出主要是工业品,与茶 叶这种原料无关,排除 D 项。 8.下图是 20 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及资本额示意图。下列解读最为合理的是 ( ) 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推动了民营工业的快速发展 B.资产阶级政治改良引发了商人投资工商业的热潮 C.列强暂时放松经济侵略为民营工业发展提供了时机 D.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为民营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答案】D 【解析】 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这些章程和做 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故选 D 项;在 20 世纪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处于高涨 时期,排除 A 项;清末新政的主导者是清政府,不是资产阶级,排除 B 项;列强暂时放松对 中国经济的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示意图的时间不符,排除 C 项。 9.1920 年,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下图为 公司在送别宴会上对留学生提出的要求与希望。其要求与希望反映出当时( ) A.实业救国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B.中国教育开始趋向近代化 C.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 D.企业热衷于社会公益事业 【答案】C 【解析】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其要求与希望“心系祖国,中西兼 顾,新旧知识交融,以期成为完全之才;学习余暇,调查国外商业发展,随时报告,使我国 商业有长足进步”反映出当时民族企业已意识到实业人才的重要性,故选 C 项;我国著名的 民族企业——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说明实业救国已成为资产阶级的 共识,排除 A 项;我国教育的近代化始于洋务运动,排除 B 项;材料“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开始选派留学生出国留学”反映了企业热衷于培养实业人才,排除 D 项。 10.1928 年至 1937 年,是近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工业经济增长 率平均达到了 8.7%,究其客观原因是( ) A.国民政府奉行国家主义 B.国民政府奉行自由主义 C.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D.深受世界经济形势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28 年至 1937 年,是近代中国史上经济增长较快的时期之一”并结合 所学可知,当时世界发生的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是客观原因,故选 D 项;国家主义是强调 国家的整体利益不是客观原因,排除 A 项;自由主义是政府不干预经济,国民党没有推行自 由主义,排除 B 项;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利于发展经济,但属于主观原因,排除 C 项。 11.1936 年,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制订重工业发展计划:五年内兴建钢铁、有色冶金、 机械、电力、电器、化工等大中型工厂并利用外国资本、引进国外技术。该计划( ) A.使近代中国实现了工业化 B.有助于为全面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C.有效遏制了官僚资本成长 D.成功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答案】B 【解析】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实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工业发展,特别是重工 业得到一定发展,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故选 B 项;材料仅仅说明工业化得到一定 发展,并不是实现了工业化,排除 A 项;这一时期官僚资本得到发展,排除 C 项;材料中仅 仅是引进西方技术,促进本国工业发展,但是不可能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排除 D 项。 12.1945 年 11 月 27 日,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 建设公司经营。据此可知当时( ) A.国民政府以抗战大局为重 B.民族工业得到政府的支持 C.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D.官僚资本垄断了全国工业 【答案】C 【解析】 1945 年 9 月,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民族工业,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要求全部敌伪纺织厂由国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经营”得出,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故 C 项正确;材料说的是官僚资本主义经营全部敌伪 纺织厂,故 D 项错误。 13.1949 年 5 月,《和平日报》报道兰州时说:“工业界危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若干 工厂实际增资维持残余寿命,各货仍持续下跌,产品销售不足成本的 5/10。”与此密切相 关的是( )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日本掠夺造成残酷的经济损失 C.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阴谋 D.政治腐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答案】D 【解析】 1947 年解放军展开战略反攻,故 A 项错误;1945 年日本已经战败,无条件投降, 故 B 项错误;1946 年,国共内战爆发,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1949 年 5 月……工业界危 机严重,已临破产边缘……”可知,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局主要是由于国民政 府发动内战、官僚资本挤压和亲美政策等政治腐败导致,故 D 项正确。 14.1950 年统计数据显示,辽宁本溪和鞍山钢铁产量占全国产量 80%,沈阳拥有 2 000 多家 工厂,200 多种工业。这些工业中心电力供应主要来自鸭绿江水电站。这说明,当时( ) A.苏联援助发挥了重要作用 B.巩固国防安全十分迫切 C.“一五”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 D.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 【答案】B 【解析】 这些工业基本上都集中在东北地区,而且当时的钢铁产量获得巨大发展,结合当 时国际国内环境特征可知,这是为了巩固国防需要而呈现出来的特点,故选 B 项;材料不能 直接反映出苏联援助的特点,排除 A 项;“一五计划”在 1953 年才开始,排除 C 项;合理 的工业布局是指我国中西部地区也新建了钢铁、煤炭、电力等工业设施,材料未涉及这方面, 排除 D 项。 15.“一五”计划时期苏联援建的工程进入实际施工的共有 150 项:军工企业 44 个,冶金业 20 个,化工业 7 个,机械加工 24 个,能源 52 个,轻工医药 3 个。这些项目的建设( ) A.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 B.奠定了中国工业化初步基础 C.彻底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D.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 【答案】B 【解析】 题干中提及“一五”计划建设的 150 个项目涵盖了重化轻工业等,可见“一五” 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故选 B 项;推动了“一边倒”外交方针形成的是《共同纲领》 和美苏冷战的形势,排除 A 项;C 项中的“彻底改变”一词不妥,排除;“一五”计划是确 立了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体系,目 前我国的经济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指向不明确,排除 D 项。 16.据学者统计,在 1949~1956 年期间《人民日报》曾出现少量的招聘、招工广告,但 1956 年后这类广告基本消失。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工业化成就突出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城市化进程缓慢 D.生活水平的提高 【答案】B 【解析】 1956 年,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公有制成为经济形态的唯一形式,不会 出现招聘、招工等类似的语言,这属于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故选 B 项;三大改造属于生产 关系领域的变革,工业化属于生产力领域的变革,排除 A 项;城市化进程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在 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与招工、招聘等词语消 失无关,排除 D 项。 17.1970 年 12 月,毛泽东会见美国人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要走弯路就是 S 形。”历史证明,中共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正是走了 S 形。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 现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中共八大的召开 C.开展大跃进运动 D.八字方针的提出 【答案】C 【解析】 社会主义探索时期指的是 1956~1966 年,这一时期“走弯路”的突出表现是 1958 年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故 C 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共八大的召开以及八 字方针的提出都是正确的,不是弯路,故 A、B、D 三项错误。 18.1960 年 11 月,中共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地立即展开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用食品运动。 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叶蛋白等。这反 映了当时( ) A.国民经济处于严重困难时期 B.科学技术的进步改善了国民生活 C.大跃进运动遇到了严重挫折 D.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客观规律 【答案】A 【解析】 由材料可知,面对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希望通过代用食品解决温饱问题, 故选 A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民生活才有所改善,排除 B 项;“大跃进”违背了经济发展 客观规律,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 C 项;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经济发展水平, 是导致国民经济困难的原因,排除 D 项。 19.1957 年~1966 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 ) A.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B.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答案】B 【解析】 在 1957~1966 年间,党领导全国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期间既有“大 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样的严重失误,但是,仍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因 此,这段时间中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是正确与错误、成就与挫折交织,故答案为 B 项。 20.下列展品是安徽小岗村 18 位农民按下包产到户“红手印”的雕塑,该雕塑反映了(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 B.政府积极创办经济特区 C.农民走上了合作化的道路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答案】A 【解析】 图片是安徽小岗村农民按下 “包产到户” 契约的红手印,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开 端,此后农村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 A 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村生产关系的变 革,与创建经济特区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无关,排除 B、D 两项;农业合作化是建国初期, 我国农民通过各种互助合作的形式,把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 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排除 C 项。 21.下图反映了 1961~1985 年全国集市数量变化的态势。该变化( ) A.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B.是中央行政体制调整的结果 C.与国家政策调整密切相关 D.是“左”倾思想影响的结果 【答案】C 【解析】 “文革”期间实行“左”倾指导的经济政策导致全国集市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治、经济、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集市数量不断增多,故选 C 项;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开始,20 世纪 80 年代属于改革开放初期,城市经济体 制改革刚刚起步,排除 A 项;该阶段中国仍旧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但开始对农村 和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排除 B 项;“文革”期间及两年徘徊期受到“左”倾错误的影响,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实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排除 D 项。 22.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 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深化改革的目标是( ) A.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加快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D 【解析】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 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打破了对计划经济的崇拜,中共十四大明确 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 D 项;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中提出的,排除 A 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 1984 年全面展开,排除 B 项;1992 年南方 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而非大力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排除 C 项。 23.1980 年 8 月,美国《纽约时报》以惊叹的口吻报道说:“铁幕拉开了,中国大变革的 指针正轰然鸣响。”此报道中的“轰然鸣响”是指( ) A.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 B.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 C.对外开放的正式确立 D.经济特区建设的启动 【答案】D 【解析】 1978 年以后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故 A 项错误;城市扩大企业自主权是在 1984 年全面展开,故 B 项错误;对外开放正式确立的标志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故 C 项错误;1980 年 5 月,经济特区建设启动,对外开放开始了第一阶段,故 D 项正确。 24.1984 年国庆,首都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 蛇口工业区彩车上“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从天安门广场响遍大江南北。 此口号( ) A.拉开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B.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已经开始 C.提倡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 D.体现经济特区创新的实干精神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深圳有两辆彩车参加了游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可知经济特 区具有实干的精神,故选 D 项;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拉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排除 A 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特区的实干精神,而非市场经济制度改革,排除 B 项;经济特区主 要是政策、管理方式特殊而非走资本主义道路,排除 C 项。 25.2002~2010 年,我国货物出口总额 85 187.8 亿美元,进口总额 72 099.9 亿美元,分 别是 1978~2001 年的 4.0 倍和 3.6 倍。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B.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 C.改革开放战略提出 D.进口、出口贸易的不均衡 【答案】A 【解析】 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在 2002 年后之所以大幅增长,是因为 2001 年中国 加入了世贸组织,故 A 项正确;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是表现,不是原因,故 B 项错误; 改革开放战略提出是在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故 C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 21 世纪中国进 出口的大幅增加,D 项属于材料中的特点而非原因,故排除。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4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8 分,共 50 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墨子》与《山海经》中,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 记载虽并不详细,但史料价值极高。《墨子》中把煤称为“每”(明代有人把每加上火字旁, 写成“烸”,把煤称作烸)。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胜。 《山海经》一书中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 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在矿业管理上,我国周代已出现“卝”(矿)人这一 称谓,并明确了其责任范围,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在煤炭采挖技术上,可以借鉴已经 较发达的金属矿开采技术。 ——吴晓煜《中国古代煤矿史的基本脉络和煤炭开发利用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只是到了 17、18 世纪才开始落后于西方。 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进入近代发展时期,是从 19 世纪下半叶开始的。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清王朝中的洋务派在“自强”“求富”和“中体西用”的口号下,建 立了一批近代工业,这些军用和民用企业都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 要,洋务派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兴办新式煤矿。所谓新式煤矿,即 使用机器的煤矿。在当时,新式煤矿仅仅是在提升、通风和排水三个生产环节上使用以蒸汽 为动力的提升机、通风机和排水机,而其他生产环节仍然主要靠人力或畜力。 ——摘编自周岩、胡茹《中国近代煤炭开采技术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古代煤炭利用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近代煤炭工业与古代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制约中国 近代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的因素。(10 分) 【答案】(1)特点:历史悠久;主要用于军事;掌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以手工操作为 主;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长期领先世界。 (2)不同:使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采用近代工厂制;引用西方采煤技术;主要满足工 业的需求。因素:西方列强的侵略;经济实力的落后;技术人员的缺乏;管理体制的落后; 崇本抑末政策的影响。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在我国先秦时期两部著作……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煤炭”, 得出历史悠久;根据材料一“彼时在战争中,可以利用煤炭燃烧时产生的浓烟,以烟幕制 胜”, 得出主要用于战争;根据材料一“《山海经》……把煤炭称为‘石涅’,这个名字 与煤的特征较为接近。此书明确指出煤炭赋存地赋存方位以及与某些植被的关系”,得出掌 握了初步的煤炭地质知识;根据材料一“在矿业管理上……说明已有专门的管理人员”,得 出有专门的矿业管理人员;根据材料二“ 中国古代的煤炭技术曾长期领先于世界”,得出长 期领先于世界;根据材料二“以手工操作为主要特征的中国古代煤炭技术”,得出以手工操 作为主。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为了满足近代工业用煤的需要”,得出满 足近代工业需要;根据材料二“洋务派于 19 世纪 70 年代开始引进西方的采煤技术”,得出 采用西方采煤技术;根据材料二“兴办新式煤矿”,得出实行近代工厂制;根据材料二“使 用机器的煤矿”,得出使用机器生产。第二小问因素,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 思想文化观念等方面作答。 27.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面为中国 1952~1960 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 材料二:到 1952 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不仅达到了战前的最高点,而且超过了 1949 年产量 的 77.5%。……该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号召建设 694 个工业项目,其中的 156 个工厂将在 苏联援助下修建。……在预算总支出中,58.2%投入工业建设,19.2%投入交通、邮政和电信 业,7.6%投入农业、林业和水利业,7.2%投入文化、教育和卫生事业。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国有企业是问题的核心。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它占了城市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的 70%, 而集体与合作制部门大约占 25%,新兴的私营企业只占 5%。改革者在搞活国有大型企业时遇 到了最大的挑战。在这些企业中,生产指标和分配到的原材料一直是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的, 为了解决浪费和效益低下问题,政府鼓励国有企业根据市场计划生产。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按 照市场价格购进原材料、辞退效率低下或怠工的工人并为产品制定具有竞争力的价格。但是 这种竞争可能导致工厂破产,因此这一做法遇到了阻力,有人指责它有意识形态上的问题。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影响经济发展趋 势变化的因素。(8 分)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费正清认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遇到的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中 国为解决这些问题而推行的措施有哪些?(10 分) 【答案】(1)趋势:农业平稳发展中有所下降,工业发展较为迅速,尤其是 1957 年后发展迅 猛。因素:社会主义改造及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 跃进”运动;苏联的援助;五年计划的执行。 (2)问题:国有企业比重过大;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存在弊端;改革阻力大。措施:邓小平 “南方谈话”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共十五大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做出改革。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反映的工业和农业总产值变化走向归纳工业和农 业的发展趋势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1952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苏联援助” 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等方面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 根据材料信息“国有企业……占了城市就业人口工业产值的 70%”“由中央政府官员决定 的”“浪费和效益低下”“遇到了阻力”等回答即可;第二小问,根据设问限定信息“20 世纪 90 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南方谈话”推动改革深入发展、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 标、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方面回答。 28.有学者认为,在一系列“边缘革命”的带动下,中国逐渐步入了现代市场经济。阅读下 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真正的改革先锋不是国营企业,而是那些落后的、被边缘化的群体。在这些“边缘 革命”中,意义最为重大的变革是在中国经济最为薄弱的环节农业中爆发的。中国政府于 1979 年着手改善农业环境,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农业改革是自下而上展开的。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 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 材料二:在推动中国市场转型的诸多“边缘革命”中,经济特区的开辟和发展,在推进中国 向世界经济开放的过程中,起到了尤为关键的作用。经济特区被视为学习资本主义以实现社 会主义先进性的实验室。在整个 80 年代,政府都因担忧经济特区会被资本主义蚕食而不安。 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个折中做法。拥有相同的地理优 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 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 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渐向核心渗透。 ——以上材料摘编自[英]罗纳德·哈里·科斯、王宁著 《变革中国——市场经济的中国之路》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民重新获得“经济自由”的措施和“经济自由”的含 义,并简析农业改革的影响。(6 分) (2)据材料二,概括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并说明经济特区设置的作用。(6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6 分) 【答案】(1)措施:废除人民公社旧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使农民获得了 生产经营自主权。影响: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的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改变了农 村的社会面貌。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2)原因:经济地理优势、降低试验风险。作用: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 (3)特点: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 点后推广。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农业改革过程中极其重要, 从长远角度看,农民重新获得的经济自由对发展农村经济的意义要重大得多”并结合所学内 容可知,使农民重获“经济自由”的措施指的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 制;第二小问,可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变农村社会面貌和推动经济 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总结概括。第(2)问,根据“拥有相同的地理优势的城市并不止这四个, 但它们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过于重要,试验中的任何闪失都有可能会对社会主义经济造成毁 灭性的打击”可知,选择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原因是由于其经济地理优势和为了降低改革试 验的风险。根据“经过 30 年的改革,中国的经济特区得到稳步成长,从中国经济的外围逐 渐向核心渗透”可知,经济特区起到了推动对外开放、促进市场转型的作用。第(3)问,根 据材料一、二的内容可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经济 体制改革,由改革开放的试点城市到逐渐深入,体现出了从边缘到中心,自下而上,从外围 向核心,农村推动城市,开放推动改革,先试点后推广等特点。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