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四(第3单元)
阶段检测卷四(第 3 单元) (时间:7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鸦片战争后,洋纱首先涌入中国东南沿海的市场。因其质优价廉,取代土纱,使中国家 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这意味着( ) A.中国家庭织布业仍为手工 B.西方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C.耕织结合的农业模式已经解体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增加 【答案】A 【解析】 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说明当时中国家庭购买洋纱来织布, 反映了当时中国的家庭织布业仍为手工方式,故 A 项正确;“西方商品完全占据中国市场” 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了“纺”与“织”分离,没有反映耕织结合的农业 模式已经解体,故 C 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故 D 项错误。 2.下表是 1843 年与 1858 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 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 棉花 担 6.54% 5.72% 印花布 匹 14.25% 4.98% 棉纱 担 6.94% 4.85% 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C.列强控制中国棉纺织业经济命脉 D.中国洋务棉纺织企业大量破产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数据分析,进口税率降低将会使更多的外国商品进入中国,使中国的棉纺 织业发展更为艰难,中国也将进一步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解 体,这一切使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故选 B 项。 3.19 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 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B.自然经济迅速崩溃 C.近代化进程开始启动 D.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答案】C 【解析】 注意题干的要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另一方面 也传播了先进技术与文化,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故选 C 项。 4.洋务派提出“寓强于富”的口号,鼓励投资近代企业,并采取减免税收、优化管理等措 施推动经济发展。在这一口号引领下,洋务派创办的企业是( ) A.江南制造总局 B.发昌机器厂 C.轮船招商局 D.安庆内军械所 【答案】C 【解析】 洋务运动中创办了一系列企业,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 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军事企业,后期在发展军事企业的同时,以“求富”为口号, 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企业,故 A、D 两项错误,C 项正确;发昌 机器厂是 1866 年由方举赞、孙英德创办于上海的私人经营的近代工业企业,故 B 项错误。 5.下图为 1881 年发行的开平矿务局股票,股票下面记载:“……批准设局招商开采煤铁等 矿……当经本局议定先后招集股银壹百贰拾万两,分作壹万贰仟股……”由此可知( ) 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官督商办 B.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 C.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 D.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 【答案】C 【解析】 依据材料及图片信息可知,开平煤矿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发行股票招募股 银,因此洋务企业受西方经营方式影响,故答案为 C 项;开平煤矿是民用企业,A 项排除; 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B 项排除;材料仅是开平煤矿发行了股票, 并不能体现煤矿业获得了稳健快速发展,D 项排除。 6.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 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B.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C.限制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答案】C 【解析】 “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意在强调封建政府压制、限制民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故选 C 项。 7.设想你生活在 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的中国,欲投资新式企业,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 考虑,你最有可能投资的行业和地区是( ) A.采矿业;北京 B.制碱业;天津 C.冶金业;上海 D.棉纺织业;广州 【答案】D 【解析】 “投资小、见效快”可考虑轻工业,“19 世纪 70 年代前后”应在东南沿海地区, 故 D 项正确。 8.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呈现出“一流价格,二流设备,三流产品”的不正常现象,其中的 主要原因是( ) A.缺少必要的资金 B.缺乏先进的投资方式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设备和技术受制于外国 【答案】D 【解析】 材料反映的民族企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中,资金、投资方式、劳动力素质均不是 主要原因,由于外国的严格限制,中国企业长期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是难以改变的,这是出 现上述不正常现象的主要原因,故答案选 D 项。 9.(2019·全国卷Ⅲ)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 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 A.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答案】B 【解析】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 中的外国人的名字代表外国人的身份,在中国近代受领事裁判权的影响,往往意味着特权, 成为民族工业创立之初的护身符,故选 B 项;“民间设厂高潮”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在甲午 战争后才开始出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 A 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不 是外国资本运作的结果,排除 C 项;“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与 对外贸易没有直接的联系,排除 D 项。 10. 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 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 【答案】C 【解析】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于鸦片战争后,但材料并未涉及关税主权,故 A 项错误; 19 世纪中期以后的中国,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被商品经济所取代,故 B 项错 误;材料反映出外国商品输出已经深入到中国偏远农村,民众使用洋货的现象日益增多,与 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讲述中国市场的洋货增多,无法推断中国是 否主动开放市场,故 D 项错误。 11.19 世纪 80 年代,上海发昌机器厂造成一艘小汽船,船头悬挂英国旗,船尾悬挂中国龙 旗。造成以上现象的根源是( ) A.近代中国推行和平友好外交政策 B.民族企业都是中外合作企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致 D.民族企业得到外国大力支持 【答案】C 【解析】 当时民族工业要受到清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双重制约,这体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社会性质,故 C 项正确;当时中国的近代外交政策是被迫的对外开放,故 A 项错误;上海发 昌机器厂是中国民族资本家创办的企业,故 B 项错误;列强不希望中国的民族工业强大,故 D 项错误。 12.19 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新的经济成分。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 ) A.资本主义性质 B.私人经营 C.使用机器生产 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 【答案】C 【解析】 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都是近代企业,都采用机器生产,故选 C 项。洋务企业是国家经营的封建企业,产品不完全投放市场,故 A、B、D 三项错误。 13.1896 年,清朝政府下令“多以广开矿产为方今济急要图,当通谕各省将军、督抚,体 察各省情形,酌度办法具奏”。这一谕令反映出当时清朝政府( ) A.思想保守,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B.出卖矿产资源,维护列强在华利益 C.应对时局,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D.强化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答案】C 【解析】 根据时间提示及材料内容可知,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 对民间办厂的限制,这一措施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A、B、D 三项与材料内容不 符,均排除。故选 C 项。 14.1906~1907 年,清政府先后颁行了多个奖励实业的章程,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 到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该政策( ) A.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 B.使商人活动合法化 C.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 D.导致资本高度集中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没有涉及“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只说 到以赏赐爵位的方式奖励实业,没有涉及“使商人活动合法化”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清政 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实业的发展,从而“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故 C 项正 确;材料中虽然“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但并不能 说明必然“导致资本高度集中”,故 D 项错误。 15.20 世纪初,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的研究和应用在当时倍受关注。这从侧面 反映了( ) A.实业救国渐成风尚 B.维新变法影响较小 C.民族经济缺乏市场意识 D.近代教育欠缺理论深度 【答案】A 【解析】 材料反映了 20 世纪初会计学、企业管理等应用经济学倍受关注,而会计学、企 业管理等为企业经营服务,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实业救国的思潮,故 A 项正确;1898 年维 新变法已经失败,故 B 项排除;会计学、企业管理等有利于企业参与市场,不能说明民族经 济缺乏市场意识,故 C 项排除;材料主旨不是反映近代教育问题,故 D 项排除。 16.中国近代某一时期,“在进口品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要的情况下,一种‘替代型’的工 业逐渐发展起来了”。其主要原因是( ) A.欧洲列强忙于世界大战 B.民众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 C.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封锁 D.国内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答案】A 【解析】 一战时期,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替代 型’的工业即民族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A 项符合题意;爱国运动并非主要原因,B 项排除; 此时西方从中国大量进口物资以满足战争需要,并非实行封锁,C 项排除;“‘替代型’的 工业逐渐发展起来”说明国内自然经济抵制作用不大,D 项排除。 17.张謇自称兴办实业可谓是“幸而利,幸而成”,却又“至于钝,几于败”,感叹自己“不 幸而生中国,不幸而生今之时代”。造成张謇不幸的根源是( ) A.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C.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 D.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答案】D 【解析】 张謇企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其根源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故 D 项正 确。 18.下面表格内容反映出( ) 1919 年全国注册工厂数 江苏 (含 上 海) 直隶 (含 京 津) 浙 江 广 东 山 东 福 建 奉 天 湖 北 陕 西 黑龙 江 广 西 甘 肃 其他 省份 135 45 42 33 31 20 19 19 3 3 1 1 0 ——陈真《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B.民族工业规模小、企业少 C.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 D.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答案】D 【解析】 表格内容反映出不同的地方所创办的工厂数量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江苏、直隶、 浙江、广东等地方的工厂数量很多,而其他地方则非常少,所以上述表格反映出民族工业地 区分布不平衡,故选 D 项。 19.1925 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 5 年的联 营协议。双方规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 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 C.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 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 【答案】B 【解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列强卷土重来,中国的一些本土企业加强了联合,用以抵制 外国商品的倾销,故 B 项正确。 20.下图是根据赵德馨《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中的相关数据绘制。图中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是( ) A.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C.社会安定创造了有利条件 D.反帝爱国运动的大力推动 【答案】B 【解析】 1920 年至 1936 年中的后十年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此时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 济建设运动”使民族经济快速发展,故选 B 项。 21.1938 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 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 官僚资本是国民党政权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可能出现国民政府抑制官僚资本的情 况,故 A 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 1927~1936 年,故 B 项错 误;1937 年全民族抗战爆发以后,为了集中财力抵抗侵略,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故 C 项正确;因为实行战时经济管控体制,民族资本也在管控范围内,故 D 项错误。 22.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缔约此方之国民,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应许其不受干涉, 从事并经营依法组成之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 宗教及慈善事业”。该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答案】D 【解析】 结合材料中“官厅所施行之法律规章所不禁止之商务、制造、加工、科学、教育、 宗教及慈善事业”的表述可以判断是《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故 D 项正确;A、B、C 三 项条约中没有允许“在缔约彼方领土全境内”享有“商务、制造……及慈善事业”等特权内 容,故排除。 23. 表 川沙县部分名人简历表 黄 彬 国学生,干练有才,上海招商局创办时,章程皆其手订 朱纯祖 监生,幼时孤苦伶仃,学习米业,中年创设朱丽记花米行 姚光第 南邑生员,感于地方贫瘠日甚,就其家设机器轧棉厂 上表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毗邻上海的川沙县部分名人的简历,说明当时国内( ) A.科举取士转向选拔实务人才 B.传统社会结构受到冲击 C.儒家的义利观念被抛弃 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 【答案】B 【解析】 当时川沙县部分名人大多参与了工商业。这说明当时出现了士与工商合一的趋势, 冲击了传统强调士农工商分立的社会结构,故选 B 项;材料“创设朱丽记花米行”说明从事 工商业,与科举取士无关,排除 A 项;材料反映部分士人参与工商业说明儒家的义利观念受 到冲击而非被抛弃,排除 C 项;材料只是提及部分名人从事新式工业,不能反映整个经济 状况,且无法说明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排除 D 项。 24.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政府高层解释称, 商民在抗战之后,对于所接收之敌伪纱厂,“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 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款接办,国库并不因出售纱厂而有大量之收入”。这反映了此时期 ( ) A.政府试图缓解民族工业困境 B.国家实行对轻纺工业的统制 C.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衰落 D.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 【答案】D 【解析】 材料中说的是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国有的中纺公司”,与 民族企业的困境无关,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立了国有的 中纺公司”,并未涉及对民族资本主义的轻纺工业的统制政策,故 B 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 工业开始衰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官僚阶层借抗战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民 族资本日益萎缩,故 C 项错误;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将日伪纺织企业合并,成 立了国有的中纺公司”“即便有人承购,事实上仍需由政府予以维持,等于仍由政府自行拨 款接办”可知,政府在经济中主导地位加强,故 D 项正确。 25.下图是 1932 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 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解析】 1927~1936 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较快,图案上也没有体现火柴工业举步维艰的 信息,故 A 项错误;辛亥革命以来的提倡国货运动就已经采用了这种营销方式,因此在 1932 年不属于新的营销方式,故 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这与题干时间不 符,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时间“1932 年”和“十九路军”可知此时“一·二八”事变已 经发生,再结合图案“抗敌”、“挽回利权”等文字可知是反对日本攻打中国上海,因而推 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故 D 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8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4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数量表(部分) 年份 总计(包) 从广州出口 从上海出口 数量(包) 百分比(%) 数量(包) 百分比(%) 1843 1 787 1 787 100 — — 1845 13 220 6 787 51.3 6 433 48.7 1846 18 746 3 554 19.0 15 192 81.0 1853 62 896 4 577 7.3 58 319 92.7 1856 79 196 — — 79 196 100 ——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后广州港对外贸易地位的变化及其原因》 材料二: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近代以后的情况与以前已有了很大的不同……如果离开 这个背景来考虑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问题,那么我们对于当时中国历史处境的认识,将不会超 过道光皇帝之流的清代统治者的水平。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19 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以炮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此后,中国于 19 世纪后半 期创建新式工业。当时,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 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机船矿路”。“机”主要指兵器,“船”主要指战船,“矿”主要指 煤矿,“路”指铁路。为了制造“机”“船”,修筑铁路,钢铁的生产也突出出来。 这些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都是追赶时代的。可以说,洋务运动的倡导者——从封建统治集团 分化出来的开明派部分地捕捉到时代脉搏,认识到这些基础产业和设施对中国“求强”“求 富”的重要意义。 ——董志凯《从“机船矿路”到“瓶颈产业” ——中国百年投资结构之联想》 (1)根据材料一,指出 1843~1856 年间中国生丝出口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说明近代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是如何逐渐与世界联系在一 起的?(4 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及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 展的特点。(6 分) 【答案】(1)情况:生丝出口量逐年增长;生丝由广州出口转向上海出口。原因:五口通商(上 海开埠);上海具有区位优势。 (2)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丧权辱国,经济上被迫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开埠通商)。 (3)背景:工业革命的扩展和鸦片战争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兴起。特点:主要发展重工业; 设备、技术等严重依赖国外。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图表“总计(包)”的纵向一栏可以总结出生丝出口数量逐年 增多的特点,从表格的出口地点来总结广州生丝出口数量减少,上海生丝出口数量增多的特 点。第二小问,从导致这两个特点的原因出发,结合鸦片战争后的史实加以归纳。第(2)问 以近代化为切入点考查鸦片战争的影响,可从鸦片战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影响来论 述。第(3)问第一小问,可结合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的侵略和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 败这一时代背景分析,另外还需明确开启中国近代化大门的是洋务运动。第二小问,结合洋 务运动的内容进行分析。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66 年,方举赞投资 200 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厂时只有一座打 铁炉,四五个工人,专门为美商的“老船坞”加工、制造船舶零配件。三年以后,它开始用 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造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9 世纪 70 年代,这家工厂发展很快,已 经能够制造小火轮船,不久又能生产车床、气锤等。不过直到此时,发昌机器厂自身的力量 还很薄弱,它制造的小火轮船,发动机均为英国制造。进入 80 年代,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 排挤、日趋衰落,到 90 年代,终于被英商开办的耶松船厂兼并。 材料二:1894 年,张謇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 年, 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据唐闸镇(大生纱厂所在地)的老人回忆,大生纱厂开工前夕,当地 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因此不愿进厂做工。张謇让人把工厂门打开,开动安装好 的机器,任由当地农民前来观看。村中的孩子都对这种飞转的纺纱机器十分好奇,胆子大的 还动手学接线头,干满七天者,每人还能领到几串钱。农民们一算,进厂做工比在家织布挣 钱多,纷纷前来报名。 (1)方举赞和张謇在开办工厂过程中都有优势和困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们各 自不同的优势和困难。(12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张謇的人生选择和解决困难的方式谈谈自己的认识。(6 分) 【答案】(1)方举赞:优势:方举赞本身经营手工作坊,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经验;地处上 海,便于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具有很好的交通和市场条件。困难:资金投入较 少,发展慢;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受制于外国;力量薄弱,竞争不过外商。 张謇:优势:状元出身,社会地位高,可以更容易获得社会政治资源;国家政策调整,发展 环境有所改善。困难:传统社会因素干扰阻碍,是发展中不小的阻力;弃官从商,与重农抑 商的传统相悖,对企业发展有较大风险。 (2)认识:张謇状元出身,却放弃了大好前程,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以身许国,投入 到兴办实业的浪潮中,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遇到困难时,张謇不退缩, 因地制宜地引导处理,这种办事风格值得每个遇到困难的人学习。(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方举赞投资 200 元,在上海虹口创办了发昌机器 厂”得出方举赞创办企业的优势,“困难”依据材料一“发昌机器厂自身的力量还很薄弱” “发昌机器厂受到外商排挤、日趋衰落”归纳出困难。第二小问“优势”依据材料二“张謇 考取状元,但他未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得出答案;困难依据材料二“他未 贪恋官场,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农民根本不知道工厂是怎么回事”得出社会因素和 观念的干扰。第(2)问,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依据材料二张謇从商之路和所学,从创办实 业的思想起源、创办中遇到的困难以及创办企业过程中精神品格阐述作答。 28.20 世纪 30 年代后期,中国在经济上经历了从为全国的抗日战争作准备向建立战时经济体 制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5 年前后,国民政府加强了对四川、云贵等地区的主要工业资源的调查和开发, 陆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并停办、调整了一些军工企业,改善设备,统一制式, 增加生产。政府还进一步整修旧公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1936 年通过的 1937 年度 军费预算,在普通军费预算 4.12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 2.22 亿元,使整个国防 预算达到 6.34 亿元。总之,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在一定程度上为以后的全国抗战创造了有 利条件。 材料二 全国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实行平时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从 1938 年起,国民 政府对庞杂的经济行政机构进行大规模调整,把所有经济机构都定位于为战争服务,逐步使 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各主要经济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与此 同时,政府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截至 1938 年底,迁到 大后方的工厂达 304 家。这一大规模的内迁被誉为中国实业界的壮举。 ——以上材料摘编自支绍曾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1)据材料一,概括国民政府在经济上为抗战所作的准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当时的历史背 景。(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国民政府为抗战所采取的新的经济举措。(2 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国民政府采取的经济举措所带来的影响。(4 分) 【答案】(1)准备:发展内地军工企业;改善交通;增加国防建设费用。背景:日本发动局部侵 华战争;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 (2)举措:建立统一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统制经济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内迁。 (3)影响:提供了长期抗战的经济支持;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改变了全国工业的布局;造成 了官僚资本的膨胀;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析】 第(1)题,第一问,可根据材料一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整修旧公 路,修筑新公路,开辟航空线”“增加了国防建设专款”等关键信息概括作答;第二问,注意材 料一中的时间限定“1935 年前后”,可联系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侵华战 争、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等知识点思考作 答。第(2)题,可根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 制措施”“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等关键信息归纳作答。 第(3)题,注意答案的全面性,可根据材料一中“将东部沿海地区的军工企业西迁”、材料二中 “组织和支持东部沿海地区的一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内迁”等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从改 变全国工业布局、促进西南地区开发、为长期抗战提供经济支持等角度回答积极影响;可根 据材料二中“使经济行政机构集中归行政院管辖”“出台了一系列经济统制措施”等关键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容易造成官僚资本膨胀、不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等角度回答消极影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