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十(第5-6单元)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一人教版历史必修二阶段检测卷十(第5-6单元)

阶段检测卷十(第 5-6 单元) (时间:70 分钟 满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50 分) 1.1860 年,上海西人书馆助西人译书的文士王韬去某友人家作客,友人“特出西洋名酒为 饷,味极甘醇可口”。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 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B.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 C.物质生活时尚的变化 D.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 【答案】C 【解析】 材料“特出西洋名酒为饷”和“西洋玻璃杯、洋皂”说明物质生活受到西方的影 响,故选 C 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不是经济结构,排除 A 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 不能说明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 B 项;材料“王韬虽收入不多,但也购买一些西洋玻 璃杯、洋皂用来赠送亲朋好友”表明不是实用性消费观念盛行,排除 D 项。 2.电灯、自来水初出现时,上海市民曾十分恐惧,担心用电会“遭雷殛”……“谓(自来水) 饮之有毒,相诫不用”。这表明近代上海( ) A.战乱频仍民生多艰 B.城市设施完善 C.工业文明曾遇阻力 D.善于学习西方 【答案】C 【解析】 材料中市民的恐惧来源于新事物而非战争,故 A 项错误;仅以电灯和自来水等不 能得出设施完善,故 B 项错误;电灯和自来水等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遭到了近代上海市民的 疑惧,故 C 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上海对西方文明的疑惧而非善于学习和接纳,故 D 项错误。 3.1903 年,章太炎在《顺天时报》刊登《征婚告白》,条件为: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 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这反映了当时( ) A.报纸开始推动社会启蒙和时代进步 B.先进的婚姻观念已经成为时代风尚 C.传统的封建礼教受到新思想的冲击 D.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双方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离婚”可知,传统的婚姻习俗受到民主 思想的影响而追求平等,故选 C 项;报纸产生于 19 世纪中期,排除 A 项;“已经成为时代 风尚”不符合 1903 年社会史实,排除 B 项;材料强调的是传统习俗的变化而非女性社会地 位的改变,排除 D 项。 4.维新变法时,康有为提出“剪辫易服”的主张被指责成“妖言惑众”。但 1912 年以后, 还留着辫子则被取笑为封建余孽、满奴。这表明( ) A.辫子问题是革命的重要标志 B.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 C.政治变革推动社会习俗变化 D.封建陋习开始丧失社会土壤 【答案】C 【解析】 早在辛亥革命前的 1911 年,晚清政府就已颁布了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故 A 项错误;仅仅根据社会对剪辫的态度不能推断是否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故 B 项错误; 1912 年随着民国政府成立和清政府的覆亡,社会习俗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故 C 项正确;仅 仅剪辫陋习的基本割除,并不能推断所有的封建陋习都开始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故 D 项错误。 5.1934 年 4 月 8 日中央苏区颁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宣布废除聘金、聘礼及嫁 妆的规定,但很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这说明( ) A.传统婚俗已遭到完全废除 B.移风易俗任务依然困难重重 C.婚姻仪式由繁琐走向简约 D.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婚姻自主 【答案】B 【解析】 “完全”说法太绝对且与材料中订婚在农村盛行说法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很 多地方仍存在把订婚作为结婚的前置程序,在农村尤盛”说明当时婚姻等风俗习惯的改变仍 然困难重重,故 B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婚姻仪式的变化,故 C 项错误;材料“1934 年 4 月 8 日中央苏区颁行”只能表明中央苏区倡导婚姻自主,故 D 项错误。 6.1876 年,淞沪铁路通车后,“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1897 年,京津铁 路告成,“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多”。对 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合 B.交通工具变革使女性地位提高 C.工业文明助推社会观念变化 D.大众出行方式受地域影响明显 【答案】C 【解析】 由材料“京城内外附近居民,咸思(乘火车)到津一阔眼界,其中以旗人妇女为最 多”可知,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影响人们的出行观念,故选 C 项;科技进步加速社会阶层融 合与分化,排除 A 项;由材料“华客即持照纷纷上车,并有妇女小孩”可知,近代交通工具 的传入一定程度上影响女性地位提高,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B 项;材料未涉及淞沪京津地 区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比较,排除 D 项。 7.从晚清顽固派官僚认为火车的轰鸣与震动会“损害地脉”到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亲自担 任全国铁路督办的历史变迁。反映了( ) A.封建迷信是当时阻碍社会进步的主要原因 B.官员的喜好对各行业的发展有决定性影响 C.中国交通近代化的趋势是向机械动力演进 D.近代交通的进步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答案】D 【解析】 封建迷信是社会进步的阻碍因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官员的喜 好对行业发展起到促进或延缓作用,但不是决定作用,故 B 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铁路的 发展表现,不能代表中国交通近代化的整体趋势,故 C 项错误;材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 交通的发展,人们的观念也随之变化,故 D 项正确。 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 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 烟台、牛庄(营口)、上海 5 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答案】D 【解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 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 D 项;材料是海关试办邮政而不是关税,排除 A 项;“建立” 的说法不对,可以说中国近代邮政由此发端,排除 B 项;材料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 交,排除 C 项。 9.晚清出版的《格致汇编》记载:“(上海)租界之内,中外大行家,以及办公事处,皆有 此器以通消息,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该记载反映出近代 上海( ) A.最早架设有线电报线路 B.有线电报得到普遍应用 C.已经建成近代电讯网络 D.利用电话进行信息传输 【答案】D 【解析】 有线电报与材料中“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不符,故 A、B 两项错误;材料中 “更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不等于电讯网络,故 C 项错误;材料中“皆有此器以通消息,更 于各马路间设立此器”表明这一物品是电话,“以便通报火灾及报捕等要事”反映了电话可 以传递信息,故 D 项正确。 10.1873 年 8 月,《昭文新报》创办于汉口,这份报纸内容多为轶闻趣事,间有诗词小品, 与当时以刊载官方文书为主的《京报》《宫门钞》旨趣颇异。这说明该报( ) A.关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 B.具有推动维新的目的 C.是近代最有价值的报纸 D.有浓厚的殖民色彩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中《昭文新报》刊登的内容,可知关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故 A 项正 确;材料中并未说明其推动维新运动的目的且时间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其价 值和与其他报纸的比较,故 C 项错误;《昭文新报》创办于汉口,并未体现出殖民色彩,故 D 项错误。 11.右图为发表于 1909 年的时事漫画《一手掩尽天下目》。 该 漫画的寓意是( ) A.清政府肆意压制革命舆论 B.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 C.报刊有效发挥着政治监督作用 D.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启发民智 【答案】B 【解析】 漫画中体现压制舆论,但是体现不了是“革命”舆论,故 A 项错误;媒体被挡住, 反映新闻媒体面临恶劣的环境,故 B 项正确;漫画不能体现“有效监督”,故 C 项错误;材 料也体现不了是 1909 年“开始”,故 D 项错误。 12.近代中国,随着外国电影的传入,专门影院出现,其不再像戏院那样供应茶水、食品和 手巾,并要求观影者不乱拍掌、入座脱帽、宁静少谈,不碍他人等事项。这说明电影有利于 ( ) A.摒弃落后观念 B.规范公共秩序 C.改变消费观念 D.主导移风易俗 【答案】B 【解析】 电影有利于摒弃落后观念符合史实,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 A 项错误;据材料 “并要求观影者不乱拍掌、入座脱帽、宁静少谈,不碍他人等事项”可以得出,电影有利于 规范公共秩序,故 B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电影有利于规范公共秩序,而不是改变消费观念, 故 C 项错误;电影有利于移风易俗,但不是主导移风易俗,故 D 项错误。 13.“凡事百度,我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这一极具幽默感的网络签名,形象 地反映了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下列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网络极大地方便了工作和生活 B.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 C.国内网站的影响力超越了国际网站 D.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是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中“丰富的知识和狭窄的思路”可知,网络对人们的影响是双向的,故 B 项符合题意。 14.1932 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伸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 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 是( ) A.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答案】A 【解析】 20 世纪 20 年代由于美国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生产的盲目扩张与市场需 求之间严重脱节,引发经济大危机,当时美国总统胡佛固守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 迟迟得不到化解,故选 A 项;经济危机造成大批的劳动力失业,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问题 与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无关,排除 C 项;题干没有体现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排除 D 项。 15.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如人猿泰山、大力 水手、超人、蝙蝠侠等,他们匡扶正义,扫除世上的罪恶,为人间带来希望。这类英雄漫画 广受欢迎。材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大众存在逃避现实的倾向 B.美国持续推行霸权主义 C.经济繁荣刺激精神享受的需求 D.科技发展引发科幻热潮 【答案】A 【解析】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漫画界开始塑造强大、不可战胜的英雄形象”,这是由 于经济危机导致艺术内容反映大众逃避现实的倾向,故选 A 项;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是在二战 后,排除 B 项;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处在经济危机中,排除 C 项;英雄漫画反映人的心理需 求,不是科技发展带来的,排除 D 项。 16.经济危机期间,大量工人失业,美国政府实行社会救济。对此,一位技师说:“没有别 的办法,只有到救济机关去,我简直不得不糟蹋我的自尊心。”这表明( ) A.实行以工代赈的必要性 B.美国民众抵制政府的干预政策 C.经济危机引发民众恐慌 D.罗斯福新政无法摆脱经济危机 【答案】A 【解析】 题中的技师认为接受救济“糟蹋我的自尊心”,说明以工代赈的必要性,故选 A 项;失业工人生活困难不得不选择接受救济不等于抵制政府干预,排除 B 项;材料体现失业 工人对救济政策的态度不等于经济危机下民众的恐慌心态,排除 C 项;失业工人不得不接受 救济说明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其生活状况,排除 D 项。 17.从 1930 年~1933 年,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从 8 600 万美 元一跃而增加到 1.72 亿美元。一座名为“胡佛水坝”的工程也于 1930 年在科罗多河动工。 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表明仍在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C.有利于彻底根除经济危机 D.赢得民众对政府的普遍支持 【答案】A 【解析】 美国联邦政府对各州在公路修筑方面的年底补贴以及“胡佛水坝”的工程,属于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表明打破自由放任政策,排除 B 项,A 项 正确;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不能根除,排除 C 项;材料主旨为以 工代赈,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未涉及所有民众的态度,排除 D 项。 18.1933 年罗斯福宣誓就职后,敦促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就社会经济中的紧急情 况制定对策。在美国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任何原则、规矩都不得不向美国政府的紧急应 对危机权力让步,联邦最高法院也不例外。这表明( ) A.政府实行专制 B.三权分立失效 C.总统权力扩大 D.国民经济崩溃 【答案】C 【解析】 在经济危机下总统的权力扩大,与材料相符,故选 C 项;罗斯福新政是资产阶级 民主的新应用,并非专制,排除 A 项;材料“国会出台了一系列紧急立法”“联邦最高法院” 表明仍然是三权分立,排除 B 项;“经济形势危急的情况”不等于经济崩溃,排除 D 项。 19.从 1933 年 3 月初美国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到 6 月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是罗斯 福新政的第一阶段,史称“百日新政”。这一阶段新政的中心任务是( ) A.结束混乱状态,稳定经济秩序 B.调节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C.强化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 D.整顿金融秩序,恢复银行信用 【答案】A 【解析】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首先应该结束混乱状态,稳定经济秩序,故选 A 项;结 束混乱状态,稳定经济秩序后,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开始调节劳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排除 B 项;强化制度建设,巩固改革成果是在新政取得一定成效时的任务,排除 C 项;整顿 金融秩序,恢复银行信用是为了结束混乱状态,稳定经济秩序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排除 D 项。 20.1932 年,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 1 100 万。据《幸福》杂志估计,美国有 3 400 万成年 男女没有任何收入,许多人活活饿死,活着的人也处境困难。为此,罗斯福采取的措施是 ( ) A.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 B.调整工业生产 C.整顿财政金融体系 D.减少农业产量 【答案】A 【解析】 社会救济与以工代赈可以救济失业人群和提供工作机会,有利于解决“有 3 400 万成年男女没有任何收入”的问题,故选 A 项;调整工业生产是恢复工业不是解决“失业人 数”,排除 B 项;整顿财政金融体系是恢复金融系统不能解决失业,排除 C 项;减少农业产 量是发展农业的措施,排除 D 项。 21.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 在执政期间把总统作用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 ) 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 B.三权分立体制遭到了破坏 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罗斯福新政大大加强了联邦政府在国家运行中的地位和作用,即 实现了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大规模干预,故选 A 项;罗斯福新政并没有破坏美国的三权分立的 体制,排除 B 项;材料称赞的是罗斯福总统对总统作用的应用而非新政本身的成功性,排除 C 项;材料中并没有对自由放任政策的相关提及,排除 D 项。 22.资中筠在《美国十讲》中指出:“新政在美国历史上既无先例可循,也没有系统的经济 理论作为基础。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任何一批政策法令的颁布实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 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作者意在强调罗斯福新政( ) A.取得成功的偶然性 B.整顿措施的系统性 C.脱离理论的盲目性 D.基于实际的灵活性 【答案】D 【解析】 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没有论述其成功的 “偶然性”,故 A 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措施“都不是事前计划好的”,说明其 措施不具有系统性,故 B 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罗斯福新政的政策“是应急性的、试验性 的”,没有论述其政策具有“脱离理论的盲目性”,故 C 项错误;题干中罗斯福新政“都不 是事前计划好的,都是应急性的、试验性的”,说明其取得成功是因为基于现实实际的灵活 性,故 D 项正确。 23.1983 年 3 月,英国政府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 1980 年的 7%~11%,下降到 1984 年的 4%~8%,并在四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 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这表明英国政府 ( ) A.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 B.以货币贬值来刺激经济 C.以增税为工作的中心 D.调整了经济的增长模式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83 年 3 月,英国政府宣布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从 1980 年的 7%~11%, 下降到 1984 年的 4%~8%,并在四年内把政府的公共开支降低 4%,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可 知,英国政府减少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整了经济的增长模式,故选 D 项;英国政府减少 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而不是放弃了对经济的干预,排除 A 项;材料说的是减少货币供应量, 而不是货币贬值来刺激经济,排除 B 项;材料中没有涉及增税,排除 C 项。 24.二战结束后,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迅速增加,他们被称为“白领工人”。20 世纪 40~70 年代,美国“白领工人”的总数从 1 508 万人增加到 5 105 万人。这一状况出现的 主要原因是( ) A.产业结构升级 B.中产阶级出现 C.大众教育普及 D.科学技术进步 【答案】D 【解析】 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科技进步,欧美国家脑力劳动者人数需求迅速增加,故选 D 项;二战后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与脑力劳动者增加无关,排除 A 项;“中产阶级 出现”为材料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 B 项;大众教育普及是直接原因而非主要原因,排除 C 项。 25.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确 立了“科学技术立国”战略,欧共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将使欧洲“能够掌握所有的高 技术”)。这表明( ) A.各国加强了科技领域的合作 B.国家力量推动经济的转型 C.军备竞赛推动世界科技发展 D.互联网已广泛运用于生产 【答案】B 【解析】 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确立了“科学技术 立国”战略,欧共体制定了“尤里卡计划”,这些计划都是依靠国家力量才能实现的,这些 计划也推动了发达国家经济的转型,故选 B 项;这些计划都是各国自己提出来的,排除 A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军备竞赛的任何信息,排除 C 项;材料中没有关于互联网的任何信息, 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第 26 题 16 分,第 27 题 18 分,第 28 题 16 分,共 50 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 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褒衣博带、长裙雅步是中国古代服饰的主流。从夏商时期开始, 服饰就已不可避免地被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服主要是用于改革军队服饰, 便于骑射;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经济发达、 国家富强、文化政策宽松,以宽厚和兼容并包的精神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满 清统治者以“首崇满洲”来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通过“剃发易衣冠”的 政策改造汉服饰文化。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材料二:民国成立后,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 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上海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 使上海与国际的联系愈发密切,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近代上海的服饰 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很多服饰直接采用西方样式,以上海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大城市 的一批主要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 以改进。 ——摘编自竺小恩《中国近代服饰与古代服饰变革之比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服饰的特点及其原因。(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原因及影响。(8 分) 【答案】(1)特点:等级性(伦理性);时代性;多元融合;多样性;追求自然舒适;不断变 革。原因:民族融合;对外交流;政治统治的需要(政策推动);儒道思想的影响;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原因: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传入;政府推动变革;大量西方人的到来;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一系列政治运动的推动;先进人士的倡导;对外交流密切。影响:推动审美观念的变 化;促进思想解放(便于民主平等思想的传播);推动政治变革;推动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促 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发展。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讲求含蓄,注重伦理”得出,注重伦理; 根据材料一“不强调服装与人体各部位保持一致,更不注重用服装表现人体的曲线”得出, 追求自然舒适;根据材料一“从夏商时期开始……拉入了‘礼’制范畴……赵武灵王引进胡 服……孝文帝……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大唐时代……自信地接纳四方远近外 来服饰文化……满清统治者……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改造汉服饰文化” 得出,体现了地域间的不断融合、不断的发展变革、每个阶段的时代特色。第二小问原因, 根据材料一“中国古代服饰讲求含蓄,注重伦理” 得出,受到儒道思想的影响;根据材料 一“赵武灵王引进胡服……孝文帝……割断鲜卑拓跋族与旧有文化的纽带”得出,民族间融 合;根据材料一“大唐时代……接纳四方远近外来服饰文化”得出,受唐开放思想和对外交 流的影响;根据材料一“满清统治者……竭力维护满族服饰文化的独自系统性,并……改造 汉服饰文化”得出,受统治者政策推动。第(2)问,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要求废除 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得出,政府政策的推动;根据材料二“不分级别 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得出,西方民主平等理念传入;根据材料二“上海作 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商埠,国际移民的大量涌入”得出,大量西方移民的到来;根据材料 “有的则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引进西方样式并加以改进”得出,中西文化的交融。第二小问 影响,根据材料二“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得出,推动政治变 革,以及中国服饰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根据材料二“从事西式服装制作的裁缝产生了”得 出,促进服装制作业的专业化;根据材料二“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 近代上海的服饰文化呈现出了多元化现象”得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传播了民主平等理念。 27.20 世纪 30 年代是英国农业政策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1932 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 34%,尤其是谷物、羊毛等农产品价格下降 更为明显。其中,小麦在 1927~1931 年的平均价格降幅达到 47.1%,羊毛从 1928 年的每磅 37 便士下降至 1931 年的每磅 14.7 便士。1931 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 1927~1929 年增长了 17%,与此同时,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过度生产的情况。在农产品严重供过于求的情 况下,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受谷物生产萧条的影响,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 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 材料二: 1931 年 11 月,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该法案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 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英国政府在 20 世纪 30 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 制,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设立农业研究委员会致力于将农业教育推广到地方层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刘倩《20 世纪 30 年代的英国农业改革与国家干预》 (1)据材料一,指出 20 世纪 20 年代末至 30 年代初英国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其产生的国际背景和国内政策因素。(8 分) (2)据材料二,指出英国为摆脱农业困境采取的措施,概括其特点并简析影响。(10 分) 【答案】(1)困境:农产品价格下降;农业市场滞胀;土地租售困难。背景:世界性经济危 机影响。政策:长期奉行自由主义。 (2)措施:加强农业立法;限制农产品进口;实行农业补贴;建立农业机构(委员会);进行 农业研究与教育。特点:国家干预。影响:推动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 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一“1929~1932 年英国的农产品价格下降约 34%”得 出,农产品价格下降;由材料一“农产品市场呈现滞胀状态”得出,农业市场滞胀;从材料 一“很多地区的农耕土地在销售以及租赁方面都没有市场”得出,土地租售困难。第二小问, 据材料一“1931 年英国农产品进口量比 1927~1929 年增长了 17%”并结合所学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得出世界性经济危机影响。第三小问,据材料一“英国国内的农产品也出现了 过度生产的情况”,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普遍推行自由放任政策,得出长期奉行自由 主义。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得出,加强农业立法; 据材料二“规定对一些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税”得出, 限制农产品进口;从材料二“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得出,实行农业补贴;据材料二“授权 农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得出,建立农业机构(委 员会);据材料二“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得出,进行农业研究与教育。第二小问, 从材料二“英国颁布《园艺产品法案》……英国政府在 20 世纪 30 年代,颁布了一系列法令, 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授权农业生产者”分析得出国家干预。第三小问,据材料二“授权农 业生产者可以组建委员会对某类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控制”分析得出,有利于推动经济 运行机制的调整;由材料二“实行生产性农业补贴”和“加大农业研究与教育的推广”得出, 促进经济恢复与发展;从材料二“受外国倾销影响较为严重的无核小水果以及马铃薯征收关 税”分析得出,会加剧国际竞争与矛盾。 2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 据统计,20 世纪 30 年代全国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有 600 多个,先后 设立的各种实验区有 1 000 多处。这些团体和机构,性质不一,情况复杂,然而随着工作的 进展,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 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最终成效不大。 ——摘编自彭大鹏《20 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简要回顾》 材料二:1933 年 5 月 12 日在《农业调整法》通过时,农业部长华莱士表示,美国“自由的 个人主义时代”已经结束,“唯一可以达成长期生产控制的方法,乃是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 联合起来进行努力。”他还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 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后来,在他的活动下又争取通 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以 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他还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从 1932 年至 1939 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 ——摘编自王丽、张婵等《论罗斯福的〈农业调整法〉及农业政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兴 起的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农业部长华莱士的农业措施。(5 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乡村振兴的认识。(3 分) 【答案】(1)特点:参与者众多;波及范围广;运动由点到面;涉及内容丰富;成效有限。 背景: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 倡。 (2)措施: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或控制生产);加 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 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 (3)认识: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 逐步推进乡村建设;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一“团体和机构有 600 多个,先后设立的各种实验区 有 1 000 多处”得出,参与者众多,波及范围广;由材料一“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 注由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 移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得出,运动由点到面,涉及内容丰富;由材料一“最终成效不 大”得出,成效有限。第二小问,由材料一“20 世纪 30 年代”时间信息,结合所学,得出 日本逐步扩大侵略,农村经济长期凋敝,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有识之士的提倡。 第 (2)问,由材料二“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 贷款法》等法律,以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支持”得出,连续通过法律手段干预农业;由材料二 “动用政府力量,引导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 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成协议”得出,政府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由材料二“《农业 信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加强国家对农业的信贷扶持与资助; 由材料二“农民们自己组织起来,联合起来进行努力”得出,培养农民的合作意识;由材料 二“建立农业‘常平仓’制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得出,建立农业“常平仓”制 度,即政府储备粮食以调节粮价。第(3)问,由材料一“乡村建设运动对农村问题的关注由 点到面,基本上都包含政治改革、文化教育、科技改良和推广、卫生保健、组织合作社、移 风易俗、自卫保安等内容”得出,乡村振兴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由材料一“最 终成效不大”得出,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以振兴乡村;由材料二“动用政府力量,引导 农业生产者与农产品加工者之间签订市场协议,使他们在最低限度价格、供求总量等方面达 成协议”得出,逐步推进乡村建设;由材料二“通过了《土壤保持与作物调配法》《农业信 贷法》《农场抵押法》《农作物贷款法》等法律”得出,以法律手段为乡村建设创造条件;由 材料二“从 1932 年至 1939 年,美国农业基本恢复起来,农民的处境得到根本性的好转”得 出,采取多种措施以振兴乡村。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