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2-5《念奴娇·赤壁怀古》 精品教案
1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李占威 教学目标: 1、 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2、 理解宾主互衬,虚实相衬的写作特点; 3、 初步鉴赏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风。 教学设想: 本词是苏轼的代表作,体现了苏词的豪放风格。学习中通过配乐朗诵,视频 展示、反复诵读,让学生在视觉和听觉上充分感受豪放的情调。在学习过程中, 适当的点拨本词的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等。拓展部分安排与柳永的《雨霖铃》 比较,再通过学生自己上网找有关豪放派和婉约派的词,通过在咖啡屋或讨论区 展开讨论,讨论两派词风的差异。 教学步骤: 一、 导入 以图片“东坡肉”引入,介绍这道菜的来历与创作这首词的相关资料。然后 品味学过的东坡诗词中名句:(《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 山中。” 惠崇《春江晓景 》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水调 歌头》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等。)齐读的过程中,进入词人的创 作情景。 二、 解读课文 1、整体感知 以一段配乐朗诵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在听配乐朗诵过程中,加上赤壁图画、 三国人物的不断切换,在悲怆、悠长背景音乐中,徐徐响起略带深沉的朗诵,学 生渐渐收起了脸上的微笑,若有所思的模样。画面上出现惊涛拍岸壮阔图画,三 国人物登场的时候,联系着词的内容,学生的脑海里开始联想到当时的战争情况。 这样,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充分感受到了苏词豪放的词风特点,为下面的深入鉴 赏奠定了基础。 2、题解 介绍词的有关常识,学生利用老师下载的网页自主学习作者生平、有关创作 的背景等知识。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 眉山(今 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 反对王安石新法 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 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 写作背景:《念奴骄》是苏轼贬官黄州后的作品。43 岁(元丰二年)时因作 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个闲职,他在旧城营 2 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政治上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和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 但由于他豁达的胸怀,在祖国雄伟的江山和历史风云人物的激发下,借景抒情, 写下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名篇,此词为其代表。 3、集体诵读 诗词鉴赏离不开诵读。诵读不仅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语言的品味,加深对 诗人情感的感受、风格的体会,从而领悟诗词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而且可 以增强语感,激发感情,在感受天才的想像魅力的同时,滋润自己的想像力。 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 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 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4、分析豪壮情调的表现: ①赤壁景物的描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句中哪些字传神? 明确: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我展示了一幅幅大江惊涛拍岸的图片。 在形象的图片启发下,学生较好地领会了:一个“浪”字传神,既是长江之浪, 又喻历史长河之变幻,勾联起长江与千古风流人物,让人联想起滚滚历史长河, 忆起千古风流人物的业绩;而一个“淘”字,既形象又表露出诗人的感情。 对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古人评价很高,说 它不同凡响。 明确: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 一,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流逝,抒发了诗人对“千古风流人物”的怀念。 ②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5、分析艺术表现手法:映衬 ①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 ②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映衬 三、 拓展训练 1、感性认识:与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江城子》两首婉约词对比 2、上网浏览:按学生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上网查找和品读有关豪放派和婉约 派的词。 3、在咖啡屋或讨论区:讨论两派词风的不同 四、 教师点评,布置作业。 作业:写一篇文学评论《“豪放派”之我见》或者《“婉约派”之我见》 3 五、补充材料: 一、基础知识 1、补充注释 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念奴娇:词牌名。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 奴娇》的代名词。 乱石:(1)陡峭不平的石壁。 (2)群山。《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大乔嫁给了孙权 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 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 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 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 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2、作者作品 苏轼(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 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地方官。又 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 翰林学士;新党再度执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 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 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 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忘爽朗的笑声;另一 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 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量写的,这时作者 47 岁,自 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时游赤壁所作。借古代英雄伟绩感 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 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等。双调,一百字。 二、写了什么 (1)一、二、三句历来被人称道,有谁说说它的好处在哪里? 词一开篇,江山、历史、人物逐一奔入眼底,引起怀古思绪。境界开阔,气 象恢宏,笼罩全词。大江东去,淘空一切,唤起我们一切的向往。“浪”怎能冲 洗千古风流人物呢?显然是作者的感情在起作用,使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 里都如滚滚长江东逝水,一去不复返。由江水的流逝想到岁月的无情,引发历史 想象,非常自然。我们知道,孔夫子早就知道有“逝者如斯夫”的嗟叹。这三句 4 写景和抒情议论结合的天衣无缝。给人以强烈的感情冲击,并产生对历史和人生 的思索。 (2)四五句点明什么,写赤壁为何要假借他人之口? 第四句引出历史上的“风流人物”,这一句进一步提出“三国周郎赤壁”作 为一篇主脑,文章由此生发下去。“人道是”三字用的极巧,点明此处赤壁并不 一定是赤壁之战的所在地,诗人只是借此抒发感情,并不想做考据家。 (3)六七八句写了怎样的赤壁之景?有什么作用? 第一、二、三句总写了长江,引起人的怀古思绪,这几句具体写赤壁之景。 先写江岸石壁,“乱”写出险怪,“穿”写出高峭。再写江面波涛,“惊”写汹 涌,“拍”描绘了水石相搏的情状,“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 景,声音色彩姿态,无不逼真。这几句作者抓住悬崖、陡壁、惊涛、波浪这些可 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并暗 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4)九、十句在全篇中起到什么作用? 这一名句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从眼前景色得出的结论。江山如此秀美, 人物又是一时俊杰之士。这长江,这赤壁,岂不引起人们怀古之幽情?于是便引 出下面一大希抒情。 (5)学生齐读上片,体会景中之情,总结内容 描写赤壁景象,引起对古代英雄的缅怀,充溢着对建功立业的渴望。 7、讲读下片 (1)上片重写景,下片“遥想”一词接应上文,心往神驰,八百七十四年 前的周瑜就在作者描写的赤壁雄奇壮丽景色中出现了。阅读下片前六句,讨论苏 轼刻画了周瑜什么样的形象? 描写了周瑜雄姿英发风流俊雅的英雄形象。“小乔初嫁”美人衬英雄,写尽 俊伟风姿。据史书记载,建安三年,乔玄把自己美丽的次女嫁给同瑜,不久吴主 孙权又拜周瑜为大都督,这时周瑜才二十四岁。“羽扇纶巾”,描写周瑜儒将装 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以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慨。小乔初嫁距赤壁之战十 年,放在一起写,是为了突出地表现周瑜少年得志建立功业的形象。 (2)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青有为英气不凡。 抒发对英雄业绩的仰慕之情,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苏轼这年四十 七岁,不但,得罪黄州。怀古思今,感慨万千。下面几句就是写自己失意的感伤 之情。 (3)后五句是怎样写人生感慨的? “故国神游”,承接上文,道出了对英雄时代、英雄人物的疾情向往。这种 向往在两鬓斑白年近半百功业无成的现实面前变得可笑。“多情应笑我”,是倒 装句,应解作“应笑我多情”。这里用自嘲的方式写自己的感伤,感情大落,最 终发出“人生如梦”的感慨,以响应首三句。英雄人物,丰功伟绩,全都是过眼 烟云,稍纵即逝,也是心境旷达,潇洒酒酬月。 (4)朗读下片,总结 下片第一层写周瑜形象,第二层抒发对身世的感叹,咏史、抒情的自然结合。 8、思想感情。 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 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 5 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 跟和尚亲密往来,清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 政治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 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 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 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 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 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 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年。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奋”压倒了“伤”, 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三、怎么写的 1、这首词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 动人的艺术魅力。 2、承上启下 苏轼词一改前朝词风,打破了词坛婉约派一统天下,以其“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尘垢之外”的豪放、旷达风格,体现其旷达人生。 旷达中见豪放的特征大家见的多了,最典型的就是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但他并不是一味地只会豪放。“无情未必真豪杰”,在他的许多词作中,荡气回 肠的怀妻之情,缠绵悱恻的惜春之念,委婉深切的思乡之意都是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们从中了解到,作为生活的达观者的苏东坡,同样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的真君子,伟丈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例相逢应不 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 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江城子》)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悼亡词,读之令人潸然泪下。上片就现实写,写梦前的 和致梦的原因。夫妻两人十年生死相隔,时间久长,谓想“不思量”;但即使“不 思量”也“自难忘”;虽自难忘,却因阴阳相隔,相距遥远,而“无处话凄凉”; 明知“无处话凄凉”,却又假想“相逢”;好不容易相逢,却又担心“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寄寓了作者身世漂零的深沉感叹。下片写梦中、梦后。“幽 梦想忽还乡”,却无法倾诉衷肠,只好“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以无言胜千 言万语;料得三句,梦醒回到现实,不说自己如何罹妻子,而说妻子因思念自己 而断肠,真可谓句句转,笔笔转,把思念之情哀伤之情表达得真挚深婉。作者还 善于用白描的语言,作生动形象的外貌刻画和场景描写。如“尘满面,鬓如霜”, 仅六个字,就浓缩了十年蹉跎的经历;“小轩窗,正梳妆”,六字特写镜头,再 现了伉俪恩爱的生活;“明月夜,短松冈”,则是用具象的凄凉场景,表达了抽 象的无穷哀思。实为悼亡词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佳作。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 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倩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 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写此词时苏轼已远离朝廷五年,与弟苏辙也阔别七年之久。本词通篇咏月, 月是全词的中心形象。上片借明月自喻并咏怀,下片咏月怀人,处处关合自然景 象与社会人事,寄寓作者出处进退的矛盾,融注了他对宦途险恶和人生离合的体 味。“我欲”三句,则把这种进与退,仕与隐的矛盾进一步具体化。“乘风归去” 6 是主观愿望,“高处不胜寒”则是客观现实。两者的矛盾对立,使想“归去”的 作者又因惧其“不胜寒”而却步,形象地表明了作者既眷念朝廷,又畏惧朝中勾 心斗角、尔虞我诈;既想归隐,又不甘于无所作为的矛盾心理。“起舞”二句, 既有顾影自怜的孤独,又表现出矛盾斗争后立足于现实的决断。下片融写实于写 意,化景物为情思。“转朱阁”三句,兼具月照不眠之人和不眠之人望月更无眠 两层意思,故有“不应有恨”二句之怨。不应二句将人之情感移之于月,有月圆 反衬人之不能团圆。哀痛之情已深于照无眠。“人有悲欢离合”三句,将人生现 象与自然规律沟通起来,以旷达的胸怀,超脱孤独的思念。结尾二句,将离别怀 人之情归结到美好的祝愿,所慰藉的不仅是作者,而是世上一切因离别而哀伤的 人们。总之,上片以“何似在人间”解不能归去之苦;下片以“千里共婵娟”解 “长向别时圆”之恨,体现了苏轼旷达开朗的个性。景情理三者浑然一体,成为 古往今来不可多得的佳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