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7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四调考试历史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1 - 2020~2021 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四调考试试卷 历史 一、选择题 1. 下表为原始社会晚期部分墓葬出土情况,表中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遗址 墓编号 出土情况 大何庄 墓 14 随葬三十六块猪的下颚骨 半坡 墓 152 三岁女孩墓,随葬七十九件手工业产品,陶器六件,石 球三个,青白色带孔玉石耳坠一件 华县元君庙 墓 458 男性老人墓,随葬六件陶器,砾石围成石棺 姜寨 墓 7 随葬尖底瓶、陶错和精美玉石耳坠共二十多件 A. 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 B. 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 C. 劳动生产水平日益提高 D. 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社会晚期的部分墓葬中能有一定数量、种类的手工业品和 牲畜骨头作为陪葬品,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导致了剩余产 品的出现,C 项正确;社会等级观念逐渐产生是原始社会晚期出现陪葬品数量、种类不同的主 要原因,不是根本原因,A 项错误;氏族成员经济待遇的差异是生产力发展导致贫富分化的表 现,不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B 项错误;原始社会晚期私人占有财物和商品交换,是出 现随葬品的直接原因,不是随葬品出现的根本原因,D 项错误。 2. 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卫盉”铭文记载:周恭王三年,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从贵族矩伯手 里换得 1300 亩田,并通过执政大臣进行了授田仪式,办理了换田手续,刻于青铜器上作为凭 证。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 A. 贵族权重,世袭制巩固 B. 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溃 - 2 - C. 田地买卖,私有制确立 D. 田地交换,井田制动摇 【答案】D 【解析】 题干反映的是贵族裘卫用玉器和礼服换得田地,并有授田仪式、换田手续和凭证。题干材料没 有体现贵族权重和世袭制,故 A 项错误;西周时期的土地制度是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 因此题干材料说明井田制动摇,故 D 项正确.;私有制确立是在商鞅变法时,故 C 项错误。题干 材料反映的西周的土地制度,没有体现分封制,故 D 项错误。 3. 据《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向齐、晋等国朝聘 30 次;滕、薛 等国朝聘鲁国超过 30 次。相反,周桓王在位 23 年间曾五聘于鲁。这些现象突出反映了 A. 鲁国在封国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B. 周王室的影响力已不复存在 C. 朝聘成为维护礼乐秩序的手段 D. 传统文化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称之为朝聘,而 春秋时期各国相互朝聘,反映了各诸侯国通过定期遣使的方式访问以强化国与国之间的联系, 是对西周朝聘礼仪文化的发展,故 D 项符合题意;春秋时期齐、晋称霸诸侯,鲁国朝聘齐、 晋以依附大国而生存,地位并非举足轻重,排除 A 项;鲁国向周天子朝聘了六次反映周王室 依然具有影响力,排除 B 项;春秋时期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排除 C 项。故选 D。 4. 汉武帝时在西南地区置犍为郡,封夜郎侯为夜郎王,领诸部,“使其子为令”。后在西夷 置十余县,除都尉外,其县令也按“从其俗以长之”的惯例,由本地区王之子或王的嫡亲充 任。这些措施 A. 说明中央集权趋于弱化 B. 体现出王国问题更加严重 C. 有利于汉代疆域的拓展 D. 反映出贵族政治局部复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汉武帝在西南地区设郡、县,置督尉、县令,并配合以当地的习俗、惯 例,拉拢、利用当地上层管理西南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措施有利于拓宽汉代疆域, C 选项符合题意;中央政府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管理从无到有,不能说明中央权威趋于削弱, A 选项错误;设置郡县、都尉、县令等,尊重当地习俗惯例等,不能说明“王国”军政实力增 - 3 - 强,地方割据问题严重,B 选项错误;西汉政府在西南边陲设郡县,“使其子”、“从其俗” 等,不能说明血缘世袭的“贵族政治”在国家管理中局部复活,D 选项错误。 5. 从隋至元“大运河线路的延长以及从人字形到南北贯通的一字型的改变,不仅从空间上拉 近了中国南北的距离,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的改变”, 由此可知,大运河的发展 A. 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 带动沿岸出现新的生产关系 C. 影响了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 D. 连接南北区域促进文化趋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大运河线路……更从国家战略格局上促进了传统经济格局和政治地缘格局 的改变”,可见大运河沟通南北交流与发展,促成古代政治中心的转移,故 C 符合题意;大 运河的开通主要是为了缓解南北交通运输压力,无法解决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故 A 不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大运河带动沿岸的新的生产关系,故 B 不符合题意;不同地域的文 化差异性不可能因为大运河而趋同,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6. 明朝万历年间常熟县令根据吴中风俗总结经验:“农事之获利倍而劳最,愚懦之民为之; 工之获利二而劳多,雕巧之民为之;商贾之获利三而劳轻,心计之民为之;贩盐之获利五而 无劳,豪猾之民为之。”这一材料表明当地 A.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B.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 C. 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 D. 独具特色的地域分工已初步形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明朝后期,在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的吴中地区,根据农、工、商贾、盐贩等行业的劳 动获利由少到 多,将社会成员分为愚懦、雕巧、心计、豪猾等不同类型,表明当地生产资料 和劳动力面临重新分配,B 项正确;“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 项错误;材料 不能说明社会经济结构发生“质变”,C 项错误;材料内容与“地域分工”无关,D 项错误。 7. 明初,政府在江南地区大量设立官田。如表为这一时期苏州、松江官田和民田比率表。 地区 官田 民田 - 4 - 田颁百分比 税粮百分比 田颁百分比 税粮百分比 苏州 62.99 94.7 37.01 5.3 松江 84.52 94.3 15.84 5.7 明政府的这一做法 A. 刺激了江南经济的恢复发展 B. 遏制了地主和官僚势力的膨胀 C. 巩固了江南经济的重心地位 D. 加强了政府对江南地区的控制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苏州、松江官田较民田比重高且税赋重,成为江南赋税的重要 来源,使政府加强了对官田农民的人身控制,故 D 项正确;官田赋税沉重,不利于农业的商 品化,排除 A 项;民田多为地主和官僚势力所所有,民田赋税较轻,加剧了地主和官僚势力 的膨胀,排除 B 项;官田、民田政策对江南经济重心地位无直接影响,排除 C 项。故选 D。 8. 康熙九年(1670 年)由于“年荒米贵”,受雇工匠窦桂甫等“传单约会众匠停工,索添工 银”,当地工匠纷纷响应,“停工汹汹”。这反映了 A. 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反抗 B. 人身依附关系不断加强 C. 新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性 D.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反应 【答案】C 【解析】 【详解】康熙年间工匠通过罢工争取报酬的提高,这说明在雇佣关系中出现了工资矛盾,C 项 符合题意;材料仅反映了工匠罢工,没有体现统治者镇压人民,排除 A;工匠采取罢工的方式 谋求报酬的提高,是人身依附关系削弱的表现,排除 B;材料中的情况是经济发展导致的情况, 而不是因为西学东渐的影响,排除 D。 9. 如表为民国某时段山西张庄各阶级占有土地变化表。据表可判断这一时段是 成分指标 民国某时段 时段初 时段末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人口比例(%) 人均亩数 - 5 - 地主 4 17.4 0.2 9 富农 2.7 11.2 1.3 6.9 中农 40 6.4 35.5 6.2 贫农 46.8 3.0 63 5.5 A. 1924~1927 年 B. 1934~1937 年 C. 1938~1942 年 D. 1944~1947 年 【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地主、富农占有土地减少,而贫农占有土地数量增多,这是由于 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的爆发,中共在解放区推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土地,故 D 项正确; 1924~1927 年,1934~1937 年山西还在国民党控制之下,不可能出现表中的情况,排除 AB; 1938~1942 年主要是抗战,要团结各族人民抗战,因此也不可能使地主和富农的土地大规模 减少,故排除 C。 10. 二十万人(注:国民党军队)重入赣,风烟激滚来天半。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 山下红旗乱。”毛泽东创作这首充满豪迈气概的词反映出他 A. 号召民众做好抗日持久战的准备 B. 重视思想动员对革命保障的作用 C. 确定将革命工作的重心放在农村 D. 带领全党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材料“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说明中共重视思想动员对革 命保障的作用,故 B 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艰苦的反“围剿”斗争,故 A 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工作重心问题和革命道路问题,故 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1. 1980 年深圳开发区政府计划通过出租土地换取资金,但反对意见很大,理由是:共产党的 国土怎么可以出租给资本家?一位叫骆锦星的干部翻遍马列原著找到恩格斯的一段语录(如 图),之后大多深圳干部通过流利背诵这段语录回复质问者。这表明当时 - 6 - A. “左”倾思想影响依然存在 B. 姓资姓社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 C.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改变 D. 马列主义是体制突破的唯一依据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仍然出现了“共产党的国土怎么可以出租 给资本家?”等思想与言论,说明当时“左”的思想仍然存在,故 A 项正确;姓资姓社的问题已 基本得到解决不符合当时的史实,排除了;所有制并没有改变,排除 C;D 项太绝对,排除 D。 12.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你们当中有些人有主宰的力量,而神在创造这些人时,掺入 了黄金…有一些人由白银铸造而成,他们将作为辅助者…另外那些将成为农夫或工匠的人, 则是用铜与铁打造的。”这说明柏拉图 A. 对雅典民主制度持赞美态度 B. 强调神高于一切 C. 理性思考了雅典的民主制度 D. 肯定了人的平等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材料“你们当中有些人有主宰的力量,而神在创造这些人时,掺入了黄金……其 他人由银铸造,是他们的辅助者……还有将成为农夫或工匠的人,即是用铜与铁打造。”可 以得出,柏拉图认为在雅典真正有主宰力量的人还是少数,雅典公民还是有尊卑等级之分, 可见其对雅典民主进行了理性的思考,C 正确;柏拉图认为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管理城邦,掌 握主宰的力量,这与雅典直接民主制相违背,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神,B 不正确;柏拉图认 为人的能力不同,并未强调人与人地位的平等,排除 D。 13. 在罗马共和国向海外扩张的同时,罗马的外事裁判官不断进行司法活动。他们在裁判案件 时,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准,而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 到法律保护。据此可知,古代罗马外事裁判官的司法实践 A. 开创了人文主义的先河 B. 推动新的法律契约关系形成 C. 践行了人人平等的原则 D. 使罗马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无论主体身份是罗马人还是异邦人,都能够得到保护”可知,强调了“罗马共 - 7 - 和国地理版图向海外扩张的同时”, 在司法方面遇到新问题是以“行为是否‘出于善意’为衡量标 准”,这样做有利于维护罗马共和国的统治,利于新法律契约关系的形成,故 B 项正确;材料 与人文主义无关,排除 A;材料没有体现人人平等,排除 C;罗马法形成较完整体系的标志是 公元 6 世纪时《查士丁尼》法典的颁布,属于罗马帝国时期,与材料中的“罗马共和国”不符, 故 D 项错误。 14. 16 世纪的西班牙流浪汉小说《小癞子》勾画出了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贪婪恶毒的瞎子、 狠心吝啬的神父、破落卑微的贵族等。主人公拉萨洛出生卑微,却努力摆脱贫困和饥饿的状 态。这部作品 A. 抒发了浪漫情怀 B. 突出了人文精神 C. 讽刺了工业文明 D. 表达了理想幻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16 世纪的欧洲正值文艺复兴时期,《小癞子》不同的人物形象和状态反映了人文精神, B 正确;作品更接近现实主义,排除 A;这一时期工业文明尚未兴起,排除 C;作品反映的是 希望,而非幻灭,排除 D。 15. 马丁·路德提出:“基督徒具有‘精神的属性’,在精神方面,他们是自由的,只服从于 上帝;基督徒还具有‘肉体的属性’,在物质方面,应当服从世俗权威,可以当兵,可以嫁 娶,可以过任何世俗生活。”其主要目的是 A. 主张因信称义 B. 否定教皇权威 C. 反对禁欲主义 D. 强调王权 至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马丁·路德认为,教徒在精神上只服从上帝,在世俗生活中药服从世 俗权威,结合所学知识,这表明马丁·路德主张信仰自由和世俗权威高于教会,实际上否认了 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故 B 选项正确;因信称义是马丁·路德的教义和 主张其目的是否定教会的权威,故 A 选项错误;材料主要体现马丁·路德对教皇地位的否定, 反对禁欲主义是其中的一个表象,故 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比较世俗王权与神权的地位,故 D 选项错误。 16. 1820 年,在美国国会讨论密苏里加入联邦问题,南北双方又发生了争吵。后来, 南北双方 签订了一项协议:密苏里作为蓄奴加入合众国,但从马萨诸塞州划出一个缅因州, 作为自由 - 8 - 加入合众国。美国设立缅因目的在于( ) A. 平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 B. 消除大小之间的矛盾与分歧 C. 确保北方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 D. 维护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由各州议会选出, 每州两名,美国设立缅因州是为了平衡“密苏里是作为蓄奴州加入合众国”这一状况,即平 衡南北双方在参议院的席位,故选 A。矛盾与分歧只能缓解,不能完全消除,排除 B;众议院 议员是按人口比例选出的,从马萨诸塞州划出的缅因州并不是一个人口大州,不能确保北方 在众议院的优势地位,排除 C;材料提及的是南北两方矛盾,并未提及中央权力运作方式,无 法体现对三权分立的共和政治体制的维护,排除 D。 17. 18 世纪初,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杂志”等新型传媒形式;与此同时,法德 等国涌现出大量的图书机构,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很多地方出现了“阅读会所”。这些 现象 A. 主要目的是解决文化扫盲问题 B. 是工业革命开启的重要原因 C. 促进当时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 D. 是启蒙思想传播的必然结果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8 世纪西方各国出现了新型传媒形式和众多的图书机构,这 必然对 18 世纪启蒙思想的传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 C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这些新 型传媒形式和“阅读会所”与扫盲没有直接关系,错误;B 选项错误,工业革命从 18 世纪 60 年代开始,与材料中的时间不符;D 选项颠倒了因果关系,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C 选项。 18. 有学者这样评价《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如此状况的共和制度不是一个派别所理想 的制度,而是当时各主要派別能够接受的政治制度,”这说明 A. 该宪法违背历史进步的潮流 B. 妥协是推进民主的途径 C. 法国民主共和制度徒有其表 D. 法国政权结构非常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是各派妥协的产物,虽热不是个别派别的理想制度, - 9 - 但是却推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B 正确;民主共和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A 排除;C 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 B。 19. 德意志君主立宪制是复杂的民主,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如下图所示。下列各项对此 解释最为合理的是 A. 启蒙思想对德国影响较深 B. 封建残余势力仍然起作用 C. 君主立宪制明显不切实际 D. 民主化进程没有充分体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图示可知,宰相由皇帝任命,主宰议会,并对皇帝负责,联邦议会行使立法权, 但受制于皇帝,帝国议会无实权作用很小,皇帝为帝国的权力核心,反映了德国君主立宪制 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故 B 项符合题意。A 项,德国的权力结构名为立宪实为专制,不是启 蒙运动思想影响的结果,排除。C 项,图示中反映了君主立宪的制度设计,故在制度层面上仍 为君主立宪制,排除。D 项,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使德国正式成为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推动 了德国民主化进程,故排除。 20. 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美国的区域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动。东北部资本主义“核心地区” 和中西部农业区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中西部成为了北部的主要贸易伙伴,而南部和中西部传 统的经贸联系相对减弱。这种变化 A. 促进了北方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B. 间接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 C. 是南方各蓄奴州经济停滞的表现 D. 表明中西部支持北方的废奴主义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信息可知,19 世纪四五十年代之交,美国东北部与中西部贸易伙伴关系建 - 10 - 立,南部和中西部传统的经贸联系相对减弱,这使得南北两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从而 间接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是第二次工业 革命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变,与材料时间不符;依据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南方经济停滞, 也看不出中西部支持北方废奴主义的政治倾向,C、D 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 21. 如图是 19 世纪 70 年代法国人维莱特创作的一幅讽刺漫画。图中从前至后依次为巴谢尔(当 时法国一位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俾斯麦、阿提拉(古代部族领袖,被欧洲人视为野蛮和嗜 杀的象征)拿破仑。该图反映出作者的意图是 A. 反对穷兵黩武和军事扩张 B. 赞赏拿破仑杰出军事才能 C. 揭露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 D. 渴望法国重夺欧洲的霸权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漫画中信息可知,这幅讽刺漫画将穷兵黩武和热衷于军事扩张的俾斯麦、阿提 拉、拿破仑等人和患有精神病的杀人犯视为同类,反映出作者对穷兵黩武和军事扩张的反对, 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这幅漫画是一幅讽刺漫画,不只涉及拿破仑一人,并非为赞 赏拿破仑的军事才能;C 选项错误,1870 年普鲁士发动了对法国的战争,该漫画创作于 19 世 纪 70 年代,并非为揭露普鲁士对法国的侵略;D 选项错误,该漫画是一幅讽刺漫画,并未体 现对法国重夺欧洲霸权的渴望。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 22. 科学史学者丹皮尔说:“他(伽利略)把吉尔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 合起来,因而发现并建立了物理科学的真正方法。”此观点意在强调,伽利略 A. 验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B. 实现了自然科学的综合 - 11 - C. 创立了物理学的实验科学 D. 构建了完整的物理学体系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他(伽利略)把吉尔特的实验方法和归纳法与数学的演绎方法结合起来”可得出 伽利略创立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带有严密逻辑思维体系的近代科学,故 C 正确;ABD 项都 不能从材料中体现,排除。 二、非选择题 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公羊传》是战国时期公羊高阐释《春秋》的著作。《公羊传》倡导“大一统”,主 张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由研究《春秋公羊传》而形成了“春秋公羊学”。 材料一 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之后衰微。一直到清朝末年,中国社 会的第二次大转变露出苗头的时候,春秋公羊学又出现了。春秋公羊学两次兴盛分别出现 在中国社会两次大转变时期,汉初出现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一次大转变的结尾,清末出现 的春秋公羊学,为第二次大转变的开头。1840 年鸦片战争前后的先进人物,如魏源、龚自 珍都提倡过春秋公羊学。到“戊戌变法”的时候,康有为更是以春秋公羊学为他的“变法” 理论依据。这不是偶然的,这是因为春秋公羊学的精神是“改制”。康有为复活了所谓“公 羊三世说”:“孔子生当据乱之世。今者大地既通,欧美大变,盖进至升平之世矣。异日 大地大小远近如一,国土既尽,种类不分,风化齐同,则如一而太平矣。孔子已预知之。”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 材料二 董仲舒是春秋公羊学大家,他在《春秋繁露》中说:“若夫大纲、人伦、道理、 政治、教化、习俗、文义尽如故,亦何改哉?故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易道之实。”他认为道 是不能改的,“天不变道亦不变”。 (1)简述中国历史上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兴盛的时代背景。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说明与董仲舒相比,康有为对于春秋公羊学的解释有什么不同? 分析其原因。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面临转型,分封制瓦解,中央集权制初步形成,诸子 百家兴起;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立。西汉初,需要打击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公羊学的思想为汉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基础。 (2)不同:董仲舒主张维护伦理纲常,反对变革;康有为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 - 12 - 依据;依据公羊学提出社会发展变革的阶段理论,强调中国应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原因:晚 清时期,列强入侵,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面临前年未有之变局,西方的社会政治理论传 入中国。 【解析】 【详解】(1)根据“春秋公羊学形成于战国时期,兴盛于汉”可知春秋公羊学形成至第一次 兴盛是在战国至汉代期间,此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分封制瓦解、 中央集权初步形成、诸子百家兴起到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和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 行作答即可。 (2)根据“天不变道亦不变”、“康有为更是以春秋公羊学为他的‘变法’理论依据”等信 息可知,董仲舒主张维护伦理纲常,反对变革;康有为则从传统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 依据。这种不同的原因结合所学从康有为生活的时代背景入手作答,即当时列强入侵,民族 危机严重,西方社会政治理论传入中国,康有为宣传变法等。 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西方财富观演变一览表 语境转换 主要观点 第 一 阶 段 “什么东西 是财富” 哥伦布: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 东西的主人。 孟克列钦(1575—1621 年):财富就是货币,就是金银,而商品流通则 是获得金银的最重要的方法,对外贸易是—国财富增殖的源泉。 第 二 阶 段 “是什么东 西创造财 富” 亚当斯密(1723—1790 年):财富的源泉是一国国民每年投入的劳动, 所有劳动的生产物构成了一国的财富。 大卫:李嘉图(1772—1823 年):自由贸易才能发展英国工业,从而为 全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收入的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 第 三 阶 段 “是什么东 西能使财富 增长” 20 世纪末,罗默、卡思等提出了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内生的,它取 决于知识的积累和溢出,以解释在同—技术水平下,各国的财富增长为 什么会不—样""的现象,因此知识是新的财富源泉。 (1)阅读上述材料,评述第一阶段的西方财富观。 - 13 - (2)相对于前一阶段,第二阶段的财富观有何发展?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答案】(1)①这一阶段西方人认为货币就是财富,通过对外贸易,商品流通获取财富②这 一阶段工业发展不充分,资本主义萌芽未发展壮大,西方人对财富的认识仍停留在表层③这 一财富观促进了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促进了商品流动市场和贸易发展④这一财富 也导致了殖民侵略和掠夺,造成殖民地落后⑤加速了资本原始积累 (2)发展:①探究了创造财富的源泉②由贸易保护变为自由贸易③认识到了劳动,工业和收 入分配的重要性 背景:①英国成为海上霸主和殖民霸主②工业革命的发展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④世界的联 系进一步加深 【解析】 【详解】(1)根据“黄金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成为他想要的一切东西的主人。” 可得出这一阶段西方人认为货币就是财富,通过对外贸易,商品流通获取财富。再从资本主 义发展的状况、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资本的原始积累等方面概括。 (2)发展:根据“财富的源泉是一国国民每年投入的劳动,所有劳动的生产物构成了一国的财 富。”可得出探究了创造财富的源泉②由贸易保护变为自由贸易。认识到了劳动,工业和收入 分配的重要性。背景:根据材料的时间,可从英国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的发 展、世界市场的形成等角度概括。 25. 1649 年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英国政治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将国王交付审判的决定意味着拒绝采用过去那种除不得民心的君主的惯常方式。 议会军确实讨论过是采用“最悄无声息的”毒药,还是采用“已有众多志愿者按剑待命”的 暗杀方式。也曾有人提议在赫斯特城堡曲折的台阶上制造一个历史性事故,或在查理一世企 图逃走时击毙他。其实还有一种简单而完全合法的替代方案可供军事委员会选择:作为敌军 司令,国王可以被交付军事法庭,立即击毙。但是议会军并不想以这些方式草草了结,而是 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 法庭公诉书列举了国王的暴政和一系列严重罪行,指出国王的“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 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 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检察官请求法庭责令查理一世对叛国阴谋和其它构成 暴君、叛国贼、杀人犯和英国人民公敌等罪行一一进行回答。最后法庭宣判查理一世应被处 以身首异处的死刑。 ——据(英)杰弗里·罗伯《弑君者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的人》 - 14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 1649 年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做出合理解释。 【答案】对议会军选择公开审判方式的历史解释应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说明审判发生的历史背景,如《大宪章》确立了王权有限、法律至上的原则;资产阶级革命 爆发,议会军取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俘等。 指出选择审判的主要目的,如议会此举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防止未来的暴政;希望通过公 开审判查理一世证明资产阶级革命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从而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等。 探讨审判产生的历史影响,如冲击君权神授观念,推动早期启蒙思想的发展与传播;承认了 议会权威和司法独立原则,为英国近代宪政体制建立奠定基础,推动了英国的民主化进程等。 【解析】 【详解】根据“选择了根据传统的抗辩程序在民众面前公开审判查理一世”、“指出国王的 ‘权力本是人民为了自己的安全而赋予他的,一旦其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伤害人民,则根据该 国法律应将其视为人民公敌并处以最严厉的刑罚以警戒后人’”等信息可知,1649 年议会军 之所以选择公开审判国王查理一世是为了遵守法律传统,限制国王权力,证明资产阶级革命 的正义性和自身权力的合法性。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可从审判的背景、主要目的和历史影响等 几个层次和方面,围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展开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创刊于 1923 年的美国《时代周刊》,是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刊物之一。自创刊始, 每期选择当时有世界性影响的典型人物作为封面,并配以简短和富有特色的介绍。下表为登 上《时代周刊》封面的部分中国人的相关信息。 时间 封面人物 主题词 介绍 1924 年 吴佩孚 吴将军 中国的最强者 军事天才,精通文化、科学和 文学;刻苦学习英文,说话柔 和,手段强硬 1927 年 蒋介石 蒋介石将军 在孙(Sun)陨落之后升起 征服者 1949 年 毛泽东 民主统一 毛泽东把中国划入了国际共 产主义集团的版面,对西方而 言,这是一件无法估计的灾难 - 15 - 1971 年 周恩来 周恩来 中国人来了 ——据李辉《封面中国:美国<时代周刊>讲述的中国故事》等 美国《时代周刊》带有浓厚的西方色彩,但它遵选的封面人物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了近现代历 史发展的某些动向。从材料中选择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时期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 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辛亥革命后,中国逐渐陷入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以段 祺瑞、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为代表的军阀相互混战,政局动荡、民不聊生。1927 年, 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基本击溃了北洋军阀势力;1928 年底,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 但这种“统一”并没有带来中国政局的安定。1949 年,新中国成立,近代以来半殖民地半封 建社会性质得以完全改变,中华民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开启了民族复兴的崭新时代。 近代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既是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 体现了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深层动向。 其他论题 (1)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 (3)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 (4)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确立观点: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然后结合所学史实进行阐述, 北洋军阀统治之下,以吴佩孚等为代表的军阀相互混战,政局动荡;北伐战争取基本击溃了 北洋军阀势力,但中国政局依然动荡;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开 启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崭新时代。最后,进行总结提升,说明近代中国由动荡走向安定,既是 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产物,更是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结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