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第38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近现代中国的思想和科教文化第38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发展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总复习 第38讲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中国化的发展 ‎1.原因 ‎(1)国内 ‎①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②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国际: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2.表现 ‎(1)传入: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发展 ‎①系统介绍: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②创立社团: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③思想转变: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并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④面向工人:创办工人补习学校,出版刊物《劳动界》《劳动者》和《劳动音》。‎ ‎3.影响: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1.形成和发展 阶段 时间 著作 内容 萌芽 国民革 命时期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提出坚持无产阶级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主张 形成 土地革 命时期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思想,以及“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理论 成熟 全民族抗 战时期 ‎《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 21‎ 高考总复习 发展 解放 战争 时期 ‎《论人民民主专政》‎ ‎①指出党的工作中心、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党的基本政策和总任务 ‎②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后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2.其他方面:对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思想政治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党的建设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3.地位与影响 ‎(1)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和理论先导,也是中华民族团结振兴的精神支柱,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历史地位。‎ ‎1.背景 ‎(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促进了思想解放。‎ ‎(2)1978年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3)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2.过程 阶段 时间 内容 明确提出 ‎1982年中共十二大 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系统概括 ‎1987年中共十三大 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走向成熟 ‎1992年“南方谈话”‎ 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三个有利于”的工作是非标准 形成体系 ‎1992年中共十四大 明确提出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最终形成 ‎1997年中共十五大 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 ‎3.地位: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1.内容: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1‎ 高考总复习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地位: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1.内容 ‎(1)第一要义是发展。‎ ‎(2)核心是以人为本。‎ ‎(3)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4)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地位 ‎(1)2007年,在中共十七大上,被写进《中国共产党章程》。‎ ‎(2)2012年,在中共十八大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内容 ‎(1)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 ‎(2)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等基本问题。‎ ‎(3)对经济、政治、法治、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 ‎2.地位: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图解历史】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易错提醒】‎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是我国特殊的民主革命道路,而“工农武装割据”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具体实践方式。二者是紧密联系的,简言之,用割据的方式,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图解历史】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21‎ 高考总复习 信息提取:毛泽东思想在国民革命时期萌芽,在土地革命时期初步形成,在全民族抗战时期走向成熟,在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得到丰富发展。‎ ‎【误区警示】‎ 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个人的思想、‎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 ‎(1)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个人的正确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一部分。‎ ‎(2)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是其错误的思想认识,因此不能因为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否定毛泽东的伟大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指导地位。‎ ‎【图解历史】 邓小平理论 ‎【深化理解】‎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联系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又各有侧重,邓小平理论侧重于经济的发展和政局的稳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侧重于党的建设。‎ ‎【构图解史】‎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辩证关系 信息提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解决“建设什么样的党,‎ 21‎ 高考总复习 怎样建设党”的核心问题的。‎ ‎【图解历史】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信息提取:在新时期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重大理论成果。‎ 重点一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传播特点及影响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问题与主义之争 问题与主义之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第一次论战,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论战,它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内部马克思主义者与改良主义者分裂的开始。在这次斗争以后,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同资产阶级的小资产阶级思想进行论战,逐步开拓自己前进的道路。‎ ‎[对点训练] 1923年,国内出现了“科学与人生观”的争论。梁启超提出,要反思一战,认为科学不能解决人生观问题,反对“科学万能论”;有人坚持科学是人生观的基础与核心;陈独秀则立场鲜明地主张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人生观问题。这场争论(  )‎ A.使民主科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 B.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的开端 C.使国人认识到了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D.体现出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解析:选D。根据材料中梁启超、陈独秀等提出的不同的主张可知,当时国人积极思考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故选D项。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的主要内容,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广泛传播,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对欧洲资本主义制度的评判,排除C项。‎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21‎ 高考总复习 ‎1.新文化运动前后期的比较 比较项 前期 后期 不同点 领导 力量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指导 思想 民权、平等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马克思列宁主义 主要 内容 追求民主和科学,提倡新文学、新道德等 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无产阶级的新文化运动 作用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沉重打击,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思想准备 相同点 都通过著书立说开展文化宣传,同时都经过了长期激烈的争论;都是当时社会先进思潮的主体成分,都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认识 ‎2.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三大特征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争取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国相连,救亡图存是主题,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具有爱国进步的意义。‎ ‎(2)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3)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五四运动后至国民大革命时期 马克思主义和三民主义社会思潮并存的原因 ‎(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使中国民主革命肩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革命的主要动力。‎ ‎(2)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孙中山实现了由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的伟大转变,继续肩负民主革命的领导重任。‎ ‎(3)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共成立,事实上为中国人民选择了一条新的革命道路。‎ 21‎ 高考总复习 ‎(4)由于国内反动势力强大,共产国际支持,促成国共两党合作,共同领导中国革命。‎ 重点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时空观念”下的“历史概念”‎ ‎1.《论十大关系》‎ ‎(1)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2)内容:报告在总结新中国经济建设经验和借鉴苏联经验的基础上,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工业与轻工业、农业,沿海工业与内地工业,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等十大关系,提出要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地利用和发展沿海工业,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3)意义:这个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 ‎[对点训练]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明确指出:“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摆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且利于备战,这是毫无疑义的。”据此说明当时国家(  )‎ A.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 B.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 C.解决了工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D.看重内地、西部工业发展的优势 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可知,毛泽东认为,在内地建立工业,有利于工业布局逐步平衡,这说明当时国家注重缩小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故选B项。改革开放后,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经济发展战略,故A项错误;C项中的“解决了”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涉及西部工业发展,D项错误。‎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对点训练] 2.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新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继承,首先在于这两大科学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这里的“立论前提”主要是指(  )‎ A.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    B.坚持马克思主义原理 C.改革开放的成功探索 D.革命伟人的特殊经历 解析:选A。邓小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立论前提是一致的,主要是指两者都是对基本国情的科学分析,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故A项正确。‎ 21‎ 高考总复习 ‎ “史料实证”下的“问题意识”‎ 实证1 认识中国特色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史料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毛泽东和边界党组织注重充分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政治的热情,开创了组织农民参与政治活动的艰辛实践。农民通过参与组织工农革命政权、参与革命武装、开展土地革命、支持根据地经济建设实现了政治参与。‎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意义。‎ ‎【思考】 据史料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重要意义。‎ 试答:                                    ‎ ‎                                    ‎ ‎【提示】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始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夺取全国政权之前在小块红色区域内建设和执掌政权的伟大尝试。‎ 实证2 毛泽东在抗战时期的建国主张 史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解读】 史料主要阐述了毛泽东在抗战时期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思考】 分析史料,从史料中找出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理由。‎ 试答:                                    ‎ ‎                                    ‎ ‎【提示】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在现阶段具有相同的革命任务。‎ ‎ “历史解释”下的“认知深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及意义 ‎(1)进程 21‎ 高考总复习 ‎①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探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 ‎②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 ‎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指导思想。‎ ‎④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新形势,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做出的新的科学回答。‎ ‎⑤以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课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 ‎(2)重要意义 ‎①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获得成功,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面貌,并将长期影响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②为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③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成为当今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下的“历史解释”‎ 邓小平理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从思想路线上看 毛泽东将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邓小平继承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中国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从道路选择上看 正如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一样,邓小平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取得巨大成功后再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这符合中国的国情 从统一战线上看 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同样,邓小平在改革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统一战线 21‎ 高考总复习 ‎[研真题·引领航向]‎ ‎1.(2019·高考全国卷Ⅰ·T30)1940年,毛泽东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还具有一定的革命性,这是中国与俄国的不同之点,在俄国“无产阶级的任务,是反对资产阶级,而不是联合它”。毛泽东的分析意在(  )‎ 命题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思想 A.借鉴俄国革命的经验 B.扩大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阐释中国革命的性质 D.批判右倾错误的危害 解析:选C。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940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毛泽东强调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民主革命需要联合资产阶级,而俄国十月革命是“反对资产阶级”,其分析意在阐明中国民主革命的性质,故C项正确。‎ ‎2.(2018·高考全国卷Ⅰ·T29)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命题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 21‎ 高考总复习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D.消除了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的分歧 解析:选C。五四运动后的这场争论会使更多的人接受社会主义,这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C项正确。经过井冈山地区的革命实践,毛泽东等人探索出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中的这场争论并没有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欧美的社会制度,故排除B项;D项中“消除了”说法过于绝对,故排除D项。‎ ‎3.(2018·高考全国卷Ⅲ·T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评工读互助等社会改良活动,认为“零零碎碎的救济”“无补大局”,主张对社会进行“根本改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内涵 A.民主与科学观念广泛传播 B.实业救国运动如火如荼 C.马克思主义影响日益增强 D.批判传统礼教成为共识 解析:选C。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92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动后期,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迅速传播。结合材料“一些人”主张“走进工厂,深入工人群众”可知,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断扩大,故C项正确。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前期传播的思想,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实业救国和批判礼教,可排除B、D两项。‎ ‎4.(2018·高考海南卷·T10)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命题点:毛泽东思想的内涵 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C.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解析:选B。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故A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故B项正确;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 21‎ 高考总复习 故C项错误;据材料“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可得出,其与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消灭私有制的主张不符合,故D项错误。‎ ‎5.(2018·高考江苏卷·T9)1920年5月,《新青年》发表了陈独秀在上海船务、栈房工界联合会的演讲。该演讲称:世界劳动者的觉悟计分两步。第一步觉悟是要求待遇,第二步觉悟是要求管理权,要求做工的劳力者管理政治、军事、产业。这表明,此时马克思主义(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A.正在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B.已成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C.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D.完成了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解析:选A。解题的关键在于结合陈独秀演讲的内容推理出陈独秀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觉悟计分两步”的,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诞生于1921年,陈独秀发表演讲时中共尚未诞生,B项错误,排除;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人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毛泽东思想的诞生分别对应C、D两项,与材料不存在对应关系,排除。‎ ‎6.(2019·4月浙江选考·T15)邓小平同志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该讲话的意义在于(  )‎ 命题点:邓小平理论的影响 A.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B.标志着邓小平理论体系的完全形成 C.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 D.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解析:选C。该讲话为1978年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时,邓小平在闭幕会上所作的发言,这实际上是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宣言书,故C项正确。‎ ‎7.(2019·高考全国卷Ⅲ·T30)20世纪30年代中期,《新中华》载文:“现在你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问他中国经济性质如何,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影响 A.知识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相同 B.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 C.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 D.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得到传播 21‎ 高考总复习 解析:选D。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属于马克思主义内容之一,再结合材料“随便拉住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他就毫不犹豫地答复你:中国经济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经济”可知,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故D项正确。根据材料“一个稍稍留心中国经济问题的人”可知,材料涉及的人群并非知识界,只是民众中的一部分,此外,知识界“认识相同”“经济理论问题引起民众的普遍关注”是不可能的,故A、C两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对中国社会经济性质的认识,与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迅速膨胀没有必然联系,故B项错误。‎ ‎8.(2016·高考海南卷·T18)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 命题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解析:选C。材料“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等体现出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的认识,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 ‎[练模拟·能力提升]‎ ‎1.(2020·广东广州调研)据统计,1899~1918年,中国国内出现了多篇《共产党宣言》的译文,译者主要采用片译、段译和摘译等方式进行翻译;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 A.文学革命方兴未艾 B.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 C.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兴起 D.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D。材料“翻译的内容也被夹杂在社会进化论、改良主义、三民主义等社会思潮中传播”说明当时国人尚未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发生在1917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完全一致,排除A项;19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排除B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于1919年,与材料提供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2.(2020·北京西城区高三期末)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28年的光辉历程时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对此话理解准确的是(  )‎ 21‎ 高考总复习 A.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猛烈冲击了中国固有的封建道德礼教 B.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C.1917年11月之前,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介绍从未在中国出现 D.十月革命推动了先进中国人对马列主义和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 解析:选D。据材料“十月革命一声炮响”表明对苏俄革命道路的认同,材料“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表明对马列主义的认同,故D项正确。‎ ‎3.(2020·广东惠州一调)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思想界仍采用“体”“用”范畴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1919年以后,瞿秋白等人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打破了东西方文化的截然划分。这反映出(  )‎ A.“中体西用”已被彻底抛弃 B.民主科学思想深入人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 D.中西文化逐渐走向融合 解析:选C。题干材料中“以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衡量不同文化高下的标准”,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体现,故选C项。题干主要述及评判东西方文化标准的变化,而“中体西用”思想不仅仅是指文化方面的标准,A项错误;民主科学思想与题干无关,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出中西方文化融合,D项错误。‎ ‎4.(2020·江苏苏州调研)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合并在民主主义任务上面去完成,这个叫作‘毕其功于一役’,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中国只走新民主主义道路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诞生 C.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 D.中国革命应该“毕其功于一役”‎ 解析:选C。据题干材料“《新民主主义论》”“社会主义的任务……那就是空想,而为真正的革命者所不取的”可知,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故选C项。‎ ‎5.(2020·山东滨州期末)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1945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了成熟 B.违背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追求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D.指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方向 解析:选D。毛泽东在分析中国国情和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1‎ 高考总复习 第一步是完成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等信息正是完成民主革命任务的体现,故选D项。‎ ‎6.(2020·天津二模)1992年,邓小平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回答了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最重大的认识问题是(  )‎ A.是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B.如何认识和建设社会主义问题 C.“一国两制”和实现国家统一问题 D.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问题 解析:选B。1992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B项与材料中“回答了束缚和困扰人们思想的最重大的认识问题”相符,故选B项。‎ ‎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1918年7月,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征兆,实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征兆。”“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表明李大钊(  )‎ A.认识到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 B.萌发了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想法 C.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D.主张实行联合苏俄的革命政策 解析:选A。题干材料“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唯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强调的是俄国革命的时代意义,故选A项。材料无法体现建党的思想,排除B项;“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与辛亥革命无关,排除C项;材料不能体现联俄的政治主张,排除D项。‎ ‎2.1920年,梁启超说:“欧洲为什么有社会主义?是由工业革命孕育出来……在没有工业的中国,想要把他们悉数搬来运用……最苦的是搔不着痒处……进步有等级,不能一蹴而就。”梁启超(  )‎ A.质疑否定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B.坚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道路 C.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回归儒学传统,挽救人类文明 解析:选C。在1919年之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而马克思主义的归宿是社会主义,根据材料表述可知,梁启超认为中国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工业基础 21‎ 高考总复习 ‎,说明他反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故C项正确。‎ ‎3.1921年2月,蔡和森在《新青年》撰文指出:“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这一论述反映了(  )‎ A.中共成立初期的思想分歧 B.新文化运动阵营内部的思想分化 C.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选择 D.马克思主义传播早期的概念混乱 解析:选C。根据材料“对于初期的社会主义,乌托邦的社会主义,不识时务穿着理想的绣花衣裳的无政府主义,专注经济行动的工团主义,调和劳资以延长资本政治的吉尔特社会主义,以及修正派的社会主义,一律排斥批评,不留余地”不难得知,早期的共产党人同各种资产阶级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思想斗争,故选C项。‎ ‎4.(2020·全国“超级全能生”26省联考)毛泽东曾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到了1920年夏天,在理论上,而且在某种程度的行动上,我已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了。”从材料可以看出(  )‎ A.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领导了新文化运动 B.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 C.中共诞生使毛泽东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 D.五四时期毛泽东思想已经开始走向成熟 解析:选B。据题干可知,通过三本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书籍,使毛泽东在1920年夏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这说明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故选B项。材料没体现毛泽东领导新文化运动问题,并且毛泽东也没领导新文化运动,排除A项;中共在1921年诞生,时间不符,排除C项;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是在全民族抗战时期,排除D项。‎ ‎5.(2020·山东济南二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次年,中国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共400多人,到1920年猛增到1 600人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欧战结束之后法国的社会稳定 B.五四运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巴黎和会承认中国战胜国地位 D.山东问题导致中日关系恶化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赴法勤工俭学”人数由400多人到1 600人左右,变化的时间点是1920年,并结合史实判断可知,1919年发生了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传播,可以促进赴法勤工俭学的学生增多,故选B项。‎ 21‎ 高考总复习 ‎6.晚清以来“青年”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清末是“革命青年”,“五四时期”是“新青年”,后来则是“进步青年”。其中,“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导致这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 B.十月革命和一战的影响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解析:选D。据题干材料并结合史实可知,“新青年”关心个人的生活与解放是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旧道德,提倡新道德的结果,“进步青年”慢慢转向关心整个社会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强调社会解放的结果,故选D项。‎ ‎7.20世纪30年代,在国民党主办或控制的报刊上,唯物辩证法、社会形态的演进及社会主义的趋势等常常被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等这些本来属于共产党人的理论主张时隐时现。这反映了(  )‎ A.国民党思想控制的松弛 B.国共两党关系的缓和 C.马克思学说传播的深入 D.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解析:选C。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报刊出现说明马克思学说传播广泛,影响深入,故选C项;通过题干可知,共产党人的理论在国民党的报刊上是“自觉不自觉地提起或运用”“时隐时现”,并不是经常性地正常出现,这恰好反映了国民党的思想控制并不松弛,排除A项;报刊上理论的出现与否不是国共两党关系是否缓和的标志,排除B项;题干中并没有出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任何内容,即题干不能说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排除D项。‎ ‎8.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 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 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 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 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解析:选C。中国共产党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是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之后,而题干所反映的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故A项错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解放战争时期,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问题,‎ 21‎ 高考总复习 与题干所反映的时间一致,故C项正确;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表格的内容不一致,故D项错误。‎ ‎9.1943年国民党挑起了一场“中国之命运”的论战,抛出了“哪个党能够救中国”的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组织多位理论家运用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等“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进行反击。这场论战(  )‎ A.有利于打败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B.为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奠定理论基础 C.有利于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D.为“毛泽东思想”的确立提供了土壤 解析:选D。材料中体现的是中国内部就中国命运的论战,与反法西斯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抗日战争时期,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社会主义革命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国内部的论战,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支持与否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共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为理论进行“中国之命运”的论战可知,这有利于毛泽东思想的传播和发展,故D项正确。‎ ‎1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因此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材料中,毛泽东重点论述了(  )‎ A.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    B.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 C.中国革命两步走战略 D.新民主主义社会蓝图 解析:选B。题干材料“农民问题就成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农民的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说明毛泽东指出了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依靠对象,故选B项。‎ ‎11.(2020·广东广州测试)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毛泽东强调“没有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废墟上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来,那只是完全的空想”。毛泽东旨在(  )‎ A.重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批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不彻底 C.阐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迫切性 D.强调应首先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解析:选D。据题干论述可知,毛泽东认为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经过“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新式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彻底的民主革命”胜利之后,应该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故选D项。‎ ‎12.20世纪40年代后期,解放区报纸上多次出现农民在集市争相购买毛泽东像的报道。与此同时,无论民间集市还是社会机构,都开始大量印制毛泽东像。毛泽东像在此时的畅销(  )‎ 21‎ 高考总复习 A.强化了农民阶级的道路认同 B.促进了土地改革的全面推广 C.实现了理论宣传的形式创新 D.导致了“左”倾路线的全面实施 解析:选A。据题干材料可知,农民积极大量购买毛泽东像恰恰说明这是广大农民阶级对中国共产党革命道路的认可与支持,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土地改革,排除B项;根据常识可知,毛泽东像本身并不属于理论宣传,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全面的“左”倾路线正式执行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排除D项。‎ ‎13.“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产生了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殊的、完整的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这个理论,已经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了极大的胜利,并将继续指导我们党与我国人民得到最后的、彻底的胜利和解放。”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  )‎ A.三民主义 B.毛泽东思想 C.新三民主义 D.马克思主义 解析:选B。材料中的“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结合所学可知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人民革命建国的正确理论”,故B项正确。‎ ‎14.(2020·北京一模)1978年9月,邓小平在东北调研,提出“要到发达国家去看看,看看人家是怎么搞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好多事情不知道”“世界天天发生变化,新的事物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出现,我们关起门来不行,不动脑筋永远陷于落后不行”,史称“北方谈话”。这场“谈话”(  )‎ A.肯定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表达了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 C.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 D.阐明了支持市场经济的态度 解析:选B。据题干材料中邓小平认为“要到国外发达国家去看看”“关起门来不行”可知,表达了其实行对外开放的主张,故选B项;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意在解放思想,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1978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1978年还未认识到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排除D项。‎ ‎15.1949年,各民主党派均宣布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后来,各民主党派均把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材料表明中国(  )‎ A.党派监督职能正在消失 B.民主党派失去存在基础 21‎ 高考总复习 C.爱国统一战线范畴扩大 D.多党合作基础日趋坚实 解析:选D。由材料信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进自己的章程”可知,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各民主党派逐渐认可中国共产党及其指导思想,这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更为坚实,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材料二 李大钊把中国传统大同思想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科学基础之上,成为近代实现大同理想从空想到科学的第一人。他把对“中国向何处去”的现实思考与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联系起来,构想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大同团结与个性解放相统一的理想社会,并且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具体探讨了实现这一社会理想的具体途径,从而将近代关于社会理想的探讨推进到一个科学的历史阶段。‎ ‎——摘编自王松涛《论李大钊的大同思想》‎ 材料三 中国传统文化对全球化本质内容究竟有哪些蕴含,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观念和原则: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二,“以和为贵”“亲仁善邻”“协作万邦”。第三,实行“开户牖”、互学习、兼收并蓄,“携手共进”。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 ‎——摘编自李镇明《中国传统文化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大钊的大同思想的特点和成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主要价值。‎ 解析:第(1)问基本特征,据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进行分析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成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第(3)问据材料三“第一,‘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第四,反对侵略战争,维护祖国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答案:(1)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各得其所;各尽其用;社会安定。‎ 21‎ 高考总复习 ‎(2)特点:将传统思想与唯物史观相结合;将中国现实与人类目标相联系;提出了具体的实践途径。成因:近代各种救亡方案的失败;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入;传统大同思想的影响。‎ ‎(3)为人类和平发展、当代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