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2020届高三第一次大联考试题 历史
2020届江西省第一次高三大联考试卷 历史 说明: 1.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本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答案要求写在答题卡上,不得在试题卷上作答,否则不给分。 第I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城市的形成以及王权的存在是判断一个社会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准。下图中的文化遗址(属于我国先民在距今5300年到4200年之间留下的遗迹,其中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神木县,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宝墩文化位于成都新津县)表明 A.我国具有世界最悠久的文明历史 B.我国的历史开始于5000多年前 C.我国早期文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 D.我国早期文明由中原向四周扩散 2.春秋战国时期,许多精英分子为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游走于各诸侯国之间,以求得到重用。无论哪个诸侯国,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这种现象的写照。这说明当时的精英分子 A.没有政治信仰和操守 B.以国家统一为理想 C.以改善民生为目标 D.民族共同体观念强化 3.西周实行分封制和秦始皇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不是最高统治者认识上的问题,而是由历史条件所决定。历史条件主要是 A.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B.前朝打下的制度基础 C.统治集团的人才条件 D.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10· 4.汉文帝说:“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又道是有钱能使鬼推磨。”这种金钱观的变化折射出 A.政治日趋腐败的现实 B.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 C.国家工商业政策的变化 D.官方与民间金钱观的差异 5.李白诗《少年行》写道:“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胡姬,少数民族或外国人中的女性)酒肆中。”据此可知当时 A.实现了民族平等 B.长安经济繁荣 C.经济具有开放性 D.餐饮业开始兴起 6.在宋朝的官方史书中,声称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之前,是没有预谋的。但是,近代许多史学家认为,从赵匡胤即位后竟无须再出征辽兵即“自行遁去”、《辽史》也没有“是年南寇”的记录以及京师汴梁在兵变前不久即谣传“点检作天子”、再加上现成黄袍之预备、禅位诏之事先草拟等,说明陈桥兵变是有预谋的政变。这表明 A.历史的真相无法搞清楚 B.历史记述带有一定的主观意识 C.历史的真相是无法掩盖的 D.宋朝的官方史书没有真实内容 7.明成化年间,明朝允许班匠(需要轮班为官府服役的手工业者)以银代役。到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明朝轮班匠由力差全部改为银差。这项政策实施的前提条件是 A.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B.官府手工业的衰落 C.手工业者政治地位提高 D.劳动力市场的发展 8.议政王大臣会议曾经是清政府的最高决策机构。但自康熙帝以来,皇帝就想抛开这个机构乾纲独断。为此,皇帝逐步通过增加这个机构的成员、减少其参与决策的事务、设立别的机构逐步分割其权力、甚至长时间不召开议政王大臣会议等措施。至乾隆五十六年正式废除了这个机构。这个过程表明 A.康雍乾三帝决策缺乏果断性 B.传统习惯势力形响力很强 C.清政府国家机器运转不顺畅 D.康雍时期不属于君主专制政体 9.下表中的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的变化反映了 ·10· A.农村、农业税收负担的减轻 B.食盐专卖措施的进一步强化 C.商品贸易量的大幅度增加 D.政治局势是影响税收的主因 10.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中国取得了领事裁判权,外国人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法律裁决。清末进行了仿效西方的司法改革。此后,天津高等审判分厅从设立至1907年8月,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受理了由县署移交暨关道发交以及洋商迁自来厅呈控的案件几十起。据此可知 A.领事裁判权已经名存实亡 B.中国建立了完善的司法体系 C.在华洋人反对领事裁判权 D.中国司法的公正性大大增强 11.1920年,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开始了创办共产党的准备工作。各地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一批面向工人的通俗刊物,上海有《劳动界》,北京有《劳动音》和《工人月刊》,济南有《济南劳动月刊》,广州有《劳动者》等,对工人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教育。在此基础上,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积极深入工人群众,举办工人夜校,建立工会组织。这种做法 A.与当时中国的国情基本不符合 B.反映了党的创立者缺乏政治经验 C.使中国革命道路走向中国特色 D.体现了党的创立者的群众路线观 12.右图为梁白波的抗日宣传漫画:《站在日军前面的巨人——游击队》。梁白波创作这幅漫画意在 A.强调根据地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B.宣传游击战是抗战的主要方法 C.增强中国人民的抗日决心和信心 D.反击对共产党游而不击的污蔑 1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以产生于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其中的歌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寓意是 A.我国正遭遇西方列强的大规模侵略 B.长期战争导致我国经济处于崩溃状态 C.祖国还没有完全统一,经济极为困难 D.前进的道路上危险丛丛,要居安思危 14. ·10· 文化大革命时期,很多地方在审讯所谓走资派和反革命等案件中,按照《审讯工作的十五个怎么办?(草稿)》,进行审讯。在这十五个问题中,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如:当敌人矢口否认罪行时,怎么办?一律使用了“敌人”的概念的主要背景是 A.阶级斗争严重扩大化 B.出现严重“武斗”局面 C.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D.被审讯人主要出身地主家庭 15.在197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联合公报在,中美双方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表明 A.美国准备放弃在亚太地区的扩张政策 B.中国反霸斗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C.美国迫切希望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D.美国开始放弃遏制中国的政策 16.1980年,我国正式决定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2年6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现在,对特区说好话的多了。特区要坚决办下去,不能动摇。现在办得不错,不存在抹掉不干的问题。这说明经济特区的建设 A.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进一步解放 B.打消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疑虑 C.我国改革开放政策出现了动摇 D.我国开始进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17.《十二铜表法》第七表第二条:凡在自己的土地和邻地之间筑篱笆的,不得越过自己土地的界限;筑围墙的应留空地一尺;挖沟的应留和沟深相同的空地;掘井的应留空地六尺;栽种橄榄树和无花果树的,应留空地九尺;其他树木留五尺。这表明《十二铜表法》 A.强调私有财产的不可侵犯性 B.注重预防和调节经济纠纷 C.注重维护贵族的土地私有权 D.强调经济自由的基本原则 18.在伯利克里改革之前,在雅典担任公职是没有报酬的,伯利克里改革之后,担任公职是有津贴的。这种变化 A.有利于改变公职人员的阶级结构 B.提高了公职人员的文化素质 C.实现了公民政治地位的平等 D.消除了不同阶层公民的矛盾 19.新航路开辟以后,随着殖民扩张和世界贸易的发展,大量金银流入西欧,导致金价下跌,货币贬值,由此引起西欧经济、政治的一系列变化。这些现象被称之为“价格革命”。这里的“革命”是指 A.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兴起 B.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C.加速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增长 D.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0.北美殖民地特别是新英格兰地区盛行地方自治。年满21 ·10· 岁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市镇大会。大会选举市镇行政委员会、其他官员及出席殖民地议会的代表;提出、讨论和通过议案;处理地方重大事务;制定地方法规以及为学校和教会制订章程。这对美国宪法直接影响的是 A.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设立参众议两院共同行使立法权 D.实行总统制,总统掌握行政权 21.《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国际歌》产生后,逐渐成为世界历史上史上最有威力、影响最深远的歌曲。这是因为《国际歌》 A.号召用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是对巴黎公社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 C.被世界各国共产党长期广为传唱 D.反映了世界大多数人的愿望和要求 22.在苏联,1955年以前,国家下达的农业生产计划指标多达280项。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但是,这项决定没有得到认真贯彻,国家仍不时干预农庄的生产安排。这说明 A.苏联的国家机器运转不灵 B.赫鲁晓夫的政策摇摆不定 C.斯大林体制没有受到影响 D.传统观念阻碍改革的推行 23.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世界上有一批公开与美国为敌的国家,如朝鲜、利比亚、古巴、伊朗(79年以后)等,美国除了对这些国家实行一定的经济制裁外,没有采取更加严厉的措施,如石油禁运、军事打击等。这是由于 A.美国军事、经济力量有所不足 B.美国的行为受到巨大牵制 C.第三世界团结一致抗击美国 D.社会主义阵营的联合反制 24.下图为计算机技术早期发展的进程。这种发展对工业的影响是 ·10· A.促进了工业生产的自动化 B.使重化工业成为最大工业部门 C.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 D.导致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 25.“乌拉圭回合”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名义下的最后一轮(1986-1994年)谈判,这次谈判明确把非货物贸易的壁垒(以前主要解决了货物贸易壁垒问题),诸如服务、知识产权、投资等壁垒,正式作为谈判的对象,制定了相应的协定和减少壁垒的安排。这可以用来说明 A.经济霸权主义的行为已无法实行 B.发展中国家左右了经济规则的制定 C.建立更加开放的世界是大势所趋 D.从此世界贸易的各种壁垒不复存在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卷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最早的“身份证”是隋唐时期朝廷发给官员们的“鱼符”(形状像鱼),它是用木头或者金属精制而成的。“鱼符”上面刻有官员的姓名、任职衙门及官居品级等。当时,凡亲王和三品以上官员所用的“鱼符”,均以黄金铸制,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鱼符”的主要用途是证明官员的身份,便于应召出入宫门验证时所用。据明人陆容《菽圆杂纪》载:牙牌(宋朝时开始使用,用象牙、兽骨、木材、金属等制成的板片)不但官员们悬之,“凡在内府出入者,无论贵贱都悬牌,以避嫌疑。”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10· 材料二 民国时期的一张身份证(局部): 这张身份证中还有:半身像片、钢印、持证人的所在地、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本籍、寄籍、号码、颁发日期;受教育程度、职业(行业、职位)、会职候选人资格(类别、证书号玛、指纹)、家属(称谓、姓名)、役历(役别、日期、证明长官)、保甲番号(乡镇、保、甲、户、日期)、住址(名称、日期)、注意事项等。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档案局肖丽萍《从一张民国时期的身份证谈起——中国身份证历史变迁》 回答: (1)依据材料指出唐朝“身份证”的功能。(3分) (2)依据材料说明明朝至民国时期我国“身份证”制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4分)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实行身份证制度的作用。(4分) 2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据王渝生《中国铁路百年史话》、高志华《新中国铁路建设60年的回顾与展望》等辑录而成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建立前我国铁路发展的基本特点,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6分) ·10·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1981年前和1981年后我国铁路发展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从新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可以得出哪些重要认识?(8分) 2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6年3月20日“中山舰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毛泽东向苏联军事顾问团代理团长季山嘉建议反击,毛泽东建议动员在广州的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密赴肇庆叶挺独立团驻地开会,通电讨蒋,削其兵权。但遭到拒绝。随后,陈独秀根据季山嘉的意见,以维护国共合作大局为由,采取了妥协政策,共产党员退出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军,蒋介石完全控制了国民革命军的绝对主力第一军。 ——茅盾:《回忆录》,《新文学史料》1980年第3期。 材料二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要求中国共产党采取坚决斗争的态度,但要求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就是斗而不破。中国共产党的主要措施是政治上全面揭露蒋介石的阴谋,军事上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决斗争和国内外舆论的强大压力下,蒋介石不得不表示“以后决无剿共的军事”。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实际上被打退了。 ——王洪光《蒋介石搬石头砸自己脚:皖南事变让毛泽东反守为攻》 回答:毛泽东在《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中指出:“斗争是团结的手段,团结是斗争的目的。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请结合对材料中事例的理解评析毛泽东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必须最少另用一件材料以外的史事进行说明。) 29.(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中期发生的第一次产业转移,主要是因为新形成的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为了巩固其地缘控制格局而双双开展雁阵式产业输出——美国向西欧和日本,苏联向东欧和中国。二者的不同在于,美国完成了配合地缘战略的产业转移,随后率先进入金融资本扩张阶段;而苏联的产业转移因与中国发生关系主权问题的争议而中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开始了第二次产业转移。随看科学技术的发展、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升,及产业资本阶段必然发生的国内劳资矛盾不断增加,全球发生了一轮由发达国家主导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 ——温铁军《国际产业转移的历史变迁》 材料二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又将其(产业)转到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国家和地区。20世纪80 ·10· 年代中国大陆向外部打开了大门,亚洲四小龙及美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找到了地域广泛、劳动力丰富而价格低廉的我国沿海地区。至今这种转移仍在不同层次上继续着并向中西部地区扩展。加入WTO后,我国成为世界上外商投资额最大的国家,我国制造业优势的提升和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的维持,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际制造业生产能力转移到中国。 ——刘文娟《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及启示》 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第一次产业转移的原因。这次产业转移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有哪些?(7分) (2)依据材料概括20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产业转移的特点。这一轮产业转移中对中国的主要影响是什么?(6分) ·10· ·10·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