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2020届高三总复习质检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梅州市高三总复习质检试卷 语 文 2020.5 注意事项: 1.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涂在答题卡上。 2.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卷,否则成绩无效;选择题的答案涂到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标号上,非选择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城内。 3.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远以来,中国就重视文化立国。礼治即表现在国家治理中体现出文化的精神。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仁义礼智信”“内圣外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这些理念,对中国古代治国理政以及全体中国人的人格言行影响很深。众所周知的如《论语》《大学》等成为数百年来包括帝王在内的治国理政者们的必读书,历史上国家治理者推行“敬天法祖”“以孝治天下”等理念和做法,都是礼治的表现。 中国历史的主流,与其说是人治,不如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影响下的帝王及士大夫们在治理国家。虽然经历许多次改朝换代,其间也有一些不学无术的帝王,但中国社会治理的背后,总体来说都有着中国文化思想作为底蕴,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尊崇。 在礼治之下,总体来看中国历史上也发展出了与其相应的法治,有法制体系规范社会治理的各方面。比如有监察制度以保证官员廉洁奉公,有官员选拔制度以保证任人唯贤,等等。就监察制度来说,唐朝就有“四善二十七最”“六察法”等,对官员的监察和考核进行详细严格规定。对皇帝本身,也不是没有对其进行约束的制度。比如在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也就是把皇帝命令挡回去。“封驳”在汉代已经出现,唐代“封驳”的例子屡见不鲜,宋朝也延续了这一制度。明朝来华多年的传教士利玛窦也注意到,“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 26 - 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君臣之所共立也”;荀子认为“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这些思想都对中国历史上的治理产生巨大影响。 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历史学家钱穆先生就认为“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连《历史的终结》一书作者弗朗西斯·福山也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人发明了好政府。” 当然中国历史上的治理,有时代的局限性,也有很多不完善乃至糟粕的东西,但我们不应简单以人治抹杀中国古代治理经验,从而失去了取其精华的机会。比如历史上的监察制度、选官制度等经验就值得借鉴。笔者也注意到,历史上治理较好的时期,都是那些文化较昌明开放的时代,比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当文化精神比较衰退保守的时候,便出现社会治理和制度的相对颓废。所以今天在全社会大力倡导法治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徒法不足以自行”,应大力加强“礼治”,注重夯实优秀传统文化的内蕴。 (摘编自郑汉根《中国政治传统是礼法并治》)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释道均有关于礼治的政治论述。 B. 在作者看来,中国历史既不是人治,也不是法治。 C. 唐朝的门下省能够回驳皇帝命令。 D. 由于历朝历代拥有不同的法律体系和官僚制度,中国并不曾形成法治社会。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用管子的话,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立法过程民主化。 B. 作者认为国人应当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C. 贞观之治等政治昌明的时代,能够体现出中国政治智慧。 D. 礼治是法治的重要补充。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礼法有文化精神,因此中国用文化治国。 B. “隆礼至法,则国有常”体现出礼法合一的治国思想。 C. 古代监察制度对官员考核状况进行了严格限定。 D. 文化发展与政治制度盛衰可能存在一致性。 【答案】1. C 2. A 3. A - 26 -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C项,文中提到“唐朝三省六部制下,虽然最高命令是皇帝诏书,但诏书由中书省拟撰,后经门下省复审。门下省如果认为不妥,可以‘封驳’”。所以C正确。 A项,“儒释道均有关于礼治的政治论述”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儒释道、诸子百家文化数千年来成为中国人的思想血脉,影响了各个朝代的主流思想”,后面举例全是儒家的,所以看不出“均有”的说法。 B项,“不是法治”错。文中有“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 D项,“中国并不曾形成法治社会”错。原文有“一些人质疑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法治,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国人应该有足够的文化自信。中国历史上有不少时期,整个社会能按照一定规则和制度来进行治理,并实现较长时间的良性运转,至少应说是具有相当程度上的法治特色的”。 故选C。 【2题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是为了说明中国的立法过程民主化”错。文中提到“对法治的推崇,屡见于古代经典。比如《管子》说‘法令者,群臣之所共立也’”。是为说明中国古代有法治的思想,但是群臣共同商议,不能算是民主化,因此错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 26 - A项,“中国用文化治国”错误。“文化”的范畴过于宽泛,中国古代有以礼治国的传统,不是以文化治国。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10月1日,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上,“东风-41”洲际战略核导弹首次亮相。中国导弹技术专家、核战略专家、量子防务首席科学家杨承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东风-41”弹长16.5米,弹径2.78米,整体重量达到60余吨,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采用公路机动平台、铁路机动平台、加固地井发射三种方式部署。和现役战略导弹相比,其命中精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达到了百米以内;其机动性能好,可以在颠簸、崎岖、坡度很大的山区道路上行驶、运输,同时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应性更好,在恶劣天候下也能正常发射,是全天候的战略武器。另外,“东风-41”发射所需官兵人数也是我国现有战略导弹中最少的,基本火力单元更加精干。可以说,不管谁胆敢对中国贸然发动核攻击;都会立刻遭到我们有效的反击。 从目前进行实弹发射试验的情况来看,“东风-41”还没有过失败的记录。要知道美国战略导弹发射成功率大约为90%,俄罗斯的战略导弹发射成功率大约为85%。从整个世界上来看,这样高的成功率是非常罕见的。“东风快递,使命必达”,这句军迷朋友圈中的玩笑话如今被官方正式收用。 (摘编自《科技日报》,2019年11月23日) 材料二: - 26 - 和平崛起需要安全保障,中国和平崛起的保障来自我们强大的国防,来自意识形态安全,来自“总体安全观”。对于故意挑起各种争端的敌对势力,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我想这就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有助于国际社会全面深刻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避免对中国的意图和原则产生任何误判。 (张维为,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研究院院长,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材料三: 《中国武装力量的多样化运用》白皮书今天发布,白皮书指出,截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有1842名官兵在9个联合国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目前,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115个维和出兵国中派出工兵、运输和医疗等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白皮书指出,中国认真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在联合国主导下组织实施维和行动,主要承担监督停火、隔离冲突和工程、运输、医疗保障以及参与社会重建和人道主义援助等任务。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3年4月16日) 材料四: 在数十年前,弹道导弹是大国的专属利器。当时沙特的多个邻国都已拥有上百枚短程导弹,只有购入中远程导弹,沙特才能在军事打击力量上占取上峰。然而,即使沙特开出了极高的价格和互惠条款,当时的苏联和美国也都拒绝向其出售中远程导弹。最终,沙特不遗余力地从中国订购了30多枚中程导弹——“东风-3”弹道导弹。中国承诺为这批导弹提供全寿命维护服务,使得30年后的今天它们仍然能正常运行,承担着沙特的对外威慑任务。 这次的军贸事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军贸订单之一,不仅现金全款出售,而且获得了一份长达数十年的石油供应合同。对于沙特来说,使沙特获得了真正意义上可以威慑到他国的武器,这是在中东地区鲜有国家敢全面与沙特展开对抗的原因。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 4. 下列关于“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战准备时间短,反应速度快,反应时间比以往战略导弹大幅缩短。 B. 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是全天候的战略武器。 C. 是我国现役战略导弹中精度最高的。 D. 技术实力和战斗能力处于世界第一。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6 - A. “东风快递,使命必达”是赞扬东风系列弹道导弹高效且精准。 B. 中国和平发展的底线和红线是不损害我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C. 中国是全世界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国家。 D. 沙特购入的“东风-3”弹道导弹30年后仍然能正常运行是因为中国为之提供了良好的售后服务。 6. 请结合材料分析,我国研制出“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有哪些现实意义。(6 分) 【答案】4. A 5. C 6. ①高效、精准的大威力武器使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升;②世界一流的国防武器使我国和平崛起有了安全保障,能更好地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利益;③国力强盛使我国能更好地帮助弱势国家,使国际社会更 好地理解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④导弹交易使我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维护区域和平,减少战乱。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错。文中说“其机动性能好,可以在颠簸、崎岖、坡度很大的山区道路上行驶运输,同时对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适应性更好”, 但不等于说“可以适应各种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C项,“现役”错。文中没有提到“东风-41”已经服役。 D项,“技术实力和战斗能力处于世界第一”,文中没有这个说法,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对材料的棚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 C项,“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国家”错。材料三原文“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115个维和出兵国中派出工兵、运输和医疗等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注意有“发展中国家”的限制语。 - 26 -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结合材料一“‘东风-41’发射所需官兵人数也是我国现有战略导弹中最少的,基本火力单元更加精干。可以说,不管谁胆敢对中国贸然发动核攻击;都会立刻遭到我们有效的反击”可概括出答案①;结合材料二“和平崛起需要安全保障,中国和平崛起的保障来自我们强大的国防”可概括出答案②;结合材料四“中国承诺为这批导弹提供全寿命维护服务,使得30年后的今天它们仍然能正常运行,承担着沙特的对外威慑任务”可概括出答案③;结合材料四“这次的军贸事件,是中国迄今为止最大的军贸订单之一,不仅现金全款出售,而且获得了一份长达数十年的石油供应合同。对于沙特来说,使沙特获得了真正意义上可以威慑到他国的武器,这是在中东地区鲜有国家敢全面与沙特展开对抗的原因”以及材料三“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115个维和出兵国中派出工兵、运输和医疗等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可概括出答案④⑤。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十三推磨(节选) 陈忠实 - 26 - 李十三和他的夫人运动在磨道上。两块足有一尺多厚的圆形石质磨盘,合丝卡缝地叠摞在一起,上扇有一个小孩拳头大小的孔眼,倒在上扇的麦粒,通过这只孔眼溜下去,在转动着的上扇和固定着的下扇之间反复压磨,再从磨口里流出来。上扇磨石半腰上捆绑一根结实的粗木杠子,通常是用牲口套绳和它连接起来,有骡马的富户套骡马拽磨,速度是最快的了;一般农户就用自养的犍牛或母牛拽磨,也很悠闲;穷到连一条狗都养不起的人家,就只好发动全家大小上套,不是拽而是推着磨盘转动了。人说“拽犁推磨打土坯”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不起牲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推动起来旋转起来。他的位置在磨杠的梢头一端,俗称外套,是最鼓得上力的位置,如果用双套牲口拽磨,这位置通常是套犍牛或二马子的。他的夫人贴着磨道的内套位置,把磨杠也是横夯在胸腹交界处,只是推磨的胳膊使力的架势略有差异,她的右手从磨杠上边弯过去,把木杠搂到怀里,左手时不时拨拉一下磨扇顶上的麦子,等得磨缝里研磨溜出的细碎的麦子在磨盘上成堆的时候,她就用小木簸箕揽了。离开磨道,走到箩柜跟前,揭开木盖,把磨碎的麦子倒入箩柜里的金丝箩子,再盖上木盖,然后扳动摇把儿,箩子就在箩柜里咣当咣当响起来,这是磨面这种农活的象征性声响。 “你也歇一下下儿。” 李十三听见夫人关爱的声音,瞅一眼摇着拐把的夫人的脸,那瘦削的肩膀摆动着。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抹一抹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乎气都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又禁不住自嘲起来:“老婆子哎!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牛也不抵……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 “命……”夫人停住摇把,从箩柜里取出箩子,把箩过的碎麦皮倒进斗里,几步走过来,又回到磨道里她的套路上,习惯性地抱住磨杠推起来,又重复一遍,“命。” 李十三似接似拒的口吻,沉吟一声:“命……” - 26 - 李十三推着石磨。要把一斗麦子的面粉磨光箩尽,不知要转几百上千个圈圈,称得“路漫漫其修远兮”了。他的求官之路,类如这磨道。他十九岁考中秀才,令家人喜不自禁,也令乡邻羡慕;二十年后的三十九岁省试里考中举人,虽说费时长了点儿,却在陕西全省排在前二十名,离北京的距离却近了;再苦读十三年后到五十二岁上,他拉着骡子驮着干粮满腹经纶进北京会试去了。此时嘉庆刚主政四年,由纪昀任主考官,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按嘉庆的考制,拟录的人按县级官制待遇,却不发饷银,只是虚名罢了。等得牛年马月有了县官空缺,点到你的名字上,就可以走马上任做实质性的县官领取县级官饷了。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猫腻狗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恰是在对这个“拟录”等待的深度畏惧发生的时候,失望同时并生了,做官的欲望就在那一刻断灭。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 他依着渭河北部高原民间流行的小戏碗碗腔的种种板路曲谱,写起戏本来了。第一本名叫《春秋配》,交给田舍娃的皮影班社,得了田舍娃的好嗓子,也得了他双手绝巧的“耍杆子”的技艺,这个戏一炮打响,演遍了渭北的大村小庄……他现在迷在写戏的巨大兴趣之中,已有八本大戏两本小戏供那些皮影班社轮番演出……现在,他和夫人合抱一根木杠,在磨道里转圈圈,把田舍娃昨日晌午送来的麦子磨成白面,就不再操心锅里没面煮的事了…… (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5段中,李十三重复了一遍夫人的话“命……”,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为之。 B. 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推磨时依然哼唱着戏词,作者以这种强烈反差的笔触表现出李十三对民间艺术的痴迷。 C. 李十三虽然有很多作品走红,但生活依然拮据,唯一得到的物质实惠就是田舍娃送来的麦子。 D. 本文沉郁、慷慨、简劲传神地刻画了中国民间的风骨与正义。 8. 小说的主人公李十三是一位写戏本的民间艺人,但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却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 9. 经证实,李十三原型生于一七四八年,是陕西地方戏剧碗碗腔剧本的第一位剧作家。作者将李十三的故事写成小说,有何现实意义? 【答案】7. A 8. 因为要吃一碗面, 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要与夫人一同劳苦推磨,体现了生活境况的落魄;但在推磨时,他却依然能够得意心形地陶醉于磨道中,又间接体现出李十三对戏本创作的痴迷,对艺术的纯粹追求。因此,推磨的细节越具体,越与其戏本创作状态形成反差,因此,即使不着大量笔墨正面描写戏本创作过程,也能使读者感受到李十三保持着的文字的敏感神经,感受到民间艺术创作的无限吸引力及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另外,戏本创作也如“推磨”,需要长久的坚持。同时,对“推磨”的细节描写也照应了小说题目。 9. ①李十三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传承传统曲艺、尊重传统艺人 - 26 - 态度不能变。②尤其是当今时代,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文化产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曲艺失去了市场甚至濒临灭绝,令人担忧中国文化的传承。③作者借小说呼吁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能传递民族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暗指他内心一直有当官的念头,写戏本是不得已而为之”错。从后文“是他的性情使他发生了这个人生的重大转折,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可以判断当官并不是李十三的执念,写戏本才是他内心里真正的追求。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结构的技巧以及某些情节的作用。解答时,考生首先要辨析小说的主题,找出主要人物,看他的所作所为,分析作者的褒贬态度;其次,分出层次,分析作品结构,思考作者是如何安排这些情节的,与主题有何关系;最后要分析具体情节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及主题的作用。 本题问“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这样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匠心”,既然是“匠心”,就说明这些情节,这些描写是有很重的作用的,考生要找出“推磨”与“编戏”之间的联系。 - 26 - 李十三要吃一碗面,以近六十二岁高龄和夫人一起“推磨”,而且这“推磨”很累人,“人说‘拽犁推磨打土坯’是乡村农活里头三道最硬茬的活儿,通常都是那些膀宽腰圆的汉子才敢下手的,再就是那些穷得养不起牲口也请不起帮手的人,才自己出手硬撑死扛”;从描写他们“推磨”的动作上也可以看出,“年届六十二岁的李十三,现在把木杠抱在怀里,双臂从木杠下边倒钩上来反抓住木杠,那木杠就横在他的胸腹交界的地方,身体自然前倾,双腿自然后蹬,这样才能使上力鼓上劲,把几百斤重的磨盘推动起来旋转起来”。在读者看来,李十三应当是过得很穷,生活很痛苦,可是文中却这样描写,“他抬起一只胳膊用袖头抹一抹额上脸上的汗水,不仅没有停歇下来,反倒哼唱起来了:‘娘……的……儿——’一句戏词没唱完,似乎气都堵得拔不出来,便哑了声,喘着气,一个人推着磨扇缓缓地转动”。有心情唱戏,且“又禁不住自嘲起来:‘老婆子哎!你说我本该是当县官的材料,咋的就落脚到磨道里当牛做马使唤?还算不上个快马,连个蔫牛也不抵……哎!怕是祖上先人把香插错了香炉……’”,看起来他对这“推磨”的生活也不感到痛苦。那么是什么让他能够在生活落魄时保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的呢?从后文我们知道,是戏本创作。因此,看似与“编戏”无关的“推磨”,恰恰体现出戏剧创作的巨大魅力,又间接体现出李十三对戏本创作的痴迷,对艺术的纯粹追求。使读者感受到李十三保持着的文字的敏感神经,感受到民间艺术创作的无限吸引力及民间艺人的“工匠精神”。推磨的细节写得详细,似乎在暗示我们,戏本创作也如“推磨”,需要长久的坚持。从情节来看,对“推磨”的细节描写也照应了小说题目。可见,作者在文中并未详写他是如何编写戏本、却将大量笔墨运用在“推磨”的细节描写上,确实体现出“匠心”。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出作品的主题,要通过文中的暗示性语句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要结合创作背景来分析创作意图,也就是要看作者的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作者有感而发的,找出现实与小说的关联点就能准确理解创作意图。 首先看小说的主题。李十三苦读很多年,才得了个候补名单,“录取完规定的正编名额后,又拟录了六十四名作为候补备用的人。李十三的名字在这个候补名单里”,且“李十三深知这其中的空间很大很深,猫腻狗骚都使得上却看不见”,于是他做出了自己的决定,“凭学识凭本事争不到手的光宗耀祖的官衔,拿银子换来就等于给祖坟上泼了狗尿”,他干脆回家写戏。小说细致地描写了他和夫人“推磨”的过程,让我们对这位甘于清贫,不为利益丧失做人原则的戏剧创作者肃然起敬。李十三身上有很多令人敬佩的地方,不被金钱利益驱使,在清贫中坚持戏剧创作,坚守艺人的底线。而反观现实,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形成巨大的冲击,文化产业过于重视经济效益、一些传统曲艺失去了市场甚至濒临灭绝,令人担忧中国文化的传承。由此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李十三虽然已经离我们远去,但传承传统曲艺、尊重传统艺人的态度不能变。小说呼吁我们要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能传递民族的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点睛】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技巧点拨 (1)依本探源。就是依据文本中或显或隐的有效信息,如主旨句、过渡句、点睛句,含有作者情感倾向、暗示作者生平经历、暗示社会环境的词句等,解读作品的主题,从而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内引外联。就是利用命题人在题干中提供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等信息,筛选辨析,联系旧知,调动知识储备,探寻创作背景,解读创作意图。 - 26 - (3)扩大储备。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命题人肯定不会让考生漫无边际地瞎猜,对考生不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一般会在题千中或通过注释等形式予以交代,这就要求考生不放过命题人给出的每一个信息;对考生应该熟悉的作者与相关背景资料,出题人则不会在题面上再去多费笔墨,这就要求考生复习备考时应该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德威,宇镇远,朔州马邑人也。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其小字阳五,当梁、晋之际,周阳五之勇闻天下。天祐七年秋,梁遣王景仁将魏、滑、汴、宋等兵七万人击赵。赵王王熔乞师于晋。晋兵少,而景仁所将皆梁精兵,人马铠甲,其光耀日,晋军望之色动。德威勉其众曰:“此汴、宋佣贩儿,徒饰其外耳,其中不足惧也!”退而告庄宗曰:“梁兵甚锐,未可与争,宜少退以待之。”庄宗不悦。德威谓监军张承业曰:“王怒老兵。今宜少退以待,不速战者,非怯也。且吾兵少而临贼营门,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承业入言曰:“德威老将知兵,愿无忽其言!”已而德威获梁游兵而问之,知景仁将渡,庄宗笑曰:“果如公所料。”乃退军鄗邑。德威出骑兵挑战,景仁悉其军以出,至于鄗南。两军皆阵,庄宗欲出兵与敌接。德威谏曰:“梁军轻出而远来,与吾转战,不及日中,人马俱饥,因其将退而击之胜。”诸将亦皆以为然。梁遂大败,景仁以十余骑仅而免。十五年,德威从庄宗于河上,以趋汴州。庄宗问战于德威,德威对曰:“梁军父母妻子皆在其中,而梁人家国系此一举。吾以深入之兵,当其必死之战,可以计胜,而难与力争也。且吾军先至此,粮爨具而营栅完,是谓以逸待劳之师也,诚宜按军。臣请以骑军扰之,因其劳乏而乘之,可以胜也。”庄宗不从,遽督军而出。德威谓其子曰:“吾不知死所矣!“德威父子皆战死。庄宗与诸将相持而哭曰:“吾不听老将之言,而使其父子至此!”庄宗即位,赠德威太师。明宋时加赠太尉,配享庄宗宗庙。 (节选自《新五代史·周德威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B. 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C. - 26 - 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D. 为人勇而多智能/望尘以知敌数/其状貌雄伟/笑不改容人见之/凛如也/事晋王为骑将/稍迁铁林军/使从破王行瑜以功/迁衙内指挥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字,即表字,古人成年时取一别名,用于尊长称呼晚辈,也用于平辈互称。 B. 汴为古州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一带;宋,古代地名,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 C. 日中,古代的十二时辰之一,又名日正、中午,11时正至下午1时时正。 D. 配享,亦作“配饗”,指贤人或有功于社稷的人死后祔祀于庙,同受祭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晋军本就人少,看到王景仁率领攻赵的梁军装备精良后十分畏惧,周德威在阵前贬低梁军来鼓舞士气,退下后却建议庄宗稍作退却,暂避梁军锋芒。 B. 庄宗不肯纳谏,德威向监军说明己方兵少且不占地利,提出诱使梁军得到舟筏渡河的计策,接着被俘的梁兵也印证了德威的话,庄宗便采纳了他的建议。 C. 在鄗南,庄宗想与敌军交战,但德威劝谏道,梁军不到中午就会人困马乏,因此等到他们要退兵之时再出击。将军们都很赞同,梁军果然大败。 D. 进军汴州时,德威料到此次梁军为了保护城中家小,定会拼死一战,庄宗却贸然督军出战,结果致使周德威父子都死在这场战争中,事后庄宗十分愧悔。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怒老兵。今宜少退以待,不速战者,非怯也。 (2)粮爨具而营栅完,是谓以逸待劳之师也,诚宜按军。 【答案】10. C 11. A 12. B 13. (1)晋王对用兵时间过长很生气,(但)应当略微退远一点等待战机,我不主张近战的原因,不是因为胆怯呀。(2)粮食炊具齐备并且营寨完备,这称得上是以逸待劳的军队,确实应该止住军队(不出动)。 【解析】 【10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句子大意是: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周德威身长面黑,状貌魁伟,笑不改容,凛然有肃杀之气。侍奉晋王,为骑将,渐升至铁林军使。跟随李克用击败王行瑜后,因功升任衙内指挥使。 其中,“能望尘以知敌数”,意思是“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主谓宾都全,前后断开,排除ABD项;“改容”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项;“铁林军使”是一个官职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从破王行瑜”动词宾语都全,后面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A项,“用于尊长称呼晚辈,也用于平辈互称”错。尊长对晚辈呼唤用“名”,“字”用于尊称和平称。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提出诱使梁军得到舟筏渡河的计策” 错。原文是“所恃者,一水隔耳。使梁得舟筏渡河,吾无类矣!不如退军鄗邑,诱敌出营,扰而劳之,可以策胜也”,周德威担心梁军一旦得到舟筏渡河,驻军在一水之隔且兵力不足的晋军就会危险,所以主张先后退再诱敌出战。不是选项所说内容。 故选B。 【13题详解】 - 26 -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本题关键词有:(1)老,时间长;宜,应当;少,稍微;者……也,判断句。(2)具,齐备;完,完备;是谓……也,判断句;诚,确实;按,停止。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周德威,字镇远,是朔州马邑人。他为人勇敢并且足智多谋,能够望见远方的烟尘就知道敌人的数量。周德威身长面黑,状貌魁伟,笑不改容,凛然有肃杀之气。侍奉晋王,为骑将,渐升至铁林军使。跟随李克用击败王行瑜后,因功升任衙内指挥使。他的小名叫阳五,在梁、晋对峙时期,周阳五的勇敢名声天下闻名。天祐七年秋,梁王派王景仁率领七万军队攻打赵国。赵王王熔向晋国请求援军。晋国军队少,而王景仁率领的都是梁国的精锐部队。人马和铠甲的光芒在日光下闪耀,晋军远远看见都很害怕。德威勉励大家说:“这些都是汴、宋的做买卖的小商贩,只是装饰了外表罢了,实际上不值得害怕!” 周德威回去对庄宗说:“梁国的部队很精锐,现在不可以与他们交战,应该稍稍后退等待他们进攻。”庄宗不高兴。周德威对监军张承业说:“大王很恼火我这个老兵。不迅速作战的原因,并非我胆怯。我军本来就人少,还靠近敌军营门,我们所凭仗的,就是一条河流隔着。假使梁军得到舟船渡河,我们就完了!不如把我军退到鄗邑,引诱敌军出营,袭扰敌军,使敌军疲劳,就可以谋划到战斗的胜利了。” 张承业进到庄宗那里说:“老将德威懂得军事,希望不要轻视他说的话!” 不久周德威俘获梁军的游兵,得知王景仁将要渡河。庄宗笑着说:“果真像你所预料的那样。” - 26 - 于是退军到鄗邑。(交战之日)周德威派出骑兵前往梁营挑战,梁将王景仁下令梁军全部出击,进至鄗邑之南,双方都列阵以待决战。庄宗想要出兵与敌人交战。德威劝阻说:“梁军轻装远来同我辗转交战,这样,等不到中午,他们就会人饥马乏,其军必定退却。乘其退却而攻击他们,一定能获得胜利。”众将也都认为这样做是对的。梁军于是大败,景仁仅仅带领十几个骑兵逃脱。十五年,周德威跟从庄宗驻扎黄河岸边,逼近汴州。庄宗向周德威询问作战策略,周德威回答:“梁军的父母妻子儿女都在卞州,梁人家国存亡在此一战。我们率领深入敌境的军队,可以凭借计谋取胜,难以凭力量与他们争斗。况且我军先到达这里,粮食炊具齐备并且营寨完备,这称得上是以逸待劳的军队,确实应该止住军队(不出动)。我请求带领骑兵去骚扰他们,趁着他们疲乏而趁机进攻,就可以取胜了。”庄宗不听,仓促间督率军队出击。德威对自己的儿子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什么地方!”周德威父子全都在作战中阵亡。庄宗与各将领相互搀扶着哭道:“我不听从老将军的话,才使得他们父子二人落到这个结局啊!”庄宗登基后,赠谥周德威太师称号。明宋时加赠为太尉,配享庄宗宗庙。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②,欻③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本诗作于杜甫栖身成都草堂时。韦偃,唐代画家,善画马。②骅骝:泛指骏马。③欻:忽然。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韦偃将要离开成都去往别地,这幅画是他向诗人辞行时用秃笔直接作于壁上的。 B. 三、四两句中“戏拈”写出韦偃作画的轻松,“扫”则体现了其作画的洒脱、迅捷。 C. 韦偃所画之马,一个在吃草,另一匹仰天嘶叫,描绘出了骏马凌霜踏雪后的情态。 D. 韦偃“知我”,诗人“怜君”,韦偃所作之画、诗人所题之诗即是二人友情的印证。 15. 学者钟云在《唐诗归》里评价说杜甫此诗“意不在画,亦不在马”,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理解。 【答案】14. C 15. “意不在画,亦不在马”寓意作者既不在赞美画技高超,亦不在赞美马的骏健。而是有诗人自己精神的寄托。国家正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诗人由韦偃所画骏马联想到能匡济时危的贤能之人,渴望有这样的人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世伤时的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 26 -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描绘出了骏马凌霜踏雪后的情态”错。“马蹄可以践霜雪”,故称马蹄为“霜蹄”。作者由骏马仰天嘶叫的状态想象它能够日行千里。“坐看千里当霜蹄”意为千里之遥,眼看就要消失在骏马的霜蹄之下。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主旨的能力。内容要逐联分析概括,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意不在画,亦不在马”提示考生这首诗的写作目的不是歌颂画,也不是描写马,就是说作者只不过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怀”。考生只需找出作者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即可。尾联“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最能揭示诗人写作的主旨。这句话意思是“国家处于危急存亡之时,能到哪里去寻找像画中一样的千里马,同英勇的人们同生共死、匡济时危呢?!” 这说明了良马是多么难得,而发现良马的确远非易事啊!它同诗人在 《高都护骢马行》中所说的“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的意思完全一致。杜甫在写作此诗时,正值内乱外患,战争不息的多事之秋,显然这两句诗不是无因而发,诗人由韦偃所画骏马联想到能匡济时危的贤能之人,渴望有这样的人才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可见它正寓以渴望人才,选拔贤能,颇有“忧时思将帅”的深刻含意。这也充分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感世伤时的崇高思想感情。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 26 - “江水”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借以抒情的意象,既有辛弃疾《菩萨蛮》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而哀痛,又有南唐后主《虞美人》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国破家亡,物是人非而感伤,还有杜甫《登高》之“(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秋日萧索、时光流逝而悲愁。 【答案】 (1). 郁孤台下清江水 (2). 中间多少行人泪 (3). 问君能有几多愁 (4).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5). 无边落木萧萧下 (6). 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郁”“萧”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去过喀什的人,一眼便能认出这是喀什的艾提尕尔清真寺,它是这座城市的标志。 这是一个做礼拜的日子。黎明时分,( )。艾提尕尔清真寺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几个世纪以来,这种声音从没有改变过。 喀什,有着 的历史。帕来尔高原,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是中国最西端,也是通往欧洲和西亚的唯一陆路通道,这里平均海拔在3 600米,地势险要,在历史上它曾阻挡了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进的铁骑,使其只能在印度次大陆 。东汉时期,它又限制了班超出征的步履,将这位古代将军的梦想禁锢在了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然而,自然条件的险恶并不能阻挡住文明的往来,汉武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其副使甘英就曾跨越这片高原,将文明的信号首次以政府间外交的形式传递到了波斯湾一代,唐朝的时候,玄奘法师历经 ,从这里走上了印度次大陆。 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衰败,当时被称为疏勒的喀什一度为吐蕃人占领,但是很快就被中亚新崛起的喀拉汗王朝兼并,喀什成了喀拉汗国的两个首都之一。在博格拉哈拉汗统治时期,喀拉汗王朝通过中亚萨曼王朝而皈依了伊斯兰教,从而使喀拉汗国成为了第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国度。随着喀拉汗王朝向东扩张,导致具有千年文明史的讲印欧语系语言的于阗人皈依伊斯兰教,开启了塔里木盆地突厥化、伊斯兰化的历史巨潮。 几个世纪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喀什这个曾经在丝绸之路上 的城市也渐渐归于平静。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 26 - A. 波澜起伏 横行无忌 千辛万苦 显赫一时 B. 波澜壮阔 横征暴敛 艰苦卓绝 炙手可热 C. 波澜壮阔 横行无忌 千辛万苦 炙手可热 D. 波澜起伏 横征暴敛 艰苦卓绝 显赫一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帕米尔高原,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的中国最西端,也是通往西亚和欧洲的唯一陆路通道。 B. 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便是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也是通往欧洲和西亚的唯一陆路通道。 C. 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便是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也是通往西亚和欧洲的唯一陆路通道。 D. 帕米尔高原、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的中国最西端,也是通往欧洲和西亚的唯一陆路通道。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阿訇便开始召唤如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的教民,登上高耸的穆那 B. 登上高耸的穆那,阿訇便开始召唤如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的教民 C. 阿訇开始登上高耸的穆那,便召唤如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的教民 D. 阿訇便登上高耸的穆那,开始召唤如同大地一样刚刚苏醒的教民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二是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波澜起伏,原形容水面上的水波泛起时的样子。常用比喻义,指文艺作品情节曲折。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莫宏大。此处指喀什地区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曲折坎坷,应选“波澜起伏”。 横行无忌,指依仗暴力,毫无顾忌地干坏事。橫征暴敛,意思是指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根据语境义,此处强调的是马其顿国王的武力征服,而非经济搜刮,应选“横行无忌”。 - 26 - 千辛万苦,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根据语境,此处为表现玄奘法师历经的艰难困苦,而非强调其斗争的艰巨性,应选“千辛万苦”。 显赫一时,意思是有名声有权势地位。炙手可热,意思是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根据语境可知,此处指喀什之前有很大的名气,应选“显赫一时”。 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承接上文,从喀什引出帕米尔高原,所以应说“从喀什向西100多公里更是中国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排除AD项; 根据地缘可知,从帕米尔高原向西先是西亚,后是欧洲,所以二者顺序不能调换,排除B项。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的干扰性,难度适中。语句衔接补写,主要考虑上下文语境和语段的中心思想。 句子的主语是“阿訇”,应先说“阿訇”,排除B项。句子前文为“黎明时分”,用“便”表示做礼拜开始的时间早,排除C项。根据逻辑顺序,应该是先登上穆那,再召唤教民,排除A项。 故选D。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 26 - 20.下面是某作文大赛征文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将于近日开始。大赛是为中学生提供综合素质展示的地方,帮忙中学创断人才培养!大赛日程安排将在大赛官方网站及微信公众号上发出,敬请观看! 【答案】开始,改为“启动”;地方,改为“平台”;帮忙,改为“助力”;发出,改为“发布”;观看,改为“关注”。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这是一道考查语言得体的题目,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辞敬辞的运用。 “开始”与启事的文体不合,应将“开始”改为“启动”;“大赛是……地方”中“地方”语体色彩不当,将“地方”改为“平台”;“帮忙…..人才培养”中“帮忙”语体色彩不当,改为“助力”;“大赛日程安排将在……发出”搭配不当,且语体色彩不当,将“发出”改为“发布”;“敬请观看”与启事文体不合,“观看”改为“关注”。 21.下面是某公司建立项目方案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10个字。 【答案】首先,由商务经理和项目经理商讨确定目标项目,并将项目立项;然后由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组建项目组,召开项目研讨会;再由项目经理带领全体项目组成员制作项目成本预算表,最后交于策划与设计,制定策划案及舞美设计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具体考查流程图。解答此类题目,先确定叙述顺序,方框里的词语不能被遗漏,注意箭头走向,不能违背这一顺序,若横线上出现词语,属于概念间(环节间)发生关系的方式,不能遗漏,适当增补字词以便衔接连贯。 - 26 - 本题要注意箭头方向,难点在于哪个环节由谁负责。比如“确定目标项目”和“项目立项”是由“商务经理和项目经理”负责的;“建项目组,开项目研讨会”是由“部门经理和项目经理”负责的;“制作项目成本预算表”是由“项目经理和全体项目组成员”负责的;“制定策划案及舞美设计图”是由“策划与设计”负责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语句,根据要求作文。 七百多年前,文天祥在逃亡路上吟咏“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一百多年前,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自题“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七十多年前,钱学森在演讲时引用哈罗德·尤里的话说“我们要消灭众生的困苦和匮乏,带给他们愉悦和美丽”。 …… 今天,“沙场之花”袁远、“雪城雄鹰”周宇峰、“草原战狼“满广志、“雷达兵王”刘卫民、“冰花男神”张书辉……他们不过是平凡人,却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 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 “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 这是国产动画《大圣归来》海报宣传语。不得不说,创作团队很清楚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什么。每个人尤其是青少年,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英雄,或激励自己;或以其为奋斗目标;或视其为崇拜偶像。 就像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心中会有不同的英雄。也许是受好莱坞大片影响,许多青少年心目中最常想到的,是那些在荧幕上披荆斩棘、挑战极限、拯救世界的钢铁侠、美国队长等超级英雄们。这些英雄不但具有超人的本领,能够在危急中力挽狂澜,更是自信、成功、力量与魅力的化身。他们如此优秀,怎不令人向往和崇拜? - 26 - 然而,超级英雄毕竟是虚幻的想象,现实中英雄们的境遇要困难和残酷得多。他们没有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的超能力,有的只是血肉之躯,他们之所以被人们称为英雄,或因英才盖世、功勋卓著,或因气节坚贞、无私无畏,而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大多是他们注定的结局。从这个意义上说,英雄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意味着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 中华民族,历来是个英雄辈出的民族。从古代精忠报国的岳飞、宁死不降的文天祥、收复台湾的郑成功,再到近代抗日战争中誓死报国的张自忠、吃棉絮枯草战斗的抗联英雄杨靖宇、被捕后遭受种种酷刑却始终没有一丝屈服的赵一曼,英雄们用肉体的殒灭见证生命的意义,捍卫民族的尊严,用行动诠释了英雄的内核,不仅是英勇牺牲,更是无私奉献。 穿越历史的烟尘,时针走到今天。有人说,当今时代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此言差矣。英雄的内涵,从来都不狭隘。战争年代,“血染沙场气化虹”、“一身报国有万死”是英雄,和平时期,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也是英雄。那些为人民造福、干出经天纬地大事业的是英雄,那些默默无闻、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业绩的也是英雄。境遇有不同,能力有大小,但爱国无贵贱,奉献无高低。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 当今之中国,局势复杂、任务繁重,其实更加需要英雄。贯彻落实“四个全面”,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不仅需要纵横捭阖、治大国若烹小鲜的领袖英雄,更需要千千万万真抓实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平民英雄。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只要我们心中种下英雄的“种子”,脑中崇尚英雄的精神,奋发进取、乐业奉献,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历程中展现出自身的价值,都能成为当之无愧的时代英雄!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围绕“英雄”,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文天祥“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钱学森“我们要消灭众生的困苦和匮乏,带给他们愉悦和美丽”。从列举的这些人物可以看出,“英雄”的第一个定义就是“爱祖国、爱人民”。而“七百年多前”“一百多年前”“七十多年前”则告诉我们,爱国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古至今在这些英雄人物身上,“爱国精神”从未间断,且将一直延续。而“沙场之花”袁远、“雪城雄鹰”周宇峰……则告诉我们,“英雄”并非“神”,他们都是“平凡人”,他们“替我们承受了难以承受之重”。这就告诉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可能都有这样的“英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这样的“英雄”。最后材料提示我们思考:每个前进的时代都有英雄,每个向上的民族都需要英雄精神的滋养。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根据这些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 - 26 - 1. 爱国才是真英雄; 2. 做“英雄”要甘于平凡; 3. 英雄,时代的精神坐标; 4. 你我都可以是平凡的“英雄”。 参考素材: 1. 为了应对高原地区的体能训练,一餐能吃20个包子;常年与雪山为伍风沙做伴,脸上晒出了“高原红”。西藏高原上90后女兵袁远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我爱你,中国!”为了这句朴素的告白,为了那份像火一样藏在心底的信念,多少军人像袁远一样,在和平年代默默守卫边疆,付出青春年华、奉献一腔热血? 2. 英雄不应该站在云端和神坛,他们也是有血有肉有亲情的普通人。在展现军中英雄报国志的同时,也记录下他们的儿女情、英雄泪,让他们的选择和坚守在家与国的“双线叙事”中更显不凡与崇高。中国空军第一人王文常,随身携带着与妻子谈恋爱时收到的百余封情书;驻守黑河的“冰花男神”张书辉,已13年没有回家过春节,每年冬天带着战士们建冰哨、刻冰雕以解乡愁。这是记录更是唤醒,是表达更是传递,它激发了人们心中深藏的种子,以一组负重前行的时代英雄群像,焕发出整个社会的爱国情怀与英雄精神。 3.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些身着戎装的当代英雄,传承的是岳飞、文天祥、戚继光等民族英雄的火种,是中共一大、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以来一代代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进入新时代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无论是攻关核心技术还是脱贫攻坚,无论是推动转型升级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我们仍需要征服“雪山”“草地”、跨越“娄山关”“腊子口”,需要用爱国情怀和英雄精神汇聚起磅礴力量。 4. 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科学泰斗钱伟长、60年如一日造福百姓的草鞋书记杨善洲、坚守肝胆事业的医者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司机吴斌……他们的活跃在抗击洪流的堤坝上、活跃在治病救人的病床前、活跃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活跃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在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 他们有一种共同的特质,那就是舍己为人的大爱、勇于担当的责任和坚守岗位的执着。其实,他们也是普通人,也是有情有爱的血肉之躯,但正是这种大爱、这种责任、这种执着,让他们成为了“英雄”。 - 26 - 参考结构:题目《当今时代,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开头从《大圣归来》的“这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引出话题。接着阐述青少年心目中的美国大片中的超级英雄才是英雄。然后指出超级英雄毕竟是虚幻的想象,现实中英雄们的境遇要困难和残酷得多,英雄的诞生,往往意味着残酷,意味着死亡,意味着超越自身利益的局限,意味着肉体毁灭而灵魂不朽。接着列举岳飞、文天祥、郑成功、张自忠、杨靖宇、赵一曼等耳熟能详的民族英雄,歌颂他们的英雄精神。回到现实,思考当今时代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英雄”,指出见义勇为、坚守正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也是英雄。只要不断超越自我,坚持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益的事,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或群众心目中的“英雄”。最后指出当今之中国,局势复杂、任务繁重,其实更加需要英雄,呼吁大家,争做时代英雄。 【点睛】要想使高考作文”感情真挚”,考生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取真实的材料。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这种实话实说,用朴实的情感来感动读者的写法,叫作生活写真法。写文章时有了发自肺腑的真情实感,才能做到写山情满于山,写海意溢于海,从而使文章富有永久的艺术生命力。 2.安排好条感情线索。 要使文章感情丰富,血肉丰满,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从而受到感染;还须恰当地安排条感情线索,写出感情的波澜,使感情的表达或由隐而显,或由淡转浓,或波三折,富于变化,这样才能把感情写实、写足、写活、写透。 3.写好细节。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那些显示人情美、人性美 ,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效果。 4.在情景中触发灵感。考生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实情实景写作,很容易激发出自己的兴趣,调动情绪,触发灵感。比如观察高山流水,感知风花雪月,体验世态炎凉,采撷真情的花朵,捕捉生活中的闪光点,变“单一”为“多样” ,变“静写”为“动写”,变“死写”为“活写”。这样考生就会感到自己的思维活跃起来了,感情丰富起来了,那么文章也就变得感人了。可见,写作须要寻求一种最佳境界。 - 26 - - 26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