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1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www.ks5u.com 广东省梅州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青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利福平对细菌的作用部位或作用原理分别对应图乙中的⑥⑧⑨⑦,图甲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环丙沙星和红霉素都能抑制②③过程 B. 青霉素和利福平都能抑制细菌的①过程 C. 结核杆菌的④⑤过程都发生在细胞质中 D. ①②③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图甲示表示遗传信息传递和表达的途径,其中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④为RNA的复制过程;⑤为逆转录过程.其中④和⑤过程只能发生在少数病毒中.图乙表示细菌的结构图,其⑥表示细菌的细胞壁,⑦表示转录,⑧表示DNA的复制过程,⑨表示翻译过程。 【详解】A、据题图分析可知,环丙沙星作用于⑧细菌DNA的复制过程,因此能抑制①DNA复制过程;红霉素作用于⑨翻译过程,因此能抑制③翻译过程,A错误; B、据题图分析可知,青霉素改变⑥细菌的细胞壁,利福平作用于⑦转录过程,不能抑制①DNA复制过程,B错误; C、结核杆菌属于细菌,细菌不会发生④⑤过程,C错误; D、①为DNA的复制过程,②为转录过程,③为翻译过程,可发生在人体的健康细胞中,而④和⑤过程只能发生在少数病毒中,不会发生在人体健康细胞中,D正确; 故选D。 - 22 - 【点睛】关键:分析本题要抓住题意和题图确定不同药物所发挥作用的生理过程,如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形成;环丙沙星抑制细菌DNA复制过程;红霉素抑制翻译过程;利福平抑制转录过程等。 2.近日流行的非洲猪瘟(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引起的,该病毒的遗传物质是线状DNA分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SFV在增殖时需宿主细胞提供模板、原料、能量和酶 B. ASFV的DNA分子中具有多个RNA聚合酶识别结合位点 C. 在宿主细胞内合成ASFV的蛋白质所需的tRNA与宿主细胞的不同 D. ASFV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非洲猪瘟病毒(ASFV)是一种DNA病毒,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DNA,且其DNA是线状的;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无法独立生存,必须寄生于活细胞才能生存和繁殖。 【详解】A、病毒增殖时,模板是由自身提供的,宿主细胞为其提供的是原料、能量和酶,A错误; B、病毒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这些基因转录时,都会有相应的RNA聚合酶与之识别结合,起始转录,B正确; C、在宿主细胞内合成ASFV的蛋白质所需的tRNA均来自宿主细胞,C错误; D、病毒没有染色体,也不能进行有性生殖,因此病毒不能发生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病毒的结构和增殖。 3.果蝇是遗传学实验中常用的材料之一。下图表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由图可知,基因是DNA上任意一个片段 B. 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 C. 图中所示的各个基因是同时并由同一个细胞完成表达的 - 22 - D. 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性状表现往往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答案】D 【解析】 【分析】 1、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2、基因突变是指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原因有: ①若亲代DNA某碱基对发生改变而产生隐性基因,隐性基因传给子代,子代为杂合子,则隐性性状不会表现出来; ②不同密码子可以表达相同的氨基酸; ③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有时基因改变,但性状不一定表现。 【详解】基因是DNA分子中有遗传效应的片段,不是任意片段,A错误;朱红眼基因和深红眼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属于非等位基因,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图中所示的各个基因不是同时表达的,也不都在一个细胞中完成表达,C错误;基因与性状之间并非是简单的线性的关系,基因表达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基因与性状的关系,要求识记基因的概念,掌握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能结合图中信息准确判断各选项。 4.下图为某家族的某种遗传病的系谱图,已知该遗传病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不考虑染色体变异和基因突变的条件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该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 B. 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 C. 若Ⅱ1不含该病致病基因,Ⅲ2与正常男性结婚,他们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4 D. Ⅰ2与Ⅱ2的基因型相同 【答案】C - 22 - 【解析】 【分析】 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B、b,由系谱图Ⅱ1和Ⅱ2没病,而其儿子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题系谱图推测,该致病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 【详解】A、由Ⅱ1和Ⅱ2没病,而其儿子患病可知该病为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系谱图可知,控制该病的基因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也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正确; C、若Ⅱ1不含该病致病基因,则该病为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Ⅲ2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与XBY的男性结婚生育患病孩子的概率为1/2×1/4=1/8;C错误; D、当该基因位于常染色体时,Ⅰ2与Ⅱ2的基因型都为Bb;当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时,Ⅰ2与Ⅱ2的基因型都为XBXb,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的解题关键是应用规律结合系谱图判断遗传方式,常用规律有:无中生有为隐性,生女患病为常隐;有中生无为显性,生女正常为常显。 5.下图是利用某植物(基因型为AaBb)产生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的示意图,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过程①利用的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B. 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C. 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株A基因型为aaBB的可能性为1/4 D. 与杂交育种相比,该育种方法的优点是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答案】D 【解析】 【分析】 由图可知,该过程为利用花药离体培养技术进行的单倍体育种,育种原理为染色体变异。单倍体育种过程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使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作用原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时期是有丝分裂前期。 【详解】A、过程①为花药离体培养,利用的原理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 B、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直接对植株A的幼苗进行处理,B错误; - 22 - C、植物体(AaBb)通过减数分裂得到AB、Ab、aB、ab四种类型的配子,各占1/4,通过过程①得到的植物A仍然是单倍体,C错误; D、单倍体育种可明显缩短育种年限,D正确。 故选D。 【点睛】该题为利用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过程,注意植株A为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植株。 6.如图表示一项重要生物技术的关键步骤,字母X代表获得外源基因并能够表达的细胞。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X代表能合成人胰岛素的细菌细胞 B. 质粒一般具有一个或多个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点且能自我复制,常作运载体 C. 该过程需用到限制性核酸内切酶、DNA聚合酶 D. 该细菌的性状被定向改造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图解可得,图中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人的胰岛素基因导入细菌细胞中,通过细胞分裂来获得所需要的X。 【详解】A、X是含有胰岛素基因的细菌细胞分裂形成的,含有胰岛素基因,因此能合成胰岛素,A正确; B、质粒通常有多个标记基因和多个限制酶切点,这样便于目基因的插入和筛选含有重组DNA的细胞,B正确; C、基因与运载体的重组除了需要DNA连接酶,还需要限制酶,C错误; D、基因工程能定向改造生物的性状,该细菌是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形成的,因此其性状已被定向改造,D正确。 故选C。 - 22 - 【点睛】本题通过图解考查了基因工程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7.下列关于生物变异与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精明的捕食者”策略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 B. 人为因素不能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 C. 生物的各种变异均可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 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全部生物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答案】A 【解析】 【分析】 1、“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捕食者一般不会将所有的猎物都吃掉,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一种或少数几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占绝对优势的局面。 2、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精明的捕食者”策略是指捕食者一般不能将所有的猎物吃掉,否则自己也无法生存。猎物和捕食者的每一点进步都会促进对方发生改变,这种现象在生态学上也体现了物种间的共同进化,有利于种群的发展,A正确; B、人为因素可导致种群发生定向进化,如人工选择也可以使种群进化,B错误; C、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变异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可遗传的变异不能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错误; D、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错误; 故选A。 8.下列过程,哪些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 ) ①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 ②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 ③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 ④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⑤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 ⑥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 A. ①③④ B. ⑤⑥ C. ②④⑤ D. ②⑤⑥ - 22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是对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化反应的总结,内环境由血浆、组织液、淋巴组成,能发生在血浆、组织液或者淋巴液内的反应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反应。 【详解】①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①错误; ②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②正确; ③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受体的作用发生在组织液内,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③错误; ④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发生在细胞内,不发生在细胞外,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④正确; ⑤消化道与外界环境直接相通,消化道内的液体不是体液,蛋白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分解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⑤正确; ⑥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血浆中,属于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⑥错误。 综上所述①②③④⑤⑥中不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是②④⑤。 故选C。 9.如图甲表示反射弧中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乙表示突触的显微结构模式图。下列关于图解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刺激d点,兴奋将传导(递)至c、b、a点 B. 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2个完整突触结构 C. 图乙中CO2浓度最高处在⑦,该结构的作用是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 D. 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 - 22 -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根据图甲中突触的结构可以判断,①代表感受器,②代表传入神经,③为神经中枢,④代表传出神经,⑤是效应器。 图乙中⑥是轴突末梢,⑦是线粒体,⑧是突触小泡。兴奋在突触间只能由突触前膜经突触间隙传递到突触后膜。 【详解】A、因为同一神经元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神经元之间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所以刺激d点后,兴奋会传到c和e,A错误; B、图甲中③(神经中枢)内有3个完整突触结构,B错误; C、图乙中⑦是线粒体,是需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O2浓度最高,该结构为神经兴奋的传导(递)提供能量,C正确; D、图乙突触小体的兴奋传导形式有电信号→化学信号,D错误。 故选C。 10.下列有关人体内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缺碘时,促甲状腺激素增多,促进甲状腺的发育,导致甲状腺肿大 B. 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增多,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C. 寒冷时,甲状腺激素增多,新陈代谢加快,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均增加 D. 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尿量减少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如果外界条件寒冷,下丘脑会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这种激素作用于垂体后,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使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属于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增多后,反过来又会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激素分泌,使得机体得到甲状腺激素的调节,同时又保证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致过多。 【详解】A、人体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通过反馈调节,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促进甲状腺的生长发育,导致甲状腺肿大,A正确; - 22 - B、饥饿时,胰高血糖素分泌量上升,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升高,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是胰岛素的作用,B错误; C、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分泌增多时机体耗氧量和产热量都增加,C正确; D、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多,促进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尿量减少,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甲状腺激素的分泌、甲状腺激素的作用、甲状腺激素含量的调节控制,同时考查了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机制。 11.为探究长期摄入高碘及硒对血清中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影响,进行如下实验:取生理状态相同的小鼠若干,随机分为3组,进行不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宜环境中饲养4个月后测定血清中T4的含量,处理方法及结果见下表。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组别 正常对照组 高碘组 高碘加硒组 T4(nmol/L) 99.87 60.56 91.15 (注: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A. 据表推测,对照组小鼠体内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最高 B. 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还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 C. 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D. 据表分析,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点,分析表格数据可知,高碘组的T4含量较低,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与对照组相差不大。由于T4的含量变化与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呈正相关,根据甲状腺激素负反馈调节机制分析可知,高碘组的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应高于对照组和高碘加硒组。 【详解】据分析可知,高碘组的T4 - 22 - 含量较低,对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的抑制作用较弱,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应高于对照组,A错误;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需要增加单独补硒的实验,为确保实验的严谨性,B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作用于神经细胞,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正确;根据表格数据,高碘加硒组的T4含量与对照组接近,高于高碘组,说明补硒能缓解高碘导致的小鼠甲状腺激素含量的减少,D正确; 答案选A。 【点睛】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和分级调节机制,并能根据实验遵循的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原则分析表格数据。 12.如图是人体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其中①~④表示相关过程,甲~己表示细胞。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 丙、丁都能分泌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 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 乙与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戊密切相关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可知,甲是B细胞,乙是记忆细胞,丙是浆细胞,丁是T细胞,戊是效应T细胞,己是是记忆细胞,据此做题。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甲~己都属于淋巴细胞,其中甲在骨髓中发育成熟,丁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正确; B、丙和丁分别能分泌抗体和淋巴因子免疫活性物质,这些物质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B正确; C、过程②是抗体和抗原结合的过程,过程④是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的过程,过程②④都具有特异性,并且过程④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C正确; D、乙与己细胞是分化的细胞,细胞内的mRNA种类有差异;二次免疫反应主要与乙与己密切相关,D错误。 故选D。 - 22 - 【点睛】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知识点,熟知免疫调节的过程和正确识图是解题的关键,题目难度适中。 13.2018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詹姆斯・艾利森发现在T细胞表面有种多为CTLA-4的蛋白质,科学家本庶佑发现了T淋巴细胞上的PD-1蛋白。其中CTLA-4的蛋白质可以发挥“分子刹车”的作用,当CTLA-4被激活后,免疫反应就会终止。当 CTLA -4处于抑制状态,或者阻断PD-1的功能时,都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从而有望治愈某些癌症。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CTLA-4和PD-1是同一种糖蛋白,此糖蛋白减少会导致细胞易扩散和转移 B. 肿瘤细胞被T细胞攻击属于自身免疫病,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C. 抑制CTLA-4活性和阻断PD-1的功能,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T细胞的攻击性 D. 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如检测肿瘤标志物一甲胎蛋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虽然提供了许多信息,但落脚点仍然是较为基础免疫相关内容的考查。 1、 免疫是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人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的健康. 2、 免疫具有三方面的功能:①防御功能: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产生;②自我稳定:清除体内衰老、死亡和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监视、识别和清除体内产生的异常细胞. 题中CTLA-4为一种蛋白质,PD-1是淋巴细胞上具有识别作用的蛋白质,故为糖蛋白。由信息可知,癌症患者的体内T细胞表面CTLA-4蛋白应是处于被抑制,或者阻断PD-1的功能时,都能使T细胞大量增殖,集中攻击肿瘤,从而有望治愈某些癌症。 【详解】由题干信息可知,CTLA-4就是一种蛋白质,而非糖蛋白,A错误;肿瘤细胞被T细胞攻击属于细胞凋亡过程,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防卫、清除的功能,B错误;抑制CTLA-4活性和阻断PD-1的功能,就能提高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攻击性,C错误;细胞在癌变的过程中,有的会产生癌胚抗原和甲胎蛋白会等,故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如检测肿瘤标志物一甲胎蛋白,D正确;综上所述,选D项。 - 22 - 【点睛】血液检查:血液检查是体检中查出早期癌症的重要手段,检测血液中各种肿瘤标志物指标是否升高,则可发现、鉴别各种恶性肿瘤。如:甲胎蛋白AFP可查原发性肝细胞癌、生殖腺胚胎性肿瘤。癌胚抗原CEA明显升高时,常见有结肠癌、胃癌、肺癌、胆管癌;存在肝癌、乳腺癌、卵巢癌、胰腺癌时也有升高。 14.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错误的是 选项 实验内容 减少实验误差采取的措施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 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索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 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发生率 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 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实验误差是高中生做实验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平均取样、多次取样并计算平均值等。 【详解】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 B、探究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因为无法确定实验所需试剂浓度范围,可以先设置一组浓度梯度较大的预实验进行摸索,为正式实验提供浓度范围,B错误; - 22 - C、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即取样,C正确; D、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通常以某一时期的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代替该时期在细胞周期中的时间比例,计数的细胞越多,误差越小,D正确。 故选B。 【定位】本题考查教材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的作用》、《调查常见人类遗传病》和《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实验减少误差措施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15.请解读下列诗词中蕴含的生态学原理,其中错误的是( ) A. “螟蛉有子,蜾蠃负之”,实际上体现了两个种群间的捕食关系 B.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 C.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草原具有较强的抵抗力稳定性 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能反映出一条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古诗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稳定性、生态系统结构等知识。 【详解】A、蜾赢捕食螟蛉幼虫,所以体现了两个种群间的捕食关系,A正确; B、如果小路被废弃后,人的践踏活动停止,在路周围会慢慢长出茎秆较高的植物,逐渐成为优势植物,反映出群落发生了次生演替,B正确; C、草原被火烧后,使草原生态系统破坏,但是春天环境适宜得时候草木又再度生长出来,草原又恢复往日的生机,体现草原具有较强的恢复力稳定性,C错误; D、青蛙有效的控制了害虫,稻子才得以丰收,反映出食物链:水稻→害虫→青蛙,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考查对相关生物学知识的掌握。 二、非选择题: 16.科学家对猕猴(2n=42)的代谢进行研究,发现乙醇进入机体内的代谢途径如下图所示。缺乏酶1,喝酒脸色基本不变但易醉,称为“白脸猕猴”;缺乏酶2,喝酒后乙醛积累刺激血管引起脸红,称为“红脸猕猴”;还有一种是号称“不醉猕猴”,原因是两种酶都有。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2 - (1)乙醇进入机体的代谢途径,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________来控制生物的性状。 (2)在此猕猴群中,A基因是由a基因突变而成的,其本质是a基因的DNA分子中可能发生了碱基对的________。 (3)基因b由基因B突变形成,基因B也可以突变成其他多种形式的等位基因,这体现了基因突变具有________的特点。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________条染色体。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与性别关系不大,理由是________。 (4)请你设计实验,判断某“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 实验步骤: ①让该“白脸猕猴”与多只纯合的“不醉猕猴”交配,并产生多只后代。 ②观察、统计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结果预测: Ⅰ.若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aaBB; Ⅱ.若子代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 Ⅲ.若子代________,则该“白脸猕猴”雄猴基因型为________。 【答案】 (1). 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2). 增添、缺失或替换 (3). 不定向性 (4). 22 (5). 与酒精代谢有关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6). 既有“红脸猕猴”也有“不醉猕猴” (7). aaBb (8). 全为“不醉猕猴” (9). aabb 【解析】 【分析】 从图解信息可知,控制两种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说明二者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它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进而控制代谢过程,来间接影响生物的性状。 【详解】(1)从题干和图示可知,相应的酶的存在与否使猕猴个体表现出不同的性状,这说明基因可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从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2)基因突变是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引起的。 - 22 - (3)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表现为一个基因可以向不同的方向发生突变,产生一个以上的等位基因;若对猕猴进行基因组测序需要检测其20条常染色体和两条性染色体;从以上资料可判断猕猴的酒量大小是由A和b基因决定的,这两个基因分别位于4号和12号染色体上,而非性染色体上,所以与性别无关。 (4)白脸猕猴雄猴的基因型可能是aaBB、aaBb或aabb,纯合“不醉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红脸猕猴”;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红脸猕猴”),Aabb(“不醉猕猴”),且子代中的“红脸猕猴”:“不醉猕猴”=1:1;如果“白脸猕猴”的基因型为aabb,则子代的基因型为Aabb,子代全为“不醉猕猴”。 【点睛】本题中第(4)小题关键需要确定白脸猕猴雄性的基因型,同时把三种基因型作为已知条件,分析其杂交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与其对应表现型及比例。 17.某研究小组研究了某地的两个湖泊。这一地区有时会发洪水。每个湖中生活着两种相似的鱼:红褐色的和金黄色的。他们不清楚这两种鱼之间的关系,于是作出两种假说,如图所示。 (1)在假说甲中,湖泊Ⅰ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这两种鱼的祖先是________。 (2)假说甲中湖泊Ⅰ和湖泊Ⅱ会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的原因是灰色鱼通过________形成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并通过________,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 (3)在假说乙中,湖泊Ⅰ中原来鱼是金黄色鱼,湖泊Ⅱ中原来的鱼是红褐色鱼,由于________的原因而形成现在湖泊Ⅰ、Ⅱ中的两种鱼。利用DNA分析能较快判断两种鱼之间的亲缘关系。如果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泊Ⅰ中的金黄色鱼亲缘关系最近,则这一证据能有效支持假说________(填“甲”或“乙”)。 (4)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如果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之间繁殖季节不同,说明它们之间已产生了________。 - 22 - (5)在对湖泊Ⅱ中的某一种群进行调查时,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鱼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和75%(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和65%。在这一年中,该鱼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答案】 (1). (同一种)灰色鱼 (2). 基因突变 (3). 自然选择 (4). 发洪水时,这两个湖泊中的鱼混杂在一起 (5). 甲 (6). 生殖隔离 (7). 否(没有) (8). 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可知,假说甲认为,两个湖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都是由灰色鱼进化而来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有共同的祖先;假说乙认为,由于洪水的作用,洪水将湖Ⅰ中的金黄色鱼带到了湖Ⅱ,将湖Ⅱ中的红褐色鱼带到了湖Ⅰ。 【详解】(1)分析题图可知,假说甲认为,两个湖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都是由灰色鱼进化而来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有共同的祖先。 (2)假说甲认为,两个湖泊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灰色鱼通过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产生了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适应环境的金黄色鱼和红褐色鱼生存下来,而不适应环境的灰色鱼被淘汰。 (3)假说乙认为,由于洪水的作用,洪水将湖Ⅰ中的金黄色鱼,带到了湖Ⅱ。若果利用DNA分析能较快判断湖泊Ⅰ中红褐色鱼与湖Ⅰ中的金黄色鱼之间的亲缘关系最近,则说明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起源于同一种灰色鱼,支持甲假说。 (4)如果湖泊Ⅱ中的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之间繁殖季节不同,则红褐色鱼和金黄色鱼之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属于两个物种。 (5)第一年该种群的基因型频率是:DD=15%,dd=75%,Dd=10%,则基因频率为:D=15%+ 1/2×10%=20%,d=80%;第二年种群是基因型频率:DD=5%,dd=65%,Dd=30%,则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是:D=5%+1/2×30%=20%,d=80%,由此可以看出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该种群没有进化。 【点睛】本题考查从题干获取信息和读图能力,第(5)问解题关键是明确生物进化的本质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变化。 18.下图为某人在饥饿时参加冰桶挑战(用冰水浇湿全身)其体内的一些生理变化过程示意图(图中①〜④为激素,A、B、C表示器官、组织或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22 - (1)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体位于下丘脑的_____________ 会兴奋,并将兴奋传给结构A________________,产生冷觉。 (2)图中①为_____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 (3)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分泌的①→B→②→甲状腺→③,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______________调节。 (4)图中④通过___________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饥寒交迫时,________(填激素名称)与④的生理功能相同。 【答案】 (1). 体温调节中枢 (2). 大脑皮层 (3).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4). 垂体 (5). 分级 (6). (负)反馈 (7). 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8). 肾上腺素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A为大脑皮层,可以产生冷觉;B为垂体,C为胰高血糖素的靶器官或靶细胞,主要为肝脏细胞;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②为促甲状腺激素,③为甲状腺激素,④为胰高血糖素。 【详解】(1)人体的体温调节中枢在下丘脑,参加冰桶挑战的人在被冰水浇湿后,人体位于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会兴奋,并将兴奋传给结构A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2)据分析可知,图中①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表示垂体。 (3)全身冰水浇湿后,下丘脑分泌的①→B→②→甲状腺→③,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分级调节;当③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可以抑制下丘脑和B分泌①和②,该过程体现了激素调节中的负反馈调节。 - 22 - (4)图中④是胰高血糖素,通过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来维持血糖含量的相对稳定。饥寒交迫时,肾上腺素与④的生理功能相同。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过程,进而确定各个字母代表的含义和各个数字代表的激素的名称,明确能够产生感觉的是大脑皮层。 19.为研究生长素(IAA)对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影响,将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做如图甲所示处理,一段时间后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图乙表示生长素浓度对番茄根、芽生长的影响。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番茄幼苗中,生长素可由________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的运输方向是________(填“极性”或“非极性”)运输。 (2)甲图中,幼苗将________(填“向光弯曲”“直立”或“不”)生长,乙图中B点对应浓度对根生长效应是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对芽生长的效应是________(填“促进”“抑制”或“不影响”)。 (3)从乙图中可以看出,对于同一器官来说,生长素的作用与浓度有什么关系?________。 (4)油菜素内酯是植物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兴趣小组探索了油菜素内酯水溶液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如下表(表中①为清水,②~⑥为浓度由低到高的5种油菜素内酯水溶液)。请分析: 组别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平均株高(cm) 16 21 37 51 43 24 实验中组①的作用是________。该实验结果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油菜素内酯对番茄幼苗生长具有两重性。 【答案】 (1). 色氨酸 (2). 非极性 (3). 直立 (4). 促进 (5). 促进 (6). 在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7). 对照 (8). - 22 - 不能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甲可知,去掉尖端的番茄幼苗上,放置一块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并给予单侧光照射,因为无尖端,无感光部位,故生长素不会出现横向运输,最终幼苗直立生长。图乙表示了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并且根对生长素更敏感。 【详解】(1)在植物体内,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来;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在成熟组织中的韧皮部,生长素进行非极性运输。 (2)由分析可知,甲图幼苗将直立生长。乙图中横轴以上表示生长素的促进作用,横轴以下表示抑制作用,与横轴的交点表示既不促进也不抑制。所以B点对应浓度对根和芽生长的效应都是促进。 (3)分析图乙可看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即在一定生长素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超过这一范围则抑制生长。 (4)分析表格数据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油菜素内酯水溶液的浓度,因变量为番茄幼苗的生长情况。第①组使用清水处理,为对照组。分析结果可知,与①组相比,其余各组的平均株高都大于对照组,只能看出油菜素内酯对番茄幼苗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 【点睛】本题的难点是理解激素作用的两重性,即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并能结合第(4)小问的实验数据分析。 20.请阅读以下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选自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1)“百草园”这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 (2)“百草园”中动物分层受________的影响。 (3)为研究百草园某种细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有人构建了数学模型,过程如下图表所示: 研究方法 构建模型的主要步骤 A.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A.细菌每20分钟分裂一次 - 22 - B.________ B.资源和空间充足,细菌种群的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增加的影响 C.根据实验数据,用________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 C.Nt=N0·λt(其中Nt代表t天后细菌的数量,t表示天数,λ表示倍数,N0表示(最初细菌的数量) D.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D.观察、统计细菌的数量,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 (4)“百草园”中某昆虫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这属于化学信息,说明________离不开信息传递。请再找出“百草园”中体现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两个例子:________。 (5)如图是能量被云雀摄入后的流程图,图中的A表示________,则C为________。 【答案】 (1).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 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3). 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4). 提出合理的假设 (5). 适当的数学形式 (6). 生物种群的繁衍 (7). 鸣蝉长呤、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 (8). 云雀的同化量 (9). 分解者利用的能量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分析能量被云雀摄入后的流程图可知,A是云雀同化的能量,B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是分解者利用的能量,D是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详解】(1)“百草园”这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 22 - (2)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动物的分层受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的影响。 (3)构建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4)昆虫种群中雌雄个体通过气味相互识别,完成交尾繁殖,体现了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题干中体现信息传递的还有鸣蝉长呤、油蛉低唱、蟋蟀弹琴等。 (5)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A),动物的遗体、残骸及粪便被分解者分解,其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解题关键是结合题干的例子分析。 - 22 - - 22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