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高考史观题 ‎1、近(现)代化史观认为,人类社会近现代的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即现代化的历史。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经济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 ‎2、整体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演进的历史。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进入整体发展阶段。19世纪中后期,世界初步成为一个整体。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世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代世界整体化全球化趋势加强。人类的交往加强了世界的横向联系,促进了整体化的发展。‎ ‎3、文明史观认为,从本质上说,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造、积累文明成果以及人的自身文明化的过程。人类文明史可分解为物质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社会文明史。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不同的文明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 ‎4、社会史观认为,和历史上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一样,社会问题也是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历史,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 ‎5、生态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是生态史研究的主旨。‎ ‎6、革命史观的要点 革命史观是阶级斗争史观的一种具体形态。革命史观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在隆重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复习中国近代史一定要运用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去剖析这两大历史事件。‎ 高考热点:历史“近代化(现代化)史观”‎ 一、现代化(近代化)的含义及其内容:‎ 通常情况下,现代化和近代化意思相同,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近代化(现代化)以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演进为纵向发展主线,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制化、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自然经济到市场化等内容;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或合理化)、大众化(或世俗化)进程;社会生活和风俗的演进,即城市化。‎ 现代化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德国例外),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从社会制度来说,有多种模式,主要有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模式。走什么道路是历史的选择,由国情决定。‎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开始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二、在认识近代化(现代化)史观时要防止几种偏差:‎ ‎(一)把现代化看成人类理想目标的实现。因为现代化(近代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女工、童工问题等,后来西方国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了纠正,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权利。还有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等等。‎ ‎(二)现代化与西化的关系。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保持民族独立、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三)现代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般来说,近代化就是现代化,二者只是在时间上的差别而已。‎ 附表1 两次工业革命比较:‎ 动力 能源 特点 发明者 结构 中心 时序 组织 工业布局 思想 第一次 蒸汽机 煤 生产经验总结 工人 技师 轻工业为主 英国 从英国向外扩展 工厂制度 股营结合 工厂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自由 主义 第二 次 电力 内燃机 电 石油 科学与技术结合 科学家 重工业为主 欧美 多国 俄日等国两次交叉 垄断组织 股营分离 工业城市群兴起 垄断 主义 附表2 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化(参见表格“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附表3 资本主义思想文明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时间 ‎14—16世纪 ‎16世纪上 ‎17—18世纪 中心 意大利 德意志 法国 批判 教会神学体系 罗马天主教会 中世纪封建神权、王权与特权 形式 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宗教异端、挑战教皇权威 公开批判 核心 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理性主义 领域 文学、艺术、科学 宗教 宗哲政经文教美等 影响 文艺成就、思想解放、产生科学、促进宗教和资本主义 思想解放、新教派、民族宗教、促进资本主义 思想解放、革命动员、政治构想、促进科技、影响世界 附表4 主要思想家的主张与贡献 ‎ ‎ 思想主张 对人文主义贡献 苏格拉底 认识你自己;知识即美德; ‎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马丁路德 因信称义;只有靠信仰才可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 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更内在的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 ‎ 孟德斯鸠 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 ‎ 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康 德 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则。 ‎ 其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 附表5 近现代科学家、文艺家及其贡献 人物 历史地位 理由 伽利略 近代科学之父 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 牛顿 经典力学奠基人 确立万有引力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实现了物理学史的第一次大飞跃。‎ 达尔文 进化论的奠基人 ‎1859年《物种起源》建立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多数人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位置的看法 爱因斯坦 现代物理学奠基人 提出的相对论是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打破了经典物理学的绝对时空观,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世界,极大地扩展了物理学应用的领域,为人们提供了辨证地看待世界的途径。‎ 普郎克 量子理论奠基人 提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基本认识有了革命性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不仅对物理学和自然科学,而且对人类的思维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爱迪生 发明大王 发明和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1000多项电器,把人类带进了万家灯火、通讯便捷的新世界,人类生活从此更加丰富多彩。‎ 袁隆平 杂交水稻之父 培育出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技术,在20个国家和地区推广,被誉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雪莱 天才的预言家 ‎(恩格斯赞美)‎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将人类未来寄托于普遍的爱,诗中充满幻想和憧憬,相信丑的现实总会转瞬即逝,真善美则会永存,体现出真正的乐观主义精神。《西风颂》预言: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贝多芬 乐圣 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为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过渡架起桥梁,发展创新了交响曲,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赋予器乐反映社会题材的使命,创作出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传世经典九部交响曲 格里菲斯 现代电影之父 在默片时代对电影制作和摄影技术进行过重大改革 塞尚 现代绘画之父 后现代派绘画代表人物,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 附表6 世界经典文艺作品及地位 地位 作品 作者 理由 ‎“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浪漫主义长诗《唐璜》‎ 英国的雪莱1822‎ 内容丰富,气势宏伟,对现实批判的锋芒犀利无比 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人间喜剧》‎ 法国的巴尔扎克 ‎1830‎ 由91部小说组成,刻画了2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期的法国社会,在揭露资本主义金钱罪恶方面入木三分。‎ 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近代的《伊利亚特》(罗兰)‎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 俄国的托尔斯泰 ‎1869‎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描写了俄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场景,赞扬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展现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社会画面。‎ 荒诞派戏剧的开山之作 戏剧《等待戈多》‎ 法国的贝克特1952‎ 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反传统的,没有鲜明的人物刻画、台词对话、情节结构、完整的主题等,表现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中人们的失望、苦闷和迷茫 印象派绘画代表作 油画《日出·印象》‎ 法国的莫奈1874‎ 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 追求光与色结合的艺术效果 印象派音乐代表作 ‎《牧神午后·前奏曲》‎ 法国的德彪西1892‎ 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取代传统音乐的调式和和声体系,不以旋律为中心;‎ 三、典型例析:‎ 例1:法治社会取代人治社会,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条道路上,中国人民的历史实践,对人类法治建设的进步有着巨大贡献。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治民无常,唯以法治……明主之所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法审,则上尊而不侵……故法者,王之本也。——《韩非子》‎ 材料二 朱元璋说:“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汝(其孙)治平世,刑自当轻,所谓刑罚世轻世重也。”——《大明律》‎ ‎⑴材料一、二法治思想的核心各是什么?‎ 答:法律是君主制定的,是其政治统治的重要手段,法律的核心是“刑罚”;要适时调整刑罚的轻重程度以维护君主权威,保障君主专制统治。‎ 材料三 “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孙中山全集》‎ ‎⑵材料三、四与材料一、二相比,反映出来的法治观念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举出近代中国资产阶级以法制取代专制实践的一例。‎ 答:不同:立法权应归人民大众;人民大众为政权的拥有者;用公众立法来防止个人专制;法律一旦制定,全民共同遵守;成为国家规章制度的母法。‎ 实践:1912年,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材料五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⑶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从1949年到1954年间,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两项主要成就?‎ 答:成就:1949年,颁布《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制定了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 ‎⑷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从古代到近代、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进步。‎ 答:进步:材料一、二是封建社会法制,维护君主专制制度,人民没有政治权利;‎ 材料三、四是中国建设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制,要求结束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或共和制,人民享有一定的民主权利;材料五是社会主义法制,基本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人民群众享有更充分的民主权利。‎ 例2:(2008年山东烟台二模)阅读下列材料:‎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的变革首先是精神层面的变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变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变革,而中国在近代的变革顺序却是正好相反的。‎ 请回答:‎ ‎⑴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 ‎⑵联系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的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的变革顺序。扼要归纳导致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 ‎⑶你认为在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文明成果?‎ 解析:解答第⑴问注意审清时间,可以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再筛选出影响西方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即可。第⑵问关键是抓住题目的时间限定,选准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大事件,按照题目的要求扼要归纳原因,不必要展示说明。第⑶问注意两个方面:一是要辨别精华与糟粕,二是要立足国情。‎ 参考答案:⑴西方变革的发展历程:①15~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和控制,推动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变;②18世纪的启蒙思想使人们进一步摆脱了封建专制和宗教愚昧的束缚,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③英法美等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④18世纪中期起,工业革命迅速扩展,大机器生产方式确立,欧美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 ‎⑵中国近代化变革: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展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先后爆发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结束了专制制度,但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实现;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爆发了要求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中西方变革顺序相反的原因: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打断了中国社会正常的发展进程。中国人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对西方文化的认识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⑶对待外来文明成果的态度:要善于学习、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要立足于中国国情,反对全盘西化和盲目排外,应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 例3:请你结合所学古代中国、古代雅典、近代英国三个不同类型的政治文明模式实例,分别说明其主要特征并从文明发展进程的角度谈谈你对三者利与弊的基本看法。‎ 答: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君权,维持大国政治秩序的稳定、文化的凝聚、民族间的融合和自然经济的发展。不利于社会近代化,日益阻碍民族创新与进步。‎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可直接参与国家管理,权力机构相互制衡。有利于维护公民的集体意志和利益、文化的创造和小国城邦经济的繁荣。不利于在国与国竞争中保持强盛。‎ 近代英国代议制度:君主立宪制,议会民主与党派政治相结合,以内阁制为核心。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利益、维护政治角逐的有序和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但终究不能体现全民各种权利的社会公正。‎ 高考热点:历史“文明史观”‎ 一、文明的概念与划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而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它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的。在人类文明史上,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都曾产生过与之相适应的文明。‎ 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物质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物质生产方式和物质生活的进步,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就是人们在政治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的进步,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就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有益成果,表现为社会精神产品和精神生活的进步,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 三、“文明史观”构建的几点认识:‎ ‎(一)“文明”按照纵向可以分为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等),横向可以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其划分标准是生产力。纵向的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都包含那个时代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现代文明是如何传承演变的,把历史与现实予以结合。比如要理解中国传统思想在现实社会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历史上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形成的民主的运作方式和法律的现实意义,等等。‎ ‎  (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都须付出代价,如战争、浩劫、争权夺利和历史暂时的倒退……这些代价与文明进步所带来的成果相比是次要的,我们不能过多地讲代价,从而忽略了人类坚韧不拨的追求文明的诚恳的步伐。‎ ‎(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既要看到人类社会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和趋势,又要看到各个文明的独特性,同时还应关注不同类型文明之间的关系。‎ ‎(五)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考察,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中国文明的演进,同时又从中国文明的角度看待世界其他文明的发展。‎ 附表1 古今不同的政治文明与贡献 ‎ ‎ 在人类政治文明中的创新与贡献 古希腊 民主制为人类提供了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任期制、议会制、差额选举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的运作方式; ‎ 古罗马 创造出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罗马法成为近代许多欧洲国家的法律基础,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法原则也直接源于罗马法 。‎ 古代中国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权力集中,皇权至上,中央机构职责分明、权利制衡、相互补充,中央有效节制地方。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农耕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有利于文化的繁荣。‎ 近代英国 君主立宪、议会主权、责任内阁、政党政治 近代美国 联邦制、总统共和制、分权制衡、民主制、政党政治 新中国 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附表2:古代东西方先哲苏格拉底、孔子比较;‎ 孔子 苏格拉底 社会背景 春秋战国分裂割据,是黄土农耕文明 希腊邦国林立,是海洋工商业文明;‎ 思想主张 相同是都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社会和人的伦理道德,都尊重人的价值,都重视知识、教育和道德修养;不同是孔子思想关注社会改造,苏格拉底侧重哲学研究;‎ 结果影响 两者的思想都对世界影响深远,但其政治理想都未实现。‎ 附表3:17—18世纪中国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 ‎17—18世纪明清思想批判与法国启蒙思想比较 背 景 经济方面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政治方面都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剥削压迫;思想文化方面都产生近代民主色彩的思想批判,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中国有李贽、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法国有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 思 想 ‎①批判目标相同——都指向了当时的封建统治者的统治思想:中国思想家激烈批判了程朱理学和君主专制,法国思想家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体系。 ②追求目标相同——都提出了变革社会的政治构想:中国的思想家主张独立思考、个性发展、男女平等、经世致用、工商皆本、言论自由等;法国思想家主张分权学说、民主政治、信仰自由、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等。‎ 影 响 不同:中国的批判思想未形成成熟的思想体系,当时未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而启蒙运动则成为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开启了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 附表4:古希腊与古罗马政治文明比较 古希腊 古罗马 国家形式 分散的城邦制,邦国林立,小国寡民,长期独立自治 罗马是庞大的军事帝国;‎ 政治体制与 统治方式 经历了君主专制、贵族集体统治、全民集体统治的演变,建立了人民主权、轮番而治的民主制度 罗马经历了君主专制、共和国贵族集体统治、帝国君主专制的演变,同时制定法律进行法制建设 政治文明贡献 见上表,此略 四、典型例析:‎ 例1:(2006年全国卷Ⅱ第38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见表一)‎ 表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时间 欧洲 时间 中国 ‎10—15世纪 远洋航海技术 宋 元 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 远洋航海技术 明前期 ‎16世纪 哥白尼太阳中心说 明中期 李时珍(本草纲目)‎ ‎17世纪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 哈维血液循环学说 波义耳近代化学 笛卡儿解析几何 牛顿力学体系 明后期 清 徐光启《农政全书》‎ 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宋应星《天工开物》‎ ‎18至19‎ 世纪中叶 瓦特蒸汽机 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 细胞学说 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进化论 清 ‎⑴根据材料,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解析:解答第⑴问首先要精心审题。审题时不仅要看准两个求答项(变化、差异)更要注意“世纪”这一重要时间概念。“变化”是“与欧洲相比”,答案全由表中的有效信息提炼而来:“从领先转为落后”;“差异”要求回答“根本性”的,而非具体的,应为:“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解答这两个求答项,注意“16世纪”这个关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16世纪,当资本主义在欧洲兴起以后,中国却依然在封建末世徘徊,这正是造成“变化”和“差异”的关键所在。这一问难度不大,但却是答好后几问的出发点。‎ 参考答案:从领先转为落后。欧洲是近代科学,中国是古典科技。‎ 材料二 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自然辩证法》)‎ 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至瓦·博尔吉乌斯》)‎ ‎⑵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参考答案: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成长刺激了对技术的需求,为近代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工具和手段;资产阶级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开辟了道路;人文主义和理性精神解放了思想,推动近代科技迅速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材料三 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清世宗实录》)‎ ‎⑶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参考答案:君主专制维系腐朽制度;重农抑商、闭关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自然经济不能提供近代科技发展的物质基础;文化专制政策(或崇尚理学、八股取士、文字狱等)禁锢思想,摧残人才,阻碍科技发展。(如答出其他原因,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但不得超过该问总分。)‎ 例2:(2006年北京卷第37题)青少年应当成为文明的继承者和创造者。最近拟举办“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邀请中学生参与展览的筹备与宣传。回答:‎ ‎⑴略 ‎⑵展览二:西方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以下是展览文字节选:1840年后中华文明面临新旧嬗变。中国人为救亡图存,吸收西方成果,先后提出各种主张。如:①“师夷长技以制夷”;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③“托尧舜以行民主之太平”(《孔子改制考》);④“只有这两位先生(德生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作为解说员,请你向参观者解释其中两个主张的实质和作用。(如选择三个以上主张做答,只判前两个。12分)‎ 参考答案:‎ 主张 实   质 作   用 ‎①‎ 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御敌强国。‎ 开阔国人视野,启迪人们重新认识世界,探索救国道路。‎ ‎②‎ 在保存封建制度的基础上,利用西方科技自强求富。‎ 有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后来不利于中国近代化的推进。‎ ‎③‎ 改革封建专制制度,变法图存。‎ 突破洋务派主张,掀起维新运动;改良道路行不通。‎ ‎④‎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专制迷信。‎ 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促进思想解放,推动科学发展。‎ 高考热点:历史“全球史观”‎ 一、“全球史观”的内涵:‎ 全球史观的基本观点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全球史观关注的是历史的横向发展,认为在近代以前,世界上各民族各国家处于封闭发展状态,亚非欧三大洲存在地区性局部交流,而美洲几乎处于隔绝状态。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人类历史从分散发展向整体发展转变。现代化浪潮从英法美等西方国家逐步向世界其他地方扩展,生产力发展和世界交往是人类历史横向发展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到19、20世纪之交,世界终于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实现了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使世界变成一个密切联系的“地球村”,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增强,世界整体化进程加快。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人类交往推动了历史的横向发展,要重视人类交往的历史:包括交通工具、国际会议、国际组织、国际战争、思想文化交流与人类交往的发展;国家间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领域多层次地发展着,整个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相互感应、相互制约的整体,整个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命运和考验。要从世界历史发展的全局认识中国历史。‎ 二、“全球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 ‎(一)树立一种全球意识。面对共同的全球性问题,有着共同的利益。这是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何以可能和必要的根据。‎ ‎(二)承认人类文明统一性的同时充分肯定其多样性。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都同样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并无高下、优劣之分,都有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地位参加文明间的对话。‎ ‎(三)要有各方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友好气氛。‎ ‎(四)提倡宽容精神,承认和容许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应做到“求同存异”,努力去寻求彼此间的共同点,把分歧暂时搁置,耐心地通过对话去缩小和解决分歧,即使一时不能达成一致,也应有善于等待和相互容忍的精神,不使矛盾激化而导致冲突。‎ 附表1 世界市场形成示意图 附表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知识结构 时间 表现 原因 认识 开始形成 地理大发现后 早期殖民扩张积累原始资本;商业革命后市场扩大、商业组织和信贷方式变化;世界联系加强。‎ 世界市场的形成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历史的进步;但欧美列强居主导,亚非拉殖民地是附庸地位,发展严重不平衡;列强之间争夺激烈,引发局部战争和世界大战。‎ 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后 ①国际贸易迅速发展;②人口资本大规模流通;③便捷的交通通讯方式;④军事武力扩张;⑤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⑥亚非拉成为列强经济附庸 最终形成 二次工业革命后 深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后 市场的国际化、贸易的国际化、生产的国际化、金融国际化、投资国际化、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日益加强等。‎ 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新交通通讯方式;两极格局结束;各国建立市场体制;跨国公司、区域集团发展 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的新一轮资本扩张;趋势无法改变;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全球性问题只有共同协商才能解决。‎ 附表3 两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历史影响 生产力 世界市场 资本主义政治 国际工运 对外侵略 外交 第一次 蒸汽 时代 初步形成 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资本主义民主代议制度 分化出两大阶级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运动 武力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殖民体系初成 东方从属西方;英国建立殖民霸权 第二次 电气 时代 最终形成 德日俄资本主义改革 英法美民主制逐步完善;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 国际工运新特点 列宁主义诞生 资本输出;‎ 瓜分世界;‎ 殖民体系终成 瓜分世界,争夺激烈,引发一战 附表4:两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 ‎ 历 史 影 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政治 两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的社会性质、矛盾、革命任务与性质、对外政策发生巨变;‎ 引发太平天国起义和洋务运动 经济 近代工业产生(洋务、民族企业);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文化 开眼看世界,西学东渐;洋务派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 第二次工业革命 政治 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引发救亡图存运动高涨:变法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清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推行“新政”。‎ 经济 列强资本输出扩张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 社会生活变化 ‎ 文化 立宪共和实业救国思潮;新文化运动;社会生活进一步变化 三、典型例析:‎ 例1:(2004年全国文综试题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示意图 ‎⑴读图,指出西方人了解的世界范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世界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怎样的发展趋势?‎ 解析:第⑴小题关键在于审题,抓住“变化”和“趋势”两词,并注意运用课本知识解释材料中的问题。‎ 参考答案:范围不断扩大,摆脱相对孤立,联系不断加强。‎ 材料二 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但也引起美洲印第安人后裔强烈不满。他们打出的一条标语上写着:“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⑵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的历史影响。‎ 解析:第⑵小题关键在于把握评价人物的标准,即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并注重材料和课本的结合。‎ 参考答案:哥伦布航行到美洲,第一次把欧亚大陆和美洲联系在一起,对各地区、各民族间的交往作出重要贡献;西方殖民者开始入侵美洲,对美洲实行长期残酷的殖民统治和掠夺。‎ 材料三 有人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他也可以把自己的财富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例如非洲的矿山,或上海的洋行;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他随身携带的金币可以在世界上各个地方兑换成当地货币而通行无阻。‎ ‎⑶根据材料三,指出20世纪初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第⑶小题关键在于审清题意,并且还要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 参考答案:商品、资本、人员和货币在世界范围的流动。‎ ‎⑷对于冷战结束后迅猛发展的经济全球化趋势,有人予以肯定,也有人持否定态度。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 解析:第⑷小题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将课本知识与材料相结合。‎ 参考答案: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有利于各国经济的互补,加入经济全球化是各国发展经济必由之路;但在经济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居于有利位置,使南北差距拉大;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加入,趋利避害。‎ 例2: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国际商品的流动和生产要素的流动推动国际经济规则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对比,决定了国际经济规则的主导权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 材料二 跨国公司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有选择地向第三世界国家投资。贸易自由化所创造财富中的70%被发达国家获得,占世界人口85%以上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获得30%。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年增长速度每下降3%,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就有可能下降1%。发达国家占据着高层次的工业部门,而发展中国家拥有的工业部门的层次是比较低的。‎ 请回答:‎ ‎⑴材料二反映了世界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的哪些特点?‎ ‎⑵结合材料一、二及所学历史知识,说明发达国家主导国际经济规则的原因。‎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点,检测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归纳、概括、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第⑴问,要从材料提供的信息入手,把有效信息进行归纳。解答第⑵问,要注意题干的导向词“主导的原因”,分析原因时要从历史角度切入,同时答案注意要精练。‎ 参考答案:⑴资本在全球的新一轮扩张;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相互依存,贫富差距加大;发展中国家工业落后,缺乏竞争力。⑵近代以来资本主义长期发展,发达国家在贸易、资金和技术等方面拥有优势。‎ 例2.(汕头市2010年高中二年级新课程统一测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得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二 19世纪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农村人口百分比 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 ‎48%‎ ‎52%‎ 法国(1851年)‎ ‎75%‎ ‎25%‎ 俄国(1851年)‎ ‎93%‎ ‎7%‎ 美国(1851年)‎ ‎87%‎ ‎13%‎ 材料三 大洋洲有我们的牧羊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后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19世纪中期一位英国经济学家的记述 材料四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到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特别是近代前期,西方科技文化不断涌入中国(“西学东渐”)不断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 请问题:‎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评价新航路开辟。(3分)‎ ‎(2)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世界现代史,可能会对20世纪的那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根据材料二,我们可以得到哪些信息?(6分)‎ ‎(4)根据材料三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4分)‎ ‎(5)按照材料四的研究角度,中国近代前期,“西学东渐”如何进一步冲击传统文化的正统地位?(8分)‎ 答案:(1)评价:人类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闭塞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经济全球化开始。(每点1分,共3分)‎ ‎(2)事件:俄国十月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贸易组织(每点1分,共3分,其它言之成理者可酌情赋分)‎ ‎(3)信息: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加快城市化进程;工业化程度越低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人身隶属关系阻碍了人口向城市迁移。(每点2分,共6分)‎ ‎(4)影响:英国成为世界贸易中心;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成为英国经济的附庸。(每点2分,共4分)‎ ‎(5)①鸦片战争前后,地主阶级抵抗派开明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等突破传统观念,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2分)‎ ②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西学的传入提供一定条件。(2分)‎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政治,同封建思想进行了正面交锋。(2分)‎ ④资产阶级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科学”,以西方的民权平等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武器,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动摇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2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