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每日一题(第18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含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四) 高考频度:★★★★★ ┇ 难易程度:★★★☆☆ 【2016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消费就是消费者对有形和无形的文化产品的消耗,消费过程实质上就是对文化的消 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过程。对消费者而言,文化消费的效用是获得精神享受。文化 消费基本上可分为两类:一是消费者要实现文化消费,必须支付货币,这是主要的文化消费; 另一类是由政府提供的公益性的文化消费。而文化活动是泛指与文化有关的一切人类活动, 文化消费属于其中。文化活动之所以会发生,是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的需要。文 化活动不仅会产生经济福利,也会产生政治福利、社会福利等,给每个社会成员带来福祉。 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自然引出了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两个概念。消费者作 为某个特定群体的成员,会继承和拥有这个群体的文化,即该群体一系列的态度、习俗、信 念、价值观、规范以及技能等。至于每个消费者对所属群体的文化拥有状况如何,因人而异, 受很多因素影响。至此,可以把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定义为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这种文化 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文化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其中消费能力指的是解释、理解和欣赏文化 产品的能力。显然,消费者的文化和消费者的文化资本分别与文化活动和文化消费相对应。 消费者的文化资本或者文化存量,体现为两部分:与文化产品有关的文化和文化消费品 位。消费者具备相应的文化,对相应的文化产品自然产生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消费者经过 多次对文化产品的消费而形成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则是文化消费品位。这种消费品位使 消费者能够识别欣赏文化产品中的文化价值,从而形成对该文化产品的消费偏好。 就消费者而言,由于文化消费品位是在消费过程中形成,那么文化消费品位与文化是一 脉相承的,消费者的文化是文化消费品位形成的基础。但是消费者有了某种文化并不一定会 形成相应的文化消费品位。因为尽管文化是形成文化消费品位的基础,但文化消费品位的形 成还要受到诸如文化产品特性、价格,以及消费者收入、性别、年龄、种族、个人特质等因 素的影响。正因为如此,文化消费品位具有广阔的成长空间。 (选自资树荣《消费者的文化资本研究》,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文化消费是对文化的消化、继承、积蓄、再造和创新的过程,是消费者获得精神享受的过 程。 B.消费者支付货币消耗文化产品和免费观赏政府提供的公益性展演,都属于文化消费。 C.文化活动出于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等多方面的需求,给个人、社会带来各种福利, 是文化消费的体现。 D.消费者的文化资本与文化消费相对应,是消费者拥有的文化存量,会使消费者产生消 费意愿和消费能力。 C 技巧点拨 1.通读全文,寻找关键词。筛选信息时,应先勾画出关键字词,或是 “为什么、怎样、 如何、认为”等角度性标志语,或是“首先、其次、此外、不过、那么、所以、不仅、又、 前面所说的、在这种情况下、也、同时”等结构性标志语,或是其他诸如此类的“可能”“将” “一些”“正在”“假如”“但是”等。然后勾画出信息承载量大的句子,且标出揭示文章 主旨的句子。 2.筛选信息,题文对照。筛选的范围可以是一句一段,也可以是多段甚至全篇。筛选 的关键是找准与选项对应的原文。有时可以找到几处原文,但只有一处是符合要求的,要 比较分析;有时筛选出的几处原文又可以互相补充。然后联系原文,依据试题要求,进行 比较、过滤、选择,从中选出所需要的词语或句子。 3.揣摩比较,细心作答。在细心对照的基础上,再经过一番分析、综合,就要根据题目 要求对选项做出判断,如选项的表述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对概念、文句的理解是否准确, 对原因的分析是否合理,对结论的推断是否正确,对要点的归纳是否全面……从而排除错误 选项,选出答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①英国媒体称,根据一项针对地球深处地下物质的研究,地球上的生命或许源自深深的 地下而非地表。 ②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指出,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在地下深达五千米处生活和繁殖的 微生物,这为 35 亿年前地球上的生命源自何处的问题提供了线索。这项研究表明,这些微生 物可能已经在与地表隔绝的情况下生活了几十亿年。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这些与世隔绝 的生命形态分布在不同大陆,但都创造出了拥有相似基因的个体。 ③研究人员发现,生活在北美和欧洲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的微生物,与普林斯顿大学一 个团队从约翰内斯堡地区一处矿井通道内地下深处岩石缝隙中获取的样本高度相似。其 DNA 序列也与在北美洲西北部海域和日本东北部海域岩石海床上发现的微生物相似。这表明,这 些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④密歇根州立大学的马特·施伦特说,现在还不清楚相似的微生物是如何散布到相距遥 远的南非、北美和日本的。施伦特博士说:“两年前,我们还不太了解现在的地下微生物是 怎样的,以及它们吃什么。自那以来进行的多项研究已经大幅扩充了这方面的数据。我们正 在掌握的信息不仅包括在这些生态系统下发现的是什么种类的微生物,还包括在全球不同地 点发现的微生物之间的某种一致性——目光所及之处,我们都看到了同样种类的微生物。” ⑤研究发现,这些生命形态不是依靠太阳光为生,而是通过氢与甲烷获取能量,这些化 学燃料可以从高温高压环境下的某些种类的岩石中获得。人们容易理解为何远隔重洋的鸟类 或鱼类有可能会相似,但想想在地下深处极度高温高压的坚硬岩石缝隙中,在相隔 1.6 万千 米的不同地点,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物,这很挑战人的想象力。 ⑥研究人员麦科洛姆说:“在某些很深的地方,例如深海热泉,那里环境变化剧烈,催 生了多样化的生物群落。在其他一些地方,例如地下深处的缝隙,那里的生态系统是隔绝的, 只有少数几种细菌能在那样严酷的条件下生存。” ⑦这一最新发现不同于以往的理论,即生命并非诞生于地表湖泊和海洋的“原生汤”中, 而是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 ⑧而以往的理论认为,35.5 亿至 38 亿年前,生命诞生于池塘或海洋中,起因是空气 中的化学物质在某种形式能量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而氨基酸可以构成蛋白质,然后再进 化成地球上第一批生物种类。然而,这种假设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 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⑨这些微生物有可能被用于医疗目的,因为科学家已经发现这些微生物可以承受 120 摄 氏度的高温和比地面高出 50 倍的大气压。人们能够理解和描述这些现象,是得益于深碳观测 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 (原文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微生物是由一个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的,而这个祖先就生活在地球生命起源的时代。 B.人们不能够理解为什么在相隔 1.6 万千米的不同地点,竟然生活着几乎完全一样的微生 物。 C.生命诞生于地下岩石含水的微小缝隙内的理论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当初地球表面存在强 烈的紫外线辐射,它可以迅速摧毁暴露在阳光下的复杂生物分子。 D.深碳观测计划对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数据的汇总与整合,有利于人们理解和描述某些微生 物的特殊现象。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 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 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 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 子年轻时做过委吏、司职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其做史官的记录。 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 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 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 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 孔子为史家了。 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 《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是鲁国史官所著;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 传》载“《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 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 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 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 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 如此一来,孔子有假他人之功的嫌疑。 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多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幅,可却微言大义, 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 《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 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 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 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 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 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 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 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 (选自郭小琲 《<春秋>有大义》,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 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 B.左丘明认为《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这足以证明《春秋》为孔子所作。 C.《史记》非常明确地指出《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 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 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 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 1.D 2.B 【解析】 B 项,“足以证明……所作”错误。文中是说“《左传》载‘《春秋》…… 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 今 日 收 获 如 何 ? 总 结 一 下 吧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