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6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语文作文备考素材面对善良之举请少一点坦然多一点敬畏
面对善良之举,请少一点坦然,多一点敬畏! 【素材回放】 2017 年 6 月初,贵州连遇暴雨,许多地区路面积水严重,造成严重的行走不便,六盘 水市也成为了重灾区。6 月 15 日,为方便在校师生通行,六盘水师范学院的环卫工人,利 用椅子在积水中临时搭“桥”,方便师生通行。这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却因为一张图片变了 味道。 在网络上流传的许多图片中, 有 一张两名环卫工人背着两名学生蹚水 而过的照片让众多网友气愤不已,“水 深就仅仅没过脚踝,竟然还需要环卫工 人来回背着走,现在的大学生真是太娇 气了。”“我真的不理解六盘水师范的 这些学生,难道是穿的金鞋子么?自己走不得,一定要别人背?”不少网友都在评论中表现 出对于这两名大学生的不满。 通过微博,有关记者联系上了一名六盘水师范的在校学生,对方表示她也看见了网上的 图片与评论,“这些网友是不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光看一张图,又不在现场,对于事情的 理解肯定会出现偏差。” 据这名同学介绍,当时是下课高峰,教学楼门口已经堆积了很多学生,“板凳搭起来的 桥那么窄,大家排队走得太慢,所以人就越聚越多,环卫阿姨看到了以后,就主动说,干脆 他们来背我们过去,当时那名男生已经拒绝了,他说自己很重,不要阿姨背他,但阿姨没管 他说什么,直接就把他背到了背上。 我们后面的同学看到了,为了不麻烦阿姨很多都干脆 脱了鞋袜自己蹚水过去,不少人还背着同学走,这些都有照片的。照片上另外那个女同学, 我听说是因为这两天身体真的不方便。” 同时,她还表示也看到很多人质疑为什么就一定要从板凳上走,“大家换位思考, 地 上的水肯定会把鞋子弄湿的,既然可以干爽着过去,大家肯定都愿意等一等的。” 画面中背学生的清洁工阿姨蔡群某告诉记者,“我不理解网上的人们为什么要骂?”她 觉得背人蹚水这种事情,根本不值得这样大肆宣扬,因为在她的眼里,那些站在台阶上的, 都是她的孩子。 【素材解读】 涉事清洁工阿姨心甘情愿,被背的学生有的心安理得,这么感人的事,到了舆论那儿, 就成了倒是为非的“伪正能量”,以至于被背者委屈、背人者叫屈。可果真就是“ 子非鱼, 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式的局外人误解?当事人有当事人的理解,但“你 情我愿”代替不了是非判断。太轻易感动,也很容易被鸡汤麻痹认知。道理很简单:不就蹚 个水湿个鞋子吗?怕湿鞋光着脚撸起裤管难道不行?真正的温情,不止有善意,也包含对等 尊重。在清洁工背大学生蹚水的“温情情景”中,背人者与被背者就难言对等。很多因为有 善举就将其合理化的人,其实内置了某种梯度等级观念:“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让很多人觉得被清洁工帮助是理所当然,对他(她)们来说就跟分内事无异,何况是他(她) 们自愿的。但是独立与界限,是我们社会欠缺的部分,该事件就是爱的表达失去了界限。涉 事清洁工出于好意可以理解,但很多承接了“失去界限”的爱心的大学生,就不能好意拒 绝? 【适用话题】 你情我愿不等同与理直气壮,因为受之有愧 心里有阳光、眼里见美好,理性成熟起来 真正的温情,不止有善意,也包含对等尊重 从情感上可以接受,但从理性而言,这是不应该发生的 摒弃思维惯性里的傲慢与偏见,探究具体事件中的因果与细节 背你的大妈,与你父母同龄, 她们把你当孩子看,你把她们当什么? 背大学生过“河”不是“感动”而是揪心,其中藏量着价值“颠覆”和错位 【素材锐评】 傲慢与偏见 保洁阿姨背着大学生蹚水过“河”——这事乍听起来槽点十足:大学生咋能如此趾高气 扬?保洁工咋能如此任人驱使?于是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键盘侠”们发挥了十足的想象 力和讽刺力,揶揄此事是“坚强环卫阿姨,照顾残障大学生,好励志”。也有人怒斥道,“环 卫工人拿钱是清扫垃圾不是背垃圾,大学生有多金贵?” 这些道德制高点上的棒喝,听起来相当快意恩仇。在这种标签化的逻辑想象中,保洁阿 姨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对象,她们必定心不甘情不愿的;而大学生是享乐主义的代言,他们 必定是精致利己、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有了这样的群体画像,阶层扭曲的情感价值也被一 股脑套用到“保洁阿姨背大学生蹚水”事件中去,结论便语不惊人死不休了。可是真相呢? 真相在图片上,却又不尽然。 即便是看图说话,有两个细节仍一目了然:一是背着大学生的保洁阿姨不只一个都是咧 着嘴在笑,而围观者的表情更多是温情的“好玩”、而非颐指气使的傲慢。二是在现场,并 非每个学生都排队等着保洁阿姨背过去,也有赤脚自己走过去的。再说,用长凳搭桥结束后, 更多学生是从长凳上走过去的。最关键的是,背大学生的保洁阿姨说,“我不理解网上的人 们为什么要骂?”因为在她的眼里,那些站在台阶上的,都是她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图片新闻,引发数十万网友跟帖,进而发酵成舆情事件——这背后的世道人 心,可能比事件本身更值得玩味。 如果说得更直接一些,旁观者在对保洁阿姨抒情时表现出的“被害妄想症”,恐怕来自 于骨子里根深蒂固的阶层对立性思维。看到保洁阿姨等基层劳动群体,总觉得他们是“被侮 辱与被损害”的。这种生冷的傲慢与偏见,忽略了人情社会的另一种可能——阶层与阶层之 间,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能是和谐而温情的关系。这就像著名的《父子骑驴》寓言,有怎 样的情怀立场,就有怎样的价值判断。好在这是保洁阿姨背了大学生,如果是保洁阿姨心血 来潮,拉着刚工作的辅导员背她一程,炸锅的舆论恐怕更要声嘶力竭了吧。 校方究竟是安排保洁阿姨“搭桥”还是安排她们背学生,保洁阿姨究竟背了多少学生…… 这些关键性的信息并不明朗。即便保洁阿姨背学生是“被安排的”,双方之间的情感关系仍 是“背着蹚水”事件是否正义的核心考量。在这个信息传播越发便捷而丰富的年代,所谓理 性客观,离不开情境分析,更不能用灰色的标签去粗暴测试生动的实践。 有真假,才有是非;有是非,才有利害。摒弃思维惯性里的傲慢与偏见,探究具体事件 中的因果与细节,心里有阳光、眼里见美好,公共理性成熟起来,那么,很多公共事件也许 就不会因为先入之见而反转再反转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