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16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国开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3附答案
国开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试卷3附答案 论述题: 近百年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 建设、 改革中创造了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 红色精神、 时代精神。 这些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 也使得中国在今年战“疫” 大考中交了满意的答卷。 这些精神是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 试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 (100 分) 答: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毛泽东就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 他认为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经济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 面对一穷二白的经济现状和严峻的内外形势, 毛泽东更加重视经济发展, 他不懈地思考和实践, 带领党和人民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做了开创性的探索。 回顾和研究毛泽东探索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历史, 对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 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 毛泽东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历程 旧中国的经济本来就极其落后, 连年的战争更是雪上加霜。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到新中国建立时, 经济发展水平甚至远远不及战前。 1949 年我国的工业总产值仅为 140 亿元, 只占工农业总产值的 17%, 比之历史最高水平减少了一半。 其中, 重工业产值减少 70%, 轻工业产值减少 30%。 据联合国统计数字, 1949 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收入仅为27 美元, 当时整个亚洲的人均国民收入为 44 美元, 中国尚不及其 2/3。 毛泽东带领党和人民对新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索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起步的。 从 1949 年到 1978 年近 30 年间, 毛泽东的探索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 过渡时期 新中国成立之后, 第一件大事就是恢复经济, 经济发展问题也就相应地被提到党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过渡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有两个: 一是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是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 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提前完成, 毛泽东在反复思考和实践的基础上, 确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二)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 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文化大革命” 前, 可以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 10 年。 这 10 年中毛泽东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思考和实践, 主导方面是正确的, 取得成绩和经验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方面, 尽管在具体方针上有失误, 遭受过挫折。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如何在新的生产关系下发展生产力, 成为当时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 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认识不足, 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 足干劲、 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这条总路线虽然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 但是却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在急于求成思想的指导下, 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使得以高指标、 瞎指挥、 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 虽然从 1958 年底开始, 毛泽东和党中央已经意识到了问题并积极做了改正的努力, 但是经济领域中的“左” 倾错误始终未能得以彻底纠正, 并蔓延到政治和思想文化领域, 愈演愈烈, 最终导致了“文化大革命” 的爆发。 (三)“文化大革命” 时期 1966 年, 刚刚渡过国民经济困难时期, “文化大革命” 爆发了。 这场“大革命” 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 他的出发点是要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维护党的纯洁性并寻求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他认为,“一大批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 已经混进党里、 政府里、 军队里和文化领域的各界里, 相当大的一个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已经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过去的各种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 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 公开地、 全面地、 自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来揭发上述的黑暗面,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显然, 毛泽东对当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认识是错误的, 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经济状况的估计也是错误的。 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起来以后, 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经被消灭以后, 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阶级斗争, 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文化大革命” 使党、 国家和人民遭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二、 毛泽东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和特征 认真研读毛泽东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著述, 并同他的政治思想、 哲学思想结合起来进行思考, 不难发现毛泽东探索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实质, 简单说就是三个字, 即“快发展”。 中国经济为什么要发展、 如何快发展以及向着什么方向发展, 是他建国以后始终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十分透彻。 他认为, 自周朝以来至晚清, 中国的封建制度延续了 3000 多年, 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已经使得农民陷入了极端的贫穷和苦难。 1840 年以后帝国主义列强殖民入侵,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 买办阶级、 封建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 三重压迫和剥削, 致使中国人民日益贫困, 中国的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日益衰败。 毛泽东说:“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的程度, 是世界所少见的。” [6] 建国以后, 毛泽东希望通过彻底的经济变革, 解放被严重束缚了的生产力, 以较快的速度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 中国人民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 毛泽东的“快发展”思想, 具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一) 强调生产力的发展 “快发展” 首先就是要强调发展生产力。 早在 1945 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 中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 大小, 归根到底, 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 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 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二) 强调群众观点 毛泽东历来深信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同时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对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 他认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靠的是人民群众, 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在他的带领下,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群众以主人翁的姿态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 可以说, 新中国所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贡献。 (三) 强调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 统筹兼顾和综合平衡是毛泽东“快发展” 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统筹兼顾思想在实际中表现为: 统筹兼顾, 适当安排; 统筹兼顾, 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 平衡布局; 统筹兼顾, 各得其所; 统筹兼顾, 适当分权等具体方针和政策。 三、 毛泽东时代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多快好省” 地发展国民经济。 毛泽东最初设计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应分三步走: 第一步是要在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社会, 据此制定和实行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并举取得了伟大成就; 第二步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 这一步大约需要 10 年到 15 年; 第三步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一步毛泽东最初估计需要 50 年到 75 年, 后来又估计大约需要 100 年还多。 应该说这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和时间表是清醒的和基本正确的, 是符合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的。 但是后来并没有完全按照这个战略部署去走, 而是在实际上实行了速度与规模并举的“赶超战略”。 即使这样, 建国后前 30 年中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应归因于毛泽东探索时期确立的正确的经济发展方针和工业化道路。 (一)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 的一开头就明确提出, 要把国内外一 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这是我们的基本方针。 (二)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 独立自主、 自力更生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立足点。 毛泽东强调, 我们要鼓点劲, 把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抗美援朝战争中那种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发扬起来。 (三) 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最初表述形式, 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以来的伟大理想。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 中国共产党人就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 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 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