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5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秦汉、隋唐、宋元考古通论》课件:5_秦汉考古(葬)
葬 秦汉考古 5 秦始皇陵园的发现与研究 u 《史记•秦始皇本纪》:九月,葬始皇郦山。始皇 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 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 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 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 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 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 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 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秦始皇陵园的基本布局 秦始皇陵园位于临潼县城西5公里,南距骊山1公里, 其东约96里(约30英里)是当时秦的都城咸阳。 据文献记载,这个陵墓还在秦始皇在位时就已经开始 修建,建于公元前247年,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才完工。 封土 u 现存的封土呈覆斗形,顶部为一平台。封土基部南北长350米,东西 宽345米。关于现存封土的高度,各人的说法不一,有高约76米、73 米、71米、51.5米、46米、43米、35.5米等不同的说法。 u 原封土的底部近似方形,南北长515米,东西宽485米,封土的原高据 文献记载为“五十丈”,即高115米。因经两千年来风士的侵蚀和人 为的切削,现存的封土较原封土已大大缩小。 2.陵的地面城垣 u 始皇陵墓的周围有内外两重夯土城垣, 内外城垣均呈南北向的长方形。内城 长1355米,宽580米,周长3870米,内 城的中部由东向西有条长330米,宽约 8米的隔墙,把内城分为南、北两区。 内城的北区又有一条南北向宽约8米的 夹墙(即复道),把北区分成东西两 部分。 u 始皇陵墓(封土)位于内城的南区。 u 内城南区封土北侧发现有大型建筑基 址。 u 蔡邕yong《独断》说:“古不墓祭, 至秦始皇出寝,起之于墓侧,汉因而 不改,故今陵上称寝殿,有起居衣冠 象生之备,皆古寝之意也。” u 内城北区西半部,应是便殿。 u 位于内外城西垣之间的建筑遗 址是掌官供奉陵寝膳食的“食 官”遗址。 秦陵地宫 u 关于地宫的埋藏情况,1961、1962,经中国地质 科学院物探研究的两次测试,发现陵的封土中心 位置有强烈的汞异常反应,面积达12000平方米, 略呈规则的几何形。这与《史记•秦始皇本纪》所 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相符合。 u地下宫殿? 陪葬坑 u 截至1999年,发现各类陪葬坑177座。陵园外103座(兵马俑坑4、动 物坑1、马厩坑98),封土四周16座(北7,余三面各3),西内外城 之间49座(17珍禽异兽坑、14跽座俑坑、16葬仪坑、曲尺形马厩坑1、 双门道陪葬坑1),东内外城之间9座。 兵马俑坑 u 位于陵东1.5公里处,是一组大型陪葬坑。 u 1974年3月打井时发现1号坑。76年夏天相继发现了一号坑 北俑20-25米处的二、三号兵马俑坑,并先后进行了试掘。 在二、三号坑之间还探出一个未建成的俑坑。 u 一号坑步兵俑,过洞内是战车和步兵俑相间排列。 u 二号坑第一单元排布立射式的弩兵俑,过洞内是蹲跪式的 弩兵俑。第二单元过洞内排列的全是战车,是个方形的车 阵。第三单元,是战车、步兵、骑兵混合编组的长方形军 阵。第四单元,排列的是骑兵俑,是个长方形的骑兵阵。 以上四个单元相对来说是各自独立的,合起来成为一个严 密的整体。 u 三号坑是军队的指挥部(古名军幕) 西汉帝陵 u 西汉时代有十一座帝陵,分成两大陵区,即咸阳原陵区和长安东南陵 区,以咸阳原陵区为主。均位于都城长安附近。 u 西汉时期,帝陵与皇后陵各自的陵墓 封土及陵园,它们又被包括在共同的 大陵园之中。大陵园之中有陪葬坑、 寝殿与便殿组成的寝园、陵庙等,大 陵园(之外)附近有帝陵的陪葬墓、 刑徒墓、陵邑等。 u 汉景帝阳陵是西汉帝陵之中,发现、发掘陪葬坑数量最多的 。它们 有的在帝陵陵园之内,有的在阳陵大陵园之中。 u 帝陵陵园之中的陪葬坑,目前考古发现86具,分别位于帝陵封土四侧 及陵园东北部。分别与庖厨、织造、军阵仪仗等内容相关。 西汉帝陵陵邑 u 西汉时代自汉高祖长陵至汉宣帝杜陵,帝 陵均置陵邑。 u 西汉时代的帝陵陵邑,一是为了供奉陵园; 二是迁徙关东大族、达官巨富,消弱地方 势力,强化中央集权统治;三是由于西汉 时代皇帝“予作寿陵”,通过“随帝徙 陵”,突出当政皇帝的权威。 东汉帝陵 u 东汉自刘秀建国, 到汉献帝禅位,共 196年,历光武帝、 明帝、章帝、和帝、 殇帝、安帝、顺帝、 冲帝、质帝、桓帝、 灵帝、献帝等14位 皇帝,而少帝被废, 废帝遭贬,因此只 修建有12处帝陵。 其中汉献帝的禅陵 位于河南省焦作, 其余的11座均在洛 阳附近。 诸侯王墓 u 汉代王墓也称陵,是规模仅次于皇帝陵的 大型墓。其数量较多,分布地域较广,部 分进行过考古调查或发掘工作。1968年发 掘了河北满城陵山1号墓、2号墓,第一次 发现保存完好的诸侯王崖洞墓。1974年发 掘的北京大葆台1号墓首次发现形制清楚的 黄肠题凑葬具。 u 同帝陵一样,一座完整的王墓分为地上和地下两 部分。地上部分包括坟丘、墓园、礼制建筑和陪 葬墓等内容。 u 西汉王墓形制多样。从修建方法上区分为竖穴土 石坑墓和横穴崖洞墓两大类。竖穴土石坑墓又依 据坑底墓室材质与筑造方法的差异,区分为木椁 墓、黄肠题凑墓和石室墓。 竖穴木椁墓 黄肠题凑墓 北京大葆台汉墓 u 由一条或二条斜坡墓道连接土、石墓坑组成。在墓坑底部 用加工规整的木枋(方柱形木材)叠置围成长方框形墙体, 在墙体内外构筑环绕墙体的木椁,再在墙体内的木椁里建 造前室和棺房,棺房内陈套棺。棺房与木椁间往往形成回 廊。这种用大量木材营造复杂结构墓室的形制称为黄肠题 凑葬制。 u 《汉书•霍光传》曰:“光薨,赐梓宫、便房、黄肠题凑 各一具,枞木外藏椁十五具。”注引苏林曰:“以柏木黄 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 u 黄肠题凑墓虽在汉初就出现,并一直延续到西汉晚期偏早, 但在王墓形制中并不占主导地位。 u 正在揭开面纱的海昏侯墓 u 海昏侯墓也称南昌西汉海昏候墓,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 观西村附近,该墓葬是目前我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 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 通过对墓园周边的考古调查、 勘探,考古人员发现了几代海 昏侯的墓葬区、贵族和贫民墓 葬区,以及面积达3.6平方公里 的汉代紫金城遗址。 考古专家基本确认南昌西 汉海昏侯墓是汉代铁河古墓群 的组成部分,汉代紫金城遗址 为海昏侯国都城,由此弄清了 以海昏侯都城、墓园区、贵族 和一般墓葬区组成的体系完整 的海昏侯国聚落遗址,整个遗 址分布面积达5平方公里。 u 海昏侯,西汉所封爵位,后世代承袭,一直延续到东汉。第一代海昏 侯为汉废帝故昌邑王刘贺。 u 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武帝刘彻之孙,昌邑哀王刘髆 之子,西汉第九位皇帝,也是西汉历史上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 u 后元元年(前88年),其父刘髆去世,年仅五岁的刘贺嗣位,成为西 汉第二位昌邑王。[1] 元平元年(前74年),汉昭帝驾崩,因无子, 刘贺被拥立为帝,在位仅27天,因荒淫无度、不保社稷而被废,依旧 回故地巨野做昌邑王。元康三年(前63年),被废为海昏侯,移居豫 章国(今江西南昌)。神爵三年(前59年),刘贺去世,史称汉废帝。 元康三年(前63年)三月,汉宣帝下诏说:“曾闻舜弟象有罪,舜为帝 后封他于有鼻之国。骨肉之亲明而不绝,现封故昌邑王刘贺为海昏侯, 食邑四千户。” u 孔子像 屏风 (二)东汉诸侯王墓 u 东汉继承了西汉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的制度。东汉诸侯王、列侯的埋葬 制度与西汉有着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 u 东汉诸侯王墓考古发现的数量与分布范围均不及西汉。仅有8座:即 河北定县北庄汉墓、定县43号墓、山东临淄金岭镇1号墓、山东济宁 肖王庄1号墓、济宁普育小学汉墓、河南淮阳北关1号墓、江苏徐州土 山汉墓、江苏邗江甘泉2号墓。涉及的王国有中山、齐、任城、陈、 彭城和广陵,分布在河北、山东、河南和江苏等省。 u (1)形制特征 东汉诸侯王墓完全抛弃了西汉木椁墓和崖洞墓的形 制,适应时代发展变化,在继承西汉竖穴墓形式、崖洞墓平面布局与 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受到黄肠题凑墓的影响,形成了带回廊的前后室 砖石结构墓,这是东汉王墓的基本形制和重要特征。 u (2)砖石题凑 东汉王墓中设置回廊,应是继承了西汉黄肠题凑墓 和崖洞墓的回廊形制。以定县北庄汉墓为例,墓室布局结构颇似黄肠 题凑墓,也有“梓宫”(后室)、“便房”(回廊)、题凑墙体(石 墙)和“外藏椁”(耳室),不同的是前室相对独立了出来。 u 东汉8座诸侯王墓均遭盗掘,因此难以了解随葬品的全貌。 东汉王墓已不用真车真马殉葬,而代之以模型车马,故而 小件鎏金车马器具较为常见,也有鎏金铜容器、砚盒、博 山炉等生活用器。 u 东汉王墓还流行随葬模型明器,如陶楼房、仓、米碓duì、 风车、井、灶、圈厕、猪、鸡、狗以及石井、猪、羊、鸡 等。 金缕玉衣 u “玉衣”,在文献中又称 “玉匣”,是用金属丝连缀玉片做成的 敛服,汉代专为高级贵族所用。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皇帝 的玉衣用金丝,诸侯王、公主、列侯始封、贵人(公卿大人或显贵 之人)等用银丝;长公主(皇帝的的姐妹)用铜丝。 u 就考古发现的玉衣资料看,西汉时期在玉衣使用上尚未形成严格的等 级制度,诸侯王和列侯也可使用金缕玉衣。到了东汉,正如文献所载 已形成了按身份使用缕质的制度,诸侯王和始封列侯用银缕玉衣。 列侯墓 u 列侯是仅次于诸侯王的第二等爵位,西汉初开始分封,一直延续到东 汉末。列侯墓制是汉代丧葬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汉代墓葬等 级制度的重要一环。迄今能够基本认定的西汉列侯、列侯夫人墓共15 座,其中西汉早期墓12座,西汉中期墓1座,西汉晚期墓2座。 u (1)坟丘 (2)墓园 (3)墓侧建筑 u (4)石雕像(霍去病墓) u 西汉列侯墓除一座砖室墓外,均为一条墓道的竖穴土石坑 木椁墓,可见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竖穴木椁墓形制。西汉 中期虽然出现砖砌墓室,但墓室顶部却用木板覆盖,形制 仍类似于木椁墓。 u 马王堆汉墓 u 共发现三座墓葬。M2出土了三颗印章,分别为“长沙丞 相”、“軑dai侯之印”和“利苍” ,因此可知墓主人是 长沙国的相利苍,并以长沙相被封为“軑侯”,据文献记 载利苍死于吕后二年(186 B.C)。M1是軑侯夫人墓,下 葬年代应在文帝时期。M3墓主人应为利苍没有继承侯位的 儿子。 u 墓坑底部构筑椁 室,椁室外积炭 和白膏泥。椁室 内设棺室,棺室 内陈四层套棺。 棺室、椁室间为 东、西、南、北 四个边厢。 椁室内设棺室,棺室内陈四层套棺。 墓主为一女性,尸体保存甚好。 中原地区低等级汉墓的特点与形制演变 u (1)西汉前期 u 流行单棺空心 砖墓 u (2)西汉后期前段 u 相当于武帝到昭宣时期流行双棺室的空心砖墓 开始出现了用小砖作 为建墓材料的现象。 u (3)西汉后期后段 u 流行小砖券墓券顶主要有三种: u 并列券 纵连券 横券 u (4)王莽前后 u 出现了单穹窿顶的墓。穹窿顶的墓从剖面看象帐蓬形,是用从四个角 向内叠涩的办法建造起来的 。 u (5)东汉前期 u 仍流行单穹窿顶墓 有些墓在前室旁开侧室,侧室内不仅 放置随葬品,而且还停放棺柩出现了墓道。 u (6)东汉晚期 u 流行双穹窿顶墓和横前室的墓往往根据埋人的多少而在后室或两侧加 开侧室。 u 汉墓形制演变 u 1.从封闭式 向 模仿建筑的方向转变。事死如事 生。 u 2.单独埋葬----夫妻合葬-----家族合葬 u 3. 墓外祭祀-----墓内祭祀 曹操墓 u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位于河南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 北城西12公里处。据《三国志》等史料记载,公元220年曹操卒于洛 阳,灵柩运到邺城(今临漳县西南邺北城),葬在邺城的西门豹祠以 西丘陵中,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高陵经考古发掘得 到确认,其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南,得到国家文物局认 定就是曹操墓。 u 曹操高陵,是一座多墓室的大型砖室墓。墓平面呈甲字形,墓葬坐西 向东,墓葬全长近60米。墓室墓圹平面呈前宽后窄的梯形,东面最宽 处宽22米,西面较窄处宽19.5米,东西长18米,墓圹面积接近400平 方米,整个墓葬占地面积740平方米左右。由墓道、墓门、封门墙、 甫道、前后主室和四个侧室组成,结构复杂,规模宏大。 u 在曹操墓中发现三个棺椁残痕,其中后室一个, 葬具疑为石棺床,后室南北侧室中各有一个,均 为木棺。与墓葬中所出土的三具人骨相对应,说 明在墓葬中除了曹操外,另外还有两个陪葬女人。 u 曹操高陵究竟是帝制或是王制? u 笔者认为曹操高陵属于王制的级别,又掺杂了一些帝制的因素,但主 要是王(魏王)制。 u 曹操高陵究竟是厚葬或薄葬? u 因此,薄葬和厚葬存在一个相对的判断标准,曹操作为魏王的身份下 葬,自然有一个与当时现实生活相符的“政治尺度”,用今天“物质 化”的眼光去看待2号墓的厚与薄,难免会失之偏颇。如果综合当时的 情况来作出总的判断,曹操高陵薄葬之特点无疑是非常突出的。 u 曹操高陵体现出的是汉家礼俗或是魏晋文化? u 曹操高陵的埋葬代表的是汉文化之延续,但同时又预示了魏晋时期新 文化的来临。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