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致同学们》教案(1课时)‎ ‎ 教学目的: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 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 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 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 ‎(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 ‎(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 ‎(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 ‎(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 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 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 结束语: ‎ ‎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 45‎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 第一节 生 物 的 特 征 教学目标 ‎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难点和重点 ‎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教学设计 ‎ ‎1.什么是生物?‎ ‎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的特征:‎ ‎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 ‎ 45‎ ‎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 巩固练习 ‎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第二节 调查 我 们 身 边 的 生 物 ‎ ‎ 教学目标 ‎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难点和重点 ‎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设计 ‎ ‎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实地调查 ‎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 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45‎ ‎ 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 布置课下内容 ‎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 第一节 生物圈 ‎ 教学目标 ‎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点和重点 ‎ ‎ 重 点:‎ ‎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 教学设计 ‎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 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 ‎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45‎ ‎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课下作业 ‎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难点和重点 ‎ ‎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教学设计 ‎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探究的一般过程 ‎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 ‎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布置课下作业 45‎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 ‎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设计 ‎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 ‎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 ‎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 ‎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 45‎ 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 ‎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 探究结果交流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 ‎②学生举例。‎ ‎③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总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巩固练习 ‎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三节 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设计 ‎ 教学目标 ‎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难点和重点 ‎ ‎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设计 ‎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45‎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 ‎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 食物链和食物网 ‎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 ‎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 难点和重点 ‎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 难 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 教学设计 ‎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45‎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 ‎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 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 ‎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 45‎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堂教学设计 ‎ ‎ 教学目标 ‎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 教学设计 ‎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 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 ‎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 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 ‎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 )‎ ‎1.取镜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 3.显微镜的构造 ‎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 ‎4.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 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 ‎(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 《情况可能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45‎ ‎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 细胞越小,个数越多。‎ 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 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 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 ‎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 ‎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 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 学生畅所欲言。 ‎ ‎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 小结:‎ ‎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 ‎  ‎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 ‎ 教学目标 ‎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45‎ ‎ ②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教学设计 :‎ 观察植物细胞 ‎ ‎①:观察、识别 ‎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 ‎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 实验方法步骤 ‎ 一、制作临时装片 ‎ ‎1.示范 ‎ 准备 擦→滴 ‎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 ‎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 45‎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 ‎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 ‎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 ‎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 ‎ 及时指导:‎ 发现制作较好的装片,展示。 ‎ 二、观察临时装片 ‎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质4细胞核5液泡(叶绿体) ‎ ‎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提示观察示范镜鼓励 ‎①: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②: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这样更直观。‎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 ‎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 ‎(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置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 ‎①:边讲解生物图的画 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 画板图示范;‎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铅笔、图画纸示范,更为真实。‎ 45‎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 ‎ 教学目标 ‎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教学设计 ‎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 方法步骤 ‎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 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1.细胞膜 ‎2.细胞质 ‎3.细胞核 45‎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 教学目标 ‎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 教学设计 ‎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 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 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 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 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 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 教学目标 45‎ ‎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 教学设计 ‎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 ‎ 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 ‎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 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 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 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 ‎ 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1.结构2.基因 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 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 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 ‎ 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 45‎ 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 教学目标 ‎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难点:‎ ‎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教学设计 ‎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 ‎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 ‎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 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45‎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 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 ‎ 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 ‎ ‎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 重点:‎ ‎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  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 45‎ 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 器官:‎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 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 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重点和难点 ‎ 重点:‎ ‎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 教学设计 ‎ 复习导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预习提纲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 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45‎ ‎3.植物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 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养生活。‎ ‎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另小组成员评判。‎ ‎ 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观赏植物,开始提问第一题。‎ 教师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质疑。‎ 又鼓励评价,可简单小结。‎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组织。‎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有些学生对输导组织的形成不明白。学生重述导管的组成。‎ ‎ 评价,对学生的疑问可拿导管、筛管模型,答疑。‎ 并让学生复述。 ‎ 分生组织分化成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分化成根尖中的其他组织。‎ 加深理解随着根的生长,根尖中的各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加深对各组织的理解。 ‎ 植物体是一个整体。‎ 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 物体。‎ ‎ ‎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 教学目标 ‎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 教学设计 ‎ 45‎ 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 观察教师演示的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提出问题。‎ ‎ 演示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A.草履虫的结构;B.草履虫的生活。‎ ‎ 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三、小结巩固新知 ‎   第四章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 教学目标:‎ ‎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 重点难点:‎ ‎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 难点:病毒的结构。‎ 教学设计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 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 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 45‎ 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 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 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 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 在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 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 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 课件展示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蛋白质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 ‎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 ‎(第二课时)‎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通过收集的资料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 列举病毒引起的疾病。关注病毒带来的危害。观察图片。‎ 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 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 动画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 45‎ ‎(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 质→复制→释放。)‎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 给予评价 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 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 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 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 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 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 转基因,基因治疗。‎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尝试说明“糖丸”的作用。‎ 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认同知识的作用,用自己课堂获得的相关知识,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并强化学习内容。‎ 肝炎疫苗也是病毒?不错,你们只知道病毒能带来疾病,其实病毒也能为人带来益处(解说肝炎疫苗的防病原理)。‎ 引导提示:“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想一想它怎样预防小儿麻痹?‎ 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45‎ 通过人类可以利用病毒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 教学目标 ‎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重点和难点 ‎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 ‎ 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探究)‎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 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 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45‎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 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知识回顾 较比、讨论、综合、归纳。 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一章 第二节 种子植物 ‎ 教学目标 ‎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重点和难点 ‎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 ‎ 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 教学过程 ‎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的结构。 ‎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45‎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 ‎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 ‎ 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 教学目标:‎ ‎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 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 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重点难点:‎ ‎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 ‎ 教学设计 ‎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 45‎ ‎ 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 ‎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2.作出假设 ‎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 ‎ ‎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 ‎3.制定计划 ‎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 ‎ ‎ ‎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 ‎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 45‎ 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 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 ‎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 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 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 ‎ 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 教学目标 ‎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 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 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 重点和难点 ‎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 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 教学设计 ‎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45‎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 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 ‎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 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 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 ‎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45‎ 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 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 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 ‎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 重点和难点 ‎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 ‎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 ‎ ‎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 一、花的结构 ‎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 45‎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 ‎ ‎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 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 ‎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 重点和难点 ‎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 ‎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 ‎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45‎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 ‎ 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 ‎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 ‎ 指导分工,控制时间。(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 ‎ 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 重点和难点 ‎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 ‎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 ‎ 45‎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 1. 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 ‎2.茎各部分的作用 ‎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 ‎ ‎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 重点和难点 ‎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 ‎ 教学设计 ‎ 45‎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 ‎1.练习徒手切片 ‎ ‎2.叶片的基本结构。 ‎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 ‎ ‎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 ‎ 方案一: ‎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 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 方案三:‎ 45‎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 ‎ 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 ‎ 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 ‎ ‎3.练习绘图 ‎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 ‎ 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1.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方案一:‎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45‎ 教学目标 ‎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 ‎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 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 分析实验结果 ‎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 ‎ 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 光和作用的意义 ‎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 45‎ 教学过程 ‎ 引 言:‎ ‎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 提问:‎ ‎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45‎ ‎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 (回答:线粒体)‎ ‎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 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 (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 ‎ 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 45‎ 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教学过程 引 言:‎ ‎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 ‎ 45‎ ‎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第六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引 言:‎ ‎ 现在一起来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片(画面上出现人与自然的景色),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完这段音乐片之后,教师引导思考一个问题:“走在林荫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分析原因。”诱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 45‎ 林荫小路上比城市的马路更安静,空气更清新,更湿润,是因为植物可以吸附灰尘,隔离噪音,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有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使学生对绿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 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使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虽从未接触“植被”这一名词,但教师略微点拨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学生完全能根据经验说出。学习植被类型及特点有多种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六种植被类型可分开探究。教师先出示我国草原、荒漠、热带雨林的图片,开始时学生会出现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的困惑,所以要适当引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植被种类、生长高度、疏密或分布地区比较这三大植被的主要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活动了。全班交流的时候,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对植被高度进行比较“草原植被矮小,热带雨林植物繁茂、高大”;有的可能对植被的生长特点或种类进行比较“草原植物生长密集,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植被稀疏,种类少,植物耐旱”;有的对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荒漠植被生长环境恶劣;热带雨林植物所在地区高温多雨”,学生的所谈正表明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对这些观点教师应予以肯定性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以同样方式出示我国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的图片,学生探究结果是: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地区;夏绿阔叶林有四季变化,夏天为绿色,秋季树叶变黄,冬季落叶;针叶林生长在寒冷地区,以松树和杉树为主。‎ ‎ 因为本节课重点不是知识目标,而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始终注意挖掘本节情感点,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家乡。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环境中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学生能很快说出:“有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并且进一步举例说明。‎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 了解了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我国资源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呢?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比较(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动脑思考、搞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情感得到升华,由量变到质变,由意识提高向行为转变。‎ 本节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出示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如下:‎ 国家 ‎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中国 960 15888 129533 ‎ 日本 37.7 2388.9 12350 ‎ 加拿大 992.2 26410 2650 ‎ 瑞典 41.2 2440 830 ‎ 芬兰 33.7 1988.5 500 ‎ 森林面积(平方公顷)‎ 人口(万)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比较与分析。‎ 45‎ ‎ 我国森林分布状况如何呢?四人小组合作分工用计算器计算出各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进行讨论。‎ ‎ 讨论题:‎ ‎ (1)从五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来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 ‎ (2)在进行五国比较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 讨论(1):学生通过列表,会很快发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其他四个国家比较最低,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低。‎ ‎ 讨论题(2)学生有的根据书上提到的来做考虑,有的会借鉴资料提到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谈想法。不管何种回答内容,都展现了心灵的深处,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 ‎ 为进一步对资源间题的有深刻认识,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选定课题进行调查,从网上、书上或音像店查找资料(图片、VCD、文章、数据),整理后,有的小组还制成了课件,课堂上交流。‎ ‎ 课题内容为:‎ ‎ 主课题: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2)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3)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学生小组派代表台前汇报和交流)‎ ‎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学生网上搜集图片,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精选后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内容为“黄沙漫漫”“草原沙化”两副图片),然后交流“第一副图——黄沙漫漫,讲的是黄土高坡遍地黄沙,每当雨季来临,就会有成堆的黄沙随着雨水从支流流入干流,可原本的黄土高坡并不是这样,那里原来是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后来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这里遭到毁坏性的破坏。第二副图——草场沙漠化,原本的草原一望无际,许多生物在草原上生存和繁衍,可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养殖牲畜,结果使草原数量减少,造成现在的局面。”‎ 子课题二: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 学生从音像店找到了有关的环境VCD,在教师指导下剪辑成以“森林啊,森林”为题的VCD片段,学生播放(内容为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毁坏,面积日益减少,许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学生谈体会和感受。‎ 子课题三:98洪水及原因调查 ‎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地参与教师给以表扬,以肯定学生的成果,提高起积极性。‎ 第六章第二课时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 教师出示有关法规资料,先讲述《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以提问方式“哪一天为植树节”引导学生积极从行为上转变。“种树不是万能的,但不种树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鼓励大家多种树”‎ 45‎ ‎。然后,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未来社会发展。联系到2008年奥运,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热情,教师引导“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中水上项目将在青岛进行,奥运主题之一“绿色奥运”,青岛在未来几年里生态环境会产生 巨大的变化,你觉得我们应该为“绿色奥运”做点什么?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以“畅想未来,从自身做起”为主题,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要和家人一起参加植树活动”;有的学生提出“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节日里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有的提出“外出旅游时,保护环境,不破坏树木”。‎ ‎ 小结:‎ ‎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植被的类型及特点,植物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保护植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希望“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参与保护植被,美化家园的活动中来”‎ 布置作业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出“绿化校园”的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并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下节课交流。‎ ‎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前教师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标准(可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学生课前以4人为一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标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园艺的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若有条件的学校,可制成幻灯片或用实物投影。课堂上小组之间分别展示各组的设计图及介绍方案。然后各组间相互讨论,评价哪些方案使校园最美丽,哪些方案最合理,最经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之后,一起评出1~2个优秀设计,上交学校,课后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全校展览。‎ 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 课前播放优美的《高山流水》电子琴乐曲。教师提供资料,创设数字情景: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200 kg水,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为1872g,蒸腾消耗的水为20 2106g。学生汇报课下查找的数字资料:每亩有林地比无林地可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降水量比其他植被地带的降水量约多20%。骄阳似火的天气城市露天的气温是35℃时,树阴下只有22℃。引导分析讨论。‎ 第一部分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一个复习内容:蒸腾作用。‎ ‎ 学生观察“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动画课件。发挥空间想象力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在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 ‎ (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 请同学思考问题:绿色植物通过什么生理过程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抢答:根的吸水和叶的蒸腾作用。‎ ‎ 教师出示表示蒸腾作用的“水由根到茎、再到叶、由气孔蒸腾到大气中”的Flash动画,请同学回忆蒸腾作用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讲解:“‎ 45‎ 水由根吸收到茎,运输到叶,变成气体由气孔蒸腾出去”。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价并交流。‎ ‎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 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课外进行蒸腾作用的探究:①有的将一盆花的茎部以上部分套上塑料袋,放到光下,过一会儿,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②有的将新买来的蔬菜的叶子套上塑料袋,过一会儿,袋的内层有水珠出现。等等……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 (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 让学生根据数字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实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夏天到森林里去避暑、度假感到凉爽,是由于蒸腾作用使空气湿润、清新等。‎ ‎ 引导:①到了冬天人和动物要加衣服,而北方冬季的大部分植物却为什么要脱落树叶脱衣服呢?②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却从低处流向高处呢?‎ ‎ 分组讨论:①蒸腾作用就像动物出汗,水变成气体时会带走大部分的热量,冬季落叶是为了避免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地散失。②蒸腾作用像抽水机一样形成一股蒸腾拉力把水和无机盐“抽”上去。‎ ‎ 引导实践:学了蒸腾作用的原理你怎样帮助家人、亲友成功地移栽幼苗?‎ ‎ 讨论后回答:去掉一些叶子、傍晚移栽、注意遮荫等。‎ ‎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一次高潮,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 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一切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光合作用每产生100 kg葡萄糖可吸收二氧化碳146.7 kg,释放氧106.7 kg,100 kg葡萄糖所储存的热量可烧开4804 kg的15℃的水。学生汇报搜集的数字资料,如: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一年制造的有机物约为1 000多亿吨。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以及条件,进行讨论。‎ ‎ 教师出示剪贴图:地球,地球上一片放大的绿叶,绿叶周围有人在呼吸、牛、羊等在啃食树叶。请学生据此图进行“看图说话”,说明寓意并根据数字资料分析讨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以及人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光合作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养活了一切生物,‎ 释放氧气供一切生物呼吸需要。‎ ‎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三次高潮,学生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 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大气中含氧量维 持在21%的水平,含二氧化碳量维持在0.03%的水平。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资料:l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吸收1 000kg二氧化碳可释放730kg氧气,每年每公顷森林吸收碳量热带雨林为4 500~16 000 kg,温带林为2 700~11 200 kg,寒带林为1 800~9 000 kg。引导解释碳氧平衡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变化,描述生物圈是怎样达到碳氧平衡的。‎ ‎ 引导质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把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请同学力老师解释现象:刚收获的粮堆为什么发热了?萝卜为什么空心了、变轻了?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 ‎ ‎ 45‎ ‎ 分组讨论呼吸作用的意义,代表轮流发言:1.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2.刚收获的粮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使粮堆发热。3.萝卜空心是呼吸作用把萝卜内的有机物分解了。4.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 ‎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了第四次高潮。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 三大作用的实现与植物体形态结构的关系 ‎ 教师出示课件:根尖、茎纵切,叶表皮的结构图,据此启疑: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结构。学生积极观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根毛多,有利于吸收水分,茎有导管运输水,叶有气孔可将水蒸腾到大气中去。‎ ‎ 出示“气孔张开和关闭”的动画,叶子的横切片图,请学生回答气孔为什么能开闭的结构特点,绿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光合作用的部位。教师给予评价并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出示几个新鲜的果实,一堆种子和一棵有根、茎、叶、花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呼吸作用的部位。教师强调提问:呼吸作用在生活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在 老师提示下问答: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与光合作用进行的部位——叶子的叶绿体作比较。‎ 第三部分 三大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 引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小结,比较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教师提示),分小组设计,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从部位、原料、位置、时间等几方面进行考虑,每组选派代表将设计的表格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井进行自评:说明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哪一组设计的表格最好,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足是什么,应怎样进行补充。教师给予每组成员很高的评价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也出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请同学评价。(至此,课堂出现了第五次高潮,同时,难点突破。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类比归纳概括能力、设计能力)‎ ‎ 教师出示检测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答案有四项,全体学生举手回答:出示一。二、三、四个指头分别代表A、B、C、D。教师根据举手情况掌握达标率并适时补救。‎ ‎ ‎ ‎ ‎ 45‎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