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5-25 发布 |
- 37.5 KB |
- 2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2021届一轮复习北京版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1840年前)学案
第五单元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 明清(1840年前) 探考情 悟真题 【考情探究】 考点 主要内容 5年考情 预测热度 考题示例 考查角度 核心素养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2)明朝的内阁 (3)清朝的军机处 (4)康熙帝 2019北京文综,15,4分 明代内阁大学士的权力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 2018北京文综,14,4分 军机处的裁撤和恢复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明清时期的农业、 手工业和商业 (1)明清时期的农业 (2)明清时期的手工业 (3)明清时期的商业 (4)“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2018北京文综,15,4分 明代商业的发展 唯物史观 史料实证 ★★★ 2016北京文综,15,4分 明代商业的发展 历史解释 儒学的新发展 及科技文化 (1)儒学的新发展 (2)明清时期的科技文化 2019北京文综,41(2),8分 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 2019北京文综,37(2),12分 黄宗羲的思想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分析解读 本单元在高考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近几年北京卷对本单元内容的考查比较全面,军机处、明代商业、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等都有考查,考查方式以选择题为主。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落幕时期,备考时要注意对古代历史线索进行专题性整合,同时要注意对同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真题探秘】 【考点集训】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答案 A 2.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 A.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 B.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C.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 D.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答案 C 3.清初,有汉族官员反对盲目照搬明朝制度的做法,指出:“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它行不得。”下列属于清朝前期采取的新举措是( ) A.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B.设置内阁,辅佐皇帝 C.设立南书房和军机处 D.尊崇儒学,八股取士 答案 C 4.雍正七年(1729年),对发动叛乱的准噶尔部策妄阿拉布坦用兵时,为缩短文件奏请批复的时间,加强保密性,设置了一个机构,此机构后来( ) A.分散相权加强专制皇权 B.成为国家正式中枢机构 C.增强了内阁的执政能力 D.协助皇帝处理重大政务 答案 D 5.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下列表述,能反映古代政治家重视发展民族关系的是( ) A.秦王嬴政招揽各国贤士 B.唐太宗提出“示存异方之教”方针 C.王安石变法施行保马法 D.康熙帝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 答案 D 6.(节选)珍爱河湖,保护生态,建设美好家园。 永定河曾被称为“无定河”,经常泛滥成灾,威胁北京地区的安全。三藩战事刚刚结束,北边及台湾问题尚未解决,康熙就开始关注永定河的治理。对准噶尔部战事获胜后,康熙下令根治水患,“浚河百四十五里,筑南北堤百八十余里,赐名永定”。 在治理永定河的过程中,康熙不仅是组织者,而且是直接领导者。作为一位热爱学习西方科技的帝王,他曾在冰面上亲自测量,发现河床已经高于地面,所以河水经常泛滥,于是决定开掘新的河道。康熙还多次视察治河工程,参与规划、督修。这次工程杜绝了河水漫流改道的可能,使北京城受洪水威胁的频率大大降低,但也出现了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等环境问题。 ——摘编自吴文涛《北京水利史》等 (1)阅读材料,概括康熙治理永定河的条件和影响。(8分) 答案 (1)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康熙皇帝重视水利建设;西方科技的应用。(4分) 影响:稳定了永定河的流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北京城的安全;带来一些环境问题。(4分)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资本主义的萌芽 C.男尊女卑的社会秩序 D.官营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答案 A 2.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答案 B 3.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年),苏州一个叫文若虚的读书人,随朋友去海外经商,贩卖“洞庭红”蜜橘到南洋,获利千倍。返途中,他捡到一个腹中藏有巨大珍珠的“败龟壳”,船到福建,该“败龟壳”被波斯商人玛宝哈高价买下,文若虚遂逐步成为大户人家。这说明当时( ) ①大量农产品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学而优则仕及贱商的观念有所改变 ③政府已经放弃闭关锁国的政策 ④海上丝绸之路仍然发挥着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C 4.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答案 D 5.(节选)长江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 明清江南市镇数量表(单位:个) 时间 地区 (明)嘉靖— 万历年间 (清)乾隆— 嘉庆年间 资料来源 苏州府 44 90 《苏州府志》 松江府 44 107 《松江府志》 杭州府 44 104 《杭州府志》 嘉兴府 28 40 《嘉兴府志》 (2)概括上表所反映的明清江南市镇变化的总体趋势,并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8分) 答案 (2)趋势:明清江南市镇数量逐渐增加。 原因:江南经济繁荣;商品经济发展(农产品商品化、地域性商人商业活动的推动、长途贩运、地域分工等);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洲际贸易不断发展大量白银流入中国,刺激了江南市镇的发展。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及科技文化 1.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 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 答案 B 2.对于“格物致知”一说,王阳明解释为:“格物者,格其心之物也,格其意之物也”,“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这说明心学( ) A.奠定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基础 B.强调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 C.对程朱理学既有继承又有创新 D.是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 答案 C 3.明末清初,以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为代表的实学兴起,追求匡时济世、通经致用。晚清实学以曾国藩为代表,主张在固守圣人之道的前提下,学习西方技术,建立近代工业。这反映了实学( ) A.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和等级,是社会变革的产物 B.迎合统治者用思想统一来巩固政治统一的需求 C.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新儒学 D.摈弃“空谈”,强调“经世致用”,与时俱进 答案 D 4.下图是明末清初画家朱耷的写意画《荷花翠鸟图》,以下对该作品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追求个性和神韵意境B.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 C.生动表现了社会风俗D.隐喻专制制度的没落 答案 A 5.它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文学体裁。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下列作品属于这种文学体裁的是( ) A.《离骚》 B.《上林赋》 C.《窦娥冤》 D.《红楼梦》 答案 D 6.(节选)中国传统“天下”观经历了历史演变。 材料三 黄宗羲重新建构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天下观,在他看来,天下是天下百姓的天下,而不是皇帝的“囊中之物”。从“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的观念出发,强调君臣应该合理分配职权,共治天下。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应该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遗憾的是,现实的社会往往却是“君主为主,天下为客”。这样的专制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黄宗羲激愤地说:“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对君主专制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批判! ——摘编自刘勇强编著 《集成与转型:明中叶至辛亥革命的精神文明》 (2)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说明黄宗羲“天下”观的含义,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6分) 答案 (2)含义:天下是百姓的天下,而非君主的天下;天下应该由君民共治,反对君主专制。(3分) 背景:君主专制的强化,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3分) 探史料 提能力 探究一 阻隔中外的一道堤墙——“海禁”与闭关锁国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 ——〔明〕王在晋《海防纂要·卷七》 史料2 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蹙。……故有以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今禁南洋,有害而无利,但能②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 ——〔清〕蓝鼎元《论南洋事宜书》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史料2:“海禁”政策的消极影响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明清时期,统治者在对外贸易上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这些政策从本质上说是统治者面对外部世界的挑战而作出的一种消极回应,不但抑制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而且使原本已浮游于农耕文明之上的海洋气息也被彻底剥离,普通百姓被隔绝在了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重点 阐释 史料1: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该政策使封建自然经济长期延续。①体现了自然经济的现状 史料2:“海禁”政策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②说明“海禁”政策不利于民生和社会稳定 史料 认识 自给自足、落后闭塞的自然经济是“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推行的根本原因。闭关锁国政策尽管曾起到过一定的民族自卫作用,但它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史料应用 1.史料1中在对外关系方面的主张是什么?出于何种考虑? 思路分析 史料1的大致意思是:外国的货物不是生活必需品,可以说是中国不缺少的。断绝关于这些商品的贸易便可以同外国隔绝,从而使外国没有寻衅冲突的理由,外国即使觊觎我国,也不可能得逞!据此分析组织答案 即可。 答案 主张:实行闭关政策。考虑: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锁国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海禁”政策的后果。 思路分析 分析史料2,从“海禁”政策不利于沿海民生和社会发展等角度入手,联系东西方发展态势回答。 答案 “海禁”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阻塞了沿海地区人民的生路,造成了社会动荡不安,限制了海外市场的开拓。 3.根据上述史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思路分析 依据史料信息,从“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方面入手回答。 答案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产物。虽然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侵略,维护了国家主权,但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探究二 开时代之新风——明清儒学 史料呈现 史料1 ①则千万其人者,各得其千万人之心;千万其心者,各遂其千万人之欲。是谓物各付物,天下之所以因材而笃也,所谓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也。今之不免相害者,皆始于使之不得并育耳。若肯听其并育,则大成大、小成小,天下更有一物之不得所者哉?……夫栽培倾覆,天必因材,而况于人乎?强弱众寡,其材定矣。②强者弱之归,不归必并之;众者寡之附,不附即吞之。此天道也,虽圣人其能违天乎哉! ——李贽《明灯道古录》 史料2 古者以③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史料3 若其所欲④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顾炎武《日知录自序》 史料4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李贽认为人都有自然本性,推崇个人自由 史料2: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 史料3:顾炎武关注现实 史料4:王夫之的朴素唯物思想 史料 解读 家国 情怀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主张经世致用,成为近代进步思想的先声 重点 阐释 史料1:李贽肯定人性和自由竞争。①强调人都有自然本性,要顺应人性,使其自由发展。②表明李贽把“强凌弱,众并寡”看作是天理,推崇自由竞争 史料2:黄宗羲猛烈抨击君主专制制度,③体现了他的民主思想 史料3:顾炎武关心民生。④反映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 史料4:王夫之的言论蕴含朴素的唯物思想 史料 认识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开时代之新风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说明李贽如何看待人性自由发展和自由竞争之间的关系。 思路分析 根据史料1中划线部分的含义可知,李贽认为人都有自然本性,应该使人性自由发展;自由发展会导致竞争,而自由竞争是“天道”。据此分析回答。 答案 个性的自由发展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自由竞争,会导致弱肉强食现象的出现,李贽认为这种自由竞争是天道之常,肯定了自由竞争的合理性。 2.根据史料2、3、4说明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位思想家是如何继承与批判传统儒学的。 思路分析 注意审题:继承与批判。从史料中三位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入手,分析其是如何继承、如何批判的。 答案 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3.结合所学分析明清进步思潮出现的根源。 思路分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回答。 答案 商品经济的发展。 探究三 平民化、世俗化的趋势——古代中国的文学 史料呈现 史料1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①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摘编自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史料2 明代小说繁荣,在唐传奇、宋话本所载故事基础上形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名著。明中后期,文人与市民的关系日益密切,出现了一批描写市民生活的文人士子,②他们更多地使用通俗生动的日常语言,塑造了众多商人、手工业者和市井小民的形象。 明代小说中的一些情节被人们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大闹天宫”等。这些小说不仅增长人们的知识,开阔人们的眼界,而且影响了人们的观念。明代有人认为,小说③“虽稗官之流,而劝善惩恶,动存鉴戒,不可谓无补于世……读之使人喜而手舞足蹈,悲而掩卷堕泪者,盖亦有之”。 ——摘编自周先慎《明清小说》 读史指导 史料 主旨 史料1:宋词繁荣的原因 史料2: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和影响 史料 解读 唯物 史观 一定时期的文学成就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文学的发展折射时代风貌 重点 阐释 史料1:宋代市民阶层壮大,适宜抒发感情的词日益兴盛。①说明经济发展是文学繁荣的物质基础 史料2:明代城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了小说的发展,小说的社会影响广泛。②说明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③反映了小说的教化作用 史料 认识 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多样,各具特色,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世俗化的特征。中国古代文学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地位 史料应用 1.根据史料1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思路分析 宋词繁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方面的因素,也有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宋词自身的优点等因素。 答案 原因:理学的形成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娱乐设施的繁荣;词更适应市井生活的需要;等。 2.根据史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小说繁荣的原因。简析明代小说在当时所起的社会作用。 思路分析 第一小问,可以从继承前代文学成果、文艺创作者的个人因素、小说自身的优势及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等多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可以从对民众和整个社会的教化作用两方面分析。 答案 原因:唐宋元文学发展,留下了大量的素材;文人士大夫积极参与创作;小说通俗易懂,接近日常生活,易于被民众接受;商品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作用:满足了民众的文化需求;有一定教化功能;提升民众的知识水平。 3.综合上述史料,指出文学流传有何趋势。对此你有何认识? 思路分析 第一小问,可以结合宋词和明代小说发展的原因总结。第二小问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从多个角度阐述,注意语言一定要高度概括,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答案 趋势:从社会上层逐渐流传到下层民间(或逐渐平民化、世俗化)。 认识:文学体裁要更加适应社会大众的需要;一定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 【五年高考】 A组 自主命题·北京卷题组 1.(2018北京文综,15,4分)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出( )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B 2.(2018北京文综,14,4分)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内阁宰辅名存而已”。这表明( )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 答案 D 3.(2016北京文综,15,4分)黄崇德是16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 ( ) ①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 ②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 ③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 ④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4.(2016北京文综,16,4分)17世纪来华传教士曾将《论语》《大学》等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19世纪中期传教士理雅各又将多部儒家经典译成英文,在西方引起轰动。这表明( ) A.儒家思想被西方学者普遍接受 B.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引起关注 C.中西文化交流限于传教士之间 D.儒家思想推动了西方政治革命 答案 B 5.(2015北京文综,15,4分)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 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 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6.(2019北京文综,41,8分)(节选)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 (2)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8分) 答案 (2)空间布局体现了皇权神圣、等级森严以及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建筑形式体现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以及团结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意愿。 多样建筑风格彰显了中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艺术特色。 皇家园林既具有皇家气派,又彰显了和而不同、多元融合的传统文化理念。 7.(2019北京文综,37,12分)(节选)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时代使命 材料二 黄宗羲生活于明末清初,两百年后其政治思想备受推崇。梁启超与谭嗣同等曾将《明夷待访录》“节钞”送人。革命党人陈天华认为,《明夷待访录》“虽不及《民约论》(又译《社会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该书中的《原君》《原臣》也曾被用作兴中会的宣传品。 民国时期,梁启超反思说:“畴昔谈立宪、谈共和者,偶见经典中某字某句与立宪、共和等字义略相近,辄摭拾以沾沾自喜,谓此制为我所固有。其实今世共和、立宪制度之为物,即泰西亦不过起于近百年……比附之言,传播既广……以为所谓立宪、共和者不过如是,而不复追求其真义之所存。” (2)评析清末民初关于黄宗羲的“记忆复兴”这一现象。(12分) 答案 (2)答案示例: 黄宗羲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民本)。 晚清时期,维新、革命志士主张开启民智,反对君主专制,宣传民主思想。他们一方面引入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另一方面又积极发掘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近代因素,作为自己政治主张的理论依据。黄宗羲的思想符合维新派和革命派的需要,因此受到重视。他们将《明夷待访录》与卢梭《民约论》相比附,宣传“人民主权”思想,反对君主专制,从而赋予黄宗羲的思想以近代意义,社会上出现了对黄宗羲“记忆复兴”的现象。 进入民国后,封建王朝已被推翻,共和政体建立,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时代的要求以及国人关注热点已发生变化,对黄宗羲政治思想的关注逐渐淡化。 总之,清末民初对黄宗羲的“记忆复兴”是对时代需求的 回应。 8.(2015北京文综,37,8分)(节选)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8分) 答案 (1)同: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异: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 1.(2019天津文综,2,4分)明朝嘉靖年间,山西武城县县令鉴于该县“集日寡而旷多”,每逢集日,便组织“歌舞剧戏之徒,各呈其技于要街”,结果“众且观且市,远近毕至,喧声沸腾……粟米丝麻布帛,禽而鸡鹜,兽而牛羊,食而鱼肉果菰,与夫南北水陆之产,可以供民生所需者,错然填街溢巷”。从史料可知,当时武城县( ) A.农村集市贸易从无到有 B.文化与商业结合活跃经济 C.居民日常文化活动丰富 D.乡村城镇化发展比较迅速 答案 B 2.(2019课标Ⅰ,27,4分)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答案 D 3.(2019江苏单科,5,3分)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答案 B 4.(2019浙江4月选考,6,2)顾炎武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大学者,他曾有诗云:“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诗中所体现的情怀是( ) A.“经世致用” B.“人心一点灵明” C.“循天下之公” D.“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答案 A 5.(2019课标Ⅱ,27,4分)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答案 C 6.(2019课标Ⅲ,27,4分)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答案 C 7.(2018课标Ⅰ,27,4分)右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 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 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 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 答案 B 8.(2018课标Ⅱ,27,4分)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 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 答案 D 9.(2018课标Ⅲ,27,4分)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 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 答案 D 10.(2018江苏单科,5,3分)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 )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答案 C 11.(2017天津文综,1,4分)“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答案 D 12.(2016课标Ⅰ,27,4分)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答案 B 13.(2016江苏单科,5,3分)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 C 14.(2016课标Ⅱ,27,4分)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 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 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答案 B 15.(2015课标Ⅱ,27,4分)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答案 B 16.(2018课标Ⅰ,41,12分)(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17.(2018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4分)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5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2分)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5分) 答案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18.(2016天津文综,1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是印刷术普遍应用时期,也是中国学术史上的重要时期。《十三经》和《十七史》的印行、地方史志的编纂,许多数学、工艺、医药和科技著作的问世,大型类书和丛书的编印,都在这一时期。而学术的复兴又促进了学校和书院的兴盛,加之为准备各级考试,使得教本、史籍、韵书、字典等大量印行。 据方志记载,宋代进士姓名可考者有29000人,其中两浙、福建等五路约占82%;宋代印书有地可考者1500种,该五路即占80%。反之,夔州路仅有进士103人,而所印之书只有2种。 ——摘编自钱存训《印刷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1)依据材料一,归纳印刷术普遍应用所产生的作用,指出宋代各地印书种数与进士人数所呈现的关系。(6分) 材料二 明代以前,医学对于传染病学的认识都未超出“伤寒论”的范围。明清两代医药学家,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如《震泽县志续》载,乾隆二十一年,“瘟疫遍行,家无不病,病无不危”,名医孙日琏施诊施药,“赖以全活者计千有余人”。又如《相城小志》载,光绪十七年,“疫症盛行,呕泻螺疮起”,龚霞伯以四味中药“遍施之,病立愈,活人甚众”。 ——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等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明代以前中医治疗传染病的理论来源,明清时期有何新发展?实践效果怎样?(6分) (3)综上,谈谈科技与社会的相互作用。(4分) 答案 (1)促进了学术的复兴;满足了教育的需要。 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 (2)张仲景的伤寒病理论。 创立温病学说。 运用温病学说治疗传染病,挽救了许多人生命。 (3)社会需要促进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C组 教师专用题组 考点一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5浙江文综,17,4分)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②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③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④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 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 D.④②①③ 答案 B 2.(2014天津文综,1,4分)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答案 C 3.(2014大纲全国,14,4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 ) 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 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 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 答案 B 4.(2014课标Ⅱ,27,4分)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 A.皇权渐趋衰弱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5.(2015课标Ⅱ,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 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7分)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吏治。(8分)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抑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7分) 6.(2014课标Ⅱ,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建都北京后,原居住于白山黑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沃野千里,有土无人”的状况。清廷把东北地区视为“龙兴之地”,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捕有禁”。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闯关东”者日盛。“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他们“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俄国的东段边界。但直至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草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市镇。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三城相望,粮产丰饶,商贾因之麇(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1100万人。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13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12分)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13分) 考点二 明清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1.(2014课标Ⅰ,27,4分)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 A 2.(2017江苏单科,21,14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利5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年),明朝政府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 ——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分) 答案 (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徽商、晋商)活跃。 (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 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 (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 3.(2016课标Ⅰ,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长,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康有为全集》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13分) 答案 (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2)主张:向人口密度低的地区移民;发展实业吸收劳动力;增加耕地,改良农业生产;节制生育。 评价: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就主张分别评价。 总体评价:多角度提出缓解人口压力的方法,为后世提供了借鉴;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分别评价:康有为的主张是缓解人口压力的传统方法,但向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大量移民不可行;严复的主张符合时代发展方向,但当时条件尚不具备;节制生育有可取之处,但未认识到人口因素的积极面。 4.(2015四川文综,13,12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朝后期,玉米、番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番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原本人烟稀少的广大山区,因为“老林初开,包谷不粪而获”和番薯“备荒第一物”的特性,玉米、番薯等栽种遍野,“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 ——摘编自何炳棣、陈树平等的研究成果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美洲作物传入对明清中国的影响。(12分) 答案 (2)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3分)促进了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3分)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3分)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3分) 考点三 儒学的新发展及科技文化 1.(2015福建文综,17,4分)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 ) 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 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 答案 C 2.(2012北京文综,14,4分)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答案 A 3.(2011北京文综,15,4分)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将人性与天理对立起来 B.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C.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D 4.(2018江苏单科,21,12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体。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二 佛教的禅宗一支,是儒学演进到宋明理学真正的阶梯。宋明理学的出现,说明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到空前成熟的时期。它极大地深化了传统的儒学,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儒、释(佛教)、道的界分变得不那样重要了。它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理学的新天地中得到了升华,并进入了人们的精神世界,进入了社会生活……王阳明的学说虽然没有像朱熹那样得到官方的认可,但在士林的影响却是很大的,特别在晚明几成笼罩之势。 ——摘编自刘梦溪《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总序》等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3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宋明理学为例,就中国文化的“包容力”和“生命力”写一篇小论文。(9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答案 (1)不同: 第一次:本土文化内部的融合;第二次:东方文化内部的融合(与东方局部地区文化的融合);第三次: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西方文化的融合)。 (2)略。 5.(2016课标Ⅱ,48,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郑板桥,清代杰出的艺术家、文学家,为“扬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他从小生长在农村,历经康、雍、乾三代。郑板桥提倡“文必切于日用”“笔墨之外有主张”,反对“皆拾古人之唾余”。他说:“千古好文章,只是即景即情,得事得理,固不必引经断律。”郑板桥一生最爱画兰、竹、石,其画构图简单、主题鲜明,诗、书、画、印完美结合。他尤喜画竹,曾在一幅画作上题诗说:“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的诗画极富生活气息,深受时人喜爱。他晚年靠卖画为生,曾题诗云:“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板桥画作的艺术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郑板桥艺术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7分) 答案 (1)个性鲜明;借物抒情,以形表意;画风题材生活化、写实化;多种艺术形式完美结合。 (2)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江南社会的世俗化;“经世”思想的发展。 6.(2016江苏单科,24B,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代表着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名医生,李时珍非常注重药物名实的考证。鉴于历代本草虽屡经修订,仍有不少错误,于是他立志重修本草,经过多年寻访,三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举世闻名的《本草纲目》……生姜是味常用药,可历代药书都强调生姜不可多食、久食,但未提及生姜的害处。李时珍便天天食之,结果“眼发热”,后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食姜久,积热患目疾,珍屡试有准。” ——摘编自卢嘉锡《中国科学技术史》等 材料二 《本草纲目》成书于1578年,但已谈到接种疫苗以防治天花及今天仍在应用的一些医药用品。欧洲学者普里高津在论及《本草纲目》等中国古代医药学著作时曾高度评价:“中国传统的学术思想是首重于研究整体性和自然性,研究协调与协和。现代新科学的发展更符合中国的哲学思想。” ——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李时珍从事药物研究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本草纲目》的优点。(7分) (2)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本草纲目》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特点和地位。(3分) 答案 答案要点: (1)特点:药物研究与行医相结合;重视亲身实践;具有精益求精的态度。 优点: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涉及多门学科(分类细致);收集的药物品种丰富(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2)特点: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整体性。 地位: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7.(2015天津文综,14,4分)(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4分) 答案 (2)经世致用(明道救世)。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三年模拟】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72分) 1.(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1)明成祖创立内阁,阁臣有权草拟诏敕,行代言之职,建言献纳,备顾问之需。但阁臣的品阶较低,常为五品以下,于是形成了职位之重与官位之卑的鲜明对比。由此可以推断( ) A.阁臣位高权重,可比肩宰相 B.阁臣辅助朝政,且便于控制 C.内阁统筹政务,居六部之上 D.内阁深受信赖,可遇事裁决 答案 B 2.(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12)万历年间,明政府专为两淮、两浙的盐商设立了商籍,以方便在外的盐商及其子弟参加科举,而不用返回原籍。这反映了( ) A.明朝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B.明朝取消户籍管理制度 C.商人享有科举考试特权 D.政策调整适应经济变化 答案 D 3.(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2)中国古代农书中有关于玉米、甘薯种植方法的记载,强调种植的密度、行距应因时制宜。此记载最早可能出现在( ) A.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B.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C.王祯的《农书》 D.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答案 D 4.(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4)(1669年)康熙帝谕户部,(明)藩王庄田交与督抚给予原种之人,令其耕种,照常征粮。此举涉及北方及两湖地区土地16万顷。该举措的实施旨在( ) A.变更土地占有关系 B.缓和清朝土地兼并 C.推动游牧转向农耕 D.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答案 A 5.(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8)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的变化可以总结为:卑官变高官,高官变虚衔,差遣变实官……这一变化( ) A.体现了官吏来源途径多元 B.符合政治发展的要求 C.反映了选官制度不断变化 D.表明中央集权逐渐强化 答案 B 6.(2020届北京西城期中,10)雍正以后,形成了以军机处辅佐皇帝办理机要大政,以内阁协助皇帝处理例行庶务……的政治体制。军机大臣“只供传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由此可知,清朝军机处( ) A.有军国大事决策权 B.与内阁同为宰辅机构 C.秉承皇命上传下达 D.统领中央和地方官员 答案 C 7.(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抽样测试,4)明清小说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早在小说成书之前就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宋代已经出现《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等描写“水浒”故事的话本。元代剧作家关汉卿也创作了以关羽为主角的杂剧《单刀会》等。这表明( ) A.明清小说作家缺乏原创精神 B.明清小说为话本的出现奠定基础 C.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端时期 D.民间戏剧曲艺是明清小说题材的重要来源 答案 D 8.(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一次抽样测试,5)下列现象最早出现于明清时期的是( ) A.“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B.“红薯蒸、切、晒、收,充作粮食,称做薯粮” C.“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D.“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答案 B 9.(2019北京海淀二模,14)有学者研究指出,中国的县级行政区划最为稳定,历朝历代县级政区的数量总体变化不大,如下图所示: 这是因为县级政权的职能是( ) A.“监察百官”以缓和社会矛盾 B.“提举市舶”以发展对外贸易 C.“劝农课税”并维持地方治安 D.“总领禁旅”并加强边疆防御 答案 C 10.(2019北京东城一模,12)中国古代县级政区在秦汉时期依据户数分为两等,在唐宋时期依据地域位置和户口多少分为七等,在明清时期综合地域位置、户口多少和田赋数量进行分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古代( ) A.中央对地方管理不断加强 B.人口是政区划分唯一依据 C.县级行政权力在逐渐扩大 D.郡国并行制度被彻底废除 答案 A 11.(2019北京顺义一模,7)唐太宗和康熙帝都是中国古代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们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①少年天子,励精图治 ②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③重视处理,民族关系 ④文武兼备,维护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12.(2019北京海淀一模,15)清承明制,仍设内阁,“凡承宣谕旨”,皆由内阁“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而有关兵刑钱粮、地方民务以及官员的升迁、调任等文书,皆由内阁票拟,经皇帝裁定批红后交各部办理。这说明清朝内阁( ) A.奏章票拟,掌握最高决策大权 B.设于宫中,有分散相权的作用 C.地位尊崇,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D.上传下达,帮助皇帝监察百官 答案 C 13.(2019北京东城一模,15)与“入值文渊阁……掌献替可否,奉陈规诲,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属于同一历史时期的是( ) A.“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揆。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 B.“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C.“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 D.“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威柄,学士鲜所参决” 答案 D 14.(2019北京西城一模,14)纵观中国历史,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从以内陆地区为中心到以运河为中心,再到晚清以沿海为中心的演变。下列对此现象的评述,准确的是( ) 阶段 中心 史实 结论 第一阶段 内陆 ①以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农业经济较发达 ④经济中心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政治中心的变动 第二阶段 运河 ②大运河的开通,促进洛阳、扬州成为商业都会 第三阶段 沿海 ③受工业文明冲击,上海等沿海新型城市兴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15.(2019北京东城一模,14)自唐至明,猪八戒形象的变化如下表所示。这反映了( ) 出处 克孜尔千佛洞(唐) 《西游记》杂剧(元) 《西游记》小说(明) 形象 特点 佛教“摩利支天菩萨”。猪头人身,三头八臂法力无边,佛祖的护法神 集佛道于一体的“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作恶多端,最后成后被迫为唐僧护法,功成圆寂 道教仙界“天蓬元帅”。错投猪胎,好色贪吃富有人情味,为“净坛使者菩萨” A.佛教渐成主流,艺术形象多元 B.程朱理学形成,伦理纲常强化 C.多种文化交融,适应市民需求 D.西学东渐出现,思想观念剧变 答案 C 16.(2019北京朝阳一模,15)《天工开物》收载了倭缎织造法,朝鲜及西洋棉布染整法,红夷炮、佛朗机冶铸法,日本与朝鲜海船的制造法,等自国外传来的技术。这说明当时( ) A.中外科技融合推动近代科学产生 B.工艺科技成果反映工业革命成就 C.传统科技发达推动世界文明交流 D.海外技术传入丰富国人科学认知 答案 D 17.(2018北京朝阳一模,15)明代冯梦龙和凌濛初在“三言”“二拍”中描述的商人不再是追名逐利的投机分子,也不再是为富不仁的不义之徒,而是表现出善良、正直、慷慨、讲义气,是一种有道德、重情重义的商人形象。这反映出( ) A.文学叙事方式出现创新 B.文学创作摆脱了理学的束缚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改变 D.商品经济繁荣引起观念变化 答案 D 18.(2018北京丰台二模,14)下列明清时期思想家言论的共同之处是( ) 顾炎武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黄宗羲 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 王夫之 论天下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A.抨击程朱理学 B.反对君主专制 C.继承儒家思想 D.倡导经世致用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19.(2020届北京海淀期中,23)(节选)农业·农业思想·农村经济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关中平原已出现农耕活动。战国时期,铁农具的使用和商鞅变法奖励农垦的政策,增加了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量,关中平原由此最早获得“天府”的誉称。郑国渠建成,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司马迁记载,秦汉时关中财赋占天下十之六。 河北地区也是北方农耕起源地。安史之乱前,河北平原是全国最发达的农业区。唐前期运往长安、洛阳的粮食主要产于河北平原。 东汉末年以来,中原战乱,人民“避地江南甚众”,带去了先进的技术。使江南地区成为农业发达区。安史之乱发生后,中原人口又大批南迁。韩愈说:“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 ——摘编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宋朝时出现的“苏湖熟,天下足”的现象,进入明代后,发生了变化。原先曾经以天下粮仓闻名的苏州、湖州及其周边地区,“地窄人稠,民间多以育蚕为业,田地大半植桑,岁产米谷,除办漕外,即丰收之年尚不敷民食,向藉(凭借)外江商贩接济”。大约在15世纪,长江中游的湖广地区作为“天下粮仓”已成定局,所产粮食沿着长江而下,源源不断供应江浙各地。明末刊本的《地图综要》内卷“湖广总论”记载,“楚固泽国,耕稼甚饶,一岁再获……谚曰:‘湖广熟,天下足。’言土地广沃,而长江转输便宜,非他省比”。于是,“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取代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格局,形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变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 (1)①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下图中用箭头标明中国古代产粮中心转移的方向。(2分) ②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产粮中心发生转移的原因。(6分) 答案 (1)① ②第一次转移的原因:北方战乱导致人口南迁,生产技术向南方传播,推动江南农业的开发。 第二次转移的原因:江南地区手工业、商业发展;丝织业居于领先地位,成为全国的丝织业中心;耕地大量用于植桑,粮食生产缩减;江南地区人多地少;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湖广地区农业生产发展。 20.(2020届北京等级性考试第二次抽样测试,3)“丝路山水”:明VS.清 2018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特别节目“国宝回归——《丝路山水地图》”引起了广泛关注,但该图原名不得而知,且学术界对其创作时间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学者认为,此图创作于明代中后期。主要理由如下:作为中国传统手卷式古地图,虽然没有题款(如诗文、年月、名号、印章等信息),但该图用大青绿山水技法绘制于缣帛之上,颇受明代中期苏州“吴门画派”影响,推测为吴门画师谢时臣所作;图中所标西域地名都是明代的;地图尺寸为0.59米×30.12米,东起嘉峪关(位于今甘肃酒泉),西至天方国(今沙特阿拉伯境内麦加)、红海和戎地面(位于今埃及境内),与明代嘉靖年间所刻《西域土地人物图》和《西域图略》基本吻合;该图以嘉峪关为起点,且未画“永兴后墩”烽火台,据此判断,成图年代应在嘉靖三年(1524年)明军退守嘉峪关之后,到嘉靖十八年(1539年)“永兴后墩”修成之前;明代规定西域诸国朝贡需走陆路,从嘉峪关入关,推测此图为皇家地图,用来标示西域诸国朝贡的路程。 另一些学者认为,它创作于清代。主要理由如下:该图有吴门画派、日本浮世绘、伊斯兰绘画等艺术风格;嘉峪关以西地名译自多种异域语言,其中的“苦先(今新疆库车)新城”应建于明清之际苦先人西迁以后;清代皇宫曾藏有一幅绢本《嘉峪关至回部巴达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处图》,尺寸约0.61米×30.4米,与《丝路山水图》尺寸相当,推测此图即为《丝路山水图》,或二图有共同的母本;关于图中的地名,这些学者认为,卷尾的天方国实为北庭,西海是博斯腾湖,戎地面是焉耆,均在今新疆境内;乾隆平定新疆地区大小和卓叛乱时曾下旨“绘画舆图”,推测此图为平叛行军路线图。 判断古地图的创作时间需要考虑多种历史要素。列表说明上述材料涉及的历史要素以及与之对应的双方论据。(14分) 答案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 明代说 清代说 历史要素 地图作者 推测为吴门画师谢时臣 由于没有题款,作者不可考证 艺术风格 所用大青绿山水技法,深受明代中期苏州“吴门画派”的影响 并非体现单一的“吴门画派”绘制手法 图中地名 图上西域地区均标示明代地名;没有标示“永兴后墩”烽火台 嘉峪关以西地名为多种异域语言的音译;“苦先新城”是重要的时间标签 地图范围 嘉峪关至麦加、红海和埃及的世界地图 嘉峪关至北庭、博斯腾湖和焉耆的国内地图 规格与材质 绘制于0.59米×30.12米的缣帛之上 尺寸约为0.61米×30.4米的绢本地图 实物或文 献参照 明代《陕西通志》所附《西域土地人物图》与《陕西四镇图说》所附《西域图略》明嘉靖刻本 清代皇宫舆图收藏目录《萝图荟萃》所记《嘉峪关至回部巴达山城天方西海戎地面等处图》 具体用途 明代标示西域诸国朝贡路程的地图 乾隆平定新疆大小和卓叛乱行军路线图 21.(2020届北京朝阳期中,16)一个聪慧的欧洲人,如果习惯于思考一些国家的优势和不足,只要提出几个问题,即便不掌握什么数据,也可对一个他此前并不了解的国家的人民有一个大致不错的认识。但若以为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则大谬不然。 ——托马斯·梅多斯《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漫谈札记》1847年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搞(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应上抓《考工记》,下抓《天工开物》。《考工记》是春秋末年记录手工业生产技术和有关科学技术的官书。涉及的理论问题虽不多,但车轮的滚动摩擦、斜面运动、惯性现象、抛物体的轨迹、水的浮力、材料强度、器物发声与形状的关系等是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结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是中国文明的重要标志。 ——摘编自陆敬严《中国古代机械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他们提供讨论的哲学是社会的、政治的和伦理的。从规劝和改良的语气来看,这种哲学无疑反映了一个屡起冲突、政治混乱的时期……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为《天工开物》撰写简介,并评析伯恩斯等人的观点。(12分) 答案 简介:《天工开物》是晚明时期宋应星编著的综合性科技巨著。该书系统总结了农业、手工业等生产技术成就,被誉为“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4分) 评析 赞成:道家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孟子创立了仁政学说,儒家思想强调对道德、现实社会的关注;法家强调法治、变革,注重研究国家治理方式。在此影响下,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更多地关注解决现实问题,忽视科学规律和理论提升。(4分) 反对:春秋战国时期,道家、阴阳家等对世界本源、万物运行等问题的探讨,墨家注重实验操作、关注自然科技,诸子百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农业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技术及农学均有大幅度发展;以《考工记》为代表的书籍中记载了青铜冶铸技术、冶铁技术及细密分工和规范化流程及相关理论;中国独特的医学理论初步建立;《春秋》中有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天文著作之一;筹算计算法的出现;等。所以说“中国的思想家对自然科学和玄学都没有多少兴趣”的观点,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到当时中国的现实两个角度看,都是片面的。(4分)查看更多